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心中住著夢想,希望永遠存在
《傢住芒果街》是一個少女的成長故事。女主角耶絲蓓郎沙(Esperanza,西版牙文希望的意思)隨著傢人由墨西哥遷往美國芝加哥的芒果街,開始瞭新的生活。雖然芒果街上的小屋不是她理想的傢,一傢六口全擠進去住,隻有一間浴室,但是不用付房租,更不怕房東拿掃帚柄敲天花闆。
對小女孩希望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創作這件事,還有用五塊錢換來腳踏車快樂時光,和一群好氣好笑卻又可愛的芒果街人們。透過希望細膩純真的眼睛,讓我們迴想起有夢想的自己,珍惜那些渺小卻依舊努力發光的小小人事物。
本書特色
美國經典名著,中英對照全譯本呈現!
全颱高中老師強力推薦
全球狂銷六百多萬冊,十餘種譯本及有聲書麵世
榮獲「Before Columbus Foundation」美國書捲奬
美國著名《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文學類教科書指定文章
.中英對照,譯文優美。不論是英文學習或是中文賞析,都是最佳的上選好書!
.林為正教授精闢賞析導讀,從各種文學角度及翻譯手法,帶你進入芒果街的世界!
.全文細膩比喻的運用,以及打破小說 / 散文格式,以新詩般的文字錶現。
.教育小說的脈絡:顯淺的文字及深刻的內容,除瞭吸引讀者間的評論,亦引起學術界的興趣。
作者簡介
珊卓拉.西斯奈洛斯 Sandra Cisneros
美國當代著名女詩人
一九五四年生於芝加哥,墨西哥裔。
西斯奈洛斯在詩歌與小說方麵的成就,獲得國際贊賞,榮獲無數奬項,包括拉南文學奬(Lannan Literary Award)、美國書捲奬(American Book Award),以及國傢文藝贊助基金(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與麥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的奬助。其著作包括兩部長篇小說,《傢住芒果街》、《糖果》,一部短篇小說集,《嘯女溪》,兩本詩集,《我很壞很壞的一麵》、《放蕩女子》,以及童書《毛發》(Pelitos)等等。
創辦馬康多基金會(Macondo Foundation),該會聚集有心作傢協助需要幫忙的族群,她還是聖安東尼市湖泊夫人大學(Our Lady of the Lake University)的駐校作傢。目前居住於聖安東尼市。
作者網站 www.sandracisneros.com
繪者簡介
翁書旂 Pony
1990年生於颱南市,目前就讀於羅得島藝術學院〈RISD〉建築係二年級。
自高中起曾為母親的幾本書插畫與封麵繪圖。
2009年12月,與姐姐、母親共同創作親子繪本〈Bitbit,我的兔子朋友〉。
譯者簡介
林為正 Xavier Lin
現為國立暨南大學副教授
University of Warwick 翻譯研究博士,中山大學英語研究所文學碩士,政治大學企管係商學士。專長於英詩、翻譯理論、詩歌翻譯、翻譯實務、英語教學。
創作齣版《一朵玫瑰的畫法》、《蘭陽文學叢書之九》(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1995)。
林為正副教授電郵 wclin@ncnu.edu.tw
得奬紀錄
Warwick Post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 (from University of Warwick) 2003-2005
1992梁實鞦文學奬散文翻譯組
1992梁實鞦文學奬散文創作組
1991梁實鞦文學奬詩歌翻譯組
1990梁實鞦文學奬散文翻譯組
1990西子灣文學奬
1989中山大學詩歌創作比賽
1985政大英作比賽
1985政大翻譯比賽
作者序:自己的房子
譯者導讀:與您共讀
那棟芒果街上的房子
頭發
男生與女生
我的名字
凱西:貓群的女王
快樂時光
笑聲
吉兒的傢俱買進賣齣
米米.奧提茲
路易、他的錶親和他的其他錶親
瑪琳
局外人
有位老婦人子女成群不知如何是好
艾莉西亞總是看得到老鼠
戴瑞斯與雲朵
再來幾朵
小腳傢族
米餡夾心三明治
人字拖
雙臀
第一份工作
老爸平時惺忪起床天還沒亮
壞胚子
耶蓮妮塔、紙牌、棕櫚、水
傑拉多姓氏不明
艾德娜的璐希
田納西伯爵
大爺
四棵瘦樹
嘸講英語
萊法耶拉禮拜二喝椰子、木瓜汁
莎莉
詩人美奈娃
閣樓裏的流浪漢
美麗而殘忍
小天纔
莎莉的說法
猴子花園
紅小醜
地闆上的玫瑰印花
三姊妹
艾莉西亞跟我在艾德娜的階梯上聊天
一棟我自己的房子
芒果也有道彆時
譯者導讀
與您共讀
開始之前
文學欣賞,如人品酒,陶醉雖同,其實享受各異。文學沒有標準答案,隻有個人體會。有時個人的體會若能彆具洞見、扣中心弦、燦然成篇,本身也成瞭美麗動人的文學作品瞭。有時個人的體會有如樹木的種子,會發芽茁壯,想要長齣胸口,想要供大傢取材,不吐不快。有時個人的體會,有如內心最深處有條琴弦,莫名與作者産生共鳴,是你與作者隔著時空共享的祕密。閱讀中的感動,有如涼風送爽,來時無心,去時無憾,你隻是經曆瞭閱讀佳篇的滿心暢快。悠然闔捲,心靈中似乎多瞭不同的光彩,世界似乎稍微美好一些。也許為閱讀而閱讀,也可以是最純粹的喜悅,而心靈收獲已如柳蔭遍地。
因此,我隻想與各位讀者共享這部雖淡而雋永,似淺而深刻的作品。我會建議各位讀者先彆理會這篇引言(甚至也彆先看作者的自介),自己把全書看完,細細品味後,再來看作者的自介以及這篇導讀。這也是我在此盡量不以「作者的意思是……」的方式來論述,而是以「原作裏說瞭什麼」,因為以下一切都是我跟原作之間互動的結果。作品在完成之後,作者跟讀者一樣,都是旁觀者。本篇隻是我個人的看法、當日的見解、一時的聯想,不敢妄言解惑,至少聊供參考。換另一個時間、空間的我,也許會有不同的觀點與說法。倒不是此時此刻所言虛浮,而是「芒果」的滋味會隨你人生曆練及成長而呈現不同的風貌,帶來不同的感動。朋友,你也會有你的感受與見解,彆把心關上哦。
關於原作
●關於「房子」
「房子」一物在本書中,無論視之為微言大義的象徵或激發聯想的意象,顯然都十分重要。本書的原文標題,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就是以它為核心發展齣來,而作為住所的「房子」,也成為書中許多主題的樞紐。
首先,「房子」與女性的覺醒(如書中主角)或不覺醒(如書中莎莉這個人物)這個主題兩者的關係,有如形影密切。主角一直無法以芒果街上那個傢為榮,而莎莉隻能以欣賞如囚籠的傢為最大樂趣。前者雖有自主的覺醒而被睏於現狀,後者雖自甘被囚,卻有無法揮去的哀怨(〈地闆上的玫瑰印花〉)。維吉妮亞.吳爾芙在她的重要著作《自己的房間》裏有句名言:「女性若想寫小說,必須擁有自己的收入與房間。」西斯奈洛斯亦為女性作傢,感同身受,更把對房間的需求擴大為房子。但兩人的差異畢竟不止於此,如果吳爾芙是以評論的形式、理性的角度來看待從女性、創作、女權這個三角關係所産生的議題,那麼本書則是採取聯篇小品的形式、感性的角度。本書完成於二十世紀八○年代,當時女性運動已大有進展。此時二十一世紀初,情況雖早已迥異於吳爾芙的時代或甚至近如八○年代,但若除去性彆、族裔的錶相,則其中弱勢族群對抗大環境的刻版印象、對抗主流傳統壓迫等的議題,則是亙古恆今,超越時代與國界瞭。
故事裏的主角對於自己專屬房子的需要,同時具有物質與精神兩方麵的需求。在〈耶蓮妮塔、紙牌、棕櫚、水〉裏,主角為自己的夢想之屋求神問蔔,她所指的房子,顯然指的是實體的房子,而非精神狀態。但是,她在這點上也不是拜物主義者,她對房子的概念從地點、物質等,昇華到後來的心中的一個地方,她從沒有不食人間煙火地變成隻嚮往這個心中之屋,而是在精神與理想之外,也有物質與現實的考量。直到書末最後一句話,她描述的仍是一棟實體的房子,隻不過發展至此,已具有作傢的靈魂:「一棟靜謐如雪的房子,隻供我用的空間,乾淨如寫上詩句前的白紙。」
其次,房子在書中也象徵人性,人如其屋。米米的故事裏,便有最現成的例子,「正麵外有二十一步颱階,歪歪斜斜的,像一口爛牙……每當米米的老媽在門廊上喚他,米米便手忙腳亂爬上那二十一步颱階……」,我們可以想見米米笑起來,那口牙齒大概跟那颱階相似,而那颱階歪斜的樣子儼然就是米米登階體態的具體呈現,此處兩者既能呼應,卻又非閤掌的死對。當然,也有人生非其屋,生錯身傢地位,在人如其屋的世界裏,這可能是最大的不幸瞭。所衍生的主題便是房子與自我認同的關係。主角顯然覺得自己未能生在自己認同的房子,從書開始時,主角必須跟校長說她住哪,到書末朋友指著她的住所,這類情況都讓她羞愧。她甚至想要「搖搖頭,彷彿搖頭可以甩掉我在裏頭住的一年。」(〈艾莉西亞跟我在艾德娜的階梯上聊天〉)。於是,「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真正的房子。一棟可以指給人傢看的房子。」(〈那棟芒果街上的房子〉)。
●黑暗麵
正如所有偉大的文學作品,本書亦企圖探討人性或人生裏的黑暗麵。以女性人物為主的作品,往往不能不探討傢暴與性騷擾這兩個主題,本書在這上頭亦著墨頗多。如〈第一份工作〉裏,主角纔上班第一天就遭到素昧平生的同事占便宜。如〈小腳傢族〉裏,就連路邊偶遇的流浪漢,都想以一塊錢的利益,誘惑女孩子齣賣自己的肉體。其餘狀況可想而知。但也跟任何父權社會一樣,沒有人檢討誘惑的男性之過錯,反而高壓管製被誘惑的女性,如莎莉與美奈娃的故事所呈現。但如作者擅長的手法,有時錶麵平靜卻暗潮洶湧,例如〈猴子花園〉與〈紅小醜〉裏,莎莉似乎也想把主角扯進來,漸漸讓主角處於不利的狀況,雖然實際上發生的故事未明講,情節的張力卻飽滿欲裂。貧窮社區裏的犯罪問題,在〈路易、他的錶親以及其他親戚〉,則以喜劇,甚至近乎鬧劇的手法呈現,下麵有更多的討論。
錶現手法
本書能風靡文壇這麼久,自然不隻是因為它觸及人性基本議題而已。該書的文筆與敘述方式,都自作者的獨門風格。以下歸納齣幾點該作者常用的手法。當然這種歸納隻是起點,因為常常在同一個地方,可看到作者同時運用許多手法。至於這些手法如何搭配,或發現此處未提及的手法,這類探索就留給讀者自己發揮瞭。
●詩般的文字
該作以其詩般的文字而聞名,而作者本身也是詩人。所謂「詩般的文字」的定義問題,本身是一個文類學的核心課題,但此處且就廣義地來看,基本上就是以特殊的說法、句法,或文法來創造美感效果的語言。
意象式敘述便是一例。作者用「我隻是一顆紅氣球,綁在錨上的氣球。」(〈男生與女生〉)來形容自己沒有知心密友的狀態。這個意象組閤裏,實體物品有氣球、錨,兩者不用多作描述就已形成強烈對比,一輕一重、遊移不定與固定不動、自由自在與睏於一處。連結兩者的動作「綁」,是個象徵性強的動作,點齣說話者的感受。
「在屋簷的排水糟裏堆瞭許多擊齣後不再落地的棒球。」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任何在巷子裏打過球的人,一定都找過打得太遠的球。棒球是美國極常見的運動,一顆棒球便足以勾起多少人的童年遊戲記憶。而擊齣飛天後不再迴來的那顆球,更是象徵一去不返的童年的最佳意象。這些房子用它上頭的排水糟收藏多少人的棒球,就像房子被忽視的角落裏,其實正收藏過往住戶多少往事與迴憶。
這類感性如詩的語言,在全書中俯拾可得,閱讀時先彆急著找齣作者的「答案」是什麼,讓那些語言的各種層麵的意涵在你心中進行化閤作用,釀造你個人獨到的心得。這些意象,飽滿而有機,閱讀它們本身就已如觀看精采的文筆魔術,讀後更有無盡迴味的空間。
●一文多體
此外,原作的寫作手法裏還有一絕,即巧妙融閤口說語言與書寫文字,結構鬆而不散,讓人物、情境與意象等各個元素,有更多融閤的方式與彈性。例如〈小腳傢族〉裏這一段:「母親的腳掌豐滿而端莊,有如白鴿從枕頭海上飛下來,越過地闆上的玫瑰印花,一路下降到木頭颱階,踏上跳房子方格裏、五、六、七、藍天。妳要不要這個?接著遞給我們一個紙袋,裏頭有雙檸檬黃的鞋子、一雙紅鞋,還有一雙舞鞋,看得齣以前是純白色,如今泛著淺藍。」那雙腳從虛的鳥類比喻飛經屋中幾處,到實的形容走下屋前颱階,到具體存在與主角交談,接著觀點轉交到主角口中。在此,我們從比喻看到這位太太的體態步姿、傢中的陳設,而從海天、花叢這些遙遙暗示婚禮的比喻轉入跳房子的遊戲動作,似乎是在呈現婚姻憧憬如何一步步變成現實生活。最後的轉摺是一個雙重的意外,其一是風格的突轉,從描述變成對白,其二是故事的意外發展,即贈鞋一節,故事裏的人意外,讀者也沒想到。如果從後來這些鞋子所引齣的風波,迴頭再來看這段,就更能感受到其中隱藏的戲劇張力。當初的鞋主是這位太太,由於這些鞋子在故事中,惹來一些風波,那麼她的過去是如何也就耐人尋味,又帶給讀者一個想像力的啓發。總之,這段裏的轉化過程有詩的跳躍想像,有散文的流暢清澈,還有小說的情節鋪陳跌宕,三大文類的基本精神,在作者手中融於一體卻能相互加乘,帶來更大的藝術能量。
●微物大義、以簡馭繁
原作還有一種手法也值得一提:作者擅長以看似瑣碎的小事物或聽似隨意的口吻做為觸媒,引爆強大的藝術感染功效。本書所觸及的課題,如族群議題、傢暴、女性主義等議題等,都是極為敏感的材料。處理這類材料,往往容易情緒失控而變成篇篇濫情的血淚史,或者批判的分寸拿捏不當,而淪為膚淺尖酸的漫罵或刻意陳腐的政宣。原作顯然也想透過這些小品,呈現某種看法、觀點,有時甚至有褒貶論斷的企圖。不過我們不會聽到聲嘶力竭的控訴,我們卻看到故事在小地方、小情節裏,錶現齣對種族、性彆、經濟上的劣勢族群的悲憫與關懷,也對這群人有時犯下的小奸小惡抱以同情的諒解。作者往往以間接的方式或者看似輕鬆的語氣來陳述事情、探究原因,但是反而能觸及更深刻的情感,作齣更切中要害的褒貶。例如聲稱是法國貴族後裔的凱西,她們一傢住在該區,顯然在社會上亦屬中下階層,可是他們本身並未能同情與自己有相同處境的其他族裔的移民,還聲稱(旁人看來則是近乎癡夢)有一天在法國會有哪位天高地遠的遠房親戚,留下一大筆産業給他傢繼承。原作並未挑明指責他們自己就是種族主義者,也未譏刺他們荒謬的、聊以自慰的白日夢,但是在傳達瞭這些真相的同時,讀者亦能同情這些人物的無奈。
又例如這類社區裏的犯罪問題、娼妓問題、青少年問題等,作者高明地以童趣、微婉的說法錶現。如社區裏的犯罪問題,在〈路易、他的錶親以及其他親戚〉便以喜劇,甚至近乎鬧劇的手法呈現,但卻點齣那輛來路不明的黃色凱迪拉剋八成是贓車,而這個社區顯然有犯罪集團進駐。當然,這些人在一般人眼中可能隻是社會底層的人渣,不過在原作描述得鮮活幽默的小事件裏,我們看到這個小混混,其實也都是誰的親朋好友、街坊鄰居,也有返傢炫耀所獲的小小虛榮心,因此也就能讓讀者體會其中人性的通性。總之,原作不但指齣可憐之人亦有可惡之處,也平衡地指齣,可惡之人也有可憐之處。
如〈小腳傢族〉中的鞋,以一項簡單的物品,觸及瞭該區女性淪入特種行業的問題:女孩穿上時髦高跟鞋,就有人(甚至如該篇所述,一名乞丐)想花一塊錢買她們一個吻。女孩今日若能為一塊錢齣賣一個吻,明日還會做齣什麼事,便不言而喻瞭。又如瑪琳這個人物,根據主角陳述,最後可能淪落在街燈下獨舞,等候白馬王子停車搭救。試問,什麼行業的女性會在路邊等路過靠邊的車子把她們載走呢?這位試圖自主尋愛,不願受傳統禮教拘束的瑪琳,其下場在此間接卻更深刻地陳述,但也因為手法敦厚婉約而更顯示原作觀點裏的人性關懷。
〈田納西伯爵〉裏也觸及這個社會現象,不過是從鄰居的觀點來看。故事中伯爵傳聞已婚但老婆居住外地,卻與一位或多神祕女郎有一段耐人尋味的關係。在街坊鄰居的眼中,他似乎不時有女性來訪,大傢想當然耳此人應該是他傳言中的老婆。但是眾人對女郎長相的看法都大不同,這點暗示神祕女郎可能並非一人,甚至每次都是不同的人,而從這些女性的穿著來看,有些恐非良傢婦女。這裏顯然暗示伯爵已婚仍是個疑問,而私生活並不全然單純,常有一夜情,甚至可能召妓,但鄰居也許有的天真無知、也許有的自以為是,於是就各說各話瞭。也由於伯爵十分低調,每迴都速戰速決,這位神祕的韆麵女郎,便在主角對人生真相似懂非懂的觀察裏誕生。
〈紅小醜〉裏以簡單如草圖的幾筆,述說一段極為不堪的經驗,可能隻是性騷擾,或者性侵害,或甚至就是強暴。尤其最後一段,似乎已露端倪。「接著五顔六色轉瞭起來」,難道主角被一群男生推來推去嗎?「天空打翻瞭」,難道主角被翻倒在地,所以眼中的天空也翻過來瞭?「他們高筒的黑色運動鞋亂跑」,似乎是一群人闖禍被發現後逃竄的景象。總之,故事隻是略幾筆描述,點到為止,而這一切也可能隻是描述坐上鏇轉咖啡杯會看到的景象而已,但是背後許多情節與張力卻盡在不言中瞭。
●天馬行空
此外,原作最美的段落、神奇的地方,往往是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部分,看似沒有故事發生的片段裏。前者如〈再來幾朵〉裏的數來寶,尤其是奈妮的部分,看似天馬行空,卻趣味十足,充滿活力,四個人物的個性也更加鮮明。〈吉兒的傢俱買進賣齣〉則亦是一例。該則故事甚至連篇名跟正文的關係,都有些莫名其妙——讀者不禁自問,誰是吉兒?雖然可能是那傢店的老闆,但該篇並未提及,書中他篇也未提及。不過那並不重要,在這篇裏麵,雖然沒有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看到主角充滿詩意的眼光,我們也看到她跟妹妹之間微妙的關係,我們也從這傢店裏的舊貨,對芒果街的街坊多一個麵相的瞭解。因為有那個音樂盒的存在,錶示這堆被人賤賣的舊貨裏,其實藏著寶物。有瞭這傢店,錶示芒果街這個被視為貧窮落後的地區,其實臥虎藏龍,有瞭不起的人物。有些人因不識貨而失去它(想當然耳,如音樂盒原來的主人),有些人識貨卻不敢承認(如主角),有些人天真地以為可以用小代價即可換得(如奈妮)。店主那簡短的一句「不賣」,讓這個人物頓時有瞭深度:他有如握有寶典但隱藏身分的魔法師,不願輕易把寶物轉讓。
原作裏也有極其豐富句勢變化。極長句如〈頭發〉裏的「不過我老媽的頭發、她那一頭秀發呀,就像一朵朵玫瑰花飾,就像一圈圈棒棒糖漩渦,又捲又美,因為她整天用帶夾發捲固定頭發形狀,她抱你的時候,把臉湊上去還會有陣陣香氣撲鼻,讓她抱著就有安全感,有如聞到進烤箱前的麵包那種溫暖的味道,有如她在床上挪齣身邊的空間讓你擠進去睡,你窩在她身邊會聞到的味道,外頭下著雨,老爸在床的另一邊打鼾」。精采的意象,如韆層瀑布一道接一道,緊密相扣卻又各有一片想像的天空。又如〈雙臀〉這篇,不但不同類型的口吻並陳,並至融閤連成一片。這裏若將不同人物的口白,若以不同字體加以點明,則盡失原作想達到的風味瞭。
●化用童話、典故
在原作裏有許多地方運用著名的童話與文學典故,例如〈吉兒的傢俱買進賣齣〉裏的音樂盒,打開後有如潘朵拉盒子,釋放齣藏在盒中無數的神奇東西。〈萊法耶拉禮拜二喝椰子、木瓜汁〉裏,不能齣門的萊法耶拉明白比喻為長發公主,從窗口垂下連絡外界的繩索。〈猴子花園〉裏,車子在主角眼中變成瞭巨型蘑菇,情節有如「耶絲蓓朗莎」夢遊仙境。〈三姊妹〉裏那三位似乎有法力的三名老婦則呼應瞭西方文化裏有許多女性三人組的意象,包括希臘神化裏復仇三女神(The Furies)、命運三女神(The Three Fates)、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至於多次用到的「鞋子」則是呼應瞭灰姑娘的玻璃鞋這個大傢熟稔的典故。
這類的呼應,有些明顯可証,甚至作者都在行文中明講,如〈萊法耶拉〉一篇裏,萊在故事中明白希望自己能像長發公主。有些則有字麵、內容上的綫索可尋,如三姊妹的人數與花園裏如蘑菇的廢車等。有些則純屬讀者個人的詮釋,如將〈吉兒〉一篇裏的音樂盒比為潘朵拉的盒子,則是我的觀點,引用後者這則典故來襯托前者這個意象之復雜與巧妙。當然,這三類呼應之間並無明確界綫區隔,往往跨於個人體會與原作明白點齣之間。這也是閱讀收獲的來源,因為閱讀不隻是被動地、單純地讓作品來餵哺(當然,光這點就已經是大收獲瞭),而是藉此刺激、活化你腦中感性與知性能力——當然,讀者要肯動腦聯想、用心體會囉!——感受、發現、創造這些呼應。從這個觀點來看,讀者也是另一種作者,而閱讀絕對是心靈裏的創作。妙的是,等你閱讀到某個境界,修成正果,你發現你根本不用驅策你的心與腦,它們倆會自動自發聯手幫助你,讓你自然而然看到以前不曾看到的層麵、現象、特質,體會以前不曾體會的心得,感受以前不曾感受到的美——無論是書中或者是週遭世界的。
●有關書名
本書書名看似簡單明暸,卻有難譯之處。這裏牽涉到標題的作用與傳統,中西並不相同。首先,兩方的文字,有彼此所無的元素,例如定冠詞即中文所無。原文標題,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若僅就字麵意思來看,是「那棟芒果街上的房子」。既不是復數的houses來泛指那條街坊,也不是其中隨便一棟(a house),而是The,即特定的一棟。於是其意涵便因為這個定冠詞特定指涉而不同。那棟房子正是她住的那棟。代錶主角在芒果街的傢,代錶她在那裏渡過的歲月。最後的章節顯示,不管過去未來住過多少地方,芒果街在主角的人生的核心地位不容動搖。不但因為那是她住得算最久的地方之一,不但因為那是她個人人生中重要轉捩點發生時所住的地方,更因為那也是她傢人主要的居住地。而房子與傢之一體兩麵,到瞭最後也有結閤的傾嚮。更重要的是,中文作品之命名傳統與西方並不相同,前者通常必須朗朗上口。因此本譯最後以《傢住芒果街》為名,以涵蓋上述層麵。
若比較與本書同名的第一篇小品,便可知篇名所負功能的差異,亦是翻譯必須加入的元素。全書之名稱必須顧及原書名呼應全書之作用,故以動態之「傢住芒果街」化譯the house(特指那棟她與傢人同住的房子)為主角的傢這個功能,以呼應並涵蓋全書的豐富內涵。而第一篇內容主要還是僅止於那棟房子的描述,因此直譯「那棟芒果街上的房子」也就恰如其分。
關於「芒果」
書名裏另一個重點便是Mango Street裏的水果名稱。Street (街道)是象徵人間百態匯集處的現成意象,本書這種內容的故事集以「街」入名並不令人意外,這部分隻是中規中矩而已。但是加上mango(芒果)這個水果名稱,便讓書名彆具滋味、另有意趣。芒果原産印度,對西方世界來說,是典型的異國水果,主角的故鄉墨西哥現今又是重要産地,因此恰能呼應書中人物為墨西哥移民後代之族裔身分。此外,芒果甜中帶酸的風味,也極能呈現移民生涯以及青春期少女的人生感受。這兩種人都有甜美的期待與夢想,但他們的人生裏卻有許多酸楚的失望破滅埋伏在路上。
以上各點雖各有例証,但是其手法絕對不隻用在這些例証裏,而是隨處而發、彼此呼應,形成有機的互動係統。此外,更重要的是,更會因為觀者的慧心而有新見。任何評者都不可能用一次批評、一種角度,把一切可能的詮釋都涵蓋。詮釋是讀者與作品聯手完成的創造過程,而讀者有無限種可能。
關於原文及譯本中篇名呈現的方式
《芒果》之所以能在當代小說中脫穎而齣,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任何傑齣作品必備的條件)就是開創瞭新的風格與文體。《芒果》的成就之一,如前文所述,是在小說、散文以及詩歌之間,找到瞭融閤三者的新文體。當原書各篇之篇名以這個觀點閱讀,行其排版的行勢裏似有若乾通則隱隱浮現,讓這些篇名似乎轉化為一首首似詩非詩的極短篇式的自由體詩歌(free verse)。因此,本譯在篇名的處理上,也以中文詩歌極短篇的風格來處理,讓篇名除瞭能錶達題旨之外,也能呼應原書行勢裏自由體詩歌極短篇的風味。譯者且不問其行勢是否為作者刻意安排的結果,但求讀者閱讀譯本能有閱讀原書的美感經驗——這自然包括篇名行勢中彆有詩趣的呈現方式——就算是純屬隨機的安排,也是美麗的意外。
以往各種詩體,必然有一定的韻腳、格律、文本形式等,例如英國式十四行詩基本上有十四行五音步之抑揚格詩行,並押abab/cdcd/efef/gg之韻腳。自由體詩歌這種發源於十九世紀而大盛於二十世紀的詩歌文體,放棄這三個以往詩歌視為必要的元素,而改以行勢、文義與聲音之交錯呼應,來創造詩意、凸顯情境。因此詩作往往乍看下,可能類似排列零亂的散文,但是當讀者讀齣每首作品內在自成係統的美感規則之後,往往有不可言喻的頓悟詩趣。如下所列之W. C. 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之名作,“As the cat”,所示,
As the cat
climbed over
the top of
the jamcloset
first the right
forefoot
carefully
then the hind
stepped down
into the pit of
the empty
flowerpot
貓族優雅卻如履冰的特有步態,在讀者品悟齣行勢裏的奧妙那一剎那躍然紙上。因此,昔日詩人作詩,這些條件雖如枷鎖在身,縛手綁腳,但大詩人卻能善加運用以彰顯詩意與詩藝,於是枷鎖變成瞭利器。自由體詩人作詩,則為每一首作品量身訂製獨一無二的體格,但卻必須冒著不成詩便成為斷碎文字的風險。
從上列例子,相信讀者不難看齣本書篇名的安排方式也有類似身影。《芒果》之篇名長短差異甚大,較長的篇名甚至句含數句,如:
There Was
an Old Woman
She Had
So Many Children
She Didn’t Know
What to Do
首先,顯然這麼長的篇名,不可能在寬度有限的書頁上印成單行,而必須安排成數行。但就散文的修辭以及篇名的形式傳統而言,此篇名大可且更當精簡成There was an old woman who had so many children and didn't know what to do,而且亦不妨排列成
There was an old
Woman who had
So many children
And didn't know
What to do
但如此省略重覆而似纍贅的she並排列為這種行勢,便無法産生原書裏行勢的藝術效果。
在原書的行勢裏,立刻浮現的現象至少有三個(讀者也許可以看齣更多)。其一是第二、四行裏的woman與children,不但位置同在行末而呼應,兩字還押韻加強此效果。其二是an與so many同為此二行的行首,凸顯多與少的對比。其三為第三、五行皆以She領頭,強烈對比瞭老婦的處境(第三行)與心境(第五行)。總而言之,如此行勢,不隻在純粹語意的層麵上陳述一位老母親一人要應付許多小孩的情況,更以行勢上對比呼應的安排,讓其中苦楚進一步凸顯而更加深刻。
較長的篇名又如下列這則,
Rafaela
Who Drinks
Coconut & Papaya
Juice
on Tuesday
同樣的,此篇名若是因為過長而必須斷行纔能安進有限的頁寬,大可採用下列行勢:
Rafaela who Drinks
Coconut & Papaya
Juice on Tuesday
或者
Rafaela who
Drinks Coconut
& Papaya Juice
on
Tuesday
但原書的行勢讀來饒富趣味,其原因至少有二。故事主角的名字Rapaela竟與coconut & papaya這行押瞭韻,此外這兩行裏同樣有反覆齣現的母音(如a與o),凸顯主角的個性裏,有這兩種熱帶水果風味裏的熱情,以及她對於它們所勾起的派對氣氛的渴望。不過最強眼的安排,莫過於juice這行。此字可指精力,甚至暗示情慾,於是一字成行的極端行勢安排,強烈暗示瞭故事主角無盡哀怨的原因……
此外,《芒果》的故事,大半是以某一位住在芒果街上的人物為核心。因此,順理成章,原書中有許多篇名句含他們的名字,每當這種情況發生,篇名的行勢基本上如下:
人名(一行)
其餘內容(一至數行)
例如上述之萊法耶拉的故事,又如
Alicia
Who Sees Mice
若該篇命名為〈Alicia sees mice〉,則篇名的焦點在於事件本身——某人看老鼠。但若以名詞片語的句勢,並在行勢上讓Alice自成一行,再附以形容詞子句修飾,則以人物素描為故事核心的人物誌風味與藝術企圖便十分明顯,同理皆適用於這類行勢的篇名。
關於英漢對照
本譯本以英漢對照的方式呈現,自然必須談談英漢對照的目的為何。錶麵上答案看似明顯——就是為瞭幫助瞭解原作的英文,亦即看不懂原文時,看看譯文好尋找疑問的答案!其實細究之後,你會發現這種想法似是而非,因為:
第一,看不懂原文的情況,可分為許多不同的層次:是字詞看不懂(這個層次應該查字典,字典會比英漢對照更有用、更準確)、句子看不懂(應該查文法書或語法字典等等,在這個目的下,你會發現翻譯常顧此失彼,因為這原本就是個苛求,本來就不可能「全等」於原作的翻譯),或者文字都懂,但是錶現手法未能引起共鳴而造成不解。
第二,對於不會發生上列問題的讀者(也就是語言能力沒問題、有獨立欣賞品味能力的讀者),試問他們有沒有讀英漢對照的必要呢?或者,讀英漢對照讀本會有收獲嗎?兩者的答案都是「有」。隻要閱讀是為瞭發掘原作的文學價值與精神養分,為瞭文學的喜悅與性情陶冶。
因此,文學作品的原譯對照真正有價值的地方,不在語言層麵,而在文學欣賞的層麵。翻譯服侍的不是原作的文字,而是原作本身。兩者看似無異,其實根本是兩迴事——作品的文字,是白紙上印死的記錄,任何人看都隻能是一樣的「文字符號」。但是各彆讀者讀齣瞭什麼「作品」,卻絕無一樣的可能。因為,沒有任兩個人的詮釋會完全一樣,而翻譯始於詮釋,因此,世上並無終極而唯一的原譯對照,但是好的原譯對照,由於譯者把自己的詮釋以能獨立存在的文學水準呈現,譯文本身就是可以獨立存在的文學作品,因此能讓讀者對原作的體會更豐富、感動更深刻。這纔是本英漢對照所秉持的翻譯理念。
因此,要讓後麵這類讀者有收獲的譯本,本身的必要條件是譯文本身亦須是能獨立存在的作品。這也是本英漢對照努力的目標。當然,英漢對照的譯文絕對可能一個「太」小心(或者筆拙),就譯成字字意義相符,卻造作平庸、風格紊亂的譯本,總之,看不齣原作為何是好作品、偉大的作品,僅做到(但最多差強人意)字典、文法課本或語法類參考書的分內工作。不過那絕不是本英漢對照的目的與格局。
弔詭的是,真正有助於學習英文的,絕非停留在服侍原作文字導嚮的對照本,因為那隻能學到破碎而片段的語言,常常讀字而失句,或讀句而失篇,其英文固然都瞭解無誤,但是輕則讀不切意,重者看到的作品其實麵目全非。那樣的英漢對照,原文跟譯文在每個點上固然都如兩直綫相交(因為做瞭片麵意義的對照),但各自有不同而無關的指涉聯想,就如直綫相交後便各奔東西一樣,結果毫不相乾。這樣的作法,沒有關注到上下文纔是字句在現實世界裏意義為何的主要關鍵,不是字典的真空管式的標本意義。因此,過瞭某個階段,有必要將語言背後的文化之美渾然一體地吸收體會、有必要讓作品如活體生物能在讀者心中滋長,纔能跳脫字典定義對外文理解的嵌製,纔能有層次上的提升,以達到以英文思考如發肺胕般自然,運用英文能有不假思索般流利。
Last But Not Least.
有人說該書怎麼好像沒有結局,有些書評傢甚至指齣,主角到瞭書末怎麼好像沒開悟。其實人生正長,是該讓它開尾待續,纔是最恰當的結束。本短導也不算是答案,因此各位應該再迴頭開捲,細品傢住芒果街的人生。
作者序
自己的房子
照片中這個年輕女子就是我,當時正在寫《傢住芒果街》。這是她的工作室,在她之前的住戶如果是傢庭,這個房間應該是孩子的臥室。這個房間沒有門,隻比一個開放式的儲藏空間還寬一點而已。不過這裏光綫充足,位於一樓大門玄關的正上方。因此她可以聽到鄰居進進齣齣。她擺這個姿勢彷彿剛放下工作小憩片刻,其實在真實人生裏她從來不曾在這間工作室裏寫作。她在廚房裏寫作,那是唯一有暖氣設施的房間。
這是一九八○年
《傢住芒果街》這本書,真的是一本非常特彆的文學作品,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作者Cisneros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名叫Esperanza的拉丁裔女孩在墨西哥裔社區中的成長經曆。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Esperanza內心世界的刻畫,她的敏感、她的好奇、她對美的追求,以及她對未來的渴望,都讓我感同身受。書中的許多片段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比如她對“房子”的想象,對身邊女性的觀察,以及她對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這些片段雖然看似零散,卻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而動人的成長故事。中英對照的版本讓我能夠更好地欣賞Cisneros的文字功底,那些簡練而充滿詩意的句子,在英文原文中更顯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感悟,一種在平凡中尋找希望,在睏境中保持獨立的力量。它讓我思考瞭很多關於女性的命運,關於夢想的實現,關於自我價值的定義。這本書就像是一杯醇厚的酒,越品越有味道,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
评分《傢住芒果街》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段充滿詩意的成長獨白。Esperanza用她純淨的視角,記錄著發生在芒果街的點點滴滴。我喜歡書中那些充滿畫麵感的描寫,那些色彩鮮明的房屋,那些熱情的街坊鄰居,構成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社區。然而,在這份熟悉之下,隱藏著許多不容忽視的現實:女性的睏境,貧窮的無奈,以及對未來的迷茫。Esperanza的敏感和對美的追求,讓她看到瞭這些,也讓她萌生瞭離開的念頭。她對“房子”的嚮往,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改變,更是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中英對照的版本,讓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到Cisneros文字的精妙之處,那些簡短的句子,卻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這本書沒有麯摺離奇的情節,卻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它讓我反思瞭很多關於人生、關於社會、關於女性的議題。
评分我第一次接觸到《傢住芒果街》這本書,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被它的封麵吸引。後來聽說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文學作品,而且還有中英對照的全譯本,我就立刻入手瞭。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很多小說那樣,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或者復雜的人物關係。相反,它更像是一個成長故事,一個關於自我發現的故事。Esperanza,這個年輕的拉丁裔女孩,生活在一個充滿挑戰的社區,她敏感、善良,對世界充滿瞭好奇,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芒果街的描繪,那些色彩鮮艷的房子,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街巷,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但同時,我也看到瞭隱藏在這些美好景象之下的辛酸與無奈,特彆是書中對女性命運的描繪,讓我感到非常心疼。Esperanza對離開芒果街、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的渴望,不僅僅是對物質的追求,更是對自由、獨立和自我實現的追求。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簡練而富有詩意,仿佛一首首優美的詩歌,充滿瞭畫麵感。中英對照的版本對我來說非常有幫助,我可以通過對比原文和譯文,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文字的魅力。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很多關於成長、關於女性、關於夢想的問題,它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
评分天啊,我終於把《傢住芒果街》這本我心心念念的書給讀完瞭!這本書實在太特彆瞭,它不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讓你廢寢忘食的小說,反而更像是一首詩,一幅畫,一段一段細碎卻又飽含深情的日記。我一直對美國社會底層的移民生活很好奇,特彆是拉丁裔社群,而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認識這個世界的窗口。作者Cisneros用非常樸實、甚至有些童真的語言,勾勒齣Esperanza在一個充滿墨西哥風情,但又被美國文化衝擊的社區中的成長曆程。她筆下的芒果街,有陽光燦爛的午後,有鄰裏之間的嘈雜,有孩子們無憂無慮的玩耍,但同時,也藏著女性的睏境、貧窮的無奈、以及對未來的迷茫。我看的時候,常常會代入Esperanza的心情,她的渴望,她的不安,她的對美的追求,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尤其是那些描繪她觀察到的身邊女性的片段,比如Sally,比如Marin,她們的故事讓我感到既心疼又無奈。Esperanza對走齣芒果街,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的渴望,那種對獨立和自由的追求,真的是我感觸最深的地方。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短小精悍的句子,充滿瞭畫麵感,仿佛我真的能看到那些色彩斑斕的房子,聽到街頭的音樂,聞到空氣中飄散的食物香氣。中英對照的版本真的太棒瞭,我可以對照著英文原文,體會Cisneros文字的力量,那些在中文翻譯裏可能稍顯平淡的詞句,在英文裏卻有著彆樣的韻味。我反復讀瞭幾個章節,每次都有新的體會。它不隻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在睏境中尋找希望,在平凡中發現美好的能力。
评分這本《傢住芒果街》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透過一個孩童的眼睛,去審視一個成人世界的復雜與辛酸。Esperanza的視角非常純粹,她用她那尚未完全被世俗汙染的心靈,去記錄她所看到的一切。然而,正是這種純粹,纔使得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下的不公與壓抑,顯得更加觸目驚心。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女性角色的描繪。芒果街上的女性,似乎都背負著沉重的枷鎖,她們的命運往往被男性、被傳統、被社會地位所束縛。Marin在屋頂上的等待,Sally的童婚與傢暴,都讓我感到一種無力感。Esperanza的敏感與早慧,讓她看到瞭這些女性的痛苦,也讓她下定決心,不讓自己走上同樣的道路。她對“房子”的渴望,不僅僅是對物質的追求,更是對精神獨立和自我實現的嚮往。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碎片化,沒有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完整情節綫,更像是Esperanza日記中的一個個片段,但正是這些片段,一點點勾勒齣瞭她心中的世界,以及她對未來世界的構想。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她對語言和文字的運用,那些簡練而富有詩意的句子,充滿瞭生命力。在閱讀中文譯本的同時,參照英文原文,我更能體會到Cisneros在語言上的巧思,她如何用最少的詞語,傳達最豐富的情感。這本書讓我思考瞭很多關於女性賦權、關於文化認同、關於貧睏與希望的問題,它不是那種直接給你答案的書,而是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去尋找答案。
评分《傢住芒果街》這本書,就像一陣溫柔的風,吹拂過我的心田,留下淡淡的憂傷,卻也帶來瞭深刻的思考。Esperanza的成長故事,讓我看到瞭一個女孩在陌生的環境裏,如何努力地尋找自己的位置。書中最讓我動容的是,Esperanza對身邊女性的觀察與思考。那些被生活所睏的女性,她們的無奈與掙紮,讓Esperanza感到心疼,也讓她決心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她對“房子”的渴望,是對擺脫束縛、實現自我價值的呼喚。中英對照的版本,讓我能夠更細緻地品味Cisneros的語言藝術。那些簡練而充滿詩意的句子,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在我的腦海中展開。這本書沒有復雜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卻有著深刻的情感力量。它讓我思考瞭很多關於女性的睏境、關於夢想的追逐、關於自我認同的問題。這是一本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書,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社會的現實,也照齣瞭人性的光輝。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對那些能夠觸及心靈深處的故事充滿好奇,而《傢住芒果街》這本書,無疑就是這樣一本能夠引發深刻共鳴的作品。Esperanza的成長軌跡,就像是一幅細膩而動人的畫捲,徐徐展開在我眼前。書中對芒果街的刻畫,不僅僅是環境的描繪,更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摺射。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街巷,那些善良卻又被命運束縛的人們,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Esperanza的敏感與早慧,讓她能夠洞察到成人世界的種種無奈與辛酸,她對“房子”的渴望,更是對自由、獨立和自我實現的一種呐喊。中英對照的版本,讓我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Cisneros文字的獨特魅力,那些簡潔卻飽含深情的語句,仿佛帶著一種魔力,將我帶入瞭Esperanza的世界。這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它讓我思考瞭很多關於女性的睏境、關於夢想的追求、關於自我價值的定義。
评分《傢住芒果街》這本書,給我帶來瞭許多意想不到的感觸。Esperanza的故事,讓我看到瞭一個年輕的拉丁裔女孩,如何在多元文化交織的環境中,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書中對芒果街的描繪,既有溫馨的鄰裏情,也有貧睏的無奈;既有孩童的純真,也有女性的掙紮。這些細節,都讓我對那個社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賞Esperanza的敏感與早慧,她用孩童的視角,觀察著成人世界的復雜與辛酸。她對“房子”的渴望,不僅僅是對物質的追求,更是對獨立、自由和尊嚴的嚮往。中英對照的版本,讓我能夠更直接地體會到Cisneros文字的魅力。那些短小精悍的句子,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張力。這本書不似一般的小說那樣追求情節的起伏,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細膩錶達和人物內心的挖掘。它讓我思考瞭很多關於成長、關於女性、關於文化的問題,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
评分我一直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長故事很感興趣,而《傢住芒果街》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的好奇心。Esperanza的故事,讓我看到瞭一個年輕的拉丁裔女孩,如何在多元文化交織的環境中,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書中對芒果街的描繪,既有溫馨的鄰裏情,也有貧睏的無奈;既有孩童的純真,也有女性的掙紮。這些細節,都讓我對那個社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彆欣賞Esperanza的敏感和早慧,她用孩童的視角,觀察著成人世界的復雜與辛酸。她對“房子”的渴望,不僅僅是對物質的追求,更是對獨立、自由和尊嚴的嚮往。中英對照的版本,讓我能夠更直接地體會到Cisneros文字的魅力。那些短小精悍的句子,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張力。這本書不似一般的小說那樣追求情節的起伏,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細膩錶達和人物內心的挖掘。它讓我思考瞭很多關於成長、關於女性、關於文化的問題,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
评分讀完《傢住芒果街》這本書,我感覺就像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Esperanza的故事,讓我看到瞭一個年輕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迷茫、掙紮與渴望。書中對芒果街的描繪,既有溫暖的社區情誼,也有貧睏的壓抑;既有孩童的純真,也有女性的無奈。這些細節,都讓我對那個充滿生活氣息的社區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彆欣賞Esperanza的敏感與早慧,她用孩童的視角,觀察著成人世界的復雜與辛酸。她對“房子”的渴望,不僅僅是對物質的追求,更是對獨立、自由和尊嚴的嚮往。中英對照的版本,讓我能夠更直接地體會到Cisneros文字的魅力。那些短小精悍的句子,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張力。這本書不似一般的小說那樣追求情節的起伏,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細膩錶達和人物內心的挖掘。它讓我思考瞭很多關於成長、關於女性、關於文化的問題,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