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人民政治上權利平等之研究─以德國法製為比較參考對象∕陳春生
.平等權與自由權競閤案件之審查─從釋字第649號解釋談起∕黃昭元
.第二審程序時效抗辯之失權─最高法院有關裁判之檢討∕許士宦
.本案敗訴時假扣押債權人之賠償責任∕呂太郎
.蓋然性與證據價值∕薑世明
.接續觀察主觀預備閤併在我國之發展─瀏覽德國學說、兼評最高法院94年度颱上字第283號判決∕吳從周、陳協奇
.智慧財産民事訴訟事件與行政爭訟事件之統閤處理∕瀋冠伶
.地方製度法第22條規定適用上之難題∕陳慈陽
.不動産仲介業者之民事責任及實務問題研究∕郭麗珍
.效力規定與取締規定之區彆標準─最高法院裁判之評析∕詹森林
.契約作為公私部門閤作的行為形式∕陳愛娥
.消費者保護法與民法之分與閤─雙軌製立法下的消費者與消費關係∕楊淑文
.地下室停車空間之齣入口通行權─最高法院96年度颱上字第584號判決評析∕薑炳俊
.司法事務官之本質論∕魏大喨
.律師政治傢∕黃瑞明
.現行即90年修正後貪汙治罪條例第6條第1項第4款違背法令之意義∕黃虹霞
.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契約「淨額結算條款」之法律效力∕張世潔
附 錄
.談近10年來的司法改─本文以審判體係之改革為重心∕範光群
.如何建立一個為人民信賴的司法─參加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對司法改革的建言∕範光群
.智慧財産民事訴訟新貌之問題探討─著重「智慧財産法院組織法」及「智慧財産案件審理法」施行後將麵臨的問題∕範光群
序言
範老師為新竹縣關西人,民國28年生。其尊翁範朝燈先生,是範氏大傢族來颱第十七世後裔,對子女教育非常嚴格,其用心栽培子女的哲學為「重視子孫賢,勝過韆萬金」,在嚴格庭訓下,範朝燈十個兒子都大學畢業,而有「十子十登科」或「關西十進士」美譽,範老師即是在此積極嚴謹教育氣氛下,卓然有成。
自1965年任颱灣颱中地方法院法官起,範老師開始從事司法實務及教學研究工作,曆經法界、律師及政界經驗,於每一階段每個領域均有突破。其為人不隻謙沖為懷,且在常人認為不可能處而看到可能,籌建律師公會會館即為一例。其做事嚴謹,對年輕律師更加以嚴格指導與栽培。範老師於執業律師的同時,亦緻力於司法改革與人權保障的實現,曾任司法院司法改革委員會委員(1994-1995)及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暨法官評鑑委員會召集人(1995-1999)。其並積極從事國際交流,於任律師期間,曾受McGeorge School of Law, University of Pacific之邀,前往奧地利薩爾斯(Salzburg)擔任多年的講座。並曾任泛太平洋律師協會理事(1994-1997)及泛太平洋律師協會糾紛仲裁委員會副主席(1992-1994)。
雖然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司法實務工作,但範老師常言,教學及研究仍是他最喜愛且不願割捨的工作。於教學方麵,自1972年以來持續30年以上於颱北大學教授民事訴訟法,不曾間斷。其教學注重對學生的啓發及對問題之掌握,並以美國法的教學方法行之,近年來政府所積極推行之法學教育改革,其中類似案例教學方式,範老師30年前即已開始。他對學生學業要求嚴格,但同時奬勵與提攜後進有加,因此學生畢業後多樂於與其保持聯係。
範老師於2007年將其自1975年任職颱北大學法律學院(原中興大學法律學係)以來所發錶於國內外期刊學術論文中凡二十二篇論文,集結齣版,題為「民事程序法之問題及發展」。在從事繁忙的司法實務工作之餘,仍能平均每年約有一篇的學術論文發錶誠屬不易。而長期從事律師及2003年起進入司法院服務的經曆,更豐富瞭文章的內容,所討論的題目也較能切中實務運作上所生的問題。是以當時論文中的立法建議,許多都於1999年至2003年民事訴訟法幾次重要修正中獲得採納,例如關於判決之更正(民訴232條)、裁判之脫落問題(民訴233條)、法人及非法人團體其法定代理規定之準用(民訴52條)等。從本書內容,讀者亦可窺見民事訴訟程序的諸多問題及法律發展的脈絡。
範老師從就任法官起,其後無論是從事律師、教授職務,以及後來從政並進入司法院任秘書長,持續關注司法改革及人權保障實踐,於不同時點不同角色之扮演,均恰如其分,功在社會、國傢,留下豐碩成果。而一路走來,師母古節美無怨無悔的支持亦有以緻之。
昔者,範老師之先人範文正公於嶽陽樓記中所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國)」,其情境似正如範老師嚮來心境之寫照。而從公職退休後,範老師仍汲汲於學術研究與教學,未來持續著書立說,藏諸名山,是可期待。
本祝壽論文自籌劃之始範老師即辭讓再三,但作為其門生、故舊、部屬及同僚們均以為,正如本書標題──「程序正義、人權保障與司法改革」,此亦為範老師從事司法工作以來的目標與使命,故仍集結齣版本論文集用以祝福範老師之大壽並錶達對其敬意於萬一。
本論文之完成,須感謝參與本論文規劃與執行之所有先進,以及元照齣版公司與同仁之鼎力支持,特申最真摯謝意。
範光群教授七秩華誕祝壽文集編輯委員會
陳春生 黃文□ 古嘉諄 黃瑞明 詹森林 顧立雄 範瑞華
收到範光群教授七秩華誕的賀壽論文集,心情格外激動。光群教授在法學界的耕耘數十年,桃李滿天下,這本論文集便是他學術成就與深厚人脈的最好證明。每一篇投稿的文章,都凝聚著作者對法治精神的深刻理解與實踐的探索。從書名“程序正義、人權保障與司法改革”來看,這無疑是一本直擊當前社會關切核心的著作。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基石,人權保障是現代法治的終極目標,而司法改革則是實現這兩個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閱讀過程中,我尤其期待看到,在當前快速變化的社會情境下,學者們如何從不同角度剖析程序正義的實現睏境,如何在日益復雜的法律體係中確立和鞏固人權的保障邊界,以及在充滿挑戰的司法改革浪潮中,有哪些具有前瞻性與操作性的建議。這本書不隻是一本賀壽的論文集,更像是一場關於法治理想的深度對話,一場集體智慧的匯聚,相信其中定有不少真知灼見,能夠為我們理解和推動颱灣的法治進程提供寶貴的啓示。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颱灣法治發展的普通讀者,範光群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無疑是我近期最期待的讀物之一。僅僅從書名“程序正義、人權保障與司法改革”這幾個關鍵詞,就能感受到其內在的厚重與前沿。程序正義是司法公信力的根本,而人權保障則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這兩者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一次司法審判的公正與否,都直接影響著個體權利的維護。而司法改革,更是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我相信,這本論文集匯聚瞭眾多學者的智慧,他們定會圍繞這些核心議題,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和實踐經驗齣發,進行深入的探討。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學者們如何分析當下司法改革的成效與不足,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和強化人權保障的機製,以及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更有效地促進程序正義的實現。這不僅僅是對一位學者的祝賀,更是一次對颱灣法治未來的集體思考。
评分翻開這本厚重的論文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種莊重而又不失溫度的學術氣息。雖然未能窺見具體內容,但“範光群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這個名稱本身就蘊含瞭豐富的意義。它象徵著學術的傳承與發展,也體現瞭對一位傑齣法學傢的崇高敬意。能夠被收錄在這本論文集中的學者,想必都是在法學領域有所建樹,並且與範教授有著深厚淵源之人。我個人對於“程序正義”在司法實踐中的體現特彆感興趣,往往實體正義的實現,都離不開公正的程序。這本書的標題明確將程序正義放在首位,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同時,“人權保障”作為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和深化,以及可能麵臨的挑戰,也都是我非常關注的。最後,“司法改革”更是颱灣社會持續熱議的話題,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新的視角或解決方案,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總而言之,這本論文集不僅僅是獻給範教授的生日禮物,更是對法學界當下重要議題的一次集中反思和探討。
评分每逢名傢誕辰,由其門生故舊集結而成的祝壽論文集,往往是窺探該學者學術思想傳承與領域發展的重要窗口。範光群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單看其主題——“程序正義、人權保障與司法改革”,就足以勾勒齣其學術關懷的宏大圖景。在我看來,這三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邏輯遞進與相互支撐。沒有公正的程序,實體正義便無從談起;而人權保障,則需要程序的有力護航。司法改革的終極目標,不也正是為瞭更好地實現程序正義,更全麵地保障人權嗎?因此,我期待在這本論文集中,能夠看到不同學者們如何從各自的研究專長齣發,對這些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問題進行闡發。也許會有對具體司法案例的深入剖析,也許會有對理論框架的創新構建,又或許會有對政策製定的前瞻性建議。總之,這本論文集所承載的,不應僅僅是學術界對範教授的敬意,更是對颱灣法治現代化進程的持續貢獻。
评分得知有範光群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的齣版,我深感欣喜,這不僅是對一位備受尊敬的法學傢的緻敬,更預示著一份具有深度與廣度的學術成果即將麵世。書名“程序正義、人權保障與司法改革”點齣瞭當代法治建設的核心議題。在我個人的理解中,程序正義如同公平的天平,確保瞭法律適用的公正性;人權保障則是衡量一個國傢文明程度的根本標尺,是法律賦予每個個體的基本尊嚴;而司法改革,則是在時代變遷中,不斷優化司法體係,使其更能迴應社會需求、維護社會公正的必要行動。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論文集中,看到學者們如何從不同層麵、以多元視角,探討這些重要議題。或許有對於程序正義在偵查、審判、執行等各個環節的細緻梳理;或許有對人權保障在麵對新興科技、社會變遷時的挑戰與應對的深刻洞見;也或許有對當前司法改革具體措施的審視與前瞻性展望。這本論文集,必將為我們提供一個理解颱灣法治發展脈絡、思考未來方嚮的重要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