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在本書的文章,年代跨度頗大,有一、二十年前研究生時代的舊作,感時憂國,對當時颱灣正值轉型之際,於政治、政黨、外交、社會現象等,寫齣若乾心得感想。近作則為筆者執教杏壇二十餘年來的觀察所得,對知識份子社會的邊緣化、如何重建知識份子的尊嚴、大學生的社會角色,提齣自己的一愚之見。另外,近年來讀史及颱灣文學的所思所感,也一併獻曝於書中,或可作為在世紀交替之際的隨思筆記吧!
作者簡介
陳正茂
颱灣省澎湖縣人,1959年生,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係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曾任大學講師,現為北颱灣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研究方嚮為中國現代政黨史、颱灣史、民國人物傳記。
著作有《少年中國學會之研究》、《曾琦先生年譜》、《左舜生年譜》、《在野的聲音》、《傳記與思想》、《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醒獅精神──青年黨人物群像》、《颱灣早期政黨史略(1900─1960)》、《各擅風騷──民國人和事》、《敝帚自珍──陳正茂教授論文自選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等書。另編有《曾琦先生文集》、《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聯閤評論》、《新路周刊》。此外,亦在國內外期刊雜誌發錶論文40餘篇。
上篇──教學雜感
人文心靈之重建
生命意義與人生價值
從「學運」看大學生的社會角色
時間與進修
淺論為文之道
重建知識份子的尊嚴
學風與知識份子
閑話澎湖
中篇──讀史劄記
珠沉滄海40年──《國體與青年》搜尋始末
由範仲淹與嶽飛看宋人的忠義之風
忠義韆古的文天祥
《西方之沒落》──史賓格勒曆史理念之探討
簡述澎湖媽宮城建城始末
動盪時代下的堅持──記《新路》周刊
「中國的左拉」──漸被遺忘的大河小說傢李劼人
曆史小說傢──高陽一生及其作品
自由主義在颱灣的緣起與緣滅
自由主義者從政的悲劇──「吳國楨事件」始末
下篇──舊作隨感錄
從「資訊汙染」說到批評態度
政黨民主風度的省思
星空下的夜話──與謝學賢兄的一席話
期望與等待──由謝學賢兄選立委談起
政黨初選「後遺癥」之省思
該是反省的時候瞭!
華夏的子民啊!苦難瞭近百年還不夠嗎?
淺談我國當今務實外交
「近代中國海防國際研討會」紀實
十年辛苦不尋常──「中國青年黨史料叢刊」序言
附錄──颱灣文學三講
颱灣文學的發軔和傳統舊文學的移植
日治時期的颱灣文學
戰後之颱灣文學
翻閱《世紀交錯雜感錄》,如同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博物館,裏麵陳列著無數個時代的碎片。這些碎片,有的閃耀著輝煌的光芒,有的濛著塵埃,但無一例外,都承載著厚重的曆史信息。作者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修復師,用他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將這些碎片重新組閤,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的全貌,或者說,是那個時代留下的某個側麵。我特彆欣賞他對於細節的關注,那些被大眾忽略的、微不足道的細節,在他的筆下卻變得熠熠生輝,成為瞭解那個時代的關鍵綫索。
评分不得不說,《世紀交錯雜感錄》是一本能夠讓人“慢下來”的書。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下,能夠有這樣一本作品,引導我們去靜心感受、去深入思考,實屬難得。作者的文字,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纔能體會其中的醇厚與迴甘。每一次重讀,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這是一種超越閱讀本身的體驗,更像是一場與曆史、與自我、與時代的對話。
评分讀《世紀交錯雜感錄》的過程,總給我一種在老照片館裏尋寶的感覺。每一頁,每一段,都像是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定格瞭某個瞬間,喚醒瞭某種記憶,或者揭示瞭某個不為人知的細節。我驚嘆於作者在文字中展現的強大觀察力,他能夠從司空見慣的場景中挖掘齣不尋常的意義,從模糊的事件輪廓中勾勒齣鮮活的人物群像。這種功力,並非一朝一夕可得,而是經過瞭長年纍月的沉澱與思考。尤其是那些關於曆史事件的片斷,沒有直接的批判,也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描繪,將讀者置於那個時代之中,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去感受、去思考。這是一種更高明的敘事方式,也是一種更具穿透力的文學錶達。
评分我常想,一個人如何纔能如此深刻地理解一個時代的脈絡?《世紀交錯雜感錄》給瞭我一些答案。作者並非僅僅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他捕捉到瞭“這些發生如何影響瞭人們”。他沒有將自己置身事外,而是將自己也融入到時代的洪流中,用一種近乎旁觀又飽含深情的筆觸,記錄下那些時代的印記。這種“雜感”二字,恰如其分地概括瞭這本書的特點。它不是一篇嚴謹的學術論述,也不是一本流水賬式的迴憶錄,而是介於兩者之間,充滿瞭作者個人的體悟與感悟。這種不設限的寫作方式,反而讓這本書更具生命力,也更容易打動人心。
评分我特彆喜歡《世紀交錯雜感錄》中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作者的語言,不華麗,不煽情,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他能夠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最深刻的情感;能夠用最簡單的事件,揭示最復雜的時代背景。這種“四兩撥韆斤”的寫作技巧,是許多作傢窮盡一生也難以企及的。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靜靜地聆聽一位智者,在娓娓道來他的人生感悟和時代見聞,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瞭心靈的啓迪。
评分閱讀《世紀交錯雜感錄》,我總能感受到一種淡淡的鄉愁,一種對過往時光的追憶。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讀者從當下的喧囂中抽離齣來,帶迴到那個似乎已經遠去,卻又從未真正離開的時代。他記錄的不僅僅是曆史事件,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那些在時代變遷中逐漸模糊的集體記憶。這種對於“過去”的珍視和反思,讓這本書具有瞭一種超越時間的價值。它提醒著我們,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教訓,而我們,也正是被這些過往塑造而成的。
评分讀《世紀交錯雜感錄》,讓我重新思考瞭“記憶”這個概念。我們對於過去的記憶,是如何被建構的?又是在怎樣的力量影響下,被選擇性地遺忘或被重新解讀?作者在這本書中,並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但他通過對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的、零散記憶的捕捉與呈現,引導讀者去思考這些問題。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寫作,它不直接告訴讀者應該怎麼想,而是提供一個平颱,讓讀者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评分《世紀交錯雜感錄》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作者對於“人”的關注。無論他記錄的是宏大的曆史事件,還是微小的生活片段,最終的落腳點,總是迴到“人”的身上。他筆下的人物,即使是模糊的背影,也似乎有著鮮活的生命。他能夠洞察到人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生存狀態,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惑與選擇。這種以人為中心的敘事,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情味,也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産生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總讓我想起許多關於“時代”的思考,特彆是颱灣這個特殊地緣政治下的“時代”。翻開《世紀交錯雜感錄》,不是為瞭尋找某個具體事件的真相,也不是為瞭研讀某位名人的傳記,而更像是在一個時代的岔路口,停下來,靜靜地審視那些隨風飄散的、雜亂無章卻又意味深長的碎片。作者的文字,仿佛一條蜿蜒的小溪,時而湍急,時而舒緩,帶著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去感受那些被遺忘的喧囂與寂靜。我尤其喜歡他捕捉那些微妙的情感瞬間的能力,比如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個體所經曆的迷茫、掙紮、期盼與失落。這種情感的共鳴,讓我覺得,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 universals 是始終存在的。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與其說是一種綫性敘事,不如說是一種網狀思維。作者將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物,以一種看似隨意卻又暗藏關聯的方式串聯起來。這種“雜感”的呈現方式,恰恰反映瞭我們對曆史和時代的認知過程——並非總是清晰有序,而是充滿瞭交錯、重疊與迴響。《世紀交錯雜感錄》鼓勵讀者跳齣既有的框架,用一種更開放、更自由的心態去理解和感受時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