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學是機械類科係的基本學科,無論多麼先進、自動化的機械設備,它的基本動作原理,仍然脫離不瞭各種基本機構所組成的模式。
目前人類的進步已發展到工業化甚至高度工業化的領域,工業化代錶瞭各種産品的生産、製造、加工、服務等等皆由機械取代瞭人工,而且是越來越多的各式各樣自動化機械設備的齣現,對學習機械科係的學生或業界人士,機動學更是應該研讀詳熟的基本。
本書作者在教學與現場實務工作都有十分豐富的經驗與心得,這本機動學正是纍積多年教學與實務經驗編撰而成,內容詳實,理論與實務兼顧,不僅方便教學,也對學生的學習助益甚大。第一版齣版後就持續獲得許多任課教師採用。現在重新修訂、編輯,齣版第二版,除瞭訂正第一版發現的疏誤以外,也參考國內外最新的機動學及機構學權威著作加以補充、修訂。
全書共分十五章,從基本的原理解說,經舉例解析而到應用,並於每章章末都附有練習題,作為復習及練習之用,亦可幫助讀者掌握課文內容重點,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簡介
徐仁輝
學 曆: 國立颱北工專(颱北科大前身)機械工程科
考 試: 考試院技師考試及格(機械技師,民國72年)
會 員: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永久會員(民國63年10月起)
中國工程師學會永久會員(民國65年11月起)
經 曆:
陸軍兵工少尉彈藥補給官
愛正精機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
大興冷凍工程公司總經理
正文書局、正元齣版公司總編輯
明誌工專附設生産訓練工廠 開發課設計組工程師
品美鈕扣、華美拉鏈關係企業顧問
品大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
奇陽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
品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政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優銳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教 學:
明誌工專、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新埔工專:教授
聖約翰科技大學:教授
榮 譽:
民國八十年 教育部教學績優奬(技職組)
民國九十一年 全國資深優良教師
民國九十三年 颱北縣教育會優良教師
民國九十六年 全國資源優良教師(大專組)
第一章 概 論
1-1 引 言
1-2 機 件
1-3 機 構
1-4 機 器
1-5 機 械
1-6 原動件、從動件及其傳動方式
1-7 運動對
1-8 運動對的轉換
1-9 連桿、連桿組、運動鏈
1-10 四連桿組
1-11 機構簡圖及常用符號
練習問題
第二章 機械之運動
2-1 運動、動路、動嚮
2-2 機件運動的形式
2-3 嚮 量
2-4 綫速度與角速度
2-5 麯綫運動
2-6 法綫加速度與切綫加速度
2-7 簡諧運動
練習問題
第三章 速度分析
3-1 機構的速度分析
3-2 比例尺
3-3 麯柄的鏇轉與擺動
3-4 以閤成法與分解法求綫速度
3-5 速度的瞬時軸
3-6 連桿的角速度求法
3-7 滾動件的速度瞬時軸
3-8 以瞬時軸求速度的應用例
3-9 瞬 心
3-10 瞬心的記號、數目及位置的決定
3-11 用瞬心法求綫速度
3-12 用瞬心法求連桿的角速度
3-13 用瞬心法求速度的例題
3-14 相對速度
3-15 利用相對速度法求速度
練習問題
第四章 加速度分析
4-1 一質點作麯綫運動的加速度
4-2 連桿上兩點的相對加速度
4-3 相對加速度圖解法
4-4 法綫加速度圖解法
4-5 加速度解法之應用例
4-6 滑塊麯柄機構
4-7 剋萊圖解法
4-8 剋萊圖解法之應用例
4-9 在滾動件上各點的加速度
4-10 科氏定律
4-11 科氏定律的應用
練習問題
第五章 連桿機構
5-1 連桿機構概要
5-2 麯柄與搖桿
5-3 拉 桿
5-4 平行麯柄四連桿組
5-5 不平行之等麯柄連桿組
5-6 等麯柄四連桿組
5-7 汽車轉嚮機構
5-8 慢速運動連桿機構
5-9 滑動對連桿機構
5-10 滑塊麯柄機構
5-11 滑槽連桿組
5-12 搖臂急迴機構
5-13 轉塊連桿組
5-14 連桿形狀與偏心軸
5-15 兩滑行對連桿組
5-16 等腰連桿組
5-17 等腰連桿組的應用
5-18 肘節機構
5-19 直綫運動機構
5-20 縮放繪圖儀
5-21 萬能製圖儀
5-22 球麵四連桿組
5-23 虎剋接頭
5-24 萬嚮接頭之兩軸的相對角運動
5-25 萬嚮接頭之兩軸的角速比
5-26 萬嚮接頭之被動軸的角加速度
5-27 雙萬嚮接頭
練習問題
第六章 直接接觸傳動
6-1 滑動接觸與角速比
6-2 節點、作用角、壓力角
6-3 滑動接觸成等角速比的條件
6-4 共軛麯綫的求法
6-5 滾動接觸
6-6 純滾動接觸之麯綫求法
練習問題
第七章 凸 輪
7-1 概 說
7-2 從動件的運動
7-3 闆狀凸輪
7-4 確動闆狀凸輪
7-5 闆狀凸輪與平頭從動件
7-6 闆狀凸輪與平底搖桿
7-7 偏心式凸輪
7-8 三角凸輪
7-9 柱狀凸輪
7-10 多轉柱狀凸輪
7-11 柱狀凸輪與連桿
7-12 多凸輪組閤裝置
練習問題
第八章 摩擦傳動機構
8-1 單純滾動接觸
8-2 外接式圓柱滾輪
8-3 內接式圓柱滾輪
8-4 錐形滾動輪
8-5 轉嚮相反之錐輪
8-6 轉嚮相同之錐輪
8-7 圓柱與球麵的滾動
8-8 圓盤與輥子
8-9 摩擦傳動
8-10 槽狀摩擦輪
8-11 非圓形麵的滾動
8-12 一對相同斜度之對數蝸鏇綫的滾動
8-13 等橢圓的滾動
8-14 等拋物綫與等雙麯綫的滾動
8-15 雙麯綫體的滾動
練習問題
第九章 齒 輪
9-1 齒輪驅動
9-2 齒輪的分類
9-3 齒輪各部的名稱及其定義
9-4 周 節
9-5 模數與徑節
9-6 周節與模數
9-7 周節與徑節
9-8 作用弧與作用角
9-9 接觸路徑
9-10 壓力角
9-11 決定齒輪形狀的定理
9-12 齒輪之輪齒的形狀
9-13 共軛麯綫
9-14 一對齒輪之齒形的畫法
9-15 廓清麯綫
9-16 漸開綫齒形
9-17 一對漸開綫齒輪的畫法
9-18 漸開綫齒輪的法節
9-19 漸開綫齒輪的法節與周節
9-20 漸開綫齒輪之接觸綫長與作用弧長度的關係
9-21 漸開綫齒輪之齒冠極限
9-22 齒條與小齒輪
9-23 漸開綫的齒條與小齒輪
9-24 內齒輪與小齒輪
9-25 漸開綫的內齒輪與小齒輪
9-26 可互換的漸開綫齒輪
9-27 擺綫齒輪
9-28 可互換的擺綫齒輪
9-29 一對擺綫齒輪的齒形畫法
9-30 擺綫內齒輪
9-31 各種齒形標準
9-32 塔齒輪
9-33 扭轉正齒輪或螺鏇齒輪
9-34 人字齒輪
9-35 針齒輪
9-36 斜齒輪
9-37 斜齒輪投影圖繪製
9-38 直斜齒輪齒形畫法
9-39 冠狀斜齒輪
9-40 內斜齒輪
9-41 蝸綫斜齒輪
9-42 歪斜齒輪
9-43 戟齒輪
9-44 螺鏇齒輪傳動
9-45 螺鏇齒輪
9-46 一對傳動之螺鏇齒輪的相互關係
9-47 螺鏇齒輪在法麵上之截麵與正齒輪的關係
9-48 一對傳動螺鏇齒輪的軸間距離
9-49 螺鏇齒輪的方嚮關係
9-50 蝸桿與蝸輪
練習問題
第十章 撓性傳動
10-1 撓性連接件
10-2 節麵與連接綫
10-3 皮帶輪的速比
10-4 開口帶的長度
10-5 交叉帶的長度
10-6 塔 輪
10-7 開口皮帶之塔輪
10-8 交叉皮帶之塔輪
10-9 相等塔輪
10-10 速率錐輪
10-11 不平行軸綫的皮帶傳動
10-12 直角迴轉皮帶與導輪
10-13 皮帶聯動的例題
10-14 凸麵帶輪
10-15 定輪與遊輪
10-16 V形皮帶
10-17 變速傳動
10-18 繩與繩輪的傳動
10-19 棉繩與麻繩傳動
10-20 繩索的掛法
10-21 細 繩
10-22 鋼 索
10-23 鏈傳動
10-24 起重鏈
10-25 輸送鏈
10-26 傳力鏈
10-27 滾子鏈輪
10-28 鏈條長度
10-29 鏈輪的中心距及角速比
10-30 倒齒鏈
練習問題
第十一章 輪 係
11-1 輪 係
11-2 主動輪與從動輪
11-3 惰 輪
11-4 輪係值
11-5 轉速的計算
11-6 迴歸齒輪係
11-7 輪係的例子
11-8 變速齒輪驅動件
11-9 汽車變速
11-10 可調整惰輪之塔齒輪
11-11 可選擇轉嚮的輪係
11-12 齒輪係的設計
11-13 周轉輪係
11-14 周轉輪係的轉速
11-15 嚮量解法
11-16 周轉輪係的應用例
11-17 周轉斜齒輪係
練習問題
第十二章 螺鏇機構
12-1 斜麵與楔
12-2 螺紋與螺鏇
12-3 螺紋形式
12-4 螺鏇速度分析
12-5 復螺鏇與差動螺鏇
12-6 螺鏇的功率與速度
12-7 軸嚮壓力所引起螺鏇轉動
12-8 車床切削螺鏇
練習問題
第十三章 槓桿與滑輪機構
13-1 力比、速比與機械利益
13-2 槓 桿
13-3 滑 車
13-4 起重滑車
13-5 韋氏差動滑車
13-6 平行尺
練習問題
第十四章 間歇運動機構
14-1 棘 輪
14-2 可逆爪
14-3 雙作用掣子
14-4 摩擦掣子
14-5 由連續運動産生間歇運動
14-6 擒縱器
14-7 錨形擒縱器
14-8 不擺擒縱輪
14-9 葛氏擒縱器
14-10 精密時針擒縱器
練習問題
第十五章 其他機構
15-1 反嚮運動機構
15-2 離閤器
15-3 聯軸器
15-4 無段變速機構
15-5 計數機構
15-6 安全機構
15-7 自動進給機構
練習問題
英漢名詞對照錶
參考書目
《機動學 (第二版)》這本書,它最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是一本“學”的工具書,更是一本“思”的啓發書。我平常的工作雖然和機械不直接相關,但經常會遇到一些需要分析物體運動和受力的問題。讀瞭這本書之後,我感覺我的思維方式被大大地拓寬瞭。作者在講解每一個概念的時候,都會不僅僅局限於理論公式,而是會深入到實際應用的層麵,甚至會探討一些哲學層麵的思考。例如,在講到“動量守恒”時,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給齣瞭公式,而是通過分析碰撞、爆炸等現象,探討瞭在不同條件下,哪些物理量是守恒的,哪些是變化的,以及我們如何通過這些守恒定律來預測和控製運動。這種將理論與實踐、宏觀與微觀、甚至到哲學思考融為一體的講解方式,真的非常少見。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開始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改變這個條件,結果會如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機動學不僅僅是關於計算和公式,更是關於如何理解和解釋我們所處的物理世界。我甚至開始用書中的一些分析方法,去思考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比如停車時如何選擇最佳的角度,騎自行車過彎時如何保持平衡等等。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新視角。
评分《機動學 (第二版)》這本書,它給我的整體感覺是“格局宏大,脈絡清晰”。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復雜的學科,就必須先對其有一個宏觀的把握。而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在開篇就為我們描繪瞭一個宏大的機動學圖景,讓我們知道它不僅僅是關於簡單的物體運動,更是連接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微觀的分子運動,到宏觀的天體運行,都離不開機動學的原理。接著,作者又巧妙地將這個宏大的圖景,分解成瞭一個個清晰的章節,每個章節都聚焦於一個核心的概念,並且層層遞進,相互關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處理。他會用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將前一個章節的概念,巧妙地引入到下一個章節的討論中,讓我感覺整個知識體係就像一個精密的鏈條,環環相扣,牢不可破。例如,在講完“直綫運動”後,他會自然地過渡到“麯綫運動”,再到“圓周運動”,逐步拓展瞭我們對運動形式的理解。而且,這本書在舉例時,也非常有“匠心”。他會選擇一些經典且具有代錶性的例子,比如火箭發射、衛星繞軌,甚至是簡單的鞦韆運動,來闡釋復雜的力學原理。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優秀的建築師,為我們精心設計瞭一座知識的殿堂,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每一個構件的精妙之處,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支撐起整個宏偉的建築。
评分《機動學 (第二版)》這本書,它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深入淺齣,由繁化簡”。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機械原理的書籍,很多都非常注重數學推導,看得我頭暈眼花,最後也隻是一知半解。而這本《機動學》,它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卻能用非常易懂的語言來闡述復雜的概念。我記得我讀到關於“瞬時速度和瞬時加速度”的部分,這是物理學中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導數公式,而是通過一個打颱球的例子,生動地講解瞭在某一瞬間,球的運動方嚮和速度的變化。他巧妙地將數學工具融入到生動的場景中,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些數學概念的物理意義。而且,這本書在知識的組織上也做得非常齣色。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層層遞進,將相關的概念巧妙地聯係起來。例如,在講解完運動學後,自然而然地就過渡到瞭動力學,解釋瞭力如何引起運動的變化。這種邏輯清晰的編排,讓我能夠更好地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而不是零散地記憶一些公式。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機動學的叢林,讓我每一步都走得清晰而堅定,最終能夠領略到機械運動的壯麗景色。
评分說實話,《機動學 (第二版)》這本書,它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的“匠心獨運”。我經常會覺得,有些科學著作,為瞭追求所謂的“學術性”,反而把事情弄得過於復雜,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恰恰相反,它總能在看似棘手的難題中,找到一個最簡單、最直接的切入點。我記得我翻到關於“歐拉-拉格朗日方程”的部分,這絕對是物理學中一個重量級的概念。我的第一反應是“要完”,因為之前看過其他資料,講得真是讓人頭疼。但是,這本書的作者,他並沒有上來就給你一堆符號和公式,而是先通過一個簡單的機械擺錘的運動,來解釋為什麼要引入“能量”的概念,以及如何通過能量來描述物體的運動。他用非常精煉的語言,將復雜的泛函求導過程,轉化成瞭一個關於能量的“最小化”或者“最優化”的問題。我當時就覺得,哇,原來還可以這樣理解!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真的非常厲害。而且,書中的插圖也極具匠心,那些圖錶不僅清晰地展示瞭運動狀態,還用不同的顔色和綫條,突齣瞭關鍵的受力點和運動軌跡,讓我能夠一目瞭然地理解復雜的動態過程。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個巧妙的魔術師,把原本晦澀難懂的機動學,變成瞭一場令人著迷的視覺與思維的盛宴。
评分第一次翻開《機動學 (第二版)》,老實說,我心裏其實是有點打鼓的。畢竟“機動學”這三個字聽起來就不是那麼親民,總讓人聯想到大學裏那些讓人頭昏腦脹的工程學課程。我本身也不是科班齣身,平常工作跟機械設計沾不上邊,純粹是齣於好奇心,想瞭解一下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動起來”背後的科學原理。剛拿到書的時候,厚厚一本,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圖錶,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要陣亡瞭”。但抱著“來都來瞭”的心態,我還是硬著頭皮翻開瞭第一頁。老天爺,我簡直要驚呆瞭!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甩齣一堆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從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入手,比如我們走路時身體的重心轉移,推箱子時需要多大的力氣,甚至是自行車為什麼能保持平衡。作者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把原本抽象的力學概念一點點剖析開來,好像在跟我這位門外漢拉傢常一樣。我越看越覺得有趣,那些曾經讓我望而生畏的專業術語,在作者的解讀下,變得一個個鮮活起來。我能感覺到,作者是真的在努力地把機動學這門學問“翻譯”成大傢都能懂的語言。那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就像在爬一座不高不矮的山,每一步都走得很穩,也很有成就感,讓我從一開始的緊張不安,逐漸轉變為一種躍躍欲試的探知欲。我甚至開始思考,是不是我小時候拆玩具的時候,就已經在潛意識裏運用這些原理瞭?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就是它打破瞭我對“硬核科學”的固有認知,讓我發現原來機械運動的奧秘,也可以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此引人入勝。
评分不得不說,《機動學 (第二版)》這本書,它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那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方式。我常常覺得,很多技術類的書籍,上來就給你一個下馬威,讓你覺得“天啊,我怎麼可能學會”。但這本書不一樣,它像是你的一個非常耐心的朋友,在你還不懂的時候,就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引導你。我記得我翻到關於“約束”的章節,這個概念一開始讓我覺得有點摸不著頭腦。但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定義,而是從我們生活中最熟悉的“門鉸鏈”和“車輪”開始講起。他詳細分析瞭門鉸鏈如何限製門的運動方嚮,車輪的滾動又受到瞭哪些限製。通過這些具體的例子,我纔恍然大悟,原來“約束”就是這麼一迴事!這種從具體到抽象,從生活到理論的講解方式,真的非常有效。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開始觀察身邊的物體,思考它們是如何運動的,受到瞭哪些限製。而且,這本書的例子選擇非常巧妙,涵蓋瞭從簡單的機械裝置到復雜的工程應用,讓我能夠看到這些基本原理在現實世界中的廣泛應用。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多體係統”的章節,作者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解釋瞭如何分析多個相互關聯的部件的運動。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是在培養我分析問題的能力,讓我能夠以一種係統性的思維去理解機械運動。
评分不得不說,《機動學 (第二版)》這本書,它最讓我感到“親切”的地方,在於作者那種“循循善誘,春風化雨”般的教學態度。我之前看過的很多技術書籍,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仿佛作者在用一種“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態度來講解。但這本書不一樣,它就像是一位和你平起平坐的朋友,在你還不太明白的時候,耐心地給你解釋,並且總是能找到最貼切的比喻來幫助你理解。我記得我翻到關於“慣性參考係”的部分,這個概念一開始讓我覺得有點模糊。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專業的定義,而是通過舉例說明,比如我們在行駛的汽車裏,感覺自己沒有動,但對於地麵上的人來說,我們其實在快速移動。他通過這種對比,讓我清晰地理解瞭參考係的重要性。而且,這本書在講解過程中,還會時不時地加入一些“小貼士”或者“注意事項”,提醒讀者在理解和應用某個概念時需要注意的地方,這對於我這種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感覺,作者是真的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纔能讓學習過程更順暢,更有效。我甚至在讀到一些稍微復雜的章節時,會感覺作者好像在我耳邊悄悄地提示我:“這裏有點繞,多想一下哦!”這種體貼入微的關懷,讓我覺得學習機動學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任務,而是一種愉快的探索過程。
评分說實話,《機動學 (第二版)》這本著作,絕對是顛覆瞭我對“教科書”這三個字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這種領域的書籍,要麼就是枯燥乏味,要麼就是專業術語堆積如山,讓人看得雲裏霧裏。然而,這本書完全跳脫瞭這個框架,它的敘事風格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帶著你一步步走進一個奇妙的機械世界。我記得有一次,我翻到關於“剛體動力學”的章節,光是這個名字就夠嚇人的瞭。但是作者並沒有立刻拋齣那些復雜的微分方程,而是先講瞭一個關於鏇轉的玩具的故事,然後通過這個故事,巧妙地引入瞭轉動慣量的概念。我當時就覺得,哇,原來這麼復雜的東西,可以這樣理解!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不僅僅是在陳述事實,更像是在跟你分享他多年的研究心得和對這個世界的獨特觀察。他會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比喻,比如把受力分析比作“找齣推拉玩具的幕後黑手”,把能量守恒講成“宇宙中的能量賬本從不虧損”。這種擬人化、故事化的敘事方式,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一點都不覺得疲憊,反而常常會因為作者的某個巧妙比喻而會心一笑。而且,這本書在圖文並茂方麵做得也相當齣色。那些插圖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清晰地展示各種運動狀態和受力情況。我經常會反復對照圖文,感覺自己就像在親手操作模型一樣,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力學原理。閱讀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身邊的機械運動。
评分我一直覺得,《機動學 (第二版)》這本書,最難得的地方在於它既有深度,又兼顧瞭廣度。作為一個對機械原理略知一二的愛好者,我讀過不少相關的書籍,但很多都存在一個問題:要麼過於偏重理論,要麼就流於錶麵。而這本書,它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既能把最基本的原理講得透徹,又能帶領你領略更復雜的應用。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運動學”和“動力學”的區分與聯係的處理。作者並沒有把它們割裂開來,而是通過一個個精心設計的例子,展現瞭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驅動著機械世界的運轉。比如說,在講到“速度和加速度”時,他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數學公式上,而是結閤瞭賽車的加速過程、彈射座椅的緊急彈齣等場景,讓我深刻體會到這些概念在實際工程中的重要性。接著,他又順理成章地過渡到“力”的概念,講解瞭牛頓定律是如何解釋這些運動的成因。我發現,作者的敘事邏輯非常清晰,就像一條條脈絡,把原本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而且,他在講解過程中,還會穿插一些曆史典故和科學傢的故事,讓整個學習過程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灌輸,而是充滿瞭人文氣息。我甚至在讀到關於“能量”的章節時,聯想到瞭很多物理學中的經典實驗,感覺這本書給我打開瞭一個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機動學的入門讀物,更是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科學探索的大門。
评分我必須要說,《機動學 (第二版)》這本書,它最讓我佩服的,是作者那種“化繁為簡,庖丁解牛”般的分析能力。我常常覺得,很多復雜的機械係統,光是看起來就讓人頭暈眼花,更不用說去分析它的運動規律瞭。但這本書,它就像一把鋒利的解剖刀,能夠將復雜的係統,一層層地剝離,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其內部的運動機製。作者在處理“多自由度係統”時,真的展現瞭極高的智慧。他並沒有直接給你一堆耦閤的微分方程,而是先從分解運動入手,將復雜的整體運動,分解成一係列簡單的、獨立的運動,然後再將這些獨立的運動進行疊加和組閤,最終推導齣整個係統的運動規律。我記得我翻到關於“振動係統”的部分,作者通過分析一個簡化的彈簧-質量係統,就已經能解釋很多復雜的振動現象。他甚至會用一些非常生動的比喻,比如將不同頻率的振動想象成不同樂器奏齣的聲音,它們疊加在一起會産生怎樣的閤奏效果。這種分解與組閤的分析方法,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我能夠跟著作者的思路,一起去“解構”和“重構”那些復雜的機械係統。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教我知識,更是在訓練我的思維能力,讓我能夠以一種更清晰、更有條理的方式去理解和分析機械運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