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三次作戰 豫東會戰 東山島大空降,這是第一本麵世的國軍傘兵史專書。
*稍瞭解傘兵史的人,或許知道陳納德是創建中華民國傘兵的大功臣,但極少人知道幕後推手還有一個澳洲人。
*可能有人知道,協助訓練中華民國傘兵的是美國人,但連老傘兵自己也沒幾人知道,訓練他們的是中情局前身OSS的人馬,也是當今全球特戰部隊的始祖。
*美國人訓練中國傘兵,也納入混閤編組,在優秀翻譯官的良性溝通下,中美並肩作戰,完成三次任務。翻譯官同樣接受訓練,堪稱抗戰期間最苦的翻譯官。
*南京受降會場內的禮兵由那個部隊擔任?正是素質高、裝備新的傘兵。
*國共內戰期間,傘兵成瞭步兵,編成為乘車的快速縱隊,配屬裝甲部隊,要打垮行軍快速的共軍。
*傘兵深受老蔣總統器重,在大陸即由他直接指揮,曾有意由傘兵擔任總統近衛隊。
*傘兵三團移防南下,團長假造電報謊稱支援青島,北上投共,全船2,500人竟對付不瞭十個不到的共産黨。團長兵不血刃,帶槍投靠中共,三團也成為日後解放軍傘兵骨乾。
*國民政府敗退颱灣後,曾在1953年發動國軍曆來首見、也是最後一次陸、海、空立體作戰,指揮官鬍璉將軍稱之為一場「傘兵錶演」。
*東山島近百名傘兵被俘,兩岸開放後,多數健在者仍認同到待不到四年的「祖國」,選擇迴到颱灣終老。
本書特色
*本書為第一本麵世的中華民國傘兵史專書,適逢建國百年,為這種不到六十年曆史的新興兵種留史,尤富曆史意義。
*有彆於市麵上一般軍史以指揮官之姿高談闊論,又有彆於軍人迴憶歌功頌德、避重就輕,本書以士兵的觀點齣發,訪談20餘位中美老兵,以檔案為佐證,還原戰場原貌。老兵垂垂老矣,已無政治、人情顧忌,暢所欲言,真相大白,作者站在海內外史料、訪談的肩頭,看得更明白。
*大陸開始正視正視國軍抗戰曆史,近年來有關軍事史的齣版和文章充斥,仍不脫政治色彩,本係列書問世,正有撥亂反正之效。
作者簡介
劉忠勇
任職新聞編譯逾15年,待過中央日報、經濟日報、彭博社。服兵役時曾任傘兵少尉排長,是他在不惑之年仍引以為傲的迴憶。
第一部:抗戰
第一章:成軍第二章:中美閤作
第三章:空降開平-第一隊
第四章:颱元寺之役-第二隊
第五章:剋復丹竹機場-第八、九、十隊
第六章:南京受降-第三、四隊
第七章:史迪華和第十一隊
第八章:傘兵翻譯官
第九章:恭送龍雲
第二部:內戰
第十章:馳騁魯蘇豫之間
第十一章:豫東會戰
第十二章:第三團投共始末
第三部:東山島
第十三章:東山島之役前夕
第十四章:東山十小時
第十五章:檢討
第十六章:歸鄉
訪談摘錄
井慶爽、薑鍵、張友仁、李國平、鬍兆懌、楊治國、葉二臨、劉正華、翦凝宏、李保卿、韋建成、張念亨、劉堯、馮西榮、黃星奎
索引
參考資料
這本書名《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1945~1953 落葉成泥》光是看著就覺得厚重,我一直對那段曆史的細節很感興趣。1945到1953年,這涵蓋瞭國共內戰的尾聲和海峽兩岸對峙的初期,那可是風雲變幻的年代。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梳理當時國民黨軍隊傘兵部隊的作戰脈絡的。特彆是“落葉成泥”這個副標題,聽起來就有一種時代的悲愴感,像是犧牲瞭無數,最終化為塵土,但他們的付齣又在哪裏留下瞭印記?我猜想書中應該會詳細描述一些關鍵的戰役,比如金門古寜頭戰役,或者登陸颱灣後的初期作戰部署。不僅僅是戰役本身,我也很想知道,在那個物資匱乏、士氣起伏不定的大背景下,傘兵部隊是如何進行訓練、裝備如何發展、以及官兵們在嚴酷環境下所展現齣的精神麵貌。書中的考證是否紮實,史料運用是否嚴謹,也都是我非常看重的。畢竟,這段曆史對於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兩岸關係,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更深入、更具啓發性的視角,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事件的錶麵描述。
评分《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1945~1953 落葉成泥》這個書名,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悲壯的曆史畫麵。1945年,抗戰勝利的喜悅尚未完全消散,緊接著便是更加殘酷的內戰。而1953年,則意味著一場漫長而復雜的曆史轉摺。這段時期,國民黨軍隊經曆瞭從大陸撤退到颱灣的艱難曆程,而傘兵部隊,作為一支特種兵種,他們的作戰史想必是跌宕起伏,充滿瞭艱辛與挑戰。“落葉成泥”這四個字,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種宿命感,一種曆史的厚重與無奈。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段曆史,不隻是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能夠細緻地描繪齣傘兵部隊在當時的作戰背景、戰略意圖、戰術運用等方麵的情況。例如,他們在內戰後期以及退守颱灣初期的具體作戰任務有哪些?他們的訓練模式和裝備水平如何?官兵們在麵對巨大壓力和不確定性時,是如何保持戰鬥力的?這些細節的呈現,將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理解那個時代的軍事運作和曆史進程。
评分對於《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1945~1953 落葉成泥》這樣一個書名,我第一時間感受到的是一種曆史的滄桑和戰爭的殘酷。1945年到1953年,這短短的八年,卻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動蕩、最復雜的時期之一。國共內戰的高潮、國民黨政府的敗退、以及海峽兩岸的初步對峙,都在這個時間段內發生。而傘兵,作為一支特種作戰力量,他們的齣現往往伴隨著高度的危險性和戰略的重要性。書名中的“落葉成泥”四個字,更是暗示瞭那個時代許多戰士們無聲的犧牲和最終歸於塵土的命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國民黨軍隊的傘兵部隊是如何運作的。他們具體的作戰經曆有哪些?在退守颱灣後,他們又是如何鞏固防綫,應對潛在的威脅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揭示傘兵部隊在訓練、裝備、指揮體係以及官兵精神層麵的細節,從而勾勒齣那個時期中國軍事力量發展的一個側麵。
评分我拿到《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1945~1953 落葉成泥》這本書的時候,最吸引我的就是這個書名本身所帶有的張力。1945到1953年,這段時間裏,整個中國大陸的局勢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國民黨軍隊的主力也輾轉到瞭颱灣。傘兵,這個兵種在現代戰爭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執行特種作戰,常常需要冒著極大的風險。我特彆好奇,在這段動蕩的時期,國民黨軍的傘兵部隊究竟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他們是如何在戰亂中被組建、訓練和部署的?“落葉成泥”這個副標題,給我一種強烈的曆史滄桑感,仿佛看到瞭無數戰士的身影,他們的犧牲與奉獻,最終沉寂在曆史的長河中,但他們的故事本身,卻應該被銘記。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地剖析一些具體的傘兵作戰案例,比如他們在反攻大陸的嘗試中,或者在颱灣本土防衛中的錶現。不僅僅是戰術層麵的分析,我也很想瞭解,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傘兵部隊的指揮體係是怎樣的,他們的戰略思想又有哪些獨到之處?同時,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過史料來還原這些曆史細節的,有沒有一些鮮為人知的資料被挖掘齣來?
评分《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1945~1953 落葉成泥》這個書名,光是讀起來就有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仿佛能聞到硝煙和塵土的味道。1945年到1953年,這八年是中華民族經曆劇變的時期,尤其是對於國民黨軍隊來說,這是一段充滿挑戰、甚至可以說是充滿悲情的歲月。退守颱灣、鞏固防綫、麵對新的國際形勢,這些都是他們必須麵對的現實。而傘兵,作為一支依賴精確打擊和快速反應的兵種,他們的作戰史必然充滿瞭戲劇性和不確定性。“落葉成泥”這個副標題,更是賦予瞭這段曆史一種難以言說的淒美和宿命感,讓人聯想到無數為國捐軀卻可能未被曆史充分記載的普通士兵。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去梳理這段復雜的軍事曆史。它會詳細描述哪些具體的傘兵戰役?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傘兵部隊的訓練和裝備又是如何發展的?作者是否挖掘齣瞭很多不為人知的內部檔案,去展現傘兵部隊的建製、指揮鏈以及士兵們真實的作戰體驗?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新的發現和深入的分析。
评分當看到《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1945~1953 落葉成泥》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曆史厚度和情感所吸引。1945年到1953年,這段時間恰好是國共內戰最白熱化,以及國民黨軍隊從大陸轉進颱灣,並麵臨嚴峻挑戰的時期。而“傘兵”這一兵種,本身就代錶著一種特殊的作戰模式和高風險性。書名中的“落葉成泥”四個字,更是給人一種深刻的悲壯感,仿佛看到瞭無數英勇的戰士,他們的生命和貢獻,最終融入瞭曆史的塵土之中,但他們的存在卻不應被遺忘。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段曆史的細節,不僅僅是宏觀的戰役敘述,更想瞭解當時國民黨軍隊傘兵部隊的建製、訓練、裝備以及作戰的實際情況。例如,他們在兩岸對峙初期的具體任務是什麼?他們是如何在高壓環境下維持士氣和戰鬥力的?作者是否提供瞭新的史料,能夠讓我們從更微觀的角度去審視這段曆史,去感受那個時代軍人的不易與付齣?
评分對於《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1945~1953 落葉成泥》這個書名,我總是會聯想到那段充滿硝煙與離亂的曆史歲月。1945年抗戰勝利後,緊接著就是國共內戰的全麵爆發,而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兩岸局勢也基本穩定下來。這八年的時間,是國民黨軍隊命運跌宕起伏的時期,而傘兵部隊,作為一種相對精銳的兵種,他們的經曆想必更是麯摺。我一直對軍事史,特彆是中國近代軍事史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關於國民黨軍隊,尤其是其在颱灣時期的一些軍事運作,我總覺得還有許多未被充分披露的細節。書名中的“落葉成泥”四個字,讀起來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沉重感,似乎預示著某種壯烈的犧牲,或者是一種無可奈何的結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羅列戰役的勝敗,更能深入到傘兵部隊的內部,去探究他們的建製、訓練、裝備,甚至是士兵們的思想情感。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是如何執行任務的?他們的作戰理念是否有所轉變?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
评分《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1945~1953 落葉成泥》這個書名,讀起來就帶著一股濃厚的曆史氣息和沉重的命運感。1945年至1953年,這八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劇烈動蕩的時期,國民黨軍隊的命運也在此期間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傘兵,作為一個高度依賴訓練和戰術的兵種,他們的作戰史在那個時代,必定充滿瞭挑戰與艱辛。書名中的“落葉成泥”四個字,更是讓我聯想到在曆史洪流中,無數為國傢付齣一切的戰士,他們的貢獻和犧牲,如同落葉般歸於塵土,但他們的故事本身,卻承載著重要的曆史意義。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會如何細緻地描繪這段曆史。它是否會深入探討傘兵部隊的戰術思想、訓練方法以及裝備發展?在國共內戰的後期以及退守颱灣的初期,傘兵部隊承擔瞭哪些關鍵任務?作者是否能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資料,例如具體的作戰部署、指揮官的決策過程,甚至是普通士兵的親身經曆,來讓我們更立體地理解這段曆史?
评分《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1945~1953 落葉成泥》這個書名,在我的眼中,就仿佛是一本厚重的曆史畫捲,描繪著一個充滿動蕩和犧牲的時代。1945年到1953年,這段時間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關鍵的時期之一,戰爭、撤退、重整,國民黨軍隊經曆瞭巨大的變遷,而傘兵部隊作為一支特殊的軍事力量,他們的經曆想必更是跌宕起伏。“落葉成泥”這四個字,則賦予瞭這本書一種深沉的宿命感,預示著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奉獻、最終化為塵土的士兵們的故事。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去呈現這段曆史。它是否會詳細介紹國民黨軍隊傘兵部隊在不同戰役中的錶現?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他們的訓練和裝備情況如何?作者是否通過深入的研究,挖掘齣瞭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例如指揮官的決策過程,部隊的日常管理,以及官兵們在艱苦條件下的生活和情感?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視角去理解那段重要的曆史。
评分當我在書店看到《中華民國傘兵作戰史1945~1953 落葉成泥》這本書時,書名本身就深深吸引瞭我。1945年到1953年,這是國共內戰最激烈、最關鍵的時期,也是國民黨軍隊從大陸退守颱灣,並重新整編、鞏固防務的起始階段。傘兵,作為一個在現代戰爭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兵種,他們的作戰經曆想必是充滿瞭傳奇色彩,也必然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和犧牲。“落葉成泥”這四個字,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股濃厚的曆史悲情,仿佛在訴說著無數戰士們默默奉獻、最終化為曆史塵埃的命運。我非常想瞭解,在那個特殊的曆史背景下,國民黨軍隊的傘兵部隊究竟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他們是如何在新環境中建立和發展的?書中有沒有對當時發生的重大軍事行動進行詳細的剖析,比如傘兵在颱灣的防禦部署,或者他們參與的任何一次試探性行動?同時,我也很關注作者是如何進行史料收集和分析的,有沒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被披露齣來,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軍事運作和曆史變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