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後中國共産黨政治謎案19件

1949年後中國共産黨政治謎案19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共産黨
  • 政治史
  • 曆史
  • 中共曆史
  • 政治謎案
  • 1949-1976
  • 曆史研究
  • 黨史
  • 政治事件
  • 內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共二十世紀在「革命」名義下
  「典型政治謎案」的真實揭露

  作者以中共二十世紀的「曆史政治謎案」為切入點,以1949年為分界開展書寫,分為「民國時期」和「1949年後」兩冊,從二○年代的「國民革命」以迄七○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揭示瞭中共二十世紀在「革命」名義下的幾許「典型政治謎案」。

  書中述及梳理瞭名導演史東山自殺之謎、周璿的日記和石揮的慘死、鬍風蒼涼中發齣的五封告彆信、詩人邵浩然之死、浦熙修驚鴻照影、呂振羽鎩羽不齣的祕聞、劉盼遂死節考、曹聚仁霧裏看花的「北語」、周樹人三兄弟的遺囑、「批林批孔」運動學人眾生相等政治謎案。作者筆下的大時代風雲,揭櫫瞭思潮的更迭、人物命運的變幻等曆史奧祕,讓讀者一窺二十世紀中共政治史的發展麵貌。

  周作人曾說「天下最殘酷的學問是曆史」,本書驗證瞭曆史巨輪下的停滯、倒退和循環。

本書特色

  1. 針對1949年後中共黨史上幾許政治謎案的梳理、解析,讓讀者一窺二十世紀中共政治發展的麵貌。

  2. 述及中共建國初期,多位曆史「文化名人」身陷政治風暴的人物命運,透過本書驗證曆史的更迭和荒謬。

作者簡介

散木

  本名郭汾陽,山西人,浙江大學教師,著有《魯迅與山西》、《書局舊蹤》、《報館舊蹤》、《女界舊蹤》、《於無聲處聽驚雷──魯迅與文網》、《亂世飄萍──邵飄萍和他的時代》、《舊日子,舊人物》、《燈火闌珊處──時代夾縫中的學人》、《現代學人謎案》、《民國謎案之「費鞏案」再探》等作品。

《帝國黃昏:晚清的權力、改革與崩潰(1860-1911)》 本書聚焦於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期——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同光中興”到辛亥革命的爆發,深入剖析瞭清王朝在內憂外患中掙紮求存的復雜曆程。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政治編年史,而是對一個龐大帝國在現代化衝擊下,權力結構如何重塑、改革嘗試如何受阻、最終如何走嚮曆史必然性瓦解的深度曆史考察。 第一部分:中興的幻象與現實的裂痕(1860-1890) 本書開篇即刻將讀者帶入鹹豐末年,探討太平天國運動和兩次鴉片戰爭對傳統中央集權體製造成的緻命打擊。我們不再將“同治中興”視為簡單的王朝復蘇,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全球化背景下審視。 權力結構的異化:地方的崛起與中央的衰落 中興的基礎是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的興起。本書詳細分析瞭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錶的漢族督撫如何藉由軍事和經濟大權,逐步架空瞭中央的決策權。這種“權力的下移”並非齣於主動的政治設計,而是應對危機的應急之策,卻為日後的中央權威缺失埋下瞭伏筆。我們追溯瞭“督撫權力”的具體運作模式,包括他們如何控製地方財政(厘金)、如何主導洋務事業的開辦與運營,以及中央政府在人事任免上的日益受限。 洋務運動的悖論:器物層麵的現代化與製度層麵的停滯 洋務運動是本書分析的核心議題之一。我們通過對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等關鍵項目的個案研究,揭示瞭這場運動的內在矛盾。一方麵,它成功引進瞭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和部分管理經驗,展現瞭清朝精英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麵,本書強調,洋務派的指導思想始終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決定瞭改革止步於器物層麵。我們考察瞭製度性改革(如稅製、兵製)為何被權力既得利益集團(包括漢族督撫和保守派滿臣)集體抵製。李鴻章與張之洞等改革者在麵對腐敗、效率低下和官僚阻撓時的艱難處境,被細緻還原。 外交睏境與地緣政治壓力 在這一階段,本書探討瞭“朝貢體係”如何被“條約體係”所取代。中法戰爭、中日“甲申之變”前的外交角力,不僅僅是軍事層麵的對抗,更是兩種政治邏輯的衝突。我們分析瞭總理衙門的職能演變,以及清廷在外交政策上如何從早期的“迷信天朝上國”觀念,逐步過渡到屈辱的“按約行事”,這種適應過程對國內輿論和朝廷心態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製度的陣痛與危機的深化(1890-1901) 甲午戰爭的慘敗成為檢驗“中興”成色的試金石。本書認為,甲午戰敗的根源不在於船堅炮利,而在於缺乏統一的指揮係統、腐敗的財政管理和改革的內在局限性。 甲午的衝擊波:政治精英的分裂 戰敗導緻瞭清廷內部權力格局的進一步動蕩。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知識分子的崛起,標誌著新的政治力量開始挑戰以慈禧太後為核心的守舊勢力。本書詳述瞭“百日維新”的短暫浪潮,重點分析瞭光緒皇帝的局限性以及維新派在策略上的緻命失誤——急於求成,觸動瞭包括袁世凱在內的漢族地方實力派和滿族保守派的根本利益。戊戌政變的爆發,不僅僅是慈禧與光緒的權力鬥爭,更是“自上而下”溫和改革路徑被徹底關閉的標誌。 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帝國的最後一次歇斯底裏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被本書視為底層社會對現代化衝擊和外來侵略的極端反應。我們探討瞭清廷內部,特彆是保守派如何利用和誤判瞭這一運動,最終導緻瞭對列強宣戰這一災難性決策。庚子事變(八國聯軍侵華)的後果——《辛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主權喪失的最低點,也迫使清政府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反思。 第三部分:最後的掙紮與無可挽迴的終結(1901-1911) 《辛醜條約》後的“清末新政”是清朝的“迴光返照”。本書將新政視為對過往所有改革經驗的集成,試圖在不觸動君主專製的前提下,實現“富國強兵”。 新政的雄心與實施的睏境 新政內容涵蓋瞭教育(廢科舉,設新式學堂)、軍事(編練新軍)、司法(修律)和經濟(預備立憲)。本書將重點考察“新軍”的塑造過程。袁世凱所代錶的實權派如何利用新軍建立起自己的政治資本,以及新軍的現代化反而使其成為清廷最不忠誠的武裝力量。教育改革的成果——大批留學歸國和新式知識分子的齣現,他們構成瞭“反清”思想傳播的主力軍,這是清廷未曾料到的“知識的悖論”。 預備立憲:權力分享的失敗 “預備立憲”是清廷試圖通過有限的權力下放來收買士紳階層、穩定局勢的最後努力。本書細緻分析瞭“皇族內閣”的組建,指齣清廷在關鍵時刻依然堅持“集權不放”,未能真正兌現權力分享的承諾。這種對既得利益的死守,徹底激化瞭立憲派與革命派的矛盾,使溫和的政治改良徹底失去民心。 革命的匯流:從改良到推翻 最後,本書將目光投嚮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我們考察瞭辛亥革命前的多次武裝起義,以及革命黨人如何在海外華人、留學生和新軍中建立起堅實的組織基礎。武昌起義的爆發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前幾十年所有政治、經濟、軍事矛盾的總爆發。本書結尾,通過對清廷在革命爆發後的優柔寡斷和袁世凱的權力反噬的分析,描繪瞭這座搖搖欲墜的帝國大廈,是如何在內外部壓力下,最終轟然倒塌,終結瞭中國兩韆多年的君主專製曆史。 本書的視角在於,它拒絕將清末視為一個簡單的“開明改革者”對抗“頑固守舊者”的故事。它展現的是一個在多重力量——地方大員、保守滿臣、西方列強、新興知識分子、底層民眾——的相互角力下,艱難掙紮、最終因無法實現結構性轉型而必然走嚮終結的晚期帝國。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1「革命吃掉瞭自己的兒子」──詩人邵浩然之死
2名導演史東山自殺之謎
3從獲得新生到毅然赴死─紀念一位共和國領袖的夫人
4「高處不勝寒」──一位「高乾子弟」的迴憶錄
5呂振羽鎩羽不齣的祕聞
6鄭振鐸長空冤魂
7一對明星的殞落──周璿的日記和石揮的慘死
8曹聚仁霧裏看花的「北語」
9他們為什麼沒有被打成「右派」?
10陳銘樞的前世今生
11浦熙修驚鴻照影
12王重民何以追隨王國維於昆明湖?
13劉盼遂死節考
14張東蓀「覆巢之下無完卵」
15元帥彭德懷和作傢趙樹理為什麼命運如此相同?
16周氏三兄弟的遺囑
17鬍風蒼涼中發齣的五封告彆信
18鬍風為什麼反對其外孫報考文科?
19「批林批孔」運動學人眾生相

後記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1―「革命吃掉瞭自己的兒子」──詩人邵浩然之死

一、維爾涅的一句話


曆史記憶,在有的老人﹙當然他們具有相應的曆史資曆以及對之進行曆史反思的能力和勇氣,這些老人,現在有的被稱為「兩頭真」,即他們早年和晚年的思想和心境的融閤﹚那裏,其況味是難以一言而盡的,或者竟如魯迅所說過的一句話:就好像被刀颳過的魚鱗,有些還留在身上,有些已掉在水裏,把水一攪,有幾片還會翻騰、閃爍,中間還冒著血絲。

血。過去我們還熟知一句托爾斯泰的話:人生,須得「在淚水裏泡三次,在鹹水裏泡三次,再在血水裏泡三次」,這後來被形容為革命者的人生,特彆是投身革命的知識份子身上,也許因為他們是脆弱的﹙「小資」﹚,容易落淚,容易傷感,容易思想;於是需要經曆嚴酷的實踐考驗,包括體力的,肉體的,戰爭的,運動的,批判的,內省的,等等,在這一過程之中,自然鹹水和血水是免不瞭的。不過,在一個數韆年專製社會傳統和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度,在一個「人血不是水,滔滔流成河」的年代,或者竟如一七九三年﹙想起瞭雨果的小說《九三年》﹚被送上斷頭颱的法國革命傢維爾涅﹙Pierre Victurnien Vergniaud﹚所說過的另外一句話―「革命會吞吃掉自己的兒女」﹙Revolution may devour her own children.﹚,有的人經曆瞭「淚水」、「鹹水」以及「血水」,卻並沒有迎來自己的新生,他已經在這一過程中被「吃掉瞭」﹙又想起瞭魯迅的名言和寓言,即驚世駭俗的關於「吃人」的曆史以及它的語境﹚。李慎之先生生前就曾唏噓和感慨過「革命會吞吃掉自己的兒女」這句話,以及它的語境「已經兩百多年過去瞭」,然而「這樣的悲劇竟是愈演愈烈」,於是他曾寫過一篇悼念的文章,悼念的對象是他在新華社國際部任職的同事,過去則是北平和平解放前一傢報紙﹙《平明日報》﹚的記者李炳泉。由李炳泉,筆者聯想到瞭許多人,由遠及近,如同是當年在北平辦報的先父﹙《文匯報》、《益世報》等﹚,在他的晚年,似乎是同樣的命運多舛,而其思想愈加睏惑;以及校友中的前輩、詩人邵浩然。

這一篇文章,就是說說邵浩然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對我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在曆史閱讀中産生的許多疑問拋齣的一個精準迴應。我一直在思考,在1949年之後,中國共産黨是如何在一個如此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中,一步步走嚮今天的。這其中必然充滿瞭麯摺和挑戰,而很多關鍵時刻的決策過程,至今仍籠罩著一層迷霧。當我看到“1949年後中國共産黨政治謎案19件”這個書名時,立刻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為我解開那些一直睏擾我的曆史疑團。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重要的是分析和探討,為什麼這些事件會成為“謎案”,背後可能存在哪些不同的解釋,以及這些“謎案”的解決或 unresolved 對中國曆史進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想看到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曆史文獻和資料中,篩選齣這19個最具代錶性的“謎案”,又是如何運用嚴謹的考證和分析,為我們還原齣事件的本來麵貌。這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次深度思考和對曆史真相的探求。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1949年後中國共産黨政治謎案19件"——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曆史記錄,更像是一扇通往塵封往事的大門。我一直對那段波瀾壯闊又充滿爭議的曆史時期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發生在權力核心的復雜博弈和未解之謎。想象一下,在那個翻天覆地的年代,無數重要的決策是如何誕生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暗流湧動?作者選擇“19件謎案”這個角度,無疑極具吸引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那些曆史的細節,不僅僅是羅列事件,更重要的是剖析其成因、發展脈絡以及可能的真相。那些在教科書中可能被簡化處理,甚至被刻意模糊的關鍵節點,或許在這本書中能得到更詳盡的呈現。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抽絲剝繭,將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串聯起來,還原齣那些令人費解的政治事件的本來麵目。這不僅僅是為瞭滿足我的求知欲,更是希望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邏輯,以及那些塑造瞭當代中國的關鍵時刻。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探案小說的懸疑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去揭開那些曆史的麵紗。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如同置身於一場精心設計的曆史偵探遊戲。書名中的“謎案”二字,絕非虛言,它精準地概括瞭作者試圖呈現的核心內容。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魅力不僅僅在於那些宏大敘事和事跡記載,更在於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不為人知的復雜動機和錯綜關係。當看到“1949年後中國共産黨政治謎案19件”這個標題時,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關於權力鬥爭、路綫分歧、人事變動以及重大決策背後不為人知的內幕。我猜想,作者在選擇這19件“謎案”時,定然是經過瞭深思熟慮,挑選瞭那些具有代錶性、影響深遠且至今仍留有諸多討論空間的曆史事件。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為什麼是謎案”的解讀,是信息不透明?是官方說法存疑?還是存在多方博弈導緻真相撲朔迷離?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新的視角,打破原有的認知框架,甚至顛覆一些長期以來被接受的說法?我渴望從書中獲得的是一種更具深度和批判性的曆史理解,能夠透過錶麵的文字,看到那些錯綜復雜的利益糾葛和權力運作。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曆史真相的深度對話。

评分

“1949年後中國共産黨政治謎案19件”——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聯想到無數跌宕起伏的曆史畫麵和撲朔迷離的政治事件。我一直認為,要理解一個國傢的過去,尤其是中國這樣經曆過劇烈變革的國傢,就必須深入瞭解其執政黨的決策過程和內部運作。而“政治謎案”這個標簽,則預示著這本書將觸及那些不為公眾所熟知,甚至存在爭議的曆史真相。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從如此漫長的曆史長河中,篩選齣這19件“謎案”的。它們是否都發生在關鍵的曆史節點?是否都對中國的政治格局産生瞭深遠影響?書名中的“謎案”二字,也暗示著其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對稱、官方解釋不充分,甚至是多方勢力角力的情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史料和分析視角,幫助我打破固有的曆史認知,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共産黨在執政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其決策的復雜性。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場關於曆史真相的追尋之旅。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一張神秘的藏寶圖,指引著我對一段重要曆史時期進行深度探索。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政黨,尤其是像中國共産黨這樣在一個龐大國傢執政瞭數十年的政黨,就不能隻看其光輝的成就,更要審視其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挑戰、爭議乃至挫摺。而“政治謎案”這個詞,則恰恰觸及瞭曆史最引人入勝的部分——那些不被完全解釋的事件,那些存在多種解讀的可能性,那些至今仍讓史學界和普通讀者感到睏惑的時刻。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這些“謎案”的?它們是否都具有高度的爭議性?是否涉及瞭中國共産黨高層內部的決策過程?書名中的“19件”這個數字,也頗具匠心,它暗示著一個有係統、有規劃的梳理,而非零散的提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走進那些曆史的“暗箱操作”,揭示那些在公開場閤難以得見的政治運作邏輯,以及那些推動曆史前進卻又充滿不確定性的關鍵決策。這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追溯,更是一種對當下理解的深化,因為過去的“謎案”往往與當下的格局息息相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