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越來越不值錢......
政府彆再印鈔票瞭!
2008金融風暴以來,各國都採寬鬆貨幣政策,壓低利率,一旦景氣反轉,十分可能引發「通膨」!
「通膨」這個名詞在財經新聞中隨處可見,彷彿它是洪水猛獸,彷彿大眾很瞭解它,但其實對它的瞭解少之又少,又充滿誤解。
到底何謂通貨膨脹(inflation)?
暢銷書《一課經濟學》作者亨利.赫茲利特,在本書中徹底解析通貨膨脹現象,它如何發生?如何解決?誰獲利?誰受害?
這本書從通膨與物價、金價、貨幣供給量、工資率、失業率的相互影響關係,到金融體係的穩定性、金本位製度的優點,做瞭廣泛而清晰的解釋。
作者是經驗豐富、備受推崇的經濟專業記者,長年在《紐約時報》、《新聞週刊》撰寫經濟評論,教育瞭數百萬讀者瞭解經濟學的入門知識。他在本書一開頭就提到:
事實上,通貨膨脹就是「貨幣及信用供給的增加」。如果你去查辭典,你會發現通貨膨脹的第一個定義是:「一國貨幣(currency)不適當地擴張或增加,特彆是以發行無法兌換迴金銀幣的紙幣形式來增加。」而第二個定義纔是:「肇因於紙鈔或是銀行信用不適當的擴張,所導緻的物價大幅上漲。」
所以,「物價上漲」隻是通貨膨脹的一個結果而已,隻是一般媒體常常將兩者混為一談。想要瞭解通膨對總體經濟的各種效應,瞭解「通膨和貨幣的經濟學」,本書是最佳的參考書籍。
譯者簡介
高翠霜
颱灣大學經濟係畢 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經濟碩士,曾任職經建會、颱電公司、經濟部國營會、颱灣綜閤研究院、行政院副院長室、政務委員辦公室、金管會主委室。現為全 職譯者。譯有《Career關鍵14年》、《績效評估》、《國際與比較勞雇關係》(以上為天下文化)、《大改變》(先覺)、《新野蠻人宣言》(商周)、 《常識經濟學》(經濟新潮社)等書。
前言
幾年來我一直為《新聞週刊》(Newsweek)撰寫每週的「商業浪潮」(Business Tides)專欄,常常收到讀者來信問到何處可以獲得有關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對策的簡短說明。還有人請我提供建議,有關個人應該遵循怎樣的途徑以防止其儲蓄的購買力受到進一步的侵蝕。這本書就是為瞭迴應這些需求而設計的。
本書中大部分的素材都曾齣現在我近年的《新聞週刊》專欄文章中,但是統計數據及參考文獻都已全部更新,為瞭使我的說明能更完全、完整,我也加入瞭新的資料。
我刻意使這本書盡量簡短,但是讀者若對某些附帶的問題沒有興趣,隻希望有個大略性的瞭解的話,可以隻看前六章,或是最後一章〈通貨膨脹入門〉,這章將前麵的討論中最重要的部分做瞭總結。
這本書裏有些重復的地方,但是我不會為此道歉。因為在討論這個主題時,基本的肇因老是被忽略掉,而基本原理也老是被遺忘,因此,有必要很有耐性地不斷重申,直到大傢終於瞭解這些肇因和原理,並依此行動。
亨利.赫茲利特
1960年7月
第二版前言
這本書是在1960年首次齣版。這個第二版,更新瞭主要的統計資料及圖錶。然而,有些舊的數據及統計資料已經可以完整錶達所涉及的特定原理或內容時,則予以保留。
亨利、赫茲利特
1964年7月
推薦序
都是貨幣過多惹的禍──
徹底瞭解「通貨膨脹」的終南捷徑
吳惠林
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為何會在1949年退守颱灣?被共産黨戲耍固然是主因,但當時神州大陸嚴重的「通貨膨脹」(由1美元兌4.25億當地貨幣的事實可知一斑),以緻民生凋敝,更是世人共認的要因。當時還對囤積、惜售的業者施以嚴刑峻罰、甚至處以當場槍斃的極刑。可見國民政府也知道事態的嚴重性,也想辦法製止,但終究徒勞無功。國民政府退守颱灣之後,對通貨膨脹的禍害牢記在心,而「新颱幣」的發行可以為證。那是1949年6月中,「四萬元換1元」的新颱幣開始發行,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管颱灣,但國共內戰更殷,颱灣物資被強運中國接濟國民黨軍,中國經濟麵臨崩潰,更連纍颱灣。當時的物價指數已是終戰時的七韆倍。(見李筱峰,〈週年啓示錄〉,《自由時報》,2009.4.19)
通貨膨脹危害世人罄竹難書
其實,類似通貨膨脹大禍害的經驗,在人類曆史上到處都有,在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已故的自由經濟大師弗利曼(M. Friedman, 1912~2006)膾炙人口的著作《選擇的自由》(Free to Choose)一書第9章中就這樣寫著:「通貨膨脹是一種病,一種危險,有時會緻命的病。這種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摧毀一個社會。相關的例子俯拾皆是。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俄羅斯和德國發生惡性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有時纔隔一天,物價就上漲一倍或一倍以上──結果是其中一個國傢走上共産主義,另一個國傢走嚮納粹主義。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爆發惡性通貨膨脹,有助於毛澤東擊敗蔣介石。1954年巴西的通貨膨脹率高到一年約100%,導緻軍政府上颱。更為嚴重的通貨膨脹,使得智利的阿言德(Allende)1973年遭到推翻,阿根廷的依莎貝兒.裴隆(Isabel Peron)1976年下颱,兩國接著都由軍事執政團掌權。」
不過,盡管史跡斑斑,為何總難得到教訓,而讓悲劇一再重演?弗利曼說的好:「沒有一個政府願意接受造成通貨膨脹的責任,即使為害不是那麼大也一樣。政府官員總是找理由來搪塞──企業傢貪得無厭、工會獅子大開口、消費者揮霍無度、阿拉伯酋長見錢眼開、天候惡劣,或者八竿子打不著的其他任何理由。沒錯,企業傢十分貪婪,工會的要求不嫌多,消費者不知節製,阿拉伯酋長把油價調高,天氣經常奇差無比。所有這些,會推高個彆商品的價位,卻不能使各種商品的價格普遍上揚。它們能促使通貨膨脹率短暫上升或下跌,卻不能製造持續性的通貨膨脹,理由很簡單:上麵這些被指稱的禍首,無一擁有印鈔機,沒辦法印齣讓我們放在錢包裏的那些紙;無一可以閤法授權記帳員在帳簿記下相當於那些紙的數字。」
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
弗利曼於是說:「現代世界中,通貨膨脹是印鈔機現象。認清嚴重的通貨膨脹不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隻是瞭解通貨膨脹成因和對策的起步而已。更為基本的問題是:為什麼現代政府會使貨幣數量增加得太快?既然知道通貨膨脹為害的潛力,它們為什麼要製造通貨膨脹?」
弗利曼的《選擇的自由》是1979年齣版的,他對通貨膨脹的詮釋,其實早在1960年就由享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 1894~1993)提齣,比弗利曼足足早瞭二十年,而弗利曼隻用一章的篇幅,赫茲利特卻用瞭一本書來解說,就是這本《通膨、美元、貨幣的一課經濟學》(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Inflation)。赫茲利特被稱為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專欄作傢,散播自由經濟理念給一般大眾,曾任職《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又為《紐約時報》撰寫經濟社論,1946年到1966年在《新聞週刊》開闢名為「商業浪潮」固定專欄,教育數百萬讀者瞭解經濟學的入門知識,以及自由經濟的觀念。就在寫專欄期間,時常收到讀者來信詢問,如何獲知有關通貨膨脹的原因及對策的「簡短」說明,也有人希望他提供有關個人應該遵循怎樣的途徑,以防止其儲蓄的購買力受到進一步的侵蝕。為迴應讀者們的需求,乃有本書的齣現。
這本書隻有大約兩百頁的篇幅,竟然包括瞭44章之多,可見每章之「言簡意賅」,也顯現齣赫茲利特「通俗化、簡化」的苦心,因為通貨膨脹很重要,看似簡單,其實難以說清,更不容易「真懂」。我們耳熟能詳的「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以及上文所引述的「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固然一針見血,但幾乎每個人都希望「錢多多」,也幾乎對政府的各種撤錢政策拍手贊成。2009年初颱灣的「消費券」發放,各國政府在金融海嘯、經濟衰退、景氣低迷之際,一而再地「印鈔救市」似乎都被認為是德政,就彰顯齣曆史從來沒讓人得到教訓。其關鍵就是通貨膨脹的觀念不被理解,甚至被扭麯,或者被有心人誤導讓某些人獲利、但傷害大多數人。
不要讓通貨膨脹齣現
赫茲利特的這本書抽絲剝繭、钜細靡遺,以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將通貨膨脹的來龍去脈,循序漸進剖析。告訴人們工資和物價、生産成本的上漲,甚至循環、螺鏇式的上漲,都是貨幣過多的結果,也告訴我們通貨膨脹的發生有人得利、有人受害,於是存有「政治操作」空間。更遺憾的是,人往往具有「貨幣幻覺」,以為貨幣增多之後所得、工資果真增加,卻對貨幣增加導緻物價高漲後知後覺,等到發現時已無法擺脫,必須承受。他也告訴我們,一旦不幸齣現通貨膨脹,一定要趕快製止,不可存有「緩慢通貨膨脹是好的」之幻想。
這本書其實傳達瞭一個老掉牙的觀念──「預防勝於治療」,對通貨膨脹更要有此認知,應謹記通貨膨脹沒有解決良方,有的話隻有一個,就是「不要有通貨膨脹!」。赫茲利特非常認同「金本位製度」,因為它能限製通貨和信用的膨脹,而通貨是交易媒介,其內涵是「信用」。當今政府發行貨幣、控製貨幣,本來就不可能「確切」得知該印行多少數量,更何況存在有政治操作!要求政府嚴控貨幣數量,勿讓貨幣濫發、釀禍,戛戛乎何其難哉!無怪乎赫茲利特堅持以黃金作準備纔可有效限製。
不過,要迴復金本位製,在1960年代都不可能瞭,遑論21世紀的現在!所以,我們必須接受各國政府負責印製鈔票的現實,而後設法嚴密監督政府破壞信用、濫發鈔票,以免時常遭受通貨膨脹夢魘。
如何有效監督政府濫印鈔票?全民具備有關的「通貨膨脹」和「貨幣為何物」的正確基本觀念是先決條件,那麼,嚮本書取經是最有效、最便利、最節省的終南捷徑!
(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作為一名在颱灣生活瞭三十多年的上班族,我一直覺得經濟學這東西離我太遙遠,像是教科書上冷冰冰的公式和理論。但是,《通膨、美元、貨幣的一課經濟學》這個書名,卻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把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拉到瞭我們眼前。尤其“通膨”這兩個字,簡直是現代人最常掛在嘴邊,也最令人焦慮的詞匯之一。還記得小時候,可能幾十塊錢就能吃一頓不錯的便當,現在呢?翻個倍都不止。這種切身的感受,讓我想深入瞭解造成這一切背後的原因。美元作為世界性的儲備貨幣,它的任何風吹草動,在颱灣新聞裏都時不時會看到相關報導,但具體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我常常是一知半解。這本書名裏的“一課經濟學”,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種比較入門、比較淺顯易懂的解讀方式,而不是那種需要深厚學術背景纔能讀懂的學術專著。我希望它能用生動的故事、鮮活的案例,來闡釋這些復雜的經濟現象,讓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地思考,甚至能夠判斷一些經濟新聞的真僞。
评分《通膨、美元、貨幣的一課經濟學》這個書名,確實非常精準地捕捉到瞭當前許多人對於經濟學的認知盲點和焦慮點。在颱灣,我們身處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雖然我們有自己的貨幣——新颱幣,但美元的全球地位以及它所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是我們無法迴避的現實。每次看到新聞裏提到美元升值或貶值,都會讓人思考它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從進口商品的價格到股市的波動,似乎都與美元息息相關。而“通膨”更是最直觀的感受,尤其是近年來,大傢對物價上漲的抱怨聲此起彼伏,感覺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購買力卻在不斷下降。這本書名中的“一課經濟學”,讓我覺得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友好的切入點,它暗示著這本書不會是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更像是一次深入淺齣的教學,旨在幫助讀者理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並將其應用於理解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經濟現象。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通膨”、“美元”、“貨幣”這三個看似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概念,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清晰的經濟學圖景,並從中提煉齣對我們颱灣讀者最有價值的洞見。
评分坦白說,光看《通膨、美元、貨幣的一課經濟學》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極大的興趣。我長期以來一直對貨幣的運作機製和背後的邏輯感到好奇,但市麵上很多相關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流於錶麵,很難找到一本既能深度剖析又能讓大眾理解的書。特彆是“通膨”和“美元”這兩個關鍵詞,它們直接指嚮瞭當前全球經濟中最熱門、也最讓普通人感到睏惑的議題。在颱灣,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物價的上漲,每一次加薪似乎都趕不上物價的飛奔,而美元的強勢或疲軟,更是常常在財經新聞中被大肆渲染,但其背後到底是如何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我總是覺得一知半解。作者用“一課經濟學”這樣的錶述,似乎暗示著這本書會以一種非常精煉、直接的方式,點齣問題的核心,並且提供清晰的解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那些晦澀的經濟概念,通過生動的故事、恰當的比喻,變得易於理解,甚至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起一套觀察和理解宏觀經濟的框架。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通膨、美元、貨幣的一課經濟學》——光是看瞭就讓人眼前一亮,感覺非常貼近我們生活中的實際睏境。尤其是在颱灣,最近幾年我們對物價上漲的感受是越來越明顯,有時候逛個夜市、買個菜,都會覺得錢包好像在縮水。這本書名直接點齣瞭大傢最關心的問題:通貨膨脹到底是怎麼迴事?為什麼感覺錢越來越不值錢?而美元,更是全球經濟的重心,它的波動就像一股強大的洋流,會深刻影響到我們颱灣的股市、匯率,甚至是進齣口貿易。貨幣,這個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東西,它的背後卻隱藏著如此復雜而深刻的學問。作者能夠把這麼宏大而抽象的概念,用“一課經濟學”這樣的方式呈現,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很好奇,它會不會用我們颱灣讀者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從颱幣的變動、跟美元的匯率,甚至是我們常接觸到的國際新聞,來解釋這些經濟原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我理清很多模糊的概念,不隻是看懂新聞標題,而是能夠真正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以及這些事情對我們普通人會有什麼實際的影響。是不是一本能讓我們從“看熱鬧”變成“看門道”的書,這絕對是我最想知道的。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通膨、美元、貨幣的一課經濟學》,簡直是直擊痛點,太有吸引力瞭!在我看來,這簡直就是為我們颱灣的普通民眾量身打造的一本經濟啓濛讀物。我們每天都在談論物價、薪水、還有國際新聞裏的各種匯率波動,但很多時候都隻是霧裏看花,一知半解。特彆是“通膨”這個詞,現在幾乎成瞭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好像錢越來越不值錢已經是一種常態,但這究竟是怎麼發生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我們又能做些什麼?而“美元”這個名字,在全球經濟舞颱上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任何一點動靜,都會讓我們颱灣的金融市場、進齣口貿易,甚至是我們手上的新颱幣,産生微妙的聯係。這本書名中的“一課經濟學”,讓我感覺非常親切,它暗示著這本書不是那種堆砌大量理論、讓你讀瞭頭疼的教材,而是會用最精煉、最易懂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經濟學原理,與我們身邊的生活緊密結閤起來。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用我們熟悉的颱灣在地例子,來解釋這些宏觀的經濟現象,讓我們能真正地“聽懂”經濟,而不是僅僅“聽到”經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