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環境惡化及生態失衡,人類麵臨的危機迫在眉睫。「綠色資本主義」隻是演變成另一種權力操縱,終究無助於整體生態的改善。自我節製以提升精神靈的層次而普遍化後,纔可免於繼續沉淪。
生態災難越演越烈,人類麵臨極端氣候、水旱災、急性傳染病、食物鏈摧毀、土地沙漠化、野生動物滅絕,以及地震颶風等震撼性天災的危機。另方麵,還有能源、土地、糧食和水資源的短缺,以及海洋汙染和有害廢棄物等問題。生態災難與資源短缺之間,相互影響、甚至相互辯證,前去有太多不測的險巇。雖有許多人提齣對策,但環境惡化的修復和平衡,已不像某些論者所倡導的,尋找替代能源、開發新能源,或透過綠色經濟和保育等策略就能奏效。因為這些對策,已轉成新的綠能經濟和新的操控手段,深被蹂躪的地球將持續的陷落而萬劫不復!
災變有的屬於人為,有的屬於天然,後者也可能是前者所促成。隻要有「人作孽」的成分,災禍都可指嚮靈界介入為挽迴生態失衡所逼齣的懲罰策略,以換得人類的覺醒和節製能力。他者靈療,都有可能變成另一種權力操縱,不但無助於生態災難的化解,還會釀成「救助繁亂」而深化有形無形的生態災難。因此,要從自我覺知而予以調適的自我靈療,纔能真正奏效。自我節製以提升精神靈的層次而普遍化後,纔是世界免於繼續沉淪的保障。
近代西方科學興起,極力於勘天役物;而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在背後促動,更增加它的力度和速度,終而造成舉世狂亂耗能而緻遺生態災難的後遺癥。這種災難的形成,固然是經由政治、經濟和科技等全球化所推波助瀾的,但人心的貪婪和某些價值信念的違反自然律則卻是當中的主要因素。這在現實界和靈界的互動過程,最容易引發大規模的災禍而有需要實質性的靈療來改善。而從他者靈療到自我靈療迴歸的完成,也就是終止生態災難而恢復兩界秩序平衡的不二法門。因此,生態災難可以是靈異觀點的,而靈異觀點的齣路就在靈療和相關配備上。
本書第一部,就在揭發既有的生態論述不夠究竟,而所導緻的相關災難必須是靈異觀點的,纔能真切反映當前的狀況。本書第二部,則在內在理路上承繼第一部,試為開啓靈療的新紀元,以為生態災難提齣有效的拯救對策。本書第三部,屬於延伸配備,再作拓廣,以見生態災難必要挽救的相關方案。
本書特色
本書主題涉及目前全球各地紛紛發生的大災難,但解決生態問題的方法則相當特彆,完全不同過去一般尋求生態平衡的思考與方式,是個人自我覺知的靈療方式,此為本書最大特色。
作者簡介
周慶華
颱灣宜蘭人。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颱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齣版作品有:詩集:《蕪情》、《七行詩》、《未來世界》、《我沒有話要說:給成人看的童詩》、《又有詩》、《又見東北季風》、《剪齣一段旅程》、《新福爾摩沙組詩》、《銀色小調》、《飛越抒情帶》。散文小說閤集:《追夜》學術著作:《詩話摘句批評研究》、《秩序的探索:當代文學論述的省察》、《文學圖繪》、《颱灣當代文學理論》、《語言文化學》、《颱灣文學與「颱灣文學」》、《佛學新視野》、《兒童文學新論》、《新時代的宗教》、《思維與寫作》、《佛教與文學的係譜》、《文苑馳走》、《中國符號學》、《作文指導》、《後宗教學》、《死亡學》、《故事學》、《閱讀社會學》、《後佛學》、《文學理論》、《後颱灣文學》、《創造性寫作教學》、《語文研究法》、《身體權力學》、《靈異學》、《語用符號學》、《紅樓搖夢》、《走訪哲學後花園》、《語文教學方法》、《佛教的文化事業:佛光山個案探討》、《轉傳統為開新:另眼看待漢文化》、《從通識教育到語文教育》、《文學詮釋學》、《反全球化的新語境》、《語文符號學》、《文學概論》、《華語文教學方法論》等。
序導論:從生態災難到靈療的思辨曆程
第一部 生態災難
第一章 生態論述後典律:卡森《寂靜的春天》、高爾《不願麵對的真相》、安德生《綠色資本傢》的檢視與超越
第二章 後環境生態學:一個從恐懼齣發的在地思考
第三章 急性傳染病的恐怖哲學:一種生態災難經驗的理論建構與後設思考
第四章 另一種生態災難:山寨文化話語及其實質效應
第五章 死亡與平衡:災難靈異學
第六章 從視覺到後設知覺:災難影像的超經驗解讀
第二部 靈療
第七章 靈異觀與觀靈異:靈異研究的新模式
第八章 索討與寬恕的平衡點:靈療的文化心理及其跨界難題的化解
第九章 給靈病把脈:靈療麵麵觀
第十章 啓靈方案:新靈療觀
第三部 延伸配備
第十一章 佛教科學與科學佛教:以緣起觀為中介的參世之旅
第十二章 後生態時代的佛教修行:逆緣起解脫與非乘願再來
第十三章 禪與「禪」:一個有關佛教修行法門的詮釋與實踐問題
第十四章 語文産業化的哲學省思:一個因應能趨疲危機的基進的觀點
第十五章 孤獨眼看文化迷茫:龔鵬程先生散文《北溟行記》、《孤獨的眼睛》、《自由的翅膀》的新情懷參考文獻
周慶華
因為溫室效應越演越烈,地球上的冰河和極地冰冠即將消失,人類就要在地球物理學傢波拉剋(H. Pollack)的新書《無冰的世界》所推測一個窘迫傢園的危機中過活,這裏麵會有極端氣候、水旱災、河水乾涸、野火燎原、森林蟲害、傳染病散播、食物鏈被摧毀、海岸綫入侵內陸、糧食短缺和地下水鹹化等等;陸續的將有超過一億人變成氣候難民,而水將成為比石油更加珍貴的資源。
另一方麵就是慕勒(H. Muller)所著《全球七大短缺》一書所敘述的人類將麵臨七大短缺,包括短缺有工作能力的人口、短缺有文化的自由開放的靈魂、短缺在競爭激烈的世界裏可用的時間、短缺乾淨安全的能源、短缺可以對抗犯罪和恐怖暴力的權力、短缺適閤居住的土地和短缺源源不絕的水資源等。這些短缺也跟上述的生態災難有直接間接的關係。換句話說,因為有上述的生態災難,所以造成瞭一些短缺;而因為有一些短缺,所以益加促進上述生態災難的深化,這中間是相互影響、甚至是相互辯證的,且跟我們「百般無可奈何」的心情軋在一起。
在這個原該驚疑不定的過程,又加入瞭許多震撼性的天災,如颱灣於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和二○○九年八月八日發生的地震和水災、南亞於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發生的大海嘯、中國四川於二○○八年五月十二日發生的大地震及海地於二○○八年九月四日發生的颶風等,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降臨或再度降臨自己身上的「災變恐慌」,更讓整體生活濛上一層陰影。因此,我們無疑的是活在一個越來越沒有保障的時代,前去有太多不測的險巇。
麵對這種險巇,許多人都在提供對策,好比高爾(Al Gore)的《不願麵對的真相》要大傢節能減碳、柯爾朋(T. Colborn)等的《失竊的未來──環境荷爾濛的隱形浩劫》要大傢減少化閤物的使用以降低環境荷爾濛的指數及弗列德曼(G. Friedman)要大傢透過地緣政治來左右國傢和人類的行事方式等;但情況卻不如所想像的那麼單純,因為這些對策已經轉成新的綠能經濟和新的操控手段,深被蹂躪的地球將持續的陷落而萬劫不復!
考察這一切惡果的根由,自然在西方人對造物主的信仰所轉成仿照性的支配世界而不斷勘天役物的作為,且強為推行變成全球化的運動。因此,所有的生態災難如果不隨便說是地球的反撲,那麼它們就是上述那種作為所引發兩界失衡的「必要仲裁」的結果。換句話說,一旦緣於信仰而肯定靈界的存在,那麼勢必還要再肯定靈界有超過現實界的能耐,可以在生態失衡時齣來裁決迴復秩序的進程,而所有的生態災難就是基於這類考量而被設定的;人類不願自律或自製,最終就得忍受相關災難的摺磨。這也就是許多災變諸如世界各地的風災水災以及南亞大海嘯和中國四川大地震等,都不在預警中發生,而那些災變現場很少見到動物屍體乃是跟牠們無關而及早被靈界驅趕的緣故。世人未察覺有這種可能性,所想到的盡是沒有多大作用的亡羊補牢的作法,理所當然會一再的被靈界發動「其他災變」給予警示。
倘若還要找齣旁證,那麼有三張照片可以藉來說明。它們紀錄瞭災變後屋毀人亡的慘況,但獨獨有單樹(第三張還間有小竹叢)挺立著:第一張是南亞大海嘯後在印尼美拉波災區一座毀損的清真寺外所見的,收入經典雜誌社所著的《大海嘯:毀滅與重生》書中;第二張是同次的海嘯後在印尼美拉波市鎮所有建築物全部傾圮中所見的,同樣收入上述書中;第三張是莫拉剋颱風侵颱所造成的水災在那瑪夏鄉南沙魯村一處房子全被埋進土裏所見的,收入塗心怡等著的《原起不滅.隻是新生:八八水災週年紀念》書中。在這些照片中,獨存的樹很明顯不是「受災戶」,那麼它又要告訴我們什麼?如果不是它全力挺過瞭災難,那麼就是有外力不讓它倒下隨水流去漂盪。前者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即使再高壯的樹也都撐不住那種巨變,何況是照片中那看起來不怎麼惹眼的「小樹」呢!而後者則讓我們聯想到災變是靈界對人的一個懲罰行動,姑且保留那棵樹就是為瞭藉以顯示「不相乾的對象都不會加以毀滅」(反過來該「懲罰」的對象一個也逃不掉)。
大傢都知道,每次災變的發生,有的屬於人為,有的屬於天然;但後者也可能是前者連帶促成的。而不論如何,隻要有「人作孽」的成分存在,這些災禍都可以直接間接指嚮靈界介入為挽迴生態失衡所逼齣的懲罰策略,為的是換得人類的覺醒和節製能力。隻不過很無奈的,人類的覺醒總是難以見著,而相關的節製能力也遲未看齣成效,以至得靠深層次的靈療來「進行補救」。
雖然如此,靈療真正的有效,還是從自我覺知而予以調適成的;他者靈療,都有可能變成另一種權力操縱,不但無助於生態災難的化解,還會釀成「救助繁亂」而深化有形無形的生態災難。因此,自我節製以提升精神靈的層次而普遍化後,纔是世界免於繼續沉淪的保障。而無疑的,本書正切中瞭這個要害,所提齣的對策,足以使地球得以休養生息,而人類想恆久存活的「退路」打算也終於有瞭明確的指標。
乍一聽《生態災難與靈療》這個書名,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股濃烈的、略帶悲觀的憂患意識,以及與之相對的、似乎有些縹緲的希望之光。生態災難,這四個字本身就帶著沉甸甸的工業文明反噬的意味,它提醒著我們,人類的過度開發和無序擴張,已經讓地球不堪重負,那些關於氣候變暖、物種滅絕的新聞,總是不間斷地敲打著我們脆弱的神經。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需要“療愈”的時代,而“靈療”這個詞,則代錶著一種嚮內探索、尋求內在平和與平衡的力量。所以,這本書到底是如何將這兩條看似平行卻又可能相互影響的軌跡交織在一起的呢?我非常好奇,它會不會深入剖析,我們對自然的破壞,是否也源於我們自身心靈的空虛、焦慮和失落?當我們內心充滿恐懼和貪婪時,我們看待自然的方式也會變得功利和短視,從而忽略瞭它們本身所蘊含的生命價值和神聖性。那麼,這本書所倡導的“靈療”,是否是一種喚醒我們內在的同情心、慈悲心和對生命的熱愛的過程?它是否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建立起與大地母親的情感連接,讓我們不再將自然視為可供索取的資源,而是將其視為我們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像一位智者,指引我們如何在這種危機四伏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堅定和清明,並從這種內在的寜靜中,汲取力量,去采取更積極、更有建設性的行動,從而真正實現個體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评分《生態災難與靈療》這個書名,像一首低沉的挽歌,又像一麯即將奏響的希望的樂章。我一直覺得,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既是挑戰重重,也充滿瞭轉機。一方麵,我們不得不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從全球變暖到生物多樣性銳減,這些都像是地球嚮我們發齣的SOS信號。另一方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身心靈的健康,渴望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和諧。那麼,這本書是如何在這兩個看似獨立的領域之間架起橋梁的呢?我腦海裏勾勒齣一種可能性:作者或許會深入探討,我們與自然界的關係,是否從根本上反映瞭我們內心的狀態?當我們的內心充滿焦慮、貪婪或Disconnected時,我們對待自然的方式也可能變得掠奪性。而“靈療”,是否就是一種幫助我們重拾與生命、與大地、與萬物的連接的方式?它可能不隻是簡單的個人放鬆,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於“同在”的覺醒。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領我,去理解生態危機背後更深層次的精神根源,並從中找到一種能夠真正療愈我們自身、並最終療愈地球的方法。它是否會像一位睿智的嚮導,帶領我們穿過迷霧,看到希望的曙光,並教會我們如何在危機中找到內在的力量,從而成為改變的積極參與者?
评分“生態災難與靈療”——這本書的書名,一開始就給我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思維碰撞。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充斥著各種負麵新聞的時代,人們常常被各種環境危機和災難性事件所壓倒,感到無助和焦慮。而“靈療”,這個詞匯則似乎是通往內心深處的一扇門,它關乎精神的慰藉、心靈的淨化,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探索。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將這兩個看似遙遠的議題聯係在一起的?這本書是否會揭示,我們所麵臨的生態危機,並非僅僅是外部環境的物理性破壞,更是我們內在精神狀態的映射?或許,我們對自然的剝削和破壞,恰恰是我們內心深處失衡和Disconnected的錶現。那麼,通過“靈療”的途徑,是否能夠幫助我們重拾與自然的聯結,從而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待地球的方式?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或哲學思考,讓我們在麵對環境挑戰時,不再僅僅依靠科技或政策,而是從精神層麵尋求突破?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引導讀者去反思人類文明的發展模式,去探尋一種更加可持續、更加和諧的生活方式,一種既能修復外部環境,也能療愈內在心靈的道路。它是否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治愈”是內在與外在的統一,是精神與物質的和諧?
评分《生態災難與靈療》——這個書名,總讓我想起那些在荒蕪之地開齣的堅韌花朵,或是暗夜中閃爍的微弱星光。我一直在思考,當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觸目驚心的生態報告,看到冰川融化、森林消失、海洋酸化,內心深處湧起的除瞭震驚和擔憂,還有一種深切的無力感。仿佛麵對一個龐大而失控的機器,我們個體如同渺小的塵埃,無從施力。而“靈療”這個詞,則指嚮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領域,它關乎內在的覺察,關乎與生命的連接,關乎那些難以言說的能量流動。這本書,究竟是如何在這樣的語境下,將兩者融閤在一起的呢?我猜想,它或許並不隻是簡單地講述一個關於如何“應對”生態災難的故事,而是更深層次地探討瞭人類與自然之間失衡的根源,而這種失衡,可能首先源於我們內心的Disconnected。書中是否會描繪齣,當個體的心靈變得Disconnected時,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會隨之扭麯,進而導緻我們對自然産生掠奪和破壞的傾嚮?那麼,通過“靈療”,是否意味著要重塑這種連接,去重新感受大地的心跳,去傾聽森林的低語,去與萬物生靈建立起一種更深的、更尊重的共生關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不再僅僅將生態危機視為一個純粹的科學或經濟問題,而是將其理解為一個深刻的、關乎人類存在意義的精神層麵的挑戰。它是否會揭示,真正的“療愈”並非僅僅是修復環境本身,而是要先療愈我們破碎的靈魂?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生態災難與靈療》,光聽這個名字就讓人感到一種矛盾又奇妙的聯結。我之前對“靈療”這個概念並不太熟悉,隻知道大概是一些與身心靈成長、能量療愈有關的東西,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腦海裏立刻閃過無數個問號。生態災難,這是我們當下最棘手、最令人擔憂的全球性問題之一,空氣汙染、氣候變化、物種滅絕……這些詞匯本身就帶著沉重的壓抑感,讓人感到無力。而“靈療”,聽起來似乎是飄渺的、虛無的,是關於內在的平靜與和諧。這兩者之間,似乎隔著一條巨大的鴻溝。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將如此宏大而現實的危機,與如此個人化且形而上的療愈方式聯係起來的?這本書會不會是一種試圖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嘗試?或者,它是否暗示瞭我們所麵對的生態危機,其根源可能也與我們內在的精神狀態、與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有著深刻的聯係?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它提供的“靈療”究竟是指什麼,是對個體心靈的撫慰,還是對集體意識的喚醒?它是否能為那些在環境問題麵前感到焦慮和無助的人們,提供一些切實可觸的慰藉和力量?它是否會像一劑良藥,緩解我們因環境惡化而産生的“心病”?我甚至在想,這本書會不會探討一種全新的、超越物質層麵的解決方案,一種從精神層麵來影響和改變我們與自然關係的可能性?這種反差感,恰恰激發瞭我最大的閱讀興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