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漢語慣用語的界定以及它與相近熟語形式的區分,曆來存在不少爭論。本書分析瞭各傢的優劣利弊,論述瞭慣用語的構造和使用特點;比較瞭與相近熟語形式的異同,提齣瞭閤情閤理、易於判明、易於使用的界定標準。作為首次有係統的研究,筆者從8,000多條香港粵語熟語中,篩選近3,000條慣用語,進而分析其來源、構造、特點、功能、語用,並比較與廣州粵語或共同語的異同,指齣使用時要注意的問題。
本書特色
是第一本研究粵語慣用語的專注
語料豐富、立論嚴謹、說理透闢、對比粵普
行文流暢、有多項索引及附錄、翻查對照容易
研習廣州話—香港話—普通話慣用語必備
適閤大專師生、普通話學員、中文老師、語言研究人員(含外籍人士)
序文
《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以下簡稱《研究》)是筆者在當年的香港大學文學院中文係完成的哲學博士論文。《研究》在單周堯教授和鄧昭祺博士悉心指導下,從1999年到2006年,經過6年刻苦鑽研撰寫完成。
2005年11月25日筆者參加瞭研究學院考試答辯。其時楊玉峰博士任考試委員會主席,陳遠止博士和鄧昭祺博士任校?考試委員,暨南大學詹伯慧教授任校外考試委員。各位專傢在充分肯定《研究》之餘,提齣瞭很多寶貴建議,陳遠止博士對具體語料建設性建議尤多。之後筆者根據各位專傢的指示,進行瞭認真的修改,重新提交。2006年2月17日終獲研究學院確認,授予哲學博士學位。
2007年,《研究》得到香港城市大學齣版社垂青,經校外評審員審定推薦,決定予以齣版,筆者又進行瞭一番修訂。在城大齣版社社長鄺子器先生及有關人員大力支持下,特彆是有瞭總編輯陳傢揚先生親自督導,短時間?就能印刷成書奉獻給各位讀者,這是筆者感到無限快慰的。
付梓前,有幸得到著名文字學傢、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單周堯教授親筆題寫書名,著名語言學傢、暨南大學詹伯慧教授也在百忙中賜序,實為對筆者的熱情鼓勵,也為《研究》增光添彩。
筆者謹對上述人士及為《研究》提供語料,協助調研的親友、學生緻以無限的感謝和衷心的謝意。
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以前還沒有學者全麵、深入地研究過。筆者知識淺陋,水平有限,錯誤和紕漏實屬難免,還望各位專傢讀者不吝賜教。
曾子凡
記於香港城市大學
2008年7月
作為一名對語言學抱有極大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瞭解不同方言的優質讀物。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 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粵語詞典,更是一部關於香港語言文化發展脈絡的深度探索。書中對很多粵語慣用語的追根溯源,讓我大開眼界。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說法,在作者的考證下,竟然能夠與古代的某些文學典籍、曆史事件聯係起來,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具震撼力。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語言的“生命力”的描繪。作者通過大量的鮮活案例,展現瞭粵語慣用語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如何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年齡群體中被使用,甚至是如何在不同媒介(如影視劇、流行歌麯)中煥發新的生命。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看到瞭語言的活力和韌性。 書中對一些容易混淆的詞語,進行瞭細緻的辨析,避免瞭讀者産生誤解。同時,作者還對粵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特點進行瞭係統性的介紹,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粵語認知框架。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語言本身的解讀,它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能夠窺探到香港這座城市的靈魂和氣質。它讓我對粵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賞,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其他方言的興趣。這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學術精品。
评分我一直對粵語方言及其獨特的錶達方式感到好奇,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滿足瞭我一直以來的求知欲。它以一種非常係統化、專業化的方式,為我打開瞭瞭解香港粵語慣用語的大門。 書中對一些看似普通的口語詞匯,進行瞭深入的語言學分析,從詞源、詞義演變、語義擴展等多個維度進行解讀。我從來沒有想過,“癡綫”這個詞,竟然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形容瘋狂,延伸齣這麼多層麵的含義,甚至在不同的語境下,能錶達齣贊賞、無奈、甚至是一種親昵。 作者的分析邏輯清晰,論證嚴密,引用瞭大量的語言學理論和實例,讓我能夠理解這些慣用語是如何在語言發展的長河中形成和固化的。更重要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曆史掌故、民間傳說,讓這些原本有些抽象的語言學概念,變得更加具象化、生動化。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成語、歇後語的解讀,它不僅解釋瞭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揭示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象徵和哲學思考。比如,關於“蝦餃打人”的歇後語,我以前隻覺得好笑,看瞭書纔知道,它竟然蘊含瞭對弱者反抗強權的一種黑色幽默。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好,文字精煉,結構清晰,即使是對於沒有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也能夠輕鬆理解。它讓我對粵語産生瞭更深的敬意,也讓我開始關注自己日常語言的錶達,試圖去挖掘其中更多有趣的含義。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語言和文化有追求的讀者。
评分這本書我真的太喜歡瞭!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小到大耳邊都是各種粵語俗語,但很多時候我隻是鸚鵡學舌,並不知道它們背後真正的含義和來龍去脈。《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把我一直以來模糊不清的認知梳理得井井有條。 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詞語和解釋,而是深入挖掘瞭每個慣用語的曆史淵源、文化背景,甚至有時候還聯係到當時的社會風貌和生活習慣。比如,書中對“冇鬼”、“撞鬼”等詞的講解,我這纔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詞語的産生和古時人們對鬼神崇拜的心理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書中還舉瞭很多生動有趣的例子,讓我能夠立刻理解這些慣用語是如何在日常對話中運用的,甚至能聯想到自己過去聽到或用過的場景,感覺就像在重溫我自己的成長曆程一樣。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對比瞭粵語慣用語和普通話乃至其他方言的相似之處和差異,這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理解瞭語言的魅力。我以前一直覺得粵語就是粵語,但看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說法,在其他地方聽起來可能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也讓我更加珍視自己母語的獨特性。 而且,書中對語言的分析非常嚴謹,引用瞭不少曆史文獻和學術研究作為佐證,讀起來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趣味性。作者的文筆也很流暢,雖然是研究性的書籍,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這本書簡直是每一個對香港文化、粵語感興趣的人的必備讀物,強烈推薦!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隨口說齣的那些粵語詞匯,背後竟然蘊藏著如此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底蘊。我一直以為自己對粵語慣用語 quite familiar,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 舉個例子,書中關於“頂呱呱”的解釋,我以前隻知道是“很棒”、“非常齣色”的意思,但作者通過考證,竟然追溯到它可能源於古代對最高等級的形容,甚至是與某些神話傳說有關。這種抽絲剝繭的探究方式,讓我對每一個詞語都産生瞭全新的認識。 書中還巧妙地將粵語慣用語與香港的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甚至電影文化聯係起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掃把星”的討論,作者分析瞭它在不同時期所代錶的不同含義,從最初的貶義詞,到後來可能帶有一種無奈的自嘲,這種演變過程非常有趣,也摺射齣瞭香港社會心態的微妙變化。 這本書的結構也非常閤理,它並沒有簡單地按字母順序或者主題來劃分,而是更注重邏輯性和層次感。讀起來不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反而更像是在聽一位資深的研究者在講述他多年來的發現和心得。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時所展現齣的嚴謹態度,每一個觀點都有理有據,不會信口開河。同時,他的筆調又十分生動,即使是相對冷門的詞語,也能被他講得活靈活現,讓我讀得津津有味。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粵語的,更是關於香港文化的百科全書,值得反復品讀。
评分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我每天都在使用的粵語。我以前總覺得,這些都是一些口語化的錶達,沒有什麼特彆的,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原來我們說的話,背後隱藏著那麼多的故事。 書中對很多慣用語的解釋,都特彆接地氣,而且充滿瞭生活氣息。比如,它講到“搞乜鬼”,不僅僅是解釋它的意思,還會講到在什麼場閤下用,用瞭之後會給彆人帶來什麼樣的感覺,這讓我覺得特彆實用。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分析瞭一些在香港電影裏經常齣現的颱詞,並且把這些颱詞背後的文化含義解讀齣來。我以前看電影的時候,就覺得這些颱詞很酷,但不知道為什麼酷。這本書解答瞭我所有的疑惑,讓我覺得看電影都更有味道瞭。 而且,這本書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它寫得非常有溫度,就像一位朋友在跟你聊天一樣。作者的語言風格很活潑,讀起來一點都不纍,反而讓人想一口氣讀完。 我尤其喜歡書中加入的一些小故事和曆史軼聞,這些內容讓整個解讀過程變得更加有趣,也更容易讓人記住。這本書真的讓我對粵語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熱愛我的母語。如果想瞭解粵語的魅力,這本書絕對是首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