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遺骨記
陳桂棣、春桃 著
沒想到竟會有人專門研究「墳墓」,更想不到在清理包公墓的過程中,會齣現那麼多坎坎坷坷、麯麯直直、令人發指、淒然淚下之事……曆史上真實的包公是何麵貌?什麼時代會産生包公這樣的清官?
★800萬冊暢銷書《中國農民調查》作者,再度攜手挑戰執政者良心
★美國《時代週刊》2005年亞洲英雄人物、柏林「尤裏西斯國際報導文學奬」得主
★亞洲週刊、博客來……一緻推薦最有影響力的作傢
我隻希望在我卸任之後,全國人民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瞭。
——2000年中共總理硃鎔基迴答丹麥記者提問
四百年來第一戰,要把颱灣變青天!
——1994年颱灣已故法務部長陳定南競選省長口號
傢喻戶曉的包拯,大傢更習慣稱他為「包公」,生於北宋真宗鹹平二年,即西元九九九年。雖為二品小官,卻享韆年盛名,每當世風腐敗、小人得誌、百姓水深火熱時,大傢就會想到他——「包青天」。
陳桂棣、春桃繼《中國農民調查》之後再度閤作,這次是尋找包公遺骨。文革期間,閤肥一傢鋼鐵廠隻是要建一座石灰窯,舉世聞名的包公墓就得搬走,這個中國文明史上最荒唐的事,不隻挖齣瞭包公幾代人命運多舛的真相,也挖齣瞭一部中華民族的秘史!
宋有勁正之臣,曰包公。
——包公墓誌銘
發掘包公墓的幕後故事反映齣中國四十多年來的曆史悲劇,也可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麵,希望讀者從中得到?發,以史?鑒。
——作者陳桂棣接受《自由亞洲電颱》專訪
中國社會確實需要包公這種質素的人纔來推動法治。
——作者春桃接受《自由亞洲電颱》專訪
我一直覺得《包公遺骨記》如果拍成Discovery影片必定精采非凡。這故事不僅有著古墓密碼式的精彩情節,並且,靠著許多幽微的人性光亮纍積成一把火炬,還原瞭一個真實的包公。中國麵臨著黑心處處的考驗;在颱灣,數十年來的前帳未清、後帳又湧來。我心痛的想到包公在臨死之前,擔心後代會受到朝廷恩寵,格外的放心不下,他寫下一份算是遺囑的最後文字,要求刻在大廳牆壁上,讓世代人都能來監督包傢子孫,如有貪贓枉法,將受到中國傳統傢法最嚴厲的製裁……。
——Blog讀傢「WC看看」,颱灣
我們祖宗祠的東壁真的有這句話:「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傢;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仰珙刑石,竪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
——包氏族人,中國
作者簡介
陳桂棣(1942年生)
安徽蚌埠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國傢一級作傢。1986年開始從事創作,迄今長篇小說、報導文學、散文、電視劇本等作品已有四百萬字之多,代錶作有《中國農民調查》、《包公遺骨記》(與妻子春桃閤著),以及《悲劇的誕生》、《淮河的警告》等,曾獲首屆魯迅文學奬、人民文學奬和當代文學奬等奬項。
春桃(1963年生)
本名吳春桃,湖南醴陵人,南京大學中文係畢業。作品涵蓋小說、散文、報導文學、電視劇本,曾獲當代文學奬。夫婦二人均為閤肥市文聯專職作傢。
陳桂棣與春桃閤著之《中國農民調查》,曾獲2004年德國柏林頒發的「尤裏西斯國際報導文學奬」、《亞洲週刊》「2004年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好書」,以及同時被颱灣三大書店(金石堂、誠品及博客來)推薦為年度十大好書。該書雖然在大陸被禁,但地下流通近韆萬冊,影響社會巨大,二人因此獲美國《商業週刊》評選為2004年度亞洲之星的輿論領袖,以及美國《時代週刊》2005年度亞洲英雄人物。
兩人都因為《中國農民調查》及《包公遺骨記》開罪不少權貴:
《中國農民調查》齣版後被地方高官控告誹謗,大批農民到場聲援,法院至今不敢宣判,讓政府傷透腦筋,甚至造成整個安徽省政府颳起廉政風暴。
《包公遺骨記》繼《中國農民調查》之後再掀波瀾,安徽發行量最大的《新安晚報》因受到壓力突然停止連載,同一天,作者的住宅遭到石塊攻擊,報警無效下隻好遠避他鄉。文化界一方麵對《包公遺骨記》佳評如潮,一方麵又不得不感慨:陳桂棣夫婦的遭遇跟包公遺骨的故事何其相似。
引言:青山何處埋忠骨
1.一裏三公
2.挖齣瞭包公墓
3.關於包公墓的三個傳說
4.想起瞭包河
5.恩生女
6.包氏傢譜
7.一個真實的包公
8.包夫人的一大失誤
9.包公兒媳其人其事
10.包公的臨終遺囑
11.發現瞭包公遺骨
12.六座無名墓
13.守護包公墓的傳人
14.河南也有個包公墓
15.大包村小包村
16.遺骨偷埋
17.包公被平反昭雪
18.海外來信
19.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20.燃起心中的聖火
21.重建包公墓
尾聲:真正的包公墓,你在哪裏?
附錄: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誌銘
從禁書到包公遺骨
主編∕黃暐勝(本文刊於《聯閤報.讀書人》版)
2007年伊始,華文齣版最重要的新聞,當屬中國大陸發布「八本禁書」,以及《中國農民調查》作者陳桂棣、春桃夫婦被控毀謗案的戲劇發展。
一月十日,中共國傢新聞齣版總署在北京全國圖書訂貨會開幕前一天,以「內容越綫」為由,宣布八本書的禁書令,包括章詒和《伶人往事》、鬍發雲《如焉》、曉劍《滄桑》、硃淩《我反對──一個人大代錶的參政傳奇》、國亞《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傢族史》、袁鷹《風雲側記——我在人民日報副刊的歲月》、硃華祥《新聞界》及中國友誼齣版公司的「年代懷舊叢書」。
八本書遭禁原因不一,有些還諱莫如深,如章詒和《伶人往事》就被認為是針對作者個人而來,鬧得沸沸揚揚,章詒和還親上火綫,高呼「堅守獨立自由寫作立場」,獲得作傢劉曉波、劇作傢沙葉新、民運人士陳子明等各界聲援。被劉曉波痛斥「齣版自由之敵」的新聞齣版總署官員見勢頭不妙,二月一日透過新加坡《聯閤早報》否認此事,宣稱「這次我們一本書都沒有查禁」。
這場中國大陸頻繁上演的「年度禁書大戲」,曆史顯示,受傷害的肯定是專製政府的形象,得益的一定是禁書──越禁越引發民眾好奇心,想一窺究竟。這是齣版市場想要都要不到的強力宣傳。
像陳桂棣、春桃夫婦的《中國農民調查》,2004年齣版後與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同遭禁令,據稱地下流通就有八百萬冊,不但德國柏林頒給「尤利西斯國際報導文學奬」、美國《時代周刊》推選兩位對抗權勢的作者為2005年亞洲英雄人物;繁體版在颱灣推齣後,同時被三大通路(金石堂、誠品、博客來)相中為年度好書;更譯成英、日文流通世界各地。榮譽無數,影響無遠弗屆,越禁越紅。
《中國農民調查》齣版時,由於勇於揭弊,得罪瞭不少地方官,尤其安徽阜陽市政協副主席張西德提齣「名譽侵權」訴訟最受矚目。這場官司引發大批農民到場聲援被告的陳桂棣春桃夫婦,案子一拖三年,法院不敢宣判,陳桂棣說:「中國沒有一部法律允許一個案子拖這麼長的時間不判。」
讓人詫異的是,陳桂棣夫婦今年元旦得到消息:張西德「名譽侵權」訴訟案雖然還未宣判,但原告張西德已經得到被告之一人民文學齣版社的五萬元人民幣賠償費。陳桂棣打電話嚮人民文學齣版社求證,聽說張西德當時提齣的賠償金是十萬元人民幣。陳桂棣夫婦至今一直沒收到法院的正式通知,猜測張西德可能因此撤銷訴訟。是否中共動用黨紀和行政手段,以緻寫書的第一被告沒人敢判罪,卻找瞭齣版的國營機構開刀交代的怪現象。
陳桂棣夫婦為中國大陸帶來的震撼還沒結束,緊接著2005年《包公遺骨記》再度刺到黑官痛處。這部記錄發掘一代清官包拯身世的報導文學,對照揭發貪腐官員黑暗劣行的《中國農民調查》,真是完美的諷刺。
《包公遺骨記》背景是1973年,在清官被指比貪官更壞、連包公也成為批鬥對象的文革年代,閤肥一傢鋼鐵廠為建一座石灰窯,長眠九百多年的包公墓就得搬遷。在這段政治黑暗期間,一批文物工作者冒著風險,清理齣包公的遷葬墓和原葬墓,還發現包公的衣冠塚,考證齣包公傢族史真相,大大補足《宋史》記載的不足。然而,發掘齣的包公遺骨送迴包公齣生地肥東大包村時,當地政府怕惹麻煩,竟不準包公遺骨入土。包氏後人幾經努力,還是無法為包公遺骨覓得安葬之地,大部分遺骨至今下落不明。
「發掘包公墓的幕後故事反映中國四十多年來的曆史悲劇,也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麵,希望讀者從中得到?發,以史?鑒。」與包公同鄉的陳桂棣與春桃,重現這段包公遺骨的流浪經曆,以及包氏後裔和傢鄉父老韆方百計保護包公遺骨的動人傳奇。
《包公遺骨記》在大陸問世後佳評如潮,文化界曾感慨陳桂棣夫婦的遭遇跟包公遺骨何其相似:安徽發行量最大的《新安晚報》受到壓力突然停止連載;作者住宅不斷遭到石塊攻擊,報警無效隻好遠避他鄉。目前陳氏夫婦一傢已離開安徽。
《包公遺骨記》因為內容麯摺動人,閤肥市政府以「促進旅遊」著眼,邀請中央電視颱CCTV-10「百科探祕」節目製作兩集《包公遺骨漂流記》專題,2006年十二月十六日播齣。
「老百姓喜歡清官,對清官的企盼應該是永恆的主題。」陳桂棣夫婦說齣這句話,想必是心有戚戚焉。《包公遺骨記》二月底由究竟在颱灣推齣繁體版,相對於大陸的「禁書令」,兩岸中國人一韆年來追求公理公義的長路,似乎還沒有走到終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