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銷破70萬,日本話題科普書!
.中央公論新社新書大賞、三得利學藝賞,雙重獲奬作品!
.吉本芭娜娜、茂木健一郎、竹內薰……等名傢跨領域推薦!
.李遠哲、餘傢利、周成功、李傢同、蔡炳坤、詹宏誌、小野、李偉文、張東君、李欣頻、藍色雷斯裏、阿特拉斯好評推薦!
.《朝日新聞》《每日新聞》《讀賣新聞》《産經新聞》《週刊文春》、TBS「國王的午餐」……媒體一緻贊譽!
一部最美的科普書,一開始閱讀便欲罷不能!
超越文、理科,引發全日本思索:「生命究竟是什麼?」
生命,是精細得不可思議的設計,
每一個動態都是精彩曼妙的旅行,譜成整部壯麗感人的史詩!
「科學與詩般感性的幸福結閤,照射齣生命的奇蹟。」 ~ 腦科學傢 茂木健一郎
「恐怖與絕望、夢想與希望兩種相對心情,讓人充滿緊張的作品。大力推薦!」 ~ 吉本芭娜娜
夏天。走在海邊的沙灘上,腳下遍布著無數的生物和無生物。我拾起側麵有多條美麗花紋的小石子,拿在手上觀賞瞭一會兒後,又將它丟迴沙灘上。突然發現它的旁邊有一顆顔色幾乎相同的小貝殼。雖然已經失去瞭生命,但我知道它確實曾有生命在運作。
那麼,小貝殼和小石子的決定性差異是什麼?
這是一部最美的科普書。在第一綫從事研究的福岡教授,帶你從超細微次元──分子,一步步解開生命之謎。
本書由作者初上大學,先後在洛剋斐勒大學及哈佛大學擔任研究員的時間、地點為軸綫,串起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重新認識生命最精巧的裝置與作用。
讀後不禁驚嘆:啊!生命竟如此美妙。
作者簡介
福岡伸一
1959年生於東京,京都大學農學博士。曾任美國洛剋斐勒大學及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京都大學助理教授。現為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教授,專攻分子生物學。本書中提到的GP2蛋白質和動態平衡的研究,獲刊在《自然》雜誌2009年11月12日號。
他在分子生物學的最前綫從事研究活動,同時也持續嚮一般大眾傳達生命科學的魅力。著作有《琉璃天牛的藍》《無法切割的世界》《動態平衡》《有瑕疵的男人》等。
得奬紀錄
2006年 《能安心吃牛肉瞭嗎?》獲第1屆科學報導賞
2006年 《普裏昂理論是真的嗎?》獲講談社齣版文化賞科學齣版賞
2007年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獲第29屆三得利學藝賞
2008年 《生命是最精彩的推理小說》獲第1屆新書大賞
2009年 《有瑕疵的男人》獲第2屆新書大賞第2名
2010年 《無法切割的世界》獲第3屆新書大賞第8名
審訂者簡介
餘傢利
高雄醫學院畢業,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現為颱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同時也閤聘為颱大醫學院風濕免疫暨過敏科主任。專長為免疫風濕疾病之臨床及基礎研究。深信國內生物醫學界應該也有不少的人纔,能夠將「文字」與「生物醫學」的精神結閤在一起,撰寫齣更多、更好的「生命故事」。
譯者簡介
劉滌昭
輔仁大學日文係畢業,日本拓殖大學經營學碩士。曾任牛頓雜誌叢書主編、日本文摘主編、民生報日文編譯,現為專職譯者。譯作等身:《曼哈頓名醫的萬能健康法》《寫給患者和傢屬的癌癥醫療聖經》《不生病的生活》《東大生不藏私》(以上如何齣版)等。
前言 生物與非生物之間
1 紐約大道與六十六街
2 無名英雄
3 四個字母
4 查加夫拼圖
5 衝浪愛好者獲得諾貝爾奬
6 DNA的黑暗麵
7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8 原子産生秩序之時
9 什麼是動態平衡
10 蛋白質的輕吻
11 內部的內部就是外部
12 細胞膜的動態
13 賦予膜形狀的物質
14 數量、時序、剔除
15 時間是解不開的摺紙
後記 除瞭跪在自然的潮流之前,什麼都不該做
審訂後記 天纔作傢與分子生物學傢的纔華凝結 / 餘傢利
前言
生物與非生物之間
我目前住在東京近郊的多摩川附近,經常在河邊散步。微風拂過河麵吹來,令人心曠神怡。我避開陽光的反射,凝視水中。我知道水裏棲息著各種生命,突齣水麵的三角形小石塊上可以看到烏龜的鼻子;順著水流遊動,是像細綫般的幼苗魚群;或是黏在水草上,看起來像沙粒的蜻蜓幼蟲……
我突然想起剛進大學時,生物學老師問大傢的問題:人可以在瞬間分辦齣生物與非生物,但你是如何認定生物的?大傢能為生命下定義嗎?
我一直期待著答案,但直到整個課程結束,都沒有明確的答案齣現。課堂上僅列齣由細胞組成、有DNA、藉呼吸製造能量等幾個生命的特徵後,隨著暑假到來,課程也告一段落。
在為某一事物下定義時,列舉齣屬性來敘述是比較容易的做法,但是,要清楚認識定義的對象,絕不是件簡單的事。進入大學後我首先發現到的就是這一點。從那時候起,我就一直在思考何謂生命這個問題,但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到一個明確、能令我滿意的答案。現在的我,對於過去二十多年來的問題,或許能做以下的考證。
生命到底是什麼?「生命就是進行自我復製的係統」,這是二十世紀生命科學所得到的一個解答。一九五三年,科學專門雜誌《自然》上刊登瞭一篇僅韆字左右(一頁多)的論文,論文中提齣由兩條方嚮相反的螺鏇組成的DNA模型。生命的神祕就在這個雙重螺鏇構造。因為它美麗的構造,許多人在看到這個劃時代模型的同時,就立即相信它的正當性。但更重要的是,這個構造還明確顯示齣它的機能,兩位共同執筆這篇論文的年輕科學傢華生和剋裏剋在文章的最後說:「這個雙螺鏇構造讓人立即聯想到自我復製機製,這一點我們並沒有忽略。」
DNA的雙重螺鏇呈相互復製的對稱構造。雙重螺鏇解開後,就像軟片的正片與負片的關係。根據正片製造齣新的負片,原來的負片則製造齣新的正片,於是産生兩組新的DNA雙重螺鏇。寫入正或負片的螺鏇狀軟片中的暗號,就是基因資訊。這是生命的「自我復製」係統,新的生命誕生時,或是細胞分裂時,成為資訊傳達機製的根乾。
DNA構造的發現,揭開瞭分子生物學時代的序幕。接著又陸續瞭解DNA上的暗號,就是細胞內微小物質的轉殖資訊,以及這些暗號是如何被讀取的。進入一九八○年代後,更能夠藉由類似極為精密的外科手術將DNA切開或連接,以轉錄資訊,換言之,基因操作技術的誕生,達到瞭分子生物學的黃金時期。讓我這個從小就著迷在草原上追逐昆蟲、在水邊捕魚,法布爾和今西錦司等自然主義者的崇拜者,也無法抗拒這股時代的熱潮。不管我願不願意,不,我甚至主動進入微小的分子世界。因為那裏有著生命的關鍵。
就分子生物學的生命觀,所謂生命體,是由無數微小零件組成的精密模型,說它是分子機械也不為過,也就是迪卡兒所主張的機械性的生命觀。如果生命體是分子機械,那麼就可能利用精巧的操作來改變生命體,進行「改良」工作。即使還無法立即進展到這種程度,或許可以讓分子機械的某個零件停止運作,來觀察生命體會發生什麼異常,以推測該零件的功能。也就是說,應可由分子的層次來解析生命的構造。基因改造動物,例如「基因剔除鼠」,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製造齣來的。
我過去對胰髒的某個零件頗感興趣。胰髒是製造消化酵素、分泌胰島素來控製血糖值的重要器官。由該零件的存在部位和存在量來思考,它一定與細胞工程有關。於是我使用基因操作技術,將它從DNA中抽取齣來,製造齣缺少瞭這個零件的老鼠。這就是「剔除」瞭某一零件資訊的老鼠。調查老鼠在生長過程中發生什麼變化,就可以瞭解這個零件的功能。或許老鼠無法製造充分的消化酵素而導緻營養失調,或是因為胰島素的分泌異常而引發糖尿病。
投下很長的時間和大筆研究經費,我們終於製造齣這種老鼠的受精卵。將受精卵置入孕母的子宮,然後等待小老鼠的誕生。母老鼠順利生産,我們屏息觀察幼鼠到底會齣現什麼變化。幼鼠慢慢長大成為成鼠,但並未齣現任何異狀。沒有營養失調,也沒有糖尿病。我們檢查牠的血液,拍攝顯微照片,進行瞭各種精密檢查,結果毫無異常和變化,令我們感到非常睏惑。這到底是怎麼迴事?
事實上,全世界與我們同樣抱著期待,製造齣剔除瞭各種零件的老鼠,結果與我們同樣睏惑和失望的例子不在少數。如果與預測不同,並未發生特彆的變化,就無法發錶研究成果,也不能寫成論文,因此很難顯示正確的研究實例,但相信類似情形有很多。
我最初也很失望,直到現在仍有一半失望的感覺。但另一半心情則開始思考,這不就是生命的本質嗎?
利用基因剔除技術,即使完全剔除某一種零件或某一片斷基因,生物仍可用某種方法彌補缺陷,發揮補償作用,使整體不至於齣現任何功能失調。生命具有一種重要的特性,不像零件組成的模型般,能以類比推論的方式來說明,它似乎存在著其他的動態(dynamism)。我們觀察世界,能夠分辨生物與非生物,或許就是感受到生物的動態。那麼,這種「動態」到底是什麼呢?
我想起瞭一位猶太科學傢捨恩海默。他在DNA的構造發現之前就已經去世瞭,他是首先提齣生命為「動態的平衡狀態」的科學傢,證明瞭我們吃進身體的分子,會在瞬間散布至全身,之後短暫停留在某處,接著又在一瞬間離開我們的身體。換言之,我們生命體的身體並非如塑膠模型般,由靜態的零件組成的分子機械,而是成立於零件本身的動態之中。
前幾年,我針對捨恩海默的發現,將我們不斷進食的意義和生命的形態,與狂牛癥問題對照來進行探討,寫瞭《能安心吃牛肉瞭嗎?》一書。書中根據「動態平衡」論,思考如何區分生物與非生物,以及我們生命觀的演變。這也是我朝大學第一學期被問到的問題「生命是什麼?」更接近一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