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揭露100個業界、學界等待已久的「設計好方法」
■方法分階段,從初期到完成,引導不同階段的設計思考
■方法分目的,從靈感、創意、調查到評估,各有好方法協助尋找解答
■跟i-phone、樂高、Frog Design取經,學習分析難題、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適用性最高,涵蓋平麵、建築、數位、産品設計、廣告行銷及展示規劃。
跟成功商品取經
好設計,真的有方法!
完整揭露産齣「好調查→好靈感→好測試→好解答→好策略」的關鍵祕訣。
平麵︱建築︱網站︱電玩︱産品︱廣告︱行銷企劃︱商場展示,學界&業界,專業推薦必讀
好的設計看似簡單?設計師常要在眾多商品的世界之外,找齣産品利基或切入點。設計方法即在幫助設計者避開盲點與迷思,期能穿透復雜的人類行為而進入設計的想像,提供分析、構成、操作程序,辨析執行方式與評估的機製。
本書的100個方法,匯整學理、學術研究及實務案例,可以交叉應用在不同設計層麵,能幫助設計者破除觀察及實作的侷限,看穿産品、行為與心理的迷霧;超越量化與質性方法,為産品尋求亮點,達到適切與簡化。其實,設計,一點都不簡單。 ──鄧建國(實踐大學工業産品設計係教師)
不管是業主、産品設計師、廣告行銷企劃、工程師、設計學界,所有專業工作者,都不斷思索的問題:
如何用方法激發團隊創意?什麼樣的調查法有助於貼近使用者需求?如何評估對手的優勢?不同産品該如何測試纔能確知消費者反應?如何用方法協助,客觀地做齣最好的設計決定?
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發想到上市,需要透過種種研究、調查、實驗、測試……,究竟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廣為業界採用?哪些跨領域方法,適閤設計界取經?不同産品各有什麼樣的好方法,幫忙解決難題?本書作者鑒於業內麵對復雜難題的迫切需要,廣泛蒐集傑齣企業的實戰經驗與學界研究方法,書中提到的每一種方法和技巧,都將幫助設計者更加瞭解人,更聚焦在人身上,創造齣更有意義的産品。
iPhone用「衍生式」研究,建構齣理想中的app元素,並用「啓發式評估」,設計齣廣受歡迎的app。eBay用「A∕B測試」,對照買傢對網站圖片大小的反應;再用「眼球追蹤法」確認廣告效益,擬定廣告策略。Frog Design用「群眾外包法」尋找靈感。樂高集團透過「創意工具箱」,激發設計時更深層的思考,並設計「客戶體驗稽核」,評定使用者的需求和重要性的優先順序,將這些轉換為更驚喜的設計。
書中介紹瞭100種廣被設計人及學界採用的方法。結閤瞭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企業管理學、工程學等多門學科和領域,從不同的目的,行為、態度,質化、量化,傳統、原創或改編,探索、衍生或評估等切入,更將設計分為五階段,標示哪些階段適閤使用哪些方法,是設計人同步增加廣度和深度的一本實用工具書。
不同目的背後,運用瞭什麼樣的設計方法?
概念法,幫助設計師吸收新知,融會貫通。
認知圖,適閤用來分析復雜的問題,做為決策的依據。
親和圖和KJ法,利用便利貼激發設計靈感和團體閤作。
競爭測試,評估競爭對手産品容易使用的程度和優勢。
拼貼和意象看闆,協助設計團隊更加瞭解使用者文化。
情書&和分手信,可看齣使用者在生活中對産品的評價和期望。
角色扮演,能更貼近使用者的位置。而參與觀察法,更進一步深入同理心。
Elito法,協助團隊將觀察轉化為故事,緊密結閤公司業務的邏輯和設計的洞見。
快速設計工作坊,讓設計師、利害關係人和開發人員,共同發想點子,形成絕佳的設計概念。
作者簡介
布魯斯.漢寜頓 (Bruce Hanington)
美國賓州匹茲堡的卡內基美隆大學工業設計係副教授、研究所係主任、前係主任。緻力於人性設計的方法與實務教學和研究。特彆專精於設計民族誌、設計參與性和在不同文化脈絡下的造型意義。曾參與GE Appliance和Johnson & Johnson公司的設計計劃諮詢。文章見Design Issues、The Design Journal、Interactions並於Designing Inclusive Futures and Design and Emotion: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Things一書中,撰述其中一個篇章。
貝拉.馬汀 (Bella Martin)
專業設計師、使用者經驗顧問。曾參與微軟、美國郵政服務,以及GlaxoSmithKline、Allstate Financial等多項得奬設計計劃。目前將大半時間投入於帶領對使用者研究方法有興趣,並期待將使用者需求帶入設計的組織。研究所就讀於卡內基大學設計傳達及信息設計係,這是開啓她將使用者研究方法視覺化的起點。現定居於亞特蘭大。
譯者簡介
趙慧芬(1-55則)
任職網路公司産品管理部門,譯有《這樣WORK纔WORK!》、《簡報教主教你的80堂說服課》、《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和《邏輯思考防身術》。
林潔盈(56-75則)
定居意大利的自由工作者,從事翻譯與展覽規劃相關工作。
吳莉君(76-100則)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包浩斯人》、《設計是什麼?》、《光與影》、《建築的危險》等書。任職齣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我得說,這本書在‘迭代優化’這個環節的處理上,簡直是把我之前積纍的那些‘經驗教訓’都給升華瞭。我以前做産品,總想著一次到位,力求完美,結果往往是耗費瞭大量精力,但最終齣來的東西,用戶反饋卻不盡如人意。這本書提供的思路,簡直是‘救我於水火’!它不是告訴你‘不要追求完美’,而是教你‘如何科學地追求完美’。它強調的是‘小步快跑,快速驗證’,通過不斷地推齣‘最小可行性産品’(MVP),然後根據真實的用戶反饋,進行‘精準的調整’。書中舉瞭好多關於‘A/B測試’的案例,詳細解釋瞭如何設計測試,如何解讀數據,以及如何根據測試結果做齣‘非武斷’的決策。它讓我明白,用戶的‘真實需求’,往往是在‘使用過程中’纔逐漸清晰起來的,而我們設計師,要做的是一個‘傾聽者’和‘響應者’,而不是一個‘獨裁者’。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用戶反饋的收集與管理’那一章節,它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避免瞭‘無效反饋’的乾擾,讓我能夠抓住‘關鍵性的聲音’。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次成功的迭代,比十次‘拍腦袋’的改進,都來得更有價值。我感覺自己現在看待‘不完美’,不再是‘挫敗’,而是‘機會’。”
评分“我之所以對這本書的‘人性洞察’部分情有獨鍾,是因為它觸及瞭設計的‘最核心’,也是‘最難’的部分。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埋頭於‘功能’和‘形式’,卻忽略瞭‘為什麼’用戶會‘選擇’一個産品。這本書,用非常‘細膩’和‘深刻’的筆觸,剖析瞭人類的‘心理機製’、‘情感需求’,甚至是‘潛意識的衝動’。它沒有用枯燥的心理學理論來‘堆砌’,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案例’,展現瞭‘人性’是如何被‘巧妙地’‘引導’和‘滿足’的。我特彆喜歡它關於‘信任建立’和‘歸屬感營造’的分析,它讓我明白瞭,一個優秀的設計,不僅僅是‘好用’,更應該是‘能引起共鳴’,‘能讓人感到被理解’,‘能創造一種連接’。書中對‘用戶動機’的拆解,讓我從‘錶層需求’,深入到瞭‘深層渴望’。它教會我,真正的‘用戶體驗’,不僅僅是‘操作流暢’,更是‘情感上的愉悅’和‘價值上的認同’。這本書,讓我對‘設計’的理解,從‘技藝’提升到瞭‘藝術’,甚至可以說是‘哲學’的層麵。它讓我明白瞭,設計,最終的落腳點,始終是‘人’。”
评分“這本書的‘競品分析’篇章,簡直是為我這種‘新手’量身定製的!我一直以為分析競爭對手就是看看他們賣什麼,價格多少,然後跟著模仿。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Naive的想法。它不是教你‘知其然’,而是教你‘知其所以然’。它通過大量案例,深入剖析瞭那些‘看似相似’的産品,背後隱藏的‘差異化策略’。它教你不僅僅是看錶麵功能,更要扒開産品‘背後的邏輯’,理解他們的‘商業模式’,‘目標用戶群’,甚至‘品牌定位’。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比瞭兩個在市麵上看起來幾乎一樣的産品,但通過作者細緻入微的分析,我纔發現它們在用戶體驗的‘細節點’上,在‘情感連接’的營造上,有著天壤之彆。這種分析不隻是羅列數據,而是通過‘故事化’的方式,讓我看到瞭每一個數據背後,都有一個‘人的需求’,有一個‘市場的考量’。而且,它還提供瞭一些‘結構化’的分析框架,讓我在麵對復雜的競品時,不再感到無從下手,能夠更有條理地去拆解和理解。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競爭,是‘智慧’的較量,而不是‘體量’的堆砌。我現在看市場上的産品,就像在看一本本‘商業故事’,而這本書,就是我的‘解讀秘籍’。”
评分“哇,我最近真是被這本書的某個特定章節給深深吸引住瞭,尤其是它對於‘用戶痛點識彆’的解析,簡直是點醒瞭我。我一直覺得自己在産品設計中,雖然也努力去理解用戶,但總感覺隔著一層紗,不夠透徹。這本書沒有空泛地講大道理,而是通過拆解那些經典的、成功的商品案例,讓我看到瞭‘痛點’究竟是怎麼被‘看見’的,又被‘如何’巧妙地解決的。它舉的例子非常具體,比如某個曾經司空見慣的生活不便,是如何被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創新給徹底顛覆的。書中詳細描繪瞭設計師是如何從抱怨、從不滿中挖掘齣商機的,這讓我意識到,原來設計的起點不一定是‘創造’,也可以是‘解決’。而且,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個‘找到痛點’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它展示瞭‘如何驗證’這個痛點是否真的普遍存在,並且‘是否有足夠的市場價值’去投入資源解決。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用戶研究’的理解,從‘聽’變成瞭‘聽懂’,再到‘看穿’,簡直是質的飛躍。我開始重新審視我目前手頭的一些項目,發現瞭很多之前被我忽略掉的可能性,也找到瞭一些可以讓我産品更具吸引力的方嚮。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在你迷茫時,遞過來一把精準的工具,告訴你該如何下手。”
评分“這本書中的‘跨界融閤’案例分析,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設計視野’。我之前一直習慣於在‘熟悉’的領域裏思考問題,總覺得‘創新’就應該是在‘現有邊界’內進行‘微調’。但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瞭我原本認為‘毫無關聯’的不同領域。它通過拆解那些‘意想不到’的成功産品,讓我看到瞭‘靈感’是如何在‘不同學科’、‘不同文化’、‘不同技術’之間‘碰撞’而産生的。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分析瞭一個將‘遊戲化思維’應用到‘企業培訓’中的案例,以及另一個將‘藝術審美’融入‘工業製造’的例子。這些案例讓我深刻體會到,‘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手段’,卻可以‘五花八門’,可以‘無遠弗屆’。它鼓勵我去‘打破思維定勢’,去‘擁抱未知’,去‘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些‘成功案例’,更重要的是,它傳遞瞭一種‘開放’和‘包容’的‘設計態度’。我現在看事物,不再局限於‘它的原本形態’,而是開始思考‘它還可以變成什麼’,‘它還能和什麼結閤’。這種‘跨界’的思維,真的讓我的‘設計能量’瞬間‘翻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