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戮的艱難

殺戮的艱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犯罪
  • 懸疑
  • 驚悚
  • 心理
  • 推理
  • 黑暗
  • 人性
  • 道德
  • 社會
  • 紀實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死刑是一種誘惑。
有正義感的人,
多少都曾經把死刑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式……

  我們心裏都有一把尺,衡量罪惡與正義。
  但是當我們執行瞭死刑,我們還能保住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彆嗎?

  始於法務部長王清峰下颱,2010年死刑議題自此開始延燒,媒體與大眾輿論在殺與不殺之間擺盪。作者張娟芬親身採訪死刑犯,讓大眾看見死囚在罪刑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並於此書迴溯沸沸揚揚的2010年,剖析颱灣司法製度在執行死刑上尚存在的缺失與不健全,讓大傢深思以暴製暴之下暗藏的問題。本書提供一個空間更寬廣的思考平颱,讓社會大眾能以更多元的角度來衡量生命的重量。

  本書分為三部分,開闢這個議題更寬廣的思考路徑:

  第一部 思考
  死刑議題不是非黑即白。它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也牽動深刻的情緒。第一部分的三篇文章,都有著迴鏇往復的辯證,如同舞蹈一般......。從作者自己的對死刑議題的深刻思考,到與一位隻想知道何謂愛的真諦的死刑犯,作者讓我們看到死刑議題最不為知的一麵,讓死刑與廢死之間的思考空間舒展開來。

  第二部 行動
  2010年是關鍵的一年,法務部長因堅決不執行死刑而下颱,國內死刑議題於是以前所未有的討論熱度浮上颱麵:在這槍聲響起的時刻,作者不再有舞蹈一般的舒緩瞭,換上來的是與時間賽跑的急切......作者在一整年中,緊緊跟隨著一連串發燒的新聞議題的脈動與發展,寫齣瞭一篇篇發人省思的文章。

  第三部 見證
  死刑令在下達之前,經過瞭哪些程序?是否每一個案子都真的被好好地對待?媒體是否有中立、如實地處理這些案件?司法製度與媒體,都是與民眾每日生活密不可分的角色,人民的生活受到司法製度的保障,一方麵也受到媒體的觀點所影響。在對死刑思考的同時,作者也提供她的細膩觀察,把法律與媒體的現實呈現在我們麵前。

  司法製度與媒體,都是與民眾每日生活密不可分的角色,人民的生活受到司法製度的保障,一方麵也受到媒體的觀點所影響。影響一環扣著一環,作者細說瞭目前司法製度在執行死刑這件事上仍有的缺失,也透過豐富的資料蒐集,詳實剖析瞭媒體對死刑議題的觀點,讓社會大眾能看清媒體所建構齣來的死刑輪廓,並對死刑的看法更加明確與清晰。

作者簡介

張娟芬

  丹麥阿鬍斯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聯閤授與新聞學碩士。參與社會運動多年,因為蘇建和案的因緣,關注司法改革等人權議題。

  作品曾獲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閤報年度選書、颱灣文學奬。現專職寫作,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等書。

浮光掠影:一部關於時間、記憶與存在的交織史詩 作品名稱:浮光掠影 作者:[此處留空,讀者可自行想象] 一、 引言:時間的碎屑與記憶的迷宮 《浮光掠影》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敘事小說,它更像是一部由無數細微觀察、哲學思辨和情感殘片編織而成的意識流畫捲。全書的核心在於探索“時間”這一抽象概念如何被個體感知、扭麯和銘記。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疏離感,帶領讀者潛入一個由日常瑣事、夢境碎片和曆史迴響構築的復雜空間。 本書的基調是沉靜而內省的。它摒棄瞭宏大的衝突和明確的因果鏈條,轉而聚焦於存在本身的微觀振動——比如光綫穿過老舊窗欞時投下的角度變化,一段無意識哼唱的鏇律如何喚醒塵封的童年場景,或者一塊被遺棄在海灘上的鵝卵石所承載的億萬年地質記憶。 時間在這裏不再是綫性的刻度,而是流動的、可塑的介質。我們跟隨書中那些身份模糊的“觀察者”——他們可能是駐守在廢棄燈塔的守塔人,一位癡迷於收集老式打字機零件的鍾錶匠,或是一位在城市檔案館中查閱無人問津的舊報紙的學者——穿梭於不同年代的物質遺存之間。他們的任務不是重建曆史,而是體驗曆史的“餘溫”。 二、 結構與風格:碎片化的真實與感官的重構 《浮光掠影》的結構如同一個被打碎的鏡子,每一塊碎片都反射齣完整卻又失真的景象。全書被劃分為若乾章節,但這些章節之間並無嚴格的順序關聯,它們更像是交響樂中的不同樂章,在特定的情緒或主題下相互呼應。 1. 物質的低語: 這一部分著重於對“物”的細緻描摹。作者花費大量筆墨描寫那些被時間遺忘的物件:一座生銹的鐵軌信號燈、一本寫滿陌生人批注的二手書、一架濛塵的鋼琴。這些物件被賦予瞭近乎生命的擬人化,它們無聲地訴說著使用者留下的痕跡,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錨點”。例如,對一雙磨損的皮鞋的描寫,會細緻到鞋底紋路的磨損程度,以及不同城市泥土留下的微小色差,這些細節共同構建瞭一種超越語言的敘事力量。 2. 記憶的煉金術: 記憶是本書的另一核心元素。然而,這裏的記憶並非準確的迴放,而是情感的重塑。作者探討瞭“遺忘”的必然性與“重構”的必要性。書中多次齣現對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描述,這些版本之間存在微妙的偏差,揭示瞭記憶在每一次迴溯中都會被潛意識的欲望或恐懼所“淨化”或“誇大”的過程。有一種強烈的宿命感貫穿始終:我們所珍視的過去,往往是我們親手編織的幻象。 3. 空間與流動性: 敘事空間在物理的、心靈的、甚至虛擬的空間中不斷切換。讀者會發現場景可以瞬間從擁擠的二十世紀初的碼頭跳躍到一片寜靜的雪原,這種無縫的切換模仿瞭大腦在深度冥想或失眠時的思維跳躍。空間被視為一種容器,它儲存著能量和未盡的情感,等待著下一個闖入者去“激活”。 三、 主題的深度挖掘:瞬間的永恒性 《浮光掠影》拒絕提供簡單答案,它提齣的是一係列關於人類境況的深刻問題: A. 存在的“薄度”: 書中反復叩問,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究竟占據瞭多大的篇幅?通過對比短暫的人類生命與廣袤的宇宙尺度,作者營造齣一種既謙卑又帶著一絲荒誕的幽默感。我們所有的努力、痛苦和愛戀,在宇宙尺度下可能不過是一次極微小的擾動,但對於身處其中的個體而言,它們構成瞭全部的意義。 B. 沉默的對白: 故事中的人物很少進行激烈的言語交鋒。相反,重要的交流往往發生在“沉默”之中。可能是兩個陌生人在等候室裏共享的幾分鍾的寂靜,或者是一封從未寄齣的信件所蘊含的未錶達的情感。這種沉默的語言,迫使讀者必須調動自己的共情能力去填補那些被刻意留白的領域。 C. 循環與重復: 某些特定的符號和場景,如重復齣現的鍾擺聲、某種特定的天氣模式(例如永不停歇的細雨),暗示著生命的某些睏境和情感模式是注定要被重復的。這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種自然規律,如同四季的更迭。理解這種重復,或許纔是獲得某種程度的超脫的關鍵。 四、 結語:未竟的旅程 《浮光掠影》是一部需要慢讀的作品,它要求讀者放下對情節驅動的期待,轉而享受文字本身的質感和節奏。它不是提供慰藉或明確指引,而是提供一麵清晰的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存在狀態的復雜性與悖論性。讀完此書,讀者或許不會記得每一個具體的場景,但會留下一股揮之不去的、關於時間流逝的微妙憂鬱與對生命瞬間價值的重新認識。它邀請我們,像欣賞一幅印象派畫作那樣,去感知光影的舞蹈,去傾聽那些被忽略的、存在於我們周圍的、低沉的“浮光掠影”之聲。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不殺人難嗎?〉     李念祖律師
自序

第一部  理念
殺戮的艱難
繞著死刑走一圈
我隻願意為妳朗讀

第二部  行動
被害人保護與死刑爭議
無罪推定原則不能讓步
暫停死刑執行纔能避免錯殺
檢察官與法官犯錯,全民埋單?
莫忘林瓊嘉!
從製度麵支持被害者傢屬
馬政府的聖經
大法官的成長
廢死聯盟緻颱灣的公開信
飄洋過海來看你
從「受害者」到「反抗者」
盧正你在嗎?
湯英伸案的意義

第三部  見證
廢死釋憲的摺返跑
媒體的廢死觀點

謝誌

圖書序言

自序

1

  曾經,我對死刑沒有定論。因為寫《無彩青春》,我認識瞭一些司改會的朋友,他們邀我去參加一個關於死刑的讀書會。我知道他們反對死刑,所以事先聲明:「我還沒決定喔。」他們說:「沒關係。」

  那時候他們叫做「替代死刑推動聯盟」,簡稱「替死聯盟」;讀書會,順理成章的叫做「替死讀書會」。

  有一次我們看《鐵案疑雲》。那電影是說幾個反死刑的運動者,密謀策劃瞭一件假的謀殺。凱文史貝西假裝姦殺瞭他的女性朋友,他們把犯案過程錄下來,證據也都齊全,果然被判死刑。執行瞭以後,錄影帶的另一部份纔被寄到一位記者手上,原來那名女子是自殺的,凱文史貝西並不是兇手,但他已經被當作兇手處決瞭。真相是:那位女子已經癌癥末期,死期可待;而凱文史貝西因為被學生誣告而丟瞭教職、傢庭破碎。這兩位反對死刑的戰友,各自有不想活的理由,遂把自己剩餘的生命捐齣來,告訴大傢「事情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而且等到你知道的時候,就已經來不及瞭。

  參加讀書會的人未必彼此熟識,但顯然大傢都過得不錯,看瞭《鐵案疑雲》,人人麵麵相覷,「反死刑要反到那樣啊……???」我們發現我們都不願意「替死」,所以開玩笑扯來扯去,讀書會就改名叫做「怕死讀書會」瞭。

  「怕死讀書會」教瞭我很多事。我對死刑有疑問,但我對於反對死刑也有疑問;而「怕死讀書會」最難得的,就是提供一個友善而開闊的思考空間。沒有人催促我趕快選邊站,也沒有人責怪我怎麼政治不正確;大傢就真的隻是,把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拋齣來,互相聽一聽,自己想一想。在這樣的滋養與激盪中,我寫齣這本文集裏的第一篇〈殺戮的艱難〉(2005年)。

2

  寫瞭〈殺戮的艱難〉以後,更進階的問題冒齣來瞭:理念歸理念,那現實呢?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案子在颱灣被判死刑?我訪問瞭一個死刑犯人,寫成瞭這本文集的第二篇〈繞著死刑走一圈〉(2006年)。

  為什麼是鄧武功?我挑瞭他,隻因為他不要協助,要死。我挑他也因為我不想刻意挑一個惡性特彆重或特彆輕的;就隻是隨機地,挑一個。沒想到那訪談裏頭卻藏著某種很有力道的東西,我迴來簡直下筆不能自休。我寫東西嚮來慢,通常要像擠牙膏一樣,而且還是那種根本已經用完瞭的牙膏。跟鄧武功談過以後卻竟然不是,想法奔騰流瀉而齣,成為一個少見而珍貴的寫作體驗。

  我不認識他但是我卻很有感覺。大約是見證瞭一個人把他的人生弄壞瞭,如此真實。日後雖更深刻地感受到死刑議題的力道,但是這個力道的初體驗,是鄧武功。

3

  這個訪談經驗,後來不時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呼應,例如《為愛朗讀》。那是一個法律學者麥剋與納粹戰犯韓娜之間的故事。麥剋年少時巧遇中年女子韓娜並發展戀情,多年以後在法庭上,他赫然發現她曾經在納粹集中營裏擔任守衛。年輕的法律學者迷惘瞭,過去的愛戀他還記得,可是她怎麼能夠做齣這麼冷血的事情呢?他在小說裏喃喃地獨白,他想要譴責她,卻也想要理解她,但這兩件事情互相衝突。

  這樣的兩難,我瞭解。我清楚的記得,當我想到死囚處境的艱睏與孤寂時,我感到同情;但這個同情隨後受到理性的控管,我覺得如果我對罪犯有過量的同情,就是對於受害者的不敬。與《為愛朗讀》裏的麥剋一樣,我想要尋找一種符閤正義觀的方式去理解罪犯。不是不帶價值判斷;他們犯瞭罪殺瞭人,我麵對他們的時候,不願意有一時半刻假裝沒有這迴事。我帶著一定程度的價值判斷,但亦留存一定的空間,想知道他怎麼瞭。理解不是為他脫罪,不是為他申辯;是看看能不能在訪談中稍微靠近他一點,把他心裏深一點的感受錶達齣來。

  納粹罪犯韓娜最後誠心悔過,選擇自殺,然而她的醒悟,來自獲得知識啓濛之後的內心譴責,而不是外加的重刑。這個故事犀利地呈現齣刑罰與審判的有限性。於是我寫瞭〈我隻願意為妳朗讀〉(2009年)。

  第一部分的三篇文章,都寫在死刑爭議爆發之前,而其論述形式,或多或少都有著迴鏇往復的辯證,如同舞蹈一般。我覺得這個議題就該這樣談——它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選邊站的遊戲。死刑議題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正義觀、人性論,也牽動深刻的情緒。討論死刑,需要比其他議題更大的思考空間,以及更長的醞釀時間。誠懇而開放的討論態度,更不可少。

4

  2010年,對於廢死運動來說是天翻地覆的一年。第二部分的文章,就寫於這個巨變之中:在執行壓力高張的時刻、在名嘴喊殺的時刻、在槍聲響起的時刻、在釋憲不受理的時刻。這一係列短文明顯有著介入社會對話、影響公共政策的企圖;不再有舞蹈一般的舒緩瞭,倒常見與時間賽跑的急切。

  在2010之前,死刑始終是個冷門議題,廢死聯盟辦瞭兩屆「殺人影展」、齣小冊子、在報紙上投書、做網站。這些與大眾對話的企圖,雖然一步一步地進行著,但還是淹沒在資訊的海洋裏。這種感覺,所有參與過社會運動的人應該都很熟悉:最草根的那些努力,是不會被看見的,因為媒體不會報導。

  2010年,死刑議題忽然像火山爆發一般炸開瞭。報紙頭版(甚至連續好幾個版)、電視新聞(每個小時,同一件事情說瞭又說)、談話性節目,都是死刑議題;大街小巷裏,隨便坐下來吃個飯,都會聽到隔桌在討論死刑。

  這個議題得到關注,我們求之不得;但是,關於死刑的討論空間,卻急速地壓縮。支持死刑的聲音是民意的主流,這並不意外,輿論偏嚮死刑也無可厚非;但是,颱灣現行的死刑製度還有很多缺失,媒體全不報導,社會大眾也不在意。令我擔憂的不隻是媒體傳遞的片麵訊息,更是颱灣社會全麵保守化的趨嚮:一時之間,肅殺之氣已經淹過瞭喉嚨,我們得踮起腳尖纔能勉強讓頭高過水麵,而嚴寒已經使我們周身冰涼。

  在2010年,「慈悲」是罵人的話,意思是你假慈悲;「清高」的意思是「沽名釣譽」,「有愛心」的意思是愛心用錯地方,「高尚」的意思是假道學;「寬容」引來詛咒,「理想」引來訕笑。所有以前被重視的美德,現在都伴隨著唇邊的一抹不屑;「庶民」對國傢的信任,也臻於頂點。

  2010年,因此成為這本文集的分水嶺。第一部份在山那頭,我是一個思考者:我提齣對死刑的質疑,期待這樣的擾動可以促成讀者的進一步思考。我並不急於抵達某個思考的終點,也不以為我已經擁有終極的答案。第二部分在山這頭,我是一個行動者,我看到現行的死刑製度違背正義,但是執行卻已經箭在弦上;殺瞭一批以後,還打算殺下一批。作為一個民主政體裏的公民,我有無法迴避的道德義務,要大聲疾呼:慢點殺!

5

  我還有第三個角色,就是記錄與見證。

  死刑的爭議,到瞭五月底大法官會議不受理廢死釋憲,差不多大勢底定。兵荒馬亂的忙瞭一場,我們有太多話來不及說,太多事情來不及解釋,日子就在搶救、搶救、搶救之中過去。我當初參與的「替死聯盟」,已經改名為「廢死聯盟」;我也從一個遊離分子,變得越來越涉入。在廢死聯盟最被妖魔化的時刻,除瞭並肩作戰以外,實沒有彆的選擇。謾罵攻訐,我們可以靜待群眾冷靜下來;但更多更根本的誤解,例如把聲請釋憲當作是「傲慢」、「不尊重民意」,則是需要釐清的大是大非。因此我寫〈廢死釋憲的摺返跑〉,迴顧廢死聯盟如何透過釋憲,提齣對颱灣死刑製度的總體檢。

  媒體在這裏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我寫〈媒體的廢死觀點〉,用新聞學的「框架理論」來分析,這段時間媒體報導著重什麼、忽略什麼。這兩篇長文,寫於死刑風波稍歇之時,細細記錄廢死運動的足跡,以為曆史見證。這是文集的第三部分。

  新聞淡瞭,成為曆史。但是曾經燃燒的生命,不會隻留下灰燼。2010是轟轟烈烈的一年,或許您我都曾經隨著媒體的激情報導,而情緒起伏。於年末齣版這一冊小書,不隻是要留住燃燒時發齣的光與熱,更希望颱灣社會對死刑的思考不要停滯。

  對於一個嚮往正義的人,死刑多少構成一種誘惑。如果您還沒決定要支持還是反對死刑,如果您心裏還是有七個支持與八個反對死刑的理由,老實說,我覺得很正常。但是下次輿論又喊殺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

圖書試讀

1 湯英伸還是王文孝?

齣瞭《無彩青春》以後,第一場演講就有人問我:「妳對死刑有什麼看法?」我心裏「唉呀」一聲,感覺好像作業還沒寫完,就被老師點到名瞭。

提問的確實是一位老師。那是一個為國中國小老師舉辦的人權營。

我知道反對死刑纔是政治正確的。先進國傢都已經不執行或正式廢除瞭死刑,而且我認同的多數社運人士都這麼主張。理由之一是:許多死刑其實是誤判。理由之二是:生命無價,不能以任何理由剝奪。理由之三是:將人處死隻是無意義的報復,使人悔悟豈不更好。理由之四是:犯罪有那麼多遠因、近因,為什麼罪責卻僅由罪犯承擔?理由之五是:死刑並未嚇阻犯罪,更沒有解決問題。理由之六是……。

一定還可以繼續列下去的,但是我想瞭想,抬起頭來對「老師」說:「我不知道。」

有一些時刻我是希望有死刑的。有一個朋友藉我一本古怪的攝影集。或者說,是一本照片簿子。那是五○年代的一個美國警探,不知為什麼蒐集瞭好多死亡照片,做成一本剪貼簿,裏麵全是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死像。上吊的,開槍自殺的,生怪病死的。當然也有很多被謀殺的。

每一幀照片旁邊,怪警探會用老式打字機註記簡單的案情。有幾張照片看過就不會忘記。其一是一個女人被大卸八塊,手臂從關節處裁下來、胸腹中間整個剖開、陰部被割下、鼠蹊與膝關節處都切開瞭。兇手是個廚師,典型「傑剋開膛手」那種恨女人、殺妓女的犯案手法。其二是一個亞裔女人的臉部特寫,右眼還睜著,左眼及以上的頭殼已經被打爛瞭。兇手是她先生。其三是一個女人肚破腸流、麵目全非。警探的註記說明,她先生因懷疑她不忠,當著她母親的麵殺她,她尚未死絕,他便已動手分屍,並用絞肉機重擊她的臉。

我得很努力纔能提醒自己:年代久遠,當初的辦案技術想必粗糙,裏麵應該有很多「兇手」其實也是被冤枉的。即使如此,看到那些嫌犯無罪開釋的案子,我還是感到餘怒未消。我從來沒有這麼期待死刑。

有一些時刻,我找不到理由說:「不要處死刑」。例如,就說王文孝吧。看過瞭吳銘漢夫婦命案的現場照片,也看過他們的頭顱骨,那刀痕,下手的力道,曆曆在目。我自問,假如王文孝還沒執行死刑,那我會怎麼說?殺?不殺?

王文孝是個沒人疼愛的小孩,關於他的悲劇,想必在血案發生之前很久很久就已經開始瞭。他被槍決以後,他的父親甚至拒絕收屍。我對於他的人生未必沒有同情,但是我也想到他最後所寫的那份覆判狀。先前他至少承認他是主謀、他提議去吳銘漢傢偷東西;在覆判狀裏他忽然改口說蘇建和纔是主謀,他隻是「無意間」提供瞭作案地點。先前他至少承認他因為驚醒瞭吳銘漢,一時慌張便下手砍殺;現在他忽然改口說是吳銘漢先嚮他衝過來的,他隻是為瞭自衛,所以希望改判「過失殺人」。

王文孝沒有悔過。他殺死瞭人,還誣賴說是死者先動手;他沒有誠懇的麵對自己的錯,沒有負起責任,對那些被他傷害的人,也沒有感到歉意。這怎麼原諒?

得先有一句真誠的「對不起」,然後纔可能有一聲寬容的「沒關係」。那叫做原諒。如果打人的人得意揚長而去,被打的人隻敢對自己咕噥說:「就當作是被兒子打瞭」,那不叫原諒,那叫阿Q。當罪犯還在諉過卸責,我們要從何原諒起呢?

我也記得湯英伸的案子,雖然已經快二十年瞭。原住民青年隻身到颱北找工作,職業介紹所讓他到洗衣店幫忙。他做瞭九天覺得太纍,打算索迴他的身份證與九天的工資,不乾瞭。結算工資時纔發現薪水還不到職業介紹所承諾的一半,而且洗衣店老闆說,他可是付瞭仲介費給介紹所的,湯英伸纔做九天,得賠償他的仲介費。算起來,湯英伸倒欠瞭一筆錢,所以老闆不肯還他身份證。兩人爭執、扭打,湯英伸隨手拿拔釘器重擊老闆,以及聞聲前來的老闆娘與小女兒。三個人都死瞭。

湯英伸是個力爭上遊的原住民青年,齣身於部落裏受敬重的傢族。他英俊,聰明,人緣好;會寫歌,彈吉他,撐竿跳。殺人是一時衝動的偶然,原漢的不義結構卻是存在已久的必然。這是一齣再典型的不過的悲劇,而湯英伸再貼切不過的詮釋瞭悲劇英雄的角色。

他被判死刑。許多社會人士高呼「槍下留人」,但救援失敗。他的痛悔,現在看來仍然那麼真切:「我不奢望會得到法律什麼寬容的製裁?甚至那極惡毒的製裁,我也應當接受。」「一切後悔已經太遲瞭,但我仍然希望,在雙親的心目中,我仍是一個純潔的孩子。縱使這是全然不可能瞭。」

湯英伸是死刑犯裏的模範生。王文孝則是死刑犯裏的不肖子。反對湯英伸的死刑大概是比較沒問題的,至少我反對;但我們反對王文孝的死刑嗎?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殺戮的艱難》這本書,著實給瞭我一個不小的“驚喜”,一個充滿挑戰和思考的驚喜。剛翻開的時候,我以為會是一部純粹的動作或懸疑小說,但很快我就意識到,它的內涵遠不止於此。作者並沒有過多地依賴情節的跌宕起伏來吸引讀者,而是選擇瞭另一種更為深沉的方式——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掙紮與蛻變。你會發現,書中的角色,無論他們的身份背景如何,都麵臨著各自的“艱難”。這種艱難,不單單是指外界的壓力,更多的是他們自身欲望、恐懼、以及在復雜人性驅使下的選擇。每一場“殺戮”,不僅僅是字麵意義上的結束,更是生命中某個階段的終結,或是某種信念的崩塌。這種寫法,讓我在閱讀時,常常陷入一種沉思。我開始審視自己,審視我身邊的人,審視我們這個社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不華麗,但卻異常有力,像一把鈍刀子,一點點地割開你內心的壁壘。讀完後,一種復雜的情緒在我心中翻騰,有震撼,有唏 jüng,更有對人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殺戮的艱難》居然能讓我有如此強烈的代入感!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就像一位老練的導演,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節奏感的手法,將我完全拉進瞭那個世界。一開始,我隻是一個旁觀者,觀察著書中人物的生活,看著他們平凡的日常,但隨著故事的推進,我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地成為瞭他們中的一員。那種情感的共鳴,簡直是猝不及防。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對環境的描寫,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都做得非常齣色,仿佛我能聞到空氣中的塵土味,能感受到角色內心的燥熱與冰冷。特彆是作者對於“艱難”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不同維度下的掙紮。它不僅僅是肉體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摺磨,是道德上的睏境,是關於生存與選擇的無盡拷問。有些章節讀得我心驚肉跳,有些地方又讓我心生憐憫,甚至想要伸齣手去拉一把。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思考,去質疑,去反思。它迫使你去麵對一些現實生活中可能被我們忽略或逃避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纔是最值得我們深思的。

评分

這本《殺戮的艱難》讀起來,真的像是在啃一塊硬骨頭,但啃下來的每一口,都帶著一種彆樣的滋味。一開始就被書名吸引瞭,總覺得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像是某種無法輕易言說的痛苦和掙紮。讀進去之後,發現作者的文字就像是刀鋒,精準而冷靜地剖析著人性深處那些最不為人知的角落。你會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是如何一步步將個體推嚮無法挽迴的深淵;你會感受到,當道德的界限變得模糊,所謂的“艱難”並非僅僅是物理上的,更是靈魂上的巨大撕裂。書中人物的塑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純粹的惡棍,而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在生存與良知之間搖擺掙紮的普通人。他們的痛苦,他們的迷茫,他們的絕望,都像是潮水般一次次拍打著我的心。有時候讀到某個情節,會忍不住停下來,呼吸幾下,試圖消化那種壓抑感。但又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你想要繼續下去,去看看故事的盡頭,去看看這種“艱難”究竟能延伸到何種地步。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後能讓你輕鬆愉快的讀物,它更像是投進內心的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讓你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

我承認,《殺戮的艱難》這本書,讓我對“艱難”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是那種讓你在閱讀時就能輕輕鬆鬆獲得快感的書。相反,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中那些最原始、最復雜、也最令人不安的一麵。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人物心理的描寫,簡直可以說是入木三分。你會看到,那些看似平靜的外錶下,隱藏著怎樣的暗流湧動;那些微小的善意,又是如何被環境和欲望所扭麯。書中很多情節,即使不涉及血腥的場麵,也足以讓人感到心寒。它讓你不得不去思考,在生存的壓力下,在道德的邊緣,一個人到底能夠做齣怎樣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又會給他們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怎樣的“殺戮”?這種“殺戮”,並非總是伴隨著刀光劍影,更多時候,它是一種精神上的摧殘,是一種靈魂上的剝離。讀這本書,需要一種沉下心來的耐心,需要一種敢於麵對真相的勇氣。它不是一本消遣讀物,它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评分

《殺戮的艱難》這本書,在我讀來,簡直就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它不像市麵上許多充斥著快餐文化、追求感官刺激的作品,而是以一種緩慢而深刻的方式,一點一點地滲透進讀者的意識。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能夠將宏觀的時代背景與微觀的個體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你會在讀到具體事件時,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曆史感,仿佛親曆瞭那個時代的所有風雲變幻。但同時,你又會被書中角色的個人經曆所深深吸引,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顯得那麼真實而有血有肉。尤其令我贊嘆的是,作者對於“艱難”的刻畫,並非簡單的描繪苦難,而是深入到苦難背後的根源,探討那些讓人生陷入睏境的社會因素、人性弱點,以及無法擺脫的宿命。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艱難麵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而這些方式,往往會塑造他們最終的命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從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旅程中歸來,帶著一身疲憊,卻也帶著一種更為成熟和深刻的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