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趙園的四篇研究明清之際士大夫的學術論文:(說「戾氣」 )、 (時間中的遺民現象)、(談兵)和(我讀傅山)。
論文從幾個角度探討瞭明末清初士大夫的思想與言論:在明朝治者的暴政下,士大夫承受著精神與肉體上的雙重暴虐,從而産生反抗或自虐的行為,緻使明末士大夫中間處處彌漫著戾氣;明末國傢危急之時,士大夫如何興起瞭「談兵」之風,以及士大夫談兵的意義與局限;明亡清初,士大夫如何應對改朝換代所産生的衝擊,如何以遺民的身份「守節」;傅山在畫傢以外的另外幾種身份:文人,名士,遺民。
本書考據翔實,例證豐富,旁徵博引,讓讀者能瞭解這段充滿人性掙紮,充滿危機的曆史。
作者簡介
趙園
1945年生於蘭州。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齣版瞭《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齣版社,1999)、《製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續編》(北京大學齣版社,2006)等學術著作。
於學術研究之餘,趙園還從事散文寫作,齣版有散文、隨筆集《獨語》、《窗下》、《紅之羽》,以及隨筆體的《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述》。
這本書的書名,直接擊中瞭我對那個動蕩年代的探求欲望。明清之際,是一個思想的熔爐,也是一個言說的戰場。我一直對那個時期知識分子如何看待國傢興衰、社會變遷,以及他們內心的睏惑與堅持感到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思想傢的著作,去解析他們是如何在傳統儒傢思想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地繼承和創新?例如,關於“君權神授”的觀念是否開始動搖?對“百姓”的關注是否有所提升?更令我著迷的是“言說”這一部分。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是如何通過不同的媒介和方式來錶達自己的觀點?是激烈的政論,還是婉轉的詩賦?是學堂裏的講學,還是茶館裏的評彈?書中是否會展現不同學派之間,或者不同政治派彆之間,在思想傳播上的鬥爭?那些被壓製的、被邊緣化的聲音,是否也能在書中得到一些呈現?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思想的活力,那些言說背後的智慧與勇氣,甚至是無奈與悲涼。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紀錄片,將那個時代思想碰撞的火花,言說爭論的激流,都真實而生動地呈現在我眼前,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探究的衝動所裹挾。明清鼎革之際,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劇烈動蕩和深刻反思的時代。舊的王朝崩塌,新的秩序正在建立,思想界也隨之經曆瞭前所未有的洗禮。我最想在這本書裏找到的,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心路曆程。他們是如何麵對政權的更迭?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是否因此而發生瞭顛覆性的變化?“思想”的內涵太廣闊瞭,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對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各個層麵的深入探討?而“言說”這個詞,則讓我對錶達的方式和技巧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那個信息傳播相對閉塞的時代,那些思想傢們是如何將自己的理念有效地傳遞齣去的?他們是否會運用隱喻、比興,甚至是帶有某種“潛規則”的錶達方式來規避審查,或者吸引誌同道閤者?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那個時期豐富多元的言說場域,比如,那些關於“忠君”、“仁政”等傳統概念的重新解讀,以及新齣現的關於“國傢”、“主權”等概念的早期萌芽。這本書能否像一扇窗戶,讓我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看到他們在曆史巨變中的掙紮、探索與創造?我希望它能有彆於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人性光輝和曆史厚重感。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充滿智慧火花的辯論和深刻的哲學思辨。明清之際,那個時代中國思想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轉摺點,舊的體係正在經曆瓦解,新的萌芽也在努力生長。我特彆想瞭解,在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士人們是如何看待當時的社會現實的?他們對國傢的命運、百姓的生活、傳統的文化,有著怎樣的憂慮與期盼?“思想”這兩個字,往往意味著抽象的理論和深邃的哲學,但“言說”則更接地氣,它關乎具體的錶達方式、話語的建構以及思想的傳播。我很好奇,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那些重要的思想是如何被口耳相傳,又是如何通過書籍、筆記、甚至是戲劇錶演得以流傳和擴散的?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學派之間在理念上的差異,以及他們是如何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論證方式來吸引聽眾、贏得認同的?我尤其關注,那些被後世稱為“大儒”的人物,他們的思想在當時是如何被解讀和接受的,是否存在被誤讀、被麯解,甚至是被壓製的情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思想內容的介紹,更能展現思想産生、發展、傳播過程中所伴隨的各種社會互動和話語博弈,仿佛能親眼看到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如何在激蕩中思考,如何在言說中求索。
评分讀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被“明清之際”這個時間段的關鍵詞所吸引。這個時期,恰逢中國社會從帝製晚期嚮近代過渡的前夜,舊的秩序搖搖欲墜,新的力量正在孕育。我一直覺得,一個社會的思想變遷,往往比單純的政治軍事鬥爭更能體現其內在的活力和生命力。那些關於“天人關係”、“君臣關係”、“社會秩序”的討論,在明末的士人階層中是如何展開的?是不是已經齣現瞭對皇權的反思,對民本思想的初步探索?而清朝建立之後,新的統治者又如何應對和處理這些思潮?是壓製、融閤,還是新的塑造?“言說”這個詞,也讓我聯想到那個時期活躍的文壇和學術圈,各種學派林立,辯論激烈,甚至帶有某種江湖氣息。那些文人墨客,他們是如何通過詩詞、散文、奏疏,甚至筆記野史來錶達自己的觀點,針砭時弊,傳遞信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羅列史實,更能深入挖掘那些思想背後隱藏的邏輯,那些言說方式的策略,以及它們在當時的社會傳播和接受過程中所經曆的麯摺。比如,佛教、道教以及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帶來的新觀念,是如何與本土的儒傢思想發生碰撞與交流的?這本書能否描繪齣一幅豐富而立體的思想交鋒圖景,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是多麼的波瀾壯闊。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古樸而又莊重的氣息,深邃的色彩搭配上文雅的字體,一下子就把我拉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拿到手裏,厚重的手感更是讓人對內容的深度充滿期待。我一直對明清易代之際的曆史轉型時期非常感興趣,那是一個傳統思想體係受到巨大衝擊,新思想、新觀念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時代。想想看,程硃理學的僵化逐漸顯露,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大儒在反思中求索,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在那個時代綻放異彩,又為後世留下瞭怎樣的精神財富?更何況,言說,這個詞本身就很有意思,它不僅僅是思想的錶達,更包含瞭一種話語權、一種社會影響力的爭奪。那些士大夫們,是如何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下,通過文字、通過辯論,來闡述自己的主張,影響輿論,甚至改變曆史進程的?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這些思想傢們的個體命運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他們個人的際遇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思想走嚮,而他們的思想又如何在亂世中獲得共鳴或引發爭議。這本書的內容,如果能夠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解剖那個時代的思想肌體,揭示其內在的脈絡與張力,那就太令人振奮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