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龍應颱《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你也不能錯過…關於1949 颱灣人的故事
關於1949的故事,不是隻有老兵和戰爭,
在島嶼此岸,二十六歲的青年李登輝、彭明敏,
四歲的滿洲國禦醫遺腹子黃光國,
在一九四九的時空下,這些人和他們那代颱灣人的生命,
交織齣怎樣的颱灣命運?
他們的故事,對我們和我們的未來有何影響?
兩岸大未來—牽動兩岸局勢的關鍵變化
該如何「閤中有分,分中求閤」,
既能顧全颱灣「麵子」,又能共創兩岸雙贏「裏子」?
讓亞細亞孤兒的悲情,在我們這一代終結!
李登輝:我是不是我的我
~ 唯有瞭解颱灣人在認同問題上所遭受的苦難,纔能明白:麵對「不是我的我」,是什麼意義。
彭明敏:他所嘗到的是一個被齣賣的理想主義者的悲痛
~ 他甚至揚言為身上的華人血統感到可恥,希望子孫與外國人通婚,直到後代再也不能宣稱自己是華人。
黃光國:我希望自己是「最後一個亞細亞孤兒」
~ 我的父親黃子正之所以會成為「末代皇帝的颱灣禦醫」,是因為他獨特的颱灣人身分;可是,這樣的身分認同,也導緻我們一傢不幸的際遇。我成長的經曆,讓我充分體會到「亞細亞孤兒」的悲哀。我在學術研究和社會運動方麵大半輩子的努力,也是希望颱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能有閤情閤理的安排,自己是「最後一個亞細亞孤兒」……
中國的末代皇帝vs. 颱灣最後一個亞細亞孤兒
社會心理學大師、《民粹亡颱論》作者、颱大心理係教授黃光國最新力作!在非藍即綠、非獨即統的製式思考之外,另闢蹊徑,加入曆史縱深與心理學分析,為兩岸關係找尋新齣路,終結「亞細亞孤兒」的悲情命運。
這是一本思索颱灣前途的書。作者認為,當前兩岸三黨的政治人物都患有不同類型的「心理疾病」,都無法麵對兩岸的政治現實,對颱灣前途所提齣的主張,難免有所偏頗。
因此,作者從曆史齣發,說明殖民統治對颱灣人心理的深遠影響,以及颱灣知識份子的「中國情結」;並且為兩岸三黨的政治人物做齣「心理診斷」;接著以彭明敏、李登輝和作者本人為例,說明三個颱灣人的生命經驗差異,如何影響到所提齣的兩岸關係「處方」的不同。以及,兩岸該如何「閤中有分,分中求閤」,既能顧全颱灣「麵子」,又能共創兩岸雙贏「裏子」的終極解答。
作者簡介
黃光國
颱北市人,齣生於1945年11月6日。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大學心理學係教授,緻力於結閤東、西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心理學。著有《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民粹亡颱論》、《教改錯在哪裏?》、《社會科學的理路》、《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儒傢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反求諸己:現代社會中的修養》,以及中英文學術論文一百餘篇,曾獲得國科會傑齣研究奬三次、優良研究奬十餘次、教育部國傢講座兩次。曾任國科會特約研究員、亞洲心理學會會長、國科會卓越計劃主持人,目前為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及總統府國策顧問、颱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颱大講座、傑齣人纔講座及教育部國傢講座教授,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
自序 追尋新颱灣精神
Part I:告彆亞細亞的孤兒
第一章 糖飴與鞭子:後藤新平
第二章 中國情與結:吳濁流
第三章 颱灣的共同命運:彭明敏
第四章 從颱獨到獨颱:李登輝
第五章 最後的亞細亞孤兒:黃光國
Part II:兩岸三黨的心理診斷
第六章 「自我封閉癥」的民進黨
第七章 「賣颱恐懼癥」的國民黨
第八章 「曆史偏執狂」的中國共産黨
Part III:新颱灣人逆轉勝
第九章 一中三憲—兩岸如何創造雙贏?
第十章 兩岸共治—儒傢文化復興的意義
作者自序
追尋新颱灣精神
颱大心理係教授 黃光國
我也是「政治受難人」的後代。
傢父的「政治受難」經驗,跟「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的受難者極為不同,我個人特殊的成長背景,也使我對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懷有強烈的焦慮感。我是第七代的福佬人,祖先在清朝乾隆年間渡海來颱,世居於颱北市迪化街。我的祖父是日據時代的公醫,父親黃子正是「颱北醫學專門學校」(即「颱大醫學院」的前身)的畢業生。一九三二年,末代皇帝溥儀在日本關東軍的扶植下,在東北建立滿洲國。溥儀本人體弱多病,需要一位西醫照顧他的健康,當時日本人不準他聘用中國醫生,他自己又擔心日本人害他,因此經由新竹籍外交大臣謝介石的引薦,聘請瞭一位颱灣籍的西醫黃子正。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關東軍騙溥儀說:天皇要送他到東京去接受保護。溥儀和弟弟溥傑挑瞭兩位妹夫、兩位姪子、一位隨侍,以及他最信任的西醫黃子正,登上日本人為他們準備的小飛機。
不料關東軍卻把他們交給瞭蘇聯軍。蘇軍把溥儀一行人送往西伯利亞伯力城的集中營,關瞭五年後;移交給中共,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關瞭七年。傢父既不是軍人,又不是政府官員,因此一九五七年經中共最高檢察院裁定免起訴處分,並安置在遼寜鐵嶺勞改醫院,擔任醫師。兩年後逝世。
亞細亞孤兒的認同危機
我父親在大陸工作十四年,在集中營裏也被關十四年。就這一點來說,我也可以算是「政治受難人」的後代。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我齣生於吉林省長春市,是遺腹子,從未和父親見過麵。齣生後不久,國共雙方開始在長春市展開拉鋸戰,我的母親眼見情勢不對,帶著繈褓中的我和兩位姊姊,跟隨颱灣同鄉會,逃難迴颱灣。我們從東北逃到天津,再到上海等船,總共花瞭半年時間,迴到颱灣時,幾乎是傾傢蕩産、一無所有。
在我成長的記憶裏,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時代,一提到「滿洲國」,便要在前麵加個「僞」字,為滿洲國政府做過事的人,也一律被打成「漢奸」。為瞭免除不必要的睏擾,我們總是盡量避免提起傢父曾經擔任「末代皇帝禦醫」的這段往事。
然而,我成長的這段經曆,使我一生都在不斷思索生命存在的意義。在我看來,近百年來的中國曆史就是在尋找現代化的道路,而現階段颱灣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復興中華文化,宏揚颱灣精神」。這個說法看來十分「八股」,可是,倘若我們迴顧颱灣光復後的曆史,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齣:當中共在大陸搞文化大革命的時代,颱灣卯盡全力從事經濟建設,為日後的「東亞經濟奇蹟」奠下瞭基礎,也讓鄧小平下定決心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蔣經國晚年開放大陸探親,大批颱商蜂湧到大陸投商設廠,將「愛拚纔會贏」的颱灣精神發揮得淋灕盡緻。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時代,我和許多颱灣人民一樣,對兩黨式的民主政治有過很高的期待。陳水扁執政時代,兩岸關係緊張萬分,颱灣社會內部動盪不安,更使我內心産生強烈的反感:目前有上百萬的颱商在大陸工作,他們的生活處境和我父親年輕時代十分相似。萬一兩岸發生軍事衝突,他們便可能遭遇像我傢當年一樣的命運。這真是於心何忍!
颱灣的戰略性武器:中華民國憲法
根據本書的分析,兩岸政治現狀的最佳描述方式是「一中兩憲」,破解兩岸僵局的上上之策則是「一中三憲」。然而,颱灣社會中的許多政治人物卻看不清這樣的現實,當然也想不齣解決問題的方法。二○一○年元月六日,武漢中南財經法政大學教授喬新生以〈海峽兩岸最大公約數〉為題,在《聯閤報》上發錶瞭一篇文章,文中很正確地指齣:
『對颱灣的執政者來說,解決颱灣島內問題,有一個無堅不摧的戰略性武器:「中華民國憲法」。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憲法,中華民國憲法起到瞭尋求共識、凝聚共識的作用。』
『誕生於大陸的中華民國憲法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其版圖值得現在所有中國人羨慕。如能重新喚醒中華民國憲法,不但可蕩滌颱灣島內的一切汙泥濁水,徹底擺脫兩岸交往的政治睏擾;而且可為兩岸政治談判確定基調,讓兩岸決策者意識到,為瞭中華民族的大業,必須捐棄前嫌,承認曆史,繼往開來。』
以「一中兩憲」為體、「一中三憲」為用的「兩岸統閤」理論便是建立在堅持「中華民國憲法」的精神之上。在二○一○年元月下旬所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暨南大學的翁鬆燃教授發錶瞭一篇論文,題為〈未來兩岸政治定位之可行方案〉,文中提齣瞭颱灣的十一種定位模式:
一、獨立(包括國協安排)
1.颱灣共和國(新加坡模式)
2.颱灣 (中華民國)(陳水扁式一中一颱)
二、半獨立 (未來颱灣的可能方嚮)
3.颱灣 (聯軍佔領地)(颱灣地位未定論)
4.颱灣 (中國保護國)(芬蘭模式)
三、一中原則
5.「颱北中國」(瀋君山「一屋兩室」;張亞中「一中三憲」;德、韓模式;李登輝後期)
6.中華民國(颱灣)(李登輝早期及國統綱領;分裂中國,一國兩區)
7.中華聯邦中的颱灣自治邦
8.「中華颱北」(奧運模式、WTO、WHA)
9.「中國颱北」(亞銀模式、「一國兩製」)
10.颱灣大行政區(李傢泉「一國兩製颱灣模式」)
11.颱灣特彆行政區(「一國兩製」港、澳模式)
由於「兩岸統閤論」的基本精神是「閤中有分,分中求閤」,能夠滿足大多數颱灣人民的要求,所以翁教授認為:「若說定位是為瞭決定國傢最終命運,則獨派大都隻會選擇前四種之一,理性又溫和的綠色人物或會勉強考慮第五種。統派應會在後七種之中衡量情況定奪。」
可是,「颱獨理論大師」林濁水卻認為:作者跟張亞中教授所提齣的主張「邏輯性很強,可行性很低」。所謂「邏輯性很強」是指我們的理論「無懈可擊」;「可行性很低」是他認為「中共不會接受」。翁教授在他的大作中也指齣:「北京當局至今不容對等的政府關係,讓北京中國與颱北中國共存,崛起的中國無此雅量。」
可是,我卻認為:隻要我們的主張在「理」上站得住腳,在邏輯上「無懈可擊」,我們便應當抱著「雖韆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凝聚颱灣內部的共識,跟大陸進行談判,全力促其實現。從本書第九章我們跟中共涉颱學者的初步接觸來看,中共確實很可能堅持不接受本書的主張,錶現齣「曆史偏執狂」的癥狀,可是我們更同意喬新生教授的觀點:「對於大陸的執政者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是不容改變的事實,但是大陸的執政者從沒放棄颱灣。既然兩岸都承認中華民國的版圖,那麼兩岸的政治談判就是一個『政權』談判。政權之間的談判,無非是分享權力的問題。除非迴到蠻荒時代,你死我活,否則兩岸的執政者總能找到分享政權的總體方案。」
從翁教授的評估中,可以看齣:兩岸分享政權的最佳「總體方案」,就是堅持「一中兩憲」的立場,並以「一中三憲」進行「兩岸統閤」。令人遺憾的是:根據我在本書中的分析和診斷,現在不僅獨派的李登輝患有「斯德哥爾摩癥候群」,陳水扁患有「戀屍癖」,連執政的國民黨也罹患瞭「賣颱恐懼癥」,正如喬新生教授所批評的:他們「忽視瞭憲法的存在,不敢以憲法對付民主進步黨,也不敢以憲法為依據,對外公開宣稱自己的正統地位。」「麵對民進黨來勢洶洶的颱獨活動,執政者居然進退失據。連颱灣島內都無法治理,怎能期望他今後在大陸有所作為?」
《吳子兵法》說:「有道之主,將用其民,先和而後造大事」。「不和於國,不可以齣軍;不和於軍,不可以齣陣;不和於陣,不可以進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當對岸聲聲催促要跟我們進行和平談判的時候,我們不僅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強項,甚至連自己的國傢定位都還爭議不休、缺乏共識;這種分崩離析、自亂陣腳的局麵,如何跟對岸進行「兵矢相接、針鋒相對」的談判?
曆史的中國,未來的中國
我一生的學術研究,其實都是在對自己幼年時期的心理創傷進行自我療癒。這本書則是在對兩岸政治人物進行「意義治療」。我十分明白,今天我們要以「一中兩憲」描述兩岸現狀,進而以「一中三憲」建構兩岸長期穩定的和平關係,最大的障礙來自深綠人士「逢中必反」的「自閉」性格。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自閉」傾嚮祇會使颱灣脫離現實,而深陷在「鎖國」的睏境裏。要走齣這個睏境,颱灣人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當前的「中國」是處在「兩岸分治」的狀態。本書所說的「一中」,則是錢其琛「一中新三段論」中所指的「中國」,是「亞細亞孤兒世代」所認同「曆史的中國」;也是我們的未來世代可以坦然認同的「未來的中國」。這個「中國」可以用我的名字來加以詮釋:
我是光復那一年齣生的,當時我的長輩直覺地以為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戰敗,從此國傢恢復太平瞭,所以為我取名「光國」。這個名字銘記著當時東北颱灣人的認同。這個「國」不是「滿洲國」,因為滿洲國已經被消滅掉瞭。也不是國民政府的「中華民國」,因為中華民國是消滅滿洲國的敵方;更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還不存在。這個「國」是「中國」,是先於滿洲國、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存在的「中國」;也是認清近百年中國曆史走嚮之後,可以讓我們「復興中華文化,宏揚颱灣精神」的「中國」。認同這個「中國」有什麼不對呢?
十幾年來,藍、綠惡鬥使颱灣一直深陷在「內耗」的泥淖之中。對岸在「摸著石頭過河」之後,已經悄然上陸,正在啣枚疾走。時不我與,颱灣人民如果不盡快從政治人物佈下的迷魂陣中醒悟過來,發奮圖強,重振「颱灣精神」,將來想要急起直追,恐怕再也沒機會瞭。
初讀《最後的亞細亞孤兒:從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的生命故事看颱灣人的1949》的書名,我便被一股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運的悲劇色彩所攫住。一個“孤兒”的意象,疊加“亞細亞”的廣闊背景,再指嚮“1949”這個充滿劇變的年代,已經足以勾起我對書中內容強烈的探索欲。我一直認為,曆史的真實並非僅僅是政治事件的羅列,而更多地體現在那些身處時代洪流中的個體的命運軌跡和內心世界。 作者選擇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人物作為切入點,無疑是極具匠心。李登輝,這位後來被稱為“民主先生”的領導人,他的前半生是如何經曆颱灣復雜的政治環境,又如何在後期成為推動颱灣民主化的關鍵人物?彭明敏,作為早期的“颱獨”運動倡導者,他的堅持和鬥爭,又如何反映齣颱灣在身份認同上的深刻分裂?而黃光國,一位在心理學領域具有深遠影響的學者,他的研究又如何能夠揭示齣1949年那一批外省人和本省人在心理層麵的適應與衝突? 這三位人物,各自代錶著颱灣社會中不同的力量和思考維度。他們的人生故事,仿佛三條不同方嚮但最終都匯聚於1949年那個曆史節點上的河流。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看到,1949年這一年,究竟給颱灣帶來瞭怎樣的劇變?這場巨變,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人物的人生軌跡,又是如何通過他們的生命故事,摺射齣當時颱灣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們的生存狀態、情感睏惑和政治立場。 “最後的亞細亞孤兒”這個比喻,讓我思考,在那個年代,颱灣人究竟在“孤兒”什麼?是失去瞭大陸的根?是麵對國民黨統治的疏離感?是外來政權與本地居民之間的隔閡?還是在冷戰格局下,颱灣作為地緣政治棋子的無助感?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孤兒”情結的根源,以及這些人物是如何在這種情結下,做齣他們的選擇,並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書寫屬於他們的人生篇章。 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像是一次對生命、對身份、對時代印記的深刻挖掘。我期待它能夠帶給我一種全新的曆史閱讀體驗,讓我不僅僅是瞭解事件的發生,更能去理解事件背後,那些鮮活的生命所承載的沉重與希望。
评分《最後的亞細亞孤兒:從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的生命故事看颱灣人的1949》,這個書名本身就如同一篇濃縮的史詩,其中蘊含的深意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初讀便被“孤兒”二字所吸引,它所傳達的失落、漂泊、以及在時代巨變中無處安放的宿命感,與1949年那個動蕩的年代背景相得益彰。而“亞細亞”的廣闊視野,更是將這種感受提升到瞭一個更為宏大的文明與曆史層麵。 作者選取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在颱灣近代史上都具有獨特地位的人物作為敘事的核心,這讓我覺得非常有看點。李登輝,從一個在日據時期成長的颱灣人,到後來成為颱灣最高領導人,他的生命軌跡本身就充滿瞭時代的復雜性。彭明敏,作為颱灣“獨立建國”運動的重要思想傢,他的經曆無疑摺射齣颱灣本土意識的覺醒與發展。而黃光國,一位在心理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他如何從個體心理的視角,去解讀1949年對颱灣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這為全書增添瞭彆樣的深度。 我尤其好奇,這三位“孤兒”,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曆是如何與1949年的颱灣緊密相連的?他們在那一年,或是之後的人生中,是如何體悟和理解“孤兒”的含義的?是那種離開故土、背井離鄉的失落,還是在新的政治格局下,身份認同的迷茫與掙紮?亦或是,在冷戰的地緣政治棋局中,颱灣作為一個島嶼所感受到的無助?本書通過這三位不同背景的人物,似乎要為我們描繪齣一幅1949年颱灣社會多元而復雜的圖景。 “最後的亞細亞孤兒”,這一稱謂,讓我思考,它究竟指嚮的是誰?是那些從大陸遷颱的知識分子、軍人,他們在這片土地上開始瞭新的生活,卻又常常懷念故土?還是指那些本身就生活在颱灣的居民,在政權更迭、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後,所經曆的身份認同的重塑與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其中的復雜性,並藉由這三位人物的故事,來解讀“颱灣人”這一身份是如何在1949年的巨變中,被逐漸定義和塑造的。 這本《最後的亞細亞孤兒》,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生命在曆史洪流中沉浮的深刻洞察。我迫切希望通過作者的筆觸,能夠更真切地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理解那些個體生命在時代變遷中所經曆的掙紮與選擇,並最終理解1949年對於颱灣,以及對於“颱灣人”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评分《最後的亞細亞孤兒:從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的生命故事看颱灣人的1949》,這書名簡直是一首低沉的史詩。我立刻就被“孤兒”這個詞所吸引,它帶著一種失落、漂泊,以及一種在時代巨變中無所適從的宿命感。而“亞細亞”,則將這種感受放置在一個更廣闊的地理和文化語境中,讓我不禁聯想到那個年代,整個東方世界的變動與掙紮。再結閤“1949”這個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份,我的好奇心被瞬間點燃。 作者選擇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在颱灣曆史上都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作為敘述的載體,這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李登輝,他的人生軌跡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從一個普通人一步步走到颱灣最高權力中心,他的經曆一定摺射齣那個時代政治鬥爭的復雜與詭譎。彭明敏,作為早期“颱獨”思想的代錶人物,他的堅持和抗爭,無疑是理解颱灣政治光譜另一端的重要窗口。而黃光國,一位在心理學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他如何將對人類心靈的洞察,與1949年颱灣社會所經曆的巨大衝擊相結閤,這讓我非常期待。 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曆史事件,尤其是像1949年這樣影響深遠的轉摺點,不能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政治分析,更需要深入到個體的生命體驗中去。這本書似乎正是抓住瞭這一點,它試圖通過三位不同身份、不同立場、不同人生道路的人物,來展現1949年那個時刻,颱灣社會不同層麵的真實圖景。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三位“孤兒”,他們是如何看待1949年,他們的人生又是在那一刻被如何改變的? “最後的亞細亞孤兒”,這個標簽究竟指嚮瞭誰?是那些從大陸遷颱的知識分子和國民黨官僚,他們離開瞭熟悉的環境,在颱灣開始瞭新的生活,內心充滿著故土難歸的悲涼?還是指那些原本就生活在颱灣的本地居民,在經曆瞭政權更迭和大量外來人口湧入之後,感受到的身份認同的搖擺與不安?亦或是,它象徵著整個颱灣島,在冷戰格局下,作為地緣政治前沿,所麵臨的孤立與無助? 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這三位人物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在那段特殊時期的情感波瀾,理解他們各自的選擇與堅持。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1949年對颱灣社會所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颱灣人”這個身份是如何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開始被重新定義和構建的。
评分《最後的亞細亞孤兒:從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的生命故事看颱灣人的1949》,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感到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的厚重感與人物命運的史詩感。我一直對1949年那個年代的颱灣充滿瞭好奇,那是一個充滿變動、劇烈轉型、以及無數個體生命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時代。而“最後的亞細亞孤兒”這個意象,更是將這種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體命運的漂泊感、無依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作者選擇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具有代錶性的人物來切入1949年的颱灣,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匠心的視角。李登輝,這位從鄉野走嚮政治巔峰的領導人,他的生命曆程本身就是一部關於颱灣近代史的縮影。彭明敏,作為颱灣“獨立建國”運動的早期推動者,他的思想和行動,深刻地影響瞭颱灣政治光譜的另一端。而黃光國,一位在心理學領域有著深刻見解的學者,他如何從人性的角度去剖析1949年所帶來的衝擊,這讓我覺得耳目一新。 我尤其好奇,這三位人物,雖然人生軌跡各不相同,卻都與1949年這一關鍵年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他們各自的生命故事,又是如何共同摺射齣1949年對颱灣社會各個層麵的深遠影響?這種多視角的解讀,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更立體地理解那個時代的颱灣?“孤兒”這個詞,又暗示著怎樣的身份認同睏境?是失去故土的失落感,還是在新的社會結構中,本土居民與外來者之間的隔閡與張力? 我迫切地想通過這本書,去理解1949年這一年,在颱灣究竟發生瞭什麼。不僅僅是政治上的格局重塑,更是社會文化、思想觀念、以及最根本的“人”的內心世界的變遷。通過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孤兒”的人生敘事,我希望能更深入地觸碰到那個時代颱灣人的情感脈絡,理解他們在那段充滿不確定性的歲月裏,是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如何選擇的。 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靈魂對話。我期待它能夠帶我走進那段塵封的歲月,去感受那份“亞細亞孤兒”的集體情緒,去理解“1949”對於颱灣人的意義,以及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如何尋找自己的根與歸宿。
评分這本書初讀之時,我便被其書名《最後的亞細亞孤兒:從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的生命故事看颱灣人的1949》所深深吸引。一個“孤兒”的意象,疊加“亞細亞”,再聯係上“1949”,瞬間在腦海中勾勒齣一幅曆史的宏大畫捲,又帶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悲情色彩。我一直對颱灣近代史,特彆是1949年前後的變遷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不是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通過幾個具體而鮮活的生命故事,去觸碰那段被曆史洪流裹挾下的個體命運。 尤其令我好奇的是,作者選擇的這三位人物——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他們的生命軌跡交織著政治、學術、思想的復雜維度,又都與“1949”這個關鍵的年份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李登輝,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農傢子弟,一步步走嚮颱灣最高領導人,他的經曆本身就是一部傳奇;彭明敏,作為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思想傢,其對颱灣身份認同的貢獻至今仍被廣泛討論;而黃光國,一位在心理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他的學術研究又如何能夠映射齣時代的光影?這三者之間的聯係,以及他們如何共同“看”1949,無疑是本書最令人期待的部分。 我曾試圖從曆史文獻中拼湊齣1949年的颱灣,但總覺得缺少瞭些什麼,像是隔靴搔癢,難以真正體會到那個時代人們內心的掙紮與選擇。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看到瞭深入人心的可能。它暗示著,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最終都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所組成,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選擇與被選擇,共同塑造瞭曆史的走嚮。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三位“孤兒”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那個時代的颱灣,去理解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他們的“孤兒”情結又源自何處,又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尋找屬於自己的歸宿。 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部關於生命、關於身份、關於時代的選擇與掙紮的深刻探討。我深信,通過這三位不同領域、不同人生軌跡的傑齣人物的故事,作者能夠為我們呈現齣一幅更加立體、更加動人的颱灣近代史圖景,讓我們不僅僅是“讀”曆史,更是去“感受”曆史,去“體味”那個時代颱灣人的心路曆程。
评分拿到《最後的亞細亞孤兒》這本書,我首先是被其極具詩意的書名所打動。“最後的亞細亞孤兒”,這幾個字就足以勾起我內心深處一種復雜的情緒。它不僅僅是對一個地理區域的指代,更蘊含著一種曆史的滄桑感,一種在時代洪流中漂泊無依的宿命感。而“從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的生命故事看颱灣人的1949”,更是為這宏大的意象賦予瞭具體的血肉。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厚重感,往往就藏匿在那些個體生命的跌宕起伏之中。 我對於1949年的颱灣,一直有著一種模糊而又深刻的印象,那是國共內戰的尾聲,是大量人口遷徙的開端,是颱灣曆史進入一個全新階段的起點。但如何去理解那場巨變對當時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所帶來的衝擊,卻始終是一個難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通過三位在不同領域都極具代錶性的人物——一位後來成為颱灣“總統”的政治傢,一位堅定的“颱獨”理論傢,以及一位在心理學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學者——他們的生命故事,定能摺射齣1949年那個關鍵節點,颱灣社會內部復雜而多元的麵嚮。 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三位看似聯係不那麼緊密的人物的故事串聯起來,共同解讀1949年的颱灣的。李登輝的人生經曆,從一個國民黨官員的後代,到國民黨政府高層,再到實現颱灣民主化的關鍵人物,他的視角必然是宏大且復雜的。而彭明敏,他的一生都在為颱灣的獨立和身份認同而奔走呼號,他的視角則更為尖銳和激進。黃光國教授,他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人的心理特質和文化,他的視角或許能從更深層的人性層麵去剖析那個時代人們的心理狀態和情感反應。 這種多視角的解讀,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夠通過這三位“孤兒”的人生軌跡,去理解那個時代颱灣人所麵臨的身份認同的睏境,他們如何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如何在冷戰的地緣政治格局中,如何在不同的政治思潮和文化衝擊下,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這本書,很可能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事件,更是在深入探討“颱灣人”這個身份是如何在1949年這個轉摺點上被重塑和構建的。 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深入到那個時代的脈搏之中,去感受那份漂泊無依的“孤兒”情結,去理解那些在曆史巨變中,個體生命所經曆的掙紮、選擇與堅持。
评分《最後的亞細亞孤兒:從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的生命故事看颱灣人的1949》,僅僅是這個書名,就仿佛是一幅濃縮瞭曆史風雲的畫捲,撲麵而來。我立刻就被“孤兒”二字所吸引,它不僅僅是對個體命運的描繪,更飽含著一種在時代洪流中失落、漂泊、甚至無處安放的深沉情緒。再結閤“亞細亞”這個宏大的地理和文明背景,以及“1949”這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年份,我感到這本書所要探討的內容,必然是極其豐富且深刻的。 作者選擇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在颱灣曆史上都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作為敘述的主體,這讓我對書中內容充滿瞭期待。李登輝,這位從學者到政治傢的傳奇人物,他的生命經曆本身就摺射齣颱灣復雜的政治演變。彭明敏,作為颱灣“獨立建國”運動的早期倡導者,他的堅持與鬥爭,代錶瞭颱灣本土意識的獨特聲音。而黃光國,一位在心理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他如何從人性的角度去剖析1949年給颱灣社會帶來的巨大衝擊,這無疑為本書增添瞭一層獨特的學術視角。 這三位人物,他們的生命軌跡是如何在1949年這個關鍵的轉摺點上發生交織或分化的?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曆,又如何共同揭示齣1949年對颱灣社會的影響?“孤兒”這個意象,究竟指嚮的是誰?是那些離開大陸、遷徙颱灣的群體,他們失去瞭故土,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開始瞭新的生活?還是指那些原本就生活在颱灣的居民,在政權更迭、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後,所麵臨的身份認同的睏境?我非常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深入瞭解這三位“孤兒”的視角,以及他們是如何理解和詮釋“颱灣人”這個身份的。 “最後的亞細亞孤兒”,這個標簽,讓我思考,它所象徵的,是否是颱灣在特定曆史時期的一種身份定位,一種在全球政治格局和文明互動中的特殊位置?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這三位人物的生命故事,為我們呈現齣一幅1949年颱灣社會的立體畫像,不僅僅是政治上的風雲變幻,更是社會結構、文化認同、以及個體情感上的深刻變革。 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曆史的閱讀,更是一次對生命在時代巨變中選擇與掙紮的深度探尋。我迫切地希望通過作者的筆觸,去感受那個年代的溫度,去理解那份“孤兒”的宿命感,去洞悉1949年如何在他們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並最終塑造瞭他們的人生以及對“颱灣”的理解。
评分《最後的亞細亞孤兒:從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的生命故事看颱灣人的1949》,書名本身就如同一麯悠揚而又略帶悲傷的時代挽歌,瞬間抓住我的眼球。一個“孤兒”的意象,疊加“亞細亞”的廣闊空間,再聚焦於“1949”這一劃時代的年份,構建齣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和人物命運悲劇色彩的敘事框架。我一直對1949年前後的颱灣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更為貼近個體生命視角的研究方法。 作者選擇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在颱灣政壇、學界都極具影響力的人物作為敘述的核心,這讓我感到非常好奇。李登輝,他的一生經曆瞭颱灣政治的巨大變遷,從一個學者到政治傢,他的經曆本身就極具代錶性。彭明敏,作為颱灣“獨立建國”運動的先驅,他的思想和行動,代錶瞭那個時代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而黃光國,一位在心理學領域有深厚造詣的學者,他如何將對人性的洞察應用於理解曆史的進程,這無疑會為本書增添獨特的思想深度。 這三位人物,他們的生命軌跡如何與1949年這個曆史節點交織在一起?他們各自的“孤兒”經曆又有著怎樣的不同?是與故土分離的失落,還是在新的社會環境中身份認同的迷失?抑或是,在冷戰的大背景下,颱灣作為地緣政治棋子所感受到的無助?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三個截然不同的人物,是如何在1949年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塑造瞭他們的人生選擇,以及他們又如何通過自己的生命故事,來理解和詮釋“颱灣人”這個身份。 “最後的亞細亞孤兒”,這個標簽,既是對曆史的一種隱喻,也是對一種普遍存在的情感狀態的描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透過這三位人物的視角,去還原1949年颱灣社會的真實圖景,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動蕩,更是社會結構、文化生態、以及個體情感層麵的巨大衝擊。通過他們的故事,我渴望理解,在那段特殊的曆史時期,颱灣社會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一步步尋找自己的方嚮,並最終形成瞭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颱灣。 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對個體生命在曆史洪流中掙紮、選擇與成長的深刻洞察。我期待它能帶領我走進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去感受那份“孤兒”的宿命感,去理解1949年對颱灣人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
评分《最後的亞細亞孤兒》——這個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令人難以忽視的磁場,仿佛一座深埋在曆史長河中的寶藏,靜靜等待著被發掘。我一看到這個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1949年那個動蕩的年代,以及那些在時代巨變中,命運如同浮萍般漂泊的個體。而“最後的亞細亞孤兒”,更是將這種漂泊感和孤寂感推嚮瞭一個極緻,讓我好奇,這究竟是誰的“孤兒”?是失去故土的國民黨遷颱者,還是被捲入曆史漩渦中的颱灣本土居民? 作者將目光聚焦在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看似背景迥異卻又都與1949年有著深刻聯係的人物身上,這讓我覺得眼前一亮。李登輝,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學者,成為日後帶領颱灣走嚮民主化的重要領導人,他的經曆本身就是一部充滿戲劇性的史詩。彭明敏,作為颱灣“獨立建國”運動的早期先驅,他的堅定信念和不屈抗爭,無疑是那個時代一個重要的思想符號。而黃光國,一位在心理學領域卓有成就的學者,他的視角或許能從更微觀、更人性化的層麵,去解讀1949年所帶來的心理衝擊和身份認同的重塑。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展現這三位人物是如何在1949年這個節點上,他們的生命軌跡開始發生分化,又如何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對颱灣的未來和“颱灣人”的身份進行思考和實踐。這本書,似乎並非是要用宏大的敘事去講述1949年的政治格局,而是要通過個體的生命故事,去觸摸曆史的肌理,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溫度與情感。 “孤兒”的意象,讓我聯想到身份認同的迷失與追尋。在1949年之後,颱灣的身份認同問題變得尤為復雜,本土居民與外來移民之間,在政治、文化、情感上都存在著深刻的張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人物,他們是如何理解和處理這種身份認同的睏境的。他們的故事,能否為我們揭示齣1949年對於颱灣人身份建構的深遠影響,以及“亞細亞孤兒”這個標簽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曆史和文化意義。 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曆史的閱讀,更是一次與過去靈魂的對話。我渴望通過作者的筆觸,去感受那個年代的動蕩與不安,去理解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個體生命的無奈與堅韌,去洞悉“颱灣人”這個身份是如何在這場巨變中,逐漸成形並被定義。
评分《最後的亞細亞孤兒:從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的生命故事看颱灣人的1949》——這個書名,就如同在曆史的長夜裏,點亮瞭三盞分彆照耀不同角落的明燈。我第一次讀到這個名字,就被它所蘊含的深沉與遼闊所打動。“孤兒”二字,瞬間勾勒齣一個在時代巨變中,失去依靠、漂泊無依的意象,而“亞細亞”,則將這種感受置於瞭一個更宏大的文明語境之下。再疊加“1949”這個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年份,我立刻感到,這本書將要觸及的是一段極為復雜且充滿張力的曆史。 作者選擇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在颱灣近代史上都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敘述的主角,這無疑是一個高明的選擇。李登輝,從一個曾經的日本國民,到國民黨高官,再到最終引領颱灣走嚮民主化的總統,他的生命曆程本身就是對颱灣曆史變遷的生動注解。彭明敏,作為“颱灣獨立”理念的早期倡導者,他的堅持與鬥爭,代錶瞭颱灣本土意識的崛起與呐喊。而黃光國,一位在心理學領域有著深厚造詣的學者,他如何從個體心理的視角,去解讀1949年給颱灣社會帶來的巨大衝擊和身份認同的重塑,這讓我覺得非常新穎和期待。 我一直覺得,曆史的厚重感,並非僅僅體現在宏觀的政治事件和意識形態的博弈,而更多地藏匿於那些鮮活的個體生命體驗之中。1949年,對於颱灣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大量國民黨軍隊和民眾的遷颱,不僅帶來瞭政治格局的劇變,更帶來瞭人口結構、社會文化、以及身份認同的多重挑戰。這本書,似乎正是要通過李登輝、彭明敏、黃光國這三位“孤兒”的生命故事,來揭示1949年這一年,對颱灣社會究竟意味著什麼。 “最後的亞細亞孤兒”,這個稱號背後,隱藏著怎樣的身份認同的睏境?是在大時代背景下,颱灣作為一個夾縫中的島嶼,所感受到的無所適從?還是指那些在國共內戰的浪潮中,被迫離開故土,在颱灣尋求新生的群體?抑或是,是原本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在經曆瞭政權更迭和外來文化衝擊後,所經曆的身份搖擺?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這三位人物的生命敘事,為我們一一解答這些疑問。 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像是一次對“颱灣人”身份建構過程的深刻探尋。我期待它能帶我深入到那個時代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些個體生命所經曆的掙紮、選擇與堅持,去理解1949年如何在他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並最終塑造瞭他們的人生道路以及對“颱灣”這個概念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