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瓦窯溝

萍聚瓦窯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瓦窯溝
  • 京杭大運河
  • 曆史
  • 文化
  • 地方誌
  • 民俗
  • 漕運
  • 江蘇
  • 鹽城
  • 老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住中和瓦窯溝已十六年,我還是有飄萍的感覺,然,萍聚也是有緣……
行過急水溪後,阿盛以《萍聚瓦窯溝》持續書寫鄉土庶民,
展現當代散文的新風情。

  全書以輕鬆自然的小品文章為骨乾,從鄉村迴憶到生活情懷,大至跨國的文學盛會,小則日常可見的肉羹;遠起闡述清代軼事,近趨關心環保議題。此外亦收有嚴肅拘謹的大塊書寫,談人,論事,細數流逝歲月。在阿盛筆下,尋常的瑣事卻處處引人共鳴,仿如透過時間之眼,看盡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記憶。

  阿盛總在字句中巧妙的展現颱灣方言之美,是無可取代的鄉土作傢。人情世故在他說書般的筆法中,栩栩如生,元氣淋灕,兼具諧謔與嘲諷,同時見證颱灣社會轉型之際、鄉村與都會間的風起雲湧、心靈深處的多方更迭。典雅與俚俗共生、輕鬆與嚴肅相存,而濃濃的颱灣人情味,更為散文的語言注入活水。

本書特色

  ★ 濃濃的颱灣人情味,憶人、說事、抒情,阿盛散文的又一高峰。

作者簡介

阿盛

  本名楊敏盛。一九五○年生,颱灣颱南新營人。東吳大學中文係畢業。曾任中國時報係記者、編輯、主編、主任等職。曾獲南瀛文學傑齣奬、五四文藝奬、吳魯芹散文奬、吳三連奬文學奬、中國文藝協會文藝奬章等。

  著有散文《行過急水溪》、《民權路迴頭》、《阿盛精選集》、《夜燕相思燈》等二十冊、小說《七情林鳳營》等二冊、歌詩《颱灣國風》。主編散文選集二十一冊。作品收入多版高中大學國文科課本,現主持「寫作私淑班」。

  新聞颱址:mypaper.pchome.com.tw/news/asaint/

滄海桑田:一個傢族的百年變遷 作者: 林遠山 齣版社: 翰墨軒 齣版年份: 2023年 頁數: 680頁 定價: 98.00元 --- 內容簡介: 《滄海桑田:一個傢族的百年變遷》是一部氣勢恢宏、細膩入微的曆史長捲,它以二十世紀初江南水鄉一個普通士紳傢庭——瀋傢的興衰沉浮為主綫,通過三代人的命運起伏,深刻描摹瞭中國社會在劇烈變革時代的復雜圖景與人性掙紮。本書並非聚焦於宏大敘事,而是將筆觸深入到傢族的日常肌理之中,展現個體在時代洪流麵前的無力和堅韌。 第一部:舊夢初醒(1900-1930) 故事始於清末民初的蘇州城外。瀋傢是當地頗有名望的望族,傢主瀋德裕是一位恪守儒傢傳統的學者,對新興事物抱持著審慎的距離。他的長子瀋之恒,卻心思敏銳,早早接觸瞭西方的思想與科技,他深知舊日榮光難以維係,力圖在傢族産業中引入現代管理模式。 這一部分著重描繪瞭傢族內部的衝突。德裕堅守的“耕讀傳傢”理念與之恒推行的“實業救國”思想形成瞭尖銳對立。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園林中精緻生活的錶象下,暗流湧動的權力與觀念之爭。瀋傢對傳統戲麯、詩詞的癡迷,與他們對新建的機器絲織廠的排斥形成瞭鮮明對比。書中詳述瞭三十年代初,因地方官員更迭和市場動蕩,瀋傢祖業遭受的第一次重創,這次打擊不僅是經濟上的,更是對德裕精神支柱的徹底顛覆。我們看到瀋傢年輕一代如何在新思潮的衝擊下,開始尋找新的立足點,有的人投身革命思潮,有的人則選擇遠赴上海尋求商機。 第二部:風暴前夕與離散(1930-1949) 隨著民族矛盾的加劇和戰火的逼近,瀋傢的命運被捲入瞭曆史的漩渦。瀋之恒的次子瀋之毅,一名受過良好西式教育的工程師,毅然放棄瞭海外優渥的生活,迴到故鄉參與抗戰物資的運輸工作。他的愛人,齣身於書香世傢的蘇婉,則選擇投身於民間救護組織。 這一階段,本書展現瞭傢族成員在不同立場下的選擇與掙紮。瀋傢的老宅——“清樾堂”,不再是避風港,而是成為瞭各方勢力覬覦之地。書中對戰爭時期物資的匱乏、人性的考驗,有著深入骨髓的描寫。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過蘇婉的視角,詳細記錄瞭戰亂中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堅守文化與道義的陣地,即便生活睏頓,也從未放棄對美的追求和對真理的探尋。瀋傢的小輩們,有的加入瞭軍隊,有的隱匿於鄉野,傢族成員如同散落的棋子,各自在命運的棋盤上掙紮求存。這一時期的情感描寫尤為動人,親情的維係在離散中顯得尤為珍貴而脆弱。 第三部:重建與新生(1950-1980) 新中國的建立為瀋傢帶來瞭新的秩序,同時也意味著舊的結構必須被徹底重塑。經曆瞭漫長的動蕩,幸存的瀋傢成員開始麵對新的社會角色。瀋之毅被分配到北方一個偏遠的工業基地,參與國傢建設,他將畢生的知識和精力投入到陌生的環境和全新的技術領域中,展現瞭老一輩知識分子強悍的適應能力與奉獻精神。 此部分的重點在於“改造”與“迴歸”。傢族中曾被視為“不務正業”的成員,反而因為掌握瞭實用技能而獲得瞭新的價值。書中細緻描繪瞭集體生活對個體性格的磨礪,以及人們如何在政治運動的洪流中,努力保護心中那一片不被觸碰的“私密空間”。作者對傢庭內部的對話進行瞭極具張力的刻畫,他們小心翼翼地談論著過去,試圖在曆史的斷層上搭建一座理解的橋梁。瀋傢最後一位在故土的女性長輩,瀋月芳,則以她近乎本能的韌性,維係著傢族記憶的火種,她通過教授下一代紡織、烹飪等生活技藝,無聲地傳承著傢族的審美與品格。 第四部:迴望與傳承(1980至今)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大地,瀋傢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開始踏上尋根之路。他們帶著各自的成就和遺憾,重返故鄉。本書的後半部分,集中展現瞭對曆史的反思與和解。年輕的後輩們,帶著現代的眼光,審視祖輩的功過是非,他們不再苛責過去的局限,而是試圖理解曆史環境下,每個人做齣的艱難抉擇。 瀋月芳的孫女瀋薇,一位成功的建築設計師,開始著手修復殘破的“清樾堂”,修復的不僅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傢族記憶的斷裂之處。在修復過程中,她發現瞭塵封的信件和日記,這些一手資料揭示瞭許多被時代煙雲掩蓋的真相——那些關於愛情、背叛與隱忍的私密故事。 主題與深度: 《滄海桑田》的魅力在於其對“時代側麵”的捕捉。它沒有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通過瀋傢這個微觀的切片,摺射齣中國近百年社會結構的巨變。本書探討瞭以下核心主題: 1. 傳統與現代的拉鋸: 探討在西方文明衝擊下,東方式的傢族倫理、審美情趣如何抵抗和適應現代化進程。 2. 記憶的不可靠性: 隨著時間推移,個體記憶如何被集體敘事所重塑,以及傢族如何通過口述曆史來重建自我認知。 3. 韌性與妥協: 在高壓環境下,知識分子和精英階層如何在堅守核心價值與為瞭生存而不得不做齣的妥協之間找到平衡點。 本書語言凝練,敘事節奏張弛有度,人物刻畫豐滿立體,富有強烈的畫麵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傢族史詩。它提醒我們,每一次曆史的巨變,都由無數個普通傢庭的細微變動所構成。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集序 / 讀他的六識七情,讀他的舊日新天--10

捲一◎十八歲,定格
阿母提去當店瞭--20
倒數第一名畢業--23
便當底下一塊錢--26
鳥居.銅馬.柏楊--29
十八歲,定格--32
七百三十粒饅頭--35
一九七三尤加利--38
當雅痞那幾年--41
溫柔虎看猴在跳--44
第一本長篇小說--47
六地華文作傢會--50
關落陰見聞錄--53
漳泉福初履--56
老瞭一隻書蠹--59
萍聚瓦窯溝--62
楊母賴氏閃事略--65
幾度天作孽--68
南瀛文學奬--71
遠景瀋登恩--74
清歡有味兩紀情--77
颱灣大字號人物--80
永遠的文藝主帥--83
歡喜花甲--86
鍾傢好父子--89

捲二◎檳榔波羅蜜
天邊海角--94
燕子情--96
老盆栽--99
翕像--101
武藝--103
廣蔭--105
護膚祕方--107
棉被故事--109
好肉羹--111
芒果戀--113
甘蔗謠--115
天賜兩味--117
土廝與洋食--119
怪吃目睹記--122
乞者--124
賣花--126
檳榔波羅蜜--128
人間留級--130
金牛座最好瞭--132
舊府城--134
古豪宅記錄--136
操場圖書館--138
溪哥比海翁--140
鼕至芥菜--143

捲三◎對不起車前草
有生有活--148
小錢養魚瑞--150
放風箏--152
浪漫瓜--154
對不起車前草--156
牽拖牽牛花--158
雞爪花--160
捕麻雀--162
青蛙與泥鰍--164
糯米大腸--166
兩代燒餅--168
悲憫的雙眼--170
火樹紅英道--172
南北青白目--174
得之於足下--176
舊日新天--178
古井--180
竈腳--182
倒退挪--184
黃金故事--186
林爽文妾--188
年號--190
算命--192
老無老--194
認得鴟鴞蒹葭--196
植物的感知覺--198
唱高調之前--200
讀樂樂--202
猴跳牆寶貝--204
真正大纔--206

捲四◎曾經歌舞來
酒店開門--210
富瞭一代半--214
銀行員的麵皮--217
他要討迴半公分--219
另類特種部隊--221
怪現狀連環套--224
猢猻現形記--226
此地曾經歌舞來--229
空把花期錯過--232
什麼庵與白骨觀--235
苦楝花現一樹甜--240
我們的山河歲月--246

附錄◎好讀好書
讀黃文成《紅色水印》--254
讀嚴立楷《虛構海洋》--256
讀許婉姿《天颱上的月光》--258
讀賴鈺婷《彼岸花》--260
讀林育靖《天使的微光》--262
讀石曉楓《無窮花開》--264
讀鄭麗卿《隻要離開,就好》--266
讀薛好薰《海田父女》--268
讀瀋楷峰《俄羅斯套娃》--270

圖書序言

集序
讀他的六識七情,讀他的舊日新天

● 為文學把關─王盛弘

  究竟是寫作私淑班第八或第九期的學生?我是問一次忘一次。

  是在報上看到的招生啓事,打電話過去,兩人略閑聊幾句,平日讀些什麼書?有寫作習慣嗎?雲雲。彼時有個文學奬即將截稿,老師問我參加否,我據實迴答:雖有個題材想寫,但工作忙碌,恐怕不能如期完成。電話彼端傳來一句「熬個夜,值得的」,低緩,沉穩,溫和但無可商量的語氣。

  當夜我一鼓作氣埋頭寫作,翌日賀伯颱風肆虐,全颱停班停課,我得以趕上順延的截稿期限。

  熬夜完工的這篇散文是我上私淑班交的第一篇作業,下迴上課,老師叫我進書房,給我許多鼓勵;他將作業交還給我,紙張上有淡淡菸草味,這味道過瞭許多年都沒有完全消散。

  後來文章得奬瞭,如果沒有老師的叮嚀,肯定我要錯過瞭。更後來,聽同學說,電話裏報名的每個人,老師都要同他聊上幾句,略試探應對進退,算是把關。

  這是一九九六年夏天的事。

● 人間遊走,有生有活─石曉楓

  阿盛老師閑時常騎鐵馬遛達,半為運動健身,半當為觀察地景人情。他的文章憶往事、書當世,無不紮根於現實,因為文章寫在生活中,乃能生命力豐厚,沛然莫之能禦。至於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之處,則非僅由浮麵觀察可得,老師自年少及於花甲,多能鄙事、繁華世景亦看盡,做文章時固然機鋒屢現、暢快淋灕,言談間亦常濛其棒喝,迴思良久。

  阿盛老師寫文章亦寫生活、教創作亦教處世,其間全無扞格,關鍵處便在於真性情、真本色。願老師今後得圓念茲在茲的田園夢,耕讀自娛。

● 最美好的相逢─李誌薔

  這些年來,總是如此。一群對文學、創作有興趣的朋友,像剛落瞭土的稻種,棲身瓦窯溝旁,熱切地吸收養分,又在阿盛老師的細心灌溉下,一個個成熟勇壯起來,孕育齣自己的第一、第二本……著作。

  我也擁有這樣一段「瓦窯溝時光」。有良師、益友,還有文學信仰相濡以沫,時時浸潤在創作的滿足和喜悅之中。然而我最感念的,卻是那些無形的啓發:對理想的堅持,淡泊,對人生所選之無怨無悔。那是文學以外,生命裏最美好的相逢。

● 有點像那個苦沙彌─瀋楷峰

  我所認識的阿盛老師,正如他的文字可親可近。

  細觀每篇小品皆是生活瑣事,有鄉村的迴憶、過去的軼事和悠慢的生活情懷,有諷有感有自嘲,淡而有味,恰如我心目中的長者。有點像《我是貓》的老師苦沙彌,但肯定沒有神經衰弱。日常中偶有癖怪,眼冷心熱,個性堅強不計得失,生活得一團高興。

  有時見麵老師溫切慰問,不曉得為什麼,自己心中不願與人深談的疑難就這麼傾流而齣,如見老友。相信讀這本小品文集,也會予人同樣的感受吧。

● 開啓療癒之門─林育靖

  前年底,同事小餘邀我為實習醫師開設名為「敘事醫學」的課程,他認為《天使的微光》一書正是敘事醫學的實踐。

  那時我纔知道西方醫學界在九○年代後期,有人提倡藉由述說臨床故事來提升醫生的觀察反省力,並鍛鍊感情韌度,麵對日復一日經手的悲劇,心靈不緻因憂傷過度而崩塌。

  阿盛老師也許很熟悉「敘事醫學」,而且,關於書寫的滌淨功效,他瞭解透澈,早指引我抒發行醫悲喜,療癒之門由是開啓擴展。

● 真正的現代讀書人─許婉姿

  仔細閱讀阿盛老師的文章,從舊作到新品,由城鄉題材而世情韆百態,透過時間之眼,我逐漸看見其中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對曩昔對土地之深情厚義,是自成格調的鄉愁;而變動,來自於不再因俗物而傷性之後的坦率。

  是以,晚近文章中不乏直指該人該事的明諷,亦有迴身打開記憶之門時的疏朗、瀏亮、透澈,而老師長久地在文學曆史等學問上用功,更是文章顯得紮實迷人之處。雖說「士」之情懷,於今遠矣,但穿越阿盛老師的文字,我可以感覺到一位真正的「現代讀書人」。

● 神話學─陳青

  曾見多少人來赴,盆地一隅聽盛老師夜談文學,那時候,以為瓦窯溝是水滸傳裏聚義廳,阿盛馴字如點兵,點兵則如馴字,瓦窯溝裏踏齣多少豪傑,散步 / 散布小小的島就要成就一篇文章盛世。

  現在,我們有瞭《萍聚瓦窯溝》,這纔知道,原來瓦窯溝本是神靈所佇的奧林匹斯,其中所譜,幾行字,尋常生活,自有星辰珠璣在列,人世透澈,便成神話。

● 讓一切靜止於斯─盛浩偉

  讀阿盛老師《萍聚瓦窯溝》,諸篇文幅短小,然每每令我有種巨大而堅實的感受。其中所寫,雖不過生活曾經,甚至僅片刻片影,的的確確都是已逝過往瞭,但無論人、事、物、地,皆仍曆曆凝結於眼前。

  除去多餘的傷懷興嘆,不特意道情,其情卻最厚最淳,成為底蘊,支撐著被書寫下的所有。則那一切,便好像從未離開過,也再不會離開一般,挺立靜止於斯,安然永在。

● 直白的力量─鄭麗卿

  阿盛老師近期的作品,或是幾筆略略勾勒文友或曆史人物,人情義理自在其中;或是追索記憶中鄉村細瑣的生活物件和食物,情景浮凸,讓人拍案大贊:沒錯沒錯,就是這樣;或是描寫蝸居颱北和寫作班同學的種種,讀來往往意有所會掩嘴而笑。

  在課堂上,老師一再強調寫作上的真誠直白,勝過辭藻的矯飾,《萍》書中的文字就是最好的展現瞭。這些文章鑄字成篇,老辣而堅實,題材日常而深沉,可曰永恆閤時宜,亦庶幾是暮鼓晨鍾瞭。

● 不動聲色的深情─賴鈺婷

  十年來,阿盛老師殷殷叮囑著我,勤勞多寫,切莫荒廢。在我初到颱北,在大城中膽顫摸索之際,有幸能在他身旁,聆聽學習。不隻是寫,不隻是讀,更多的是誠實麵對人生,麵對自己的心念。我對於書寫的概念,是他教給我的;總是膽怯、遲疑、顧慮,但他頻頻鼓勵我「放心下筆大是好」。

  這樣的因緣與陪伴,樸實而真切。其人其文,恰是這樣簡淡古雅,永遠是熱騰騰的心腸,包覆在洞察世情的冷靜裏。不動聲色的深情,十足的金牛座。

● 文學的珊瑚礁─薛好薰

  汪洋中的一處珊瑚礁,提供瞭四海漂流的幼生水族庇護所與食物,讓牠們在此優遊,成長。於是蝶魚鸚哥魚穿梭、海葵與海百閤隨波搖曳、棘穗軟珊瑚艷張著觸手、蝦蟹高舉螯腳忙碌、硨磲貝悠悠吞吐語串……,眾多水族在此安身立命,欣然有所託。陽光穿透湛藍海水,遍灑粼粼波光,照亮一片盎然生機,成為廣漠的汪洋中絕美的風景。

當第一次推開阿盛老師私淑班的門,我知道,終於在浩瀚的文學汪洋中,找到一處可以棲止的珊瑚礁。

● 水塘的氣味─嚴立楷

  浮萍聚散無常,不離同一個池塘。我們這些在「將就居」齣入的學子,或聚閤或飄散,不免帶著「將就居」的氣味和記憶,到各自的天地去聚散。每一片浮萍有自己的命運,共同散落在時光的流域。

圖書試讀

老瞭一隻書蠹
一九九四年,離開報社,同時寫作私淑班開始成立。

當時沒有太多考量,也完全無持續計畫,陸續開瞭散文班、小說班、新詩班、劇本班,每期皆十二堂課,隻有入門班。我帶散文班,嚮陽、路寒袖帶過幾期新詩班,詹宏誌、硃天文、蔡素芬、履彊帶過一或二三期小說班,袁瓊瓊帶電視劇本班,吳念真帶過三期或四期電影劇本班,簡媜也帶過一期散文班。

簡媜當時應是單身,一頭短黑發,氣定神閑。可能比很多學員還年輕。

嚮陽一貫笑容可掬,亦莊亦諧,那時好像是自立晚報總編輯,還在博士班。

詹宏誌斯文自然,上課很有精神,從未遲到,總是他等學生,好脾氣。

路寒袖當時在人間副刊,瘦瘦的,有活力,詩作頗宜朗讀,常讀詩給學生聽。

蔡素芬剛留學迴國,相當年輕,親和力強,認真嚴謹,經常下課後仍對學生解說。

硃天文不多話,神采奕奕,處事從容,未見匆忙之態,學生多半是他的忠實讀者。

履彊甫以中校階退役,對教學有熱情,尊重學生,導引不厭其煩,體力甚好。

袁瓊瓊通常語調低緩,有時也會與學生說笑,聽說常常趕劇本熬夜,但精神頗佳。

吳念真說唱俱佳,雙語並用,課堂上笑聲不斷,當時還算前中年,一直不胖。

以上隻是概略談談。值此十七周年,迴顧一番,亦係年紀事之意。彼時我住羅斯福路三段桂冠大樓,居處也叫做將就居。

「將就」一詞,有兩種釋義。其一,不須太講究食衣住行,學生多少也沒關係,認真與否隨意,反正諸事就這麼順其自然吧,頭過,身就過,想太多也沒用;其二,日就月將,每天都好歹讀些書賺些錢,最好兩者都能經常「進步」一點點。我對外總是採前義說明,內心則採後義以自我警惕,要之,不可以誤人子弟。

當年散文班的學生,大部分我仍記得長相個性;之後搬遷到中和,彼此較少連絡。第一期的劉湘梅一直都保持連係;第二期的林素芬,二○一一年帶女兒來上課,她女兒以前到過舊將就居,三歲,還在課堂上「擦地闆」,目前已在讀師大,與第N期的劉光容同是八年級生。

江湖老瞭一條漢子,教學老瞭一隻書蠹。我前幾世一定都是紈子弟或之類人,如果是,認瞭。隻希望,不久後得遂田園夢,屆時再度迴看一九九四,心情應該會大不同於現在。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萍聚瓦窯溝》,光是書名就讓人聯想到一股濃濃的人情味,還有那份不經意間流露的鄉愁。我住在颱北,從小在都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中長大,對於“瓦窯溝”這樣的地名,更多的是從古老的歌謠或是老一輩人的口中零星聽聞,它代錶著一種遙遠而模糊的記憶,是一種承載著曆史與生活氣息的符號。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小心翼翼地翻開,書頁上傳來一股淡淡的墨香,仿佛將我拉迴瞭那個我未曾親身經曆過的年代,那個依山傍水、炊煙裊裊的小村落。瓦窯,顧名思義,是燒製磚瓦的地方,想必曾經是村落的經濟命脈,也凝聚瞭無數辛勤勞作的雙手。而“萍聚”,更是點明瞭書中的核心主題——人的相遇與離散,如同浮萍般偶然的聚首,卻又在命運的洪流中各自漂泊。這樣的書名,就像一幅寫意的水墨畫,留白之處引人無限遐想,讓人迫不及待地想一窺其中究竟。它不像那些直白地道齣情節的書籍,而是用一種含蓄而充滿詩意的方式,勾勒齣一種情感的基調,一種對過往時光的追懷,一種對生命中那些不可追尋的緣分的感悟。我期待著,在這一頁頁的文字中,能夠找到一種共鳴,一種關於“萍聚”的深刻解讀,一種在“瓦窯溝”這個特定時空背景下,人與人之間復雜而動人的情感糾葛。

评分

這本《萍聚瓦窯溝》,我初初翻閱,就有一種被一種溫潤的力量所包裹的感覺。它不像一些現代小說那樣,上來就拋齣一堆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驚心動魄的事件,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循循善誘。那種語言,質樸而又充滿力量,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句句都戳在心坎上。我猜想,作者一定對生活有著深刻的洞察,對人性有著細膩的體味。他筆下的“瓦窯溝”,可能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地點,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一種對於純真年代的懷念。我住在颱北,每天被快節奏的生活推著嚮前,偶爾會覺得疲憊,會懷念起那些慢下來的時光。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這樣的齣口,讓我可以暫時卸下肩上的重擔,沉浸在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裏。我特彆喜歡書名中的“萍聚”二字,它暗示著人生的無常,相遇的偶然,離彆的必然。生命中多少次相遇,本以為會是長久的陪伴,卻終究如同萍水相逢,各自飄散。這種淡淡的憂傷,卻是每個人都曾體會過的。這本書,似乎正是在探討這種普世的情感,用“瓦窯溝”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背景,來烘托齣這些細膩的情感。我期待著,在文字中,能夠看到不同命運的人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相遇,又如何經曆生命的起伏。

评分

這本《萍聚瓦窯溝》,光從書名就可以感受到一種濃厚的人情味和曆史的沉澱感。我住在颱灣,雖然身處現代都市,但內心深處總有一塊柔軟的地方,留給那些淳樸、懷舊的年代和事物。“瓦窯溝”這個名字,就仿佛帶著一股泥土的芬芳,勾勒齣一個依山傍水、炊煙裊裊的村落景象,那裏承載著無數人的生活痕跡和喜怒哀樂。而“萍聚”二字,更是點齣瞭生命中一種重要的哲學——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多麼的偶然,又是多麼的珍貴。我們的人生,就像一條長長的河流,而遇到的人,就像河麵上漂過的浮萍,有的一起同行一段路,有的隻是短暫交錯,然後便各自漂嚮瞭遠方。這種“萍聚”的意境,總讓人心生感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種普遍的人生況味,融入到“瓦窯溝”這個特定的時空背景中的。那些在瓦窯溝生活的人們,他們的相遇是怎樣的?他們的故事又是怎樣的?是否會有離彆時的不捨,是否會有重逢時的驚喜?這本書名,給我留下瞭巨大的想象空間,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那片土地上,那些關於“萍聚”的動人故事。

评分

拿到《萍聚瓦窯溝》這本書,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這個極具意境的書名。我住在颱灣,對於“瓦窯溝”這個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地名,總會勾起一種特彆的聯想,仿佛能聞到泥土燒製的味道,看到辛勤勞作的身影。而“萍聚”二字,更是點明瞭書中人物關係的一種狀態,一種相遇的偶然,一種生命的無常。我喜歡這種不直接揭示內容的書名,它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自己去探索、去體會。在颱北這樣繁華的都市裏,我們每天都在經曆著無數次的“萍聚”,有的人短暫擦肩,有的人留下一絲痕跡,但更多的人,終究是“萍水相逢,各自東西”。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種普遍的人生體驗,融入到“瓦窯溝”這個特定的生活場景中的。是怎樣的人物,怎樣的故事,纔能在這片土地上上演一幕幕令人動容的“萍聚”?我期待著,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屬於那片土地特有的溫暖和人情味,能夠體會到生命中那些不可言說的情感羈絆,即使是短暫的相遇,也能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评分

《萍聚瓦窯溝》,這個書名自帶一種畫麵感,一種淡淡的鄉愁,還有一種宿命感。我來自颱灣,雖然從小生活在都市,但總會對那些充滿人情味、充滿曆史痕跡的地方,有著莫名的嚮往。瓦窯,是過去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生活氣息最濃厚的地方,而“溝”,似乎又暗示著一種地理上的存在,一個聚攏人煙的地方。而“萍聚”,這個詞,簡直是點睛之筆,它道齣瞭人生的本質,我們都在命運的長河中漂泊,偶爾的相遇,短暫的聚閤,最終的離散,就像浮萍一樣,聚散無常。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這片“瓦窯溝”的土地上,描繪齣這些“萍聚”的故事。是怎樣的人物,怎樣的情節,讓這些生命得以在此交匯?他們的相遇又會帶來怎樣的故事,是溫暖的相守,還是無盡的思念?這本書名,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地理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關於情感的故事,關於生命的故事。

评分

拿到《萍聚瓦窯溝》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個充滿瞭詩意和故事感的名字。我來自颱灣,從小在都市的繁華中成長,對於“瓦窯溝”這樣的地名,總會勾起一種莫名的嚮往,仿佛那是遠離塵囂的一片淨土,蘊藏著淳樸的人情和歲月的痕跡。“萍聚”二字更是點睛之筆,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相遇,更蘊含瞭生命的無常和緣分的奇妙。人生如萍,我們都在命運的長河中漂泊,偶爾的相遇,短暫的停留,然後又各自奔嚮遠方。這種“萍聚”的感覺,在現代社會中尤為珍貴,因為生活節奏太快,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似乎也變得越來越淺。我很好奇,在“瓦窯溝”這個特定的場景下,作者是如何描繪這些“萍聚”的。是怎樣的故事,怎樣的情感,讓不同的人在這裏相遇?他們的相遇又會帶來怎樣的故事,是溫暖的慰藉,還是命運的轉摺?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充滿人情味的世界,讓我感受到那種雖然短暫卻刻骨銘心的情感連接,即使是在浮萍般的人生中,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溫暖。

评分

《萍聚瓦窯溝》,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畫麵感,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覺得,書名就像一扇窗,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書本的核心內容和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我不是土生土長的鄉下人,成長在都市,對於“瓦窯溝”這樣的地方,印象更多是來自電影、電視劇或是上一輩的口述。那是一個充滿泥土芬芳、勞動氣息,同時又可能蘊藏著淳樸人情的地方。而“萍聚”這兩個字,更是充滿瞭詩意和哲思,它暗示瞭生命的偶然性,人與人之間相遇的短暫,以及最終的離散。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們在人生的長河中,偶爾遇到瞭幾個可以讓你駐足停留的人,分享過一段時光,然後又各自奔嚮不同的方嚮。我尤其好奇,在“瓦窯溝”這個特定的時空背景下,作者是如何描繪這些“萍聚”的。是怎樣的故事,怎樣的命運,讓這些人得以相遇?他們的相遇又會帶來怎樣的改變?是否會有歡笑,是否會有淚水?這些問題,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地方的故事,更是關於生命中那些不可復製的瞬間,關於那些雖然短暫卻刻骨銘心的相遇。

评分

《萍聚瓦窯溝》,光聽書名就讓人覺得故事感十足。我來自颱灣,在都市的喧囂中長大,對於“瓦窯溝”這樣帶著泥土氣息、充滿生活印記的地方,總會有一種特彆的好奇。它似乎代錶著一種更古老、更純粹的生活方式,一種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的聯係。而“萍聚”二字,更是點明瞭生命中的一種狀態——偶然的相遇,短暫的聚閤,以及最終的離散。這種感覺,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我們偶然遇見瞭某個人,他/她可能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可能隻是驚鴻一瞥,然後便各自奔嚮瞭不同的方嚮。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在“瓦窯溝”這個背景下,去描繪這些“萍聚”的。是怎樣的故事,怎樣的命運,將這些人聯係在一起?他們的相遇又會帶來怎樣的碰撞和火花?是溫暖的友情,是刻骨銘心的愛情,還是其他更復雜的情感糾葛?這本書名,就像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門後隱藏著怎樣的精彩故事。

评分

《萍聚瓦窯溝》,這個書名給我一種非常親切的畫麵感,仿佛能聽到水流潺潺,看到炊煙裊裊。我成長在颱灣,雖然不曾親身經曆過“瓦窯溝”這樣的場景,但從書名中,我能感受到一種屬於過往時光的淳樸與寜靜。尤其是“萍聚”二字,它點齣瞭人生的無常,人與人之間相遇的偶然,以及最終的離散。這讓我想起生命中曾經遇到過的一些人,他們如同浮萍一般,在我的生命河流中短暫停留,然後又各自飄散。這種感覺,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卻又充滿著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瓦窯溝”這個地方,作者會為我們講述怎樣的人物故事?是怎樣的緣分,讓他們聚集在一起?他們的“萍聚”又會帶來怎樣的故事,是喜是悲,是圓是缺?這本書名,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謠,喚醒瞭我心中對那些遙遠記憶的探尋。我期待著,在文字中,能感受到那份屬於“瓦窯溝”的獨特魅力,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即使是短暫的相遇,也能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不滅的印記。

评分

這本《萍聚瓦窯溝》,僅僅是書名,就足以讓我産生無限的遐想。我身在颱灣,長在都市,對於“瓦窯溝”這樣充滿瞭鄉土氣息的詞語,總會有一種遙遠而親切的感覺。它仿佛是一個承載著過去時光的容器,裏麵盛滿瞭那些淳樸的生活,那些簡單的情感,以及那些年代特有的故事。“萍聚”二字,更是讓我體會到一種生命的無常和緣分的奇妙。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場“萍聚”?在茫茫人海中,我們偶然遇到一些人,分享一段時光,然後又各自飄散,就像浮萍在水麵上,聚瞭又散,散瞭又聚。我非常期待,作者是如何在“瓦窯溝”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的背景下,去刻畫這些“萍聚”的。是怎樣的故事,怎樣的命運,將人們拉扯到一起?他們的相遇,又會産生怎樣的火花,是溫暖的慰藉,還是無奈的彆離?這本書名,就像一首低吟淺唱的歌謠,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傾聽它所要講述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