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遺骨記

包公遺骨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包公遺骨記
陳桂棣、春桃 著

  沒想到竟會有人專門研究「墳墓」,更想不到在清理包公墓的過程中,會出現那麼多坎坎坷坷、曲曲直直、令人髮指、淒然淚下之事……歷史上真實的包公是何面貌?什麼時代會產生包公這樣的清官?

★800萬冊暢銷書《中國農民調查》作者,再度攜手挑戰執政者良心
★美國《時代週刊》2005年亞洲英雄人物、柏林「尤里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得主
★亞洲週刊、博客來……一致推薦最有影響力的作家

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之後,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了。
——2000年中共總理朱鎔基回答丹麥記者提問

四百年來第一戰,要把台灣變青天!
——1994年台灣已故法務部長陳定南競選省長口號
  
  家喻戶曉的包拯,大家更習慣稱他為「包公」,生於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即西元九九九年。雖為二品小官,卻享千年盛名,每當世風腐敗、小人得志、百姓水深火熱時,大家就會想到他——「包青天」。
  陳桂棣、春桃繼《中國農民調查》之後再度合作,這次是尋找包公遺骨。文革期間,合肥一家鋼鐵廠只是要建一座石灰窯,舉世聞名的包公墓就得搬走,這個中國文明史上最荒唐的事,不只挖出了包公幾代人命運多舛的真相,也挖出了一部中華民族的秘史!

宋有勁正之臣,曰包公。
——包公墓誌銘

發掘包公墓的幕後故事反映出中國四十多年來的歷史悲劇,也可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面,希望讀者從中得到?發,以史?鑒。
——作者陳桂棣接受《自由亞洲電台》專訪

中國社會確實需要包公這種質素的人才來推動法治。
——作者春桃接受《自由亞洲電台》專訪
          
我一直覺得《包公遺骨記》如果拍成Discovery影片必定精采非凡。這故事不僅有著古墓密碼式的精彩情節,並且,靠著許多幽微的人性光亮累積成一把火炬,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包公。中國面臨著黑心處處的考驗;在台灣,數十年來的前帳未清、後帳又湧來。我心痛的想到包公在臨死之前,擔心後代會受到朝廷恩寵,格外的放心不下,他寫下一份算是遺囑的最後文字,要求刻在大廳牆壁上,讓世代人都能來監督包家子孫,如有貪贓枉法,將受到中國傳統家法最嚴厲的制裁……。
——Blog讀家「WC看看」,台灣

我們祖宗祠的東壁真的有這句話:「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刑石,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
——包氏族人,中國

作者簡介

陳桂棣(1942年生)

  安徽蚌埠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1986年開始從事創作,迄今長篇小說、報導文學、散文、電視劇本等作品已有四百萬字之多,代表作有《中國農民調查》、《包公遺骨記》(與妻子春桃合著),以及《悲劇的誕生》、《淮河的警告》等,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和當代文學獎等獎項。

春桃(1963年生)

  本名吳春桃,湖南醴陵人,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作品涵蓋小說、散文、報導文學、電視劇本,曾獲當代文學獎。夫婦二人均為合肥市文聯專職作家。

  陳桂棣與春桃合著之《中國農民調查》,曾獲2004年德國柏林頒發的「尤里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亞洲週刊》「2004年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好書」,以及同時被台灣三大書店(金石堂、誠品及博客來)推薦為年度十大好書。該書雖然在大陸被禁,但地下流通近千萬冊,影響社會巨大,二人因此獲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為2004年度亞洲之星的輿論領袖,以及美國《時代週刊》2005年度亞洲英雄人物。
  兩人都因為《中國農民調查》及《包公遺骨記》開罪不少權貴:
  《中國農民調查》出版後被地方高官控告誹謗,大批農民到場聲援,法院至今不敢宣判,讓政府傷透腦筋,甚至造成整個安徽省政府刮起廉政風暴。
  《包公遺骨記》繼《中國農民調查》之後再掀波瀾,安徽發行量最大的《新安晚報》因受到壓力突然停止連載,同一天,作者的住宅遭到石塊攻擊,報警無效下只好遠避他鄉。文化界一方面對《包公遺骨記》佳評如潮,一方面又不得不感慨:陳桂棣夫婦的遭遇跟包公遺骨的故事何其相似。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引言:青山何處埋忠骨
1.一里三公
2.挖出了包公墓
3.關於包公墓的三個傳說
4.想起了包河
5.恩生女
6.包氏家譜
7.一個真實的包公
8.包夫人的一大失誤
9.包公兒媳其人其事
10.包公的臨終遺囑
11.發現了包公遺骨
12.六座無名墓
13.守護包公墓的傳人
14.河南也有個包公墓
15.大包村小包村
16.遺骨偷埋
17.包公被平反昭雪
18.海外來信
19.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20.燃起心中的聖火
21.重建包公墓
尾聲:真正的包公墓,你在哪裡?

附錄: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誌銘

圖書序言

引言:青山何處埋忠骨
最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做著有關「三農」問題的調查,雖然艱苦,卻也苦中有樂。只是沒有想到,卻惹上了這樣一場官司,這官司,打得我們身心疲憊,十分的無奈。本來,我們是想把調查和思考好了的有關「三農」的另一本書,一鼓作氣地完成,但是,力不從心,我們感到難度太大,也有諸多的不便,不得不先把它放一放。

可我們畢竟是作家,作家就不能停下手中的筆,何況許多讀者也希望我們拿出新的作品,於是便決定寫一點閒筆,這就想起了過去的一段經歷。
世紀之交的一九九九年,正是共和國建國五十周年,在那個即將跨進新千年的熱鬧非凡的歲月裡,我們曾經沉下心來,以一種十分平靜的心情,翻閱過一個人的命運。這人,便是家喻戶曉的「包青天」,包拯。

其實,對包拯,大家更習慣稱他為「包公」。他生於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即西元九九九年,一九九九年正是他的千年誕辰。一千年過去了,中國的歷史上發生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情,出現過多少指點江山的風雲人物,如今都消失在了歷史的深處,很少再被人們提起。但是,包公卻是個例外。他雖為官只是二品,卻逾千年而享有盛名。每當世風日下,腐敗彌漫,忠貞之士遭受壓抑,勞苦大眾溺於水火,正氣不得伸、有冤無處訴的時候,人民便會想到這位敢說真話、敢鬥邪惡、為民請命的著名清官。他好像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夙願與希冀,抑或成為華夏兒女的精神支柱,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走過那漫長而苦難的歷史征程。

人是不能沒有夢想的。包公實際上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正直之神」。

老百姓喜歡「清官」。時至今日,依然如此。但有的專家則說,國人的這個傳統實在不可誇耀,因為把希望寄託在「人」(官)的自律上,而不是法律的他律上,終歸還是一種「人治」的陋習。但是,老百姓的觀念總是來自直覺,而直覺往往又是合情合理的。朱鎔基顯然深諳其道,他在當國務院總理後的第一次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就說,他的目標是「做一個清官」。不少人都有過不解:堂堂一個大國的總理,怎麼可以把「做一個清官」確定為目標呢?現在看來,要真的做好一個「清官」,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國人的這種「清官」情結,是否有悖以法治國,其實,這種爭議沒有多大意義。說到底,就是在法治的社會裡,說法律是最高權威,實際上就是在說法官具有最高權威。特別當法律被違反或對法律有爭議時,尤其如此。再說,法律是靠「人」來制定的,又是靠「人」來執行的,法官的自律問題同樣不能迴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人治還是法治社會,對「清官」的企盼應該都是永恆的主題。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