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蘋果
  • 設計
  • 工業設計
  • 用戶體驗
  • 喬布斯
  • 創新
  • 産品設計
  • 科技
  • 曆史
  • 蘋果公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每個人都在贊嘆蘋果設計,隻有本書內行地帶你「看懂」蘋果設計。
  蘋果設計——消費者、設計師、行銷工作者
  與消費性電子産業追隨的風格典範!

  蘋果成立35周年紀念,超過200件産品,全一冊典藏
  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專業策展,Hatje Cantz高品質編輯齣版
  國際中文版限量上市

  (隨書附贈精緻書盒)

本書特色

  蘋果工業設計資深副總裁強納森.艾夫,領軍的200件經典産品一次收藏
  10篇專文,全方位剖析蘋果設計美學的靈魂
  542張彩圖,翔實呈現蘋果産品設計的魅力
  獨傢裝幀概念,書緣採用Apple Logo弧形設計

  當代最具影響力、且最受歡迎的設計公司之一:Apple,無庸置疑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企業,樹立瞭整個消費性電子産業追隨的設計風格典範。它是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在國際紅點設計價值排行上高踞榜首,iMac、iPhone、iPod與iPad等産品的相繼問世,更改寫瞭電子産品設計史、影響瞭現代生活的消費與娛樂文化。

  2011年,適逢蘋果公司成立35周年,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針對蘋果設計舉辦展覽,呈現蘋果令人驚艷的設計語匯與設計法則。這是首次以博物館的視野,檢視蘋果這傢科技公司的設計産品演進,並從工業設計史、行銷管理、社會文化等麵嚮,探討蘋果設計的內涵與價值。德國設計學者也特彆撰文剖析百靈設計與設計師迪特.拉姆斯,對蘋果設計的影響與啓發。

  本書即是這項展覽的圖文資料,完整收錄瞭自1997年,強納森.艾夫接管蘋果設計部門後所開發的蘋果産品。從iMac G3扭轉公司營運、掀起産品設計革命,到讓全世界消費者引頸期盼的一代代新産品,艾夫和他團隊設計的所有産品首次被集結起來。

  除瞭1997-2011年全係列的Mac、iPod、iPhone與iPad之外,本書還包含Apple工業設計團隊所設計的各種周邊産品,從AirPort、螢幕、鍵盤滑鼠甚至耳機,都收錄在內。

  iPod問世,是蘋果設計走嚮極簡的裏程碑!
  蘋果設計最成功的是消費慾望與流通方式的創新?
  材質運用纔是蘋果設計的創新關鍵!
  蘋果設計果真符閤拉姆斯的設計原則?

  錯過瞭1997年問世的Apple Design
  就彆再錯過2011年這本強納森.艾夫時代的Apple作品集

編者簡介

莎賓.舒爾茲(Sabine Schulze)

  自2008年起擔任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總監至今。畢業於德國幕尼黑大學(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主攻藝術史研究、考古學、以及德國研究,並活躍於幕尼黑設計博物館(Die Neue Sammlung)。1984至1989年間於法蘭剋福雕塑博物館(Liebieghaus Skulpturensammlung)接受培訓並進行學術研究;1989至1996年在法蘭剋福申恩文化中心(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擔任策展人;自1994年起擔任席爾美術館(Schirn)的管理委員會成員;曾於1996年擔任斯塔德博物館(Stadel Museum)的19與20世紀繪畫館藏臨時總監。

伊娜.葛瑞茲(Ina Gratz)

  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策展人。在漢堡與格羅寜根主修藝術史、新教神學、德國研究、文化人類學。論文主題是「1940-1960塑膠座椅的有機型態」。

撰稿者簡介

哈洛.剋林肯(Harald Klinke)

  2009年後為德國研究協會(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學者、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於德國卡爾斯魯爾、柏林,英國諾裏奇等地做研究,研究領域包含藝術史、媒體理論、繪畫、文化研究和哲學等,德國卡爾斯魯爾藝術與設計學院、哥廷根大學講師,於大學部教授識圖(pictorial literacy)專長發展必修課。

費德裏希.馮.博裏斯(Friedrich von Borries)

  建築師,於漢堡造型藝術學院教授設計理論和策展實務,目前為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館策展人。曾於柏林、布魯塞爾、卡爾斯魯厄攻讀建築;2001至2003年間於柏林工業大學擔任講師;2002至2005年間於包浩斯基金會擔任研究助理;2003至2009年間,在知名建築師馬蒂亞斯.博特格(Matthias Bottger)的raumtaktik建築工作室擔任總監;2008年擔任威尼斯雙年展德國館的總籌。

本德.波斯特(Bernd Polster)

  作者,齣版過多本專書探討設計的文化曆史麵嚮。目前擔任normalbuch這傢緻力書籍文化的齣版社總監,負責齣版品的概念規劃和設計,近作為《Can You Sit on It? How Design Functions》,他也是www.formguide.de網站的撰稿人。

彼得.查剋(Peter Zec)

  溝通與設計顧問,專精媒體研究、心理學和藝術理論。1986年到1988年之間曾參與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Center for Art and Media Karlsruhe,ZKM)的規劃,領導專傢領域「形象」。1993年在柏林應用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教授商業溝通,自2001年5月,成為德國紅點公司(red dot GmbH & Co. KG)總經理及主要股東,2005年到2007年擔任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總裁,2006年至2007年擔任國際設計聯盟(IDA)主席。

伯恩哈德.布德剋(Bernhard E. Burdek)

  在德國奧芬巴德藝術和設計學院(Offenbach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教授設計理論與設計方法,以及産品規劃/策略設計。帶領位於Obertshausen的Vision & Gestalt設計團隊,活躍於設計溝通和人機介麵設計領域,並在這些專題上有眾多著作。

亨利.爾巴赫(Henry Urbach)

  2006年到2011年在美國舊金山現代美術館(MOMA)擔任建築與設計策展人,1990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建築碩士學位,1995年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曆史及建築理論碩士學位;曾在多所學校教授建築,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壬色列理工學院(RPI)、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和南加州大學(USC);紐約亨利.爾巴赫建築藝廊(Henry Urbach Architecture Gallery)創辦人,並於1997年到2006年擔任總監。

譯者簡介

林希展

  唸過新竹兩間大學的機械係和傳播所,待過雜誌媒體、文化業、落腳於品牌顧問公司。曾至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攻讀品牌策略碩士,期間參與P&G旗下品牌Fekkai的溝通策略規劃、紐奧良假想城市實驗計畫、《Brand Bible》共同著作,深信品牌的本質是透過符碼建構意義感,所以仍然最喜歡蘋果和無印良品。部落格:minus31.com

瀋耿立

  2010年颱大外文係學士畢業,目前就讀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碩士班,譯有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威廉.高汀的小說《蒼蠅王》;曾在升大學補習班授課,2012年任內政部警政署筆譯能力培訓班講師。希望可以透過翻譯看到世界、透過教學改變社會。聯絡方式:shenkengli@gmail.com

趙慧芬

  譯有《簡報教主教你的80堂說服課》、《這樣WORK纔WORK!》、《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邏輯思考防身術》、《大難時代》(以上皆為漫遊者齣版)和《設計的方法》(原點齣版)。

深入探索數字時代的視覺語言:跨越時代的界麵與體驗設計精粹 一、 計算機圖形學的演進與交互範式的變革 (1980s - 1990s 初)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計算機圖形學和人機交互(HCI)理論的早期奠基階段,重點剖析圖形用戶界麵(GUI)從命令行界麵(CLI)嚮可視化操作範式轉變的關鍵技術和哲學思想。我們將詳盡迴顧施樂PARC(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在Alto和Star係統中所確立的“桌麵隱喻”(Desktop Metaphor)的形成過程,並對比分析蘋果Macintosh早期操作係統(System 1到System 6)在藉鑒與創新中所體現的設計決策。 核心章節聚焦於: 窗口、圖標、菜單、指針(WIMP)的誕生與標準化: 探討WIMP範式如何有效地降低瞭計算機的使用門檻,以及早期設計師如何平衡屏幕空間效率與認知負荷。 字體排印學在數字界麵中的復興: 分析早期Macintosh如何將高質量的PostScript字體技術引入個人計算領域,以及這一舉措對數字美學和可讀性的深遠影響。 早期交互原型與可用性測試: 考察Doug Engelbart的“O.N. Line System”(NLS)中的“團購”(Mother of All Demos)所預示的未來方嚮,以及早期學術界如何係統地評估界麵效率。 二、 20世紀90年代:Web的崛起與信息架構的挑戰 隨著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普及,界麵設計麵臨全新的挑戰:如何在一個無限擴展的信息空間中組織內容並引導用戶?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一時期信息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A)理論的成熟與實踐。 專題探討: 從頁麵到站點: 研究Web 1.0時代早期門戶網站(如Yahoo!, AOL)和專業網站(如早期的亞馬遜)如何構建其導航結構。重點解析“麵包屑導航”和“全局導航欄”的設計演變。 HTML與CSS的約束下的視覺設計: 分析在CSS尚未完全成熟的年代,設計師如何利用錶格布局、圖像映射(Image Maps)以及有限的色彩模型(如Netscape安全色)來創造品牌識彆度。 瀏覽器大戰對用戶體驗的影響: 探討早期瀏覽器(如Mosaic, Netscape Navigator, Internet Explorer)在渲染技術、插件支持(如Flash)和安全機製上的競爭,如何直接塑造瞭用戶的數字體驗。 三、 跨越韆禧年:移動計算的萌芽與多模態交互的探索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瞭計算設備形態的第一次重大轉移——從桌麵轉嚮便攜設備,以及對自然用戶界麵(NUI)的初步探索。 關鍵案例分析: 掌上電腦(PDA)的設計語言: 深入研究Palm OS和Windows CE在小屏幕、低分辨率、依賴觸控筆的設備上所采用的精簡設計哲學。分析“Graffiti”輸入法等特定交互模式的成功與局限性。 多媒體與嵌入式體驗: 討論早期的MP3播放器、數碼相機等專用設備界麵如何平衡功能密度與操作便捷性。 觸控的早期形態: 考察電阻式觸控屏技術的技術特性如何影響早期移動設備的按鈕大小、間距設計,以及“點擊”而非“滑動”成為主流交互方式的原因。 四、 工業設計與軟件體驗的融閤:對“整體性”的追求 設計不再局限於屏幕內的元素,硬件的形態、材料選擇、物理反饋與軟件交互開始緊密耦閤。本書將從工業設計和交互設計的交匯點審視這一時期的設計哲學。 深入討論的議題: 設計語言的統一性: 探討如何通過一緻的視覺元素、反饋機製和操作邏輯,在不同産品綫之間建立起用戶對品牌的認知。 用戶體驗(UX)理論的商業化: 分析2000年前後,UX研究如何從學術領域邁嚮企業戰略的核心部分,以及“可用性工程”在産品開發流程中的位置確立。 對“極簡主義”的早期詮釋: 考察設計師們如何在日益復雜的硬件功能下,努力通過清晰的層級和剋製的視覺錶達來維持界麵的純粹性。 本書旨在為專業人士、研究人員和設計愛好者提供一個詳盡的背景知識庫,理解現代數字産品設計中所依賴的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基礎原則,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技術和商業環境下,經過反復權衡和迭代纔得以確立的。它關注的是界麵設計的“骨架”——那些影響瞭數代軟件和硬件交互模式的核心方法論。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前言】設計,讓世界變得不同
【導覽】風格電子名作:創造曆史的電子産品設計

MAC演進史
不同凡想!
使用者和他們的最愛:論蘋果、機械、介麵、魔力和設計力
策略性設計:讓新産品侵蝕舊産品的市場
蘋果産品設計的重要原則
蘋果的設計謊言:
為什麼蘋果設計既不是好設計,也不是極簡主義
當剋倫堡遇上庫珀提諾
德國百靈和美國蘋果真正的共同之處
全金屬外殼
蘋果設計材質學
「全新設計」
神奇企業成功的秘密
人間樂園
光彩奪目的蘋果專賣店
加州設計
蘋果與矽榖的工業設計環境

圖錄:強納森.艾夫的蘋果設計1997─2011
附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風格3C:創造曆史的電子産品設計

許多人並不明白,蘋果在做的不隻是關於電腦,而是設計産品、設計行銷方式以及定位。——蘋果前執行長約翰.史卡利(John Sculley)

蘋果從未開發齣全新的電子産品,不論是電腦、MP3播放器或是手機,都不是他們發明的。然而,這傢公司生産齣來的這些裝置,卻被公認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從他們的産品設計來解釋。

iPod是個絕佳的例子。第一颱MP3播放器是在1998年問世,三年後,蘋果公司纔推齣iPod,這是蘋果首次擴張産品版圖,將可攜式音樂播放裝置納入産品綫。「你不見得要當第一。但如果你能提齣更好的解決方案,那就夠瞭。」軟體公司SAP創辦人之哈索.普拉特納(Hasso Plattner)曾這麼說過。除瞭蘋果之外,這句話很難套用在其他公司上。iPod在2001年的上市是個絕佳的例子:以獨特的産品造型語匯,和當時其他的MP3播放器形成瞭顯著的差異,在全世界造成很大的騷動,銷售也極為成功。透過iPod,蘋果嚮世人展示瞭好的産品設計,能帶來潛在的經濟成功,重新定義瞭消費性電子産品的設計標準。許多製造商深受影響,自此不但大為看重産品設計,也經常以iPod為創意的參考。如今,白色耳機成瞭基本的産品元素,常見的鏇轉滾輪也是源自iPod的點按式轉盤。蘋果的産品,成瞭整個消費性電子産業追隨的設計風格典範。這個策略,在所有蘋果的産品上都能觀察到:新産品的技術規格很少是其他製造商不具備的,然而在設計上,蘋果的每一款産品都顯著地超越瞭其他公司。

蘋果的設計,是由英國人喬納森.艾夫(Johathan Ive)所領軍的設計團隊所負責,整個團隊和公司結構有著密切的融閤。艾夫是在倫敦長大,在新堡工程技術學院(Newcastle Polytech)、也就是今日的諾森比亞大學(Northumbria)念設計。畢業之後,他和友人在倫敦創辦瞭設計公司Tangerine,他在那裏所做的案子,促成瞭和蘋果加州總部的首次接觸,讓他在1992年參加瞭蘋果「Juggernut」部門的專案,這個部門是負責開發新的設計概念。同年九月,他因為這項閤作而被蘋果聘請為産品設計師,一開始是在當時的總設計師羅勃.布魯納(Robert Brunner)的部門裏工作,負責設計牛頓平闆電腦 MessagePad 110(代號Lindy),後來他更深入參與設計麥金塔20週年紀念款。1997年,隨著布魯納離開、賈伯斯迴任執行長,艾夫終於被拔升為工業設計資深副總裁,他承諾要為未來提齣一款全新的設計概念,將是「蘋果有史以來最令人興奮、充滿意義的設計」。

1998年,第一代iMac──艾夫領軍設計部門的初試啼聲之作──以其獨特、創新的設計吸引瞭世人的目光,並且成為第一個因為設計而大賣的産品。「它看起來就像是來自另一個星球,」賈伯斯在iMac首次亮相時如此描述,「而且是一個好星球,一個住著更好的設計師的星球。」自此之後,設計成瞭蘋果的經濟要素,是讓蘋果在消費性電子産業脫穎而齣的獨特賣點(unique selling point)。同時,大約有一百個新的設計方案被創造,自2000年開始,蘋果的産品開始以統閤的設計法則為特色,並一緻地遵循同一種設計語匯,這些産品的高認知價值,得歸功於造型的一緻性,而這樣的造型又是以機能式設計和使用創新材質為特色。

光是令人驚艷的設計語匯,加上對設計法則的聚焦這兩點,就足以構成充份理由來舉辦一個以蘋果為主題的展覽。因此,德國漢堡藝術與工藝美術博物館所舉辦的這場展覽,就是針對1998年喬納森.艾夫接管設計部門後所開發的蘋果産品,做瞭深入探索。艾夫和他團隊設計的所有産品,首次被集結起來,並且整理在本書中。

要就蘋果的設計舉辦一個展覽,絕不是件簡單的工作。一方麵,我們在談的是一個極度受歡迎、高度國際化的設計案例;另一方麵,由於這個議題的高時效性,我們很難從任何曆史的角度來討論。然而,透過這樣一個高度創新的設計,也讓我們有機會探討目前有關設計史的問題。要如何為蘋果産品的設計下定義?産品設計背後的流程為何?如此簡潔又似乎結構化的設計,究竟是仿效瞭設計史上的哪個典範?設計,以及蘋果設計,如何形塑著二十一世紀的社會?

在《風格3C:創造曆史的電子産品設計》(Stylectrical: On Electro-Design that Makes History)展覽中,就針對這些問題做瞭探討。整個展覽是由蘋果的産品開發史做為主軸貫穿,再針對每個開發階段所衍生的設計相關問題進行細部呈現。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對它能否真正“解剖”齣蘋果的設計魅力還抱有一絲懷疑。畢竟,很多關於蘋果的討論都充滿瞭“情懷”和“粉絲濾鏡”。但閱讀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客觀且深入的視角來審視蘋果在1997-2011年間的設計演進。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時期設計風格的梳理,以及它們如何呼應當時的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比如,書中詳細講解瞭早期 iMac 鮮艷色彩和半透明外殼的設計是如何打破沉悶的PC市場,以及後來迴歸簡約和材質本身的轉變,這中間蘊含的策略和思考非常值得玩味。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用戶體驗”的探討,蘋果的設計是如何從一開始就將用戶置於核心位置,通過不斷優化交互流程,讓科技變得觸手可及,甚至充滿樂趣。書中穿插的大量曆史照片和設計圖稿,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些關鍵的設計時刻,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每一次突破和每一次蛻變。對於任何一個對産品設計、品牌塑造或者創新管理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案例研究。它不僅讓我看到瞭“美”的形成,更讓我理解瞭“為何而美”。

评分

這本《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給我帶來的啓發,遠超我最初的預期。我一直以為設計更多的是一種天賦,是那些“天纔”設計師的靈感閃現,但這本書讓我看到,偉大的設計背後,其實是一係列係統性的思考、無數次的迭代和對極緻的不斷追求。它不僅僅是展示瞭蘋果産品的外觀有多麼賞心悅目,更重要的是,它剖析瞭這些設計是如何誕生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減法設計”的論述,蘋果是如何一步步去除不必要的元素,讓産品迴歸本質,聚焦核心功能,從而帶來如此簡潔而強大的用戶體驗。還有那些關於用戶研究、材料科學、人機工程學的探討,都讓我瞭解到,一個看似簡單的産品,背後可能凝聚瞭多少心血和智慧。我反復閱讀瞭關於iPod誕生的章節,從一個MP3播放器如何被重新定義,到它如何改變瞭音樂産業,這個過程的敘述,簡直是一部關於創新和顛覆的教科書。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設計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創造價值,解決用戶痛點,甚至引領新的生活方式。它像一本設計聖經,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蘋果設計哲學的大門,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很久,終於算是翻完瞭。說實話,剛開始拿到的時候,我被它沉甸甸的厚度和精美的封麵吸引瞭,那種金屬質感和簡潔的字體,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蘋果産品的DNA。我一直對設計有種莫名的迷戀,尤其是那些能夠改變世界、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設計。而蘋果,無疑是這方麵的集大成者。這本書的內容,嚴格來說,它更像是一個時間膠囊,裏麵塞滿瞭關於蘋果從1997年到2011年這段黃金時期的設計思考和實踐。我尤其喜歡它對喬納森·艾維和他的團隊的深入描繪,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材質的精挑細選,以及對用戶體驗的深刻洞察,都讓我印象深刻。書中穿插的許多設計草圖、産品模型照片,以及一些內部人士的訪談,都讓整個敘述更加鮮活可信。我常常會一邊翻閱,一邊迴想起自己第一次接觸到iMac、iPod、iPhone時的那種驚艷感,仿佛又迴到瞭那個充滿驚喜的年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偉大的産品設計不僅僅是外觀上的漂亮,更是背後一套嚴謹的哲學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它教會瞭我,設計是一種語言,能夠與用戶進行無聲的對話,傳遞情感,解決問題。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設計朝聖之旅,讓我對“簡單、直觀、優雅”這些詞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設計大師,不僅能創造齣令人驚嘆的産品,更能塑造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度。而蘋果,無疑是這段時期內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這本書《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恰恰捕捉到瞭蘋果在這方麵最閃耀的時刻。它沒有停留在膚淺的“好看”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蘋果産品背後所蘊含的設計理念和哲學。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用戶體驗至上”原則的強調,蘋果是如何從最細微處著手,不斷優化交互流程,讓用戶在使用産品時感到愉悅和輕鬆。書中對iPhone的介紹,我看瞭不止一遍,從它的多點觸控到應用程序的布局,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巧思,都在極力地簡化用戶的操作,讓他們能夠更專注於自己的任務和想法。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設計不僅僅是外觀的革新,更是用戶心智模型的深刻洞察和滿足。它展現瞭蘋果如何通過設計,不僅僅是改變瞭科技産品,更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瞭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溝通方式。它讓我對“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科技産品的設計充滿瞭期待。

评分

最近讀瞭《Apple Design:i設計魅力全解剖1997-2011》,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在拆解一個精密機械錶,每一個齒輪,每一個螺絲,都隱藏著設計師的匠心獨運。我一直認為蘋果的産品有一種魔力,能夠讓復雜的技術變得簡單易用,讓冰冷的代碼散發齣溫暖的人性關懷。這本書正好從1997年到2011年這段關鍵時期,係統性地梳理瞭蘋果在工業設計、用戶界麵設計、交互設計等方麵的演進脈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情感化設計”的解讀,蘋果是如何通過産品材質的選擇、細節的處理、甚至包裝的設計,來營造一種獨特的情感連接。比如,書中對iPod的鋁閤金外殼、Click Wheel的觸感反饋的描述,讓我仿佛能夠親手觸摸到産品,感受到那種精緻和高品質。此外,書中對喬納森·艾維的設計哲學,即“簡單、純粹、直觀”的深入剖析,讓我明白瞭蘋果産品為何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齣,成為行業的標杆。這本書不隻是關於“好看”,更是關於“好用”背後的深層邏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設計”的定義,它是一種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是一種對生活方式的引領,更是一種對未來的大膽想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