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是光
妳是太陽的光
在太陽之前妳就已經有瞭
妳是名
妳是kazangiljan的名字
來自古老的部落巴達因
在深淵之處黑暗的地方
人們探頭嚮著最高的光源
在漆黑的大武山世界
在孵化的發源之地
仰慕妳就已經在交頭接耳裏流傳著
這一抹受景仰的晨光
── 讓阿淥.達入拉雅之〈晨光〉
本詩集分為六捲,首捲vuvu的哀歌。以七首新詩,細細敘述著,被遺忘於部落的祖父母們,以枯槁的手,輕撫著孫兒稚嫩的臉龐,說著:「你們的vuvu(祖父母)隻剩下我一個瞭啊!」言談中,歲月不饒人的悲傷輕輕流瀉。
捲二為雨中河,十五首新詩不住緬懷被水泥屋取代的石闆屋、被花布傘取代的姑婆芋,弔唁部落傳統的消失,原民意象的模糊。
捲三巴達因頌,頌贊大武山之雄偉、述說祖靈之崇高。
捲四獵人詩篇,溢滿濃濃的父母情深,以及獵人蓄勢待發的激昂。讓阿淥這樣寫著:「走 我們走吧 / 最堅固的捕獸夾已經磨好瞭它的五顆大牙 / 獵刀已經再鋒利不過瞭 / 最尖銳的矛已經接閤好瞭 / 聽著taiquras的後方有隻山羌正在吼叫 / / 菸草已經準備好放在我的腰帶 / 背籃我已經縫閤好瞭 / 我們還要做甚麼 / / 我的獵區正等候著 / 看吧有隻鷹盤鏇在我獵區的上方巡視著 / / 時間已經拖延瞭 / 不要哭鬧不捨 / 我們要長驅直入我的獵區……」閱讀間,情緒也不禁激昂。
捲五吟思鄉、捲六射鹿人讀詩,緩緩述說著遠居他方的年輕原住民,思鄉情濃。
本詩集四十七首充滿原住民意象的新詩,或思鄉、頌贊大自然;或思念父母、感懷祖父母的綿綿親情;或訴說獵人齣發打獵前激昂澎湃,讀來皆讓人感動良久。
本書特色
作者來自於排灣族最古老部落「巴達因」部落,且身為酋長傢族的傳人,熱切地學習排灣族的習俗文化,也有感而發的寫作。作者以精簡的詩句描述自幼在山中射鹿部落裏的成長經曆,以及下山前往都市工作之後,對於山林生活的感念。詩中真情流露、遣詞造句自然不造作,排灣族依山傍水的傳統生活方式,感動的不隻是作者,也召喚著現代都市人心中那一份對於大自然的嚮往。
作者簡介
讓阿淥.達入拉雅之 rangalu-taruljayaz
漢名李國光,西元1976年齣生。現任職於屏東縣政府警察局內埔分局瑪傢分駐所,曾獲得原住民族族語文學創作第一、二屆文學奬,目前緻力於調查排灣族巴達因(Padain)文史工作。
從小於屏東深山的射鹿部落(caljisi)由外祖父母帶大,直到就讀於筏灣國小後,因父母親不識字於平地謀生不易,為賺取生活費故經常在寒暑假中帶著作者及其兄長至深山部落採集草藥。
當時還有許多耆老仍健在於世,並且經常口述史詩,描述各大山脈後方的秘境。作者耳濡於神話故事的灌注以及目染山林飛瀑的氛圍之下,漸漸的産生瞭對黑色石闆部落的依戀。及長之後,希望能利用文字的堆砌,再現心目中的烏托邦。
【推薦序】如果水泥取代石闆作成瞭屋瓦 洪國勝(高雄市颱灣山地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推薦序】承先啓後、繼往開來─與讓阿淥共勉 王春智(高市社區大學自然生態社指導老師)
【作者序】從山裏來的人 讓阿淥.達入拉雅之
【捲一】 外祖父母的哀歌
一、外祖父的哀歌(一) sicangicangid a senai ni vuvu(一)
二、外祖父 你的祖父是怎麼樣的祖父 vuvu namakudja a su vuvu
三、外祖父的加持 ni vuvu a papuqimang
四、你們說的是誰 tima aza nu syayaya
五、拉哩阿勞的故事 milimilingan tai sa ljaljiarav
六、外祖父的哀歌(二) sicangicangid a senai ni vuvu(二)
七、外祖母的哀歌(三) sicangicangid a senai ni vuvu(三)
【捲二】 雨中河
一、再一次的翻越過山脊就可以看見天堂 atu intjalj anga a si ilipi tua gadjugadju i mapacun a i kalevelevan
二、放心不下的人 ipaula
三、月幕 qiljasan
四 、走夜 remaqezemetjan a vaik
五、祖靈雕刻 vincykan nua kavuvuan
六、雨中的石闆屋 itua qudjaqudjaljan a qinaciljay a umaq
七、迴傢的路 sisa tjumaq a djalan
八、找尋夏日微笑 kemim tua deli ni alja zalangzangan
九、雨中河 a qudjalj i pana
十、霧頭山的霧 qerepus i parasidjan
十一、大鐵盆 rangi(sasavelan)
十二、煤油燈 tinaki
十三、迷霧森林 qerepurepusan a cemecemel
十四、黎明之路 aljian i djalan
十五、姑婆芋 qainguay
【捲三】 巴達因頌
一、巴達因頌 zemenger a si senai tua i padain
二、原來 manu
三、布拉冷安之路 pudjalan ni sa pulalengan
四、晨光 cemedjas
五、霧頭山說故事 milimilingan ni parasidjan
六、北大武山之巔 i cingur i tjagaraus
七、原本 最初的吸吮 kaserepan
八、瑪樂夫樂夫 maljeveljev
【捲四】 獵人詩篇
一、父親的手 ni kama lima
二、獵人詩篇(一) parutjavak nua qemaljuqaljup a caucau(一)
三、獵人詩篇(二) parutjavak nua qemaljuqaljup a caucau(二)
四、媽媽的地瓜園 puvurasian ni kina
五、笛聲 nua pakulalu a ljingav
六、獵人詩篇(三) parutjavak nua qemaljuqaljup a caucau(三)
七、獵人詩篇(四) parutjavak nua qemaljuqaljup a caucau(四)
八、狩獵 qemaljup
【捲五】 吟思鄉
一、鞦愁 na petjalizamu itua alja iuragan
二、野百閤唱 senai nua kavaluan
三、在我心裏抹上一抹大武山的淨土 sidjuasan a qipu i kavulungan a pitjalad tua u varung
四、心的天堂 a pinivarung a kalevelevan
五、思鄉吟 senai itua singelitjan ta i qinaljan
【捲六】 射鹿人說詩
一、拖延時間 gemula tua zikan
二、門之外 isasav tua paljing
三、1984那一年射鹿人在夜裏讀詩 katutjazua salilim a senai itua 1984 a cavilj nua i caljisi a caucau
四、山中談話 ljavaran i gadju
排灣語 語音符號對照錶
推薦序
如果水泥取代石闆做成瞭屋瓦
洪國勝(高雄市颱灣山地文化研究會創會長)
屏東縣瑪傢鄉排灣村,現居地在笠頂山東南方山腳下牛角灣mapailat地帶,包含排灣paiwan與射鹿calisi、高燕tulinau等三部落;排灣paiwan部落原居地在鱈葉根山tjaravakun東北方標高約一韆公尺處,隔著南隘寮溪的對岸,幾乎等高度的山坡上,就是射鹿calisi部落,由此嚮北方約四百公尺處,就是高燕tulinau部落。
射鹿calisi與高燕tulinau二部落,由旗鹽山cekecekes東北側的kalicukuan 移齣,而原始居住地在旗鹽山北方懸崖上,稱為 kapadainan,也就是padain族群的發詳地。
padain是排灣族最古老部落,傳說是創世女神salavan降臨之聖地,在此創造族民,亦是眾神聚集與祭儀發源地,至今,排灣族與魯凱族的搖籃麯仍然保留ti salavan i padain,而祭師在祭儀中所唸之祭詞也會提到padain、或kappadainan。可是,因在僻遠山區,自荷據以來,一嚮被疏忽,相關文獻記載殊少。
射鹿calisi與高燕tulinau二部落由kalicukuan分齣,分齣的兩代前,因婚姻關係 , 大頭目kazangizan liyuz入贅於taruljayaz傢頭目vavauni,於是padain族群遂轉由taruljayaz傢治理,延續padain正統香火。
本詩集作者為taruljayaz後裔rangalu李國光,自幼跟隨在父親cegaw身邊,父親cegaw是padain頭目,是鼻笛、嘴笛、口簧琴、口琴的演奏傢,是木闆、石闆雕刻傢,是獵人,是農夫,是部落曆史典故傳承者,是傳統歌謠演唱者,是石闆屋築建者,精於製刀、造槍……,從小就是孤兒的父親cegaw集所有能力於一身,經常為族民解決大小事情、到其他部落談事或到山上生活,國光深受傳統意識薰陶,尤其在母語對談與應用上,在同儕中的確是佼佼者。
去年五月的一場車禍,不幸,父親cegaw仙逝,母親sauniau迄今仍然處於昏迷狀態;去年八八大雨,辛勤重建中的射鹿calisi部落,除瞭頭目傢的石闆屋之外,皆消失於土石流中;國光rangalu強忍著悲傷,將盤鏇在腦際已久的影像,透過敏銳的思潮,用筆尖以流暢的母語傾訴;至於翻成中文,國光rangalu不咬文嚼字,也不用華麗辭句,以樸素的字眼,輕輕鬆鬆一筆帶過。字行間,諸多神話故事成為可朗誦的詩,自然流落對外祖父母、父母親、石闆屋部落與周遭族民的懷念與不捨,一篇篇都值得慢慢品味、細細品味。也許有一天,讀者你會親臨現今排灣村的padain部落,分享濃濃人情味,然後翻山越嶺到古老的padain部落,陶醉在詩集的意境裏。
在此,引齣國光rangalu詩中兩句:「如果水泥取代石闆做成瞭屋瓦,那麼,我們的呼吸是否會順暢?」「要往天堂的路該怎麼走?是否可以迴到我心的天堂!」,身係padain族群與taruljayaz傢族的榮耀,國光rangalu在懷念與不捨之外,最憂心傳統的維護與如何接承傳統,如果讀者你有所感動,一起來為padain努力吧!
《北大武山之巔》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關於“堅持”的意義。作者在書中記錄瞭他多次攀登北大武山的經曆,其中不乏失敗和挫摺。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而是不斷地總結經驗,調整策略,最終徵服瞭這座高峰。這種不屈不撓、永不言棄的精神,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顯得尤為珍貴。我常常在遇到睏難時,會想起書中作者在麵對風雨交加的山頂時,依然選擇繼續前進的畫麵。他的故事,給瞭我莫大的鼓舞,讓我相信,隻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沒有剋服不瞭的睏難。
评分《北大武山之巔》這本書,就像是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不是那種一目十行的讀者,我更喜歡細細地咀嚼作者的每一個字句,去體會其中的深意。尤其是在閱讀到作者關於“孤獨”與“陪伴”的章節時,我更是停下瞭手中的筆,陷入瞭沉思。他筆下的登山者,在極端環境下,那種內心的掙紮、對傢人的思念、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都讓我感同身受。我常常思考,我們生活在這個喧囂的社會裏,什麼時候纔能真正地與自己獨處,與內心對話?北大武山,也許就是這樣一個能讓我們放下一切雜念,迴歸本真的地方。作者通過對登山者內心世界的細膩刻畫,讓我們看到瞭人性中最柔軟、也最堅韌的一麵。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登山,更是關於人生。
评分讀完《北大武山之巔》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作者通過文字,將北大武山那份原始、純粹的美,淋灕盡緻地展現在我眼前。我不僅僅是讀到瞭山巒的壯麗,更讀到瞭人與自然之間那份深刻的羈絆。他筆下的每一個細節,無論是山間的鳥鳴,還是腳下的落葉,都充滿瞭生命的氣息。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美”的定義。它不再是人造的景觀,而是源於自然的,最樸素、最動人的存在。我感謝作者,讓我有機會通過他的眼睛,去重新認識北大武山,也重新認識瞭我所熱愛的這片土地。
评分我不得不承認,《北大武山之巔》這本書,有那麼一點點“危險”——它太容易讓人産生一種“說走就走”的衝動瞭!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感染力,他描述的每一個場景,都仿佛在眼前展開,讓我忍不住想要立刻踏上徵程。我尤其喜歡他描述穿越“日湯真山”那段,那種艱辛與驚喜交織的感覺,讓我熱血沸騰。他沒有迴避登山的艱辛,反而將其 as part of the adventure,讓讀者在感受刺激的同時,也體會到剋服睏難後的成就感。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一次登山,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展現。它鼓勵我們走齣舒適區,去挑戰自我,去擁抱未知。
评分《北大武山之巔》這本書,讓我對我所居住的這片土地,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認為自己對颱灣的山川河流非常熟悉,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自己對北大武山的瞭解,僅僅停留在錶層。作者不僅僅是描述瞭山體的壯麗,更是深入地挖掘瞭這座山的“靈魂”。他寫到山上的動植物,寫到它們與環境的相互依存,寫到它們在四季中的生命輪迴。這種對生態環境的細緻觀察和深刻理解,讓我感受到瞭大自然的奇妙與和諧。他讓我明白瞭,每一座山,都是一個獨立的生態係統,都承載著無數生命的重量。這本書,是對大自然的贊歌,也是對我們守護傢園的呼喚。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抱著一種“獵奇”的心態翻開《北大武山之巔》,想著瞭解一下這座我隻在地圖上見過名字的山,有什麼特彆之處。結果,這本書的開篇就深深地吸引瞭我。作者沒有直接切入登山路綫或者海拔高度,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描繪瞭北大武山的曆史人文底蘊。我這纔知道,原來這座山,承載著如此深厚的泰雅族文化,是他們祖靈的居所,是他們生命信仰的寄托。作者對於原住民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讓我肅然起敬。他沒有用獵奇的眼光去看待,而是以一種平視的姿態,去感受、去解讀,並將這份感受用細膩的文字傳達齣來。我特彆喜歡他關於“霧社事件”的側麵描寫,雖然不是主綫,但卻讓北大武山這個地理名詞,突然有瞭血有肉的歷史感。這不再僅僅是一座山,而是無數生命故事的見證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腳下的土地,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和復雜。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流,都隱藏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曆史,等待著我們去發掘、去傾聽。
评分我之前讀過不少關於颱灣山林的著作,但《北大武山之巔》這本書,卻有著一種獨特的“溫度”。作者的文筆,不像某些學者那樣嚴謹,也不像某些作傢那樣華麗,但卻有著一種質樸而真摯的力量,直擊人心。他用最樸素的語言,描繪齣最壯麗的風景,用最平凡的經曆,講述最深刻的道理。我尤其喜歡他描述在營地裏,聽著山風呼嘯,仰望星空的那一段。那種寜靜,那種孤獨,那種與宇宙融為一體的感覺,讓我仿佛置身其中,也跟著他一起感受瞭那種超脫的喜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美好,往往存在於最樸素的真實之中。它提醒我們,在追求物質繁華的同時,不要忘記瞭內心深處的寜靜與豐盈。
评分終於,我讀完瞭《北大武山之巔》。這本書,不,是這段旅程,徹底地把我從生活的瑣碎中抽離,帶我攀登瞭一座我內心深處渴望已久的高峰。我總以為自己對颱灣的山脈瞭如指掌,尤其對我們這片土地上最神聖的幾座山,更是有著近乎虔誠的認知。但《北大武山之巔》這本書,卻以一種我從未預料到的方式,重新點燃瞭我對這座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枯燥描述,更像是與我並肩而行,分享著他每一次攀登的呼吸,每一次迴望的感動。他筆下的北大武山,不再是冷冰冰的地質構造,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體,有著自己的脾氣,自己的靈魂。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山林氣候變幻的細緻描繪,那種瞬息萬變的雲海、驟然降臨的雨霧,仿佛就發生在我的眼前,讓我忍不住想要伸手去觸摸那潮濕的空氣。而當他描述到山頂那片浩瀚的星空時,我更是如同身臨其境,感覺自己渺小得如同一粒塵埃,卻又因能與這宇宙的壯麗同在而感到無比的榮幸。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北大武山,也讓我重新認識瞭自己。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登山,不隻是體力的考驗,更是心智的洗禮。每一段攀登,都是一次與自己的對話,一次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评分閱讀《北大武山之巔》的過程中,我時常會想起我年少時的一次徒步經曆。那是在阿裏山的茶園小徑,雖然海拔不高,風景也算秀麗,但終究缺少瞭那種原始的野性與力量。而《北大武山之巔》這本書,卻讓我感受到瞭北大武山那股磅礴的生命力。作者對山體地貌的描述,不僅僅是冰冷的科學數據,更多的是一種感性的觸動。他寫到岩石的肌理,寫到森林的呼吸,寫到溪水的奔流,字裏行間都充滿瞭對自然的敬畏。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描述在山脊綫上行走時的那種孤獨與壯闊,仿佛整個世界都匍匐在腳下,而自己卻又渺小得如同一粒塵埃。這種極緻的反差,正是大自然最迷人的魅力所在。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人與自然的關係。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主宰者,但實際上,我們隻是自然生態係統中微小的一部分。隻有懂得敬畏,懂得謙卑,纔能真正地與自然和諧共處。
评分我必須說,《北大武山之巔》這本書,簡直是一本“活地圖”。我一直以來都對登山有一定的興趣,但往往因為對路綫的不熟悉,或者對難度評估不清而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完全打消瞭我這方麵的顧慮。作者的描述詳盡入微,從齣發前的準備,到每一個紮營點,再到每一個岔路口,都清晰得如同身臨其境。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怎麼走”,更重要的是,他用充滿情感的文字,告訴我們“為什麼這麼走”。他會解釋為什麼選擇這條路綫,這條路綫上可能遇到的睏難,以及如何剋服它們。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敘述方式,讓我對登山的理解上升瞭一個層次。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跟隨作者一起完成瞭這次攀登,每一步都走得踏實而充滿信心。這本書,無疑將成為我下一次北大武山之行最寶貴的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