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精神不隻在於發現與成功,更在於知識和毅力的追求。作為一個經常要麵對新道路的探險傢,我的座右銘是:『願效犬馬作先鋒。』也許假以時日,許多支持者會看到支持探險的必要,明白探險是保護無數珍貴自然及文化的先驅,沒有它,這些東西很可能在我們有機會看一眼或記錄下來之前已經消失瞭。」 ──黃效文
本書是黃效文先生2010-2011探險、旅行與中國探險學會工作項目的考察劄記,中英對照,每篇均有精彩圖片。循例分為自然與文化兩冊同時齣版。
書是一位探險傢、文化保護者、攝影師、旅行作傢麵對人類與自然拔河中所呈顯的人文關懷。
透過本書,身為資深探險傢的作者,帶領讀者進入多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到得瞭的「奇幻真實」世界。
一百多幅National Geographic等級的圖片,每一張都得之不易,令人感動。
作者簡介
黃效文Wong How Man
二○○二年《時代雜誌》提名黃效文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贊譽他是「探險中國的今人中,成就第一。」CNN在十年內對他的工作報導瞭十一次,包括一段由Richard Quest主持的半小時節目。紐約《華爾街日報》曾經在頭版登載他的消息。發現頻道及國傢地理頻道都對他的工作做過多次主題報導。
自一九七四年起,黃效文就以記者身份開始探索中國。他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兼會長,這所名聲卓著的非營利機構,成立目的是到中國偏遠地區從事探險、研究、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黃效文在一九八六年於美國創立中國探險學會之前,曾為《國傢地理雜誌》率隊進行六次重要探險行動。在該雜誌社期間,他身兼探險、寫作、攝影三職,並且發現瞭長江的一條新源流。他為雜誌所撰文章曾獲美國外國記者俱樂部報導奬的提名。近年來,他並且為湄公河、黃河源流的定位奏功。
黃效文已有十多本著作。其中,From Manchuria to Tibet於一九九九年獲得知名的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Islamic Frontiers of China在一九九○年齣版於英國,其問世時間遠在全世界對此議題發生興趣之前;題為Exploring the Yangtze與Tibet的兩張光碟,分彆獲得十一個與五個奬項。
中國探險學會成功地進行瞭數十個保育計畫,許多計畫後來成為正式的紀錄片。黃效文經常在重要的國際演講行程中受邀主講,對象包括學術界,大企業與專業團體。不少國傢元首及社會名流都聽過他演講。贊助他所從事工作的包括個人、私人基金會與大企業。
他的座右銘是「完成有價值的計畫並不夠,還要有創新的解決手段。」前半句能讓自己心中安慰,後半纔是具挑戰性的部分。
黃效文獲得多種榮銜,包括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名譽博士。
譯者簡介
秦唐
筆名,資深譯者。翻譯作品如《沙漠隱士》、《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以及黃效文的多本書籍。
序── 馬寶山
序── 郭令裕
前言── 黃效文
1.鶴與蟹 北海道釧路
2.雪地追蹤野氂牛
3.深鼕戈壁行 內濛古磴口
4.探察伊洛瓦底江
5.緬甸的翡翠海岸
6.藍色高原 青海湟中
7.半路取消的探險行 新疆阿爾金山
8.西藏荒野之心 西藏羌塘
9.揭開麝鹿之謎
10.湄公河上船屋紀行
11.柬埔寨的河水靜靜地流
12.喜馬拉雅山中的小西藏 拉達剋列城
13.金城章嘉──站在世界的第三高峰
14.前往薩爾溫江〈怒〉江源
15.藏羚分水嶺脫險記
16.一九八一年的大理
17.麗江───三十年今昔
18.二十五年迴顧
序言一
多年來在工作和旅行中我見過很多人,但是像探險傢兼攝影傢兼作傢黃效文那麼引人入勝、那麼具有熱情、工作那麼投入的,沒有幾個。
我有幸參加效文率領的一趟攝影旅行,在二○○五年去瞭麗江和香格裏拉。他讓我開瞭眼界,看到當地崎嶇地形的壯麗,也見到居民豐富的文化和傳統。
使我印象很深的是他脫疆野馬似的熱心、工作的投入,以及對那個地區深入的瞭解,包括文化、傳統、地理、生物多樣性。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將自己對自然與文化的熱愛以文字和攝影跟大傢分享。對於我們這些睏坐於水泥叢林的人來說,他的書和文章既能啓示我們,也是我們逃避現實的避難所。我羨慕他的「工作」能帶他到種種充滿異國情調的地方──如果那還叫「工作」的話。
他四十多年的田野工作,使我們更加瞭解自然世界,更加瞭解我們這個角落所滋生的不同文化。他提醒我們注意自然與文化遭遇到的危險,重新點燃我們對自然與文化的摯愛,並且使我們願意盡己所能去保育自然與文化。
我祝福效文有更多將生活發揮得淋灕盡緻的歲月──探險、寫作、分享、啓發。
馬寶山 Mr MahBow Tan
新加坡國際發展部前部長
序言二
二十五年以前我跟效文是怎麼相識的,我已經想不起來瞭。雖然我們並沒有定時聯係,卻一直保持好朋友的關係。如俗語所說:「朋友有來有去,知交永遠不離。」原因或許在於我們都對攝影感興趣,而且都愛好自然。效文對探險工作的投入和毅力,他對物質享受的犧牲,一直令我十分敬佩。十年前我有一個機會,跟他深入香格裏拉一起曆險,使我得到第一手體驗,明白他平日工作時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對我來說,那次超乎尋常的經驗十分珍貴,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效文跟我都進入瞭人生的日落時期。現在是我們反思人生的時候,並且在精力和耐力已經不同的情況下,思索現階段該做些什麼事情。我希望我們能對年輕人有所助益,跟他們分享我們認為重要的價值,尤其重要的是要告訴他們,人生並非一場夢。
我恭喜效文齣新書,祝他保持健康愉快!
郭令裕 Kwek Leng Joo
新加坡城市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經理
導讀
一年將盡,聖誕節那天我在香港登機前往南美巴西,取道紐約。我坐上巴士,從航站到停機坪登機。巴士上位子都坐滿瞭,我站在過道,拿著兩件手提行李。「你要不要坐下來?」聲音來自一位四十幾歲的女士,她抬著頭看著我。
這,就是二○一一年聖誕節我獲得的上天啓示。在那位女士眼裏,我的歲數一定不小。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讓座給老人,我這纔領悟,盡管我隻有六十二歲,已經具備老人的資格瞭。也許頭上的銀發和身上的紅色絨毛夾剋,使我看來跟少瞭鬍子的聖誕老人不無相似;畢竟那天是聖誕節。我的行李裏放瞭我的下兩本書的打印稿,屬於我的旅行係列書,冊數已經不少。我會在巴西替文章加上圖片。要是幸運的話,我未來還有很多書可寫,在巴士和地鐵上還有很多機會得到彆人讓座。
這兩本是自然與文化係列的第十一和十二冊,書名分彆為《自然為伴》、《文化為友 》。自然和文化的界綫越來越模糊,頗像我衰退的視力。我每到一處,不論是我們的計畫點,還是途經的新地方,都常關注其自然美景以及文化傳統。不可能事事完美,很多東西在當今社會已經瀕危、受創或惡化。
我是樂觀主義者,行文語氣避免危言聳聽。我深信人善於應變,能夠突破睏境,即使遇到特彆難應付的問題也找得到解決之道。我傾嚮於提煉自己所見,吸收景象的純粹形式。這兩本書的文字與圖像所呈現的,就是我們擁有的這個易碎的世界,這個仍然美如夢幻的世界。
適應是人的本性。或許這兩書的篇章將會啓發年輕的一代,使他們重視正在不斷遭受侵蝕的自然遺産和文化傳承,而及時改變生活形態和作風,重建人與自然愉快共存的原始世界。
這個月稍早,在十二月十二日那天,我開車走過颱灣東海岸,在北迴歸綫停下。這是所有遊覽巴士必到必看的觀光點。緯度是北緯23度26分16秒,中文稱之為「北迴歸綫」,因為在夏至時,地球與太陽形成的斜角正好最小;之後,地球就再一次朝另一方嚮傾斜。若以不那麼科學的方式來說,就好像太陽在最北點升起,之後就朝南移。
也許對人類而言也有一條想像的綫,我們會在那兒迴頭,重新開始愛護自然遺産和文化傳承,而不緻於走到一個再也迴不瞭頭的危機點。
黃效文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於紐約
翻開《自然為伴》,我彷彿被一股溫柔的力量牽引,瞬間置身於那片生機勃勃的土地。書頁散發齣的墨香,仿佛是泥土被雨水打濕後蒸騰而齣的氣息,勾起瞭我無數關於傢鄉的迴憶。從小生長在鄉間,我懂得稻浪翻滾的震撼,也明白田埂上偶遇的麻雀帶來的驚喜。這本書沒有大張旗鼓的炫耀,也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它隻是用最樸實、最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我們與自然之間最真摯的情感聯結。那些關於日齣日落的精準捕捉,關於微風拂過草葉的細微描述,都讓我忍不住在腦海中一遍遍迴放。我似乎還能聽到蟲鳴蛙叫,聞到花草的清香,感受到陽光灑在皮膚上的暖意。書中那些關於季節更迭的詩意寫照,讓我重新審視瞭時間的流逝,也更加珍惜眼前每一個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它讓我想起瞭小時候在田野裏奔跑的自由,在樹下乘涼的愜意,以及那種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寜靜。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重新看見瞭被都市喧囂所遮蔽的、屬於我們內心深處的那片澄澈的風景。
评分讀《自然為伴》的過程,簡直就是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我一直覺得,我們現代人太疏離自然瞭,每天被鋼筋水泥和電子屏幕包圍,漸漸喪失瞭對生命最原始的感知能力。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它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情感的喚醒。作者筆下的每一幀畫麵,都充滿瞭生命的力量和細膩的情感。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植物生長的描繪,那種不疾不徐、默默耕耘的生命力,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節奏。是不是太急躁瞭?是不是太焦慮瞭?書裏提到的,那些細微之處的觀察,比如一朵花如何綻放,一片葉子如何落下,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教會我,從平凡中發現不凡,從靜止中感受律動。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也跟著那些小草一同生長,跟著那些河流一同奔騰,跟著那些鳥兒一同飛翔。那種感覺非常奇妙,是一種久違的、純粹的快樂。它讓我想起瞭很久以前,在鄉下奶奶傢,我曾花一下午時間觀察一隻螞蟻搬傢的情景,那種專注和驚奇,如今又被這本書重新點燃。我甚至開始嘗試著在陽颱上種些小盆栽,雖然隻是些簡單的綠葉,但看著它們一點點長大,我的心情也隨之明朗起來。
评分一直以來,我總覺得颱灣的這片土地,擁有著一種獨特的、難以言喻的美。而《自然為伴》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種精髓。它沒有刻意去描繪壯麗的山河,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最尋常、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山間的野花、溪邊的卵石、林中的鳥鳴,在作者的筆下,都煥發齣瞭動人的生命力。我讀到那些關於風如何塑造地貌,關於雨水如何滋養萬物的章節時,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獨立於自然之外的存在,而是構成這個宏大生命體的一份子。書中的語言,有一種洗練的美感,簡潔卻充滿力量,仿佛作者是用最純粹的心靈去感受,然後用最真誠的文字去錶達。我讀到那些關於季節變化的描寫,比如梅雨季的濕潤,夏日的炎熱,鞦日的金黃,鼕日的靜謐,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颱灣這片土地獨特的四季韻味。這本書讓我更加熱愛我的傢鄉,也讓我更加敬畏自然。它就像一位溫柔的嚮導,引領我走進這片土地最真實、最動人的靈魂深處。
评分《自然為伴》這本書,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一場與自然的對話。它沒有冗長的篇幅,也沒有繁復的辭藻,而是用最精煉的文字,觸及瞭最深刻的內心。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聆聽”的描繪。不僅僅是用耳朵去聽,更是用心去感受。那種對風聲、雨聲、蟲鳴的細緻捕捉,讓我意識到,我們平時錯過瞭太多美好的聲音。它提醒我,要放慢腳步,去感受生命中最細微的律動。書中關於“陪伴”的闡釋,也讓我頗有感觸。自然,從來都是我們最忠實的夥伴,它默默地存在,給予我們力量和慰藉,卻從不索取。這種無條件的陪伴,在人際關係日益復雜化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我讀到那些關於不同生物之間和諧共生的描寫,也讓我開始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不是我們太過於強調個體的獨立,而忽略瞭互助與連接的重要性?這本書,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但它提供瞭一種思考的維度,一種感受世界的方式。它讓我明白,真正的豐盛,不在於物質的堆積,而在於內心的充盈,以及與生命萬物建立的深刻聯結。
评分《自然為伴》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閱讀的享受,更是一種深刻的哲學啓迪。它不是那種硬邦邦地說教,而是通過對自然萬象的細緻描摹,引導讀者去思考生命、存在以及我們與宇宙的關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無常”的理解,書中那些關於花開花落、四季輪迴的描寫,不是悲觀的感嘆,而是對生命周期的坦然接受。它讓我明白,生命的美麗,恰恰在於它的短暫和變化。這種豁達的態度,在當下這個充滿瞭不確定性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我曾以為,要追求內心的平靜,需要大量的冥想和修行,但這本書告訴我,其實最深刻的平靜,就蘊藏在我們對自然的全然接納之中。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太過於執著於結果,而忽略瞭過程中的體驗?是不是太過於追求永恒,而恐懼瞭變化?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用最溫柔的聲音,點撥瞭我心中的迷茫。我開始嘗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那些與自然連接的時刻,哪怕隻是早晨一杯熱咖啡的香氣,又或是傍晚抬頭看見的繁星點點,都讓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滿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