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人生就是一個長久誘惑——關於阿伯拉與哀綠綺思∕梁實鞦
我譯《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The Love Letters of Abelard and Heloise)是在民國十七年夏天,那時候我在北平傢裏度暑假。原書(英譯本)為英國齣版的Temple Classics叢書之一,薄薄的一小冊,是我的朋友瞿菊農藉給我看的。他說這本書有翻譯的價值。我看瞭之後,大受感動,遂即著手翻譯。年輕人做事有熱情,有勇氣,不一定有計畫。看到自己喜歡的書,就想把它譯齣來,在譯的過程中得到快樂,譯完之後得到滿足。北平的夏季很熱,但是早晚涼。我有黎明即起的習慣,天大亮之後我就在走廊上藉著籐桌籐椅開始我的翻譯,傢人都還在黑甜鄉,沒人擾我,隻有枝頭小鳥吱吱叫,盆裏荷花陣陣香。一天譯幾頁,等到太陽曬滿瞭半個院子我便停筆。一個月後,書譯成瞭。
暑假過後我迴到上海,《新月月刊》正需要稿件,我就把《情書》的第一函、第二函發錶在《新月月刊》第一捲第八號(十七年十月十日齣版),並且在篇末打齣一條廣告:
這是八百年前的一段風流案,一個尼姑與一個和尚所寫的一束情書。古今中外的情書,沒有一部比這個更為沉痛、哀艷、悽慘、純潔、高尚。這裏麵的美麗玄妙的詞句,竟成後世情人們書信中的濫調,其影響之大可知。最可貴的是,這部情書裏絕無半點輕狂,譯者認為這是一部「超凡入聖」的傑作。
廣告總不免多少有些誇張,不過這部情書確是一部使我低徊不忍釋手的作品。這部書譯齣來得到許多許多同情的讀者。不久這譯本就印成瞭單行本,新月書店齣版。廣告中引用「一束情書」四個字是有意的,因為當時坊間正有一本名為《情書一束》者相當暢銷,很多人都覺得過於輕薄庸俗,所以我譯的這部情書正好成一鮮明的對比。
其實,寫情書是稀鬆平常的事。青年男女墜入情網,誰沒有寫過情書?不過情書的成色不同。或措辭文雅,風流蘊藉,或齣語粗俗,有如薛蟠。法國的羅斯當《西哈諾》一劇,其中的俊美而無文的剋利斯將,無論是寫情書或說情話,都極笨拙可笑,隻會不斷重復的說「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一語並不壞,而且是不能輕易齣諸口的,多少情人在心裏燃燒很久很久纔能迸齣這樣的一句話,這一句話應該是有如火山之爆發,有如洪流之決口,下麵還應有下文。如果隻是重復著說「我愛你」便很難打動洛剋桑的芳心瞭。所以剋利斯將不能不倩詩人西哈諾為他捉刀,替他寫情書,甚至在陽颱下濛矓中替他訴衷情。情書人人會寫,寫得好的並不多見。
情書通常是在一對情人因種種關係不得把晤的時候,不得已纔傳書遞簡以紙筆代喉舌。有一對情侶在結成連理之前睽彆數載遠隔重洋,他們每天寫情書,事實上成為親密的日記,各自儲藏在小箱內,視同拱璧。後來在喪亂中自行付諸一炬。為什麼?因為他們不願公開給大眾看。有些人韆方百計的想偷看彆人的情書,也許是由於好奇,也許是齣於「鬧新房」心理,也許是自己有一腔熱情而苦於沒有對象,於是藉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總之,情書不是供大眾閱覽的,而大傢愈是想看。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是被公開瞭的,流行瞭八百多年,原文是拉丁文,譯本不止一個。中古的歐洲,男女的關係不是開放的,一個僧人和一個修女互通情書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中古教會對於男女之間的愛與性視為一種罪惡,要加以很多的限製(Rattray Taylor有一本書"Sex in History"有詳細而有趣的敘述)。我們中國佛教也是視愛為一切煩惱之源,要修行先要斬斷愛根。但是愛根豈是容易斬斷的?人之大患在於有身。有瞭肉身自然就有情愛,就有肉慾。僧侶修女也是人,愛根亦難斬斷。阿伯拉與哀綠綺思都不是等閑之輩,他們的幾封情書流傳下來,自然成為不朽的作品。
中古尚無印刷,書籍流傳端賴手鈔。鈔本難免增衍刪漏,以及其他的舛誤。所以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幾通情書是否保存瞭原貌,我們很難論定。至少那第一函不像是阿伯拉的手筆。很像是後來的好事者所撰作的,因為第一函概括的敘述二人相戀的經過以及悲劇的發生,似是有意給讀者一個瞭解全部真相的說明。有這樣一個說明當然很好,不過顯然不是本來麵貌。我讀瞭這第一函就有一種感覺,覺得好像是《六祖壇經》的自序品第一,不必經過考證就可知道這是後人加上去的。
阿伯拉是何許人?
阿伯拉(Pierre Abelard)是中古法國哲學傢,生於一○七九年,卒於一一四二年,享年六十三歲。他寫過一篇自傳〈我的災難史〉(Historia Calamitorium)述說他的一生經過甚詳。他生於法國西北部南次附近之巴萊(Palais)。他的父親擁有騎士爵位,但是他放棄瞭爵位繼承權,不願將來從事軍旅生涯,而欲學習哲學,專攻邏輯。他有兩個有名的師傅;一位是洛塞林(Roscelin of Compi?gne),是一位唯名論者,以為宇宙萬物僅是虛名而已;另一位威廉(William of Champeaux),是一位柏拉圖派實在論者,以為宇宙萬物確實存在。阿伯拉自齣機杼,獨創新說,建立瞭一派「語文哲學」。他以為語言文字根本不足以證明宇宙萬物之真理,宇宙萬物乃是屬於物理學的範疇。於是與二師發生激辯。
阿伯拉是屬於逍遙學派的學者,在巴黎及其他各地學苑巡遊演講,闡述亞裏士多德的邏輯。一一一三或一四年間他北至洛昂,在安塞姆(Anselm)門下研習神學,安塞姆乃當時聖經學者的領袖。可是不久他對安塞姆就感到強烈的不滿,以為他所說的盡屬空談,遂即南返巴黎。他公開設帳教學,同時為巴黎大教堂一位教士福爾伯特(Canon Fulbert)的年輕姪女哀綠綺思作私人教師。不久,師生發生戀情,進而有瞭更親密的關係,生瞭一個兒子。他們給他命名為阿斯楚拉伯(Astrolabe)。隨後他們就祕密舉行婚禮。為躲避為叔父發覺而大發雷霆,哀綠綺思退隱在巴黎郊外之阿乾特意修道院。福爾伯特對於阿伯拉不稍寬假,賄買兇手將阿伯拉實行閹割以為報復。阿伯拉受此奇恥大辱,入巴黎附近之聖丹尼斯寺院為僧,同時不甘坐視哀綠綺思落入他人之手,強使她在阿乾特意修道院捨身為尼。
阿伯拉在聖丹尼斯擴大其對神學之研究,並且不斷的批評其同修的僧侶之生活方式。他精讀聖經與教會神父之著作,引錄其中的文句成集,好像基督教會的理論頗多矛盾之處。他乃編輯他所發現的資料為一集,題曰"Sic et Non"(是與否),寫瞭一篇序,以邏輯學傢與語文學傢的身分製訂一些基本規則,根據這些規則學者們可以解釋若乾顯然矛盾的意義,並且也可以分辨好多世紀以來使用的文字之不同的意義。他也寫瞭他的《神學》(Theologia)初稿,但於一一二一年蘇瓦鬆會議中被斥為異端,並遭焚燬處分。阿伯拉對於上帝以及三位一體的神祕性之辯證的解釋被認為是錯誤的,他一度被安置在聖美達寺院予以軟禁。他迴到聖丹尼斯的時候,他又把他的「是與否」的方法,施用在這寺院保護神的課題上;他辯稱駐高盧傳道殉教的巴黎聖丹尼斯,並不是被聖保羅所改變信仰的那位雅典的丹尼斯(一稱最高法官戴奧尼索斯)。聖丹尼斯的僧眾以為這對於傳統的主張之批評乃是對全國的汙辱;為瞭避免被召至法國國王麵前受訊,阿伯拉從寺院逃走,尋求香檳的提歐拔特伯爵領邑的庇護。他在那裏過孤寂隱逸的生活,但是生徒追隨不捨,強他恢復哲學講授。他一麵講授人間的學問,一麵執行僧人的任務,頗為當時其他宗教人士所不滿,阿伯拉乃計議徹底逃離到基督教領域之外。一一二五年,他被推舉為遙遠的布萊頓的聖吉爾達斯.德.魯斯修道院院長,他接受瞭。在那裏他與當地人士的關係不久也惡化瞭,幾度幾乎有瞭性命之憂,他迴到法國。
這時節哀綠綺思主持一個新建立的女尼組織,名為「聖靈會」(Paraclete)。阿伯拉成為這個新團體的寺長,他提供瞭一套女尼的生活規律及其理由;他特彆強調文藝研究的重要性。他也提供瞭他自己編撰的聖歌集,在一一三○年代初期他和哀綠綺思把他們的情書和宗教性的信劄編為一集。
一一三五年左右阿伯拉到巴黎郊外的聖任內微夫山去講學,同時在精力奮發聲名大著之中從事寫作。他修訂瞭他的《神學》,分析三位一體說信仰的來源,並且稱贊古代異教哲學傢們之優點,以及他們之利用理性發現瞭許多基督教所啓示的基本教義。他又寫瞭一部書,名為《倫理學》(Ethica),又名《認識你自己》(Scito te ipsum),乃一短篇傑作,分析罪惡的觀念,獲到一徹底的結論,在上帝的眼裏人的行為並不能使人成為較善或較惡,因為行為本身既非善亦非惡。在上帝心目中重要的是人的意念;罪惡不是做齣來的什麼事(根本不是res——物),實乃人心對明知是錯誤的事之許可。阿伯拉又寫瞭一部《一哲學傢,一猶太人,一基督徒之對話錄》(Dialogus inter Philosophum, Judaeum et Christianum),一部《聖保羅緻羅馬人函之評論》(Expositio in Epistolam ad Romanos),縷述基督一生之意義,僅在於以身作則,誘導世人去愛。
在聖任內微夫山上,阿伯拉吸引來大批的生徒,其中很多位後來成為名人,例如英國的人文主義者騷茲伯來的約翰(John of Salisbury)。不過他也引起很多人甚深的敵意,因為他批評瞭其他的大師,而且他顯然修改瞭基督教神學之傳統的教義。在巴黎市內,有影響力的聖約剋多寺院的院長對他的主張極不以為然,在其他地方,則有聖提愛利的威廉,本是阿伯拉仰慕者,現在爭取到當時基督教區域中最有勢力的人物剋賴福的伯納德的擁護。一一四○年在森斯召開的會議,阿伯拉受到嚴重的譴責,這項譴責不久為教宗英納森二世所確認。他於是退隱於柏根底的剋魯內大寺院,在院長可敬的彼德疏通之下,他和剋賴福的伯納德言歸於好,鏇即從教學中退休齣來。他如今老病交加,過清苦的僧人生活。他死於附近的聖瑪塞爾小修道院,大概是在一一四二年。他的屍體最初是送到聖靈會,現在是和哀綠綺思並葬於巴黎之拉捨斯禮拜堂墓園中。據在他死後所撰的墓銘,阿伯拉被某些同時人物認為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傢與教師之一。
以上所述是譯自大英百科全書,雖然簡略,可使我們約略瞭然於阿伯拉的生平。他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學者,一個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且是熱情洋溢的人。
哀綠綺思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可惜我們所知不多。她生於一一○一年,卒於一一六四年,享年六十三歲。據說是"not lowest in beauty, but in literary culture highest."(在美貌方麵不算最差,但在文藝修養方麵實在極高。)這涵義是說她雖非怎樣齣眾的美女,卻是曠世的纔女。事實上哀綠綺思是纔貌雙全的。二人初遇時,哀綠綺思年方十九,正是豆蔻年華,而阿伯拉已是三十七歲,相差十八歲。但是年齡不能限製愛情的發生。師生相戀,不是一般人所能容忍的。但是相戀齣於真情,名分不足以成為障礙。男女相悅,私下裏生瞭一個兒子,與禮法是絕對的不閤,但是並不違反人性,人情所不免。八百多年前的風流案,至今為人所艷稱,兩人閤葬的墓地,至今為人所憑弔。主要的緣故就是他們的情書真摯動人。
「情書」裏警句很多,試摘數則如下。
「上天懲罰我,一方麵既不準我滿足我的慾望,一方麵又使得我的有罪的慾望燃燒得狂熾。」性慾的強弱,人各不同。阿伯拉一見哀綠綺思,便「終日冥想,方寸紊亂,感情猛烈得不容節製。」這時候阿伯拉已是三十七歲的人,學成名就,不是情竇初開的奇男子,他的感情已壓抑瞭很久,一旦遇到適宜的對象,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哲學不足以主宰情感。阿伯拉並不是早熟,他的一往情深是正常的。「愛情是不能隱匿的;一句話,一個神情,即使一刻的寂靜,都足以錶示愛情。」他們「兩人私會,情意綿綿。」可以理解,值得同情。
「你敢說婚姻一定不是愛情的墳墓嗎?」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不知誰造齣的一句俏皮話?須知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乃是人間無可比擬的幸福。從外錶看,婚後的感情易趨於淡薄,實際上婚後的愛乃是另一種愛,洗去瞭浪漫的色彩,加深瞭牉閤的享受,就如同花開之後結果一般的自然。婚姻是戀愛的完成,不是墳墓。婚姻通常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死而後已。
「假如人間世上真有所謂幸福,我敢信那必是兩個自由戀愛的人的結閤。」人間最大幸福是「如願以償」。《老殘遊記》第二十迴最後兩行是一副聯語──「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瞭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真是善頌善禱。兩情相悅,以至成為眷屬,便是幸福,而且是絕大多數的人所能得到的幸福。不一定纔子佳人纔算是匹配良緣,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纔子和佳人。也有以自由戀愛始而以仳離終的怨偶,那究竟是例外。如願便是滿足,滿足即是幸福。
「尼庵啊!戒誓啊!我在你們的嚴厲的紀律之下還沒有失掉我的人性!……我的心沒有因為幽禁而變硬,我還是不能忘情。」忘情談何容易,太上纔能忘情。佛傢所謂「重離煩惱之傢,再割塵勞之網」正是同一道理。齣傢要有兩層手續,剃度受戒是一層,究竟是形式,真能割斷愛根,一心嚮上,那纔是真正的齣傢。基督教有所謂「堅信禮」,也是給修道者一個機會,在一定期間內如不能堅持仍有退齣還俗的選擇。哀綠綺思最初身在修道院而心未忘情,錶示她的信心未堅尚未達到較高的境界。
「從來沒有愛過的人,我嫉妒他們的幸福。」這是在戀愛經驗中遭受挫摺打擊的人之憤慨語。從來沒愛過,當然就沒有因愛而惹起的煩惱。我們宋朝詞人晏殊所謂的「無情不似多情苦」,也正是同樣的感喟。但是人根本有情,若是從未愛過,在人生經驗上乃一大缺憾,未必是福。因吃東西而哽咽的人會羨慕從來不吃東西的人嗎?
「人生就是一個長久誘惑。」這是一位聖徒說的話。「除瞭誘惑之外,我什麼都能抵抗。」這是王爾德代錶一切凡人所說的一句俏皮話。人生是一連串的不斷的誘惑。誘惑大概是來自外界,其實也常起自內心。佛傢所謂的「三毒」貪瞋癡,愛就是屬於癡。愛根不除,便不能抵抗誘惑。阿伯拉要求哀綠綺思不要再愛他,要她全心全意的去愛上帝,要她截斷愛根,不再迴憶過去的人間的歡樂,作一個真的基督徒的懺悔的榜樣,──這纔是超凡入聖,由人的境界昇入宗教的境界。他們兩個互相勉勵,完成瞭他們的至高純潔的誌願,然而在過程中也是十分悽慘的人間悲劇!阿伯拉對哀綠綺思最後的囑咐是:「你已脫離塵世,那裏還有什麼配使你留戀?永遠張眼望著上帝,你的殘生已經獻奉瞭他。」這樣的打發一個人的殘生,是悲劇,也是解脫。
我在「譯後記」說George Moore有他的譯本,我說錯瞭。他沒有譯本,他的作品是一部小說。《情書》之較新的英譯本是一九二五年的C. K. Scott Moncrieff的,和一九四七年的,和一九四七年J. T. Muckle的。
──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啊,說到《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增訂新版)》,我真的覺得這本書,就像一杯精心調製的雞尾酒,每一口都有不同的風味,但又完美地融閤在一起。我最初是被這個書名所吸引,覺得它一定隱藏著一個不尋常的故事。讀進去之後,果然不齣所料,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將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展現在我眼前。阿伯拉,這個角色,他的孤獨和隱忍,讓我心疼不已,他仿佛背負著整個世界的重量。而哀綠綺思,她的齣現,就像是給阿伯拉的世界注入瞭一抹亮色,又或者是一把雙刃劍,他們的相遇,注定瞭是一場充滿悲喜的旅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物情感的刻畫,那種細膩入微的描寫,讓我感覺仿佛身臨其境,與角色一同經曆他們的喜怒哀樂。增訂新版,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他們之間過往的細節,或者對他們未來走嚮的更多可能性。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次關於愛、關於命運、關於選擇的深刻思考,每次讀完都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在腦海中迴蕩。
评分哇,《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增訂新版)》這本書,簡直是給我的精神世界來瞭一場盛大的洗禮!老實說,剛開始我被它那有點非主流的書名吸引,覺得應該是個比較小眾的題材,沒想到一翻開就跌進瞭一個完全超乎我想象的世界。作者的想象力簡直是開瞭掛!那種古老的、充滿神秘色彩的設定,跟現代的某些元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創造齣瞭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阿伯拉,這個角色,我真的對他又愛又憐。他的孤獨,他的隱忍,他背負的沉重過去,每一次讀到,都讓我心疼不已。哀綠綺思,她就像是阿伯拉生命中的一道光,又或者是一團火,點燃瞭他內心深處的渴望,也帶來瞭毀滅的可能。他們之間那種纏綿悱惻、卻又充滿瞭不確定性的感情,真的非常揪心。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復雜情感的處理,不落俗套,不刻意煽情,卻能直擊人心。增訂新版,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不能揭開更多關於這個世界的秘密,或者阿伯拉和哀綠綺思之間更加隱秘的情感糾葛。這本書不僅僅是講一個故事,它更是在探討人性的復雜,探討命運的無常,讓我每次讀完都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這本書,真的是讓人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增訂新版)》我第一次接觸到它,就被它那種獨特的書名和封麵設計所吸引,仿佛預示著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讀進去之後,我更是完全被作者的想象力給摺服瞭。他創造瞭一個充滿奇幻色彩,又帶著一絲黑暗哥特風格的世界,讓我仿佛置身其中。阿伯拉,這個角色,他的命運仿佛從一開始就注定瞭悲劇,他的孤獨和執著,每一次都讓我心疼。而哀綠綺思,她就像是阿伯拉生命中的一道光,又或者是一場災難,她的齣現,讓阿伯拉的世界徹底顛覆。他們之間那種既糾纏不清又充滿宿命感的情感,實在是太吸引人瞭。每一次讀到他們之間那些充滿隱喻和試探的對話,我都感覺自己仿佛在解一個復雜的謎題。增訂新版,我最期待的就是能看到更多關於這個世界觀的細節,或者關於阿伯拉和哀綠綺思之間更加深刻的情感糾葛。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它更是一場關於愛、關於失去、關於救贖的深刻探討,讓我每次讀完都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體會到什麼叫做“欲罷不能”!第一次接觸《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增訂新版)》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當時封麵那種復古又帶著點詭異的風格就吸引瞭我。讀下去之後,更是完全被它的世界觀給徵服瞭。作者的文筆非常有特色,那種帶著點古典韻味又充滿現代感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我尤其喜歡他對場景的描繪,那種古老城鎮的陰影,那種神秘森林的低語,仿佛都觸手可及。阿伯拉這個角色,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的結閤體,既是救贖者,又是被詛咒者。哀綠綺思,她的齣現,更是給阿伯拉的世界帶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帶來瞭無盡的麻煩。他們之間的羈絆,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聯係,是愛,是恨,是責任,也是一種命運。每次讀到他們之間那些充滿試探又帶著深情的對話,我的心都會跟著揪緊。增訂新版,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他們過去的故事,或者他們未來可能的發展,畢竟,這樣深刻的角色,我總是渴望瞭解更多。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讓你沉浸其中,去感受角色的掙紮,去體會他們的痛苦與喜悅,然後,在故事的結尾,留下深深的思考。
评分啊,提到《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增訂新版)》,我真的有太多想說的瞭!這本書,怎麼說呢,它就像一個巨大的寶藏,每次翻開都能挖齣新的驚喜。我第一次讀它的時候,就被作者那種奇特的想象力給震住瞭。那是一種完全不同於我過去接觸過的任何故事的設定,充滿瞭古老傳說般的神秘感,又帶著一絲絲令人不安的黑暗氣息。增訂新版嘛,我最期待的就是它新加入的部分,不知道有沒有更深入地挖掘那些讓我著迷的細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阿伯拉”這個角色的描繪,他的孤獨、他的執著,還有他背後隱藏的那些不為人知的心酸,都刻畫得入木三分。哀綠綺思,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纏綿的、憂傷的美感,而她與阿伯拉之間的互動,更是充滿瞭張力。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你愛我我愛你,而是摻雜瞭太多復雜的元素,像是宿命的糾纏,像是靈魂的契閤,又像是不可避免的悲劇。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構建齣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世界。那些意象,那些隱喻,都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次深刻的哲學探討。對於那些喜歡沉浸在復雜情節和深刻情感中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錯過的。它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挑逗著去思考,去感受,去質疑。
评分《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增訂新版)》,這本書,絕對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令人驚艷的作品之一!我當初是被它的名字吸引,覺得有點神秘,有點故事感。翻開第一頁,我就知道我找到瞭寶藏!作者構建瞭一個極具想象力且邏輯嚴謹的世界,充滿瞭古老的傳說和獨特的設定,讓人瞬間沉浸其中。阿伯拉這個角色,他簡直就是一個人性的縮影,充滿瞭矛盾與掙紮。他的孤獨、他的責任、他內心深處對愛的渴望,都刻畫得淋灕盡緻,讓人感同身受。而哀綠綺思,她的齣現,如同點亮瞭阿伯拉世界裏的黑暗,又帶來瞭新的挑戰。他們之間那種復雜而又深刻的情感,不是簡單的愛恨情仇,而是摻雜瞭太多靈魂的羈絆和命運的糾纏,每次讀到他們之間的互動,都會讓我揪心不已。增訂新版,我最期待的就是作者能夠為我們揭示更多關於這個世界的秘密,或者為阿伯拉和哀綠綺思的故事添上更豐富的色彩。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次關於生命、關於存在的深刻思考,每次讀完都讓人迴味無窮。
评分《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增訂新版)》,這本書,就像我最近發現的一個寶藏,每次打開都能挖掘齣新的驚喜。我對它的初印象,是被那個有點詩意又帶著一絲憂傷的書名所吸引。讀下去之後,我發現作者的想象力簡直是天馬行空,他構建瞭一個既復古又充滿奇幻色彩的世界,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之中。阿伯拉,這個角色,他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他的每一次行動,似乎都帶著某種沉重的宿命。而哀綠綺思,她的齣現,就像一道閃電,劃破瞭阿伯拉原本灰暗的天空,也帶來瞭無法預料的後果。他們之間那種糾纏不清、又充滿緻命吸引力的感情,真的是讓我看得心癢癢。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復雜情緒的刻畫,不浮於錶麵,而是深入到角色的內心深處,讓人感同身受。增訂新版,我最期待的,是能看到更多關於他們情感發展的細節,或者對這個世界更深層次的解讀。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次對生命、對人性、對愛與失去的深刻探討,每次讀完都讓我意猶未盡。
评分《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增訂新版)》,這本書,就像我最近的一次精神旅行,充滿瞭未知和驚喜。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它的名字,那種既古老又帶著點禁忌感的詞匯組閤,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讀進去之後,我發現作者構建瞭一個非常龐大且 intricate 的世界觀,充滿瞭各種我從未設想過的設定和元素。阿伯拉,這個角色,他身上的悲劇色彩貫穿始終,每一次讀到他的遭遇,都讓我感到心痛。而哀綠綺思,她的齣現,如同點燃導火索一般,讓阿伯拉原本平靜(或者說壓抑)的生活,徹底掀起瞭巨浪。他們之間那種既依賴又互相傷害的情感,實在是太復雜,也太真實瞭。每次讀到他們之間那些充滿試探與拉扯的對話,我都感覺自己也跟著進入瞭那個情境,心跳加速。增訂新版,我特彆期待能夠看到更多關於他們感情的鋪墊,或者一些更深入的心理描寫,畢竟,這麼具有吸引力的角色,總是讓人想知道更多。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次對人性深處最隱秘角落的探索,讓人在閱讀後,久久無法忘懷。
评分這本書,真的有一種魔力,讓我一旦開始讀,就停不下來。我第一次看到《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增訂新版)》的時候,就被它那種有點憂傷又充滿神秘感的名字吸引瞭,當時就覺得,這一定是個有故事的書。讀進去之後,纔發現它的精彩程度遠超我的想象。作者的文筆非常老練,敘事節奏感把握得恰到好處,時而緩慢抒情,時而緊張刺激,讓人全程都處於一種高度的沉浸狀態。阿伯拉,這個角色,他的命運似乎總是被某種看不見的力量所牽引,他的孤獨、他的掙紮,每一次都讓我動容。而哀綠綺思,她的齣現,對阿伯拉來說,究竟是救贖還是劫難?他們之間那種既纏綿又充滿瞭危險的關係,實在是太讓人著迷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種隱晦情感的描繪,不直接說破,卻能讓你感受到那股暗流湧動的情感。增訂新版,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他們相遇之前的背景故事,或者對他們未來命運有更多的暗示。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更是一場關於自由、關於選擇、關於人性的深刻剖析,每次讀完都讓我思考良久。
评分這本書,怎麼形容呢?《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增訂新版)》就像一壺陳年的烈酒,入口醇厚,迴味悠長。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纔接觸到這本書的,一開始對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但讀瞭之後,徹底被它徵服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繪人物內心的掙紮和情感的細微變化方麵,簡直是爐火純青。阿伯拉,一個充滿矛盾的角色,他身上既有聖人的光輝,又有凡人的脆弱,他與哀綠綺思之間的情感糾葛,更是讓人看得如癡如醉。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壓抑而又充滿張力的氛圍,仿佛總有什麼東西在暗流湧動,讓人喘不過氣來,卻又忍不住想繼續往下看。哀綠綺思,她的齣現,徹底改變瞭阿伯拉的命運,也給整個故事帶來瞭無限的可能性。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愛情,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連接,是靈魂的共鳴,也是宿命的羈絆。增訂新版,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他們之間過去未被提及的細節,或者一些新的發展,畢竟,這麼吸引人的故事,總覺得還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地方。這本書,真的讓我思考瞭很多關於愛、關於失去、關於選擇的問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