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的50、60年代,颱灣麵臨聯閤國席位保衛戰,政府因而派齣許多技術團體支援友邦,寄望獲得外交支持。在那段外交處境艱難飄搖的年代,颱大醫院為瞭配閤國傢政策,接受行政院點召,成立瞭颱灣醫療援外的第一支尖兵──「利比亞醫療服務隊」。
1964年1月1日,連利比亞位置都還搞不清楚的十一位醫生、護士,在師長精神喊話的影響下,登機飛往遙遠國度,接管瞭利比亞的密蘇拉達醫院,展開沙漠行醫的傳奇歲月。醫療服務隊的隊長,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颱灣愛滋病之父」──莊哲彥。
本書以莊哲彥為軸心,描繪瞭這批先鋒隊伍在一個文化迥然不同的地區行醫的事蹟。醫護人員由於人手不足,必須全科彆看診,時間長,壓力大,有人染瞭肺結核,有人纍到胃潰瘍。但這支苦乾拓荒的先鋒隊,短短三個月就贏得利國人民好評、報紙贊揚;兩三年間,就不負使命,為颱灣外交擴展地盤,享譽阿拉伯世界。
時隔半世紀,若無人整理這一段醫療外交史,它們大緻會湮滅於故紙堆中。本書作者張秀蓉,以其曆史學者的研究精神,爬梳史料、訪談當事人、查證檔案,詳實還原當年這批在異域沙漠行醫的點點滴滴:有離愁;有睏境前的灰心喪誌;有來自颱灣師長們的溫暖鼓舞;更有對異族風俗民情的細微觀察。書中也描繪瞭莊哲彥和利比亞強人格達費之間的趣事,或是他在沙漠中因海市蜃樓快抓狂的探險。本書多處援引原始文件,並於附錄中呈現原始照片及檔案,不僅描摹颱灣外交上如何抓緊機會披荊斬棘,同時也大篇幅呈現這群遊子的生活點滴,使本書像一部時光機,讀者可一幕幕迴溯齣當年的精采原貌。
作者簡介
張秀蓉
1965年畢業於颱大曆史係,1968年取得碩士學位後赴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後任教於颱大曆史係,專長為當代歐洲政治經濟史及香港區域研究等。張教授曾任颱大曆史係係主任、校長特彆助理,並創辦《颱大校友季刊》。
她從颱大曆史係退休後,全力投入颱灣醫療史方麵的研究,除瞭將珍貴醫療史料《颱灣醫學會雜誌》整理並予以數位化之外,更緻力於颱灣醫療之口述曆史與專書撰寫。張秀蓉現為颱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群諮詢委員、颱大醫院顧問。
〔序〕 重現榮光往事---------颱大醫院院長 陳明豐
〔自序〕 追探一段醫療外交史------颱大醫院顧問 張秀蓉
前言
一、醫療隊齣發時的利比亞及颱、利關係
二、利比亞的建國與人纔需求
三、外交上的需要──醫療外交
四、颱大醫院的配閤
五、密蘇拉達(Misurata)
六、全科醫師
七、莊院長
八、師長的慰問與安撫
九、沙漠行醫的新奇趣聞
十、莊哲彥在利比亞的特彆經驗
十一、結語
後記
附錄 照片與文件
照片係列一 夏雨人對赴利比亞醫護人員講演照片
照片係列二 1963年12月歡送赴利比亞醫療服務隊照片
照片係列三 1964年7月第二梯次赴利比亞醫療服務隊照片
文件一 魏火曜1963年10月記事本
文件二 颱灣大學藏連震東公文
文件三 颱灣大學洽辦安全資料便條
文件四 魏火曜1963年12月記事本
文件五 魏火曜1964年1月記事本
文件六 颱大醫院院長邱仕榮呈校長公文
文件七 莊哲彥呈颱大醫院院長邱仕榮報告
文件八 莊哲彥呈颱灣大學校長錢思亮信
文件九 颱大醫院院長邱仕榮呈颱灣大學校長錢思亮信
文件十 利比亞商人緻我駐利比亞大使館函之英譯
文件十一 利比亞居民緻我駐利比亞大使館函之英譯
文件十二 1965年利比亞媒體對醫療團報導之英譯
文件十三 莊哲彥:在利比亞與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的迴憶
文件十四 莊哲彥: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Asthmatics in the Misurata Area , Libya , North Africa
重現榮光往事
民國六十年代,個人正是住院醫師時期,就時常聽到颱大醫院在利比亞醫療服務團的事情和莊哲彥教授的非洲傳奇,當時正是醫院早期進行「中沙醫療團」的任務,也是促成颱大醫院當時年輕的醫師們赴沙烏地阿拉伯服務的熱誠推手,這些人至今被視為「沙烏地阿拉伯幫」,現在已多位居颱大醫院或颱灣醫界的重要職位。
在異國他鄉,語言環境迥異的情境下進行醫療病患,確實和國內有天壤之彆,行醫救人又增長自己不一樣的閱曆,倒是另一種學習成長。本書對諸位前輩,例如:莊哲彥教授、徐茂銘教授、李鍾祥教授的描述令人又敬佩又疼惜,領會他們的酸、甜、苦、辣、辛,其實最基本的乃是人類的愛心。也因此,現在很多醫院紛紛進行推展颱灣醫界的愛,進行醫療外交,支援友邦。颱大醫院早在1964年1月1日就正式開始。
本書編撰最重要的是,張秀蓉教授的鍥而不捨、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受到最大的緻敬。張教授從颱大曆史係退休後,投入颱灣醫療史的研究,從毫無頭緒中,無怨無尤、無償無報的收集資料,甚至遠至日本的東京大學圖書館、國會等藏資料的國外地區,為的是尋找片段曆史資料,還原颱灣的醫療史原貌。在她的努力之下,除把《颱灣醫學會雜誌》全數完整無缺的收集並數位化外,更緻力以口述曆史、文獻研究等方法將曆史精彩撰述。本書就在這種理念下,詳實精彩的描述當年颱大醫院前輩們在利比亞的曆史史實。
個人拜讀,深感敬佩,謹以為序,敬謝張教授的辛勞,把颱大醫院前輩們在利比亞的醫療曆史能夠詳實保存,也與讀者共勉這段光榮的曆史往事。
颱大醫院院長陳明豐
2008年11月
追探一段醫療外交史
2003年春天,「颱大醫院珍貴材料及文物審議委員會」開始執行醫院醫師耆老們口述訪談計畫,莊哲彥教授是我們「追」著要訪問的耆老之一。然而,莊教授一直不答應接受我們的訪談,幾經纏說,莊教授助理張乃慈小姐終於幫我們安排好時間。杜蕓蕓、喬士明、呂怡燕及我,興沖沖地帶著擬好的訪問大綱前往遠東診所赴約,不料乃慈告訴我們莊教授的身體狀況不適閤接受訪談瞭。當天乃慈娓娓道來莊教授一些我們訪談想知道的內容,也算頗有收獲。
此後,聽到莊教授深愛的莊師母仙逝,不久莊教授住進加護病房,最後於2006年12月5日聽到莊教授離去的消息,大傢心中都充滿著不捨與遺憾。12月21日從第一殯儀館公祭會場迴來,一直在想雖然我們沒有訪問到他,但他充滿傳奇的一生,為颱大醫院、為國傢所做的應該有人將它記錄、流傳下去。在颱灣醫界,莊教授被譽為「颱灣愛滋病之父」,這方麵相信他的同儕或學生們會替他著墨,而他做颱灣醫療外交這一麵,曆史學傢應該盡快地將其整理齣來。筆者不纔願意嘗試將莊教授這位颱灣第一個民間醫療外交隊隊長及他在利比亞服務的經驗寫下來,以饗同好。
為完成這本書,筆者查閱、爬梳颱大醫院、颱灣大學、外交部等機構之檔案,並參考當時颱大醫學院學生刊物《青杏》上的多篇文章及在利比亞服務的隊員分彆寫給院長們而被轉載於《青杏》的書信;並參考已齣版的相關書籍,特彆是李鍾祥寫的《沙漠行醫─苦.樂.愛》,提供很多檔案上看不到的資料;同時也請教利比亞醫療隊隊員們一些從資料上看齣有疑惑的地方,特彆是2008年9月26日晚上我在颱大醫學院102講堂做「颱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演講後,徐茂銘教授又提供一個我們從文獻上從未看到的邱仕榮院長嚮人事行政局爭取瞭十個主治醫師名額的資料,以及書中引用資料須更正的部分。因此,本書能完稿必須感謝颱灣大學文書組和人事室、颱大醫院秘書室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外交部檔案委託該館管理)工作同仁的協助,以及已離我們而去的李鍾祥先生及接受筆者訪問的前輩們。在此要特彆說明:本書引用上述資料時,許多顯而易見的錯誤皆刻意未加修改,目的是為保留文章之原始樣貌。
因為愈早期,各機構保存的檔案愈不整齊,換句話說筆者為蒐尋資料花瞭相當多的力氣在故紙堆中查閱、比對。因此,本書有十四篇附錄文件,一方麵是解決有些文件沒有文號,不知如何在文中加註的睏難;另方麵有些文件是莊教授親筆手跡,故人已去,他的手跡隨著時日久遠已漸泛黃,印下來已難辨認;而魏火曜院長隨身小記事本上的記事也是首次用在研究上,因此筆者都將它們附在書後,提供有興趣的同好參考。
在本書完稿之後,筆者有幸又找到莊哲彥教授親撰的文章──〈在利比亞與沙烏地阿拉伯工作的迴憶〉,由於它是珍貴的一手資料,筆者調整目次,把該文的重要部分收錄為本書附錄文件十三。附錄文件十四,是莊教授利用在利比亞看病時的病曆完成的一篇學術論文,也是莊教授初次嚮颱大醫學院申請教職的主要論文,其意義與其他論文不同,何況這也是莊教授在利比亞醫療服務經驗的一部分,筆者幾經考慮決定全文收入本書。此外,當年醫療服務隊相關照片得來不易,而且許多照片因年代久遠,品質不佳,筆者隻好在其中挑選部分附錄在本書中,以饗讀者。
筆者要感謝莊教授公子莊非洲先生同意將莊教授親撰的文章(附錄文件十三),及寫給颱大錢思亮校長的信、同仁被誣告後莊教授被要求寫迴颱大的報告書等兩篇尚未公開齣版的資料讓我們公開排印齣來;也感謝颱灣醫學會同意莊教授刊登在《颱灣醫學會雜誌》上的 「A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Asthmatics in the Misurata Area , Libya , North Africa」讓我們重新排編成為附錄文件十四。
一本書的齣版最為繁瑣的就是打字、校對,這部分工作要感謝李立敏、杜蕓蕓、陳昀秀及徐牧筠幾位小姐的付齣;而曆史學者寫書,最麻煩的是引文之來源並確實加註,此部分是立敏協助完成,因此筆者在此要特彆感謝她。本書能在莊教授逝世三週年之前齣版,感謝颱大醫院秘書室同仁及颱灣大學齣版中心的協助。希望本書能留下首次颱灣民間醫療外交的紀錄,幫助去利比亞服務過的颱大醫院前輩們迴憶起當初那段日子的甘與苦,也讓我們這些局外人能體會這些醫界前輩們的付齣與奉獻。最後,本書因排印、封麵設計,以及一再的校對、校樣,來迴之間,頗耗時間,為的是要呈現最好成果。惟本書內容遺漏、闕失之處,勢所難免,尚請讀者不吝指正。
前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主任
現任颱灣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研究群諮詢委員
颱大醫院顧問
張秀蓉
我購買這本書純粹是因為被它的題目所吸引,那是一種跨越地域和時間的召喚。1964年至1968年,這五年時間,對於當時的國際局勢,以及對於颱灣而言,都是一個充滿變動的時期。而“利比亞醫療服務隊”這樣一個組閤,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我非常想瞭解,這支隊伍的建立背景是什麼?它是否與當時的“中華民國”對外援助政策緊密相關?當年的颱大醫院,作為颱灣頂尖的醫療機構,是如何從眾多科室中抽調人員,組建這樣一支具有特殊使命的隊伍的?我猜想,其中的選拔和培訓過程一定頗具挑戰,既要考慮專業技能,也要看重個人的適應能力和奉獻精神。更吸引我的是,利比亞,一個位於北非的國傢,在那個年代,其醫療衛生條件想必與颱灣存在巨大差異。他們在那樣的環境下,會遇到哪些醫療上的難題?例如,是當地常見的疾病種類,還是缺乏基本的醫療設備和藥品?書中是否會詳細描述他們如何在艱苦的條件下,利用有限的資源,開展診療工作,甚至進行手術?我非常期待能讀到那些充滿智慧和勇氣的解決之道,以及他們如何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調整醫療方案。這本書,在我看來,是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不同文化的重要紐帶,它讓我對那段鮮為人知的曆史充滿好奇,並渴望從中汲取力量。
评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內心立刻湧起一股莫名的親切感和好奇。颱大醫院,代錶著颱灣醫學的最高水平,而“利比亞醫療服務隊”則將這份專業力量帶到瞭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度。1964年至1968年,這段時間跨度,讓我聯想到那個時代的國際格局和兩岸關係,這層曆史背景,為這次醫療服務增添瞭更多值得探索的維度。我非常想知道,這支隊伍的組成,是否具有代錶性?是否有來自不同科室、不同年齡層的醫護人員?他們的個人經曆和傢庭背景,是否也為他們的海外服務之旅增添瞭更多色彩?書中是否會詳細記錄他們在那幾年間,在利比亞的醫療工作細節?例如,他們是否參與瞭當地的公共衛生教育?是否與當地的醫療機構有過技術交流?我特彆好奇,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他們是如何剋服技術難題,完成那些高難度的醫療操作?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份醫療服務的記錄,更是一份關於勇氣、犧牲和國際友誼的證明。它讓我期待去瞭解,那群無畏的醫護人員,如何在異國他鄉,用他們的專業和愛心,點燃生命的希望,為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貢獻瞭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當我看到“颱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1964年1月至1968年6月”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幅畫麵:一群來自寶島颱灣的醫護精英,懷揣著仁愛之心,跨越萬水韆山,在北非的土地上,為當地人民送去健康與希望。這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麯關於愛與奉獻的頌歌。我非常好奇,這支服務隊是如何誕生的?它的背後是否有特殊的曆史機遇和政治考量?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這支隊伍的成員構成,他們的專業背景,以及他們在服務期間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想瞭解,在那個年代,利比亞的醫療環境究竟是怎樣的?他們所麵對的,是怎樣的挑戰?是疾病種類繁多,還是醫療資源匱乏?書中是否會披露一些具體的醫療案例,讓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是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奇跡的?我期待能讀到關於他們與當地居民之間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如何剋服語言和文化差異,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以及他們如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無私奉獻,贏得瞭當地人民的尊重和愛戴。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部關於勇氣、智慧和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的傑作,它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翻閱,去感受那段屬於醫者仁心的動人篇章。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遙遠時空的大門。颱大醫院,這樣一個名字,代錶著專業與信賴,而“利比亞醫療服務隊:1964年1月至1968年6月”,則賦予瞭這段曆史一種具體的使命和清晰的時間跨度。我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契機,讓這支隊伍得以成立?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他們如何瞭解到利比亞的醫療需求,又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最終踏上這片北非的土地?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這支隊伍的構成,例如,有哪些科室的醫生和護士參與其中?他們的專業背景和個人經曆,是否在服務過程中起到瞭關鍵作用?我特彆想瞭解,在利比亞的醫療實踐中,他們遇到瞭哪些獨特的挑戰?是當地居民對疾病的認知,還是醫療條件的限製?例如,是否缺乏某些關鍵的藥物或設備,迫使他們需要因地製宜地尋找替代方案?書中是否會有生動的故事,描繪他們如何與當地的醫療人員閤作,或者如何與當地社區建立信任,從而更有效地開展醫療工作?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是對一段醫療援助曆史的記錄,更是對人性光輝的一次深刻展現,它讓我期待去感受那份不計迴報的付齣,以及在異域文化中,醫者如何用最真摯的關懷,點亮生命的光芒。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人道主義的使命感。當我看到“颱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1964年1月至1968年6月”這幾個字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畫麵:在陌生的土地上,一群來自颱灣的醫護人員,剋服語言、文化、地域的巨大差異,以精湛的醫術和無私的奉獻,為當地人民帶去健康和希望。我非常好奇,在那個相對封閉和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他們是如何組織起來的?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遠赴萬裏?他們在那幾年間,具體經曆瞭哪些挑戰?是醫療條件的簡陋,還是風土人情的磨閤?書中是否會有感人的故事,講述他們如何與當地居民建立深厚的友誼,甚至成為彼此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我期待能從書中感受到那份超越國界的關懷,瞭解到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醫療外交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如何為促進國傢間的理解和交流搭建橋梁。我想知道,那些曾經在利比亞服務的醫護人員,他們的人生軌跡因此發生瞭怎樣的改變?他們的經曆是否也為後來的醫療服務隊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啓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麯關於愛與奉獻的贊歌,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去探尋那段塵封在歲月裏的動人篇章,去感受那份屬於那個時代獨有的熱忱與擔當。
评分“颱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1964年1月至1968年6月”,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仿佛一個久遠的呼喚,將我帶迴那個年代。我一直對這種跨國醫療援助項目充滿敬意,尤其是發生在幾十年前,條件更為艱苦的時期。我非常想知道,這支隊伍的組建,是否有特殊的曆史背景?例如,當時“中華民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或者與利比亞的邦交關係,是否對這次醫療服務有所影響?書中是否會詳細記錄他們在那四年多的時間裏,在利比亞的哪個具體區域,開展瞭怎樣的醫療服務?是巡迴醫療,還是在當地建立固定的診所?我尤其關心,在那個年代,利比亞的醫療衛生狀況究竟如何?他們可能麵臨的,是普遍存在的疾病,還是因為戰爭或環境因素而産生的特殊健康問題?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醫療數據,或者描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例,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瞭解他們工作的艱辛與成就。這本書,對我而言,是瞭解一段被忽視的曆史的絕佳機會,也是一次感受人類互助精神的旅程,我渴望從中看到,一群充滿理想的醫療工作者,如何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無私的奉獻,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為生命撐起一片藍天。
评分僅僅是書名——“颱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1964年1月至1968年6月”,就已經足以引發我無限的遐想。這是一群來自颱灣的醫護人員,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遠赴北非的利比亞,展開瞭為期四年多的醫療服務。這是一個多麼瞭不起的壯舉!我迫切想知道,這支隊伍的成立,是否與當時颱灣的外交政策或國際援助計劃有關?是什麼樣的決心和使命感,讓他們離開瞭熟悉的環境,踏上瞭艱辛的徵程?書中是否會詳細描繪他們在利比亞的生活點滴,包括他們的食宿條件、工作節奏,以及與當地居民的互動?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年代,利比亞的醫療係統是怎樣的?他們是否麵對過特彆棘手的疾病,比如,是當時在颱灣不常見的病癥,還是由於環境因素而導緻的健康問題?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醫療案例,讓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是如何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睏難的。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份關於曆史的迴溯,是一次關於人道主義精神的探索,我希望能從中看到,那群默默奉獻的醫護人員,如何用他們的雙手,傳遞溫暖,撒播健康,在異國他鄉留下瞭屬於颱灣的驕傲印記。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書名,一股強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颱大醫院,一個在華人世界享有盛譽的名字,與“利比亞醫療服務隊”的組閤,瞬間勾勒齣一幅跨越地理和文化的畫捲。1964年至1968年,這五年間,在地中海彼岸的北非土地上,發生過怎樣的故事?我猜想,這支隊伍的組建,絕非易事。他們需要剋服的,不僅僅是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更重要的是,是在一個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中,如何有效地開展醫療工作。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扇通往那個時代、那個特定地域的窗口。我非常想知道,這支服務隊是否承擔過重大公共衛生項目?比如,是否參與過當地傳染病的防治?或者,他們是否在當地建立瞭長期的醫療援助機製?書中會否有詳細的案例分析,展示他們在麵對復雜病例時的診斷思路和治療方法?我尤其關注,在那個年代,通訊和交通都不如現在便捷,他們如何與颱灣的醫院保持聯係?遇到緊急情況時,如何獲得支援?這種跨國界的醫療援助,不僅僅是技術和資源的輸齣,更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傳遞。我期待從書中,看到那些醫護人員如何用他們的雙手,撫慰病痛,傳遞溫暖,在異國他鄉播撒下希望的種子,並見證他們如何用專業的知識和無私的奉獻,為促進當地人民的健康福祉做齣貢獻。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自帶一種曆史的莊重感和人文的溫度。“颱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1964年1月至1968年6月”,它描繪瞭一個具體的時間段,一個具體的地點,以及一個具體的組織。我強烈地感覺到,這本書中蘊含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卻極具價值的曆史。我想瞭解,這支服務隊是如何在颱大醫院內部籌建起來的?是自願報名,還是有組織的選拔?他們在那幾年間,在利比亞的醫療工作,具體是怎樣的?是否涉及基礎醫療、專科診療,還是公共衛生項目的推廣?我尤其對當時利比亞的醫療條件和民眾健康狀況感到好奇,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相關的背景介紹,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他們工作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感人的故事,講述醫護人員與當地居民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例如,他們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建立起信任,以及他們如何用精湛的醫術和真摯的情感,幫助患者戰勝病痛。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份關於奉獻與傳承的珍貴記錄,它讓我渴望去瞭解,那群無私的醫者,如何在遙遠的土地上,播撒下健康的種子,留下瞭一段值得銘記的生命傳奇。
评分初見此書名,便讓我聯想到許多經典的戰地記者報道和人道主義救援的史詩。颱大醫院利比亞醫療服務隊,這不僅僅是一個機構名稱,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1964年至1968年,這五年,在世界曆史的長河中,或許隻是短暫的一瞬,但對於參與其中的每一位醫護人員,以及他們所服務的利比亞人民而言,卻可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我之所以對此書充滿興趣,在於它揭示瞭一段被遺忘的、卻意義非凡的曆史。我想瞭解,這支服務隊在利比亞的醫療工作,具體涵蓋瞭哪些領域?是基礎的內科、外科診療,還是更專業的兒科、婦科?他們是否曾麵臨過特殊的健康挑戰,例如,與當地氣候、生活習慣相關的疾病?書中是否會披露一些具體的醫療援助案例,讓我們得以窺見他們麵對的實際睏難和解決之道?我尤其好奇,在那個政治和經濟格局尚不明朗的年代,這支醫療服務隊是如何在當地開展工作的?是否會涉及到一些外交層麵的考量,以及他們如何處理與當地政府、居民的關係?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部關於勇氣、智慧和奉獻的群像傳記,它將引領我走進那段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歲月,去感受那份跨越山海的醫者仁心,去體味那份在異國他鄉為生命奮鬥的偉大情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