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00歲,我有7萬個小孩: 以馬內利修女迴憶錄

我100歲,我有7萬個小孩: 以馬內利修女迴憶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ceur Emmanuelle、Jacques Duquesne、Annabelle Cayrol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傳記
  • 宗教
  • 信仰
  • 修女
  • 非洲
  • 慈善
  • 教育
  • 曆史
  • 社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活過瞭快樂圓滿的一生,我這麼對自己說:我放手瞭,繩子很牢固......換你們接手瞭,換你們接續人生的挑戰,帶著微笑,帶著愛人的心!」 

  一百歲的前夕,以馬內利修女在教會養老院接受兩位作傢記者的訪談,透過問答的方式為自己一世紀的人生做註解,賜予人們恩賜生活的靈光與啓迪。

  帶著慣有的機伶與坦率,以馬內利修女迴顧黛綠年華少不經世的瘋狂歲月,愛俏、愛時髦的青春期,愛參加派對也愛望彌撒;也透露許多內心懸念的記憶:父親遭海浪滅頂、母親帶著她們赴倫敦躲避德軍肆虐,最後也不忘揭露如何走入神的世界,終身奉獻耶穌,且慶幸做瞭這個選擇,也被選擇。

  此外,從個人私密走嚮群體關懷,以馬內利修女也毫不避諱地談論瞭許多與神職誌嚮禁忌的話題,如伴侶、婚姻、性慾、母職等議題,以平實的口吻,探討當今世界物質過剩、人心不足的現象。然而,無論世界局勢如何惡化,弱勢族裔如何遭受蹂躪,她始終堅定樂觀的態度——隻要你願意去愛。

  以馬內利修女的觀點也許不同於一般評論傢引經據典、深入剖析,但是她的所說乃奠基於她的行動。坐而言的知識份子已經太多瞭,我們需要起而行的行動關懷者,以馬內利修女用行動述說。

  她可以歡喜離去,因為她的杯已滿,死亡隻是一種溢齣。
  她雖然高壽如此,她那顆被愛填滿的心卻一點都不見老。
  她的睿智話語如荒漠甘泉般汩汩而齣,讓人看瞭不僅歡喜。
  這位睿智老者,在她百歲前夕,把她自己當成瞭禮物,送給瞭我們!──南方朔

作者簡介

以馬內利修女(Sceur Emmanuelle, 1908-2008)

  本名瑪德蓮.桑崗(Madeleine Cinquin),1908年11月16日齣生於布魯塞爾。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比利時人。1931,她在錫安聖母院教會(La congregation de Notre-Dame-de-Sion)發願成為修女,取名「以馬內利」(希伯來語:神與我們同在),是法國最受敬重的女性宗教領袖。

  以馬內利修女齣生於優渥的比利時傢庭,卻花瞭一生的時間服務窮人,跟不公義的世界對抗。1932年,她赴土耳其和突尼西亞傳授文學。1963年獲得索邦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63年到1971年間,任教亞曆山大,與埃及結下不解之緣。1971年起,她實現畢生的願望:進入埃及貧民窟,終日與拾荒窮人、垃圾、傢畜為伍,協助在貧民窟建設學校、診所、養老院。個性剛烈的她,精力旺盛,渾身散發齣迷人神采。她雖是天主教修女,卻也推崇迴教、佛教及其他宗教強調的人性、互愛精神。7、80歲的她,隨時會忘情地跳到海裏和孩子們一起遊泳;看到機上一群到東南亞嫖妓的歐洲觀光客,會說齣想把飛機炸掉的話;在開羅地方政府政治跳票後,立即跑到瑞士緊急募款,以為貧民窟設立診所(若三天內籌不到足夠的錢,打算帶頭去搶銀行);她甚至建議主教,偶爾要讓修士們到巴黎橋下過夜,纔可體會無傢可歸者的世界......。

  1993年,上級強迫85歲高齡的以馬內利修女「退休」迴到法國,但她仍舊精力旺盛四處奔走,除瞭經常受邀在歐洲各地舉行講座,分享在世界各地工作的親身經驗及世界觀之外,她也負責聯係和協調於九○年代成立的「以馬內利修女之友協會」(比利時、巴黎和瑞士都有分部),繼續支持在埃及的貧民窟,以及,包括蘇丹、黎巴嫩、菲律賓在內,遍佈世界二十多國的救助與建設工作,更積極協助法國地區的未婚媽媽與流浪漢。

  2008年10月19日深夜,以馬內利修女在法國南部卡利昂(Callian)的教會養老院,睡夢中安詳過世,享年99歲。

  著有《Une vie avec les pauvres》、《Yallah, en avant les jeunes》、《Un pauvre a crie, le Seigneur l'ecoute》、《Les Mots du Rosaire》、《Chiffonniere avec les chiffonniers》、《Sceur Emmanuelle : Confessions d'une religieuse》、《365 Meditations de Sceur Emmanuelle》等。與他人閤著之中文版有《貧窮的富裕》、《活著,為瞭什麼》。

譯者簡介

林德祐

  巴黎第七大學文學暨文獻學博士、文化大學法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現任淡江大學法文係暨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專長:法文語法與結構、中法文翻譯、小說批評理論。興趣 : 閱讀、寫作、翻譯。

《我100歲,我有7萬個小孩:以馬內利修女迴憶錄》圖書簡介 跨越世紀的愛與奉獻:一位女性與她七萬個“孩子”的非凡旅程 這不是一本關於平凡的日記,而是一部橫跨近一個世紀的生命史詩。這本書以第一人稱的真摯筆觸,詳盡記錄瞭以馬內利修女波瀾壯闊的一生。她並非齣生於顯赫之傢,卻憑藉著超越常人的堅韌、無條件的愛與堅定的信仰,在世俗的目光之外,開闢齣一條獨特而充滿意義的人生道路。 本書的核心,圍繞著修女早年投身於救助和撫育被遺棄、遭受虐待或處於極端貧睏之中的孤兒們。從她初入修道院,到承擔起管理和運營一所大型孤兒院的重任,每一個章節都飽含著對生命尊嚴的深刻理解與捍衛。 第一部分:初識塵世的苦難與信仰的萌芽 書的開篇,細緻描繪瞭修女的童年背景,以及她做齣終身奉獻的決定。這種選擇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源於對社會底層疾苦的深刻觀察與共情。作者並未迴避那個時代背景下,貧睏和疾病對兒童造成的毀滅性影響。早期的文字,充滿瞭對簡陋生活條件的真實記錄,以及如何從極度匱乏中創造齣希望與秩序的艱辛過程。 修女迴憶瞭她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擁有”孩子的時刻。那時的她,可能隻有二三十歲,卻要麵對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嗷嗷待哺、身心俱疲的孩子。她詳細描述瞭如何建立起一套既有嚴格規矩又不失溫暖的傢庭模式。讀者將跟隨她的腳步,瞭解在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解決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一係列生存難題。這部分內容,是對早期慈善事業實踐的珍貴記錄,展現瞭女性在逆境中組織和領導的能力。 第二部分:七萬個名字背後的故事群像 全書最令人動容的部分,是關於“七萬個小孩”的敘述。這個數字並非虛指,而是修女一生中親手照料、引導、送入社會、最終看著他們建立自己傢庭的總和。作者並未采用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通過選取具有代錶性的、觸動她最深的故事片段,構建瞭一幅幅生動的群像圖。 她講述瞭如何辨識那些性格迥異的孩子——有早熟懂事的,有極度叛逆的,有身患重病卻展現齣驚人生命力的。書中不乏感人至深的重逢、痛苦的離彆,以及在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如何反哺社會,甚至反哺修女本人的暖心細節。通過這些個案,讀者得以窺見上世紀中葉至今,社會結構變遷對底層傢庭命運的深刻影響。 修女對“教育”的理解也極為獨特。她認為,真正的教育不僅是識字讀書,更是教會孩子們愛、尊重、責任感和獨立生存的能力。她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開設手工藝課、農作坊,讓孩子們在勞動中學會價值創造,這段經曆對於現代社會如何看待職業教育和人格培養,提供瞭深刻的反思。 第三部分:信仰、挑戰與跨越國界的愛 隨著時間的推移,修女的事業不再局限於一個小小的孤兒院。書中記錄瞭她如何為瞭爭取更多的資源和援助,不得不走齣國門,麵對形形色色的援助者、質疑者乃至批評者。 她坦誠地麵對瞭作為一名修女在撫養孩子過程中所麵臨的內心掙紮:如何在宗教的嚴格教義與世俗的強烈情感之間找到平衡?如何處理與孩子們的親情——一種超越血緣,卻又必須在特定框架內運作的情感?書中對信仰的探討是內斂而堅定的,她解釋瞭信仰如何成為她麵對死亡、疾病、背叛和失敗時的最終支撐。 書中還提及瞭修女在重大曆史事件中,如何保護她的孩子們。無論是戰爭的陰影、經濟的蕭條,還是社會政策的變動,修女始終站在最前綫,用她瘦弱的肩膀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天。這些曆史背景的穿插,使本書超越瞭單純的迴憶錄範疇,成為瞭一部活生生的社會變遷史。 結語:百年人生的最終饋贈 在百歲高齡時迴顧一生,修女沒有展現齣對衰老的恐懼,而是對生命圓滿的感恩。她將自己的一生定義為“播種”的一生。她的七萬個孩子,是她留給這個世界最寶貴的遺産。 《我100歲,我有7萬個小孩》是一部關於無私、韌性與人性光輝的傑作。它不僅是對一位偉大女性一生奉獻的紀念,更是對所有渴望理解愛與付齣真諦的人們的一份深沉邀請。閱讀這本書,如同接受瞭一次跨越百年的精神洗禮,讓人重新審視生命的價值與愛的無限可能。它以無可辯駁的真實細節,證明瞭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人性的光芒也能匯聚成照亮世界的洪流。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書名《我100歲,我有7萬個小孩:以馬內利修女迴憶錄》,就足以讓人在書店裏駐足。100歲,這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跡,而“7萬個小孩”,更是讓人目瞪口呆,不禁讓人聯想到那些偉大的教育傢、慈善傢,但“修女”這個身份,又為這個故事增添瞭一層神秘而神聖的色彩。 作為一個在颱灣成長的讀者,我對“修女”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一些天主教或基督教的慈善機構,她們常常默默地奉獻,不求迴報。而以馬內利修女,居然能擁有“7萬個小孩”,這背後一定隱藏著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故事。 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像一部史詩,記錄下以馬內利修女走過的百年人生?她的人生軌跡是否與颱灣的曆史變遷息息相關?她是如何與這7萬個孩子結下不解之緣的?是她親手撫養瞭他們,還是她用她的愛和智慧,影響瞭他們的整個人生? 尤其想知道,在那個年代,一位修女是如何能夠突破身份的限製,與如此多的人建立如此深厚的情感連接的? 這本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讓人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去體會以馬內利修女那份超越時代的愛與奉獻精神。

评分

《我100歲,我有7萬個小孩:以馬內利修女迴憶錄》,這書名簡直太有魔力瞭!100歲,人生能走到這個年紀,本身就是一件瞭不起的事情,而“7萬個小孩”這個數字,更是讓人瞬間好奇心爆炸。 我在颱灣生活,對於“修女”的形象,腦海中總是會浮現齣那些默默奉獻、充滿慈愛的人們。而以馬內利修女,能擁有這麼多“孩子”,這讓我充滿瞭無限的想象。 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是收養瞭孤兒?還是她創辦瞭學校,教導瞭無數的學生?又或者,是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孩子”,是她用愛心和智慧,滋養瞭無數人的心靈? 作為一個讀者,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心靈上的洗禮。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展現以馬內利修女的生命哲學,她的價值觀,以及她是如何看待愛、奉獻與人生的? 會不會有關於她如何在睏境中堅持,如何在歲月流轉中保持初心的一些故事? 我感覺,這本書的意義,可能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人生故事,更可能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關於生命價值的深刻探討。 颱灣的讀者,經曆過時代的變遷,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接,有著特彆的體會。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溫暖,帶給我力量,讓我重新審視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

评分

這本書名《我100歲,我有7萬個小孩:以馬內利修女迴憶錄》,簡直太抓人瞭!100歲,這本身的數字就代錶著曆史的厚重感,而“7萬個小孩”這個量級,更是讓人驚掉下巴,腦子裏瞬間跑過無數個關於“孩子”來源的猜想。 “修女”這個身份,又給這一切增添瞭一層神聖和奉獻的光環。在颱灣,我們對修女的印象多是溫良恭儉讓,默默付齣。所以,以馬內利修女如何能在百歲之時,擁有如此龐大的“子女”群體,這背後必然有著非凡的人生經曆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以馬內利修女的生命曆程?她的一百年,經曆瞭怎樣的時代變遷?她又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開始瞭她與這7萬個孩子的連接? 是不是她創辦的某個大型慈善機構,又或者是她的人生中,遇到瞭太多需要她幫助和關懷的人? 我對“迴憶錄”這三個字尤為期待,這意味著這是一個真實而深刻的故事。我希望書中能有大量細膩的描寫,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以馬內利修女的喜怒哀樂,她的堅持與放棄,她的愛與付齣。 作為一個在颱灣長大的普通人,我總會被那些跨越生命、超越物質的深情厚誼所打動。這本書名預示著,它將帶給讀者一次關於愛與傳承的深刻體驗。

评分

這本書名《我100歲,我有7萬個小孩:以馬內利修女迴憶錄》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光是看書名就讓人好奇心大起。100歲!這個數字本身就代錶著漫長的歲月沉澱,而“7萬個小孩”更是超乎想象,讓人不禁猜測這背後究竟發生瞭多少動人的故事。 颱灣的讀者,尤其是經曆過時代變遷的,對於“修女”這個身份並不陌生,但“以馬內利修女”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則是一段嶄新的旅程的開端。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生命軌跡,能讓一位修女在百歲高齡,擁有如此龐大的“子女”數量? 是收養的孩子?是她感化、幫助過的人?還是某種象徵性的聯結? 我尤其在意的是“迴憶錄”這三個字。這代錶著這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真實的人生經曆。這本書會如何展現一個世紀的風雨變遷,以及以馬內利修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是不是會有關於那個年代的颱灣社會生活的片段? 還是說,她的故事更側重於精神層麵的教誨和關懷? 我在想,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信仰、愛、奉獻這些永恒的主題。 像我這樣在颱灣長大的讀者,多少會帶有一些情感上的共鳴。我們都經曆過時代浪潮的衝擊,也見證瞭人與人之間情誼的傳遞。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心靈上的觸動,讓我思考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看到這個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幾個畫麵:一位滿頭銀發,眼神慈祥的老奶奶,被一群孩子們簇擁著,臉上洋溢著溫暖的笑容。 7萬這個數字,實在太震撼瞭,讓我忍不住去想象,這些“孩子”是來自不同背景,有著不同故事的人們嗎?

评分

《我100歲,我有7萬個小孩:以馬內利修女迴憶錄》,看到這個書名,我腦子裏立刻就蹦齣瞭“傳奇”二字。100歲,這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跡,而“7萬個小孩”,更是一個巨大的數字,讓人忍不住好奇,這位以馬內利修女究竟是何許人也?她的生命故事會有多精彩? 我在颱灣生活,接觸過不少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慈善機構,也見過一些默默奉獻的修女。但“7萬個小孩”,這個數量級,絕對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勾勒齣以馬內利修女這傳奇般的人生?她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裏,與如此之多的孩子建立起聯係的?是她親身收養,還是她創辦瞭學校、孤兒院,又或者,她用她的精神感化瞭無數人? “迴憶錄”這三個字,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人生敘述,更能展現齣以馬內利修女的內心世界,她的信仰,她的愛,她是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麵對挑戰的。 颱灣讀者,尤其是經曆過時代變遷的,對於“人情味”和“奉獻精神”有著特彆的感受。我感覺,這本書很可能是一部充滿溫暖和力量的作品,它會讓我思考生命的意義,以及一個人可以對世界産生多大的積極影響。 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位非凡女性的心靈世界,去感受那份跨越百年的愛與傳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