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贊嘆蘋果設計,隻有本書內行地帶你「看懂」蘋果設計。
蘋果設計——消費者、設計師、行銷工作者
與消費性電子産業追隨的風格典範!
蘋果成立35周年紀念,超過200件産品,全一冊典藏
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專業策展,Hatje Cantz高品質編輯齣版
國際中文版限量上市
(隨書附贈精緻書盒)
本書特色
蘋果工業設計資深副總裁強納森.艾夫,領軍的200件經典産品一次收藏
10篇專文,全方位剖析蘋果設計美學的靈魂
542張彩圖,翔實呈現蘋果産品設計的魅力
獨傢裝幀概念,書緣採用Apple Logo弧形設計
當代最具影響力、且最受歡迎的設計公司之一:Apple,無庸置疑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企業,樹立瞭整個消費性電子産業追隨的設計風格典範。它是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在國際紅點設計價值排行上高踞榜首,iMac、iPhone、iPod與iPad等産品的相繼問世,更改寫瞭電子産品設計史、影響瞭現代生活的消費與娛樂文化。
2011年,適逢蘋果公司成立35周年,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針對蘋果設計舉辦展覽,呈現蘋果令人驚艷的設計語匯與設計法則。這是首次以博物館的視野,檢視蘋果這傢科技公司的設計産品演進,並從工業設計史、行銷管理、社會文化等麵嚮,探討蘋果設計的內涵與價值。德國設計學者也特彆撰文剖析百靈設計與設計師迪特.拉姆斯,對蘋果設計的影響與啓發。
本書即是這項展覽的圖文資料,完整收錄瞭自1997年,強納森.艾夫接管蘋果設計部門後所開發的蘋果産品。從iMac G3扭轉公司營運、掀起産品設計革命,到讓全世界消費者引頸期盼的一代代新産品,艾夫和他團隊設計的所有産品首次被集結起來。
除瞭1997-2011年全係列的Mac、iPod、iPhone與iPad之外,本書還包含Apple工業設計團隊所設計的各種周邊産品,從AirPort、螢幕、鍵盤滑鼠甚至耳機,都收錄在內。
iPod問世,是蘋果設計走嚮極簡的裏程碑!
蘋果設計最成功的是消費慾望與流通方式的創新?
材質運用纔是蘋果設計的創新關鍵!
蘋果設計果真符閤拉姆斯的設計原則?
錯過瞭1997年問世的Apple Design
就彆再錯過2011年這本強納森.艾夫時代的Apple作品集
編者簡介
莎賓.舒爾茲(Sabine Schulze)
自2008年起擔任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總監至今。畢業於德國幕尼黑大學(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主攻藝術史研究、考古學、以及德國研究,並活躍於幕尼黑設計博物館(Die Neue Sammlung)。1984至1989年間於法蘭剋福雕塑博物館(Liebieghaus Skulpturensammlung)接受培訓並進行學術研究;1989至1996年在法蘭剋福申恩文化中心(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擔任策展人;自1994年起擔任席爾美術館(Schirn)的管理委員會成員;曾於1996年擔任斯塔德博物館(Stadel Museum)的19與20世紀繪畫館藏臨時總監。
伊娜.葛瑞茲(Ina Gratz)
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策展人。在漢堡與格羅寜根主修藝術史、新教神學、德國研究、文化人類學。論文主題是「1940-1960塑膠座椅的有機型態」。
撰稿者簡介
哈洛.剋林肯(Harald Klinke)
2009年後為德國研究協會(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學者、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於德國卡爾斯魯爾、柏林,英國諾裏奇等地做研究,研究領域包含藝術史、媒體理論、繪畫、文化研究和哲學等,德國卡爾斯魯爾藝術與設計學院、哥廷根大學講師,於大學部教授識圖(pictorial literacy)專長發展必修課。
費德裏希.馮.博裏斯(Friedrich von Borries)
建築師,於漢堡造型藝術學院教授設計理論和策展實務,目前為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館策展人。曾於柏林、布魯塞爾、卡爾斯魯厄攻讀建築;2001至2003年間於柏林工業大學擔任講師;2002至2005年間於包浩斯基金會擔任研究助理;2003至2009年間,在知名建築師馬蒂亞斯.博特格(Matthias Bottger)的raumtaktik建築工作室擔任總監;2008年擔任威尼斯雙年展德國館的總籌。
本德.波斯特(Bernd Polster)
作者,齣版過多本專書探討設計的文化曆史麵嚮。目前擔任normalbuch這傢緻力書籍文化的齣版社總監,負責齣版品的概念規劃和設計,近作為《Can You Sit on It? How Design Functions》,他也是www.formguide.de網站的撰稿人。
彼得.查剋(Peter Zec)
溝通與設計顧問,專精媒體研究、心理學和藝術理論。1986年到1988年之間曾參與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Karlsruhe,ZKM)的規劃,領導專傢領域「形象」。1993年在柏林應用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教授商業溝通,自2001年5月,成為德國紅點公司(red dot GmbH & Co. KG)總經理及主要股東,2005年到2007年擔任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總裁,2006年至2007年擔任國際設計聯盟(IDA)主席。
伯恩哈德.布德剋(Bernhard E. Burdek)
在德國奧芬巴德藝術和設計學院(Offenbach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教授設計理論與設計方法,以及産品規劃/策略設計。帶領位於Obertshausen的Vision & Gestalt設計團隊,活躍於設計溝通和人機介麵設計領域,並在這些專題上有眾多著作。
亨利.爾巴赫(Henry Urbach)
2006年到2011年在美國舊金山現代美術館(MOMA)擔任建築與設計策展人,1990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建築碩士學位,1995年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曆史及建築理論碩士學位;曾在多所學校教授建築,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壬色列理工學院(RPI)、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和南加州大學(USC);紐約亨利.爾巴赫建築藝廊(Henry Urbach Architecture Gallery)創辦人,並於1997年到2006年擔任總監。
譯者簡介
林希展
唸過新竹兩間大學的機械係和傳播所,待過雜誌媒體、文化業、落腳於品牌顧問公司。曾至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攻讀品牌策略碩士,期間參與P&G旗下品牌Fekkai的溝通策略規劃、紐奧良假想城市實驗計畫、《Brand Bible》共同著作,深信品牌的本質是透過符碼建構意義感,所以仍然最喜歡蘋果和無印良品。部落格:minus31.com
瀋耿立
2010年颱大外文係學士畢業,目前就讀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碩士班,譯有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威廉.高汀的小說《蒼蠅王》;曾在升大學補習班授課,2012年任內政部警政署筆譯能力培訓班講師。希望可以透過翻譯看到世界、透過教學改變社會。聯絡方式:shenkengli@gmail.com
趙慧芬
譯有《簡報教主教你的80堂說服課》、《這樣WORK纔WORK!》、《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邏輯思考防身術》、《大難時代》(以上皆為漫遊者齣版)和《設計的方法》(原點齣版)。
【前言】設計,讓世界變得不同
【導覽】風格電子名作:創造曆史的電子産品設計
MAC演進史
不同凡想!
使用者和他們的最愛:論蘋果、機械、介麵、魔力和設計力
策略性設計:讓新産品侵蝕舊産品的市場
蘋果産品設計的重要原則
蘋果的設計謊言:
為什麼蘋果設計既不是好設計,也不是極簡主義
當剋倫堡遇上庫珀提諾
德國百靈和美國蘋果真正的共同之處
全金屬外殼
蘋果設計材質學
「全新設計」
神奇企業成功的秘密
人間樂園
光彩奪目的蘋果專賣店
加州設計
蘋果與矽榖的工業設計環境
圖錄:強納森.艾夫的蘋果設計1997─2011
附錄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對它能否真正“解剖”齣蘋果的設計魅力還抱有一絲懷疑。畢竟,很多關於蘋果的討論都充滿瞭“情懷”和“粉絲濾鏡”。但閱讀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客觀且深入的視角來審視蘋果在1997-2011年間的設計演進。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時期設計風格的梳理,以及它們如何呼應當時的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比如,書中詳細講解瞭早期 iMac 鮮艷色彩和半透明外殼的設計是如何打破沉悶的PC市場,以及後來迴歸簡約和材質本身的轉變,這中間蘊含的策略和思考非常值得玩味。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用戶體驗”的探討,蘋果的設計是如何從一開始就將用戶置於核心位置,通過不斷優化交互流程,讓科技變得觸手可及,甚至充滿樂趣。書中穿插的大量曆史照片和設計圖稿,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些關鍵的設計時刻,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每一次突破和每一次蛻變。對於任何一個對産品設計、品牌塑造或者創新管理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案例研究。它不僅讓我看到瞭“美”的形成,更讓我理解瞭“為何而美”。
评分這本《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給我帶來的啓發,遠超我最初的預期。我一直以為設計更多的是一種天賦,是那些“天纔”設計師的靈感閃現,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偉大的設計背後,其實是一係列係統性的思考、無數次的迭代和對極緻的不斷追求。它不僅僅是展示瞭蘋果産品的外觀有多麼賞心悅目,更重要的是,它剖析瞭這些設計是如何誕生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減法設計”的論述,蘋果是如何一步步去除不必要的元素,讓産品迴歸本質,聚焦核心功能,從而帶來如此簡潔而強大的用戶體驗。還有那些關於用戶研究、材料科學、人機工程學的探討,都讓我瞭解到,一個看似簡單的産品,背後可能凝聚瞭多少心血和智慧。我反復閱讀瞭關於iPod誕生的章節,從一個MP3播放器如何被重新定義,到它如何改變瞭音樂産業,這個過程的敘述,簡直是一部關於創新和顛覆的教科書。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設計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創造價值,解決用戶痛點,甚至引領新的生活方式。它像一本設計聖經,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蘋果設計哲學的大門,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很久,終於算是翻完瞭。說實話,剛開始拿到的時候,我被它沉甸甸的厚度和精美的封麵吸引瞭,那種金屬質感和簡潔的字體,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蘋果産品的DNA。我一直對設計有種莫名的迷戀,尤其是那些能夠改變世界、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設計。而蘋果,無疑是這方麵的集大成者。這本書的內容,嚴格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時間膠囊,裏麵塞滿瞭關於蘋果從1997年到2011年這段黃金時期的設計思考和實踐。我尤其喜歡它對喬納森·艾維和他的團隊的深入描繪,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材質的精挑細選,以及對用戶體驗的深刻洞察,都讓我印象深刻。書中穿插的許多設計草圖、産品模型照片,以及一些內部人士的訪談,都讓整個敘述更加鮮活可信。我常常會一邊翻閱,一邊迴想起自己第一次接觸到iMac、iPod、iPhone時的那種驚艷感,仿佛又迴到瞭那個充滿驚喜的年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偉大的産品設計不僅僅是外觀上的漂亮,更是背後一套嚴謹的哲學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它教會瞭我,設計是一種語言,能夠與用戶進行無聲的對話,傳遞情感,解決問題。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設計朝聖之旅,讓我對“簡單、直觀、優雅”這些詞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設計大師,不僅能創造齣令人驚嘆的産品,更能塑造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度。而蘋果,無疑是這段時期內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這本書《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恰恰捕捉到瞭蘋果在這方麵最閃耀的時刻。它沒有停留在膚淺的“好看”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蘋果産品背後所蘊含的設計理念和哲學。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用戶體驗至上”原則的強調,蘋果是如何從最細微處著手,不斷優化交互流程,讓用戶在使用産品時感到愉悅和輕鬆。書中對iPhone的介紹,我看瞭不止一遍,從它的多點觸控到應用程序的布局,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巧思,都在極力地簡化用戶的操作,讓他們能夠更專注於自己的任務和想法。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設計不僅僅是外觀的革新,更是用戶心智模型的深刻洞察和滿足。它展現瞭蘋果如何通過設計,不僅僅是改變瞭科技産品,更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瞭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溝通方式。它讓我對“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科技産品的設計充滿瞭期待。
评分最近讀瞭《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在拆解一個精密機械錶,每一個齒輪,每一個螺絲,都隱藏著設計師的匠心獨運。我一直認為蘋果的産品有一種魔力,能夠讓復雜的技術變得簡單易用,讓冰冷的代碼散發齣溫暖的人性關懷。這本書正好從1997年到2011年這段關鍵時期,係統性地梳理瞭蘋果在工業設計、用戶界麵設計、交互設計等方麵的演進脈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情感化設計”的解讀,蘋果是如何通過産品材質的選擇、細節的處理、甚至包裝的設計,來營造一種獨特的情感連接。比如,書中對iPod的鋁閤金外殼、Click Wheel的觸感反饋的描述,讓我仿佛能夠親手觸摸到産品,感受到那種精緻和高品質。此外,書中對喬納森·艾維的設計哲學,即“簡單、純粹、直觀”的深入剖析,讓我明白瞭蘋果産品為何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齣,成為行業的標杆。這本書不隻是關於“好看”,更是關於“好用”背後的深層邏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設計”的定義,它是一種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引領,更是一種對未來的大膽想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