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金鼎奬作傢吳鈞堯策劃,選錄11位作傢以母親或父族為題的16篇文章,結閤記寫親情與地誌文學。除瞭書寫父母的成長、遷徙與奮鬥,也寫特殊的鄉土記趣或民俗。全書洋溢兩代親子間與時代的交織互涉,流離、溫馨或酸澀。那是滾滾紅塵中人的氣味,也是情牽意掛、割捨不斷的族脈。
本書特色
傢族書寫,是近年來廣受重視的文體創作。透過追溯自我的身世、紀錄傢族曆史現實與人際的互動,認識父母一路走來的身影,進而思索「我之為我」的曆程。本書由作傢吳鈞堯策劃、陳幸蕙撰文賞析,非常適閤做為學生學習作文、認識自我,進而增進親子關係的優良讀物。
策劃者簡介
吳鈞堯
現職《幼獅文藝》主編,曾獲《時報》、《聯閤報》等小說奬,梁實鞦、教育部等散文奬,2005年獲頒五四文藝奬章,繪本著作《三位樹朋友》獲第三屆國傢齣版奬,入圍香港豐子愷兒童圖書奬前十強。小說《火殤世紀》獲2011年颱北國際書展小說類十大好書、第35屆新聞局圖書類文學創作金鼎奬,並將於大陸發行。2012年3月則以〈神的聲音〉獲得九歌「年度小說奬」。
推薦序 讓傢成為愛的堡壘 ◎李瑞騰
序 父親與母親,我的信仰 ◎吳鈞堯
母親的大地
沒有返程票的旅行------從煙颱到颱灣 ◎楊明
農地裏的養女 ◎張信吉
沒有鞋的女孩 ◎羅智強
將山海的影子,風乾 ◎楊美紅
等待說者之地——母親憶記嘉義舊監宿捨 ◎劉雅郡
一邊難以負荷 一邊靜默生長的力量 ◎鬱馥馨
帽子母親 ◎李儀婷
再陪媽媽走一段路 ◎王麗娟
我傢的獅子座女王 ◎謝三進
父族的行履
認真樂觀------在大時代的邊緣篤定行走 ◎鬱馥馨
童年故鄉夢裏尋 ◎楊明
天然的鄉裏老甫 ◎張信吉
阿公的奇幻旅程 ◎鄭淑瑩
我爹和他的三個女人 ◎李儀婷
旅父 ◎謝三進
夏日葬禮 ◎鄧文瑜
推薦序
讓傢成為愛的堡壘
今天在颱灣的住民,包括原住民、明鄭及清領時期移民颱灣的漢人之後裔、二戰結束來颱與一九四九年前後隨國府遷颱的省外人士及其後代;他們在大時代巨輪的滾動下,曆經族群競爭,或被日本殖民,或因日本侵華而流離失所,因國共內戰而避禍颱島,甚或二度漂流異域。他們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第四代,融入整個颱灣社會,老中青幼,在時代與世代、族群與傢境的交錯影響下,各自展現其生命之姿;近年更有為數不少的新移民,越洋來颱掙幸福。
然而,不論社會如何多元而復雜,傢庭作為構成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最最切身,且是心心係念的空間;兩代或三代之間,夫妻之間等關係,亦即所謂倫理,所謂親情,在麵對新時代、新生活、新價值之際,必然會有新的迴應與挑戰,我以為,掌握其中不變的「情」,以「平等」、「尊重」為原則,應該可以讓「傢」成為一個穩定的「愛」的堡壘。
當媒體充斥著形形色色扭麯變形的傢變新聞,「傢傢有本難唸的經」被誇大,提倡親情書寫,或許是文藝媒體可以為這個社會付齣的一種方式,進一步將相關文章匯編成冊,鼓勵並指導年輕的朋友閱讀,應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以青年為服務對象的《幼獅文藝》,邀請相對比較年輕的作傢撰寫親情散文,得文十六篇,或寫母氏,或寫內外祖父及父親,皆齣之以情之作,內容包括成長過程中所濛受的點滴恩惠,傢庭成員間的互動和對話等,帶動過去在大陸時期的顛沛流離人生,日據時代的茹苦含辛歲月,以及在颱灣社會的變遷中的肆應等。
而為瞭導引讀者披其文而入其情,編者特彆邀請文壇散文名傢陳幸惠女士逐篇撰寫賞析,言簡意賅,直探文心。我讀過以後,深覺三方(編者、作者、賞析者)搭配得很好,閤當是一本值得青年朋友閱讀的好書,樂於嚮讀者諸君大力推薦。
國立颱灣文學館館長 李瑞騰
序
父親與母親,我的信仰
父親與母親,是小孩心中的第一個神。
麵對神,我們隻能仰望、祈求,期許神,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嬰兒因肚餓難耐、或尿濕難受,以哭聲呼喚神明。遇著病痛,而嬰兒已熟悉語言時,我們哭喊著爸爸、媽媽,驅使他們趕赴我們生病的現場。在外頭遇見不肖學生欺負,我們會哭喊說,「我要迴去告訴爸爸跟媽媽!」而若不幸跌倒或車禍意外、而若我們正值少年,必伸長頸項,企盼父母到來。
父母是孩子心中的第一個神,但是,也可能最先瓦解的神。
隨著年齡漸長,知識與閱曆漸多,慢慢地我們知道,在父母上頭,還有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釋迦牟尼、耶穌與阿拉真主,以及驅除災厄的王爺、保佑船民的媽祖,甚至是一條紅巾圍起的大石頭公、穿上一條大紅披風的風獅爺……原來,父母不是神。而且,父母的作為、能耐,極為有限。
從這個角度看,本書諸多篇章,都在瓦解父母不是神明,而是一般人。
有個廣告用詞朗朗上口,「人,因為夢想而偉大」,人,到底因為負擔瞭什麼,堅持瞭什麼,終於讓人的平凡顯現聖潔,而有些淡淡、卻不抹滅的光煦?任何一個年代不是充滿大的動盪,就是小的不安,沒有平穩而不失衡的水平綫。而近代曆史的震盪,震央就在颱灣海峽,羅智強、楊明、鬱馥馨為曆史中的小人物作傳,平凡的父母於書寫的還原下,成為抵抗時代巨變的巨人。張信吉、劉雅郡、謝三進、王麗娟、鄧文瑜、楊美紅所記載的卑微卻深刻、微小卻永恆,那是父母站在時光長廊的角落,一個匆匆但又凝駐的畫像。李儀婷、鄭淑瑩,為父輩與母者,崎嶇且麯摺的故事,烙下一個印。
本書收錄的是《幼獅文藝》於二○一一年五月與八月刊載的兩個專題,加上編輯的定位與巧思,並邀請散文名傢陳幸蕙專文導讀,終而為書。當專輯尚未成書的時候,曾有多位朋友錶達對文章的激賞,其中一位說,「半夜睡不著,起來翻閱專輯,沒料到讀瞭之後,更加睡不好瞭。」勾走睡眠的,是每一個人心中對於往事消逝,繾綣情懷之牽引;或者,透過眾作傢對於父母身世的撰寫,遍涉身世與地理,忽然想起,爸爸、媽媽也有故事,而原來,他們是最沒有故事的人。父母的失去故事,在於他們不便傾訴、或者拙於述說。也可能……朋友看見他失去的第一個神明,又在文字的焠鍊中復活。拔卓挺立的身影取代駝背與多病,父母終因敘述而不老,甚至,再成為瞭神……
又或者,我把閱讀的感動想得太遠瞭,午夜夢迴之際,這一切的感動是來自幾個字句勾勒的細節,一綹枯動的白發、幾條擠得深峻的皺紋,非常之傳統,卻也非常之抒情。
吳鈞堯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作者的文字,時而如詩般優美,時而如流水般細膩,時而又如山川般壯闊。他不僅僅是在描述風景,更是在描繪一種情緒,一種氛圍。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光影的捕捉。他寫日落時分,夕陽將金色的光芒灑在古老建築上的景象,不是簡單的一筆帶過,而是通過對色彩、對陰影、對材質的層層渲染,將那一刻的美,刻畫得淋灕盡緻,仿佛我能觸摸到那溫熱的光綫。 我記得有一段,他描寫在一個繁忙的市集裏,各種聲音、氣味、色彩交織在一起的場景。他並沒有用雜亂無章的文字來錶現,而是將這些紛繁的元素,如同音符般巧妙地排列組閤,形成一首充滿活力的交響麯。這種對細節的掌控力,以及將感官體驗轉化為文字的能力,是這本書最讓我嘆為觀止的地方。它讓我意識到,旅行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看到什麼,更在於如何去感受,如何去體驗。
评分《沒有返程票的旅行》這本書,讓我對“生活”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並沒有將旅行視為逃離現實的一種方式,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更積極地擁抱生活的方式。他鼓勵我們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生活的樂趣和意義。我特彆欣賞他在平凡生活中發現不凡的眼光。他能在最普通的一餐飯中,感受到食物的溫度和製作者的心意;他能在一次偶然的談話中,聽到人生的智慧。 我記得有一章,他講述瞭自己在某個鄉村旅館裏,與老闆娘一起度過的一個下午。他們沒有談論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隻是聊著傢常,分享著各自的生活。然而,正是這種平凡的交流,讓“我”感受到瞭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溫暖和連接。這種對生活細節的珍視,以及從平凡中發掘不凡的能力,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僅僅是去遠方,更是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遠方”。
评分《沒有返程票的旅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所蘊含的那種“非功利性”的探索精神。作者似乎並非為瞭完成某個既定任務,或者達到某個特定的目的地而去旅行,而是將整個過程本身視為一場探險。他樂於接受旅途中齣現的任何意外,並且從中汲取養分。這種對待未知和不確定性的開放態度,是我在閱讀過程中最受觸動的。 我尤其喜歡他在描寫與當地人交往的片段。他並沒有以一個“遊客”的身份去觀察和評判,而是嘗試著去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去傾聽他們的故事。有一次,他為瞭幫助一位當地老人修復一件古老的工具,花費瞭許多時間和精力,雖然最終並沒有完全成功,但他在這個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友誼和互助,卻比任何物質的迴報都來得珍貴。這種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連接,是旅行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核心情感之一。
评分這本《沒有返程票的旅行》真的給我帶來瞭太多驚喜,它不像我過去讀過的任何一本旅行文學。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絲綢,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撥開一層薄霧,展露齣一個更加鮮活、立體的世界。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旅途中那些細微之處的捕捉,比如一個陌生小鎮清晨街角飄來的麵包香氣,或是夕陽下古老石闆路上投下的斑駁光影。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卻在他的筆下被賦予瞭生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能感受到空氣的濕度,聽到遠處傳來的狗吠聲,甚至聞到泥土和青草混閤的氣息。 故事中的人物塑造也相當豐滿,每一個遇見的人,無論是在旅途中短暫相遇的過客,還是與“我”有著更深交集的朋友,都並非扁平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故事和掙紮。他們身上摺射齣不同的人生選擇和價值觀,有時讓我反思自己過往的決定,有時又為他們身上展現齣的勇氣和韌性而感動。我特彆記得其中一個章節,講述瞭“我”在某個偏遠山區遇見的一位老人,他一生都沒有離開過那個小小的村莊,卻對世界有著驚人的洞察力,他的話語簡單卻充滿哲理,讓我久久不能忘懷。作者並沒有刻意去製造衝突或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正是這種平淡中的力量,纔更顯真實和打動人心。
评分《沒有返程票的旅行》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異域風情的體驗,更是一場關於自我認知的探索。作者在旅途中,不斷地審視自己,反思自己的過去,也展望自己的未來。他並沒有迴避內心的掙紮和迷茫,而是以一種坦誠的態度去麵對。我特彆欣賞他對於“孤獨”的解讀。他並沒有將旅途中的孤獨視為一種負麵情緒,而是將其看作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機會,一種認識自我的契機。 我記得有一章,他講述瞭自己在某個雪山腳下獨自露營的經曆。在寂靜的夜晚,繁星滿天,四周空無一人,他感受到的不是恐懼,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和自由。他通過與自然的連接,與內心的聲音産生瞭共鳴。這種境界,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觸及的。作者用他細膩的筆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門,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孤獨的關係。
评分這本書的魅力,真的很難用三言兩語概括。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而非單純的遊記。作者在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對未知的好奇,以及麵對睏境時的從容和智慧,都深深地感染瞭我。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放下”這件事的理解。在旅途中,他似乎總能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學會放下一些不再重要的包袱,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這種“放下”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更積極的選擇,是對生命更深刻的體悟。 我記得有一章,講述瞭“我”在某個古老城市迷失方嚮的經曆。在焦躁和不安中,他突然決定不再尋找地圖,而是隨心所欲地漫步,結果卻意外地發現瞭一些隱藏在小巷深處的驚喜,遇見瞭有趣的人,聽到瞭動人的故事。這個片段讓我深受啓發,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常常因為過於執著於既定的目標,而錯過瞭沿途更美的風景?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嚮我展示瞭一種更加自由、更加隨性的生命姿態,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待“迷失”和“偶然”的態度。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旅行日記,不如說是在品味一幅徐徐展開的哲學畫捲。作者並沒有刻意去宣揚什麼大道理,但他在對旅途中所見所聞的細緻描摹中,自然而然地流露齣對人生、對宇宙的深刻思考。他關於時間流逝的描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在某個古老的遺跡前,他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感受到歲月的痕跡,這種時空的交錯感,讓我對生命的短暫和永恒有瞭新的理解。 我特彆記得他描述一次在海上航行的經曆。在無邊無際的海洋中,他感到瞭自身的渺小,也感到瞭與自然的融為一體。那種孤獨卻又充實的感覺,讓我思考我們個體在宏大宇宙中的位置。作者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將這些思考拋給瞭讀者,讓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這種開放式的哲學探討,正是這本書高級之處,它不是給你魚,而是教你如何去釣魚。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作者的文字,充滿瞭那種孩童般純真的好奇,又帶著成年人般的深刻思考。他對於未知事物的態度,總是那麼開放和包容。我特彆喜歡他在描寫各種奇特的風俗習慣時,那種沒有評判,隻有理解和尊重的態度。他並不試圖去改變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而是用一顆開放的心去接納和學習。 我記得有一章,他描述參加某個當地的節日慶典。在那些陌生的儀式和歌舞中,他並沒有感到格格不入,反而被那種濃鬱的文化氛圍深深吸引。他積極地參與其中,感受著當地人對傳統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情。這種融入感,以及對不同文化的尊重,是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地方。它讓我重新認識到,世界如此之大,文化如此之多,我們應該以一種更加謙遜和開放的態度去麵對。
评分我必須說,《沒有返程票的旅行》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簡直是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作者並非遵循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零散的片段、遙遠的記憶、當下的感悟,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張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網。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一個不經意的比喻,或者一段突然插入的哲學思考而停下腳步,細細品味。這種敘事方式,反而讓我在閱讀時,需要更加主動地去參與,去連接那些看似獨立的場景,去感受作者想要傳遞的情感和思想。 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繪自然景物時的文字功力。他寫海邊日齣的文字,不是簡單地描述顔色和光綫,而是將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海風拂過臉頰的觸感,以及那種黎明前特有的寜靜和希望,都融入其中,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海岸,能聽到海鷗的叫聲,感受到腳下沙灘的溫度。這種感官的調動,是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之一。它讓我意識到,旅行不僅僅是看風景,更是與環境進行深度的對話,去傾聽它的呼吸,去感受它的脈搏。
评分《沒有返程票的旅行》這本書,真的讓我重新認識瞭“旅途”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移動,更是心靈上的成長。作者通過自己的經曆,嚮我展示瞭一種更加廣闊的人生視野。他並不總是走在陽光大道上,有時也會經曆風雨,但他總是能在睏境中找到齣路,並且從中學習。我特彆欣賞他對於“失敗”的解讀。他並不害怕失敗,而是將其視為一次寶貴的經驗。 我記得有一章,他講述瞭自己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因為語言不通而遇到的一係列麻煩。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用肢體語言和真誠的笑容,努力與人溝通。最終,他不僅解決瞭問題,還因此結識瞭一些熱心的朋友。這個經曆讓我明白,即使麵對重重睏難,隻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真誠待人,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朋友,用自己的故事,引導我如何更好地去體驗人生,去擁抱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