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是一種誘惑。
有正義感的人,
多少都曾經把死刑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式……
我們心裏都有一把尺,衡量罪惡與正義。
但是當我們執行瞭死刑,我們還能保住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彆嗎?
始於法務部長王清峰下颱,2010年死刑議題自此開始延燒,媒體與大眾輿論在殺與不殺之間擺盪。作者張娟芬親身採訪死刑犯,讓大眾看見死囚在罪刑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並於此書迴溯沸沸揚揚的2010年,剖析颱灣司法製度在執行死刑上尚存在的缺失與不健全,讓大傢深思以暴製暴之下暗藏的問題。本書提供一個空間更寬廣的思考平颱,讓社會大眾能以更多元的角度來衡量生命的重量。
本書分為三部分,開闢這個議題更寬廣的思考路徑:
第一部 思考
死刑議題不是非黑即白。它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也牽動深刻的情緒。第一部分的三篇文章,都有著迴鏇往復的辯證,如同舞蹈一般......。從作者自己的對死刑議題的深刻思考,到與一位隻想知道何謂愛的真諦的死刑犯,作者讓我們看到死刑議題最不為知的一麵,讓死刑與廢死之間的思考空間舒展開來。
第二部 行動
2010年是關鍵的一年,法務部長因堅決不執行死刑而下颱,國內死刑議題於是以前所未有的討論熱度浮上颱麵:在這槍聲響起的時刻,作者不再有舞蹈一般的舒緩瞭,換上來的是與時間賽跑的急切......作者在一整年中,緊緊跟隨著一連串發燒的新聞議題的脈動與發展,寫齣瞭一篇篇發人省思的文章。
第三部 見證
死刑令在下達之前,經過瞭哪些程序?是否每一個案子都真的被好好地對待?媒體是否有中立、如實地處理這些案件?司法製度與媒體,都是與民眾每日生活密不可分的角色,人民的生活受到司法製度的保障,一方麵也受到媒體的觀點所影響。在對死刑思考的同時,作者也提供她的細膩觀察,把法律與媒體的現實呈現在我們麵前。
司法製度與媒體,都是與民眾每日生活密不可分的角色,人民的生活受到司法製度的保障,一方麵也受到媒體的觀點所影響。影響一環扣著一環,作者細說瞭目前司法製度在執行死刑這件事上仍有的缺失,也透過豐富的資料蒐集,詳實剖析瞭媒體對死刑議題的觀點,讓社會大眾能看清媒體所建構齣來的死刑輪廓,並對死刑的看法更加明確與清晰。
作者簡介
張娟芬
丹麥阿鬍斯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聯閤授與新聞學碩士。參與社會運動多年,因為蘇建和案的因緣,關注司法改革等人權議題。
作品曾獲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閤報年度選書、颱灣文學奬。現專職寫作,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等書。
推薦序 〈不殺人難嗎?〉 李念祖律師
自序
第一部 理念
殺戮的艱難
繞著死刑走一圈
我隻願意為妳朗讀
第二部 行動
被害人保護與死刑爭議
無罪推定原則不能讓步
暫停死刑執行纔能避免錯殺
檢察官與法官犯錯,全民埋單?
莫忘林瓊嘉!
從製度麵支持被害者傢屬
馬政府的聖經
大法官的成長
廢死聯盟緻颱灣的公開信
飄洋過海來看你
從「受害者」到「反抗者」
盧正你在嗎?
湯英伸案的意義
第三部 見證
廢死釋憲的摺返跑
媒體的廢死觀點
跋
謝誌
自序
1
曾經,我對死刑沒有定論。因為寫《無彩青春》,我認識瞭一些司改會的朋友,他們邀我去參加一個關於死刑的讀書會。我知道他們反對死刑,所以事先聲明:「我還沒決定喔。」他們說:「沒關係。」
那時候他們叫做「替代死刑推動聯盟」,簡稱「替死聯盟」;讀書會,順理成章的叫做「替死讀書會」。
有一次我們看《鐵案疑雲》。那電影是說幾個反死刑的運動者,密謀策劃瞭一件假的謀殺。凱文史貝西假裝姦殺瞭他的女性朋友,他們把犯案過程錄下來,證據也都齊全,果然被判死刑。執行瞭以後,錄影帶的另一部份纔被寄到一位記者手上,原來那名女子是自殺的,凱文史貝西並不是兇手,但他已經被當作兇手處決瞭。真相是:那位女子已經癌癥末期,死期可待;而凱文史貝西因為被學生誣告而丟瞭教職、傢庭破碎。這兩位反對死刑的戰友,各自有不想活的理由,遂把自己剩餘的生命捐齣來,告訴大傢「事情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而且等到你知道的時候,就已經來不及瞭。
參加讀書會的人未必彼此熟識,但顯然大傢都過得不錯,看瞭《鐵案疑雲》,人人麵麵相覷,「反死刑要反到那樣啊……???」我們發現我們都不願意「替死」,所以開玩笑扯來扯去,讀書會就改名叫做「怕死讀書會」瞭。
「怕死讀書會」教瞭我很多事。我對死刑有疑問,但我對於反對死刑也有疑問;而「怕死讀書會」最難得的,就是提供一個友善而開闊的思考空間。沒有人催促我趕快選邊站,也沒有人責怪我怎麼政治不正確;大傢就真的隻是,把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拋齣來,互相聽一聽,自己想一想。在這樣的滋養與激盪中,我寫齣這本文集裏的第一篇〈殺戮的艱難〉(2005年)。
2
寫瞭〈殺戮的艱難〉以後,更進階的問題冒齣來瞭:理念歸理念,那現實呢?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案子在颱灣被判死刑?我訪問瞭一個死刑犯人,寫成瞭這本文集的第二篇〈繞著死刑走一圈〉(2006年)。
為什麼是鄧武功?我挑瞭他,隻因為他不要協助,要死。我挑他也因為我不想刻意挑一個惡性特彆重或特彆輕的;就隻是隨機地,挑一個。沒想到那訪談裏頭卻藏著某種很有力道的東西,我迴來簡直下筆不能自休。我寫東西嚮來慢,通常要像擠牙膏一樣,而且還是那種根本已經用完瞭的牙膏。跟鄧武功談過以後卻竟然不是,想法奔騰流瀉而齣,成為一個少見而珍貴的寫作體驗。
我不認識他但是我卻很有感覺。大約是見證瞭一個人把他的人生弄壞瞭,如此真實。日後雖更深刻地感受到死刑議題的力道,但是這個力道的初體驗,是鄧武功。
3
這個訪談經驗,後來不時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呼應,例如《為愛朗讀》。那是一個法律學者麥剋與納粹戰犯韓娜之間的故事。麥剋年少時巧遇中年女子韓娜並發展戀情,多年以後在法庭上,他赫然發現她曾經在納粹集中營裏擔任守衛。年輕的法律學者迷惘瞭,過去的愛戀他還記得,可是她怎麼能夠做齣這麼冷血的事情呢?他在小說裏喃喃地獨白,他想要譴責她,卻也想要理解她,但這兩件事情互相衝突。
這樣的兩難,我瞭解。我清楚的記得,當我想到死囚處境的艱睏與孤寂時,我感到同情;但這個同情隨後受到理性的控管,我覺得如果我對罪犯有過量的同情,就是對於受害者的不敬。與《為愛朗讀》裏的麥剋一樣,我想要尋找一種符閤正義觀的方式去理解罪犯。不是不帶價值判斷;他們犯瞭罪殺瞭人,我麵對他們的時候,不願意有一時半刻假裝沒有這迴事。我帶著一定程度的價值判斷,但亦留存一定的空間,想知道他怎麼瞭。理解不是為他脫罪,不是為他申辯;是看看能不能在訪談中稍微靠近他一點,把他心裏深一點的感受錶達齣來。
納粹罪犯韓娜最後誠心悔過,選擇自殺,然而她的醒悟,來自獲得知識啓濛之後的內心譴責,而不是外加的重刑。這個故事犀利地呈現齣刑罰與審判的有限性。於是我寫瞭〈我隻願意為妳朗讀〉(2009年)。
第一部分的三篇文章,都寫在死刑爭議爆發之前,而其論述形式,或多或少都有著迴鏇往復的辯證,如同舞蹈一般。我覺得這個議題就該這樣談——它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選邊站的遊戲。死刑議題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正義觀、人性論,也牽動深刻的情緒。討論死刑,需要比其他議題更大的思考空間,以及更長的醞釀時間。誠懇而開放的討論態度,更不可少。
4
2010年,對於廢死運動來說是天翻地覆的一年。第二部分的文章,就寫於這個巨變之中:在執行壓力高張的時刻、在名嘴喊殺的時刻、在槍聲響起的時刻、在釋憲不受理的時刻。這一係列短文明顯有著介入社會對話、影響公共政策的企圖;不再有舞蹈一般的舒緩瞭,倒常見與時間賽跑的急切。
在2010之前,死刑始終是個冷門議題,廢死聯盟辦瞭兩屆「殺人影展」、齣小冊子、在報紙上投書、做網站。這些與大眾對話的企圖,雖然一步一步地進行著,但還是淹沒在資訊的海洋裏。這種感覺,所有參與過社會運動的人應該都很熟悉:最草根的那些努力,是不會被看見的,因為媒體不會報導。
2010年,死刑議題忽然像火山爆發一般炸開瞭。報紙頭版(甚至連續好幾個版)、電視新聞(每個小時,同一件事情說瞭又說)、談話性節目,都是死刑議題;大街小巷裏,隨便坐下來吃個飯,都會聽到隔桌在討論死刑。
這個議題得到關注,我們求之不得;但是,關於死刑的討論空間,卻急速地壓縮。支持死刑的聲音是民意的主流,這並不意外,輿論偏嚮死刑也無可厚非;但是,颱灣現行的死刑製度還有很多缺失,媒體全不報導,社會大眾也不在意。令我擔憂的不隻是媒體傳遞的片麵訊息,更是颱灣社會全麵保守化的趨嚮:一時之間,肅殺之氣已經淹過瞭喉嚨,我們得踮起腳尖纔能勉強讓頭高過水麵,而嚴寒已經使我們周身冰涼。
在2010年,「慈悲」是罵人的話,意思是你假慈悲;「清高」的意思是「沽名釣譽」,「有愛心」的意思是愛心用錯地方,「高尚」的意思是假道學;「寬容」引來詛咒,「理想」引來訕笑。所有以前被重視的美德,現在都伴隨著唇邊的一抹不屑;「庶民」對國傢的信任,也臻於頂點。
2010年,因此成為這本文集的分水嶺。第一部份在山那頭,我是一個思考者:我提齣對死刑的質疑,期待這樣的擾動可以促成讀者的進一步思考。我並不急於抵達某個思考的終點,也不以為我已經擁有終極的答案。第二部分在山這頭,我是一個行動者,我看到現行的死刑製度違背正義,但是執行卻已經箭在弦上;殺瞭一批以後,還打算殺下一批。作為一個民主政體裏的公民,我有無法迴避的道德義務,要大聲疾呼:慢點殺!
5
我還有第三個角色,就是記錄與見證。
死刑的爭議,到瞭五月底大法官會議不受理廢死釋憲,差不多大勢底定。兵荒馬亂的忙瞭一場,我們有太多話來不及說,太多事情來不及解釋,日子就在搶救、搶救、搶救之中過去。我當初參與的「替死聯盟」,已經改名為「廢死聯盟」;我也從一個遊離分子,變得越來越涉入。在廢死聯盟最被妖魔化的時刻,除瞭並肩作戰以外,實沒有彆的選擇。謾罵攻訐,我們可以靜待群眾冷靜下來;但更多更根本的誤解,例如把聲請釋憲當作是「傲慢」、「不尊重民意」,則是需要釐清的大是大非。因此我寫〈廢死釋憲的摺返跑〉,迴顧廢死聯盟如何透過釋憲,提齣對颱灣死刑製度的總體檢。
媒體在這裏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我寫〈媒體的廢死觀點〉,用新聞學的「框架理論」來分析,這段時間媒體報導著重什麼、忽略什麼。這兩篇長文,寫於死刑風波稍歇之時,細細記錄廢死運動的足跡,以為曆史見證。這是文集的第三部分。
新聞淡瞭,成為曆史。但是曾經燃燒的生命,不會隻留下灰燼。2010是轟轟烈烈的一年,或許您我都曾經隨著媒體的激情報導,而情緒起伏。於年末齣版這一冊小書,不隻是要留住燃燒時發齣的光與熱,更希望颱灣社會對死刑的思考不要停滯。
對於一個嚮往正義的人,死刑多少構成一種誘惑。如果您還沒決定要支持還是反對死刑,如果您心裏還是有七個支持與八個反對死刑的理由,老實說,我覺得很正常。但是下次輿論又喊殺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
坦白說,《殺戮的艱難》這本書,著實給瞭我一個不小的“驚喜”,一個充滿挑戰和思考的驚喜。剛翻開的時候,我以為會是一部純粹的動作或懸疑小說,但很快我就意識到,它的內涵遠不止於此。作者並沒有過多地依賴情節的跌宕起伏來吸引讀者,而是選擇瞭另一種更為深沉的方式——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掙紮與蛻變。你會發現,書中的角色,無論他們的身份背景如何,都麵臨著各自的“艱難”。這種艱難,不單單是指外界的壓力,更多的是他們自身欲望、恐懼、以及在復雜人性驅使下的選擇。每一場“殺戮”,不僅僅是字麵意義上的結束,更是生命中某個階段的終結,或是某種信念的崩塌。這種寫法,讓我在閱讀時,常常陷入一種沉思。我開始審視自己,審視我身邊的人,審視我們這個社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不華麗,但卻異常有力,像一把鈍刀子,一點點地割開你內心的壁壘。讀完後,一種復雜的情緒在我心中翻騰,有震撼,有唏 jüng,更有對人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殺戮的艱難》居然能讓我有如此強烈的代入感!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就像一位老練的導演,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節奏感的手法,將我完全拉進瞭那個世界。一開始,我隻是一個旁觀者,觀察著書中人物的生活,看著他們平凡的日常,但隨著故事的推進,我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地成為瞭他們中的一員。那種情感的共鳴,簡直是猝不及防。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對環境的描寫,對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都做得非常齣色,仿佛我能聞到空氣中的塵土味,能感受到角色內心的燥熱與冰冷。特彆是作者對於“艱難”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不同維度下的掙紮。它不僅僅是肉體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摺磨,是道德上的睏境,是關於生存與選擇的無盡拷問。有些章節讀得我心驚肉跳,有些地方又讓我心生憐憫,甚至想要伸齣手去拉一把。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思考,去質疑,去反思。它迫使你去麵對一些現實生活中可能被我們忽略或逃避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纔是最值得我們深思的。
评分這本《殺戮的艱難》讀起來,真的像是在啃一塊硬骨頭,但啃下來的每一口,都帶著一種彆樣的滋味。一開始就被書名吸引瞭,總覺得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像是某種無法輕易言說的痛苦和掙紮。讀進去之後,發現作者的文字就像是刀鋒,精準而冷靜地剖析著人性深處那些最不為人知的角落。你會看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是如何一步步將個體推嚮無法挽迴的深淵;你會感受到,當道德的界限變得模糊,所謂的“艱難”並非僅僅是物理上的,更是靈魂上的巨大撕裂。書中人物的塑造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純粹的惡棍,而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在生存與良知之間搖擺掙紮的普通人。他們的痛苦,他們的迷茫,他們的絕望,都像是潮水般一次次拍打著我的心。有時候讀到某個情節,會忍不住停下來,呼吸幾下,試圖消化那種壓抑感。但又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你想要繼續下去,去看看故事的盡頭,去看看這種“艱難”究竟能延伸到何種地步。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後能讓你輕鬆愉快的讀物,它更像是投進內心的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讓你久久不能平靜。
评分我承認,《殺戮的艱難》這本書,讓我對“艱難”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是那種讓你在閱讀時就能輕輕鬆鬆獲得快感的書。相反,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中那些最原始、最復雜、也最令人不安的一麵。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人物心理的描寫,簡直可以說是入木三分。你會看到,那些看似平靜的外錶下,隱藏著怎樣的暗流湧動;那些微小的善意,又是如何被環境和欲望所扭麯。書中很多情節,即使不涉及血腥的場麵,也足以讓人感到心寒。它讓你不得不去思考,在生存的壓力下,在道德的邊緣,一個人到底能夠做齣怎樣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又會給他們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怎樣的“殺戮”?這種“殺戮”,並非總是伴隨著刀光劍影,更多時候,它是一種精神上的摧殘,是一種靈魂上的剝離。讀這本書,需要一種沉下心來的耐心,需要一種敢於麵對真相的勇氣。它不是一本消遣讀物,它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评分《殺戮的艱難》這本書,在我讀來,簡直就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它不像市麵上許多充斥著快餐文化、追求感官刺激的作品,而是以一種緩慢而深刻的方式,一點一點地滲透進讀者的意識。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能夠將宏觀的時代背景與微觀的個體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你會在讀到具體事件時,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曆史感,仿佛親曆瞭那個時代的所有風雲變幻。但同時,你又會被書中角色的個人經曆所深深吸引,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都顯得那麼真實而有血有肉。尤其令我贊嘆的是,作者對於“艱難”的刻畫,並非簡單的描繪苦難,而是深入到苦難背後的根源,探討那些讓人生陷入睏境的社會因素、人性弱點,以及無法擺脫的宿命。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艱難麵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而這些方式,往往會塑造他們最終的命運。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從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旅程中歸來,帶著一身疲憊,卻也帶著一種更為成熟和深刻的洞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