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奬與推薦紀錄
傢長首選金牌奬
美國社會科領域傑齣童書
王立,一個農傢少年,在清末的亂世中,加入瞭「太平天國」。
美玲,一個沒有纏小腳的女人,也是「拜上帝會」的忠實信徒。她從土匪手中救下王立,帶領他進入新的人生。
所有的煤礦工人、農夫和任何對滿清朝廷有所不滿的人,全都投入瞭太平軍的行列。建立新紀元──太平天國的時刻終於到瞭。
他們的夢想會實現嗎?他們的每一位大王會和平共處嗎?而王立和美玲終究有機會吐露彼此的情感嗎?
最會說故事的專傢,凱薩琳.彼得森以戰爭、愛情、希望為題,為十九世紀的中國編織瞭一篇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太平天國故事。
作者簡介
凱薩琳.彼得森(Katherine Paterson)
齣生於中國,是一對傳教士夫婦的女兒。她在中國度過她的童年,之後分彆在中國及美國接受教育。她的作品廣受讀者的喜愛,並屢獲大奬,而她個人更在1998年獲得國際安徒生文學奬的肯定。
譯者簡介
連雅慧
一九六一年生於颱北,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係。翻譯經驗豐富,曾參與多傢齣版社書籍翻譯工作,多年來稟持對文學的愛好,翻譯文學作品有《古屋謎雲》、《嗑藥》等。
為什麼要閱讀一流的文學作品?
一流的文學作品要怎麼讀?
這本書是誰寫的?
認識一下故事裏的靈魂人物
第一章 西元一八五O年
第二章 前往桂林
第三章 年輕的新主人
第四章 太平天國
第五章 美玲的故事
第六章 風嚮大變
第七章 金田村
第八章 太平天國的一員
第九章 新朝代
第十章 太平軍
第十一章 女戰士之神
第十二章 老瀋
第十三章 攻佔全州
第十四章 悲悼之歌
第十五章 迴傢鄉
第十六章 到長沙當間諜
第十七章 上帝的試驗
第十八章 宋傢的廚娘
第十九章 從長沙到南京
第二十章 天京朝聖之旅
第二十一章 稻米種子
西元一八六四年,湖南
聽聽他們怎麼贊美「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的幾種讀法
導讀
《太平天國》的幾種讀法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專任教授 唐淑華
透過閱讀來學習新知(read to learn),是當前推動閱讀運動的一個新趨勢。而閱讀曆史小說,更具有「寓教於樂」的效果。原因無他,因為曆史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幫助我們重新建構對曆史內容的意義,然而這些內容距離兒童的生活經驗實在太過遙遠,筆者認為若能透過讀故事的過程同時增進兒童對曆史的瞭解,不但有助於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也幫助他們理解曆史事件「為什麼」會發生。
《太平天國》是一本典型的曆史小說,以故事形式,一方麵呈現齣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哀,另一方麵勾勒齣晚清曆史的麵貌。誠如作者在英文版的緻讀者信所言,本書時間點主要聚焦於一八五O~一八五三這三年間太平天國竄起的經過。因此當小讀者們讀完本書,應該會對清末這一段曆史有一些初步的瞭解。
首先讓我們快速迴顧滿清的曆史:滿洲族自一六四四年入主中國,經過一百五十多年的榮景,終於在十九世紀中葉因天災、人禍與外國勢力的多重打擊下,而麵臨瞭不堪的衰敗命運。尤其一八四O到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的大敗,更給清朝緻命的一擊。從此,一連串的戰敗與訂約,迫使中國門戶大開,不但外國的商人與傳教士皆可深入中國內地,也開放瞭鴉片的進口。這樣的羞辱,自然激發瞭中國人民族主義的興起,因此許多反抗滿清政府的民間力量迅速集結,其中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便是來自中國南方,由洪秀全所領軍的太平天國。雖然太平軍深受西方宗教的影響,但由於其對於基督教的詮釋相當獨特,在思想上採取嚴格控製,更因其攻擊儒傢學說,並四處破壞寺廟與神像而無法獲得知識份子與民眾的認同。最後終於在一八六四年被曾國藩所領導的湘軍大舉消滅,曆時十四年的太平天國終告結束,也促使漢人的政治地位在滿清政府中大為提高,當然這又是清末曆史的另一章,已與本書無太大關聯瞭。
瞭解上述的時代背景,便不難理解為何當時中國廣西一帶貧窮百姓會對太平軍有如此高的期待。而透過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更讓洪秀全透過造神運動而快速竄起。然而,盡管太平軍共同成立瞭太平天國,他們並非一個團結的組織,幾位天王一直處於內鬧狀態,這種情況終至最後被紀律嚴明的湘軍所殲滅。雖然本書隻描述太平天國興起前幾年的故事,且作者對太平天國有不少美化的描述(如洪秀全名落孫山的原因,是因為傢貧而拿不齣錢來賄賂腐敗的滿清主考官),但閱讀本書後,應該會對於這個組織及其教義有基本的認識,而有助於瞭解清末這一段曆史。
另一種閱讀本書的方式,可將此書視為理解年輕人經曆「成年禮」以及啓濛的過程。書中主角王立從小在湖南鄉下長大,因被土匪綁架而流落成為太平軍的一員。最初他以一種局外人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組織,例如:他不懂拜上帝會信徒為什麼會做一些瘋狂的事,像集體跳進冰冷的河水裏、允許女子從軍,甚至要將傢庭和朋友隔離。初次看到洪秀全時亦頗為失望,「天王看起來就像是結實的客傢農稼漢,卻不像是上帝的麼兒。」(p.109)。他對女性也是帶著傳統的刻闆印象,例如:初次接觸美玲時,對於她是一個女流之輩卻能位居隊長的身份感到非常不自在,而美玲能夠讀書識字更讓他覺得不可置信。
王立對於死亡與戰爭的不同觀點,應該是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較可明顯感受到的變化。由於清兵太不堪一擊,以緻於一開始王立視戰爭如同兒戲,直到他看見營火晚會中一整排血淋淋、麵目猙獰的清兵人頭時,他纔體會齣戰爭的真實性。然而當王立經曆第一次殺人後,我們看到他已慢慢認同這個組織,甚至不再懷疑殺人是否具有正當性瞭。因此,當一個與他年齡相仿的清兵敗在他的手下,雖然那男孩嘴裏求饒,但是「太平軍決不饒恕妖魔鬼怪,即使是小孩和投降者也不例外。」(p.125),所以,他最後輕鬆地以洋槍解決這條生命,並驕傲地對屍體啐上一口。
當然,王立終究無法理解的是,明明太平軍所信仰的教條便是「人類相殘禽獸不如」、「太平之下安詳無憂」,但為何一直互相殘殺?對於這個矛盾,書中並沒有直接提齣答案,但作者倒是藉由老瀋這個角色來迴答這個問題。故事中的老瀋對於太平天國始終抱持懷疑的態度,他對於天王的身份一直感當到好奇,而他看待清兵的方式也帶著悲憫,「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可憐的漢人,要不是半路被綁架來當士兵,就是被窮睏的爹娘賣給瞭軍隊」(p.149)。這樣的態度當然不見容於太平天國的集權統治,因此最後老瀋是以間諜身份而被處死。
閱讀本書,應該對於戰爭的殘忍有很深刻的感受。受到老瀋之死,以及太平軍屠城之事的影響,王立對於太平天國從認同開始轉嚮瞭懷疑,「人與人之間的殘殺是多麼可悲的事」(p.171)。這樣的轉變,若是繼續下去,王立的命運應該便會跟老瀋差不多纔是。幸好故事的發展是,他被天王派到敵方去當間諜,而在陰錯陽差的狀況下,又因為被土匪綁架,而與太平天國漸行漸遠,最後終於脫離太平天國的掌控。閱讀本書,可以深刻體會到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得曆經多少的誘惑,而麵對衝突與建立新價值時,能否幸運的在身旁有像老瀋這樣的楷模,對青少年又是多麼重要!
除上述之外,筆者認為本書還可視為是一本「希望之書」,因為「希望」這個主題不斷地在本書中浮現。王立對於老傢東北牆角第五塊磚下所藏的稻米種子不敢忘懷,這是貧農對於生活最卑微的願望,也是支撐王立活下去的力量;而為什麼老百姓會將太平軍視為他們的希望,也源自於人人渴望天下太平,這是一種「若大旱之望雲霓」的盼望。雖然最終太平天國還是讓老百姓失望瞭,但從閱讀本書,我們當可體認到:人類在最睏頓的時候,最終隻有透過希望纔能夠得到自我救贖的力量。閱讀本書,可以再次肯定希望感是多麼關鍵的一件事。
如同本文一開始所言,透過課外閱讀,可以擴大學生在認知層麵上的知識視野,並深化他們對曆史的好奇與想像,進而産生情感上的認同。課外閱讀不應該被視為隻是休閑或打發時間而已,它對於增進認知理解與形塑學習態度的效果實不容小覷,本書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信不論是對於太平天國這一段曆史的瞭解、對於心理成長與啓濛的曆程有所認識,甚至對於理解人性都將有瞭更深刻的體認纔是。
這本書對於太平天國運動中的軍事戰略和戰役描寫,可以說是非常精彩。我一直對軍事史不太感冒,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竟然津津有味地看完瞭所有關於攻城略地、兵力部署的部分。作者並非簡單羅列戰役名稱和結果,而是深入分析瞭雙方的優劣勢、地形因素、以及指揮官的戰術思想。比如,書中對戰略要地安慶的爭奪,對鎮江的圍攻,都寫得有血有肉,充滿瞭戰爭的殘酷與智慧。我能夠感受到作者對這段曆史的熟悉程度,他對地圖的熟稔,對兵種的瞭解,以及對當時後勤補給的關注,都讓整個軍事描寫更加真實可信。
评分作為一個對中國近代史略知一二的讀者,我一直對太平天國運動抱有復雜的情感。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嚴謹但又不失生動的筆觸,為我解開瞭許多疑問。作者在探討太平天國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時,不僅僅局限於政治層麵,還觸及到瞭經濟、文化、以及思想觀念的變革。比如,書中對“天朝田畝製度”的分析,雖然在實踐中並未完全實現,但其思想的超前性和對當時社會的反思,都值得我們深思。這種超越單純敘事的深度解讀,讓我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意義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並沒有給太平天國運動下一個簡單的“好”或“壞”的定論。作者以一種客觀、審慎的態度,展現瞭這場運動的復雜性。他既承認瞭它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性意義,比如對封建統治的衝擊,對民族解放的推動,也揭示瞭它自身的局限性和悲劇性。這種不迴避爭議、不簡單評判的寫作方式,讓我能夠自己去思考、去判斷。對於一個想要深入瞭解這段曆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思考平颱。
评分這本書實在是太厚重瞭,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我花瞭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纔勉強讀完瞭一遍,而且感覺很多地方還需要反復琢磨。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描述曆史事件時,仿佛將我帶迴到瞭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他對於太平天國運動的起因、發展、高潮以及最終的衰落,都進行瞭非常詳盡的梳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農民起義的動因分析,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官逼民反”,而是深入探討瞭當時社會經濟的結構性矛盾,比如土地兼並、賦稅的沉重、以及各種社會階層的生存狀態。這讓我對太平天國運動的産生有瞭更宏觀、更理性的認識。
评分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曆史的進程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充滿瞭偶然與必然的交織。作者在分析太平天國為何最終失敗時,並沒有簡單地歸咎於外部的鎮壓,而是花瞭很大篇幅來探討其內部的政治鬥爭、經濟崩潰以及意識形態的局限性。比如,對天國後期“內訌”的描寫,以及它對整個運動造成的毀滅性打擊,都讓我印象深刻。這種對內因的深入挖掘,讓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一個看似強大的政權,是如何因為自身的缺陷而走嚮滅亡的。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內容的豐富程度。我幾乎能從書中找到關於太平天國運動的方方麵麵,從最宏觀的國際背景,到最微觀的基層士兵的生活。作者在描寫普通農民如何被捲入這場洪流時,用瞭大量的史料作為支撐,讓我看到瞭他們的苦難、希望、以及最終的幻滅。書中關於婦女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地位變化,以及她們所扮演的角色,也讓我耳目一新。這種對曆史細節的關照,讓整個故事不再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
评分我一直認為,理解一段曆史,最重要的是理解當時人們的思想狀態。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深入分析瞭太平天國運動的意識形態,包括“拜上帝會”的教義、洪秀全的“天命觀”,以及它如何吸引和動員瞭廣大民眾。同時,他也揭示瞭這種意識形態的局限性,比如它與傳統中國文化的衝突,以及在麵對西方新思想時的反應。這種對思想史的剖析,讓我能夠理解,為何這場運動會以如此獨特的方式展開,又為何最終走嚮瞭曆史的歧途。
评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它提供瞭大量鮮活的曆史細節。作者在敘述天王洪秀全的崛起以及天國製度的建立時,沒有迴避其中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比如,他對“拜上帝會”的早期傳播,以及洪秀全的個人經曆,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這使得我們能夠理解,一個如此規模的起義,是如何從一個宗教團體發展起來的。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洪秀全簡單地塑造成一個偉大的領袖,而是展現瞭他性格中多疑、專斷的一麵,以及這些性格特點如何一步步影響瞭天國的決策。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曆史人物更加立體,也讓曆史事件的發展邏輯更加清晰。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深深的震撼。作者在描繪太平天國運動的高潮期,比如攻占南京,建立天京時,文字充滿瞭力量感和感染力。他寫齣瞭農民起義的磅礴氣勢,寫齣瞭他們對舊秩序的顛覆,也寫齣瞭他們對新天地的嚮往。但同時,作者也並沒有迴避他們在建立新政權過程中遇到的睏難,比如人纔的匱乏,統治經驗的不足,以及內部的腐敗。這種對勝利與失敗、希望與失落的辯證描寫,讓整個曆史進程更加真實,也更加令人迴味。
评分我對太平天國運動的瞭解,之前主要停留在課本上的簡單介紹。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過去的認知。作者以非常宏大的視角,將太平天國運動置於中國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他分析瞭外部世界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比如西方列強的態度,以及它與當時其他國傢革命運動的聯係。這種將地方性事件置於全球視野下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太平天國運動在世界曆史中的獨特地位,也讓我對中國近代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