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是展現人的存在感的重要途徑,因為人的存在並不是一種固定的實在,而是可以被不斷建構和重構的反思性的實在,對自己進行敘事,也是讓自我處於反思和變化之中。自傳是最能體現傳主之自我反思與認同理解的文類,本書分從共時與曆時兩種不同時距段落,係統性地考察颱灣社會中的自傳文本,並嘗試將其與學校教育結閤,探討如何藉由自我敘說,將成員間不同的主體性、興趣、意圖和承諾都帶入互動中,並學習在公共領域中理解他人,開展個人生命。
本書指齣,故事並非是外在於我們的一套敘述或言說的規則,故事的存在體現瞭說者的視角、透過事件序列所傳達的意義及其與聽者的關係。其不僅是一種錶情達意的工具或文體,更是攸關知識的證成、文化的調諧與社會的參與等涉及互為主體性的語用行動。
這是國內第一本將自傳文本、教師知識與敘事課程三者相結閤,並探討颱灣社會成員間之自我理解、敘事認同及其變遷的學術專著,其對以「朝嚮西方民主製度」為努力目標,且多元族群與新移民並存的颱灣社會,亦有啓發性的意義。全書齣乎傳播,入乎社會,發乎文學,止乎教育,其兼具創新、跨學門與主體重構的特色,尤其適閤文學、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與教育學等領域,對於敘事探究與自我發展感興趣之修習者、教師或研究人員作為研讀及參考之用。
作者簡介
鬍紹嘉
政治大學新聞係碩士、博士。研究領域為:書寫、敘事與認同;傳播教育;溝通倫理。現為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係助理教授。教授課目包括:敘事與認同、溝通倫理、訪談分析與寫作、傳播理論與方法。
緻謝
第一章 緒論
壹、主體的復歸與生命的開展:從旁觀者到行動者
貳、關鍵概念的考察與本書的章節架構
第一部 文本考察
第二章 交叉口:初探一九九○年代後期的性彆、敘事與自我
壹、議題浮現:私我敘事中的性彆意涵
貳、性彆、語言與自我呈現
參、研究方法
肆、文本分析與作者訪談
一、徐璐《暗夜倖存者》(1998)和賴東進《乞丐囝仔》(2000)
二、林正盛《未來,一直來一直來》(2001)和柯淑卿《一隻蝴蝶飛過》(2001)
伍、發現與小結:新韆禧年之際,不同性彆自我的流動與交會
第三章 個人敘事的社會存在:颱灣自傳作品的傳播者考察與內容分析(一九五○?二○○四)
壹、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颱灣自傳∕自我文本的社會考察
貳、文獻探討及研究問題:自傳、個人與社會
一、自傳與個人
二、自傳與社會
三、研究設想與研究問題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的定義
二、抽樣過程
三、變項的尋繹與分析方式
肆、資料描述與交叉分析
一、誰在寫自傳
二、為什麼寫自傳
三、自傳都寫些什麼
四、自傳如何呈現
伍、發現與討論
一、不同時段、年齡、性彆與族群的敘說呈現
二、討論與建議
第二部 課程探究
第四章 教育、敘事與個人發展
壹、前言
貳、知識、敘事與學校教育
參、教師知識、專業認同及教師敘事
肆、師生對話、課程故事和敘事探究
第五章 「說故事」的課程實踐與敘事探究:傳播教室?的知識、自我和關係
壹、失落的環節:「人」在國內傳播教育與相關討論中的缺席
貳、課程尋曆與研究施作:「說故事」這堂課是怎麼來的?如何探究其中的課程故事?
參、課程故事:教師眼中的課程施作與課堂互動
一、波摺和反饋
二、反省與調整
三、成果及迴響
肆、課程理解:上課同學的迴饋和反應
一、兩種曆史
二、他人的注視與自身的形象
三、「知識」VS.「認識」
伍、課程檢視:來自係上教師及情境之外的專傢的觀察、分享與建議
一、跟既有的學習方式打仗
二、課程在「溝通知能」與「生命故事」間遊移
三、對故事嘉年華的看法與未來課程施作的建議
陸、補闕的拼圖,流轉的故事:教室?的風景與小徑
一、對知識—教育的想像與課程體驗
二、課堂對話和道德願景
三、成員關係和自我整飾
第六章 結論:敘事、自我與認同在颱灣
壹、進入社會發展期程中的個人生活與自我敘事
貳、總結與前瞻:自我敘事的曆史圖景與行動實踐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錶目次
錶2-1 《一隻蝴蝶飛過》中的主要生活與事件年錶
錶3-1 1950?2004年間自傳文本之母體數與樣本數
錶3-2 自傳與社會中的性彆和族群(百分比)
錶3-3 自傳與社會中的年齡和教育程度(百分比)
錶3-4 傳主的領域專長(百分比)
錶3-5 傳主的寫作理由(百分比)
錶3-6 不同性彆、年齡與族群之傳主的寫作理由(以排序第一者計算之)
錶3-7 自傳的敘說主題(百分比)
錶3-8 不同性彆、年齡與族群之傳主的敘說主題(以排序第一者計算之)
錶3-9 自傳的敘說時序(百分比)
錶3-10 自傳的展演核心(百分比)
錶3-11 不同性彆、年齡與族群之傳主的敘說時序(以排序第一者計算
錶3-12 不同性彆、年齡與族群之傳主的展演核心(以排序第一者計算
錶5-1 第一年的課程大綱
錶5-2 第二年的課程大綱
老實說,我剛拿到《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這本書時,對“文本考察”和“課程探究”這兩個詞稍微有些距離感,總覺得會有些學術氣息過重,不太容易讀進去。但當我開始閱讀,尤其是讀到關於“敘事”如何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時,我發現自己完全被吸引住瞭。這本書並沒有把“敘事”局限於文學作品,而是將其拓展到瞭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麵麵,比如傢族故事、個人迴憶、甚至是我們對未來的規劃,都構成瞭一種敘事。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探討“自我”與“認同”時,並沒有采取那種高高在上的論述方式,而是通過大量鮮活的案例,展現瞭敘事如何在我們日常的互動中,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在社會文化的語境下,悄然塑造瞭我們的身份。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多元認同”的討論,這在當今颱灣這樣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社會裏,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並非隻有一個單一、固定的“自我”,而可能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擁有著多重的身份。而這些多重的敘事,並非相互排斥,反而可以形成一種豐富而立體的自我認知。在“課程探究”的部分,我看到瞭作者是如何將這些深刻的洞察,轉化為一種鼓勵學生去自我探索、去理解差異、去擁抱多元的教學理念。我期待能從這本書中找到更多啓發,如何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去勇敢地講述自己的故事,去理解他人的故事,去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自我認知,以及更具理解力的社會。
评分翻開《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本關於文學評論的嚴肅論著,但讀下去纔發現,它其實更像是一場跨越學科的知識探險,而且目的地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開篇就點明瞭“敘事”不僅僅是小說、故事裏的情節,它是一種我們每個人都在參與、都在創造的溝通方式,也是我們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基本框架。這本書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拆解瞭敘事是如何在無形中構建我們的“自我”的。我看到書中舉瞭許多生動的例子,有的是來自經典的文學作品,有的是源自我們日常的對話,甚至是一些社會事件的解讀,都巧妙地揭示瞭敘事背後隱藏的權力關係、文化影響以及個體經驗的獨特性。對我來說,這就像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原來,我們所相信的“事實”,很多時候都是被敘事所“編織”齣來的,而我們對自己身份的認知,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在與人溝通時,我所使用的敘事方式是否恰當,是否能夠真正地傳達我的意思,是否會無意中塑造瞭彆人對我或對某種現象的認知。這種自我覺察的過程,雖然有時會讓人感到些許不安,但長遠來看,無疑是走嚮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意義的連接的重要一步。
评分我嚮來對那種能夠將宏大理論與個人經驗巧妙融閤的書籍情有獨鍾。《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讓我沉醉其中的作品。它沒有止步於對“敘事”這個概念的理論闡述,而是以一種非常細膩和人性化的方式,展現瞭敘事在塑造我們“自我”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我特彆被打動的是書中對於“破碎敘事”或“失落敘事”的探討,它觸及瞭那些在生命旅程中,可能因為創傷、遺忘或壓抑而未能完整呈現的故事。作者沒有迴避這些可能令人不適的話題,反而通過對文本的深入剖析,引導讀者去理解這些“未說齣口”的故事是如何在我們內心留下痕跡,又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的決策和情感。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對他人的理解,更是一種對自我的審視。我開始迴想自己生命中那些模糊不清、難以言說的片段,思考它們是否也構成瞭一個不完整的敘事,是否也需要被看見、被整閤。書中的“課程探究”部分,更是提供瞭一個讓我有機會去實踐這些思考的平颱。我看到瞭如何將文本分析的方法,轉化為一種溫和而有力的引導,去幫助他人,或許是我的朋友、傢人,甚至是我的學生,去梳理他們內心的敘事,去尋找那些可能被遺忘或壓抑的“自我碎片”。這種探索過程,我相信不僅能促進個體的成長,也能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更深的理解和共情。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一聽就讓人覺得很有深度,特彆吸引我這種在教育領域打滾多年的老師。最近教瞭幾個需要學生自己去挖掘故事、梳理心路曆程的單元,過程中發現學生在“我是誰”、“我為什麼會這樣做”這兩個問題上常常感到迷茫,甚至有些學生因為無法清晰地認識自己而産生焦慮。我一直覺得,教育不應該隻是知識的傳遞,更應該是一種幫助學生構建自我、認識世界的過程。這本書的標題恰恰點齣瞭這個核心,它不是空泛地談理論,而是從“文本考察”切入,這讓我很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論,教我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故事來理解敘事的力量,進而認識到敘事如何塑造瞭他們的自我認知和身份認同。同時,“課程探究”這部分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非常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可操作的教學案例或設計思路,讓我能在課堂上真正地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落地,幫助我的學生走過迷惘,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定位。尤其是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價值觀多元的時代,如何讓年輕一代在紛繁復雜的聲音中,錨定自己的自我,形成健康而穩定的認同感,是教育工作者麵臨的巨大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啓示,讓我能夠更有效地引領我的學生,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增長知識,更能豐盈內心。
评分作為一名在大學裏開設“社會學導論”課程的老師,我一直苦於如何讓我的學生真正理解“社會建構”這個概念。很多時候,他們會覺得社會學是一堆理論,與他們的生活脫節。《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這本書,恰恰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書中關於“敘事”如何成為個體和社會形成認同的基石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將抽象理論具體化的可能性。我特彆喜歡書中探討“集體敘事”如何影響群體認同的部分,這與我在課堂上講解的民族認同、性彆認同等議題息息相關。通過分析不同社會群體所建構的不同敘事,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為什麼我們會形成特定的價值觀、行為模式,以及為何社會中會存在各種矛盾和衝突。我設想,或許可以選取書中的案例,引導學生去分析特定曆史事件或社會現象背後,不同視角所呈現的敘事差異,從而理解“曆史”並非單一的鐵闆一塊,而是由多元敘事交織而成。此外,書中關於“課程探究”的部分,讓我對如何設計課堂活動有瞭新的靈感。如何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甚至是創作短片的方式,去體驗和反思敘事的力量,去嘗試建構屬於自己的、更積極的自我敘事,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能夠啓發教學創新、深化學生社會認知理解的實踐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