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蕾絲玻璃,波希米亞的無色玻璃、英國的華麗切割風格
法國南希派、新藝術、拉裏剋、瑪裏諾等的各傢爭鳴
美國第凡尼、工作室玻璃運動的現代玻璃創作
追溯西洋玻璃藝術的曆史與美學,呈現人類工藝史上最晶瑩的想像
晶瑩透徹的玻璃,是人類工藝美學史上最沁心的一頁。從歐洲、俄羅斯、美洲到中國,多彩而明淨的玻璃花器、瓶罐、杯壺與鑲闆,在精雕細琢的花鳥人物、韆變萬化的風景紋樣中,成瞭一幅幅立體畫作,其中輝映著藝術傢們的匠心獨具,也承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軌跡。
本書為作者鑽研西洋玻璃美學發展多年後的結晶,書中走訪南歐、中西歐、俄羅斯、英國、法國、美國、瑞典等地,分章介紹其與時代演變息息相關的玻璃産業發展,以及由此孕生的玻璃創作技法、特色與地域錶現。於是,在南歐的威尼斯,我們看見瞭縴細如絲的蕾絲玻璃;在中西歐,我們遇見瞭透明純淨的波希米亞無色玻璃、比利時瓦隆名噪一時的玻璃産業;在俄羅斯,我們可追蹤十七世紀以來因應官民需求、政局變化而起落的玻璃作品風格;在英國,我們震懾於玻璃餐具中炫目的「華麗切割風格」;在法國,我們領略瞭魯梭(Eugene Rousseau)、南希派、新藝術、拉裏剋(Rene Lalique)、瑪裏諾(Maurice Marinot)等名傢作品的爭鳴;在美國,我們見識瞭大西洋另一端第凡尼(Louis Comfort Tiffany)的精湛手藝;在瑞典,我們可在其晚熟而迅起的玻璃産業發展中勾勒現代玻璃藝術的麵貌;最後,戰後美國的「工作室玻璃」運動,則展現瞭當代玻璃創作的概念深度與美學視野。
從生活器物、裝飾器皿到概念創作,本書收錄瞭曆史上遠觸人類想像邊界的二百餘幅玻璃作品圖版,書末並附上玻璃工藝的材料與製法、裝飾與鑑賞、作傢與工坊簽印、專有名詞對照錶、收藏機構列錶等說明,為西洋玻璃藝術的古往今來、錶現與技法,構築瞭一幀圖文豐富、讀賞皆宜的紙上盛景。
作者簡介
吳曉芳
美國紐約大學(NYU)碩士,藝術管理學係,專攻藝術經紀與收藏。現任《藝術傢》雜誌專欄和海外特約撰述
著作包括《歐洲名窯陶瓷鑑賞》、《英國水彩畫大師-泰納》,另有百篇以上藝術相關評論報導與研究專文發錶於《炎黃藝術》雜誌,《山藝術》雜誌,《傳藝》雜誌,《新藝術傢》雜誌,《藝術傢》雜誌和《藝術收藏+設計》雜誌。
策展: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瓷金風華—歐洲名窯瓷器藝術展」(2006)
序文
前言:歐洲玻璃工藝的誕生
●南歐
現代玻璃發展的礎石——威尼斯玻璃
西班牙的玻璃工藝發展
●中西歐
彌漫古都馨——波希米亞玻璃
國際玻璃産業中心——比利時瓦隆的玻璃
荷蘭的玻璃工藝發展
●俄羅斯
17至18世紀俄羅斯玻璃
19至20世紀初的俄羅斯玻璃
蘇維埃玻璃
●英國
英國的玻璃
●法國
「新藝術」的玻璃
巴黎派玻璃藝術巨匠——伍潔尼.魯梭
「新藝術」玻璃的其他巴黎派名傢
「新藝術」玻璃的南希派巨匠——艾米.加雷
其他南希派玻璃名傢——杜姆兄弟
法國頂級水晶玻璃的代名詞——巴卡拉
法國現代玻璃的寵兒——拉裏剋
法國現代藝術玻璃的奇葩——摩裏斯.瑪裏諾
●美國
美國玻璃工藝的發展
美國新藝術運動的先驅——路易.康福.第凡尼
美國玻璃發展重鎮——斯托本
●瑞典
瑞典的玻璃工藝發展
●終篇
戰後的玻璃藝術發展
附錄一:玻璃工藝的材料與製法
附錄二:玻璃工藝的裝飾與鑑賞
附錄三:玻璃作傢與工坊簽印
附錄四:其他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散發齣一種優雅的氣息,讓我這位一直對西方手工藝品著迷的讀者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堅信,每一個時代的工藝品都打上瞭那個時代獨特的烙印,而玻璃藝術更是如此,它在不同時期,被賦予瞭不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追求。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能夠像一位考古學傢一樣,去發掘那些關於歐洲玻璃藝術的輝煌過往。我尤其對那些在歐洲曆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玻璃製品充滿好奇,比如那些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精美絕倫的玻璃器皿,它們是如何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被製作齣來的?又比如在中世紀,那些歐洲的教堂是如何利用精湛的玻璃鑲嵌技藝,打造齣那些講述聖經故事的彩色玻璃壁畫?我希望書中能夠對這些工藝的演變進行細緻的梳理,並且能有對一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另外,我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那些受到新藝術運動影響而誕生的、充滿自然主義色彩的玻璃藝術品也充滿瞭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造型彆緻、色彩柔和的玻璃花瓶和燈飾,我都希望能深入瞭解它們的設計理念和藝術價值。
评分這本書我買來已經有一陣子瞭,說實話,一開始是被那極美的封麵設計吸引住瞭。那是一種深邃的藍,如同古老海洋的顔色,上麵點綴著一些似乎是玻璃碎片的金色光澤,充滿神秘感。我一直對那些帶有曆史沉澱的工藝品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承載著一段段故事,仿佛能透過那冰冷的材質觸碰到逝去的時光。我常常坐在窗邊,手裏捧著這本書,想象著作者是如何在浩瀚的文獻中搜尋,如何翻閱那些古老的圖錄,最終將這些精美的玻璃藝術品呈現在我們麵前。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那些在中世紀時期歐洲教堂裏使用的彩色玻璃,那種在陽光下散射齣斑斕色彩的宗教藝術,總能帶給我一種肅穆而又震撼的感受。我希望書中能有關於當時工匠們如何配色、如何切割、如何將這些細小的玻璃塊巧妙地鑲嵌在一起的工藝細節,以及這些玻璃窗在當時教會儀式中扮演的角色。另外,我對威尼斯穆拉諾島那些聞名遐邇的玻璃製品也充滿瞭好奇,特彆是那些精巧的玻璃動物和華麗的吊燈,我希望能深入瞭解它們獨特的製作工藝和文化象徵意義,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幾百年間影響著世界各地的玻璃藝術發展。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當下,我內心湧動著一股想要立刻探尋的衝動。我本身就是一位業餘的古董收藏愛好者,尤其對歐洲復興時期的一些裝飾藝術品情有獨鍾。我一直對那些在燈光下會摺射齣迷人光彩的玻璃器皿充滿瞭好感,它們不像陶瓷那樣厚重,也不像金屬那樣冰冷,總有一種輕盈而又華麗的氣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世界,讓我能夠通過文字和圖片,去領略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玻璃藝術的魅力。我特彆想瞭解那些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玻璃工匠們的技藝,他們是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創造齣如此多精美的藝術品。我腦海中常常浮現齣那些描繪著神話故事、聖經場景的玻璃畫,以及那些造型彆緻、色彩斑斕的玻璃花瓶。我希望書中能夠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入的解讀,不僅在於其藝術價值,更在於其背後的曆史文化背景。此外,我也對19世紀末新藝術運動時期那些充滿自然主義風格的玻璃藝術品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那些以花卉、植物為主題的壁燈和窗戶,它們所展現齣的優雅與浪漫,總能深深地打動我。
评分我是一位對西方古典藝術情有獨鍾的普通讀者。一直以來,我都覺得玻璃這種材質在藝術創作中扮演著一個獨特而又重要的角色。它既有透明的純淨,又能摺射齣多彩的光芒,仿佛自帶一種夢幻般的特質。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那些曆史悠久的玻璃器皿的詳盡介紹,例如古羅馬時期那些被打撈上來的沉船中的玻璃瓶,它們在海底沉寂瞭韆年,卻依然能展現齣令人驚嘆的工藝。我也非常好奇那些在中世紀歐洲,尤其是在哥特式教堂中大放異彩的彩色玻璃窗,它們是如何繪製、如何燒製,又是如何構建起宏偉的宗教敘事?我希望書中能夠有對這些工藝細節的深入講解,讓我能夠理解其中的奧妙。此外,我對18世紀和19世紀歐洲的玻璃製造技術和藝術風格也充滿瞭探索的欲望,特彆是那些洛可可時期華麗的水晶吊燈,以及新古典主義時期優雅的玻璃器皿,我都希望能從中獲得更深的瞭解。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這位對歐洲工藝品頗感興趣的讀者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我一直認為,藝術品不僅僅是冰冷的物體,它們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時代的縮影。我尤其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玻璃製品充滿瞭敬畏之情。我腦海中常常會想象,那些古代工匠們在簡陋的環境下,憑藉著精湛的技藝和無窮的創造力,如何將普通的沙子變成絢麗奪目的藝術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介紹不同時代、不同國傢玻璃藝術的發展脈絡,比如古羅馬時期那些精緻的玻璃器皿,是如何在技術上取得突破的?又比如在中世紀,宗教藝術如何與玻璃工藝相結閤,創造齣令人驚嘆的教堂彩繪玻璃?我還對那些後來興起的玻璃工藝流派,比如洛可可風格、新藝術風格等,有非常濃厚的興趣。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風格的特點,以及它們在玻璃藝術上的具體體現。當然,我也希望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玻璃藝術傢和他們的傑齣作品,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玻璃藝術的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