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本書試圖就颱海議題如此難以管理或解決,提齣我的解釋。國內政治、決策製度、國際體係的競爭、美國的角色都有影響,但最核心的仍是北京和颱北對颱灣的主權和安全有不同的看法。兩岸最根本的爭議迄今仍不脫這兩個核心議題,而這兩個核心議題在未來也一定會浮現。
要解決兩岸的根本歧異,並無終南捷徑,必須找齣一個程序,在兩岸相互不信任的氣候下保持穩定,在更可預測、更加閤作之下改善現狀,降低雙方之間存在的相互畏懼,讓雙方同時採納有創意的構想。
因此,我很樂見本書中文版的問世齣版,希望我的分析和建議會對颱灣人民有所貢獻,畢竟兩岸爭議能否解決、如何解決,颱灣人民纔是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
─蔔睿哲
有些人一定會覺得,都已經什麼時代瞭,兩岸關係還卡在主權之爭上,動彈不得。他們可能認為,重要的是自治的內涵,不是固守原則。甚且,在日益全球化的時代,跨越國界的經濟、社會互動也在成長和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的主權觀念已受到修正。譬如,歐盟因為經濟逐步整閤,邊境的意義愈來愈淡薄,各國政府遂把主權委授齣去,而不是緊握不放。
颱灣和中國也不能自外於這個全球趨勢。過去二十年,兩岸許多不同産業的企業已日益整閤。如果雙方政府沒有擱置對國傢安全的顧慮和僵硬的政治正統論,就不可能齣現這種整閤。
但是即使目前進展順利,最終在談判桌上勢必浮現「主權」和「安全」這兩個核心議題。目前颱灣民眾及菁英對於颱灣的主權都弄不清楚或爭論不休,如何去研究和處理兩岸關係?更不說國防、外交及整個政府的閤法性。
蔔睿哲不但針對「主權」這個最根本問題作齣學理及製度麵的分析,而且把問題的核心指齣來,也提齣瞭解決的方嚮,這是本書最具特色的地方。
作者簡介
蔔睿哲 Richard C. Bush
整個職業生涯都環繞著美、中、颱議題,是美國國內對兩岸問題接觸最廣、瞭解最深、地位最高的專傢:曾任職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美國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國傢國傢情報局(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曾任美國在颱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理事主席,現任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外國政策研究資深研究員,兼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Northeast Asian Policy Studies)主任。蔔睿哲曾就中美關係與兩岸議題,齣版At Cross Purposes: U.S.-Taiwan Relations Since 1942(2004)以及本書等多本專著。
譯者簡介
林添貴
國立颱灣大學畢業,曆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輯人。現任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譯作極豐,有《惡兆:中國經濟降溫之後》、《蔣經國傳》、《裕仁天皇》、《季辛吉大外交》(閤譯)、《大棋盤》、《李潔明迴憶錄》、《轉嚮:從尼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買通白宮》、《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等。
陶伯特推薦文
林碧炤推薦文
蘇起推薦文
林中斌推薦文
中文版作者自序
1 導論
2 來到現在
3 經濟閤作、政治死結
4 主權
5 安全
6 國內政治與兩岸關係
7 決策係統
8 槓桿遊戲
9 美國因素
10 紓緩壓力 調和歧異
11 如果不可能和解的話?
12 往後的抉擇
謝詞
譯後序
推薦序1
直指問題核心,盼颱海享和平
兩岸關係對於颱灣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它同時也是當前國際關係中受到重視的主要議題之一,不但兩岸關心,鄰近的亞太國傢及主要大國也注意或留意兩岸關係的發展。大國考慮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小國也是如此。對於颱灣來說,這個問題恐怕是每位百姓、每天都會聽到或碰到的事,沒有一項公共政策的影響層麵可以和大陸政策相比。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它的影響層麵會愈來愈廣、愈深。
蔔睿哲先生(Richard C Bush)的書在二○○五年齣版,所以沒有討論到二○○八年五月之後的兩岸關係。雖然如此,這本書被認為是從美國及國際角度來分析兩岸關係最為完整及深入的著作。蔔君本人研究中國問題多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得到博士學位,以後分彆在不同的部門工作,其中以擔任美國在颱協會理事主席及目前在布魯金斯研究院從事研究的期間,對於兩岸關係的觀察及瞭解最為深刻。這本著作是長期研究,當的也是實際參與決策過程或提供建言之後得到的整體心得。條理分明、客觀分析、有憑有據,是一本研究兩岸關係的必讀著作。
兩岸關係的研究是很難的。一是外國人不說,單就兩岸及其他華文社會來說,幾乎是隻要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談兩岸關係,也自稱是兩岸關係的專傢,所以,資料、報導、文件和各項論文及專書實在太多、太雜,要做齣整理及選擇可信及可用的資料本身就是一大挑戰。以前的資料選擇相對比較單純,大概每天閱讀人民日報就足夠瞭,今天的大陸已非往日的封閉,更不用說那麼多的報章及其他分析和報導,要作好研究真是難。
二是兩岸關係應該附屬在整個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在這方麵有不少學者在努力的推動,也使得它的社會科學要求愈來愈得到知識社群的認同,其中又以經濟學及社會學的錶現令人颳目相看。有關大陸的中央與地方關係、地方治理、環境保護、財政及稅收、農村及城市各方麵的研究在以前幾乎是無法想像,今天已經有不錯的成果。在這個方麵,社會科學本身的主觀和客觀性就成為爭議的問題,要找齣一個知識社群普遍都接受的答案恐怕不容易。
三是兩岸關係相當程度是進行政策分析,它可能也是在區域研究或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中,政策分析倚重程度最高的學門之一。政策分析必須考慮到問題本質、政策目標、方案選擇、利弊得失、法令規定及預算編列,睏難度可以想見,挑戰性更大的是兩岸關係的政策分析如果無法從專業的角度去進行,維持「客觀正確、具體可行」,做到「忠言不逆耳」,提齣的分析和齣版的專書自然得不到重視。
蔔睿哲先生的著作幾乎都剋服瞭前述的睏難。一是完全從嚴格的社會科學要求去撰寫,引經據典不說,還有實際訪談。二是他不是完全從美國的立場去看問題,整本書以「為颱海塑造和平」為宗旨,在這個大主軸上,不斷的去分析和整理不同的意見及看法。他盡量避免主觀,力求客觀。三是在社會科學的學術分析和公共政策的研究報告兩者之間,他作瞭一個平衡,在塑造颱海和平這一部分,他的討論是相當的具體和深入。就此而言,他的分析及建議超越過其他專傢。即使在二○○五年齣版,在今天或以後還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他有如此錶現是他對於颱灣的認識及瞭解。這絕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的確是下瞭苦功夫。
對於颱灣的讀者來說,大傢可能對蔔君的著作中有關颱灣及美國這兩大部分的分析最注意。他對於中華民國政府的決策過程、體製及相關法令都有分析,也提齣瞭改革的建議。這些改革如果不進行,將來的兩岸關係還是會遭遇到睏難。美國的角色幾乎是關鍵性的,任何颱灣的主政者需要維持密切、友好的颱美關係。在兩岸關係上,他很坦白的提齣,颱灣在地理上太靠近大陸,在經濟上太依賴大陸,在作策略選擇的就很不容易,而颱灣往往在「統獨」或「依附或抗拒」之間作選擇,把兩岸關係過於簡化。他的最直接建言是颱灣一定要麵對中國崛起的現實,作好改革及自強。
在書中,蔔睿哲先生寫齣他和颱灣走嚮民主化的長期關係,讀來充滿感性。他說颱灣要自強的最主要部分是民主體製的改革,另外他也提到對於主權觀念、製度及作法,颱灣民眾及菁英的認識不足,他在這方麵的分析確有相當大的貢獻。到目前為止,討論兩岸關係的著作,很少針對這個最根本問題作齣學理及製度麵的分析,蔔睿哲先生不但做到,而且把問題的核心指齣來,也提齣瞭解決的方嚮,這是他的書最具特色的地方。我們如果對颱灣的主權都弄不清楚或爭論不休,如何去研究和處理兩岸關係?更不說國防、外交及整個政府的閤法性。
和其他社會科學或政策研究的著作一樣,讀者不需要、也不必要完全接受作者的看法。曆史的事實是不能更改的,可是曆史的解釋會有不同,而曆史經驗的採用更是因人而異。蔔睿哲先生的書像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這些年來,颱灣內部的討論似乎可以有更寬廣的視角。他說兩岸習慣用太多的口號及術語,對於問題的討論及分析並沒有幫助,反而是限製。這本書至少告訴我們,不管問題多復雜,都可以客觀的分析、理性的討論,逐步的找齣解決的方法。誠如蔔睿哲先生所言,經過完整的分析之後,如果無法作齣選擇,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謹嚮關心兩岸關係的朋友推薦這一本值得細讀的書,更盼望兩岸關係能持續穩定與發展,為雙方創造最大的福祉,自然的找齣妥善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去作一項選擇。
林碧炤(政治大學副校長)
推薦序2
審慎中帶悲觀,理性中有期待
蔔睿哲的中文新書問世,比他的英文原著晚瞭整整五年。五年前兩岸關係剛剛走齣風雲詭譎、爭議不斷甚至高潮迭起的二○○四年(修憲、公投、改名、大選、槍擊案等)。蔔睿哲原著的基調因此是審慎中透著悲觀,理性中帶著一絲絲期待。
在陳述兩岸關係「經熱政冷」的矛盾架構後,他全書反覆分析的是兩大「結」與三小「結」的意義及睏難。這兩大結是「主權」與「安全」,而三小結是「雙方的內政」「雙方的決策體係」以及「槓桿遊戲」。這大小「結」扭在一起造成的幾乎就是一個死結。對於這個死結,他建議美國不必積極介入,以免吃力不討好,隻需「理性循循善誘」(intellectual facilitation)讓兩岸自行管理即可。
兩年前馬政府上颱後,經由各方的努力,兩岸的時空環境已有大幅度的轉變。他所擔心的幾個結雖然還沒有完全解開,但已經鬆瞭很多。
首先,兩岸戰爭的烏雲已經遠離,美國不必再擔心因北京或颱北的蓄意挑釁、誤判、或意外而被拖下水。兩岸溝通管道不僅恢復,而且經過多次麵對麵談判,舉行瞭四次江陳會,簽署瞭十二項經濟類協議,強化瞭颱灣經濟的競爭力。雙方的相互瞭解已經增進到即使在最睏難的「主權」問題上都能「求同存異」的程度。透過颱美關係的改善及兩次重大軍購,颱灣的「安全」也有更大的保障。此外,因為邦交關係的穩固、無邦交國交往的強化,以及國際組織的參與提升(如亞太經閤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颱灣的國際空間也有瞭明顯的擴大。
雖然如此,這本書在五年後的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首先,蔔睿哲提供一個非常簡單明瞭的分析架構,有助我們透視當前依然復雜難解的兩岸關係。兩岸的結雖已鬆開,彼此也都展現解決問題的誠意及善意,但許多深層的問題仍然存在,有待各方持續的努力。他的書因此能協助我們,繼續理解兩岸關係的各個麵嚮。其次,由於他長期在美國政府工作,橫跨不同行政部門以及國會,所以他的研究具有超越一般著作的廣度以及深度視野,有利於我們瞭解美國菁英看待此一議題的基本態度。
不過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長期關注涉颱事務,朋友遍及颱灣不同政黨、階層與職業,因此他的著作對颱灣內部的解析超過許多西方相關著作。記得去年美國政黨輪替前後,曾有一位熟悉颱海兩岸的美國官員私下說,「如果要我給美國新總統做個有關中國大陸的簡報,我大概需要兩小時就可以讓他從不懂變懂。但如果要做關於颱灣的簡報,大概需要五小時。」有瞭蔔睿哲的著作做參考工具,相信美國總統或一般讀者對兩岸關係必定更容易就會有既完整又深入的理解。 在此也要對譯者林添貴先生錶示崇高的敬意。翻譯本來就是沒有名、沒有利、非常寂寞的誌業。但在大眾傳播媒體日益嚮內看的颱灣,如果沒有像添貴兄這樣的譯者努力不懈,維持一扇小窗的開啓,不斷引進國際社會的重要研究結晶,颱灣這個海島必然愈來愈封閉,從而徹底的邊緣化。添貴兄這些年不僅譯作等身,適時媒介國外擲地有聲的作品,而且他的譯筆力求信雅達,工作態度嚴謹,不放過任何枝微末節。相信讀者必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精力,掌握到蔔睿哲大作的精髓。
爰特樂於為之推薦。
蘇起(前國安會秘書長)
推薦序3
作者與譯者的不凡交會
兩綫相交成一點。
這本書是兩條不凡人生路綫交會所成。
作者蔔睿哲博士既是地位崇高的學者,也是經驗豐富的美國官員。
譯者林添貴先生至目前為止已翻譯齣版瞭六十一本重要英文著作!不管是蔣介石、蔣經國父子,還是季辛吉的外交論述或李潔明的迴憶錄,都透過林添貴先生的流暢文筆呈現給中文世界的讀者。但是,翻譯隻是他晚間飯後的消遣而已。「每天翻譯兩小時,不小心就完成一本書。」閑聊輕鬆談笑間,他這麼告訴我。
兩位都是我多年的朋友。
蔔睿哲博士在華府被公認為「颱灣之友」,可是他必須在遵守美國國傢政策之下,盡量照顧颱灣。在過去十多年來,兩岸波濤洶湧,颱北奮鬥的方嚮,似乎衝擊到美國利益,蔔睿哲博士要兼顧對颱之關切和維護華府的立場,談何容易﹗
此書應是他多年苦心最有建設性的錶白。
我印象裏的他永遠麵帶絲微的憂戚。扛起颱灣這個十字架來是否對他太瀋重?我不得而知。
一九九九年七月初,颱灣總統李登輝對德國之聲記者提到「兩岸是特殊國與國的關係」,(俗稱「兩國論」)。轟然引爆海峽危機。大陸東南沿海共軍戰機頻頻升昇空,壓迫海峽中綫,甚至入侵我領空。兩岸如果開戰,馳援颱灣的美國青年是否將血灑颱海?華府神經緊綳,可以想見。
九月中,我以陸委會第一副主委和發言人身份前赴華府,是「兩國論」後我國第一位涉入國傢安全的訪美部會官員。
美方官員群聚會晤。當時任「美國在颱協會」理事主席的蔔睿哲首先問:「『一個中國』仍然管用嗎?」(Is "one China" still operating?)
他用字精簡,一針見血,眉頭深鎖,但語氣平和,同時透露齣尊重和關切。此情此景令我難忘。
公元二○○一年年初,共和黨入主白宮,但是屬民主黨的蔔睿哲留任「美國在颱協會」理事主席一年半之久,直至次年七月纔轉赴民間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流傳的說法是真正能取代他的後繼人選難找。
此書在二○○五年一齣版,我便納入教材。我給研究所學生的作業是比較此書與另外兩本類似著作,也是美國學者對兩岸問題的迴顧與探討。多年來,學生一緻認為蔔睿哲比其他兩位更客觀、更瞭解颱灣。
如果讀者知道蔔睿哲多年前收養一位颱灣女兒,視同己齣,就不會意外。他瞭解颱灣如此深入,是因為齣自真心的關懷。
林添貴,奇人也,獨一無二,彆無分號。
他一生多姿多彩,涉獵過多項專業。一、媒體、文化事業。曾任《自由時報》財經版副總編輯、籌辦英文Taipei Times。在美國主持過《明日報》,颱灣其他主要平麵媒體如、《中國時報》、《聯閤報》,他都服務過。這種跨越政治色彩的媒體專業經驗,在颱灣可說是異數。早年亦擔任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二、企業經營。曾任新光産物保險公司副總經理和菁英投資開發公司執行副總經理。三、政治外交。他先後修業於政治大學外交係、颱灣大學政治係及研究所,曾被美國加州阿罕布拉市聘為亞美社區關係委員會主席,促成阿罕布拉市與颱灣颱北縣新莊市結為姊妹市,並齣任姊妺市委員會主席。四、非政府組織。曾任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副秘書長、颱灣亞洲基金會執行長。五、教學。目前在逢甲大學財務金融係講授企業管理概論。
林添貴先生在本書的翻譯中注入多元的背景和廣闊的眼光。
這是本有價值的著作搭配洗鍊的翻譯。希望讀者能從中多所獲益。
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林中斌(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曾任副國防部長)
他序
一位颱灣通所寫的重要著作
放眼全球,今日所有潛在的引爆點之中,對國際和平的威脅以及對美國的挑戰最大者,莫過於颱灣海峽。美國關於這個議題的專傢,能說明其起源、分析其意涵,並提供務實又具想像力的解決之道的,莫過於蔔睿哲。
一言以蔽之,蔔睿哲是美國頂尖的颱灣通。他是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在美國政府的行政、立法兩部門擔任公職二十年,專注東亞事務、尤其著重颱灣事務。他擔任過東亞事務國傢情報官、美國在颱協會理事主席等重要職位。後者是個敏感、重要,而又反常的職位,因為他要負責執行華府對一個與美國並無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傢的政策。
蔔睿哲於二○○二年加入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e),以外交政策研究計劃資深研究員身分,兼任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他在本院的角色有如「球員兼教練」,不僅督導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訪問學人計劃和兩場年度會議,還要抽空寫論文、專著。二○○四年,他齣版瞭《美颱關係史》(At Cross Purposes:U. S.-Taiwan Relations since 1942),二○○五年又推齣《颱灣的未來》(Untying the Knot),說明中國和颱灣盡管種族相同、經濟互補,在體育、文化、教育和宗教上交流,為何卻仍爭執不斷、頑抗和解。
一九九○年代初,中國和颱灣曾短暫試圖把經濟和社會的匯流轉化為政治上的修睦。到瞭二十一世紀初,雙方彼此的互不相信卻更加具腐蝕性。蔔睿哲追溯爭議核心,認為關鍵不在颱灣領導人的分裂主義意圖,而是海峽兩岸國內政治的互動、彼此在國際上的競爭、對主權和安全議題有嚴重的實質差異,纔造成中國和颱灣之間的雙輸動態。
雖然中國和颱灣把兩岸關係打成一個死結,但是雙方如何在美國略做點撥下解開死結,蔔睿哲對此卻是有些想法的。他過去的公職經驗多半就在處理此一議題,現在他強調美國扮演配角、而非主角的重要性。他也提醒,華府若能便捷北京與颱北間的重新接觸,將能比退到旁邊更有效用。最後,對於雙方若是不能有永久解決方案,他也提齣若乾建議來管理爭議。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布魯金斯齣版物的典範:它結閤瞭學者對曆史和時事的瞭解,實務工作者對外交是一種「可能的藝術」的認識,以及天生作傢對於說理文體的掌握。
布魯金斯研究院院長
陶伯特(Strobe Talbott)
寫於華府
作者序
以穩定為前提,解開兩岸死結
颱灣可說是我一生事業最重要的中心。身為美國國會眾議院幕僚人員,我在一嚮緻力推動中華民國的民主與人權的索拉玆議員麾下,服務九年半(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三年)。一九九三至一九九五年間,我仍在國會服務,親眼目睹李登輝總統迴到母校康乃爾大學之前的點點滴滴。一九九五年,我齣任東亞事務國傢情報官,經曆李總統訪美所産生的緊張之餘波盪漾。一九九七年中,我成為美國在颱協會理事主席,在李總統執政的末三年,以及陳水扁政府的頭兩年,對美、颱外交關係曾經略盡棉薄。
大約自一九九○年起,我逐漸形成一個印象:雖然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愈來愈關心颱灣的行動方嚮,甚且他們在其中所涉及的利害極大,他們卻未必真正瞭解颱灣領導人所關切的重點。我仔細研究李登輝所說的話、所寫的文章;我和他的官員以及我在民進黨中的友人有過長談。雖然我未必完全認同他們的見解,從美國利益的角度,卻看得更清晰:北京必定、華府偶爾從颱灣的決策得齣不完整的結論。
這個觀察導緻我在二○○二年夏天離開政府公職、加入布魯金斯研究院工作後,開始撰寫《颱灣的未來》這本書。我在本書試圖就颱海議題如此難以管理或解決,提齣我的解釋。它整理瞭一些不同的因素,如國內政治、決策製度、國際體係的競爭、美國的角色等等,但最核心的仍是北京和颱北對颱灣的主權和安全有不同的看法。兩岸最根本的爭議迄今仍不脫這兩個核心議題。我也發覺,提齣具體構想以解決僵局還不夠,仍然必須找齣一個程序,在兩岸相互不信任的氣候下,要有可能性讓雙方同時採納有創意的構想。
本書英文版二○○五年春天齣版時,我提齣的解決兩岸根本爭議的初步構想,其時機仍不成熟。颱灣二○○四年總統大選的緊張猶未消褪。每一方都不信任對方,也看不到以新創意「解開死結」的價值。但是,颱灣的政治已經齣現變化。我自己明白,要解決兩岸根本歧異,不可能太快成功,因此我提齣所謂「中期階段」──穩定──的討論。穩定不是讓一九九○年代初期以來即存在的現狀持續下去,而是在更可預測、更加閤作之下改善現狀,降低雙方之間存在的相互畏懼。
我要說,二○○八年五月馬英九總統就職以來的作法,正是創造颱海穩定秩序的努力。它並未企圖解決兩岸的根本歧異,因為馬英九總統已宣示在他任期之內不討論統一。我們也看到,單是追求穩定,在民主的颱灣已經夠難,但如果能做到,穩定不僅符閤颱北和北京雙方的利益,也符閤美國的利益。這項努力必須實質和程序並重。
不論是好、是壞,主權和安全這兩個核心議題勢必要在穩定的過程中浮現,也必須妥善予以處理。它們不會消失。兩岸如果決定開始討論解決根本爭議的方法,他們會走上談判桌。
因此,我很欣喜本書中文版即將齣版。我希望我的分析和建議會對颱灣人民有所貢獻,畢竟兩岸死結是否解得開、如何去解開,他們纔是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
蔔睿哲謹識於華府
二○一○年四月
譯後記
兩岸關係不容幻想餘地,分析精闢問題無可迴避
蔔睿哲先生長期參與美颱關係,對颱海兩岸的和平(或戰爭)進展,自有第一手深刻的觀察與瞭解。這本書英文版雖齣版於二○○五年春天,對於陳水扁總統第二個任期內的「突圍、衝撞」以及馬英九總統就任以來的兩岸「和融、化冰」,未能著墨,它卻結閤瞭作者實務心得與學院研究的完整、客觀,堪稱是針對兩岸關係非常中肯的一本專書。
這本書英文版的特色之一是作者在每一章的註釋裏,不僅點齣資料齣處,更詳載其他專傢學者對相關議題的討論與分析之文章或書籍,可供有心人冷靜循綫索驥,做齣最佳研判。另外,作者還訪談瞭颱灣許多主事官員,覆按事件曆程經過的決策思維,彰顯齣颱灣在國際大氣候限製、兩岸陷入睏局中,雖有侷促、卻必須掌穩舵盤的辛苦。
兩岸在文化、血緣關係上固然密彌,但基於曆史的錯綜復雜因素,今天我們不能否認雙方經濟步嚮整閤是大勢所趨,但政治關係恐怕仍難以在可預見的將來得到終極解決。蔔睿哲一針見血點齣,颱灣的主權和安全這兩項核心議題若是無解,颱灣認同意識的上升,對北京懷抱的「一個中國」大方嚮恐怕長久仍是個跨越不瞭的障礙。
可是,蔔睿哲在書中固然分析中國在香港推行的一國兩製,為何對颱灣人沒有吸引力,但令颱灣人最怵觸目驚心的卻是,我們自以為豪的民主、文化等軟實力,卻因政治內鬥消耗掉可以正麵發揮的作用,藍綠分歧、族群差異鬧到甚至可謂到瞭「自掘墳墓」的慘烈狀況。
蔔睿哲建議的「穩定的、中程協議」,兩岸政治領導人有無大智慧去探索、去爭取內部相當程度的共識,在在受到美、中、颱,乃至全世界的注目。身為颱灣人,我們更是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豈能不嚴肅以對?
中文版的譯寫,得到遠流齣版社發行人王榮文、副總編輯吳傢恆的鼓勵,謹此緻謝。在此更要感謝國際關係學者:政治大學副校長林碧炤(曾任李登輝時期總統府副秘書長、國安會副秘書長)、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曾任陳水扁時期行政院陸委會首席副主委、國防部副部長)以及甫卸下馬英九總統國傢安全會議秘書長的蘇起教授的推薦序文,為本書增色不少。當然,中文版如有任何瑕疵,均應由譯者獨負責任。
林添貴
二○一○年四月一日
《颱灣的未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預測未來並非易事,而是一項需要深厚知識和敏銳洞察力的係統工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為我構建瞭一個關於颱灣未來的立體化認知模型。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颱灣在全球民主陣營中的角色以及其可能扮演的示範效應的分析。這種民主的韌性,是颱灣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些塑造颱灣民主模式的關鍵曆史事件的。書中對於颱灣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流行病、氣候變化等方麵的準備和潛力進行瞭詳細的評估,這讓我看到瞭颱灣在國際舞颱上的另一麵。我被書中對颱灣社會不同政治光譜之間的對話和妥協機製的探討所吸引,認為這是理解颱灣社會穩定性的重要綫索。我常常在想,書中對“自主選擇”的強調,究竟意味著颱灣擁有多大的自主權?這本書,讓我感覺未來並非預設好的劇本,而是需要我們主動去書寫。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初拿到《颱灣的未來》,我腦海裏瞬間湧現齣無數的疑問和猜想。颱灣,這個在我心中一直充滿復雜情感的島嶼,它的未來究竟會走嚮何方?是更加繁榮昌盛,還是麵臨嚴峻挑戰?書中是否會深入剖析那些影響颱灣命運的關鍵因素?我期望的不僅僅是對現狀的描繪,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夠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將曆史、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地緣戰略等諸多維度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清晰而深刻的未來圖景。畢竟,颱灣的未來並非孤立存在,它與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發展息息相關。我特彆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那些充滿變數的國際關係,以及它們將如何在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裏重塑颱灣的格局。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齣人意料的見解,挑戰我固有的認知?我希望它能像一麵鏡子,映照齣颱灣在時代浪潮中的種種可能性,讓我們能夠更理性、更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的復雜性。我期待它能引發我的思考,促使我去關注那些被忽視的細節,去理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邏輯。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否提供一種超越碎片化信息的新穎視角,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完整、更具前瞻性的颱灣未來認知框架。
评分《颱灣的未來》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感。作者的筆調時而冷靜客觀,時而激情澎湃,仿佛帶領我穿越瞭時光的隧道,親曆瞭颱灣曆史的變遷,並展望著它即將到來的命運。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颱灣在全球供應鏈重塑中的作用的分析。在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無遺,颱灣作為關鍵節點,其未來地位將如何被重新定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讀那些影響颱灣國際地位的微觀因素的。書中對颱灣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興産業的培育的詳盡闡述,展現瞭作者對颱灣經濟發展的深刻理解。我被書中對颱灣在區域安全中的角色的分析所吸引,認為這不僅僅是軍事層麵的考量,更包含瞭經濟、政治和文化層麵的互動。我常常在想,書中對“和平發展”的期盼,究竟有多大的實現可能?這本書,讓我感覺未來並非不可預測,而是隱藏在當下無數個選擇和行動之中。
评分當我閤上《颱灣的未來》這本書時,我的腦海中依然迴蕩著作者那些深刻的洞見。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視角之多元,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啓發。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颱灣如何在“大國競爭”的夾縫中尋求自身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進行瞭深入的解讀。這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智慧,是颱灣獨特的曆史和地緣政治環境賦予的。我一直在思考,作者是如何分析不同地緣政治力量對颱灣未來選擇的塑造作用的。書中對於颱灣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建議,比如如何從“製造中心”嚮“創新高地”轉變,對我來說極具參考價值。我被書中對颱灣社會多元價值觀並存的深刻描繪所吸引,認為這種包容性是颱灣社會的一大特點,也可能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驅動力。我常常在想,書中對“國際社會的支持”的討論,究竟意味著什麼?是象徵性的道義支持,還是實質性的戰略閤作?這本書,讓我感覺未來並非一條單一的軌跡,而是無數可能性交織而成的網。
评分《颱灣的未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份預測報告,不如說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遊戲。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棋手,在巨大的棋盤上,將颱灣置於其中,然後步步為營,分析著各方勢力如何落子,以及每一步棋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颱灣特色民主”的討論,它不同於西方模式,也不完全是中國大陸的政治體係,而是獨具一格,在曆史和現實的土壤中孕育而成。這種獨特性,究竟是優勢還是劣勢?未來又將如何演變?這些問題書中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一直在思考,這本書是否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颱灣的民主製度在經曆多次政黨輪替後,仍然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作者對颱灣社會韌性的觀察,讓我印象深刻。書中還涉及到瞭颱灣在氣候變化、能源轉型等全球性議題中的角色,這部分內容讓這本書的視野更加開闊,不再局限於地緣政治的範疇。我常常在想,那些關於颱灣未來的種種可能性,究竟有多少是我們可以主動去創造的,又有多少是不得不被動接受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寶貴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未來並非宿命,而是一種選擇。
评分《颱灣的未來》這本書,就像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讓我得以窺見這個島嶼在時間長河中的演變軌跡,並對其未來的走嚮産生無限遐想。作者的筆觸之細膩,對颱灣社會肌理的洞察之深刻,讓我驚嘆不已。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颱灣如何在地緣政治博弈中,通過塑造獨特的“颱灣認同”來鞏固自身地位的分析。這種認同的構建,是颱灣未來能夠持續發展的精神基石。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讀那些影響颱灣認同演變的社會思潮的。書中對颱灣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持續投入以及其在全球科技競賽中的地位的評估,讓我看到瞭颱灣經濟轉型的希望。我被書中對颱灣在文化傳播和軟實力輸齣方麵的潛力分析所吸引,認為這可能是其在國際舞颱上獲得更多認同的重要途徑。我常常在想,書中對“和平統一”的討論,是否還有實現的可能性?這本書,讓我感覺未來並非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
评分翻開《颱灣的未來》,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大型的戰略推演現場。作者以一種近乎電影導演的視角,將颱灣置於全球舞颱的中心,然後調動起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種元素,構建齣多重可能性的敘事。書中對颱灣在數字經濟和創新創業領域的未來發展潛力進行瞭詳細的分析,這部分內容令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在關注,颱灣能否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興産業領域,再次復製其在半導體領域的輝煌。作者關於“人纔外流”與“吸引人纔”的辯證關係,更是點齣瞭颱灣在吸引頂尖人纔方麵所麵臨的挑戰。更讓我感到觸動的是,書中對颱灣社會內部不同群體之間價值觀的差異及其對未來走嚮的影響的描繪。這種對社會內部張力的洞察,比單純的宏觀分析更顯真實和深刻。我反復思考,書中對於“維持現狀”的討論,究竟意味著什麼?是靜態的停留,還是動態的演進?這種模糊性,或許正是颱灣未來最真實的寫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去理解那些微小的變化是如何纍積,最終匯聚成改變未來的巨流。
评分《颱灣的未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深刻的震撼和無盡的思考。作者以其超凡的洞察力,將颱灣置於全球變革的宏大背景下,細緻入微地剖析其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關於颱灣在全球半導體産業以外,如何拓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探討。這種對經濟多元化的追求,是颱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嚮。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分析那些可能顛覆現有産業格局的新興技術趨勢的。書中對颱灣在國際人道援助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貢獻的描述,讓我看到瞭颱灣作為負責任的國際公民的一麵。我被書中對颱灣社會內部不同代際之間價值觀的差異及其對未來政治走嚮影響的分析所吸引,認為這是理解颱灣社會動態的關鍵。我常常在想,書中對“避免衝突”的呼籲,究竟有多大的現實意義?這本書,讓我感覺未來並非全然未知,而是隱藏在當下每一個審慎的決策和每一個不懈的努力之中。
评分讀完《颱灣的未來》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強烈的衝擊和沉思。這本書的筆觸之細膩,分析之深入,是我近年來閱讀的同類書籍中少有的。作者似乎擁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將颱灣復雜的社會經濟肌理、政治生態以及文化基因一一解剖,然後巧妙地將它們編織成一個關於未來的宏大敘事。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颱灣在全球科技産業鏈中地位的探討,以及這種地位在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與機遇。畢竟,半導體産業是颱灣經濟的命脈,也是其在全球舞颱上最重要的籌碼之一。書中對於“去中國化”與“颱灣主體性”的論述,更是直擊要害,探討瞭在日益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颱灣如何在身份認同與國傢定位上找到平衡。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如此冷靜地審視那些敏感的議題,並且不迴避矛盾與爭議。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於兩岸關係未來走嚮的預測,雖然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但其嚴謹的邏輯推演和對各方力量的細緻刻畫,無疑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隻是一本關於颱灣的讀物,它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在不確定時代中尋找齣路的智慧之書。它迫使我重新審視“未來”這個概念,認識到其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由當下無數個細微的選擇和互動所共同塑造的。
评分《颱灣的未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場精心設計的迷宮中探索。作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嚮導,他不會直接告訴你齣口在哪裏,而是引導你觀察每一個岔路口,分析每一個可能通往的去嚮,最終讓你自己去領悟。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颱灣與東盟國傢以及日本、韓國等鄰近區域的經濟閤作與戰略互動的章節。這些區域性的聯係,對於颱灣未來的經濟發展和地緣政治安全至關重要。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權衡這些多邊關係中的利益與風險的。書中對颱灣青年一代的未來期許與擔憂的描繪,也引起瞭我的共鳴。他們是颱灣未來的主力軍,他們的選擇將直接決定著島嶼的走嚮。我被書中對颱灣文化創意産業未來潛力的樂觀預估所吸引,認為這或許是颱灣走齣傳統工業依賴,實現多元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常常在想,書中對“軟實力”的強調,是否意味著未來颱灣的競爭力,更多地將體現在文化、製度和價值觀的吸引力上?這本書,讓我覺得未來的方嚮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充滿著無數個可以被塑造的瞬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