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著者
齣版者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翻譯者 譯者: 林希展, 沈耿立, 趙慧芬
齣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2/11/08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錶於2025-01-11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每個人都在讚歎蘋果設計,只有本書內行地帶你「看懂」蘋果設計。
  蘋果設計——消費者、設計師、行銷工作者
  與消費性電子產業追隨的風格典範!

  蘋果成立35周年紀念,超過200件產品,全一冊典藏
  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專業策展,Hatje Cantz高品質編輯出版
  國際中文版限量上市

  (隨書附贈精緻書盒)

本書特色

  蘋果工業設計資深副總裁強納森.艾夫,領軍的200件經典產品一次收藏
  10篇專文,全方位剖析蘋果設計美學的靈魂
  542張彩圖,翔實呈現蘋果產品設計的魅力
  獨家裝幀概念,書緣採用Apple Logo弧形設計

  當代最具影響力、且最受歡迎的設計公司之一:Apple,無庸置疑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企業,樹立了整個消費性電子產業追隨的設計風格典範。它是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在國際紅點設計價值排行上高踞榜首,iMac、iPhone、iPod與iPad等產品的相繼問世,更改寫了電子產品設計史、影響了現代生活的消費與娛樂文化。

  2011年,適逢蘋果公司成立35周年,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針對蘋果設計舉辦展覽,呈現蘋果令人驚豔的設計語彙與設計法則。這是首次以博物館的視野,檢視蘋果這家科技公司的設計產品演進,並從工業設計史、行銷管理、社會文化等面向,探討蘋果設計的內涵與價值。德國設計學者也特別撰文剖析百靈設計與設計師迪特.拉姆斯,對蘋果設計的影響與啟發。

  本書即是這項展覽的圖文資料,完整收錄了自1997年,強納森.艾夫接管蘋果設計部門後所開發的蘋果產品。從iMac G3扭轉公司營運、掀起產品設計革命,到讓全世界消費者引頸期盼的一代代新產品,艾夫和他團隊設計的所有產品首次被集結起來。

  除了1997-2011年全系列的Mac、iPod、iPhone與iPad之外,本書還包含Apple工業設計團隊所設計的各種周邊產品,從AirPort、螢幕、鍵盤滑鼠甚至耳機,都收錄在內。

  iPod問世,是蘋果設計走向極簡的里程碑!
  蘋果設計最成功的是消費慾望與流通方式的創新?
  材質運用才是蘋果設計的創新關鍵!
  蘋果設計果真符合拉姆斯的設計原則?

  錯過了1997年問世的Apple Design
  就別再錯過2011年這本強納森.艾夫時代的Apple作品集

編者簡介

莎賓.舒爾茲(Sabine Schulze)

  自2008年起擔任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總監至今。畢業於德國幕尼黑大學(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主攻藝術史研究、考古學、以及德國研究,並活躍於幕尼黑設計博物館(Die Neue Sammlung)。1984至1989年間於法蘭克福雕塑博物館(Liebieghaus Skulpturensammlung)接受培訓並進行學術研究;1989至1996年在法蘭克福申恩文化中心(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擔任策展人;自1994年起擔任席爾美術館(Schirn)的管理委員會成員;曾於1996年擔任斯塔德博物館(Stadel Museum)的19與20世紀繪畫館藏臨時總監。

伊娜.葛瑞茲(Ina Gratz)

  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策展人。在漢堡與格羅寧根主修藝術史、新教神學、德國研究、文化人類學。論文主題是「1940-1960塑膠座椅的有機型態」。

撰稿者簡介

哈洛.克林肯(Harald Klinke)

  2009年後為德國研究協會(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學者、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於德國卡爾斯魯爾、柏林,英國諾里奇等地做研究,研究領域包含藝術史、媒體理論、繪畫、文化研究和哲學等,德國卡爾斯魯爾藝術與設計學院、哥廷根大學講師,於大學部教授識圖(pictorial literacy)專長發展必修課。

費德里希.馮.博里斯(Friedrich von Borries)

  建築師,於漢堡造型藝術學院教授設計理論和策展實務,目前為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館策展人。曾於柏林、布魯塞爾、卡爾斯魯厄攻讀建築;2001至2003年間於柏林工業大學擔任講師;2002至2005年間於包浩斯基金會擔任研究助理;2003至2009年間,在知名建築師馬蒂亞斯.博特格(Matthias Bottger)的raumtaktik建築工作室擔任總監;2008年擔任威尼斯雙年展德國館的總籌。

本德.波斯特(Bernd Polster)

  作者,出版過多本專書探討設計的文化歷史面向。目前擔任normalbuch這家致力書籍文化的出版社總監,負責出版品的概念規劃和設計,近作為《Can You Sit on It? How Design Functions》,他也是www.formguide.de網站的撰稿人。

彼得.查克(Peter Zec)

  溝通與設計顧問,專精媒體研究、心理學和藝術理論。1986年到1988年之間曾參與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Karlsruhe,ZKM)的規劃,領導專家領域「形象」。1993年在柏林應用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教授商業溝通,自2001年5月,成為德國紅點公司(red dot GmbH & Co. KG)總經理及主要股東,2005年到2007年擔任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總裁,2006年至2007年擔任國際設計聯盟(IDA)主席。

伯恩哈德.布德克(Bernhard E. Burdek)

  在德國奧芬巴德藝術和設計學院(Offenbach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教授設計理論與設計方法,以及產品規劃/策略設計。帶領位於Obertshausen的Vision & Gestalt設計團隊,活躍於設計溝通和人機介面設計領域,並在這些專題上有眾多著作。

亨利.爾巴赫(Henry Urbach)

  2006年到2011年在美國舊金山現代美術館(MOMA)擔任建築與設計策展人,1990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建築碩士學位,1995年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及建築理論碩士學位;曾在多所學校教授建築,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壬色列理工學院(RPI)、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和南加州大學(USC);紐約亨利.爾巴赫建築藝廊(Henry Urbach Architecture Gallery)創辦人,並於1997年到2006年擔任總監。

譯者簡介

林希展

  唸過新竹兩間大學的機械系和傳播所,待過雜誌媒體、文化業、落腳於品牌顧問公司。曾至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攻讀品牌策略碩士,期間參與P&G旗下品牌Fekkai的溝通策略規劃、紐奧良假想城市實驗計畫、《Brand Bible》共同著作,深信品牌的本質是透過符碼建構意義感,所以仍然最喜歡蘋果和無印良品。部落格:minus31.com

沈耿立

  2010年台大外文系學士畢業,目前就讀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碩士班,譯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高汀的小說《蒼蠅王》;曾在升大學補習班授課,2012年任內政部警政署筆譯能力培訓班講師。希望可以透過翻譯看到世界、透過教學改變社會。聯絡方式:shenkengli@gmail.com

趙慧芬

  譯有《簡報教主教你的80堂說服課》、《這樣WORK才WORK!》、《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邏輯思考防身術》、《大難時代》(以上皆為漫遊者出版)和《設計的方法》(原點出版)。

著者信息

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前言】設計,讓世界變得不同
【導覽】風格電子名作:創造歷史的電子產品設計

MAC演進史
不同凡想!
使用者和他們的最愛:論蘋果、機械、介面、魔力和設計力
策略性設計:讓新產品侵蝕舊產品的市場
蘋果產品設計的重要原則
蘋果的設計謊言:
為什麼蘋果設計既不是好設計,也不是極簡主義
當克倫堡遇上庫珀提諾
德國百靈和美國蘋果真正的共同之處
全金屬外殼
蘋果設計材質學
「全新設計」
神奇企業成功的秘密
人間樂園
光彩奪目的蘋果專賣店
加州設計
蘋果與矽谷的工業設計環境

圖錄:強納森.艾夫的蘋果設計1997─2011
附錄

圖書序言

風格3C:創造歷史的電子產品設計

許多人並不明白,蘋果在做的不只是關於電腦,而是設計產品、設計行銷方式以及定位。——蘋果前執行長約翰.史卡利(John Sculley)

蘋果從未開發出全新的電子產品,不論是電腦、MP3播放器或是手機,都不是他們發明的。然而,這家公司生產出來的這些裝置,卻被公認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從他們的產品設計來解釋。

iPod是個絕佳的例子。第一台MP3播放器是在1998年問世,三年後,蘋果公司才推出iPod,這是蘋果首次擴張產品版圖,將可攜式音樂播放裝置納入產品線。「你不見得要當第一。但如果你能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那就夠了。」軟體公司SAP創辦人之哈索.普拉特納(Hasso Plattner)曾這麼說過。除了蘋果之外,這句話很難套用在其他公司上。iPod在2001年的上市是個絕佳的例子:以獨特的產品造型語彙,和當時其他的MP3播放器形成了顯著的差異,在全世界造成很大的騷動,銷售也極為成功。透過iPod,蘋果向世人展示了好的產品設計,能帶來潛在的經濟成功,重新定義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設計標準。許多製造商深受影響,自此不但大為看重產品設計,也經常以iPod為創意的參考。如今,白色耳機成了基本的產品元素,常見的旋轉滾輪也是源自iPod的點按式轉盤。蘋果的產品,成了整個消費性電子產業追隨的設計風格典範。這個策略,在所有蘋果的產品上都能觀察到:新產品的技術規格很少是其他製造商不具備的,然而在設計上,蘋果的每一款產品都顯著地超越了其他公司。

蘋果的設計,是由英國人喬納森.艾夫(Johathan Ive)所領軍的設計團隊所負責,整個團隊和公司結構有著密切的融合。艾夫是在倫敦長大,在新堡工程技術學院(Newcastle Polytech)、也就是今日的諾森比亞大學(Northumbria)念設計。畢業之後,他和友人在倫敦創辦了設計公司Tangerine,他在那裡所做的案子,促成了和蘋果加州總部的首次接觸,讓他在1992年參加了蘋果「Juggernut」部門的專案,這個部門是負責開發新的設計概念。同年九月,他因為這項合作而被蘋果聘請為產品設計師,一開始是在當時的總設計師羅勃.布魯納(Robert Brunner)的部門裡工作,負責設計牛頓平板電腦 MessagePad 110(代號Lindy),後來他更深入參與設計麥金塔20週年紀念款。1997年,隨著布魯納離開、賈伯斯回任執行長,艾夫終於被拔升為工業設計資深副總裁,他承諾要為未來提出一款全新的設計概念,將是「蘋果有史以來最令人興奮、充滿意義的設計」。

1998年,第一代iMac──艾夫領軍設計部門的初試啼聲之作──以其獨特、創新的設計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並且成為第一個因為設計而大賣的產品。「它看起來就像是來自另一個星球,」賈伯斯在iMac首次亮相時如此描述,「而且是一個好星球,一個住著更好的設計師的星球。」自此之後,設計成了蘋果的經濟要素,是讓蘋果在消費性電子產業脫穎而出的獨特賣點(unique selling point)。同時,大約有一百個新的設計方案被創造,自2000年開始,蘋果的產品開始以統合的設計法則為特色,並一致地遵循同一種設計語彙,這些產品的高認知價值,得歸功於造型的一致性,而這樣的造型又是以機能式設計和使用創新材質為特色。

光是令人驚豔的設計語彙,加上對設計法則的聚焦這兩點,就足以構成充份理由來舉辦一個以蘋果為主題的展覽。因此,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所舉辦的這場展覽,就是針對1998年喬納森.艾夫接管設計部門後所開發的蘋果產品,做了深入探索。艾夫和他團隊設計的所有產品,首次被集結起來,並且整理在本書中。

要就蘋果的設計舉辦一個展覽,絕不是件簡單的工作。一方面,我們在談的是一個極度受歡迎、高度國際化的設計案例;另一方面,由於這個議題的高時效性,我們很難從任何歷史的角度來討論。然而,透過這樣一個高度創新的設計,也讓我們有機會探討目前有關設計史的問題。要如何為蘋果產品的設計下定義?產品設計背後的流程為何?如此簡潔又似乎結構化的設計,究竟是仿效了設計史上的哪個典範?設計,以及蘋果設計,如何形塑著二十一世紀的社會?

在《風格3C:創造歷史的電子產品設計》(Stylectrical: On Electro-Design that Makes History)展覽中,就針對這些問題做了探討。整個展覽是由蘋果的產品開發史做為主軸貫穿,再針對每個開發階段所衍生的設計相關問題進行細部呈現。

圖書試讀

None

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pdf 下載 epub 下載 txt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