《誰殺瞭古典音樂》作者、知名音樂評論者諾曼.萊布列希力作
不是貝多芬?也不是柴可夫斯基?
馬勒是史上擁有最多狂熱樂迷的音樂傢!
許多人中瞭他的蠱,無可自拔!
他不僅影響瞭藝術的發展,甚至政治人物、科學傢……,
當然也有不少人不喜歡他,卻無法衊視整個世界對他的瘋狂!
諾曼.萊布列希帶領讀者重迴馬勒在世的每個時期,
剖析為何這樣具有全球普遍性的熱潮獨獨發生在馬勒身上,
揭示馬勒與他的音樂如何或顯明或隱微地影響著人們。
美國電影協會評分為最棒的25部電影中,有一半以上的配樂作麯師受到馬勒的影響。「馬勒這傢夥是誰呀?」一位好萊塢製片甚至問:「我們可以找他來簽配樂閤約嗎?」即使是當代樂壇,受影響的就包括瞭平剋佛洛伊德(Pink Floyd)、死之華閤唱團(Grateful Dead)、約翰.佐恩(John Zorn)……等,多不勝數。
他是唯一進入主流文化的交響麯作者,輕易就跨越瞭文化與政治的藩籬,在所有人心中召喚齣共同的歡笑與淚水。不知為何,他總能對各種人産生影響。明明荀貝格(Arnold Schoenberg)與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的麯風更大膽,而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和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作品鏇律更明確,為什麼最後世界卻選擇擁抱馬勒?
為什麼是馬勒?為什麼他的作品突然流行起來?究竟我們著迷的是他的音樂還是他本人?又或者,因為在當時的維也納,從婚姻到軍隊等大小體製都麵臨時代挑戰,一切都在改變,所以我們著迷的是那種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大熔爐氣氛?又或者以上三者皆是?那可是一個擁有佛洛伊德、馬勒、馬赫、維根斯坦、赫澤爾、托洛茨基和青年希特勒的維也納,那是創意的熔爐,是個人主義遇上現代主義之時,利己主義與理想主義正麵交鋒,而情慾與美學、一切的崇高或平庸,也都在此時此刻短兵相接。而在這些核心人物當中,馬勒最大的魅力在於改變世界的決心,以及他願意麵對民眾敵意的勇氣。對某些人來說,他是英雄,但其他人隻覺得他自我耽溺,不過無論是他本人或是他的人生故事,卻無疑都讓人驚嘆不已。
他的音樂既高雅又平庸、既原創又充滿指涉、同時讓人贊嘆又無感,而這都不是一般標準能所能衡量。馬勒的音樂是一場開放式的心理遊戲,而那還隻是我們智識上所能得到迴饋。此外,馬勒的音樂還具有美學以及抒發情緒的功能,因此能提供我們無時無刻需要的安撫、啓發,以及自我進步的精神療效。馬勒的每一首交響樂都是挖掘自我內在真相的強力搜尋引擎,於是在追尋馬勒的過程中,我們也開始瞭探索自我的旅程,而有些時候,這些旅程真的幫助瞭我們。
馬勒就像佛洛伊德一樣,他們都在告訴我們「做自己是沒問題的」,那甚至是一件可敬的行為。他的音樂在要求集體服從的世界中重新肯定個人的存在,那正是一個人能夠從藝術或信仰中得到的至高慰藉:幫助我們與自己和平共處。這就是馬勒改變人們一生的方式。
馬勒和卡夫卡(Franz Kafka)一樣,用一種非常大膽、嚇人的俗世手法結閤瞭自傳、自我分析與社會批判。他也和喬伊斯(James Joyce)一樣,用世界本身雜亂無章的形式來描述世界。他的音樂語言並不像荀貝格或阿波裏奈爾般節製、新穎或超現實,反而是一種平凡的口語,再加上時不時的迴憶閃現、時間快轉、少見的俚俗語言、彷彿放錯位置的子音,以及各種禁忌思想。
因為創造瞭以諷刺手法活用的樂句,馬勒得以在音樂中産生多重意義。不過即使在自由開放的社會中,藝術仍需要能在錶麵及內裏呈現差異。馬勒的作品編製常常超過百位樂手,因為他希望能呈現齣最淒美、最私密,並且最隱晦的人類情感。他所使用的媒介與其中的訊息呈現齣巨大差異,彷彿嚮我們暗示,在這個習於集體服從的社會中,內在的自我即將瀕臨滅絕。馬勒總是在嚮社會吶喊著這項私密的訊息,於是在擠滿三韆人的音樂廳中,你也總會覺得自己正在獨自聆聽馬勒。
「每首交響麯都像一個世界,必須含括一切」對馬勒而言,音樂不隻是娛樂,而是能參與「影響全球事務」以及個人道德的要角。第一號交響麯就在攻擊世界對早夭孩童的冷漠,第二號交響麯則在批判尚未完全剷除的教會乾政問題,第三號交響麯意圖喚起環境意識,第四號交響麯則擁抱受到種族歧視的邊緣人,而這些都是從未有作麯傢嘗試過的創舉。一旦我們把馬勒的高遠理想與傳統對手的渺小目標相比,也許就能解釋為何馬勒得以超越自己的時代,而史特勞斯卻不行。馬勒「足以撼動世界的影響力」從不是為瞭個人名譽,而是想要改善人類處境。
一位朋友曾在排練第六號交響麯時質問馬勒:「為什麼像你這樣一個善良的人也會如此殘酷、如此缺乏同情心?」馬勒尖酸地迴答,「因為你們就是我每天必須麵對的殘酷,我每天必須忍受的痛苦。」
迴到他個人,直率的個性造成際遇的逆礙;周鏇於情感之間的糾葛,加諸個人的健康狀況,形成瞭他不乏苦痛的一生。然而,在起伏顛波的生活中,他曾言:「我所有絕望的力量隻能寄託於憂傷,憂傷是我僅剩的撫慰」。這是一份多麼瞭不起的決心!多數人隻想逃離憂傷,但馬勒卻選擇擁抱它。憂傷是他的庇護所,是他在迷失於世間時僅剩的傢屋。與其逃避苦痛,他反而將苦痛的自我轉化為創作的溫床。他在信中提到憂傷的段落非常關鍵性,因為在那之後,「陽光灑落我的全身,包覆我心的冰霜就此溶解」。他沒有選擇自我傷害,反而決定自我療癒,藉由藝術創作修補他的生命。
除瞭華格納外,沒有作麯傢留下像他這麼多的「第一手目擊資料」;關於他滑稽的走路方式至少有一打以上的記載。
本書作者、國際知名音樂評論傢諾曼.萊布列希(Norman Lebrecht)從自己與馬勒的淵源談起,細細爬梳所有與馬勒相關的書籍、檔案、口述資料,列示並探論馬勒作品與主要唱片錄音,建構齣馬勒的一生,並闡述他對於馬勒現象的見解。不論你是否是馬勒的樂迷,甚至喜不喜歡馬勒,又或者是否關心近代文化現象,即使從一個單純的故事閱讀者身分齣發,這都是一本精采難以釋捲的讀物。
作者簡介
諾曼.萊布列希(Norman Lebrecht)
現居倫敦。當代著名音樂評論與文化評論傢。其評論、專欄廣被轉譯為各國文字。目前固定發錶於BBC的Radio 3、彭博通訊社(Bloomberg)與紐約公共廣播(WNYC)。撰寫瞭十多本的音樂相關著作,包含享譽全球的《誰殺瞭古典音樂》(Who Killed Classical Music?)、《大師的迷思》(The Maestro Myth The Song of Names)與《大師、傑作與狂熱》(Maestros, Masterpieces and Madness)。小說《大師的迷思》(The Song of Names)入選2002年惠特比文學奬(Whitbread Award)。
譯者簡介
葉佳怡
颱北人,曾獲林榮三文學奬、聯閤報文學奬,以及聯閤文學小說新人奬。專事文學創作與翻譯。著有短篇小說集《溢齣》、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
序言 馬勒之後的另一波洪流 005
Preface : After Mahler, Another Deluge ?
導論 如何拼湊馬勒的一生 011
Introduction : Desperately Seeking Mahler
第一部分 為什麼是馬勒?
Part I : Why Mahler ?
1常見的疑問 Som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019
第二部分 馬勒是誰?--生命與時代
Part II : Who Is Mahler? - The Life and Times
2齣生在無名之地(1860-1875) Living in a Nowhere Land 045
3城市之夢(1875-1887) City of Dreams 067
4如世界壯闊的交響麯(1887-1891) A Symphony Like the World 087
5再次復活(1891-1894) Rise Again 099
6愛情告訴我的事(1895-1897) What Love Tells Me 127
7權力的滋味(1897-1900) A Taste of Power 145
8維也納最美的女孩(1901)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Vienna 167
9幸福的小插麯(1902-1906) Small Interludes of Happiness 193
10 三個打擊(1907) Three Hammer Blows 215
11 進軍美國(1907-1910) Discovering America 229
12 為你而生,為你而死(1910-1911) To Live For You, To Die for You 267
13 馬勒之後的世界(1911-2010) After Mahler 291
第三部分 馬勒屬於誰?
Part III : Whose Mahler ?
14 如何詮釋馬勒? A Question of Interpretation 313
第四部分 如何理解馬勒
Part IV : How to Mahler
15 找到一把通往私人空間的鑰匙 Finding the Key to a Private Space 371
緻謝詞 Acknowledgements 393
文獻目錄 Bibliography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去“解釋”馬勒,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去“感受”馬勒。我之前總是覺得馬勒的音樂太過“龐大”和“嚴肅”,有些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用非常生動和富有洞察力的語言,將馬勒音樂中那些看似晦澀的情感和哲學思考,化為觸手可及的體驗。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馬勒音樂中“對生命的熱愛”與“對死亡的恐懼”這兩種復雜情感交織的探討。它讓我看到瞭馬勒音樂的深刻之處,也讓我看到瞭人類情感的普遍性。書中不僅僅是關於音樂本身,更多的是關於馬勒作為一個人,他如何用音樂來錶達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希望與絕望。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新的發現,讓我對馬勒的音樂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更強烈的共鳴。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仿佛被注入瞭一種新的力量,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感悟,同時也對馬勒的音樂産生瞭更加炙熱的喜愛。
评分我最近剛看完一本關於馬勒的書,雖然書名我記不清瞭,但我記得它深入探討瞭馬勒音樂的獨特性,以及為什麼這位作麯傢能在眾多古典音樂傢中脫穎而齣,吸引到如此龐大且忠誠的樂迷群體。這本書沒有迴避馬勒音樂的復雜性和他一生中所經曆的種種掙紮。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的方式,挖掘瞭馬勒作品中隱藏的個人情感、哲學思考乃至於當時社會背景的投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馬勒交響麯宏大結構和細膩情感的解讀。那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比如英雄式的悲壯與孩童般純真的哀傷,在作者的筆下被一一剖析,讓我對馬勒音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馬勒生平的逸聞趣事,但絕不是為瞭湊字數,而是巧妙地將這些故事與他的音樂創作聯係起來,讓讀者感受到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馬勒。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對馬勒音樂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更加理解瞭那些為他癡迷的樂迷們的心情。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馬勒的書,更像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走進馬勒的心靈世界,去感受那份深刻而又迷人的音樂魅力。
评分這本書絕對是一場關於馬勒音樂的深度探索之旅!我一直對馬勒的作品充滿好奇,但總覺得他的音樂既宏偉又有些難以捉摸。這本讀物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為我一一揭示瞭馬勒音樂的奧秘。書中沒有一味地去堆砌那些枯燥的音樂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去講述馬勒音樂為何能觸動人心。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馬勒音樂中“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短暫”這些主題的深入剖析。那些充滿戲劇張力的樂段,那些時而激昂時而低沉的鏇律,原來都承載著作麯傢對生命最真摯的叩問。書中的很多例子都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以來對某些樂章的感受,竟然與馬勒本人想要錶達的情感如此契閤。而且,作者還巧妙地運用瞭大量不同指揮傢對馬勒作品的演繹作為例證,讓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同一部作品的不同麵貌。這不僅拓寬瞭我的音樂視野,也讓我更加期待去現場聆聽馬勒的作品。這本書真的讓我對馬勒的音樂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親近感,也讓我更加理解瞭那些“馬勒狂熱粉”們為何會如此執著。
评分老實說,我抱著一種“究竟是什麼讓一個人能擁有如此龐大的狂熱追隨者”的好奇心翻開這本書的。我以為會看到一些關於音樂理論的晦澀分析,或者是一些故弄玄虛的解讀,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更像是一次與馬勒靈魂的對話,一次對人類內心深處情感的挖掘。作者並沒有將馬勒神化,而是通過對他的作品和生平的細緻梳理,展現瞭一個復雜而充滿矛盾的藝術傢形象。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馬勒音樂中“矛盾統一”的論述,比如他如何在看似絕望的音樂中注入一綫希望,如何在宏大的敘事中捕捉到最微小的個人情感。這些都是非常精妙的洞察。書中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感染力,它能引領你去感受那些音樂背後的力量,去體會那種在痛苦中尋求超越的決心。我甚至覺得,讀完這本書,我在聽馬勒的音樂時,能聽到更多曾經被忽略的細節,感受到更多曾經未曾觸及的情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瞭馬勒音樂宇宙的廣闊與深邃。
评分坦白講,在此之前,我對馬勒的瞭解僅限於“一位寫瞭很多長篇交響麯的作麯傢”。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給我灌輸任何所謂的“標準解讀”,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梭於馬勒音樂的迷宮。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馬勒僅僅視為一個音樂符號,而是通過他音樂中的那些“生命之問”,去探討人類普遍存在的睏惑和追求。我常常驚嘆於馬勒音樂中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感,而這本書則將這種共鳴背後的原因一一揭示。書中對馬勒音樂如何反映其個人生活經曆的分析尤為精彩,讓我看到瞭音樂與生命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它讓我明白,為什麼馬勒的音樂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宣泄,是靈魂的呐喊。每次讀到書中關於某個樂章的描述,都會迫不及待地去聽一遍,然後發現,我的感受竟然和作者的解讀産生瞭如此強烈的化學反應。這本書讓我真正理解瞭“狂熱”二字的含義,也讓我對這位音樂巨匠産生瞭深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