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如影隨形,今日大眾傳媒不僅深深介入社會,更是促成學校體製改變的最主要力量。在媒體混雜的資訊時代,「媒體素養」是二十一世紀公民必要的識見與能力,而「媒體素養教育」即是瞭解媒體與教育的最新觀念或途徑。
本書是「媒體素養教育學」的入門書,主要針對九年一貫教育站在第一綫的老師,及在師資培育機構裏進修的準老師而寫。作者以媒體在校園所形成的新環境,揭櫫媒體素養教育之重要性,並深入當代相關領域之重要理論,汲取媒體素養的基礎知識,進而發展落實媒體素養教育之教學策略和具體方法,培養新世代學子兼具探索思辨媒體訊息的新素養。
作者簡介
吳翠珍
1958年生於颱南縣, 國立師範大學社教係學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媒體工學碩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傳播博士, 現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係副教授兼媒體素養研究室召集人,學術領域:媒體素養與教育、兒童青少年與媒介。陳世敏--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 政大新聞係副教授、教授(退休), 學術領域:媒體素養與教育、傳播思想史。
第一章 ?什麼需要媒體素養
第一節 媒體是環境
第二節 媒體是學童的第二套課程
第三節 媒體素養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第四節 本書結構
第二章 媒體素養的意義
第一節 媒體素養的意義
第二節 「媒體識讀」跟「媒體素養」有差彆嗎?
第三章 媒體素養教育學
第一節 媒體素養的學術基礎
第二節 媒體素養作為一個教育學領域
第四章 媒體素養主要麵嚮的內涵
第一節 瞭解媒體訊息內容與符號特質
第二節 思辨媒體再現
第三節 反思閱聽人意義
第四節 分析媒體組織
第五節 實踐媒體近用
第五章 媒體研究的知識版圖
第一節 文本、再現與類型
第二節 製碼與解碼
第三節 涵化理論與框架理論
第四節 意識型態
第五節 刻闆印象
第六章 媒體形式
第一節 大眾傳播的特性
第二節 媒體發展的曆史文化脈絡
第三節 理解媒體與社會關係的三個途徑
第七章 媒體體製
第一節 報業四種製度
第二節 社會責任與傳播政策
第三節 全球化與地方化
第八章 媒體素養教育學
第一節 教學哲學:釋放與賦權、自省與對話
第二節 教學目的:培養思辨與傳播權能力
第三節 教學技術:體驗與融入式教學、流行文化教學
第九章 媒體素養教學策略
第一節 文本分析
第二節 脈絡分析
第三節 個案研究
第四節 改作與模擬
第五節 動手做
第六節 整閤媒體素養教學
第十章 媒體素養教育的實踐
第一節 媒體素養教育與九年一貫課程目標關係
第二節 國語文領域
第三節 社會領域
第四節 健康與體育領域
第五節 藝術與人文
第六節 綜閤活動領域
第十一章 報紙當課本
第一節 報紙當課本
第二節 「報紙當課本」的吸引力
第三節 各學科領域使用報紙的方法舉隅
第十二章 健康素養
第一節 健康素養的意義
第二節 媒體與健康
第三節 醫病新關係
第十三章 傳播權利
第一節 傳播權利
第二節 接近使用媒體權(近用權)
第三節 媒介內部自律和他律
第四節 建構「健康媒體社區」
第十四章 二十一世紀的素養觀
第六節 媒體素養的幾個重要爭論
第七節 結論─擴張中的媒體素養
第八節 新素養
附錄:相關網站
自序
這本《媒體素養教育》的主要讀者對象,是九年一貫教育站在第一綫的老師,以及還在師資培育機構裏進修的準老師。當然,對一般想要瞭解媒體素養是啥麼碗糕的人,這也是一本介紹性的入門書。
媒體素養成為社會話題和教育關懷的曆史,幾乎和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曆史一樣長久,但真正進入學術領域,還是二十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的事。我們不禁要問:七十年代之前,我們這個世界到底怎麼瞭?為什麼社會不早不晚,會在這個時候開始關心媒體素養的相關問題?
正是社會大環境的變動──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不論在那一個戰場,歸結到最後,都離不開現代大眾傳播的身影。大眾傳播,或媒體,深深介入瞭社會,甚至如同若乾理論傢所說大眾傳播是促成學校體製改變的最主要力量,令我們無法忽略媒體與教育韆絲萬縷的關係。媒體素養便是瞭解媒體與教育的最新觀念或途徑,在我國還不太為人所注意。這個觀念或途徑,從媒體的社會發展過程來議論媒體對教育的影響,不論深度或層麵,都遠遠大過一般人的理解。
沒有人不關心教育。如果媒體素養有助於我們觀察、理解、分析教育的錶相與實相,那麼,媒體素養就取得瞭進入學術殿堂的身分證。這正是本書間接要論證的主題。
直接的理由是為中小學教師和準教師撰寫一本媒體素養的入門教科書。坊間也有「媒體素養」或「媒體識讀」大學用書,但讀者對象是一般大學生。我們覺得,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大學學生的需要畢竟不同。當然,中小學老師和教育大學學生也是公民,可以去接觸一般的媒體素養知識和技能。不過,他們是教育工作者,他們如
果想接觸媒體素養的話,一般的大學教材不但不夠,也不一定適宜。
我們無需把媒體素養「神話化」,活靈活現說它有多神奇。相關課程在國外大學的語文、社會學、文化研究的領域裏,作為人文通識教育的一部份行之有年。國外有幾所大學傳播學院係和教育學係先後開設瞭媒體素養的碩士學位課程,至於一般大學或研究所的課程結構中,有媒體素養或媒體研究之類的科目的,也不少見。
颱灣有十幾所大學,包括高雄空中大學和九所社區大學,先後開設瞭媒體素養的課程。慈濟大學和世新大學甚至設計為大一新生的通識核心科目。教育大學方麵,國立颱北教育大學的「教育科技與傳播研究所」與市立颱北教育大學的「兒童發展研究所」把媒體素養做為教學重心之一,以及其他幾所教育大學的教學科技係所也有類似的計畫。姑不論媒體素養的路在颱灣會如何走下去,一本專為高、國中、小學教師和準教師編寫的媒體素養教科書,似有需要。
兩位作者都在大學教書,媒體方麵的。按照一般想法,我們的任務是為傳播媒體造就初級工作人纔,為媒體産業所用。這些年來我們分彆把六百、一韆位耳提麵命的學生,而且很少例外都是極為優秀的學生送齣校門。學生分為兩類,一類馬上「社會化」瞭,同行怎麼做他就怎麼做,老闆要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從報紙新聞的署名、電視新聞記者直接麵對鏡頭,看到他們在綫上努力,可是他們的作為卻讓我們震驚。另一類「有感覺」──我們稱之為「有感覺」的學生,大約會在上工三個月後迴校,嚮他熟識的老師傾吐:為什麼現實是這樣?教室與現實為什麼差那麼遠?我應該隨波逐流嗎?
老實說,做為老師,我們也有難處──有許多許多的難處。我們多半隻能傾聽,跟這些過去的學生一同哀嘆為什麼媒體那麼爛、環境那麼壞,互相取暖,說最壞的已經過去瞭。
偶爾在餐館吃頓飯,聽見隔桌客人指著電視新聞質問:「你看,那麼爛的新聞,不曉得他們學校老師怎麼教的!」我們都習慣低著頭,默默扒飯。媒體真的很爛,我們知道。我們又能說什麼呢?那位正在E N G 上「重建現場」的過去學生,在校時是何等優秀。
這種恨不得隱名埋姓的場閤,多到無法一一列舉。這幾年為瞭推展媒體教育進入學校,隻要有機會去校長或教育行政人員研習的場子,我們南北奔波,幾乎無役不與。不論是國中校長的研習或國小校長的演講,在侃侃大談媒體教育對當代學生的重要性之後,校長們最後的發問都隻有一種問題:「教授,可不可教一下,當我們的權利被媒體侵害瞭,該如何因應?」
有次國中校長研習中有位校長說起自己學校的慘痛經驗,大意是:學校營養午餐有剩餘的飯菜,校方好意將未食用過的白飯與未經烹煮的新鮮青菜贈予遊民與低收入戶,此事在媒體上披露的內容卻變成「學校將餵食豬隻的餿菜給遊民食用」,看瞭報導的校方氣急敗壞地要求媒體更正,對方卻錶示「學校將餵食豬隻的餿水給遊民食用」這樣的內容纔有效果與賣點,更正後就沒什麼可看性!學校的形象大受打擊,校方卻無能為力。
國小校長的演講也聽到不堪聞問的例子:校內一位體重過重的學生,放學途中被媒體尾隨跟拍,途中媒體記者購買炸雞、速食等高熱量食品,接著要求學生「吃給媒體拍」,更要求學生解開衣扣,讓鏡頭特寫臃腫身體,因為這樣比較「有畫麵」。
麵對著上百位的校長望著你,尋求解鈴還需係鈴人的解答時,心頭頓時湧起陣陣心酸。
這些年我們的教書生涯充滿瞭類似的挫摺。老實說我們比那些迴校哭訴的學生更需要被輔導,因為不知為何而戰──姑且套用電視政論節目的流行語。我們不禁抱怨為什麼大眾居然這麼不瞭解教傳播的大學老師淌著血淚的心。
作者之一某天不小心坐在某著名投顧公司高階主管身邊吃飯。又來瞭,那些陰魂不散的電視新聞。要來的,總是逃不掉,他開始指著電視罵;至於作者,許久之前已經學會瞭不嚮陌生人錶明身分瞭。
他說:「我每天工作纍得要死,迴到傢想看看電視新聞,可是轉來轉去每一颱都一樣!我怎麼看得下去!」
作者一時愣住瞭,手拿著碗筷僵在那裏,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記不清楚有沒有當場掉淚。
他說得沒錯,「轉來轉去每一颱都一樣(爛)」。這是個人的經驗。可是整體來看,電視上近百個基本頻道,不算自行額外訂閱的頻道,每天播齣這麼多的節目,其實當中有不少好節目,隻是它們在茫茫大海裏浮瀋,等待著被發現。颱灣的電視生態,一句話:爛戰一場。除非有閑人、除非專傢,否則隨機選颱,你很難不看到貌
似重復的爛節目。
這就說到重點瞭:民眾需要被教導在資訊之海裏的求生術──需要學會與媒體共處,也需要學會如何尋找自己需要的內容,善用媒體,做積極的用途。換句話說,民眾需要具有「媒體素養」。不是沒有好節目與有用的資訊,而是沒有知識去找到好節目、好資訊。
看電視需要以「知識」(常識)為前提,就像買股票需先做功課,纔不至於落得血本無歸一樣。前麵提到的那位投顧專傢,在電視機麵前,顯然是廣大未做功課的觀眾之一。
當然,媒體素養的教育工作需從小開始──或者,從工作流程來看,先從青少年的老師開始。
幾場偶遇,竟使我們過去的工作有瞭意義。本書是過去十年作者兩人參與媒體素養教育工作的學術記錄和工作反省。第一章的開頭真實故事,應該可以迴答為什麼這個教育工作如此迫不及待的問題。
撇開學位、學程的課程結構不談,像媒體素養這樣的新領域,一本專為教育工作者寫的入門教科書,我們覺得應該滿足下列的條件。
第一,適閤第一門課使用。像所有高等教育領域或學科一樣,一般認為學科的主要組件是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價值論。反映在入門課各章節的內容,實際操作上應該要方方麵麵,簡要地涉及這個領域的知識曆史、基本概念、重要主題或理論之類的實質內容、思想方法、價值判斷等等。探討媒體素養的由來、意義以及媒
體素養如何走進教育學,是本書第一部份的主要內容。
第二,入門課最要緊的,是強調周全。雖然掛一漏萬在所難免,但情有所鍾式的一傢之言,針對少數主題絮絮不休,卻不見得是好的入門教科書。媒體素養的林林總總,一般認為問題源自媒體(這是道德傢的歸因。學術上,公平地說,問題源自媒體與社會的互動),所以研究媒體是無可迴避的。媒體研究因而構成本書的第二部分內容。一般討論媒體素養,通常假定學習者具有媒體方麵的先備知識。傳播科係學生也許如此,教育科係學生並無媒體研究的相關背景。既然本書將用在基礎科目的課堂上,教育科係背景者瞭解媒體的知識、媒體形式、媒體體製等內容,無疑是基本修練的一部份。
第三,入門課重在綱舉目張,為後續科目畫齣眉目,暫時不問過多的細節纔是正道。所以,本書的每一章節,從整個課程結構來看,或多或少是後續科目的導言。每一章節,如資源許可,可單獨成課。第三篇談到媒體素養的教育哲學、教學策略、教材教法,是教育工作者最關心的部分,也是學術上值得依循在地的實踐狀況而
繼續發展的領域。
第四,概論課一方麵要掌握全貌,另一方麵要能指齣這個領域的遠景。本書作者稱之為「媒體素養教育學」的東西,實際上是相當新的一個教育議題,學者之間見解殊異,地區之間需求不同,所以在教育上有多種可能。作者在第四篇交代瞭變動中的媒體素養教育,內容包括瞭健康素養、傳播權利、二十一世紀的素養觀。
素養是睏而知之、從學習與行動中得來的,其養成過程就如民主素養、資訊素養一樣,需有一定的內容、方法、步驟,並在現實世界裏得到實踐和曆練。媒體素養種種議題,不會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尤其跨國比較時得到的共相與殊相,隻有放在該國特定的社會時空下來瞭解纔有意義。寬鬆來講,媒體素養已經成為一個學術的
新領域,但它的內涵還在發展之中。
實踐和關懷不是媒體素養這個領域所獨有,但媒體素養終究需要經由「教育」的途徑來實踐,這一點,可以說相當深刻地切割瞭當前媒體素養相對於其他學科或領域的學術位置。換句話說,媒體素養教育的重心,在於在地的教育實踐和行動,不在知識的傳授。矛盾的是,作者不能免俗地隻能以文字(一本書)來溝通有關媒體素養的事。這樣的文字建構過程,充其量隻是在召喚「人」這個「媒介」齣來行動,不是行動本身。這些「人」,就是本書設定的目標讀者中小學老師和準老師。
《媒體素養教育》一書完稿,剛好總結瞭作者兩人在這個領域的十年學術生涯。1 9 9 6 年開始,作者先後投入媒體通識教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政大「通識教育」開課,並在1 9 9 9 年規劃完成大學的媒體素養通識教育課程,確定以「媒體素養」一詞取代媒體教育、媒體識讀教育。在此期間,作者兩人推動成立「政大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規劃富邦文教基金會的中小學媒體素養教育推廣工作,為在職教師舉辦研習課程,參與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的討論與撰寫,以及加入日本東京大學「情報學環」的媒體素養五年工作會議。
令人極端難堪的是:這段期間恰是颱灣民眾見證瞭媒體集體嗜血、集體抓狂、集體反挫的荒謬年代,此時談媒體素養,真叫人有不知人間何世之嘆;更令人不解的是,立法院在少數立法委員堅持之下,刪去教育部所有有關媒體素養教育的業務經費,緻使教育部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委員會工作完全停擺。而刪除的理由竟然是:
教育部推動的所謂媒體素養教育,背後的真正目的是要教導民眾不要收看在野黨人士的節目!
想起由來已久的一個現象:政治纔是媒體的亂源,因為有些政治人物就是處心積慮要搞臭媒體,好從中漁利。看來,睏難纔剛要開始。
還好有你們同行,使媒體素養教育之路走來不寂寞。作者由衷感謝政大的工作夥伴馮建三、郭立昕、盧非易、方念萱、陳百齡、林芳玫、孫秀蕙,媒體素養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鄭如雯、張雅嵐、陳人和,以及多年來擔任助理工作的諸位研究生。也感謝在第一綫推動媒體素養教學實驗的颱北縣永定國小團隊,尤其是郭正雄校長和
潘葉棻老師,還有政大實小退休教師張麗華、北新國小張嘉倫老師、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許多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所擔綱的推廣活動、教材製作與教案編寫工作,是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多年來所關心與挹注的,而公共電視也製播11 7 集「彆小看我」媒體素養教育節目,我們也應用節目內容,齣版二冊媒體教育教師手冊。東京大學「情報學環」的媒體素養教育工作,包括以水越伸教授為核心的研究小組,以及當時還是博士生的劉雪雁小姐,對我們啓發很多。聯廣公司名譽董事長賴東明先生,提攜作者之一前往日本近距離觀察日本媒體界積極參與媒體素養在中小學的推廣,令人大開眼界:原來,媒體素養教育也是媒體企業的事,不隻是教育界的事。
當然,在媒體素養教育這件事上支持過我們的,還有不少人與學生,無法在此一一列舉芳名。我們的感謝,一樣言不盡意。
最後要感謝兩傢人的支持。他們始終如一,無怨無悔。也許隻是鼕夜裏一盞熱茶,一通催促早些休息的電話。平淡至極,溫馨至極。
吳翠珍、陳世敏 於政大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
2006年鼕至
我最近在圖書館藉到一本叫做《島的聲音:颱灣民間音樂的迴響》的書,真的,這本書徹底把我拉進瞭颱灣豐富多元的音樂世界!我平常聽音樂習慣瞭流行歌,偶爾聽聽國樂,但真的很少去留意到那些來自民間,來自不同族群的聲音。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引路人,帶我走進瞭那些充滿故事的鏇律裡。 書裡麵的內容非常紮實,從原住民的古調、客傢山歌、閩南的唸歌,到布袋戲、歌仔戲的音樂,作者都做瞭非常詳盡的介紹。而且,它不隻是告訴你這些音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解釋瞭這些音樂是如何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發展,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和文化意義。我記得有一段在描述原住民的祭歌時,作者引用瞭許多採集來的口述歷史,描述瞭歌聲如何在祭祀儀式中,連結人與神靈,連結過去與未來,那種神聖和莊嚴感,就算隻是讀文字,也彷彿能聽見那穿透靈魂的歌聲。 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探討瞭這些民間音樂如何影響現代颱灣的音樂創作,以及在現代社會中,這些傳統的聲音如何被重新詮釋和傳承。讀完這本書,我對颱灣的音樂不再隻是被動的聆聽,而是開始有瞭主動的探索和欣賞。那些古老的鏇律,不再是遙遠的記憶,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活態文化,深深地打動瞭我。
评分天啊,我最近挖到一本神書,叫做《看見颱灣》,真的,這本書根本是打開瞭我對颱灣的另一個視角!平常我們看新聞、看電視,常常都是被動接收,很多東西都模模糊糊的。但這本書不一樣,它用非常非常細膩、而且充滿人文關懷的角度,帶你重新認識這片土地。 書裡麵有很多關於颱灣生態、地景的故事,不是那種冰冷的科學報告,而是用非常生動的筆觸,描寫瞭颱灣的山川、海洋、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人們。我記得其中有一篇講到颱灣的濕地,作者花瞭好多時間去觀察,記錄瞭各種鳥類、植物的生命週期,甚至還描述瞭濕地在不同季節、不同光線下的變化,那種細膩的觀察力,讓我感覺自己好像也跟著作者一起潛入水底,感受那份寧靜與生機。 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颱灣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像是關於環境保護、都市發展對自然造成的衝擊,書裡都有深入的探討,但又不是那種一味批判的口氣,而是帶著反思,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與這片土地的關係。讀完之後,我真的覺得颱灣不隻是一座島,更是一個充滿故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這本書不隻是一個記錄,更是一份情感的傳承,讓人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這片土地。
评分最近剛讀完《颱灣建築的時光膠囊》,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颱灣的建築就隻是那些現代的高樓大廈,不然就是老舊的日式建築,但這本書卻帶我重新認識瞭颱灣建築的多元性和歷史厚度。它不是那種論文式的學術專著,而是用非常親切、帶著情感的筆觸,去記錄和解析颱灣的建築。 書裡麵收錄瞭非常多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建築案例,從早期的廟宇、街屋,到日治時期的官署、洋樓,甚至是戰後的美援時期建築,作者都做瞭非常細膩的描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裡有一段關於颱灣傳統廟宇建築的介紹,作者不隻分析瞭其建築結構和裝飾藝術,更深入探討瞭廟宇在颱灣人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承載著在地社區的歷史記憶和信仰文化。那種對細節的觀察,像是屋簷上的雕刻、牆壁上的彩繪,都彷彿訴說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 而且,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將建築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甚至政治背景緊密結閤。你會發現,每一棟建築,都像是這個時代的見證者,記錄著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觀念,以及時代的變遷。讀完這本書,我走在颱灣的街頭,開始會不自覺地觀察周遭的建築,它們不再隻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而是充滿瞭歷史的溫度和人文的深度,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刻的連結和感動。
评分我最近讀完的《百年老店:颱灣的軌跡》這本書,真的讓我對颱灣的產業發展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自己對颱灣的經濟發展算是有概念,畢竟周遭的親友很多都從事相關行業,但這本書卻帶我走進瞭一個我從未深入觸及的領域:那些歷經時代變遷,卻依然屹立不搖的百年老店。 書裡麵的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場濃縮的颱灣經濟史。作者採訪瞭許多傳統產業的經營者,從製餅的老師傅,到經營布行的傢族,每一個故事都充滿瞭智慧和韌性。我記得其中有一篇講述一傢經營超過百年的茶莊,作者詳細記錄瞭他們如何在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時期,甚至到今日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斷調整經營策略,如何在傳統中求創新,又如何在變遷中守住初心。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非隻是簡單的報導這些老店的成功,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們麵臨的挑戰:人纔斷層、市場變化、還有傳統手藝的傳承問題。這些真實的睏境,讓這些老店的故事更加立體,也讓我反思,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珍貴的產業遺產。讀完這本書,我對颱灣的「隱形冠軍」有瞭更深的敬意,也對颱灣經濟發展的韌性與深度,有瞭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最近真的被《島嶼傳說》這本書給震撼到瞭!我以為自己對颱灣的歷史已經算瞭解瞭,畢竟從小到大歷史課本也是這樣讀過來的,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想像。它不是那種照時間順序、枯燥乏味的史書,而是從一些非常獨特的角度切入,把颱灣從古至今的那些重要時刻,那些被大傢遺忘的角落,都活生生地展現在我眼前。 書裡麵有好多讓我驚呼的細節,像是關於荷蘭時期、西班牙時期,甚至是更早期的原住民文化,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歷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當時人們的生活、他們的信仰、他們與這片土地互動的方式。有幾段描述真的讓我起雞皮疙瘩,例如在介紹大航海時代的颱灣時,作者描寫瞭當時冒險傢的野心、原住民的抵抗,以及各種不同文化碰撞的火花,那種張力十足,讓我彷彿置身其中,感受歷史的洪流。 而且,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將許多學術研究的成果,用非常通俗易懂、甚至帶點文學色彩的方式呈現。你會讀到許多有趣的軼聞、傳說,這些都讓原本可能嚴肅的歷史變得更加鮮活、更有人味。讀完之後,我對颱灣的歷史不再是課本上的幾行字,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畫麵、有血有肉的人物,每一個事件都變得有意義,也讓我對「颱灣人」這個身份,有瞭更深層的理解和認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