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為颱灣知名古蹟史學者,繼《清代颱灣行郊研究》、《從寺廟發現曆史》、《寺廟與颱灣開發史》、《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一傢族與人物》之後,最新結集齣版有關金門的古蹟史研究,內容收錄有〈文颱寶塔〉、〈虛江嘯臥摩崖石刻碣群〉、〈邱良功其人其事〉、〈清金門鎮總兵署〉、〈金門硃子祠與浯江書院〉、〈金門魯王「漢影雲根」摩崖石刻新解〉、〈金門提督衙〉、〈金門將軍第〉、〈金門黃氏酉堂〉及附錄〈鹿港金門館〉等十二篇論文。
作者簡介
卓剋華
文化大學史學碩士,廈門大學曆史博士。曾先後兼任過中山、空中、新竹師範、中原、中國醫藥、中國技術、文化等等大學教職,現在佛光大學曆史係所為專職教授。先後擔任過颱灣眾多縣市的古蹟審查委員,現為文建會古蹟勞務主持人之一。早年專攻颱灣經濟史,近二十年轉嚮古蹟史、宗教史、社會史,撰寫古蹟調查研究報告書超過七十本,已齣版學術著作有《清代颱灣行郊研究》、《從寺廟發現曆史》、《寺廟與颱灣開發史》、《從古蹟發現曆史─捲之一傢族與人物》、《古蹟?曆史?金門人》,著作等身,為颱灣知名學者。
卓剋華教授《古跡.曆史.金門人》序
陳慶元
2008年元月18日,由桃園機場經由香港轉機迴福州,結束瞭四個多月東吳大學客座教授的生活。離開颱北的前一周,不知不覺對客座生活留戀起來。登上西飛客機的前一周,我的日程排得很滿:11日,上午去羅斯福路一段看望文史哲齣版社彭正雄先生,中午文化大學廖一瑾教授餞行,下午與幾位學生上士林官邸喝茶道彆;12日,颱北市金門同鄉會王水衷理事長、實踐大學張火木教授等餞行;13日,去宜蘭,迴程觀賞北關海潮,遠眺龜山島,逛瞭金瓜石、九份;14日,颱北大學王國良教授餞行;15日,參訪烈嶼公共事務所,諸同鄉在光復北路一傢粵菜館餞行;16日,東吳大學莫院長在圓山飯店附近一傢餐館餞行;17日,早上經金門鄉親楊樹清介紹,到蘭颱齣版社拜訪盧瑞琴社長,晚上銘傳大學吳處長餞行。
在東吳期間,樹清兄和我聯係較為頻繁,他圈子?的文人活動,諸如書畫展,書籍首發、文人小聚都通知我,由於功課等原因,我齣席的並不太多。元月5日,龔鵬程教授在和平東路辦瞭個人書法展,我應邀參加瞭。書展來瞭好幾位齣版社的社長、老總,盧瑞琴女士是其中一位。樹清兄拉著我說,今天人太多瞭,另外安排一個時間,我帶你到蘭颱與盧女士聊聊。17日,我按照樹清兄的指點,來到開封街的蘭颱齣版社。颱灣齣版社林立,不下韆傢。蘭颱雖然在四樓,但可以想像,處於颱北鬧市,房租一定不便宜。因為十多天前剛見過麵,也不必太多的介紹,很快就熟悉瞭。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彭先生的書店,得名於「文史哲」,大陸學者對這三個字似乎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彭先生曾對我說,他第一次到廈門展銷他的圖書,很快售罄。
「蘭颱」之名,或緣於漢代,宮廷內的藏書之處稱蘭颱,班固曾任蘭颱令史,受詔撰史。蘭颱齣版的圖書,大多是史學研究之類,是不是辦社宗旨本來如此,抑或是社長的偏愛?盧社長是颱灣東部人,「蘭颱」之名,是不是又與此有關?
辦公室不大,擺放著兩三張辦公桌,一颱影印機,牆邊站著書架。書架擺的大概就是這個齣版社齣版的樣書瞭。無意間,在一本書上看到卓剋華先生的一篇題為《鹿港金門館》的文章。11月,我剛到過鹿港這個古老的小鎮,在去鹿港之前,颱中的一位鄉親特地交代,到鹿港,非得看看金門館不可,雖然我在館?館外低迴良久,又在金門街、金門巷來迴走來走去,但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隻是一些錶像,金門館的曆史及變遷,金門街、金門巷的聚落形成,幾乎一無所知。
所以一見到卓教授的大文,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它不可,但我總不能把主人和樹清兄撇在一邊,像在圖書館那樣旁若無人隻顧自己看書。樹清兄是記者,是散文作傢,他對金門的曆史文化情有獨鍾,有很深的研究,是三十捲本《金門學》的策劃者,對創建於宋代的金門燕南書院還有著獨特的見解。每當談起金門的人和事,樹清兄總是想法多多,手舞之而足蹈之。盧社長說,卓教授研究金門的論文已經寫瞭多篇,即將結集交我們蘭颱齣版,見書之後,再給你郵去。我說,期待早日見書,一睹為快!樹清兄不假思索,對社長說,不如請陳教授為此書作序,上個月他剛應邀從颱北飛往金門作瞭講演。這個序由他來作,再閤適不過,再閤適不過!社長也不假思索,就說拜託拜託!
樹清兄固然有他自己的想法,而對我來說,我不過是個金門人,對金門的文史有些興趣而已。不過,攬瞭作序「這份活」,我還是挺高興的。這篇序,成瞭我在東吳大學客座的最後一項工作,不過,時間已經不允許我在麵對故宮博物院外雙溪的半山上完成這件工作瞭。
蘭颱發來瞭卓教授《古跡.曆史.金門人》一書的電子文本。這部書共收錄卓教授十一篇論文,外加附錄《鹿港金門館》一文,共十二篇。前十一篇寫的都是金門縣一地的古跡、曆史和相關的人物。鹿港在颱灣彰化縣,鹿港的金門館,既和金門有關,又和金門縣本土的廟觀館有區彆,故作為附錄。
金門是一個島縣,晚清民初,中國沿海這樣的島縣超過十個。金門本島加上周邊的島礁,總麵積不過100多平方公裏,但是晚近幾個世紀,金門卻是舉世聞名的。十七世紀中葉,東南沿海十三洲島的明朝軍民,以監國魯王硃以海為相號召,金門成瞭明朝在大陸最後亡的縣城之一。我們讀金門人盧若騰的《島噫詩》,就可以知道金門人飽受的戰爭苦難;魯王本人雖然受到鄭成功的禮遇,但顛沛流離,連他的死因和葬地都是一個迷,三百年間一直讓中外史學傢猜測聯想不休(魯王墓真塚,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一次偶然的野外作業中得以發現,前人種種推測從此冰釋,參見本書《「漢影雲根」摩崖石刻新解》一文)。
三百年之後,萬炮齊轟的「八二三」,讓金門再次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如今,當炮火的硝煙已經散去,當十萬大軍已經悄然撤離,當觀光旅行者對著殘壘、地堡、火炮、戰車不再驚魂不定,島民們更多關注的不再是戰爭的過去,而是和平的未來,他們的目光,轉嚮有著豐厚曆史文化背景的金門,轉嚮有著詩情和文學的金門。於是,《金門學》三輯三十冊齣版瞭;於是,《金門文學叢書》也是三輯三十冊齣版瞭;於是《黃東平全集》十巨冊齣版瞭;於是,南宋四大遺民之一丘葵的《釣磯集》整理齣版瞭,晚明蔡獻臣的《清白堂稿》在海外發現並重新影印瞭;於是,金門曆代文化人紛紛進入碩士、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視野……
文學創作且不論,就說研究吧。如果我們審視一下研究金門文史的隊伍,不難發現,研究者十之八九、甚至更多是金門人或他們的子弟。這或許是他們的金門鄉情使然,鄉情,這是人類一種很重要的情感,無可非議。但是,除瞭金門人或他們的子弟,研究金門文史的人的確不多。卓剋華先生祖籍福州,文化大學碩士,廈門大學博士,佛光大學教授,就個人的背景而言,似乎與金門沒有更多的瓜葛,但是他研究金門瞭,而且研究得很成功,成一傢之言,新見迭齣,這也是我個人特彆欣賞、特彆欽佩的一個原因。
近十多年來我比較多關注福建地域文學,有朋友對我說,地域文學課題太小,以你的積纍,如果做點大一點的課題,也許成績會突齣一些。說實在,我也時常感到睏惑,特彆是個案研究,投寄的稿件,編輯有時連你研究的物件都沒有聽說過,這不是讓他為難嗎?申請的課題,有時也讓評審的評委覺得為難,是不是課題小瞭點,意義不夠重大?卓剋華教授這部著作,《金門硃子祠與浯江書院》一文,事關硃子研究,也許算是「大一點」的課題,其他諸如一座堂(黃氏酉堂)、一座宅第(將宮第)、一座舊兵署(清金門鎮總兵署)、一座塔(文颱寶塔)、一座館(鹿港金門館)、一座節孝坊(邱良功之母節孝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邱良功)、幾個節婦(瓊林蔡傢一門三節婦),幾方石刻(雲影漢根和虛江嘯臥群碣),作介紹尚可,作為論文的題目,是不是有點「小題大作」?其實,論著的題大題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論著有沒有新觀點,有沒有提供新材料,是否解決前人沒能解決的問題。
卓教授的論文,的確是「小題」,但是,他卻能以「小題」寫齣好文章,能解決前人沒能解決或解決得不夠好、不夠深入的問題。例如,鹿港的金門館,很多人都認為金門館就是金門會館,是清代金門人移民颱灣在鹿港形成聚落的標誌。卓教授仔細地研究瞭現存的四方石碑碑文,結閤其他文獻,推翻舊說,認為「金門館」初名「浯江館」,是清代為金門換防來颱的水師官兵所建,是屬於「班兵夥館」一類的建築。金門館附近的聚落是具有海軍眷屬性質的村落。隨著金門館曆次的修繕,「夥館」功能在逐漸消失,金門館內供奉的由金門分香而來的蘇王爺也就成瞭周邊民眾信奉的神靈,金門館也就具備瞭「角頭廟」性質的一座廟宇。四方石碑,是研究清代班兵製度的重要文獻,從一嚮不為人所重視的捐贈碑,還可以看齣中元普渡的風俗在鹿港起碼已經流傳瞭二百年以上。
卓教授這部著作寫的雖然隻是金門的曆史和人事,其視野似乎也是局限於一隅一地。其實亦不然。卓教授在首篇《清金門鎮總兵署》一文引用瞭晚明曹學佺兩句描寫浯洲也即金門的詩:「浯洲斷嶼入海水,仙人倒地眠不起。」曹氏這兩句詩見其《端山蘭若歌為池直夫作》(《石倉四稿?西峰集?六四草》,詩前半寫道:
君不見銀城昔日號大同,主簿聞有硃文公。至今題詠諸岩石,峻嶒道骨驅真風。又不見文圃學士多遺跡,土無頑夫木無棘。遝洞邃榖皆天成,唐帝潛蹤傍黃檗。浯洲斷嶼入海水,仙人倒地眠不起。閩王北鎮雖贋封,秪似桃源避秦世。南陳北薛共嘉禾,天雞叫曙飛蜂巢。七星點綴珠囊啓,?簹港塞那通波。茲我直夫負奇穎,更有誅茅在幽境(按:以下寫端岩蘭若,下略)。
池直夫,即池顯方,同安人,居嘉禾嶼(今廈門本島),天啓四年(1624)舉人。學佺詩寫顯方結茅幽境,因同安古稱大同,又號銀城,故從銀城、大同入筆。浯洲即金門,明屬同安縣;嘉禾即廈門島,亦屬同安縣。如果此詩僅寫顯方居嘉禾,南陳北薛,不及銀城、大同,亦無浯洲,歌行未免就侷促瞭。這?說的雖然是詩人的視野,而研究性質的論文也常常也有視野的問題。我們見到的一些論文往往展不開,或深度不夠,與作者的研究視野亦不無關係。卓教授的研究之點,雖然僅在金門這個「點」上,但所關注到的卻是明清的閩颱、甚至東南沿海,總兵署、虛江嘯臥、雲根漢影等好多篇論文都是這樣寫法,涉及的有倭亂、抗清、兵製、海防、建築、族群等許多大問題。不久前,卓教授從颱灣來福建,我們終於有機會見麵。他認為,在颱灣研究史學,僅僅局限於颱灣是不夠的,還要關注金門、進而關注福建,關注東南沿海,以至於整個大陸。卓教授的話,給我的啓示是:卓教授研究曆史,比不少研究文學的人要嚴謹,視野也開闊。
我知道,卓剋華教授在廈門大學從陳支平教授攻讀史學博士。支平兄和我都曾在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呆過,1978年我們先後離開瞭崇安,所以還未曾與卓教授謀麵之前,就有一種不可言狀的親切。卓教授是由林國平教授領著來到寒捨來的。國平兄也是多年朋友,我在閩颱中心兼過職,國平兄一度還是我的上司。國平兄與卓教授都齣自支平兄的門下,我們三個人言談甚歡,時間恨短。令我想不到的是,卓教授與敝校財務處處長金天欽還有點親戚關係,卓教授有一本早幾年齣版的著作要送我,國平兄說,放在金處長不就行瞭嗎?大傢開心一笑。原來世界也真小。
盧社長從海東發郵催序瞭,這兩天颱風,暫時給炎熱難耐的夏天帶來些些清涼。
2008-7-30
颱風鳳凰過境之第二日
廣遠的嘆息
楊樹清
「魯王自魯而浙而閩而粵,首尾共計十八年,間關海上,漂泊諸島,力圖光復,一旦違彆,也代錶明祚之告終。殘留天地之間的,也隻是這『漢影雲根』的摩崖石刻,碧海丹青,永留海澨,徒供後人之憑弔惋嘆瞭,最後,謹錄清人黃傢鼎〈金門弔明監國魯王〉詩句,以為結尾:『大廈傾難獨木支,人心推戴見當時,中興一旅思龍種,遺老孤忠泣豹皮,跋扈將軍空寄命,崎嶇海島孰持危。殘棋已覆猶爭劫,宰樹蒼涼啓後疑。』寫至此,驀然驚見一個落寞身影沒入蒼茫海天之中,遠遠地,悠悠地,傳來一聲廣遠的嘆息!」
─卓剋華《古跡.曆史.金門人》(2008)
「你的序?陳慶元先生那篇序都從福州傳到瞭!」
「我都抄你的資料,你反過來要我幫你的書寫序,那怎麼好意思呢。我沒那個高度啊!」
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前夕,可怕的催序「炸彈」終於丟來瞭。卓剋華點名兩個人要幫他的新書《古跡.曆史.金門人》作序,一個是福建師大協和學院院長陳慶元,一個是我。電話中,我一再推託。不是客氣,而是這麼嚴謹、學術的書,我的高度真的寫不下去!「那就輕鬆寫吧,寫你認識的我,陳慶元那篇也寫得很生活化呀!還用瞭三分之一篇幅在寫你和金門的曆史情感。」
總有各種索序的理由。此時,我想起與卓剋華同一天相識、遠在德國作研究的張瑋儀,前後兩本詩集《委心詩原》、《委心詩園》等我的序各等瞭一年多都沒等到,她在二○○八年五月坐上波昂往柏林的火車上為《委心詩園》自序時,忍不住寫瞭段「拿著相機,聯想起文界多年好友─楊樹清,這本詩集的序言,本來一直力邀由他擔綱,他說,越是相識,越不知如何動筆。於是這難産已久的序言,還是得在隆隆的火車上完成。」
是的。越是相識,越不知如何動筆。
張瑋儀的詩文、卓剋華的學術,找上我寫序,我清楚都不是「專業」考量,而是「情感」重量。而「情感」是會害死人的。
韆禧年、硃子逝世八百年,颱北市文化局舉辦「思想月」活動,局長龍應颱邀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與我閤編一本書《發現紫陽夫子─颱北.硃子.儒學傳統》。訂編輯大綱時,我腦海浮現瞭「卓剋華」這個名字。隻因一九九六年看過卓剋華撰寫的一冊調查報告《颱閩地區第二級古蹟:金門硃子祠之調查研究》。
聞其名而未識其人,龔鵬程與我請佛光大學的陳晞如幫忙連係、邀稿,很快地,卓剋華寫就、寄來〈颱北市儒學教育的遺跡〉,兩韆多字,龔鵬程大喜,此君功力深厚,憑一文而決定「挖角」,力邀他能從任教的中國技術學院轉來佛光大學曆史所專任副教授。與老搭檔閻亞寜在中國技術學院教瞭多年書已生齣情感,佛光的現代叢林書院教育精神固吸引人,頓時要離開老巢,情感取捨是有睏難的。遲未應允,但他齣席瞭十一月七日,颱北市文化局、佛光大學、淡江大學在颱北市圖閤辦的「颱灣儒學與現代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
這一天,研討會上,我首次見到瞭神采飛揚的卓剋華及正要進入《莊子之治療學初探》論文撰述的淡江中文所研究生張瑋儀。許是硃子牽齣的八百年因緣,三個原本沒有交集的人,交會瞭。一個月後,十二月九日,卓剋華再赴約佛光大學在宜蘭蘭陽彆院「二十一世紀地方産業」學術會議擔任講評人,話到激動處,竟因突發的腦溢血而當場中風倒地,眾人大驚,趕緊叫來救護車把他送醫急救。撿迴一條命,卻從此左側半身不遂,曆三年漫長的復健治療。
天哪!如果不是龔鵬程與我的邀稿,卓剋華會與佛光結緣?結緣之後又曆經一場災難?兩韆字的「代價」太高瞭。
一場病,重情義的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更堅定要留住卓剋華。卓剋華「開悟」瞭,即使拖著中風之身,也注定要到佛光教書的,成為大學堂所在、當年號稱「土匪窩」聚義抗日的礁溪林美山一員。
繼黃春明、平路後,二○○二年,我擔任佛光大學第三任駐校作傢。上山的第一件事,去研究室、課堂上或宿捨探望卓剋華。因為硃子、因為金門,我們成瞭無話不談的好友。卓剋華發錶論文的研討會,我也必在颱下聆聽,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在兩岸重量級學者聚集的「清史」研討會議,卓剋華發錶瞭個冷闢、乏人觀照的題目,〈鹿港金門館─一座清代班兵夥館的新發現〉;研究發現,他首次提齣瞭「鹿港金門館不是一般的廟宇,也不僅僅是金門會館,更確切真實地說:它是清代流傳下來的『班兵夥館』。」接續著,他又強調,鹿港金門館是颱澎地區僅存一座未遷建仍在原址、形式規模完整的班兵夥館等四大曆史價值來支撐「將鹿港金門館僅列為縣定古蹟,已有委屈之嫌」。作為在座「清史」會議的唯一金門人,我在卓剋華吃力又自信地作完論文發錶後,突兀地報以最熱烈的掌聲!
原籍福建林森、一九五六年生於颱灣的曆史學博士卓剋華,從專攻颱灣行郊史到轉嚮古蹟史,所齣版的著作《清代颱灣商戰集團》、《從寺廟發現曆史─颱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等,俱是有獨見的颱灣曆史大書。而他,擔任金門縣古蹟審查委員的因緣,一頭栽入金門的曆史與古蹟,先後踏查、完成〈文颱寶塔的曆史研究〉、〈虛江嘯臥摩崖刻石之曆史研究〉、〈邱良功之母節孝坊的曆史研究〉、〈邱良功其人其事〉、〈清金門鎮總兵署之曆史研究〉、〈金門硃子祠與浯江書院〉、〈鹿港金門館─一座清代班兵火館的新發現〉、〈金門魯王漢影雲根摩崖石刻新解─一代末路王孫的悲情〉、〈金門提督衙之曆史背景─身經百戰、提督江南的楊華〉、〈金門將軍第的曆史研究─大腳將軍盧成金的傳奇〉、〈金門黃氏酉堂之曆史研究─一位黃姓郊商的故事〉等十多篇厚重的研究論述,也因他的立論,深化、拉高瞭古蹟的曆史價值。十多年歲月的深入金門曆史角落,卓剋華選在八二三砲戰五十周年及二○○八世界金門日舉辦的時間點,交由颱北蘭颱齣版社推齣《古跡.曆史.金門人》。
從古蹟的視角切入金門人的曆史與人文,史學與文學的碰觸交融,讓卓剋華教授在冷峻的曆史之眼下又常帶感性的土地詠嘆,譬如他嚴肅考察魯王硃以海留下的「漢影雲根」摩崖石刻後,收筆前,忽又忘情地揮寫著,「驀然驚見一個落寞身影沒入蒼茫海天之中,遠遠地,悠悠地,傳來一聲廣遠的嘆息!」
「廣遠的嘆息!」
我抓到瞭,一個末代王朝的背影、一個末路王孫的悲情;我也看到瞭,一個曆史學者走入宋朝以後的金門,承受曆史的載重量,發齣對待古蹟、曆史、金門人的廣遠的嘆息!
在翻閱《古蹟.曆史.金門人》這本書時,我常常會停下腳步,反復咀嚼作者的文字。他不僅僅是在講述金門的故事,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曆史的意義,去感受生命的厚重。我特彆贊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的客觀性,他不會過度渲染,也不會迴避其中的矛盾與復雜。他用一種平和而深邃的筆觸,將金門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風雨,以及那些在風雨中成長起來的金門人,真實地呈現在我們麵前。 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讓我對金門産生瞭更加濃厚的興趣。比如,對於一些古老聚落的格局、民居的特色、以及傳統節日的習俗的細緻描繪,都讓我感受到這座島嶼獨特的文化魅力。我仿佛能夠想象到,在清晨的薄霧中,古老的寺廟傳來悠揚的鍾聲,而在傍晚的夕陽下,漁民們滿載而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些畫麵,都因作者的文字而鮮活起來。
评分《古蹟.曆史.金門人》這本書,如同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夠將冰冷的曆史史實,用富有溫度的語言進行描繪,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共鳴。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金門古蹟的描寫,它們不僅僅是建築,更是活著的曆史。作者會追溯它們的建造年代、使用功能、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讓我們得以瞭解它們是如何在歲月的洗禮中,見證瞭金門的變遷。 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對“金門人”的關注,遠不止於簡單的列舉。作者深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以及精神追求之中。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在戰火中堅守傢園的母親,看到瞭那些在艱苦條件下辛勤耕耘的農民,看到瞭那些在時代的浪潮中積極求索的知識分子。他們的故事,有堅韌,有智慧,有愛,有犧牲,共同譜寫瞭金門人民的史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金門的過去,更讓我看到瞭金門人的精神。
评分閱讀《古蹟.曆史.金門人》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書中作者對細節的考究和對曆史真相的追求所打動。他並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以一種客觀而深刻的態度,將金門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重大事件、所産生的深遠影響一一呈現齣來。讓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對於一些被忽略的、或者存在爭議的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他能夠跳齣單一的視角,從多個層麵去解讀,讓讀者能夠更全麵地認識金門的曆史。 同時,書中對“金門人”的刻畫,也並非臉譜化的英雄主義,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瑕疵。作者通過講述不同人物的命運沉浮,展現瞭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選擇和堅守。我看到瞭那些為瞭傢園而犧牲的戰士,也看到瞭那些在默默中奉獻的普通人,他們共同構成瞭金門厚重的曆史底蘊。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的宏大敘事,最終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故事匯聚而成。
评分《古蹟.曆史.金門人》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關於金門深度人文的探索之旅。作者以其超乎尋常的耐心和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為我們呈現瞭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金門形象。我之前對金門的認識,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教科書上的那些簡略介紹,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金門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更是一個承載瞭豐富曆史記憶和人文精神的獨特空間。 書中的描述,不僅僅是對物質文化的展現,更是對精神世界的挖掘。那些散落在各處的古蹟,它們是如何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情感、信仰、習俗交織在一起,作者給齣瞭非常精彩的解答。我仿佛看到瞭早期移民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紮根,看到瞭他們在農耕時代如何與自然搏鬥,看到瞭他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如何保傢衛國,又看到瞭他們在和平年代如何積極地走嚮世界。這些鮮活的生命故事,讓我對金門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産生瞭由衷的敬意。
评分《古蹟.曆史.金門人》這本書,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閱讀材料,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金門這座島嶼背後隱藏的無限魅力。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樸實,卻又飽含深情,仿佛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他熟悉的傢鄉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他對每一處古蹟、每一段曆史、每一個人物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書中對於金門人生活細節的描寫,更是讓我感到親切。比如,書中對當地的飲食文化、婚喪嫁娶的習俗、節慶的傳統等都有詳細的介紹。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恰恰是構成一個地方獨特人文氣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仿佛能夠聞到空氣中彌漫著的淡淡的海風味,聽到遠方傳來的海浪聲,感受到金門人熱情好客的淳樸民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金門。
评分金門的曆史,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戰地”的標簽上。但《古蹟.曆史.金門人》這本書,卻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劃分,而是將曆史的脈絡與地理環境、社會變遷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作者從更宏觀的角度,梳理瞭金門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它在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我驚嘆於作者對史料的掌握程度,那些被塵封的文獻,那些模糊的記載,在他的筆下變得清晰可見,引人入勝。 書中對於金門人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以及情感世界的描繪,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堅韌地生存,如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守護傢園,又如何在和平年代積極地建設和發展。這些“金門人”的故事,有悲有喜,有離彆有重逢,有奮鬥有犧牲。他們不僅僅是曆史的參與者,更是曆史的創造者。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呼吸過的空氣,聽到他們講過的故事,感受到他們眼中閃爍的光芒。這種代入感,是許多曆史書籍難以給予的。
评分《古蹟.曆史.金門人》這本書,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引領我走進金門那段厚重而輝煌的曆史。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學養,將金門島上那些沉睡的古蹟、跌宕的曆史、以及在這片土地上辛勤生活、不屈抗爭的金門人,以一種充滿魅力的姿態展現在讀者麵前。我感嘆於作者對細節的把握,無論是對古蹟建築的考究,還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理,都力求精準,嚴謹。 讓我尤為動容的是,書中對“金門人”的描繪,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僅僅視為曆史的符號,而是深入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甚至是對未來的憧憬。我仿佛能夠聽到他們的笑聲,感受到他們的淚水,體會到他們的堅韌與執著。那些在戰火中守護傢園的母親,那些在睏境中不放棄希望的年輕人,他們的故事,都深深地觸動瞭我。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金門人民的韌性,以及他們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
评分《古蹟.曆史.金門人》這本書,讓我對金門的認識,從模糊變得清晰,從片麵變得立體。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有時如同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描繪金門在曆史上的重要地位;有時又如同涓涓細流,講述發生在尋常百姓傢的感人故事。我尤其欣賞他對曆史文獻的運用,能夠將零散的史料,串聯成清晰的脈絡,為讀者呈現一個有條理、有深度的金門曆史。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金門人”的刻畫,充滿瞭人情味。我看到瞭他們的勤勞、智慧、勇敢,也看到瞭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作者並沒有將他們塑造成完美的英雄,而是將他們還原成真實的人,有血有肉,有缺點也有閃光點。這些真實的人物形象,讓我對金門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産生瞭深深的認同感。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豐富多彩、充滿生命力的金門。
评分金門,這座島嶼在我的腦海中一直以來都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它既是曆史的見證者,又是無數故事的孕育地。拿到《古蹟.曆史.金門人》這本書,我的內心充滿瞭一種探尋的渴望。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細膩的筆觸,將金門的古跡、跌宕的曆史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奮鬥過的人們的故事娓娓道來。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踏上瞭這片充滿故事的土地。 書中的描述是如此生動,讓我仿佛身臨其境。那些古老的建築,它們不僅僅是磚石的堆砌,更是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滄桑。從雄偉的城門到古樸的宗祠,每一處都凝聚著前人的智慧和汗水。作者並沒有流於錶麵的描繪,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古跡背後的曆史淵源和文化內涵,讓我瞭解到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塑造,又如何見證瞭金門的變遷。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一些特定古跡的詳細考證印象深刻,作者不僅羅列瞭文獻資料,還結閤實地考察,用嚴謹的態度去還原曆史的真相,這對於一個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極大的知識啓迪。
评分讀完《古蹟.曆史.金門人》,我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幅完整而立體的金門畫捲。作者巧妙地將“古蹟”、“曆史”、“金門人”這三個看似獨立的元素融為一體,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述方式上的多樣性,有時像一位嚴謹的史學傢,在考證史料,還原事實;有時又像一位深情的詩人,用優美的文字描繪齣金門的風土人情;有時更像一位孜孜不倦的講述者,將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娓娓道來。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對於不同時代金門人在麵對曆史變遷時所錶現齣的不同心態和行為方式的刻畫。比如,在戰亂年代,人們的堅韌與不屈;在經濟發展時期,人們的進取與創新;在文化傳承的當下,人們的傳承與發揚。這些細節的描繪,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瞭“人”在曆史進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個體的力量如何匯聚成時代的洪流。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金門的過去,更是關於生命、關於堅持、關於選擇的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