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醫藥大學張永勛教授30多年來教授中藥學相關學科之講義及手稿,今匯集成書。全書內容採簡易的文字錶達,而各論的藥物分類則以其臨床治病之效用分類,更能符閤臨床醫療人員之查用,附錄則將91~92年中醫健保用藥量前300名之排行順序詳列,更增列臨床常用方劑50種,還有常用中藥材彩色圖片192幅,以供讀者學習閱讀之對照,也將已公告「可同時提供食品使材」之中藥品項明列。
本書為實用性極高的中藥學教科書,其發行將能幫助更多莘莘學子對於中藥學之學習,另外,各論藥物之內容,還簡述瞭各藥材之現代藥理研究結果,可供中藥研究學者之參考,更能增加臨床應用者之用藥信心。
作者簡介
張永勛
學曆:美國伊利諾大學藥學院 藥學博士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 藥學碩士
中國醫藥學院藥學係 藥學士
現職: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委員
經曆: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藥局 主任
中國醫藥學院推廣教育中心 主任
中國醫藥學院 主任秘書
何玉鈴
學曆: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 藥學博士
中國醫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 藥學碩士
現職:弘光科技大學護理係 助理教授
經曆:弘光技術學院護理係 兼任講師
黃世勛
學曆: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研究所 藥學博士候選人
陽明大學傳統醫藥學研究所 理學碩士
中國醫藥學院藥學係 藥學士
現職:颱中市上安中醫診所 藥師
經曆: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兼任講師
總論
第一章 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
第一節 中藥的起源
第二節 中藥學的發展
第二章 中藥的産地、採集與貯藏
第一節 中藥的産地
第二節 中藥的採集
第三節 中藥的貯藏
第三章 中藥的炮製
第一節 炮製的目的
第二節 常用炮製方法
第四章 中藥的作用
第一節 中藥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中藥的功效
第五章 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 四氣
第二節 五味
第三節 升降浮沉
第四節 歸經
第五節 有毒無毒
第六章 中藥的配伍
第七章 用藥禁忌
第八章 用藥劑量與用法
第一節 中藥的用藥劑量
第二節 中藥的用法
各論
第一章 解錶藥
第一節 發散風寒藥
第二節 發散風熱藥
第二章 清熱藥
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第三節 清熱解毒藥
第四節 清熱涼血藥
第五節 清虛熱藥
第三章 瀉下藥
第一節 攻下藥
第二節 潤下藥
第三節 峻下逐水藥
第四章 袪風濕藥
第五章 化濕藥
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
第一節 利水消腫藥
第二節 利尿通淋藥
第三節 利濕退黃藥
第七章 溫?藥
第八章 理氣藥
第九章 消食藥
第十章 驅蟲藥
第十一章 止血藥
第一節 涼血止血藥
第二節 化瘀止血藥
第三節 收斂止血藥
第四節 溫經止血藥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藥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劑
第一節 溫化寒痰藥
第二節 清化熱痰藥
第三節 止咳平喘藥
第十四章 安神藥
第一節 重鎮安神藥
第二節 養心安神藥
第十五章 平肝息風藥
第一節 平抑肝陽藥
第二節 息風止痙藥
第十六章 開竅藥
第十七章 補虛藥
第一節 補氣藥
第二節 補陽藥
第三節 補血藥
第四節 補陰藥
第十八章 收澀藥
第一節 止汗藥
第二節 斂肺澀腸藥
第三節 固精縮尿止帶藥
第十九章 湧吐藥
第二十章 殺蟲止癢藥
第二十一章 拔毒生肌藥
附篇
1. 藥用植物學的有關知識
2. 中藥化學成分的有關知識
最近剛看完《中藥學概論》的幾個章節,感覺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十分接地氣,一點也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學術著作。作者似乎很瞭解我們這些普通讀者的需求,不會用太多晦澀難懂的詞匯,而是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中藥的知識娓娓道來。讀到關於“藥食同源”的部分,我纔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普通的食物,竟然也蘊含著豐富的藥用價值。比如,書中對生薑、大棗的介紹,讓我重新審視瞭它們在我們飲食中的地位,不再是簡單的調味品,而是能夠調理身體的“小助手”。書中還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介紹中藥的劑型,比如湯劑、丸劑、散劑等等,並解釋瞭不同劑型在服用方式和吸收速度上的差異。這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有時候同一味藥,會有不同的服用形式,也讓我對自己服用中藥的方式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介紹一種藥材時,會順帶提及與之相關的古代醫傢的故事,這些生動的小插麯,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識變得活潑起來,也讓我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中藥學概論》在內容編排上頗具匠心。它並非簡單地按照藥材的功效分類,而是巧妙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閤。例如,在介紹常用中藥時,書中不僅列齣瞭它們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還深入探討瞭其炮製方法及其對藥效的影響。這一點對於我這個對藥材的“前世今生”都很好奇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驚喜。書中對炮製工藝的詳細闡述,讓我理解瞭為什麼同一種藥材,經過不同的處理後,其藥性會有如此顯著的變化。這背後蘊含著多少經驗的積纍和智慧的結晶,著實令人嘆服。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臨床驗案的簡要介紹,雖然篇幅不長,但足以讓我窺見中藥在實際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增加瞭書籍的可讀性和說服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復雜病癥的辨證論治思路的講解,雖然我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精妙之處,但能夠感受到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以及中藥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方式,使得我對中藥的認識更加立體和深刻,不再是停留在錶麵,而是開始觸及到其內在的運行邏輯。
评分最近剛翻閱瞭《中藥學概論》,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中醫世界的大門。書中對中藥的分類和藥性闡述,非常係統清晰,即便我這樣一個中醫小白,也能大緻理解。作者沒有迴避中藥的復雜性,而是用一種非常包容和解釋性的方式,讓我去感受其中的奧妙。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四氣”和“五味”的解讀,雖然最初覺得有些抽象,但在作者的引導下,我逐漸體會到它們在中醫辨證論治中的重要作用。書中對一些具有代錶性的中藥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不僅僅是它們的功效,還包括瞭它們在植物形態、生長環境上的特點,這讓我感覺對這些藥物有瞭更立體的認識。讀到關於中藥炮製的章節時,我著實被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所摺服,原來一個小小的藥材,經過復雜的炮製過程,竟然能夠發生如此神奇的變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中醫藥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介紹,讓我感受到瞭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也讓我對它産生瞭更深的敬意。這本書讓我覺得,中醫藥並非是什麼神秘不可觸碰的東西,而是充滿智慧和人文關懷的傳統醫學。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中藥學概論》,封麵設計樸實無華,但正是這份不加修飾的真實感,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雖然我並非科班齣身,對中醫藥的瞭解也僅限於一些皮毛,但書中的開篇便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導我走進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領域。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從“什麼是中藥”、“中藥的起源與發展”這些基礎性的問題入手,仿佛一位慈祥的長者,循循善誘,將我帶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古代醫者在山野間跋涉,采集草藥的身影;我仿佛聽到瞭藥材在爐火上熬煮時發齣的悠長嘆息。書中對一些常見中藥的藥性、功效的介紹,也並非枯燥的羅列,而是結閤瞭生動的藥理知識和曆史典故,讓我對這些“老朋友”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比如,講到當歸時,書中並沒有簡單地說它補血活血,而是詳細解釋瞭它如何通過促進血液循環來達到這些效果,甚至還穿插瞭關於當歸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描寫,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關於中醫藥的文化讀物。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沒有驚心動魄的篇章,卻在不經意間,點燃瞭我對中醫藥的濃厚興趣。
评分對於我這樣對中醫藥有初步瞭解的人來說,《中藥學概論》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中藥的名稱和功效,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中藥的藥理作用、炮製理論以及在不同病癥中的應用。例如,書中在解釋某些中藥的解毒原理時,會引入一些基礎的生物化學概念,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細節,但能夠感受到作者試圖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中醫藥的療效,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很有說服力。讓我感到特彆受益的是,書中對一些常見復方中藥的講解,不僅僅是分析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還深入探討瞭不同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的機理,以及如何通過配伍來增強療效或降低毒副作用。這讓我理解瞭中醫“整體觀念”的精髓,以及復方中藥的獨特魅力。書中對於一些罕見病癥的中藥治療思路的介紹,也拓展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瞭中醫藥在應對復雜疾病方麵的潛力。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內容嚴謹而又全麵,適閤想要深入瞭解中醫藥學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