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簡單行囊、一個植物壓平器,
還有《柏恩斯詩集》、《新約》、米爾頓的《失樂園》,
一趟環美國南部直抵墨西哥灣、長達一韆哩的徒步旅行,
是「美國國傢公園之父」約翰.謬爾獻身自然保育的啓濛之旅
約翰.謬爾, 20世紀初期,美國自然保育運動的領袖,也是現代自然保育的先驅。他的作品被稱譽為「感動過一個國傢的文字」。他不僅是個自然博物學傢,地質學傢、探險傢,尤其是個哲學傢。他相信自然是人的理想型態,更是一種靈媒、一種力量,他說:「成韆上萬疲憊的、不安的、虛弱的人,感覺到山上去就像迴到傢一樣,曠野是人生所必需,國傢公園及保留區不僅是森林及河流的泉源,更是生命的泉源」。因此,畢其一生,約翰.謬爾無時無刻不為瞭推廣其自然哲思與國傢公園保育的理念而努力奔走。
《墨西哥灣韆哩徒步行》詳實記錄瞭約翰.謬爾於一八六七年九月一日開始至一八六八年鼕天,帶著最簡便的行囊、囊袋中僅有三本書一路伴隨:《柏恩斯詩集》、《新約》、米爾頓的《失樂園》,還有一支植物壓平器,靠著雙腳隻身從肯塔基齣發,途經田納西、喬治亞、佛羅裏達,走過當時剛經曆過南北戰爭的美國南方,直抵墨西哥灣的旅行見聞與對自然的觀察省思。據謬爾在書中所寫:「我的計畫很簡單,是以我能找齣的最荒野、森林最茂密,而又最省腳力的路綫嚮南行,希望能經曆大片原始森林。……」這趟旅程原本要再從古巴往更南方推進的,後來因健康因素,隻有改道搭船到加州迴返。
在展開這段旅程之前,約翰.謬爾的生活時常處於自我懷疑與猶豫不安的混雜狀態,然而經過韆裏徒步的洗禮後,尤其是到達終點站加州的內華達山脈時,他達到瞭身體及心理上的目標。曠野與自然,對於約翰.謬爾而言,有一股無法掌控的力量將他推嚮原始,如同他在旅行之前寫給好友的信中所傳達的:他對原始及自然的熱愛就像一條深而壯的河流,它那殘忍的浪潮把謬爾生命中的一切東西,包括所謂的「義務」、「責任」、世俗的成功以及傳統的宗教思想,全都一股腦吞滅……
檢視這趟韆裏徒步的長途旅行,謬爾不但讓自己認清瞭自己的立場,也同時讓後來成為美國環保運動思想基石的哲理明朗化,此思想最後發展成由「自負的萬物之靈」手中拯救地球的全球運動。
作者簡介
約翰.謬爾(John Muir,1838-1914)
一八三八年齣生於蘇格蘭登巴鎮。一八四九年十一歲時隨傢人移民美國威斯康辛州,後來進入威斯康辛大學修習化學、地質學與植物學。一八六七年後,興趣轉嚮大自然,尤其在遊曆加州內華達山脈的高山地區,目睹瞭優詩美地峽榖壯闊的山嶺、挺拔高聳的樹木,以及氣勢磅礡的瀑布、美不勝收的山榖景緻後,便更加積極地投身於大自然的深度觀察與記錄。他嚮往曠野的原始,對於大自然的獨特體悟,孕育瞭他的國傢公園保育思潮與理念。
他不僅是個自然博物學傢,地質學傢、探險傢,尤其是個哲學傢。他相信自然是人的理想型態,更是一種靈媒、一種力量,他說:「成韆上萬疲憊的、不安的、虛弱的人,感覺到山上去就像迴到傢一樣,曠野是人生所必需,國傢公園及保留區不僅是森林及河流的泉源,更是生命的泉源」。
一八七六年,因為謬爾的努力奔走與呼籲,促成美國政府頒布森林保育政策;一八九O年,美國成立第一座、也是全世界第一座國傢公園「優勝美地國傢公園」。
謬爾足跡遍及美洲,畢其一生共發錶三百多篇文章及齣版十多本重要著作,主要在闡述其自然哲學及國傢公園理念,對全世界的影響頗深遠。著作有:《我們的國傢公園》(Our National Parks, 1901)、《夏日走過山間》(My first Summer in the Serra, 1911)、《優勝美地國傢公園》(The Yosemite, 1912)、《阿拉斯加之旅》(Travels in Alaska, 1915)、《墨西哥灣韆哩徒步行》(A Thousand-Mile Walk to the Gulf,1916),以及《陡峭的小徑》(Steep Trails, 1918)等書。
譯者簡介
王知一
國立政治大學畢業,美國密蘇裏大學碩士。
譯作:《辦公室求生術》、《廣告媒體與運用手冊》、《麵對工作之怒》、《福爾摩斯全集》、《山旅書劄》等書。
導讀
約翰.謬爾與國傢公園
我印象最深刻的「國傢公園經驗」,來自於非洲波劄那(Botswana)的「摩瑞米獵物保護區」(Moremi Game Reserve)。「摩瑞米保護區」位於世界最大內陸三角洲的奧卡萬戈沼澤地(Okavango Delta),採取低密度開發的嚴格管理,盡管已經是聞名的「薩伐旅」(Safari)觀光勝地,但園內營地均為可迴復構造,不準任何永久建物,國傢公園內完全是草原的自然生態,草長水深,地廣人稀,禽飛獸奔,旅遊者被要求尊重一草一木、一鳥一獸,不進行任何人為的乾預。波劄那的觀光發展較晚(比起肯亞、坦尚尼亞諸國),破壞最少,觀念反而比較先進,國傢公園的概念深入民心,保護的結果看起來頗有成效。
但我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國傢公園管理」,反而是美國阿拉斯加內陸的「丹納裏國傢公園」(Denali National Park)。波劄那的「摩瑞米保護區」嚴格控製旅遊人數,採取高價政策,最後使得親近大自然的薩伐旅變成瞭「貴族遊戲」,平凡百姓難以問津,雖然是情非得已,從公共教育的機會來看終究是一種遺憾。但美國的國傢公園並非如此,阿拉斯加的「丹納裏國傢公園」雖然管理嚴格,不準私人車輛進入,隻能使用園區巴士,卻對大眾開放,而且「人人平等」,價格一律,每個人按照申請先後取得入園資格,不愧是最民主的國傢。
這也並不奇怪,「國傢公園」(national park)本來就是齣自美國的概念,也正是由美國國會立法、授權政府設置瞭全世界第一座這樣性質的「保留地」,第一座公園就是在一八七二年設置的「黃石國傢公傢」(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但這種經國傢機器收由公權力管理、盡可能禁止人為開發或介入、隻容許有限的教育或休閑使用的「生態保留地」,現在已經是某種「普世價值」,全世界由各個國傢自行訂定的國傢公園目前已經超過七韆座,而具有某種公共管理和限製開發的自然環境地點更是不計其數(譬如,美國法定的國傢公園共有五十八座,但「國傢公園管理處」管理的地點卻有三百九十七處)。
「國傢公園」的概念是從哪裏來、又是誰發明的?從觀念的演進來看,當然有很多前賢貢獻瞭各種珍惜自然環境的想法和呼籲,行動上的參與者也多如繁星、難以盡述,但隻有一個人被美國的「國傢公園管理處」(National Park Service)尊稱為「國傢公園之父」(Father of the National Parks),他就是蘇格蘭齣生的美國自然學傢、環境保護運動者兼自然散文作傢約翰.謬爾(John Muir, 1838-1914)。
但這個稱號不無誤導之嫌,事實上謬爾在一八七二年(也就是「黃石國傢公園」設立之年)還默默無聞,沒有太大影響力,他在一八七一年也纔發錶瞭第一篇關於自然考察的文字:〈優聖美地的冰河〉(Yosemite Glaciers),文章中的見解引起注意,但還沒有被接受(他認為優聖美地河榖地形由冰川切割形成,與當時流行的地質見解並不相符)。要說是他促成瞭國傢公園的設置是無從說起的(至少第一座國傢公園和他毫無關係),事實上他後來為文討論「黃石國傢公園」的時候,就說「這件事世界最該感謝的不是彆人,而是海頓博士」(for which the world must thank Professor Hayden above all others)。
文中提到的這位海頓博士,全名是斐迪南.文德魏爾.海頓(Ferdinand Vandeveer Hayden, 1829-1887),海頓是一位地質學傢兼軍隊醫師,他曾經主持美國聯邦政府齣資的「1871年海頓地質考察」(Hayden Geological Survey of 1871),這項研究計畫調查瞭懷俄明州西北部,確定瞭今日「黃石公園」地區的地質價值,更進一步說服瞭美國國會這塊地區自然環境的珍貴性,纔有瞭國傢公園的開創性立法,如果要用這個角度來稱海頓博士為「國傢公園之父」或者「黃石公園之父」,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遲至一八七一年發錶文章並稍後纔成名的約翰.謬爾雖然在「黃石國傢公園」的成立來不及有所貢獻,卻以他無止境的推廣熱情和不休息的辛勤筆耕,陸續促成後來的「優聖美地河榖國傢公園」(Yosemite Valley National Park)以及加州「巨杉國傢公園」(Sequoia National Park)等自然保護地,並且大量討論國傢公園的理論與實際運作(譬如他反對把國傢公園交給州政府保護)。今天我們擁有的國傢公園概念以及各種作法,都大量參考、採用瞭約翰.謬爾的言論與思想,稱他是「諸多國傢公園之父」而不是「某一國傢公園之父」,又好像一點疑問也沒有。
他的代錶性行動是用實際考察與文字呼籲,推動「優聖美地國傢公園」的成立。約翰.謬爾是在一八六九年春天第一次來到優聖美地河榖,他徹底探勘瞭整個地區,也對優聖美地産生莫大興趣;鼕天他迴到優聖美地,與當地一位屯墾者簽下工作閤同,替他建造並管理一座鋸木廠,前提是這座鋸木廠不砍伐任何活著的樹木。他繼續待在優聖美地,工作之餘深入榖地做科學考察,也充當嚮導引領各界名人探訪優聖美地,這些造訪的名人包括瞭當時美國著名詩人、散文傢艾默生(Ralph Emerson, 1803-1882)在內,那已經是一八七一年的事,也是他發錶論文〈優聖美地的冰河〉嶄露頭角的一年,那時候,他已經辭去鋸木廠的工作,全心全意做一位探勘者瞭。
一八七二年開始,謬爾展現旺盛的創作力,大量的文章陸續齣籠(他經常利用鼕天寫文章,有時候可以同時進行十五篇文章,天氣轉好則進行旅行與考察),幾篇著名的文章如〈氾濫期的優聖美地河榖〉(Yosemite Valley in Flood)、〈加利福尼亞的活冰河〉(Living Glaciers of California)等都是這一年發錶的。他的勤奮寫作和觀察見解受到重視,一八七三年起,他就成為《大地月刊雜誌》(The Overland Monthly)的固定作傢瞭。
約翰.謬爾一麵在山林田野做研究寫文章,一麵注意到這些自然環境的脆弱難以維護,他對於應該動用政府力量保護自然的想法也逐漸成形。一八七六年,他發錶瞭<上帝最初的殿堂:我們該如何保存我們的森林>(God’s First Temples: How Shall We Preserve Our Forests),文中指齣,森林是最容易受到破壞的自然資源,那是相對於礦藏與土壤說的;礦藏常有岩層保護,土壤則堅實耐操(謬爾說,即使是最野蠻的耕種方式也不會完全毀壞土壤,破壞過的土壤經過一段時間休養,也總會恢復地力;謬爾顯然沒有預見基因改造、化學毒物或輻射綫對土壤幾近永久性的破壞)。但森林對氣候、對水土保持又是如此重要,謬爾認為,除非立法介入,否則森林消逝的速度將會非常驚人…。
事實上,在約翰.謬爾的時代,美國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都還是原始森林的景觀。在他為數眾多的旅行遊記與自然記錄裏,美國許多地方尚未遭到大規模的破壞,都還保持一派自然的風貌,他筆下的濃密蔭深的肯塔基橡樹林、生機盎然的佛羅裏達沼澤地、蔚為奇觀的內華達州與加州的巨杉(Giant Sequoia,紅木的一種)森林,更不用說地形獨特的優聖美地河榖或荒野一片的阿拉斯加,無一不是如詩如畫的天然美景,與現代文明俱來的巨大地景、地貌改變,在當時並不是那麼明顯(至少我在他的書中看起來是如此)。
但約翰.謬爾卻已經敏感地察覺到巨變即將來臨,他在<上帝最初的殿堂:我們該如何保存我們的森林>一文中大聲呼籲,沒有節製的伐木與畜牧者放火闢林為牧地的行為,已經開始迅速消滅大片的森林和部分珍貴的樹種,盡管身處在到處是原始自然的環境裏,他已經預見人類社會的擴張終究會導緻森林與其他生態環境的災難,他用很像二十世紀環境保護者的警告口吻說:「森林最大的敵人是斧頭與縱火…;」他主張用立法的公權力手段來保護森林,他說:「假如我們的立法者能發現並展開某些手段,使森林的破壞減輕,那怕隻是一點點,在我們每一位愛樹人的眼中,都足以彌補他們其他的巨大罪愆…。」
迴頭看去,約翰.謬爾是早瞭一百五十年的「先見者」。今天環境保護已經是各國政府與人民的共同價值與不得不遵行的道德命令,他所說的話一點也不奇怪,但我們畢竟是他的思想的「受益者」,我們相信的事其實是他說話的結果,他的先見之明必需得放到他的時代去理解。
約翰.謬爾生於蘇格蘭,十一歲舉傢遷往美國威斯康辛州,從小愛讀書並熱愛自然;他曾自述童年說:「我被放置在純粹的曠野之中,那兒每一件事物都引起我的驚奇與贊嘆。」他覺得讀書時間不夠,徵得父親的同意得以「早起」,他就每天清晨一點起床,讀書直到天明;他能背誦「全部的新約聖經和絕大部分的舊約」,這樣的勤學可能對他後來的寫作生涯奠下瞭極好的基礎。
謬爾年輕時期已經陸陸續續做瞭多次的旅行和自然探險,但在1867年他十九歲時,他決定休假一段時間(原來的計畫是三年),從事一次較大規模的探險旅行,他希望這次旅行足以啓發他後來的生活,他計畫乘坐火車與走路,穿越肯塔基與田納西的森林,一路下行到喬治亞,再南下佛羅裏達,最後他可以前往南美洲去採集植物標本。
這趟旅行最後與計畫不盡相同,周摺重重,但它的「啓發性」卻是一如原來的期待。他當時隨身攜帶瞭新約聖經、米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的<失樂園>(Paradise Lost, 1667)以及一捲伯恩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的詩集,走瞭超過一韆哩路,一路上他寫日記,當時他還沒有文名,可能並沒有想到齣版,但日記在他死後齣版,書名叫做《墨西哥灣韆哩徒步行》(A Thousand-Mile Walk to the Gulf, 1916),成為他的代錶性作品之一。
我說過約翰.謬爾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是他關於自然保護的思想與行動,但在這本他纔十九歲的著作裏,我們已經看見他後來生涯的主要特色。譬如說他從事自然探險的「簡單方法」,他描述自己的計畫時就說:「我的計畫很簡單,就是選擇我能找齣的最荒野、森林最茂密又最省腳力的路綫嚮南行,以能經曆最大範圍的原始森林為目標…。」
這幾乎就是謬爾的「旅行方法」,他並不以探險或達成什麼標竿為目標,他的方法是「融入」,或者用今天的話說,是「慢遊」。沒有特定的時程,隻有一個方嚮和大概的目標,然後就讓環境帶著他走。他當然需要計畫與準備,有時候他也需要補結和嚮導(不過那都是後來的事),但他的探險方式主要是針對自然與地質的觀察與享受,不是那種穿透型、破壞型的探險者;他主要的觀察對象是自然,特彆是植物和地質,他對文明與文化沒有興趣,他對路上偶爾會碰見的屯墾者或印地安人並沒有特彆關注,他注意到印地安人文化以及他們與自然相處方式,那已經是他晚年的事瞭。
他對自然界的關心是「無條件的」,他認為動物、植物的「生存權」是上天賦予的權利,萬物並不是上帝給人類的「恩惠」。他對歐洲白人把萬物視為上帝給予人類的恩惠極為反感,他說:「我們被告知世界是專為人類而造的──這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假設。…如此來看造物主,當然就會對祂所創造的萬物有錯誤的看法。舉個例子來說,對這類被塑造過的人類,羊是個很簡單的問題──牠是為我們的衣和食而生,由於在伊甸園中偷食瞭禁果,導緻人們對羊毛的需求,而羊吃草和白雛菊全是為瞭這注定的神聖使命。」
年輕的謬爾愈說愈義憤填膺:「但是,如果我們問問這些自以為是的上帝旨意解說,那些把活生生的人吃得滋滋作響的猛獸──像獅子、老虎、鰐魚又怎麼說呢?還有無數咬人肉、食人血的有毒蠱蟻又如何呢?無疑的,人是為這些東西飲食而生的嗎?」
約翰.謬爾自己有一個「齊物論」,他說:「如此說來,這些有遠見的教師們難道沒有察覺,造物主創造動植物的目的難道不是要使萬物都愉快地存在?而不是創造萬物以取悅一物。為什麼人要把自己看得比萬物中的一小部分更有價值?上帝努力創造的東西中,有那一樣不是宇宙整體中重要的一環?」
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念,約翰.謬爾主張:「即使是缺少我們肉眼看不見或知識尚無法參透的微生物,宇宙也同樣不完整。」
我們很難想像這們激進的自然主張齣自於十九世紀一位十九歲的年輕人之手或之口。但今天重讀<墨西哥灣韆哩徒步行>,你的確活生生看到這樣的思想正在萌芽,正在把人類從「萬物之靈」角色迴歸到「共生萬物的一環」,迴到謙遜謙卑,迴到珍惜一草一木,不惜動用至高的國傢機器組織力量,「強迫地」為其他動植物保留一塊自然之地。法律與政府,雖是人造之物,此刻也不隻務人之事,它也有「生物權」要維護。
如今,我們進入「國傢公園」時,動物並不關在籠子裏,「觀看者」(也就是人類)纔謙遜地「關在盒子裏」,生命萬物有權自然生長,人類不得乾涉。這個新來的「普世價值」的體會,是今日重讀約翰.謬爾的意義。(全文完)
詹宏誌
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旅行文學,不僅僅是記錄風景,更重要的是記錄旅途中的人。而《墨西哥灣韆哩徒步行》恰恰做到瞭這一點,而且做得非常齣色。作者在書中描繪的人物群像,每一個都鮮活而立體,仿佛就坐在我的對麵,嚮我講述他們的故事。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他們的淳樸、他們的熱情、他們的智慧,都給作者的行程增添瞭無數色彩。我特彆喜歡作者與當地居民之間的互動,那些看似平凡的對話,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連接,也讓我感受到瞭那種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溫暖。它讓我明白,無論走到哪裏,最美的風景往往是人心,而最寶貴的財富,就是那些在旅途中遇到的,溫暖你心靈的陌生人。
评分我必須承認,《墨西哥灣韆哩徒步行》這本書帶給我的震動是難以言喻的。與其說它是一本關於徒步的書,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堅持、關於勇氣、關於生命力的史詩。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驚人毅力和樂觀精神,簡直就是一座移動的燈塔,照亮瞭我內心深處曾經的猶豫和彷徨。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零散但又充滿智慧的哲學思考,它們如同海浪般一次次拍打著我的思維,讓我對生活的意義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作者在烈日下,在風雨中,一個人孤獨前行的場景,那種對夢想的執著,對生命的敬畏,都讓我深深感動。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麵對再大的睏難,隻要心中有信念,就能剋服一切。它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消遣讀物,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去體會那種孤獨中的力量,去品味那些在艱難跋涉中綻放齣的生命之花。
评分《墨西哥灣韆哩徒步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與我以往認知完全不同的墨西哥灣。我原以為那裏隻是海灘和度假村,但這本書卻嚮我揭示瞭它背後更為廣闊、更為真實的另一麵。作者的筆觸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探求,他不僅僅是用雙腳丈量土地,更是在用心去傾聽這片土地的呼吸。書中那些關於當地生態係統、關於獨特動植物的描寫,讓我大開眼界,也讓我對環境保護有瞭更深的認識。我尤其被作者對細節的敏銳捕捉所吸引,無論是海邊細微的貝殼紋路,還是遠處島嶼上飛鳥的遷徙軌跡,都充滿瞭生命的氣息。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充滿野性與原始之美的世界,一個在現代文明衝擊下依然頑強存在的自然奇跡。它激發瞭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也讓我意識到,原來在我們身邊,隱藏著如此多等待我們去發現的寶藏。
评分讀完《墨西哥灣韆哩徒步行》,我感覺自己仿佛也完成瞭一次漫長的心靈跋涉。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綫性敘事,而是充滿瞭迴憶、感悟和對過往的審視。作者在文字中展現齣的深刻自省和成長軌跡,讓我感同身受,仿佛在其中看到瞭自己的影子。他將每一次的跌倒、每一次的迷茫,都轉化成瞭對生命的深刻理解,這種坦誠和勇氣,讓我敬佩不已。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次徒步的經曆,更是在剖析一次自我救贖的過程。它讓我看到瞭,在最孤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如何纔能找到內心的力量,如何纔能重新振作,繼續前行。這本書是一次關於人生意義的深度探討,它用最質樸的語言,講述瞭最深刻的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野性的召喚,那種粗糲的質感和熱烈的色彩,仿佛已經將我帶到瞭那個廣袤無垠的墨西哥灣海岸。我一直對旅行文學情有獨鍾,但很少有哪本書能像《墨西哥灣韆哩徒步行》這樣,讓我從第一頁起就産生瞭強烈的代入感。書中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沿途的地貌變遷,從鹹濕的海風拂過臉頰,到腳下沙礫的摩擦聲,再到遠處海鳥的鳴叫,一切都栩栩如生。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靈魂的洗禮,每一次翻頁都像是踏上瞭一段新的旅程,充滿瞭未知和驚喜。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融入瞭對當地人文風情的觀察,那些淳樸的麵孔,那些世代相傳的故事,都讓這段徒步之旅更加豐滿和有深度。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身體的遠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探索,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自然、與世界的關係,也讓我渴望踏上屬於自己的探索之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