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關押期間,正在大學英文係讀書的兒子給我寫過一篇令我動容的好文章,其中說到我的遭遇使他想起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所描寫的梅尼特醫生長期被囚禁在巴士底獄的情景。
巴士底!在我心中已經激起狂怒幾十年的巴士底!
那是1789 年被巴黎人民攻陷的封建專製政體的堡壘嗬!
中國有沒有巴士底?誰敢說沒有呢?整個中國就是巴士底!
中國巴士底,你要肆虐到何時?你能肆虐到何時?
──李貴仁,《中國巴士底》
本書特色
《中國巴士底》是「勞改基金會」所發行的「黑色文庫」係列的第十七集。從2001年起,勞改基金會開始齣版《黑色文庫》係列。從第一集徐文立的《我以我血薦軒轅》至最新齣版由查建國撰寫的《鐵骨柔情》,勞改基金會已齣版將近三十本著作。這些勞改倖存者的個人迴憶錄及訪談錄涵蓋瞭五零年代遭整肅的地主及反右運動中受害的知識份子至九零年代在互聯網上發錶文章的異議人士。從北京到西藏,從上海到夾邊溝,這些勞改倖存者的故事刻畫齣中國曆史跨世紀的大悲劇。
作者簡介
李貴仁
浙江東陽人,1943年生於貴州貴陽。1965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係。1968年到陝南山區安康工作,曾當排字工、高中教師,《安康日報》編輯、記者。1979年─1982年為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學研究生。1983年任陝西人民齣版社主任編輯,曾主持《文學傢》和《文學大選》的工作。1987年任華嶽文藝齣版社副總編輯。1989年投身民主運動,六四後被捕入獄五年。1992年獲美國言論自由基金會「郝爾曼─哈梅特」奬,1995年獲作傢人權奬。作者推崇思想自由,長期備受打壓。寫作是他對抗精神壓抑與疾病摺磨的武器。
齣版緣起11
天安門僅存的勇士(序一) 吳弘達17
不朽之盛事(序二)鬍平21
遙望星空(自序一)25
人權,一個令人憤怒的話題(自序二)31
上捲 「六四」風雲和牢獄之災
心中的淚與火,從這一天開始39
灰色恐怖還是黑色恐怖? 48
我的所謂「罪狀」55
下地獄的這個日子真長68
豬玀們宣講「列寜名言」80
我不是珍稀動物85
「法律就是統治階級的意誌」94
他們大都隻活瞭二十來歲 102
和黑社會老大相處 110
我陪的最後一個死囚是刑警 116
法庭上的陳述 126
我沒有資格當勞動號 134
你們拿槍把我斃瞭我也不背! 139
反革命分子命不如蟲! 145
海外救援聲浪豈能擋住 152
「特殊待遇」意味著什麼 160
附:再迴首,往事並未成煙張明 167
寫在齣獄之後 170
江澤民拿我們做賭注和籌碼 175
附錄:學界豪傑獄中鐵漢 曉立 185
中捲 痛悼亡靈.指點時事
忘不瞭那塊紅薯、那隻羊腿 193
來不及就不遺憾 198
若不是那女子,我早已死於非命 201
腦海中翻起我那被處死的同學 204
文革初年耳聞目睹的慘死者 206
異端的權利——哭若水 212
人民心中永不熄滅的火炬——懷念賓雁 219
水果小販見義勇為之後 225
對比貪官,看小蟊賊的腦袋一個值多少錢 228
綏靖政策的曆史教訓不能忘記 230
「煤黑子」命值三萬!讓官員子弟去乾! 233
颱灣波蘭:在民主潮流中新生 236
下捲 文學批評:我是劍,我是火焰
《李貴仁文集》之弁言 241
「老槍手」的告白——緻我的愛人,代文集自序 248
人道主義——文學的靈魂(碩士學位論文) 253
主鏇律:人道主義——張抗抗小說創作漫論 302
一個特定時代的「懺悔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辨析332
後記 349
“中國巴士底”這個書名,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戲劇性的衝突。它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法國大革命中那個標誌性的事件,巴士底獄的陷落,它代錶著壓迫的終結和自由的曙光。所以,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的“中國巴士底”究竟是什麼?是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重大變革?某個象徵性的地點?還是某種根深蒂固的舊製度或思想,最終被人民的力量所摧毀?我個人對那種能夠深刻反映社會變遷,以及展現個體在曆史洪流中抗爭精神的作品非常著迷。這本書會不會講述一段關於反抗、關於突破,最終實現解放的精彩故事?或許它會以一種更加宏觀的視角,審視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那些曾經阻礙進步的“堅固堡壘”,以及人們如何一步步去挑戰和瓦解它們。我期待作者能夠用引人入勝的筆觸,將厚重的曆史背景與鮮活的人物命運相結閤,讓我們看到在麵對“巴士底”般的阻礙時,普通人的勇氣與智慧是如何閃耀的。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其中所蘊含的深層含義。
评分《中國巴士底(簡)》這個書名,就像一個充滿魔力的符號,瞬間將我的思緒拉到瞭曆史的深處。它讓我聯想到法國大革命中那個舉世矚目的事件——巴士底獄的陷落,那不僅僅是一場起義,更是對舊有壓迫體製的一次徹底的宣判。那麼,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又會有怎樣的“巴士底”故事等待我們去發掘呢?我猜想,這本書並非僅僅指嚮一個物理空間,而是一種象徵,象徵著那些根深蒂固的、阻礙社會進步的“壁壘”,或是那些壓抑民眾聲音的“高牆”。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獨特而深刻的視角,來解讀中國曆史上那些激動人心的變革時刻,那些關於反抗、關於覺醒、關於自由的宏大敘事。它會不會講述某個被壓迫的群體,如何在絕望中找到希望,如何凝聚力量,最終打破束縛,重獲新生?或者,它是在以一種更加宏觀的視野,審視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那些反復齣現的、需要被挑戰和打破的“舊秩序”?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閱讀興趣,讓我渴望去深入瞭解這個“中國巴士底”背後所蘊含的深邃意義。
评分《中國巴士底(簡)》這個書名,真的太有衝擊力瞭!“巴士底”三個字一齣來,腦海裏立刻就浮現齣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那種曆史畫麵,充滿瞭反抗、解放的意味。我很好奇,這本書的“中國巴士底”究竟指的是什麼?是某個具體的曆史事件?某個象徵性的地點?還是某種壓迫性的製度或思想?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肯定不乏這樣的“堡壘”被打破的時刻。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獨特而深刻的視角,來解讀中國社會在不同時期所經曆的變革與抗爭。這本書會不會是在講述某個被壓迫的群體,如何團結起來,最終衝破束縛,獲得自由的故事?又或者,它是在探討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那些阻礙進步、阻礙人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舊勢力”,是如何被挑戰和瓦解的?我特彆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如果《中國巴士底(簡)》能讓我對中國的曆史、社會結構,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作用有更深的認識,那它絕對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吊足我的胃口,讓人忍不住想要去探索其中蘊含的深刻意義。
评分“中國巴士底”這個書名,一聽就覺得充滿瞭故事性和曆史的厚重感。它立刻勾起瞭我對法國大革命時期巴士底獄的聯想,那種象徵著舊秩序、壓迫和不公的堡壘,最終被人民的力量所摧毀。所以,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的“中國巴士底”到底指的是什麼?是中國曆史上某個重要的轉摺點?某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事件?還是某種深植於中國社會中的、需要被打破的“舊模式”?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反映社會變遷、展現個體與集體力量的作品非常感興趣。我期待《中國巴士底(簡)》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一段關於反抗、關於變革、關於自由的故事。這本書會不會是關於某個群體,他們在麵對強大的壓迫時,如何凝聚力量,最終打破束縛,實現自我解放的曆程?或者,它是在剖析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那些阻礙前進的“障礙”,以及人們如何一步步去剋服它們?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充滿瞭無限的想象空間,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在這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構建齣屬於中國自己的“巴士底”故事。
评分哇,看到《中國巴士底(簡)》這個書名,真的讓人充滿好奇啊!“巴士底”三個字一齣來,腦海裏立刻浮現齣法國大革命的那個曆史場景,那種推翻舊秩序、追求自由的激情,實在太有代錶性瞭。不知道這本書的“中國巴士底”又是何方神聖,又會發生怎樣震撼人心的故事呢?是像當年巴士底獄那樣,是某個象徵性地點,還是某種製度、某種思想的崩塌?我個人對曆史題材的故事一直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能夠映射齣現實社會問題的作品。《中國巴士底(簡)》聽起來就像是那種,能讓人在閱讀中不斷思考,甚至産生共鳴的書。我特彆期待作者能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將中國幾韆年的曆史變遷,與“巴士底”這個概念聯係起來,挖掘齣那些隱藏在時間長河中的、關於反抗、變革與重生的深刻寓意。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探究其中奧秘的強烈欲望,不知道裏頭會不會有對古代農民起義的深刻解讀,或是對近代革命風雲的全新視角?也可能是在描繪當代社會某個角落裏,個體麵對強大壓迫時,那種不屈不撓的呐喊與抗爭。總之,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和曆史厚重感,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看看作者究竟為我們描繪瞭怎樣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巴士底”圖景。
评分“中國巴士底”這個書名,簡直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那些揭示社會深層矛盾、展現個體反抗精神的作品特彆著迷。法國的巴士底獄象徵著舊製度的壓迫,它的陷落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開啓。《中國巴士底(簡)》這個名字,讓人瞬間聯想到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是否也曾有過類似的、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或“地點”,它們象徵著某種不公、某種壓迫,而最終被打破。我猜測這本書可能在探討中國曆史上某個關鍵的轉摺點,或者以一種更宏觀的視角,審視中國社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變革與動蕩。它會不會是關於某個被壓迫的群體,是如何奮起反抗,最終打破束縛他們的“牢籠”的故事?或者,它會揭示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那些阻礙進步的“壁壘”,以及人們如何去衝擊和瓦解它們。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厚重的曆史背景與鮮活的人物命運相結閤,讓我們看到在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巴士底”麵前,普通人的勇氣與智慧是如何閃耀的。單單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無限的遐想,它暗示著一場變革,一次突破,一種對自由與平等的追求,這一切都太吸引人瞭。
评分《中國巴士底(簡)》這個名字,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古老而深邃的東方國度裏,挖掘齣瞭一段驚心動魄的“權力堡壘”的崩塌史。我不禁聯想到,這本書會不會是在講述某個時代的重大社會變革,那些曾經根深蒂固的體製、思想,就像堅不可摧的巴士底獄一樣,是如何在一夜之間,或者經過漫長的醞釀,最終被人民的力量所推翻的。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這樣的“巴士底”或許不止一個,也或許並非指代某個具體的建築,而是一種象徵,一種頑固不化的舊勢力,一種壓製民意的強大阻力。我很好奇作者會選擇哪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或者以一種更具普遍性的方式來呈現。如果是描繪古代,可能會是某個朝代的農民起義,揭示底層人民的苦難與反抗;如果是近代,那可能觸及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那些點燃民族覺醒的火種。甚至,這本書會不會將目光投嚮當今的中國社會,用一種寓言式的手法,來探討現代社會中存在的某些“巴士底”,以及人們如何去挑戰它們。光是想到這一點,就覺得這本書充滿瞭力量感和思考深度。我特彆喜歡那種能引發讀者對社會結構、權力運作,以及個人在曆史洪流中作用進行反思的書籍,《中國巴士底(簡)》似乎就具備這樣的潛質,讓人期待它能夠帶來一場思想的“革命”。
评分《中國巴士底(簡)》這個書名,一齣現就自帶一種強烈的曆史畫麵感,讓人立刻聯想到法國大革命的那個標誌性時刻。巴士底獄的陷落,象徵著舊有權力的傾覆和民眾覺醒的力量。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的“中國巴士底”究竟是指什麼?是中國曆史上某個重要的轉摺點?某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事件?還是某種被壓迫的社會狀態,最終被打破?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反映社會變革、展現個體與集體抗爭精神的作品情有獨鍾。《中國巴士底(簡)》這個名字,讓我預感到它將是一部充滿力量和深度的作品,可能會探討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中,那些曾經存在的“壓迫堡壘”是如何被挑戰和摧毀的。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一段關於反抗、關於覺醒、關於自由的故事。這本書會不會聚焦於某個被壓抑的群體,描繪他們如何凝聚力量,最終衝破束縛,實現自我解放?或者,它是在以一種更宏觀的視角,剖析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那些阻礙進步的“障礙”,以及人們如何一步步去剋服它們?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激起我無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评分“中國巴士底”這個書名,讓我腦海裏立刻閃過法國大革命的畫麵,那種對舊有權威的挑戰,對自由的渴望,感覺非常震撼。所以我特彆好奇,這本書的“中國巴士底”到底是什麼?是中國曆史上某個重要的曆史事件?某個象徵性的地點?還是一種隱喻,代錶著某種需要被打破的堅固的、壓抑的體製或思想?我喜歡那種能夠引發讀者對曆史、對社會進行深刻反思的書籍,而《中國巴士底(簡)》這個書名,似乎就具備瞭這樣的潛質。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一個關於中國社會變革的故事,一個關於反抗、關於覺醒、關於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故事。它會不會是關於某個群體,他們如何從弱小走嚮強大,最終推翻壓迫他們的“巴士底”?或者,它是在描繪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那些阻礙進步的“堅牆”,是如何被一代代人不斷衝擊、最終瓦解的?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張力,讓我對內容充滿瞭無限的期待,迫不及待地想去一探究竟。
评分《中國巴士底(簡)》這個書名,簡直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它讓我立刻聯想到法國大革命中那個標誌性的事件,巴士底獄的陷落,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的被攻破,更是象徵著舊時代終結,新時代到來的曙光。那麼,這本書的“中國巴士底”又會是怎樣的存在呢?我猜測它一定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名詞,而是一種意象,一種精神,或者是一段被曆史銘記的、關於打破束縛、追求自由的宏大敘事。我非常好奇作者會以何種角度去切入,是聚焦於某個具體的曆史時期,描繪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還是以一種更隱喻的方式,探討在中國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那些曾經存在過的、阻礙進步的“壁壘”是如何被一點點瓦解的?我對那些能夠引發深刻反思的作品情有獨鍾,如果《中國巴士底(簡)》能夠讓我對中國的曆史進程、社會結構,甚至是對“革命”這個概念本身有新的認識,那它無疑會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書籍。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仿佛能從中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一種對舊有秩序的挑戰,以及對更美好未來的追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