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曆一本通

萬年曆一本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萬年曆
  • 日曆
  • 時間
  • 日期
  • 節假日
  • 黃曆
  • 曆法
  • 工具書
  • 參考書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西元1900~2100 彩色版

  本書跳脫一般舊式萬年曆模式,以清晰、簡捷、實用為編排取嚮,彩色印刷條列一目瞭然好查又好用。

  ◆西元1900~2100年,比彆人多50年
  ◆男女老幼皆能輕鬆快速查詢與運用
  ◆特彆加碼教授八字命盤與基礎曆法

  ☆特彆採用橫閱方式編排彩色印刷,易於閱讀查詢。

  ☆年錶直列就得「年、月、日」乾支,快速準確絕不錯置年、月乾支。☆年錶的頁邊直排列齣「西元紀年、生肖、國曆紀年」易於查閱所需紀年。

  ☆日光節約時間其月份為粗體並頁下加註,以為區彆易於判讀。
 
  ☆農曆「閏月」在其月份數字下加一橫綫,以為區彆易於判讀。

  如何使用《歸藏萬年曆》

  《歸藏萬年曆》的編排說明
  (1)《歸藏萬年曆》採用橫閱方式編排,易於閱讀查詢。
  (2)年錶以「二十四節氣」為一年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3)年錶的頁邊直排列齣「西元紀年、生肖、國曆紀年」易於查閱所需紀年。
  (4)年錶的編排按「年乾支、月乾支、節氣、日期錶、中氣」順序直列。
  (5)年錶直列就得「年、月、日」乾支,快速準確絕不錯置年、月乾支。
  (6)節氣和中氣按「國曆日期、時、分、時辰」順序標示。
  (7)日期錶按「國曆月日、農曆月日、日乾支」順序橫列。
  (8)日期錶第一行為各月令的「節氣日期」,易計算行運歲數。
  (9)農曆「閏月」在其月份數字下加一橫綫,以易區彆判讀。
  (10)日光節約時間其月份為粗體並頁下加註,以易區彆判讀。

  使用《歸藏萬年曆》快速定「八字」
  
  橫查齣生年月日;直列年月日乾支;五鼠遁日得時乾;正好四柱共八字。  
  大運排列從月柱;行運歲數由日起;順數到底再加一;逆數到頂是節氣。

  (1)根據齣生者的「年、月、日」時間,由年錶橫嚮取得生日所屬的「日乾支」,嚮上直列得「月乾支、年乾支」,最後查「五鼠遁日起時錶」取得「時乾」。
  (2)大運排列從「月柱」乾支,陽男陰女「順排」、陰男陽女「逆排」六十甲子。
  (3)行運歲數由「生日」起算,陽男陰女「順數」、陰男陽女「逆數」至節氣日。
  (4)簡易大運行運歲數換算:三天為一年、一天為四月、一時辰為十日。

作者簡介

施賀日

  受教於紅鳳鳥老師,精勤研習「曆法、易經、五行」。

  八字論命,是以一個人齣生時間的「年、月、日、時」,轉換成用「天乾地支」錶示的「四柱八字」,是論命最重要的一個依據。

  這本萬年曆可「簡單、快速、準確」的提供論命者一組正確的「四柱八字」乾支,實為一本最有價值的萬年曆工具書,分享給對「五行八字命學」有興趣的朋友。

探尋數字與符號的奧秘:一部關於現代信息編碼與存儲的深度解析 圖書名稱:數字疆域:信息編碼、存儲與未來計算的基石 圖書簡介: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習以為常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傳輸、每一個存儲的數據背後,都隱藏著一套精密而復雜的數學與工程體係。本書《數字疆域:信息編碼、存儲與未來計算的基石》並非一本關於傳統天文曆法或日常工具書的指南,而是一次深入探索現代信息科學核心原理的史詩級旅程。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比特與字節構築的數字世界,揭示支撐我們當代文明運轉的底層邏輯。 本書的核心關注點在於信息是如何被量化、壓縮、保護,並最終在各種介質上得以持久保存的。我們不會探討農耕時代的節氣更迭,而是聚焦於電子脈衝和磁性翻轉如何構建齣我們所依賴的數字宇宙。 第一部分:信息的量化與編碼的藝術 信息的本質是什麼?本書從信息論的奠基性理論入手,詳細闡述瞭香農(Shannon)信息熵的概念,並將其作為衡量不確定性和信息量的核心工具。我們深入剖析瞭如何將現實世界中的連續信號,通過采樣、量化和離散化處理,轉化為計算機可識彆的二進製流。 二進製的基石與進階編碼: 我們將徹底解構二進製係統(0和1)的強大之處,並延伸至如何利用更高效的編碼方式來錶示字符和指令。重點章節會詳細介紹: 1. 字符編碼標準的演變: 從早期的ASCII到無處不在的Unicode(UTF-8、UTF-16),探討這些編碼如何解決全球語言的多樣性挑戰,以及它們在文本處理中的效率權衡。 2. 信號處理與脈衝編碼: 對於通信和存儲至關重要的方法,如曼徹斯特編碼、差分信號編碼,以及如何在高速數據傳輸中解決時鍾同步問題。 第二部分:無損與有損的數據壓縮原理 數據量的激增使得有效壓縮成為信息科學的永恒命題。本書將信息壓縮技術分為兩大陣營,並進行瞭詳盡的數學推導和實際案例分析。 無損壓縮的邏輯藝術: 這部分內容聚焦於如何在不丟失任何原始信息的前提下,通過統計學上的冗餘消除來實現壓縮。 霍夫曼編碼(Huffman Coding): 詳細解析如何基於符號頻率構建最優前綴碼樹,確保最常見的數據塊使用最短的編碼長度。 Lempel-Ziv傢族算法(LZ77/LZ78/LZW): 探討基於字典和字符串匹配的壓縮機製,這是GIF、ZIP等格式的靈魂所在。 有損壓縮的感知權衡: 在多媒體領域,完美還原往往是不切實際的。本書探討瞭如何利用人類感官的局限性來“丟棄”不重要的信息。 離散餘弦變換(DCT)與量化: 深入解析JPEG圖像壓縮中如何將空間域信息轉換到頻率域,並基於人眼對高頻信息的敏感度較低的特性進行信息剔除。 時頻分析與感知模型: 對於音頻(如MP3),我們將剖析心理聲學模型的作用——即如何模擬人耳的掩蔽效應,實現高效的感知編碼。 第三部分:信息存儲的物理學與工程實踐 數據一旦被編碼,就需要一個可靠的“傢”。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數據的持久化存儲介質,從磁學到光學,再到新興的內存技術。 磁性存儲的微觀世界: 詳細介紹硬盤驅動器(HDD)的工作原理,包括磁頭與盤片的精密控製、磁阻效應的應用(TMR/GMR),以及如何通過復雜的伺服係統來保證極高的數據密度和尋道精度。 固態存儲的革命: 深度剖析NAND閃存的工作機製,包括浮柵晶體管的編程、擦除過程,以及如何應對其固有的壽命限製(P/E循環)。本書會詳盡闡述磨損均衡(Wear Leveling)和錯誤校驗碼(ECC)在保證SSD可靠性中的關鍵作用。 糾錯碼:抵禦熵增的數字防綫: 存儲介質的隨機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本章是全書的重點之一,它闡述瞭信息論中最具工程價值的應用——錯誤檢測與糾正。 奇偶校驗與循環冗餘校驗(CRC): 基礎的錯誤檢測方法。 漢明碼(Hamming Codes)與更高級的代數編碼: 如Reed-Solomon碼(廣泛應用於光盤和硬盤)和LDPC碼(在現代通信和存儲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編碼與譯碼原理,展示瞭數學如何對抗物理世界的噪聲和衰減。 第四部分:邁嚮未來的計算範式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角從當前技術推嚮信息科學的前沿探索,預示著下一代數據處理與存儲的可能性。 並行計算與內存層次結構: 探討現代CPU如何通過緩存、寄存器和主存之間的復雜層次結構,來優化對數據訪問的時間消耗。指令集並行(SIMD)與多核架構如何依賴於優化的數據布局和內存訪問模式。 量子計算對信息理論的挑戰: 簡要介紹量子比特(Qubit)的概念,以及量子糾纏和疊加態如何從根本上顛覆經典信息存儲和處理的範式。我們將探討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對現有加密體係的潛在威脅,以及量子糾錯碼的研究方嚮。 總結: 《數字疆域》旨在為工程技術人員、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以及所有對信息技術底層邏輯感到好奇的讀者,提供一本兼具深度、廣度和前沿性的參考讀物。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工具手冊,而是對數字世界構建哲學的一次深刻反思,揭示瞭從0到1的飛躍背後,所蘊含的無盡智慧與嚴謹科學。閱讀本書,將使您真正理解您手中設備運行的內在驅動力。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關於《歸藏萬年曆》 2
如何使用《歸藏萬年曆》4
八字命盤 8
六十甲子錶 9
五虎遁年起月錶 9
五鼠遁日起時錶 9
五行天乾地支錶 10
六神錶 11
生命力錶 12
五行羅盤 13
五行能量強度錶 14
基礎圖識 15
八字論命流程 20
八字命盤 25
八字命盤 27
正確的「生辰時間」 32
八字定盤 47
基礎曆法 67
地理座標係統 70
黃道座標係 72
黃道十二宮 74
三垣二十八宿 76
太陽視運動 78
月球視運動 80
地球運動 82
日食與月食 86
星曆錶 88
曆法 90
時間 91
曆法時間 100
國曆 106
星期 111
西曆源流 113
儒略日 130
儒略日的計算 132
農曆 140
農曆置閏法 144
生肖 148
朔望 150
節氣 152
乾支 162
中國曆代曆法 166
中國曆法年錶 194
中國曆代年錶 198
歸藏萬年曆 203
歸藏萬年曆年錶 204

圖書序言

關於《歸藏萬年曆》

  時間就是力量,最基礎就是最重要的。
  
  命理學以「生辰時間」為論命最重要的一個依據,本書《歸藏萬年曆》的編寫,提供論命者一個正確的論命時間依據。
  
  《歸藏萬年曆》起自西元一九○○年迄至西元二一○○年,共二百零一年。曆法採「乾支紀年」法,以「立春寅月」為歲始,以「節氣」為月令,循環記載國曆和農曆的「年、月、日」乾支。
  
  「節氣」時間以「中原時區標準時、東經一百二十度經綫」為準,採「定氣法」推算。「節氣」的日期和時間標示於日期錶的上方,「中氣」則標示於下方。節氣和中氣的日期以「國曆」標示,並詳列「時、分、時辰」時間。時間以「分」為最小單位,秒數捨棄不進位,以防止實未到時,卻因進秒位而錯置節氣時間。查閱時隻要使用「五鼠遁日起時錶」取得「時乾」後,就可輕易準確的排齣「四柱八字」乾支。

  《歸藏萬年曆》之編寫,以「中央氣象局天文站」及「颱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發行之天文日曆為標準,並參考引用諸多先賢、專傢之觀念與資料,謹在此錶達緻敬及感謝。

  《歸藏萬年曆》有彆於一般萬年曆,採用橫閱方式編排,易於閱讀查詢。記載年錶實有「二百零一年、四韆八百二十四節氣、七萬三韆四百一十三日」,紀曆詳實精確。可簡易快速地提供論命者一組正確的「四柱八字」乾支,實為一本最有價值的萬年曆工具書。

施 賀 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當我拿起《萬年曆一本通》時,我內心其實是帶著一種懷疑的。畢竟,“萬年曆”這個詞,在我腦海裏充其量隻是一個計算日子、查黃曆的工具,我不太相信它能有什麼深度。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工具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關於生命、關於宇宙的哲學筆記。我特彆喜歡它在解讀每個節氣時的角度,不僅僅是告訴我們這個節氣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什麼是這樣”。比如,它提到“清明”這個節氣,不僅僅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更是大地迴暖,萬物生長,充滿生機的象徵。書中對“春耕”、“夏耘”、“鞦收”、“鼕藏”這四季的農事安排,以及與之相關的天文現象、物候變化,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甚至能想象齣古人在田間勞作的場景,感受到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時間的流逝,不再是匆匆而過,而是充滿瞭節奏和意義。它讓我明白,每一個日子,每一個時刻,都與自然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都承載著生命的輪迴。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新奇的概念和理論所吸引,但卻常常忽略瞭那些流傳韆年的智慧。《萬年曆一本通》就像一股清流,讓我迴歸到最樸素、最根本的時間哲學。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不僅僅是對日曆的理解,更是對生命節奏的感悟。它讓我明白,時間不是綫性的,而是循環的,是周期性的。每一個節氣,每一個月份,都有它獨特的韻味和意義。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鼕至”的闡述,它不僅是一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更是陰陽轉換的關鍵節點,預示著新一輪的生機即將到來。這種視角,讓我對人生的起伏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個“陽氣漸生”的時刻。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間的迷霧,去感受自然的脈搏,去聆聽生命的鏇律。它讓我覺得,瞭解萬年曆,不僅僅是瞭解日子,更是瞭解自己,瞭解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宇宙。

评分

說實話,我當初買《萬年曆一本通》純粹是因為傢裏有個長輩一直念叨著想找一本靠譜的萬年曆,而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正宗”,就想著買迴來送給他。結果,等書到瞭,我自己先忍不住翻瞭翻。我發現,這哪裏是給長輩隨便看看的書啊!它簡直是一部隱藏的古代生活百科全書。書裏麵講到的一些習俗,比如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中鞦節為什麼賞月,背後都有著非常詳盡的解釋,而且不是那種人雲亦雲的說法,而是有理有據,引經據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七夕”的描寫,它不僅僅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浪漫傳說,更包含瞭古人對星辰運行的觀測和節氣的劃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的古代社會,看到瞭人們是如何根據自然的變化來安排生活,是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裏尋找樂趣和意義的。它讓我覺得,原來我們現在所過的一年四季,並非是隨機的,而是有著深刻的規律和曆史的傳承。

评分

我一直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那些古籍要麼晦澀難懂,要麼零散不成體係。《萬年曆一本通》的齣現,可以說是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它以一種非常親切和易懂的方式,將曆法、節氣、天文、物候、民俗等諸多內容融為一體,構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二十四節氣”的解讀,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每個節氣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對農業生産、人體健康、生活習俗的影響。比如,當讀到“小滿”時,我纔瞭解到,原來“滿”並非是灌漿飽滿,而是指夏糧籽粒已小得飽滿,這是一個微妙的區分,卻體現瞭古人觀察的細緻入微。書中還穿插瞭不少古代詩詞和諺語,這些文字如同明珠,點綴在知識的海洋中,讓閱讀的過程充滿瞭驚喜。它讓我覺得,傳統文化並非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而是融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和傳承。

评分

這本《萬年曆一本通》,說實話,一開始吸引我的隻是它樸實無華的封麵和那個聽起來有點“土”的名字。我本身是個不太愛趕時髦的人,對於那些花裏鬍哨、包裝過度的書總有些戒備。但這次,我真是碰上瞭一本“寶藏”。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完的快餐讀物,也不是那種故弄玄虛、佶屈聱牙的學術專著。它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靜靜地坐在那裏,等待著那些願意傾聽他故事的人。我拿到書的那天,正好是農曆的初一,我鬼使神差地翻開它,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瞭。書裏講的東西,雖然看似瑣碎,但卻蘊含著古人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我發現,那些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節氣、節日,背後都有著如此精妙的設計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比如,我一直對“立春”這個節氣感到好奇,為什麼它標誌著一年的開始?翻開這本書,我纔瞭解到,原來這與農耕文明緊密相關,是古人根據土壤解凍、萬物復蘇的時機來確定的。這種知識,不是從課本上能輕易獲得的,它帶著一種曆史的溫度,一種人文的關懷。而且,它的敘述方式也非常有意思,不是乾巴巴的羅列,而是穿插著不少有趣的典故和傳說,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