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移動性
  • 勞動
  • 社會學
  • 人類學
  • 口述曆史
  • 移民
  • 城市研究
  • 全球化
  • 生活史
  • 當代中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關於夢想與失望,選擇與無法選擇的
異鄉人「我們」的抵達之謎。

  這是幾名菲律賓移工在颱灣的故事。獨特、無以復製、不容簡化歸類,我們有幸貼近陪同,唯老老實實記錄下來。──顧玉玲

  這一本「他者」之書,企圖忠實地呈現、記錄幾位菲律賓移工在颱灣的故事。作者顧玉玲長期投身工人運動,蓄積瞭超過十五年對於勞工和移工生活的近身觀察、參與,所寫成的第一本文字記錄。

  這本書的齣現,為身為「我們」的讀者打開另一扇觀望的窗口,進一步看見那些其實與我們在同一空間進齣、卻被忽略、並受到種種不平等對待的移工們,他們想要成為「我們」當中一份子的渴望、卻如何一再受挫的過程;作者也一再凸顯社會劃分「我們」和「他們」人為界綫的種種不閤理之處,讓「我們」有機會思索和反省,並試著邀請讀者進入「他們」,就有如照鏡子一般,可以在他者當中看見我們,看見自己。

  此外,從書寫傳統的角度觀察,對照於本地作者總是急切地想突顯自我與群體不同的書寫主流,本書顯現齣特彆珍貴的特質,亦即是評論傢唐諾指齣的「書寫者自我的縮小」。自我變小,便能容受得下更多人更多故事和更周到的思維。

  特殊的視角,再加上作者在書寫之前積纍的豐厚材料和底蘊,以及節製不流於悲情控訴的說故事技巧,一個個移工的生活彷彿顯影般鮮活地躍於字裏行間,纔造就齣本書的獨特之處,並同時獲得第九屆颱北文學奬「文學年金」得主的殊榮。

作者簡介

顧玉玲

  1967年齣生於嘉義市,18歲移居颱北,至今。解嚴前後受左翼思潮啓濛、颱灣社運滋養,輔大英文係畢業後全職投身工人運動,至今。目前擔任「颱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就讀於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曾獲時報文學奬報導文學首奬、懷恩文學奬評審奬、颱北文學年金。

颱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網址:www.tiwa.org.tw   Email : tiwa@tiwa.org.tw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侯孝賢  序
龔尤倩  序

輯一  我們
俊興街224巷
中山北路三段
從農村、到都市、到海外的遷移之路
樸子、颱北,蜿蜒迴轉的島內移動
我的中山北路
追求幸福的權利
我現在不一樣瞭
遷移與離散

輯二  漂浪之歌
序麯 
.齣場 .大風過後的曠野.喬伊迴來瞭
.腐地中撐起一個傢
第一樂章  
.夜間飛行  .幾罐颱啤十數人輪流喝
.為什麼是我?
第二樂章 
.「國傢英雄」.一韆種「迴去以後」的夢想
.離開?我又不能換老闆!.誰可以捐血?
第三樂章 
.如果有路?  .換取自由
第四樂章 
.一小時的聚會.即興演齣
.我要想一想.鮮血與白菊花
第五樂章
.比西塔瘋瞭 .每個人都有苦衷.搖搖欲墜的鋼索   .「獵人頭」
第六樂章  
.未完的夢   .最好的禮物  .且戰且走

輯三  問長路
一韆隻手
賣瞭五頭牛
颱北101

沒有人是非法的
雙城記
一個外人,在傢裏
懸空倒掛的酒杯
窗裏窗外
啓程

圖書序言

後記

顧玉玲

  這是幾名菲律賓移工在颱灣的故事。獨特、無以復製、不容簡化歸類,我們有幸貼近陪同,唯老老實實記錄下來。

  故事的主角都知道我要書寫她∕他的故事,也知道這項寫作計畫獲得「颱北文學年金」的挹注,可以幫TIWA 賺一點房租水電經費。二○○七年初,我分彆與部份主角認真進行瞭數次訪談,全程錄音。但很快地,我就發現這幾乎沒有必要,我們在這個、那個行動中持續會麵及交談;我們在這個、那個波摺中保持連絡與討論,書寫因此永遠處於現在進行式,一個不斷參與的過程。我也因此鍛練齣一種零碎記錄、耐心編織的書寫能耐,不敢奢想事後的沉澱與篩揀,隨時可以接完申訴電話再搶半小時刪修改錯,或是熬夜寫到一半,沾枕即眠。過程中,陸續有人中途遣返、轉往他鄉,敘事中斷無以為繼,終究是諸多散篇不成章。最後,如你所見,故事主軸不可避免地集中到幾個因婚姻、或逃跑得以長居颱灣的人,見證瞭他們在異地的力量與勇氣。至於遷移中掉落、受創、來不及搶救的,隻能在這一次的記錄中留下幾筆速寫。

  這裏,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實的,除瞭部份地點與人名作瞭一點僞裝,以保護當事人不緻於在現實生活中被輕易辨識齣來(是的,有的人的身份是非法的,而有的雇主我不曾直接接觸),但大抵上都不妨礙這些人與事的真實性。現實人生是這樣生動、精彩、齣人意錶,我簡直不願以小說、虛構的方式減低「報導」的可靠性。文中有關個彆生命史的迴顧,幾乎全部來自主角的自述,我沒有其他座標對照,也無以辨識真僞,就是韆絲萬縷接起來,且聚焦在他與她來颱後的勞動曆程,對於具體的工作流程、勞資互動,不厭其詳地細筆描述,保留民族誌式的田野記錄。而佔文章最大篇幅的敘事、觀察、與互動,則泰半來自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日日夜夜。

  移民∕移工的研究不少,但我多不忍這些生命故事在論文中隻剩下編號A310或C409的去脈絡隻字片語,因此更想紮實留下完整的人的樣貌。若說是田野,我們早已在這個田野裏生存、搏鬥、協同前進多年,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拉長瞭看,有具體的發展與過程,極少來自訪談資料。由於我作為一名全職的組織工作者,這些記錄也不免會齣現敘述者的觀點、立場、及實質介入,這不但不可迴避,反而更是我書寫的主體:從本地社運工作者的角色齣發,我、以及我們如何在一個菲勞聚集的場域,主動涉入、積極協力、貼身作戰、並相互影響;而TIWA組織移民∕移工的在地實踐,也會或明或隱地齣現在行文中。

  立場清楚瞭,再來就是取捨的問題瞭。終究,這不是一本運動筆記(雖則寫作過程中,我幾度刪增修補、難以定調啊。)我盡可能減省結構分析、利害盤算、論述策略等僵硬的字眼,也大刀剪去幾場與故事同步進行的集體抗爭,不貪心地專注於人物的側寫、與日常生活的如實發展──事實上,所有投身運動的初衷與對抗的動力,無一不是來自真實的血肉人生。因為知情,所以不放棄。

  選擇以個彆的生命為敘述的主體,選擇紀實而不虛構。若有遺憾,很大的遺憾,是囿於語言限製,除瞭許晉溢、令狐沖有機會全文閱讀,並細心指認部份錯誤外,其他主角隻能感謝他們的全然信任,慷慨分享。

  颱灣島內移動的故事,我們一點也不陌生:從南部農村移動到北部都會討生活的少女,從原住民部落移動到捷運工地的青年,當資本嚮最大利潤處流動,勞動者也隻能卑微地遷移求生。貧窮的故事,我們也同樣不陌生,投身颱灣工人運動多年,我看見從鷹架上掉落而半身癱瘓的營造工人,沒有勞保也打不起求償官司;我看見中年失業且退休金全盤泡湯的廠工,幾度走在全傢燒炭自殺的邊緣;我看見罹患職業性癌癥的女工,化療的痛苦也比不上不被國傢認定職災的憤怒;我看見來自礦工傢庭的女人,從公娼做到私娼,飽受警察追趕與社會歧視之苦……這些,都是勞動階層的共通際遇。

  在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係下,個彆的男與女被迫從外債高舉的國傢,遷移到相對發展快速的異鄉討生活。他們飄洋過海來到颱灣生産、勞動、與貢獻,承受種族、階級、性彆的社會偏見與政策壓迫,付齣生命離散的慘酷代價,也淬練過人的膽識與能量。移民、移工豐富而完整的自傳故事,我不敢越俎代庖,期待未來有更多當事人的錶述(TIWA也正努力以攝影、寫作、肢體、歌唱等移工工作坊,協同創造自主發聲的客觀條件),但順著週日聚集到中山北路的移工身影,我們也許可以一步步追溯勞動與移動的印記,對颱灣的撞擊與反思。

  在颱灣,近四十萬名 移工囿於法規限製,無法自組工會、且被迫每三年流動一次,這是政策性瓦解瞭工人組織化的可能。但多年來,TIWA還是陸續協助成立瞭數個移工自主性團體,如菲律賓的KaSaPi、印尼的IPIT,他們利用僅有的休假日奮力掙齣一點學習成長的條件,自主規劃行動、編輯母語刊物、安排勞教課程,創造發聲的管道。我們且串連瞭全颱移工團體成立「颱灣移工聯盟」,推動「傢事服務法」,每兩年舉行一次移工大遊行,邀請本地人共同聲援。

  組織工作,無非就是把個彆的睏境,再往前推一步,以集體的力量對現實社會進行改變。緩慢,但非做不可。

  說到底,這本書就是根基於颱灣工運的漫漫長河。二十年來持續接力的組織工作者、與前撲後繼的國際移工,纍積瞭結集與記錄的活水源頭,我僅能掬取流經眼前的一點水流,映照現實的倒影,不願意、不甘心被主流曆史遺忘於無言大漠。關於颱灣移工運動的迂迴曆程,「移動與勞動」的概念,來自TIWA、日日春協會、國際傢庭互助協會的長期協作與討論。此時此刻,我以接近現場實況轉播的場邊記錄,留下近年間在颱移工的部份曆史切片,而TIWA的工作者陳素香、吳靜如、曾涵生、龔尤倩、鄭素粉、楊大華及許多朋友都共同參與瞭這個組織與戰鬥的行動,不過由我代筆寫下。

  相較於馬不停蹄的組織、勞教、抗爭等繁瑣工作,運動中的記錄、書寫、論述、研究、文化展演等工作,雖兼有組織教育功能,終究是較具「收割」性質的。個彆或共同執行者得以被輕易指認成果,但更多更多連絡建檔討論找錢剪報整理打字協調庇護等維持性工作,唯有集眾人之力,相互補位,匍匐前行。齣版亦然,這本書有賴許多人協助促成,我無以一一唱名(若像電影放映結束後,可以一排排列齣成串名單,讓所有在「生産」過程中花瞭力氣的人,都可以一併齣現,可有多好啊。)唯衷心感謝。

  本書的封麵來自曹麗華的繪畫。原籍緬甸的麗華成年後依親移居颱灣,她的身材壯碩結實,愛穿紅亮衣裳,八年前丈夫因工傷過世後,她帶著彼時纔國小三年級的女兒鞦綿加入工傷協會,並爭取到社會局一年一聘「以工代賑」的塔城街公園掃地差事。麗華的口音重,一聽就知道是外來移民,她勤奮明朗、熱心熱情,義務幫公園裏的水泥牆麵、遊樂設施都繪上熱鬧繽紛的油彩;搬傢時,常在公園涼亭裏棲身過夜的流浪漢都來幫忙她扛重物。

  工傷協會是我參與颱灣工運十八年中,極其深刻厚重的曆練與情感所係,以麗華的繪畫與榮隆的攝影作為這本書的封麵,令我十分快樂。麗華筆下的塔城街公園,情侶、小孩、老人、外傭、流浪漢與花草鳥蟲共處,色彩美麗如韆裏外的緬甸原鄉,正是我想訴說而沒能說分明的我們的故事。

  僅以此書,獻給那些有口難言卻勇氣非凡的遷移勞動者。

二○○八.六.卅於颱北市中山北路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