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未來

台灣的未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ichard C. Bush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在本書試圖就台海議題如此難以管理或解決,提出我的解釋。國內政治、決策制度、國際體系的競爭、美國的角色都有影響,但最核心的仍是北京和台北對台灣的主權和安全有不同的看法。兩岸最根本的爭議迄今仍不脫這兩個核心議題,而這兩個核心議題在未來也一定會浮現。

  要解決兩岸的根本歧異,並無終南捷徑,必須找出一個程序,在兩岸相互不信任的氣候下保持穩定,在更可預測、更加合作之下改善現狀,降低雙方之間存在的相互畏懼,讓雙方同時採納有創意的構想。

  因此,我很樂見本書中文版的問世出版,希望我的分析和建議會對台灣人民有所貢獻,畢竟兩岸爭議能否解決、如何解決,台灣人民才是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

─卜睿哲

  有些人一定會覺得,都已經什麼時代了,兩岸關係還卡在主權之爭上,動彈不得。他們可能認為,重要的是自治的內涵,不是固守原則。甚且,在日益全球化的時代,跨越國界的經濟、社會互動也在成長和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主權觀念已受到修正。譬如,歐盟因為經濟逐步整合,邊境的意義愈來愈淡薄,各國政府遂把主權委授出去,而不是緊握不放。

  台灣和中國也不能自外於這個全球趨勢。過去二十年,兩岸許多不同產業的企業已日益整合。如果雙方政府沒有擱置對國家安全的顧慮和僵硬的政治正統論,就不可能出現這種整合。

  但是即使目前進展順利,最終在談判桌上勢必浮現「主權」和「安全」這兩個核心議題。目前台灣民眾及菁英對於台灣的主權都弄不清楚或爭論不休,如何去研究和處理兩岸關係?更不說國防、外交及整個政府的合法性。

  卜睿哲不但針對「主權」這個最根本問題作出學理及制度面的分析,而且把問題的核心指出來,也提出了解決的方向,這是本書最具特色的地方。

作者簡介

卜睿哲  Richard C. Bush

  整個職業生涯都環繞著美、中、台議題,是美國國內對兩岸問題接觸最廣、瞭解最深、地位最高的專家:曾任職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美國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國家國家情報局(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曾任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理事主席,現任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外國政策研究資深研究員,兼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主任。卜睿哲曾就中美關係與兩岸議題,出版At Cross Purposes: U.S.-Taiwan Relations Since 1942(2004)以及本書等多本專著。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台灣大學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現任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譯作極豐,有《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蔣經國傳》、《裕仁天皇》、《季辛吉大外交》(合譯)、《大棋盤》、《李潔明回憶錄》、《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買通白宮》、《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陶伯特推薦文
林碧炤推薦文
蘇起推薦文
林中斌推薦文
中文版作者自序

1 導論
2 來到現在
3 經濟合作、政治死結
4 主權
5 安全
6 國內政治與兩岸關係
7 決策系統
8 槓桿遊戲
9 美國因素
10 紓緩壓力 調和歧異
11 如果不可能和解的話?
12 往後的抉擇

謝詞
譯後序

圖書序言

雙拼複合式洋房
主權議題牽扯到好幾個不同的元素:法律地位、領土所有權、管轄與控制、經濟和社會互動,以及國際環境等。借用雙拼複合式洋房(duplex house)做比方來看兩岸關係,或許有助於同時理解這些元素。

雙拼複合式洋房在一九五○、六○年代的美國城郊相當常見。所謂雙拼複合式洋房就是同一個實體結構,但有兩戶個別的住家——各自有客廳、廚房、臥室等——但彼此共有一堵內牆。每個單元由不同的家庭擁有,通常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彼此居住空間近在咫尺。

我們想像有一棟雙拼複合式洋房叫做「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家」住一戶,中華民國這一「家」住另一戶。兩岸關係的演進可以拿下列的比喻來敘述:一九五○、六○年代,兩「家」家長各自宣稱對整個實體結構具有所有權,把另一家視為非法侵佔入住。兩家人之間互不往來,各自在其大家長鐵腕統治之下過日子。他們唯一意見一致的事是:雙方都認為兩戶住家是整個結構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意見歧異的是,誰擁有這個結構體。中華民國這一家比較成功得到鄰居支持它的主張。絕大多數鄰居承認它是整棟房子的主人,也尊重它的要求,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家來往。他們接受它以此一雙拼複合式洋房的代表身份參與社區事務。鄰居當中美國這一「家」在政治上、實質上都保護中華民國這一家。

但是鄰居的意見在一九七○年代變了調。社區裡新蓋了許多房子(殖民地獨立為國家),他們的領導人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家的觀點,接受它擁有整棟房子、應該代表它參與社區事務。他們大體上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家長的要求,和中華民國這一家只有低層級的接觸。因為看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家來往有利益,即使美國這一家也同意採取這些作法,只是它選擇仍然負責中華民國一家的安全。

一九八○年代發生了兩件事情。第一,兩家人發現在結構體共有的那面內牆上有一道門。他們逐漸彼此有了接觸,分享、交換彼此擁有的東西。兩家成員開始問:他們的積極互動是否可能緩和兩家家長對誰擁有結構體的爭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家長甚至認為此一接觸,加上鄰居意見的轉變,使他佔了上風。他向中華民國家長提議:如果中華民國家長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家擁有整個結構體,他可以允許中華民國這家人繼續住在他們的單元、不受打擾,並可參與一部分社區事務。當然他希望中華民國一家會樂於透過內牆有互動,拋棄掉對其單元所有權、以及其家人如何和鄰居互動的關切。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