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任教宜蘭佛光大學,將多年心得結集齣版,分成三大部分,包括歲時節慶、生命禮俗、飲食文化,因此本書總其名為《颱灣舊慣生活與飲食文化》。
本書以講古人的角色,透過生花妙筆,妙趣橫生介紹颱灣一年歲時慶的風俗,節日由來、南北異同;颱灣人由齣生到長大的各種成長儀式,趣聞軼事;以及各地物産、四季水果、颱菜特色。全書充滿知識性、趣味性,讀來有趣流暢,既可增加知識,又可認識颱灣文化風貌。
作者簡介
卓剋華
文化大學史學碩士,廈門大學曆史博士。曾先後兼任過中山、空中、新竹師範、中原、中國醫藥、中國技術、文化等等大學教職,現在佛光大學曆史係所為專職教授。先後擔任過颱灣眾多縣市的古蹟審查委員,現為文建會古蹟勞務主持人之一。早年專攻颱灣經濟史,近二十年轉嚮古蹟史、宗教史、社會史撰寫古蹟調查研究報告書超過七十本,已齣版學術著作有《清代颱灣行郊研究》、《從寺廟發現曆史》、《寺廟與颱灣開發史》、《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一傢族與人物》、《古蹟.曆史.金門人》,著作等身,為颱灣知名學者。
林(繼生)序 4
李(世偉)序 6
一、歲時節慶篇
肉山酒池慶中元 1
丹桂飄香話中鞦 7
重陽過後是鼕至 11
年豐歲稔度臘月 14
迎春接福賀新年 19
煙花火樹話元宵 23
三月初三祀祖先 27
五月五日扒龍船 30
七月七日情人節 34
十月下元拜平安 37
二、生命禮俗篇
早生貴子找註生媽 40
推測生男或生女 43
病子愛食鹹酸甜 45
懷孕期間禁忌多 47
分娩前後規矩多 50
號名真是大學問 54
洗三朝與做滿月 57
搖籃歌中見母愛 60
度晬歲試抓周 64
歡樂童年遊戲多 67
歡樂童年兒歌多 71
七歲入學始讀書 75
脫絭之後是成丁 80
上頭戴髻行冠禮 83
唱起山歌錶情愛 86
二人三目,日後無長短腳話 90
同姓不婚 93
問名─選媳婦的條件 96
送定準備掛手指 99
完聘扛?結秦晉 102
迎娶之前名堂多 105
請期與教茶禮 108
現代人的訂婚禮 111
浩浩蕩蕩的迎親行列 115
迎娶新娘下馬威 119
歡天喜地鬧新娘 122
小登科大鬥法 126
齣廳與做客 129
婚嫁的占兆與忌諱 132
納妾與休妻 135
大娶、小娶與冥婚 138
送做堆的媳婦仔 141
幾種婚嫁異俗 144
三、飲食文化篇
日常的三餐 147
三牲與五醴 150
飲食的禁忌 154
小孩的糖果零嘴 157
颱灣年節的食俗 160
點心與小吃 163
颱灣人重食補 166
婚喪喜慶的宴席 169
颱灣宴席的菜類 172
日據時期颱菜的轉變 175
光復以來的大混同 178
颱灣菜的烹飪方法 181
幾首有關飲食特産的諺語 184
坪林吃蝦蟹 147
觀音山的綠竹筍 150
烏來的鱸鰻與苦花魚 153
吃在淡水 156
八月桂香龍眼甜 159
香蕉甘美如飴蜜 162
日啖荔枝三百顆 165
清涼飲料青草茶 168
幾種消暑的水果 171
物以人傳名愛玉 174
油條居然可以入詩 177
檳榔妙用多多 180
芒果與蓬萊醬 183
魚齣在新店溪 186
關渡的鹹鴨蛋 189
颱人不羨四腮鱸 192
黑米最滋補 195
甘薯有五德 198
椪柑與桶柑 201
跳石芋頭鬆又香 204
鼕至到烏魚跳 207
白河蓮子群美兼備 210
三寶薑的傳奇 213
葉如鳳尾稱鳳梨 216
「蓮霧」竟然是印尼話 219
官田菱角為一秀 222
水果大餐一路吃 225
紅柿金果營養多 228
木瓜奇香治風濕 231
附錄一 貢瓜何其難─清代颱灣貢物考之一 234
後記 250
高賢治 先生
先生古亭書屋居停也,名醫之後,世傢子弟,風流倜儻,年少有五陵之遊,老而彌健。尤擅計然之術,買賣古書,經營有成,仍有淵雅之風。近年編輯《大颱北古契字》書,凡四集,更是享譽學界。嘗自稱一生編書、著書、讀書、印書、賣書,與書結下不解之緣,凡我輩治颱史者,莫不知其名,受其惠。餘生也晚,有幸識荊,結成忘年之交,數載以還,常相歡聚,或訪寺廟,探勝蹟,或嘗小吃,品咖啡,或聊掌故、敘往事,於學界杏壇軼聞故事,尤津津樂道,其中固有佳話,亦有醜聞不足為外人道者。數年過從,相偕共遊,遊興不淺,雅道猶存,彼固不知「老」之將至,餘則相忘中風身「殘」,一「老」一「殘」,其樂融融,此段佳緣奇遇,無以名之,姑曰《新老殘遊記》。
林序:生活處處皆學問,信手拈來有古意
剋華兄要齣書瞭!而且一口氣齣二本。這些文章多是多年前應邀,在我主編的颱北縣救國團刊物《青年世紀》(北縣青年)專欄中的文章,當時共邀剋華兄開瞭二個專欄,其一「古蹟探源」,其一「風土民俗」,每期各一篇,多年纍積下來,數量可觀,但囿於各種因素,就是未見集結齣版,如今大作終於有機會付梓,前者結集成《古蹟探源》,後者則是本書《颱灣舊慣生活與飲食文化》,深為剋華兄慶。
本書共分三大部分:歲時節慶篇、生命禮俗篇、飲食文化篇。
「歲時節慶篇」中介紹十個傳統的節慶與禮俗,有大傢熟知的,也有年輕人較陌生的,透過剋華兄生花妙筆的介紹,可以古今對照,尤其其中的「七月七日情人節」,更可以和現今已非常商業化的西洋情人節對比,發思古幽情一番。
「生命禮俗篇」則偏重一個人齣生、命名、懷孕及嫁娶等人生大事,這些古老的禮俗不但承繼古禮,如嫁娶部分,《儀禮》中說:「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本書中都有詳細發揮及對應,同時亦能細說典故,以今視之,令人莞爾。有些禮俗即使在百無禁忌的現在,依然盛行,如命名、婚嫁的忌諱等,可不因時代而稍歇。透過這些禮俗的介紹,讓我們知道前人的生活風貌及生命情調,在看是無意中,卻處處有智慧及學問在焉。
「飲食文化篇」則是以前的飲食大全,有傳統的小吃介紹,也有食補大全;有的令人垂涎,有的令人迴味,但不管哪一種,都將「吃」與文化或風土結閤,透過「吃」這個「小道」彰顯先民如何在睏苦環境中經營齣來的一種生活「哲學」。
時代在進步,過往的一些生活與飲食文化,或許不容於廿一世紀的現代,但它絕對不是迂腐的,反之,每一個生活習慣與飲食背後都代錶一種先民經營生活的智慧;每一生活習慣,都是過去代代相傳的一種「古意」,這些生活習慣及飲食文化,錶麵看來稀鬆平常,但仔細推敲,卻仍有可觀處,而且曆久彌新,在倥傯的現代生活中,它無異是一種清新,在以「復古」為流行的另一股現在時尚中,祖先的這些生活習慣及智慧,正可以給我們「簡單就是美」、「簡約就是高貴」的另類思考。
本來與剋華兄規劃本專欄時,乃計畫概括食、衣、住、行、育、樂等依序寫就,然因客觀環境改變,以及剋華兄抱恙而停筆,因此暫無以為繼,深感遺憾,第以剋華兄學養之富,且今身體全安,日後當可以將其他內容補齊,以饗讀者,我願意做這樣的期待。
林繼生 (序者為武陵高中校長)
李序:咀味美食 咀味人生
從事曆史與俗民文化研究多年,總有些不平之氣,百姓最關注的日常生活事務,卻在學院與研究論著中被視為小道而輕忽之,相隔遙迢瞬息萬變的「國之大事」,卻總是得到最多的矚目。其原因固有研究上的難度,但也反映著學界的知識偏食,以緻佔據社會多數的庶民身影與文化反而模糊不清,所幸近年來,颱灣史學界留意到這方麵的缺憾,故也展開瞭生活史、民俗文化等相關課題之討論。
有關颱灣俗民文化的書寫與記錄早已有之,但真正形成有係統、學術性的理解,還是在日本殖民時期,在官方與民間大量的調查、記錄、研究之下,纍積瞭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眾所周知的《颱灣舊慣調查》、《颱灣風俗誌》、《颱灣日日新報》、《民俗颱灣》等,是為其中最著者。當然,這些成果有許多是殖民者基於統治管理之考量而為,卻為颱灣留下豐富的庶民文化研究資産。這樣的庶民文化研究工作必須經常性的進行,否則隨著社會變遷便可能杳然無蹤。剋華兄新著此書,品項繁多,大抵從歲時節令、生命禮俗、飲食、舊慣風俗幾個麵嚮來介紹,書中兼顧著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作為一般社會大眾及學生對颱灣庶民文化極好的入門書,相信識者可以好好品味,毋須筆者贅言。
本書是剋華兄於二十年前的專欄集結,此書問世,固然是他的研究興趣使然,也有其對颱灣斯土斯民的一分感情,但我以為這更與他的生命情性有關。識者多知,剋華兄快人快語,即思即為,言談行事履現劍鋒逼人之勢;但百煉鋼處藏繞指柔,一入飲食風花之境卻也流連再三,倒似幾分晚明文人的風姿;植基於此情性,於焉寫齣油條入詩、檳榔身世、颱菜流變、大江南北菜係等引人入趣之雜文,這不單是信手之作,更有許多作者味覺探險的自況。本書以曆史文化性為主軸,主人翁的感受不免收攝其中,爾後若有機緣,剋華兄不妨反嚮書寫,直書自身生命經驗,對照颱灣的庶民文化變遷,當彆具一番風采。剋華兄飽曆人生起落悲歡,兼之縱浪廟堂與江湖、穿梭海峽兩岸,觥酬交錯之間,牽引幾多生命的糾纏與快意,遍嘗大江南北美食之餘,翻滾十丈紅塵更有一番體會,流淌於食物百味與人生百味,如何入口?也唯有飲者自知。草就一序,不禁私揣對本書可有何貢獻?其實難飽讀者之腹,但好有一比,一鍋蚵仔湯上桌,總是得滴上幾滴香油,多少使味道齊備些吧。
李世偉
我對這本書的感受可以說是“驚喜不斷”。起初,我隻是被書名吸引,對它抱有朦朧的興趣,但當我真正翻開書頁,纔發現自己被深深地“套牢”瞭。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麵感”,他/她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演,用文字為我們搭建瞭一個個鮮活的場景。我特彆喜歡他/她對“童年生活”的描寫,那些無憂無慮的玩耍,那些充滿好奇的探索,那些與傢人一起吃飯的溫馨時刻,都讓我迴憶起自己的童年。書中關於“節令飲食”的描寫,也讓我受益匪淺。我瞭解到,在舊時颱灣,人們對於節令的劃分是非常細緻的,而不同的節令,也有著不同的飲食習俗。這些習俗不僅僅是為瞭滿足口腹之欲,更是與自然、與時令緊密相連,體現瞭人們順應自然的智慧。我尤其記得關於“端午節”吃粽子的描寫,不僅僅是吃,更是包含瞭對屈原的緬懷,以及對祛病消災的期盼。這本書讓我覺得,飲食文化不僅僅是食物本身,更是承載瞭曆史、文化、情感和信仰的載體。它讓我對颱灣的飲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感悟。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溫潤如玉”,在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瞭一種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一種平和與寜靜。作者並沒有試圖去批判舊時代的不足,也沒有刻意去美化那些艱辛的歲月,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充滿人文關懷的視角,去呈現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那些舊慣的生活方式,雖然在今天看來可能顯得有些落後,但卻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藉鑒的智慧。例如,書中對“惜物”的描寫,無論是衣物的縫補,還是食物的充分利用,都體現瞭那個時代人們的勤儉節約,以及對資源的尊重。這種精神在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顯得尤為可貴。而且,作者在描述這些生活細節時,並沒有使用過於華麗的辭藻,而是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將生活場景真實地還原齣來。這種“少即是多”的寫作風格,反而讓文字更具力量,更能觸動人心。讀這本書,就像在品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入口略有苦澀,但迴味無窮,甘醇綿長。它讓我反思,在追逐效率和便利的同時,我們是否也丟掉瞭許多寶貴的東西?這本書沒有給我答案,但它提供瞭一個空間,讓我去思考,去感受,去與那個遙遠的時代進行一次心靈的對話。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古樸的紙張質感,搭配上泛黃的舊照片,仿佛能聞到曆史的味道。我一直對颱灣這片土地充滿好奇,尤其對它獨特的文化傳統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書名《颱灣舊慣生活與飲食文化》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描繪的場景,不單單是關於衣食住行的簡單羅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文精神的傳承。翻開書的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瞭。他/她用一種非常細膩、寫實的手法,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那些舊時的街景,人聲鼎沸的市場,穿梭其中的挑擔小販,以及傢傢戶戶升起的炊煙,都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時空,置身其中。書中對舊時颱灣生活的描繪,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深厚的熱愛,以及對那些正在漸漸消失的舊日時光的留戀。從衣著的樸實無華,到居住的簡陋卻溫馨,再到節慶的隆重儀式,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生活節奏和人文關懷。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情味”的刻畫,鄰裏之間的互助,陌生人之間的善意,這些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越來越稀缺的品質,在書中的描繪下顯得格外珍貴。它讓我反思,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我們是否遺失瞭更重要的東西。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覺得“舊慣生活與飲食文化”聽起來很有深度,也很有故事感。但真正讀進去之後,我發現它比我想象的要有趣得多!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片段,變得鮮活起來。他/她並沒有像某些曆史著作那樣,堆砌一堆年代和事件,而是側重於那些細微的生活切片,比如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場景,孩子們在巷子裏玩耍的嬉鬧聲,或是農忙時節的辛勤勞作。這些平凡的日常,在作者的筆下,卻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祭祀”的描寫,那些復雜的儀式,那些虔誠的祈願,不僅僅是宗教活動,更是那個時代人們與自然、與祖先、與未知力量溝通的一種方式。通過這些描寫,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樸素的信仰,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期盼。而飲食文化的部分,更是充滿瞭生活氣息。作者不僅僅列舉瞭各種食物,更講述瞭這些食物的來曆,與當地風土人情的聯係,甚至還融入瞭一些有趣的民間傳說。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跟隨者,在作者的帶領下,穿梭於颱灣的街頭巷尾,體驗著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品嘗著那些充滿迴憶的味道。
评分這本《颱灣舊慣生活與飲食文化》在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烙印”。作者的寫作風格極其獨特,他/她似乎有一種“移情”的能力,能夠將自己完全代入到書中描繪的人物和場景中去,用一種極其飽滿的情感去講述故事。我特彆喜歡他/她描述“市集”的部分,那些琳琅滿目的商品,那些此起彼伏的叫賣聲,那些討價還價的人們,構成瞭一幅充滿生命力的畫捲。而這些市集中的食物,更是作者著重描寫的對象。他/她不僅僅是介紹食物的種類,更深入地講述瞭這些食物是如何被生産齣來,如何被加工,以及它們如何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最受觸動的是書中關於“貧睏傢庭的飲食”的描寫,雖然生活艱難,但人們依然想方設法地用最簡單的食材,烹飪齣充滿愛意的食物,這讓我看到瞭人性中堅韌和溫暖的一麵。這本書並沒有刻意去強調颱灣的“本土化”或“多元化”,而是從最樸實的“生活”和“飲食”切入,展現瞭那個時代人們最真實的麵貌。它讓我覺得,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生活多麼不易,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親情的珍視,是永恒不變的主題。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豁然開朗”。我一直對颱灣的曆史和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有些零散,缺乏一個整體的框架。而這本書,恰恰為我搭建瞭一個堅實的平颱。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係統化”,他/她從宏觀的角度,將颱灣的舊慣生活和飲食文化進行瞭梳理和呈現。書中對“社會結構”和“傢庭關係”的描寫,為我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提供瞭背景。例如,書中對“大傢庭”的描述,以及傢庭成員之間的分工和互動,讓我對當時的社會生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而飲食文化,更是與這些社會結構緊密相連。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傢庭、不同階層在飲食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節日慶典”與“飲食”相結閤的描寫,比如春節的年夜飯,元宵節的湯圓,這些食物不僅僅是為瞭慶祝節日,更是傢族團聚、祈求好運的象徵。這本書讓我覺得,生活和文化是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的,而飲食,則是連接這一切的重要紐帶。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是“震撼且感動”。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她能夠將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描繪得如此生動、如此感人。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鄉愁”和“思念”的描寫,在那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年代,傢鄉的味道,傢人的飯菜,成為瞭人們最深的慰藉。書中對“離鄉遊子”的飲食迴憶,以及他們如何通過食物來寄托思念,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瞭“傢”的意義。而飲食文化,更是成為瞭連接海峽兩岸的情感紐帶。書中對許多颱灣傳統食物的介紹,都讓我聯想到瞭自己在大陸的傢鄉,那些熟悉的味道,勾起瞭我心中最柔軟的記憶。我被書中對“傳統手藝”的傳承描寫所打動,那些經過幾代人傳承下來的烹飪技藝,不僅僅是食物的製作方法,更是凝結瞭傢族的智慧和心血。這本書讓我覺得,無論走到哪裏,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最樸實的食物,最真摯的情感,永遠是我們內心最深的牽掛。它是一本讓我鼻頭發酸,又讓我心生溫暖的書。
评分我對於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驚喜連連”來形容。起初,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偏嚮學術研究的書籍,會充斥著大量枯燥的史料和理論。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纔發現這本書的魅力遠不止於此。作者的筆觸非常接地氣,他/她不是高高在上地俯瞰曆史,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來,將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故事,那些充滿煙火氣的日常,一點一滴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的飲食文化部分,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颱灣的美食就是那些著名的夜市小吃,但這本書卻帶我走進瞭更深層次的領域。它不僅僅介紹瞭各種菜肴的名稱和做法,更深入地挖掘瞭這些食物背後的故事、節令的講究,以及與傢庭、節日、甚至神明之間的聯係。比如,書中詳細描述瞭不同節日如何準備特定的食物,這些食物不僅僅是為瞭果腹,更是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祖先的敬意,以及對傢庭團聚的渴望。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辦桌”的描寫,那種熱鬧非凡的場麵,那種豐盛美味的菜肴,那種一傢人圍坐在一起的溫馨,都讓人心生嚮往。通過這些文字,我仿佛能聞到那誘人的香氣,聽到那歡聲笑語,感受到那濃濃的親情。這本書讓我對颱灣的飲食文化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再隻是一個標簽,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曆久彌新”,即便我閤上書頁,書中的場景和故事仍然在我腦海中迴蕩。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沉浸式”,他/她並沒有采用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那些舊慣的生活和飲食文化娓娓道來。我最喜歡書中關於“婚俗”的描寫,那些繁瑣卻充滿儀式感的流程,那些精美的嫁妝,那些寄托著傢人祝福的宴席,都展現瞭那個時代人們對婚姻的重視和對新生活的期盼。而食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不可或缺,從訂婚宴到婚禮酒席,每一道菜都承載著美好的寓意。我還被書中關於“老人與食物”的描寫所打動,那些飽經風霜的老人們,用他們獨特的智慧,傳承著祖輩的烹飪技藝,並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這些食物不僅僅是營養的補充,更是情感的傳遞,是文化的延續。這本書讓我覺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婚喪嫁娶,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而作者正是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挖掘,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充滿人情味、充滿智慧的颱灣舊慣生活。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意猶未盡”,我沉浸在作者描繪的那個世界裏,久久不<bos>lān(不願醒來)。他/她對細節的捕捉能力非常強,無論是對食物烹飪的火候、調味的講究,還是對傢具擺設、衣物材質的描述,都十分到位,仿佛身臨其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嫁娶”和“喪葬”的儀式描寫,這些雖然是人生中的大事,但在舊時颱灣,卻有著一套非常傳統且充滿儀式感的流程。作者用非常平實的語言,記錄下瞭這些習俗,並從中透露齣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我能感受到,在那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如此緊密,無論是喜事還是喪事,都是整個傢族、整個社區共同參與的盛事。而飲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至關重要,它不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食物,更是維係情感、傳遞祝福、錶達哀思的載體。書中關於“産婦坐月子”的飲食調理,也讓我學到瞭很多,那些看似簡單的食材,卻蘊含著豐富的養生智慧。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颱灣舊慣生活有瞭更全麵的瞭解,也對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産生瞭由衷的敬佩。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