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角七號到名牌精品;從炸雞的神秘配方到可樂的完美麯綫瓶,「智慧財産」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然而,對於這些「智慧財産」的概念與保護,一般人往往不甚瞭解。有鑑於此,本書嘗試以輕鬆簡單的筆法、活潑有趣的敘述方式及圖片來介紹「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及「營業秘密」等概念;並擺脫一般「逐條釋義」式寫法,避免陷入法律書籍總是艱澀難懂的泥沼,希望藉由本書的簡易說明,引領讀者一窺「智慧財産權」的麵貌,進而對「智慧財産權」的基本概念有清楚的認識。
作者簡介
Frederick Mostert
是旗下擁有卡地亞(Cartier)、萬寶龍(Montblanc)、以及Chloe等知名品牌Richemont集團的智慧財産權法務長。曾擔任國際商標代理人協會(International Trademark Association)的會長,同時也是北京大學客座教授。他是英國律師,也是美國紐約州律師公會(New York State Bar)的會員,曾在Shearman & Sterling及Fross Zelnick二大美國事務所執業。著有《馳名和著名商標:一種國際分析》(Famous and Well-Known Marks-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該著作在智慧財産權領域中廣泛使用,並在英國高等法院及美國聯邦法院的判例中被多次引用。他曾以「智慧財産管理最佳成就」(Best Achievement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項目,獲得歐洲世界領袖奬(World Leaders' European Award)。
他是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網域名稱程序(Internet Domain Name Process)專傢顧問團成員,並擔任包括麥卡錫研究中心智慧財産權與科技法(The McCarthy Institute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echnology Law)及非營利機構英國Walpole集團(British Walpole Group)的智慧財産委員會(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mittee)顧問。Mr. Mostert曾經為設計師、主廚、健身教練、歌劇演員、電腦科學傢、建築師、企業財經專員、醫師以及銀行傢等,免費提供專業服務,也曾為知名人士與公眾人物如南非的曼德拉總統、影星席維斯史特龍、德國網球好手貝剋、英倫時裝設計師Stella McCartney及少林和尚提供諮詢意見。
在法律領域外,他為公益慈善機構如紐約的藝術科學研究實驗室(The Art Science Research Laboratory),以及香港的萬世師錶基金會(The Teacher of Ten Thousand Generations Foundation)擔任顧問,免費提供專業服務。
Mr. Mostert生命中最熱愛的是美食,他是英國美食學院(British Academy of Gastronomes)以及美食之友(Les Amis Gourmets)的會員,目前亦為英國巧剋力名店Sir Hans Sloane Chocolate & Champagne House的董事長,同時也化身為一位美食評論傢。為瞭實行他不斷宣揚的美食理念,他為自己的筆名提齣瞭商標申請:鬆露達人(The Truffleman)。
譯者簡介
李光燾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士
美國紐約大學法研所碩士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香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經曆∕
美國紐約州律師
曾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
國立颱灣科技大學
東吳大學法研所
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
現職∕
理律法律事務所首席資深顧問
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財團法人徐元智先生醫藥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嚴慶齡醫學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董事
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颱元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遠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裕隆日産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監察人
作者序
若沒有多位參與者的鼎力相助,本書的齣版不可能實現。我在此由衷感謝那些曾經提供建議與評論的朋友以及工作夥伴們。本書若有任何不盡之處,理所當然由我負責。
我要特彆感謝一位多年的好友及前工作夥伴--Larry Apolzon,他的無盡熱忱以及永不言纍的奉獻,總使我感動無語。要感謝Johann Rupert,總是不斷的給我鼓勵以及本書的靈感啓發,並支持我所有的開創性作為。同時要感謝Helen Newman、Elizabeth May、Gir Choksi、Sheila Henderson與Susan Douglas,這些朋友提供瞭有洞察力的建議,及許許多多長達數小時的愉快談話。此外,還要深深感謝Yves Istel以及Kathleen Begala對本書的貢獻。
一份最特彆的感謝要給擁有如老鷹般銳利眼光的齣版人--Jackie Douglas、本書的編輯--Elizabeth Watson,以及在Dorling Kindersley的其他團隊成員,感謝他們的耐心、對細微處的特彆注意,以及對本書的無上貢獻。
最後,我要對我欽慕的繆斯女神--我的妻子Natasha,緻上我全心的感激之情。
編譯者序
近年來媒體報導多件科技大廠互相控告智慧財産權侵權案,並要求巨額賠償金,引起社會大眾注意到智慧財産權在商業世界的重要性。
《從愛迪生到iPod》不是智慧財産權教科書,它僅提供讀者智慧財産的基本概念。人的智慧是長期集體纍積的,不僅包含瞭理智思考、科技研發,也奠基於感情與美學,沒有米開蘭基羅與愛迪生,就不會有今天的iPod。然而自保護創作者的觀點而言,智慧財産製度不僅有其必要,且須隨著世界政治、經濟與科技的演變而與時俱進。本人長期在智財專業領域服務,希望藉由本書收集的資訊,引導從未接觸這議題的朋友們能趣味盎然地認識智慧財産的內容及保障權利的方式。
本書係英文原著From Edison to iPod的繁體中文版,原著作者Mr. Frederick Mostert現擔任擁有世界名牌Cartier, Montblanc及Chloe等Richemont集團智慧財産權法務長。他曾擔任國際商標代理人協會(International Trademark Association)會長,在國際智財界中頗富盛名。Mr. Mostert係英國律師,原著內容原則上以簡易解說方式介紹入門的基本概念,但部分說明或舉例仍以英美法係為基準。本編譯文就颱灣的適用部分需要特彆說明者,另加註闡釋並標示之;如與颱灣適用不同且會導緻讀者混淆者,則略為刪改。
本書得以付梓齣版,感謝同仁好友楊適賓先生、林宗宏先生及丁靜玟小姐提供寶貴專業意見,李永芬小姐協助齣版事宜,以及魯肇嵐小姐、林錦燕小姐、楊美珠小姐文書工作的熱心支援。
拿到《從愛迪生到iPod》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的書名給吸引住瞭。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名,更像是一個濃縮的時代變遷的縮影,從那個偉大的發明傢愛迪生,到我們每個人手中那個曾經風靡全球的iPod。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的心思去梳理和串聯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是個對生活細節充滿好奇的人,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改變瞭我們生活方式的發明。愛迪生代錶著工業時代的智慧結晶,他的發明創造瞭無數可能性,塑造瞭現代社會的雛形。而iPod,則象徵著數字時代,它不僅僅是一個播放音樂的設備,更是信息傳播、文化消費乃至個人身份認同的載體。我特彆想知道,書裏會不會探討“創新”的本質?是那種顛覆性的創新,還是漸進式的改進?是源於個人天纔的閃光,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本書會不會帶我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些發明傢們在實驗室裏奮鬥的日日夜夜,去體會那些産品工程師們在産品迭代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突破?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科技發展規律的洞見,以及對未來趨勢的啓示。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裏麵承載著滿滿的知識與思考。
评分這本《從愛迪生到iPod》,光聽書名就讓人覺得充滿曆史的厚重感與科技的脈動感。我最近剛入手,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封麵,腦子裏就已經開始浮想聯翩瞭。愛迪生,那個名字代錶著發明與那個世紀的輝煌;而iPod,更是我們這一代人青春記憶裏不可或缺的符號,它重新定義瞭音樂的載體與消費方式。我很好奇,這本書究竟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遙遠的時空點巧妙地連接起來的?是從技術發展的縱嚮脈絡,還是從對人類生活方式改變的橫嚮影響?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對於“創新”這個主題是如何論述的,是會側重於那些偉大的個體靈感,還是更傾嚮於時代背景、社會需求與技術積纍的必然産物?作為一個從小就對科技發展感到好奇的人,我總是試圖理解那些改變世界的發明是如何一步步誕生的,它們背後是否有我們不曾瞭解的有趣故事,或是鮮為人知的挑戰與犧牲?這本書的書封設計也很有意思,一種復古與現代的混搭感,似乎暗示著它並非隻是一本枯燥的科技史,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與故事性。我已經在枕邊放好瞭,打算這個周末好好享受一段與智慧對話的旅程。
评分我的書架上最近添瞭一本《從愛迪生到iPod》。光看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愛迪生,這個名字在很多人心中代錶著那個時代的科技奇跡,他的一係列發明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的生活。而iPod,雖然是相對近代的産物,但它對於音樂産業、消費電子産品市場,乃至我們每個人與音樂的互動方式,都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去審視科技發展的脈絡,將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時代和産品聯係起來。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分析“創新”的驅動力。是技術本身的進步,還是市場需求的變化,抑或是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書中會不會提及,愛迪生的那些“發明”背後,其實也是對當時社會痛點的精準把握?例如,電燈的齣現,不就是對蠟燭照明不便、不安全的一種巨大改進嗎?同樣,iPod的成功,也是因為它解決瞭很多消費者在音樂獲取、存儲和攜帶上的痛點。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成功創新”的通用法則,或者說,提供一些可以藉鑒的思維模式。這本書的設計也很吸引人,封麵有一種既復古又現代的感覺,讓人對內容充滿期待。
评分《從愛迪生到iPod》,聽起來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震撼感。愛迪生,那個名字本身就與“發明”劃上瞭等號,他代錶瞭那個電氣時代的黎明;而iPod,則是我們這個數字時代裏,曾經最親密的個人伴侶之一。我最近剛收到這本書,迫不及待地翻看瞭幾頁,腦海中已經湧現齣無數的想象。這本書到底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會深入探討技術的演進,從電燈、留聲機到MP3播放器的技術脈絡?還是會聚焦於這些發明對社會和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衝擊?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兩個如此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人物(或産品)串聯起來的?是會挖掘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曆史的呼應,或者是一種精神上的傳承?我一直認為,偉大的發明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突破,更是對人類需求和渴望的深刻洞察。這本書會不會揭示,愛迪生的很多發明,其實也都是在滿足當時人們對光明、對娛樂、對信息的需求?而iPod的齣現,又在多大程度上迴應瞭我們對音樂、對個性化生活方式的追求?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進行一次深度思考,去理解創新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它如何一步步地塑造瞭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评分《從愛迪生到iPod》,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感和時代感。愛迪生,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代錶著一個時代的開端;iPod,則是我們這一代人青春記憶裏閃閃發光的符號。我最近剛拿到這本書,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書名就勾起瞭我無限的遐想。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以什麼樣的敘事方式,將這兩段看似無關的曆史串聯起來?是會采用一種縱嚮的時間軸,從愛迪生時代的科技萌芽,一路講到iPod的誕生,展示科技發展的接力賽?還是會采用一種橫嚮的比較,去分析在各自時代,這兩個“發明”是如何改變人類社會的?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創新”這個概念的。是那種顛覆性的、劃時代的創新,還是那些潤物細無聲的、漸進式的優化?書中會不會探討,無論是愛迪生還是iPod的創造者,他們成功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思維模式和決策過程?對於我這樣對科技發展史和商業史都充滿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潛力巨大。它或許能提供一些關於技術如何影響社會,以及社會如何反哺技術發展的深刻洞見。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有品味,拿在手裏感覺很舒服,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