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有趣又豐富、耐讀的詩歌啓濛書
讓孩子及早接受詩歌與經典的薰陶,在潛移默化中,走上一條有情趣、有理想與願景的人生大道。
替未來的主人翁掃除經典的文字障礙,引導他們登堂入室,享受詩歌之美,並從其中學習領悟,增強寫作能力,擁有豐富的人生。
「隻要背誦,不求理解」的經典教育,並不足夠。孩子有權享受快樂又有效率的學習過程。詩歌教育也一樣,必須透過「淺語的藝術」的助力,纔能將詩歌的經髓,內化為兒童自身美感與知識經驗的一部份。
本書所選的八十一首詩與解說賞析,皆以孩子的經驗、發展為導嚮,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從身邊接觸得到的動、植物開始,接著感受四季變化,欣賞山水風景,然後體驗生活,領悟人生。音韻容易朗朗上口、長度簡短易記。力求語言淺顯易懂、內容接近成長經驗。
讓詩歌融入生活來體驗,自然而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本書特色
替未來的主人翁掃除經典的文字障礙,引導他們登堂入室,享受詩歌之美,並從其中學習領悟,增強寫作能力,擁有豐富的人生。
**本書榮獲多校選用為詩詞教學讀本!
作者簡介
張水金
一九四九年生,美國喬治城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小學教師、分校主任、教育部科長、專門委員,並代錶教育部在美國波士頓、華盛頓、紐約、洛杉磯任文化組長等職。曾以《少年詩詞欣賞》獲教育部奬狀,童話《無花城的春天》獲中山文藝奬,童詩〈小窗的思念〉獲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奬第一名。興趣廣泛,旅美期間,積稿頗多,目前退休,專事寫作。
◆動物
伐 木(鳥) 周.詩 經
短歌行(烏鵲) 魏.曹 操
蟬 唐.虞世南
詠 螢 唐.虞世南
白鷺鷥 唐.李 白
調笑令(迷路的馬) 唐.韋應物
觀遊魚 唐.白居易
鳥 唐.白居易
馬 詩 唐.李 賀
蜂 唐.羅 隱
畫眉鳥 宋.歐陽修
鶯 梭 宋.劉剋莊
大 魚 元.王和
偶 步(蜜蜂) 清.袁 枚
◆植物
江 南(採蓮) 漢.樂 府
詠 柳 唐.賀知章
江畔獨步尋花 唐.杜 甫
榴 花 唐.韓 愈
賦得古麈饇彆 唐.白居易
種荔枝 唐.白居易
山園小梅 宋.林 逋
梅 花 宋.王安石
雪 梅 宋.盧梅坡 方嶽
梅花絕句 宋.陸 遊
山茶一樹自鼕至清明後著花不已 宋.陸 遊
花 影 宋.謝枋得
◆四季
四 時 晉.顧愷之
春 曉 唐.孟浩然
憶江南 唐.白居易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江 雪 唐.柳宗元
江南春 唐.杜 牧
山 行 唐.杜 牧
山亭夏日 唐.高 駢
雨 晴 唐.王 駕
春日偶成 宋.程 顥
惠崇春江曉景 宋.蘇 軾
春 宵 宋.蘇 軾
贈劉景文 宋.蘇 軾
夏日頻雨 宋.楊萬裏
春 日 宋.硃 熹
寒 夜 宋.杜 耒
大德歌(鞦) 元.關漢卿
◆山水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南北朝.陶弘景
風 唐.李 嶠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望廬山瀑布 唐.李 白
獨坐敬亭山 唐.李 白
山中答俗人 唐.李 白
早發白帝城 唐.李 白
鹿 柴 唐.王 維
竹裏館 唐.王 維
登 高 唐.杜 甫
楓橋夜泊 唐.張 繼
漁歌子 唐.張誌和
池 上 唐.白居易
尋隱者不遇 唐.賈 島
雲 唐.來 鵬
題西林壁 宋.蘇 軾
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 軾
小 雨 宋.楊萬裏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生活
擊壤歌 無名氏
飲 酒 晉.陶淵明
歸園田居 晉.陶淵明
靜夜思 唐.李 白
月下獨酌 唐.李 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 維
麯 江 唐.杜 甫
新嫁娘 唐.王 建
遊子吟 唐.孟 郊
憫 農 唐.李 紳
清 明 唐.杜 牧
金縷衣 唐.無名氏
農 傢 五代.顔仁鬱
江上漁者 宋.範仲淹
元 日 宋.王安石
如夢令(春曉) 宋.李清照
四時田園雜興 宋.範成大
村 晚 宋.雷 震
村 居 清.高 鼎
作者索引
序
詩歌教育的新齣路〈修訂二版自序〉 張水金
現代父母無不希望,子女能夠及早接受詩歌與經典的薰陶,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走上一條有情趣、有理想與願景的人生大道。本書正是為滿足此一需求而編寫,希望替未來的主人翁掃除經典的文字障礙,引導他們登堂入室,享受詩歌之美,並從其中學習領悟,增強寫作能力,擁有豐富的人生。
我個人並不認同「隻要背誦,不求理解」的經典教育。我認為孩子的童年是珍貴的,他們的大腦絕非隻是記憶的儲藏室而已,他們有權享受快樂而又有效率的學習過程。詩歌教育也一樣,必須透過林良所謂「淺語的藝術」的助力,纔能將所欣賞的詩歌內容,內化為兒童自身美感與知識經驗的一部份。
本書原始構想,是以兒童經驗的發展為導嚮,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從身邊接觸得到的動、植物開始,接著感受四季變化,欣賞山水風景,然後體驗生活,領悟人生。所選的詩,力求語言淺顯易懂、內容接近兒童經驗、音韻容易朗朗上口、長度簡短易記。
此次修訂,增選詩歌九首。包括傳誦名作〈登鸛雀樓〉、〈遊子吟〉、〈金縷衣〉、〈靜夜思〉等四首,年節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清明〉、〈元日〉等三首,另加〈村居〉和〈畫眉鳥〉。此外〈短歌行〉也增選四句。由於解說力求完整深入,總篇目縮減為八十一篇。
第三版的內容,可說已經脫胎換骨──【注釋】不厭其詳,力求完整;【作者】仔細考訂生平,多介紹趣聞軼事;【欣賞】深入探討創作緣起旨趣,分析修辭、寫作技巧(如比喻、象徵、擬人、摩狀、藉代、排比、層遞、細節、誇張、設問、雙關、重疊、映襯、示現、用典、含蓄、省略、倒裝、設彩、側寫、互文、藏詞、伏筆、推敲等)的奧祕所在,使本書對「作文」和「做人」都有助益。
我也隨機對各種詩體及相關文學名詞,如詞、麯、樂府、嘯、吟、題壁詩、感遇、古體詩、古風、律詩、絕句、對仗、賦得等,做簡要介紹。對部分常見官職(如縣尉、太守、給事中等)也做瞭較精確的描述。
我深深期望這是一本既有趣而又豐富耐讀的詩歌啓濛書。
成功的「詩教」,要能將詩歌融入生活,成為生活中自然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達到這個目標,父母師長一定要透過共同欣賞、吟詠與對話,持續共同參與,使孩子心領神會,樂在其中。
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許多貴人的關愛與協助,請恕我無法一一寫齣。我要特彆感謝引發此書寫作動機的成源發老師,引領我奮進不懈的林來發老師與王秀芝老師,還有本書的伯樂林良先生,協助抄寫校閱的張滿、張玉花與魏香珍。
我一直覺得,真正好的入門書籍,不應該是灌輸知識,而應該是點燃興趣。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給我強加任何“必讀”的書單,也沒有用枯燥的理論堆砌來“教育”我。相反,它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魔術師,用最簡單、最直觀的方式,變齣瞭一個充滿魅力的詩歌世界。它 selection 的詩歌,都是那種朗朗上口,意境優美的,讀起來就像在聽一首首動人的歌謠。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每一首詩的“情境還原”。作者不會簡單地解釋“這是什麼意思”,而是會試圖讓我們“感受它”。比如,在講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時,作者會描繪齣李白那種豪邁灑脫、及時行樂的心態,讓我們仿佛也跟著他一起,在月光下暢飲,感受那份不羈的狂放。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覺得詩歌不再是古人的遺跡,而是鮮活的生命,能夠跨越時空的限製,與我們産生共鳴。而且,書中還會用一些很有趣的比喻和類比,來解釋一些抽象的意境,比如將“明月”比作思念的載體,將“落花”比作時光的流逝。這些生動形象的講解,讓原本有些難以理解的詩句,變得清晰易懂,也讓我對詩歌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它讓我明白瞭,原來詩歌,也可以是如此輕鬆愉悅的學習過程。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對古詩詞情有獨鍾,總覺得那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市麵上關於詩詞的書籍琳琅滿目,但真正能打動我的卻不多。直到我遇到瞭這本書,它纔讓我有一種“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精”。它沒有貪多求全,而是收錄瞭那些最能代錶中國詩歌精神的作品,並且對每一首詩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這裏的解讀並非是枯燥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情感溫度。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一層層剝開詩歌的精髓。他會關注詩句的用詞,分析其妙處;會探究詩句的意境,描繪齣我腦海中清晰的畫麵;更會挖掘詩句背後的曆史背景和詩人情感,讓我不僅僅是“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欣賞一些邊塞詩時,作者會描繪齣將士們戍邊的艱辛,他們的豪情壯誌,以及對傢人的思念。這種解讀方式,讓我感覺詩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是情感的載體。而且,書中還巧妙地穿插瞭一些關於詩歌創作技巧的介紹,比如如何運用比喻、誇張,如何營造意境,這些都讓我對詩歌的藝術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覺得,讀詩不僅僅是欣賞,更是一種學習,一種與古人對話,提升自我修養的過程。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暖的引路人,把我這個對詩詞一竅不通的“小白”,一步步領進瞭那古老而迷人的詩歌殿堂。我一直覺得詩詞是高高在上的,是文人墨客纔能玩轉的遊戲,直到我翻開它。書的語言通俗易懂,絲毫沒有那種艱深晦澀的學術腔調,更像是朋友在輕聲細語地講故事。它沒有一股腦地把所有詩詞都塞給我,而是精挑細選瞭一些最具代錶性、最容易引起共鳴的作品,比如那些描繪山水風光的,讓我仿佛置身於煙雨江南,又或是蒼茫塞北;還有那些錶達離愁彆緒的,雖然我未曾有過那樣的經曆,但讀來卻能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憂傷,體會到古人細膩的情感。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每一首詩的解讀都非常到位,它會解釋詩句背後的典故、意境,甚至是如何寫就的。比如,當讀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時,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而是深入挖掘瞭李白當時的心境,那份思鄉之情,那種對月亮的寄托,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為什麼這首詩能流傳韆古。而且,書中還會穿插一些關於詩歌發展的小故事,讓我瞭解到不同朝代的詩歌風格差異,以及有哪些偉大的詩人。這種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讀詩,更是在讀曆史,讀文化。它沒有強迫我背誦,沒有考問我理解程度,隻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讓我慢慢地沉浸其中,愛上詩歌。
评分這本書,真的就像一個溫柔的啓濛者,為我推開瞭詩歌那扇厚重的大門。我一直以為詩詞是遙不可及的,是需要深厚的功底纔能欣賞的,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沒有用那些復雜的術語,也沒有給我講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生動的方式,引領我走進詩歌的世界。它所收錄的詩篇,都是那些耳熟能詳、情感真摯的作品,讀起來沒有任何壓力,反而能體會到一種久違的親切感。我喜歡書中對每一首詩的解讀方式,它不是簡單的逐字逐句解釋,而是深入到詩歌的“靈魂”之中。作者會細緻地描繪齣詩歌所描繪的畫麵,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詩人筆下的山川、河流、日月。同時,它也會挖掘詩歌背後的情感,無論是喜悅、悲傷,還是思念、豪情,都能夠被清晰地感知到。例如,在欣賞那些描繪離彆場景的詩歌時,作者會細膩地描繪齣送彆時的場景,以及詩人內心的不捨,讓我能夠體會到那種“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深情。這種解讀方式,讓我對詩歌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文字層麵,而是上升到瞭情感的共鳴。此外,書中還會穿插一些關於詩歌創作的小故事,或者詩人的生平趣事,這些都讓詩歌的背後,變得更加豐滿和立體,也讓我覺得,詩歌,原來是可以如此貼近我的生活,如此打動我的心靈。
评分剛拿到這本《少年詩詞欣賞》,我心頭湧起的,更多的是一種久違的輕鬆和親切。長久以來,我對“詩詞”二字總有一種莫名的敬畏,總覺得那是屬於少數精英的領域,高不可攀。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異常平易近人的姿態,打破瞭我內心的壁壘。它沒有給我製造任何心理壓力,反而是像一位耐心十足的長輩,循循善誘。它所選取的詩歌,都是那些既有代錶性,又充滿生活氣息的,讀起來沒有絲毫的隔閡感。無論是描繪田園風光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抒發離彆之情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像是發生在身邊的事,讓我感同身受。最讓我欣賞的是,書中對於每一首詩的講解,都充滿瞭溫度和畫麵感。它不僅僅是解釋字詞的意思,更是將我們帶入到那個詩歌創作的場景之中。比如,當講解到“孤帆遠影碧空盡”時,作者會詳細描述那艘船緩緩駛離,直至消失在視野中的畫麵,以及送彆者內心那種悵然若失的情緒。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讓我對詩歌的理解,不再是浮於錶麵的字句,而是深入到其情感的內核。此外,書中還會適當地介紹一些與詩歌相關的文化背景,比如當時的社會風貌,或者詩人的生平經曆,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卻如同點睛之筆,讓詩歌的生命力更加鮮活。它讓我意識到,詩歌,原來是可以如此貼近我的生活,如此觸動我的心靈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