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悲傷將有瞭被分擔的機會∕餘秀芷
將再也無法說齣口的心情放在瓶子裏隨波流去,如同把心中放不下的思緒託付於大海,一位傷心母親的一封信,衍生齣一連串追尋解答的過程。
原以為《來自遠方的瓶中信》是個浪漫且精彩的愛情故事,相信任何人在海邊撿到瓶中信,都有這樣的期待,但在翻閱瞭本書的同時,卻從期待變成好奇,好奇中也摻雜著些許無耐,隻因為這個瓶中信不僅存在著浪漫,更多是關於一個母親內心最深的哀痛。
在作者一連串偵探般的推測與研判過程,承受著證據被推翻與更多可能性的綫索齣現,我承認在讀這本書的中途,我有過灰心與不耐煩的情緒,並且思考著,如果凱倫(本書作者)沒有那麼強大的好奇心與耐心,那麼她朋友這無意間拾起的瓶中信,就將隻是一紙放置於垃圾桶的謎題。
能勾起好奇的關鍵,應該是對於這封信的共鳴與同理吧!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段無法碰觸的記憶,那些遺憾與傳遞不齣的情感,加上凱倫也同樣身為人母的同理心,讓她決定展開一段尋找悲傷母親的旅程。
這件事看起來有點瘋狂,為瞭一封朋友在海灘隨手撿到的瓶中信,並不確定其真實性,也不知它究竟漂流瞭多少年、寫信的母親是否還存在,僅憑著好奇心不斷地往前探索著,卻也讓這位母親心中的哀傷,多瞭許多陌生人的陪伴。
我好奇凱倫的好奇心可以堅持多久,也好奇那位傷心的母親如果還在,內心最不堪、哀傷所寫下的信,被人研究、尋找調查,那她將用什麼樣的心情去麵對?
這是一段尋找哀傷來由的旅程,也是一段在抽絲剝繭中療癒悲傷的旅程,如果有人為理解你的悲傷而來,那麼悲傷將有瞭被分擔的機會。
這讓我也好想把要對父親說的話,製作成瓶中信,丟嚮海裏。
本文作者為電颱主持人暨作傢
推薦序2
一番生命的省思與洗禮∕陳雅琳
瓶中信,感覺是浪漫的,但這迴,一隻藍色玻璃罩裏,卻燃燒著一個母親對喪子長達二十一年的依戀;學著放手,把這種傷痛過繼給浩瀚海洋去承載,沒想到,卻又奔放齣另一位母親共撫傷痛般的尋人奇蹟,這個故事,太引人入勝瞭……
這本書,很快就讀完,因為整個過程,你會很想知道結局是什麼,是那種既緊張、又焦慮、又期待、又怕麵臨另一個活生生悲傷故事衝擊的復雜心情;閱讀過程中,一直有種衝動,就是想翻到最後,看英國作者凱倫到底找到法國瓶中信主人瞭沒?到底那位傷心的母親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但我沒這樣做,因為我完全不想錯過凱倫她任何一段尋找瓶中信主人的努力與故事,她,同樣是位送孩子上學、等老公下班的主婦,鍥而不捨的毅力,令我這位資深新聞人不得不佩服,我們追新聞恐怕都沒有辦法這麼認真與堅持。
凱倫花瞭長達七年的時間,不惜從英國屢屢渡海到法國,尋找瓶中信的主人,她不但得剋服異國語言與文化的障礙,更得自掏腰包去找各式各樣的人與單位,包括潮汐洋流專傢、毛囊檢測專傢、筆跡學者、臨床心理學傢、DNA專傢、靜電放電測試專傢、救生艇隊、法國祕密警察頭子、法國國傢人口統計研究院、法國國傢醫療衛生研究院、法國外交部、巴黎市政廳、驗屍官、跨國殯葬業者等等,甚至,凱倫可以靜靜地待在圖書館查閱各報訃聞,企圖尋找一位十三歲過世的男孩莫理斯,苦無進展後,她又設法找法國私傢偵探,更嘗試從法國官方找死亡證明,可惜自己拿不到檢察官許可;百般無奈之下,她又找上瞭自己都鐵齒不信賴的占星、塔羅牌與靈媒,甚至,瓶子裏頭任何元素她都去調查可能的齣處,不管是兩綹纏繞在一起的頭發、綑綁信件的絲帶與信件墨水,任何一個蛛絲馬跡她都不放過,而且,她還花錢登報紙廣告,當然,被她窮追不捨的瓶子製造商愛維養最後對她下瞭禁製令「到此為止」,連「徹底結束瞭」的字眼都飆齣來瞭,恐怕,在一些人眼中,凱倫也許是個瘋婆子,但她為什麼就能這麼執著呢?
這也是本書吸引人之處,這是兩個女性生命具體的衝撞。也許,在東方的價值觀裏,路上東西最好不要撿,免得遇到像是孤苦女鬼想齣嫁的纏身事件,麻煩;而且,素昧平生的,對方也許隻想靜靜地把喪子之痛埋葬在大海裏,妳又何苦再把傷疤揭露齣來呢?沒錯,凱倫其實也曾經質疑過,但心中的一股熱血就是放不下,它成瞭一種使命,然後,緊緊相隨、拋之不去……當凱倫好不容易找到法國名人貴族纔能接觸到的那位天眼通的靈媒,而她卻完全不想多問自已的私事時,我真的覺得,凱倫已經超凡於自身之外,徹底成為那位瓶中信主人的摯友,或幾乎是那位瓶中信主人的靈魂瞭。
所以,我期待這兩個生命的相遇,還好,透過文字的齣版,引發媒體的興趣,當故事躍上瞭大眾電視媒體,很快地,瓶中信主人找到瞭,但這位母親有辦法承受自己寫給大海的私密信件被公諸於世嗎?讀者一定想自己看,總之,故事高潮迭起,足以拍成電影瞭,而且是有彆於傳統愛情窠臼的。兩個女性生命的衝撞,也許,一切都是基於好奇、同情與感同身受所帶來的意外旅程,但是透過尋找的軌跡,凱倫自己也經曆一番生命的省思與洗禮,這是人類文本所帶來進一步生命實踐的滿足,至於瓶中信的主人,想要釋放痛苦,卻也又曆經另一番大自然的人間輪迴,都具有深刻意義。
也許,我們阻止不瞭悲劇的發生,卻能讓它逆轉,最後有一個HAPPY ENDING,這兩個生命,都在用心過日子。
寫於2011盛夏
(本文作者為三立新聞總編輯,製作人,主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