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

第三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不要再跟下一代喊話了
  請看看你們手中的權力,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

  每一個人的前途,就從這一刻開始倒數

  ★知識分子的良心思索,全球性犀利的時論觀點
  ★作家 胡晴舫 年度重磅文集

  跨越世紀第一個十年,歷經全球化神話崩解、世代正義、金融海嘯、地球暖化、娛樂八卦風、中產階級消失、青年失業潮席捲而至。我們活在名為焦慮的年代。

  我們的世代,群眾面貌多元而繽紛。這些臉孔可以是青年學子,世界的未來與可能性,與他們緊密相連;可以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一代人,面臨的是世代正義的問題,抵擋經濟崩壞的強大無力感,仍舊欲望行動,懷抱改變社會的理想;可以是如你我他的青壯年族群,中產階級,該是安身立命的時候;更有的是為生活打拚一輩子的年長者,他們關心未來,關心下一代的生活。不分世代,所有人都在面臨變化,每個人都被時代的浪潮衝撞動搖,我們必須做出改變。

  作家胡晴舫做為一名思想者,長期在各大報刊專欄冷眼熱心剖析,身為此代人,我們所熱切的、我們的責任、我們追求的自由等種種公民倫理課題。人類總是預言世界的毀滅,指出現今體制的崩壞,並一再強調我們所熟知的世界如何之不可行。但世界崩毀或不崩毀,假設人類仍將繼續活下去,就算我們是最壞的一代人類,我們該當如何?

  世界已然改變,觀念才是革命,思想就是力量。
  在新的世界裡,無人是真正的孤島。

  「改變社會現狀,不代表要發起一場革命,而是要靠所有人一點一滴把自己的社會角色扮演好。尤其是握有權力的人,他們的社會責任與影響力更值得期待。一個人在他的權力位置願意堅持一件事,就會改變一個社會細節。即使是一點點,都是開始。

  我的中心思想無非就是思索在如此時代中當『人』的意義。資訊瘋狂流通,人群不停碰撞,許多道德倫理每天不斷調整變化,我就是一直在思考這些新道德、新倫理的要求與合理性,而作為一個『人』,我如何安身立命。

  我想,重點是改變議題的方向。」

──胡晴舫

作者簡介 

胡晴舫

  台灣台北生,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戲劇碩士,寫作包括散文、小說、文化評論,1999年移居香港,著有《城市的憂鬱》、《旅人》、《我這一代人》等書,固定專欄發表於兩岸三地以及新加坡各大中文媒體。2010年起,旅居東京。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 現代阿特拉斯 杜念中
序 / 胡晴舫

/ 島嶼
想像一座島嶼
台灣,你要往哪裡去?
受害者社會
賀斯曼的嗆聲預言
被遺棄的社會
給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

/ 金錢
都是藍眼睛白皮膚的錯
天外飛來一隻黑天鵝
當資本之神從高空墜落
肥貓銀行家的哀歌
性,謊言,錄音帶及總統先生
藝術無價,只有天價
藝術應站在政府對面
有錢就是生活在他方
錢到分手方恨少
買樓像女人買手袋
資本夢已遠

/ 環境
幸福垃圾十萬年
一塊牛肉不只是一塊牛肉
封在時空膠囊裡的波兒故鄉
活出一個亞洲新世紀
當新道德崛起

/ 都市
人在東京大地震
中國都市化
棕色的巴黎
工廠作為一座城市
未來的古蹟
舊就是新
全球都市
讓城市起飛
城市之癌
都市之母
備用的靈魂
記憶是一台時光機器
再看一眼,一眼就要不見了
長野山上的二十一公克
這裡是中國城
世界從此沒有結局

/ 世代
青年要團結起來
草莓革命
世代正義
亞洲朝代政治
政治美貌時代來臨
三個兒子
虎媽鷹父
老男人與他們的愛情生活
美國人為什麼不害怕?
光說Sorry還不夠
中國內部的力量
若中國統治世界
中產階級的消失

/ 社會
遭閹割了的天王
往天王屍體上灑香水
需要的不只是民族情感
胖瘦無關乎身材
資產階級拘謹的時尚魅力
歷史新奢華
饗宴感流失的美食時代
銜金湯匙未免太沉重?
演算法式愛情習題

/ 資訊
人人看新聞不讀新聞的年代
與魔鬼作交易
數位無冕王
網路糾察隊
全面解密台灣
暴露狂年代

/ 現代人
孤獨是一輛向前駛去的快車

圖書序言


青年要團結起來


發達國家逐漸高齡化,人數最眾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正值退休關卡,需要福利保障,社會趨勢少子化之際,銀行破產,政府負債累累,國家面臨倒債,理應為上一代債務買單及為自己儲存退休金的年輕世代卻大量失業,上街抗議,燃燒市街。這是世紀初的全球景象。

巴黎郊區青年暴亂,阿拉伯之春,希臘抗議失控,到倫敦青年暴動,事後大量檢討均跟青年失業有關。二○一○年全球失業人口為兩億,其中七千八百萬為青年。歐陸最嚴重,西班牙青年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五,希臘百分之三十八,而每五個英國青年就有一人失業。抱怨太多「啃老族」的日本每十二個青年有一人失業,其他有工作的大多窩在便利商店打零工或站在街頭發面紙。台灣標籤年輕人為「草莓族」,青年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三,自願性失業者恐怕更難以估計。

隨著勞工意識高漲,勞工保護政策漸強,青年作為勞工市場的新來者本來就居於弱勢。他們缺乏經驗,不懂專業,即使具備技術也尚待琢磨。青年也比較有本錢等待,不似一家子嗷嗷待哺的中年人每天必須妥協開工,他們總是可以回籠學校,混在父母家,賺點散錢,直到一份他衷心認同的工作出現為止。

青年就業的解決之道,首要經濟持續發展。然而,社會經濟愈成熟,發展愈趨緩,同時人類愈來愈健康長壽,當英國查爾斯王子六十多歲仍接不到王位,台灣張忠謀八十歲仍是台積電總執行長,這幅畫面顯現了現今勞動市場難以流動的困境,尤其,青年失業愈來愈高學歷,不再是季節性現象,而是結構性問題,亟待政府重視。

然而,採取保護政策未必能治標,相反地,如何增強青年的競爭力才是重點。當台灣大學錄取率幾乎百分百,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卻僅有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同時市場因為擔心他們的專業不足,不堪錄用,這已透露了教育體制並沒有與市場銜接,師資恐與市場脫節,無法訓練出市場所需人才。舉例美國SCAD設計學院延攬好萊塢師資,學生在學校時已對外頭市場有一定概念,並據此規畫就業方向,加強未來就業的所需技能,畢業後便能直接進入產業,從事服裝設計、動畫、場景設計等,學校與業界形成良好的供需關係。

當舊世代仍留在職場上,要做的並不是逼退,而是如何善用他們。當今人類正面臨一批前所未見的健康老人,體力腦筋不輸年輕人,隨著醫學愈見發達,人類長壽只會變成常態,英國一項研究顯示今年十六歲的少年每五人會有一人活到一百歲。老人如何繼續貢獻依舊旺盛的勞動力,如何將技能經驗無私傳給毫無生命經驗、遑論職業經歷的年輕人,而不鄙視他們,如何與年輕人肩並肩工作,且不以己身的社會資源與決策地位以霸占年輕人的就業機會,成為一項高齡化社會的共同課題。

我們習慣八十不稱老時,請別忘了二十歲已是法定成年人。就在不久前的二十世紀初,更多男人二十歲已是人家的爸爸。因此,產業應該給年輕人機會,不要受限於世代偏見,讓他們從工作中學習。有機會犯錯受挫,才有機會累積成長。草莓破皮了幾次,自然長出厚繭。

而青年人更應團結起來,在公共領域積極發聲,扛起社會責任,主動追尋自己的未來。畢竟,要人家不把你當孩子的前提便是自己先拒絕當個孩子。




想像一座島嶼


島嶼,向來是世界的邊緣。

唯有在渴望遺世獨立之際,人們才會想像一座島嶼。

島民也通常對自己的存在感到一股孤寂的慎重感。畢竟,環顧四周,除了他們自己,目之所及,全是大量的海水。

大陸國家之間那種漫長得彷彿沒有終點的人為疆界,如同中蘇、美加之間,既割不斷綿延數百里的山巒與地下流動的滔滔河水,也阻擋不了人類蟻般的流動。住在邊疆的人們天天跨國界,如同過馬路到對街商店那樣稀鬆平常,我早上去賣羊奶,你中午來收款,他晚上去會情人,即使是戰爭時期,只要稍微夜黑風高一點,依舊有膽大妄為者隨時就翻牆過去。

住在島嶼上的人們很難想像如此雜居的狀態。對島民來說,島嶼土地的盡頭就是疆界。再過去,沒有了。

因著海洋這道天然的防衛,敵人不能睡在你家的門口,也不會常有陌生人莫名闖蕩進來,只因要去第三地時必須路過。島嶼本身是終點站,而不是轉運點。島嶼的公路與鐵路自成一個循環,不跟其他土地的交通動線接軌。誰也不用經過台灣去日本,但要從法國去波蘭,你就必須跟德國人打交道。要看見其他人類,島民需要離開這座島嶼;要躲開其他人類,他們只需返回自己的島嶼。如此輕易。海洋,這個忠實的保母,永遠伸開沉默的臂彎,保護著她的子民。

雖然,在這個高科技傳媒發達的全球化經濟時代裡,島嶼早已不是那般與世隔絕,但是島民卻依然比許多其他地區的人民多了份地點偏僻的好處,讓他們得以被世界遺忘──如果他們選擇如此的話。

全球化時代,原本是屬於台灣的時代。

去中心化,所以能以小博大;身分曖昧,所以文化得以衝激糅合;邊界消融,所以挑戰過時的國族主義;人權至上,所以個體生命的價值高過集體主義的教條。

歷史此刻,當共產中國脫胎換骨、重新站上國際舞台,民主美國對台灣不以為然,台灣人悲憤地活在藍綠扭曲的天光之下,如果有人問我,小小台灣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意義,我會說,台灣代表了中國的未來,以及,全世界的未來。因為,倘若這個世界真心相信那一整套「世界是平的」的全球政經文化體系,台灣社會有最好的條件去實踐那份重視經濟自由、堅持文化平等的全球化理想。

因為,我們的劣勢就是我們的優勢。台灣社會既國家認同錯亂,又文化身分混亂;沒有什麼至高無上的種族沙文主義,也不曾擁有單一宗教威權。歷史的謬誤、政治的分裂與移民的文化,都讓台灣社會早早理解什麼叫去中心化,什麼叫身分曖昧,什麼叫文化糅雜,什麼叫月有陰晴圓缺、唯有人權不變。法國人仍在假意與全球化運動欲迎還拒時,自身市場規模過小的生存壓力卻早已逼迫台灣商人提著皮箱走遍天下去接訂單、賣產品。

過去,我們不懂全球化,我們就已經活得非常全球化。甚至可以說,台灣就是全球化運動下產生的一個社會。

然而,十年來,台灣卻愈活愈像一塊懸掛於世界邊緣的小島。我們原本就不是世界的中心,現在我們逐漸從世界的地平線掉落。

固然,島內政治對峙導致國事空轉,民進黨政府為去中國化而減緩兩岸交流的速度,同時中國經貿實力突起,全世界極力討好北京政權,只想對麻煩製造者台灣視而不見,但是,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冷戰結束,亞洲區塊趨向和平,大環境風水流轉,再沒有誰需要我們當反共的堡壘、自由的燈塔或中國文化的替身,台灣曾經因為世界分裂而放大了重要性,現在不過又打回一葉孤島的原形。

島嶼,就島嶼。站在世界的邊緣,又如何。

如果遺世獨立的代價是能夠建立自己喜愛的社會,就算貧窮一點,那又怎麼樣。誰說台灣一定要國際化。

那,擔憂邊緣化的恐懼又從何而來。

從台灣坊間一些流行論述,你會以為台灣反對全球化運動,雖然我們社會從全球化運動獲益良多。過去二十年來,台灣地方意識覺醒,凸顯主體性,讓社會性格發展更完整,草根文化成為社會創造力的來源,政治主權落實於人民,使得台灣成為少數能夠真正實踐民主的亞洲社會。然而,在建構台灣意識時,為了推翻中國國民黨當年未經民主選舉的一黨專政,在當今兩岸關係依然尚未完全達成共識之前維護台灣主權,許多似是而非的偽後殖民論述遂將外來者一律打成不安好心的陌生人及潛在的殖民者,把豐富活潑的台灣文化形塑為一個封閉死板的文化系統,彷彿不喝任何奶水就獨立長大的一匹野狼。

這種態度導致我們對國際語言的不積極學習,對傳統中文的正統擁有權不加珍惜,對白米炸彈客的處境只有主觀的同情而沒有客觀的理解,雖懂得懷疑西方文化霸權卻缺乏知己知彼的批判,認定追求市場自由、讓外資進場就是把自己殖民化的前奏;同時,每當台灣電影在海外得獎、台灣之子在美洲大陸打球、台灣品牌外銷各地、台灣晶圓廠訂單增高時,台灣人又統統把他們對全球化運動的敵意忘得精光。

台灣對全球化運動的刻板理解也反映於我們的簽證管理與移民法規。我們要走出去,卻不讓別人進來。當其他國家限制台灣護照的移動自由時,台灣人都會感到非常憤怒。回頭看台灣政府處理新移民與外籍雇員的種種政策,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像是外籍新娘必須要有超過台幣四十一萬的財力證明才能辦理身分證,像是國際專業人才來台工作困難重重,就算來了台灣,即使是大學任聘外籍教授,也要接受每年定期愛滋病檢驗等充滿歧視性規定。種種排外法條,檯面上不見任何異文化族群活動,使得挪威極右殺人魔布里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盛讚台灣是個成功的民族國家。

台灣社會口頭上質疑西方強權國家,排斥中國大陸,實際上,我們卻對美國、中國、日本三國以外的國家都興趣缺缺。台灣既不關心緬甸人,也不關心印尼人,對同是高科技產業發達的印度充滿偏見,對韓國人只有競比的敵意,也搞不清楚法國其實比他們願意公開承認的更全球化,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巴黎早已屬於全世界,裡頭住滿了外國人,法國是擁有最大回教族群的歐洲國家。

種種不合情理的政策法條與自相矛盾的文化觀點,全都包在反全球化的大衣之下。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運動者提供了反省的聲音,但組成分子龐雜,包括國家主義者、嬉皮、搖滾歌手、環保人士等,他們暫時沒能提出另一套更有效的經濟法則,目前僅以反全球化來概括他們的身分。反對,是重要的批判力量,點醒主流價值的陷阱,修正現行體系。但,事實上,即便是反全球化運動本身也是某種形式的全球化運動,而今,舉凡世人關注的議題如環保、人權、能源等,皆必須跨越邊界,全球串聯,共同行動。新的世界裡,無人是真正的孤島。

在台灣,因為長期遭國際社會排擠,而產生了自卑心態與忿怨冷漠,因為仍與中國在歷史宿怨與文化血緣均糾纏不清,因為島民性格,因為誤認世界主義與本土意識不能並行不悖,因為害怕全球化競爭的直覺,於是合理化了市場保護主義、大台灣文化主義與國家民粹主義,截斷了台灣社會的全球化步伐。

是,全球化時代可以是台灣的時代。

然而,如果台灣堅持做一個遺忘了世界的小島,那麼,遲早,世界也會遺忘了我們。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