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紀錄2007年,中原大學師生前往非洲馬拉威協助當地愛滋診所建立電子病曆的過程,8位師生與當地醫療人員、愛滋病患者、當地人互動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敘述愛與責任的故事,讓讀者瞭解時下青年如何透過跨國的誌工服務得到全新的視野與體會。
本書主要分成四大單元,依照馬拉威誌工團的籌畫、推演、實現過程分為「第一單元:意外的旅程」、「第二單元:艷陽下,我們敲打著鍵盤」、「第三單元:馬拉威初體驗」、「第四單元:麯終人不散」,主要介紹2007年中原大學資管係前往非洲馬拉威進行電子病例係統架構與教學的過程,透過過程的林林總總,要導引齣幾個重點,一是誌工服務的正確概念與實現,二是對於不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作者簡介
中原大學友.愛.資數位服務團
為瞭協助推廣愛滋病電子病曆係統,並教育學生身體力行世界公民的職責,中原大學主任秘書吳肇銘領軍,帶領資管係與心理係共7位學生,組成「友.愛.資數位服務團」,前往飛往遠在一萬公裏外的非洲邦交國馬拉威,進行一係列國際關懷與建置、推廣「愛滋病電子病曆係統」的任務,充分發揮所學,服務人群。
友=友誼
愛=愛心
資=資訊科技
推薦序
桃園縣長硃立倫
分享書中的誌工服務體驗可以發現許多感動,從鄰裏協助開始擴大關懷對象,中原大學資管係師生前往非洲馬拉威建立愛滋病電子病曆,讓該國的愛滋病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製與追蹤,這群教師與學生跳脫教室內學習框架,走嚮國際,發揮愛心無國界的精神,這種勇氣與無私無我的錶現,值得我們學習與鼓勵。
序
文∕Jimmy
2006年5月,我第一次前往非洲………。
為瞭執行中原大學一項「國際關懷」專案,我踏上瞭非洲。任務很單純,心情卻很復雜……
經過3次的轉機,終於,我進入瞭非洲,來到瞭馬拉威,一個位在非洲的颱灣邦交國(現在不是)。齣瞭機場,搭車前往馬拉威北方的一個城鎮姆祖祖(Mzuzu)。姆祖祖正是颱灣駐馬拉威醫療團駐紮的地方,有一群醫生放下在颱灣的舒適與尊貴,來到這個生活水準與颱灣相差奇大的地方,為的是讓一群在我們生命中原本不會有交集的「人」,延續他們的生命……
在醫療團的協助下,參觀瞭醫療團為當地所蓋的一間中央醫院,以及鄰近的姆祖祖大學,還有一所由教會協助設置的小學……
這所小學,非常小。隻有9間教室,卻包括瞭一年級到八年級(馬拉威的學製),因為經費不足,同一年級的學生必須全部擠在同一間教室上課。
每間教室都蓋的很小,沒有電,採光也不好。因為經費不足,建材是用和瞭很多水的土磚,如果教室蓋太大,土磚會支撐不住,教室會垮;窗戶如果作太大,土磚也會支撐不住,教室又會垮下來。
教室裏的小朋友在暗暗的教室裏上課,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來,有的小朋友用鉛筆,有的小朋友用學校募捐來的原子筆,有的小朋友連紙都沒有,老師會發一塊石闆給他,然後要他用另一塊石頭刻在石闆上。雖然很暗,小朋友都很認真,因為老師告訴他們:「教室可以小,但『心』不可以小;學校可以小,但夢想不可以小……」。
這個小學,其實「很大」!!這個小學,可以改變一群小孩的未來,可以改變馬拉威的未來……
5月11日,迴到颱灣瞭,天氣依然炎熱,大雨依然狂下。但是,非洲不一樣瞭,不再是個與我無關的地方,也不再隻是一個印象中的大動物園……
要如何幫忙這個小學?要如何幫忙這群孩子?要如何幫忙馬拉威……?開始在心理醞釀。
我想起一篇喜愛的網路文章。
一天黃昏,在澳洲的海灘,有位老先生拄著拐杖散步,遇到一位小女孩。他看到這位小女孩不斷撿起沙灘上的東西往海裏扔,不禁好奇地問道:『小妹妹,妳在打水漂嗎?』
小女孩說:「不是,我看到沙灘上有好多海星,明天一早太陽齣來,它們都會被曬死,我覺得那樣太可憐,所以把它們送迴海裏去。」
這位老人已經看盡人生百態,不禁莞爾。他說:「小妹妹妳彆傻瞭,這條海岸有多長、海星有多少,憑妳一個人,怎麼可能救活所有的海星呢?」
小女孩又默默撿起一隻海星,丟嚮海中,然後說:「老公公,我知道我不可能救活所有的海星。但是我知道每當我撿起一隻海星,丟進海裏的時候,就會有一隻海星離開死亡,迎嚮未來!『牠』的命運,將因我而改變……」
於是,我想要開始撿拾海星,一個個讓它返迴大海,想一步步改變這個世界,於是我們8人展開瞭這一次非洲馬拉威之行……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文化、直麵社會痛點的作品情有獨鍾。《那年夏天,我們走齣教室-非洲、愛滋、7+1》這個書名,如同一個信號彈,瞬間吸引瞭我的注意力。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標題,更像是一張地圖,指嚮瞭非洲這片廣袤而充滿故事的大地,也點明瞭“愛滋”這個沉重卻又無法迴避的現實。我腦海中浮現齣幾個年輕的身影,他們在那年的夏天,告彆瞭熟悉的教室,踏上瞭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旅程。他們或許是被某種使命感驅使,或許是帶著一份純粹的好奇,但無論如何,當他們真正置身於非洲的土地,麵對那些因為愛滋病而飽受煎熬的人們時,他們的世界觀必然會受到顛覆性的衝擊。我尤其對“7+1”這個數字感到好奇,這究竟是七個年輕人和一個引導者?還是七個關鍵的事件,串聯起一個深刻的道理?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關於勇氣、同情、以及跨越隔閡的動人故事。我想知道,當這些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時,他們會如何理解愛滋病所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的病痛,更是社會、傢庭、以及人性的復雜睏境。
评分作為一名對社會議題和人文關懷充滿關注的讀者,我總是被那些敢於觸碰敏感話題的作品所吸引。《那年夏天,我們走齣教室-非洲、愛滋、7+1》的題目,無疑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它所呈現的“非洲”與“愛滋”,是兩個極具重量的詞匯,它們組閤在一起,預示著一個充滿挑戰與深度敘事的故事。“那年夏天,我們走齣教室”,這句話充滿瞭青春的叛逆與探索精神,仿佛是一群年輕人,在完成學業之外,選擇瞭另一條更具意義的道路。我能想象,他們在非洲的經曆,定然充滿瞭震撼與反思。愛滋病,這個話題本身就帶著沉重,而當一群年輕人,以他們純粹而又逐漸成熟的視角去麵對這一切時,所産生的化學反應是令人期待的。我尤其好奇“7+1”這個數字的含義,它是否代錶著故事中的人物數量,或者是一個隱喻,指嚮某個核心的衝突或解決方案?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看到的不隻是簡單的事件描述,而是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展現,對生命尊嚴的探討,以及年輕人如何在理解和麵對巨大痛苦時,找到自己的力量和意義。
评分在翻閱瞭許多描繪青春成長的小說後,我總覺得市麵上缺少一些能夠觸及更深層社會議題的作品。很多時候,青春的描繪過於 the pristine and innocent,而忽略瞭少年們在麵對復雜現實時的掙紮與成長。《那年夏天,我們走齣教室-非洲、愛滋、7+1》這個書名,恰恰點燃瞭我對這種不同尋常的青春敘事的期待。我設想,那些“走齣教室”的少年們,並非僅僅是為瞭逃避學業的枯燥,而是帶著一種探索的勇氣,踏上瞭前往非洲的徵程。在那裏,他們或許會親眼目睹貧睏、疾病,以及愛滋病帶來的無盡痛苦,這無疑會給他們年輕的心靈帶來巨大的衝擊。我尤其好奇“7+1”這個設定,它是否代錶著一群特殊的少年,他們因為某種原因,肩負起瞭超越年齡的使命?又或者,“7+1”象徵著一種群體與個體的關係,其中有一個人,是所有人精神的寄托,亦或是改變的催化劑?我期待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少年們在異國他鄉的迷茫、震撼、以及最終的蛻變。我想看到,他們如何在極端環境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學會擔當,並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迴應世界的苦難。
评分我一直在尋找那些能夠引發深刻思考,同時又飽含人文關懷的作品,而《那年夏天,我們走齣教室-非洲、愛滋、7+1》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的閱讀欲望。它所包含的“非洲”和“愛滋”,兩個極具現實意義的元素,與“那年夏天,我們走齣教室”這種充滿青春氣息的場景相結閤,似乎預示著一場關於成長、責任與跨文化理解的旅程。我設想,這群年輕人,在告彆瞭象牙塔般的教室後,踏上瞭前往非洲的道路,他們懷揣著怎樣的目的?又將遭遇怎樣的挑戰?特彆是“愛滋”這個沉重的話題,在他們年輕的眼中,將會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不迴避、不煽情的筆觸,展現齣他們在非洲所見所聞,以及這些經曆如何改變瞭他們的世界觀。而“7+1”這個獨特的數字組閤,更是為故事增添瞭一層神秘感,它可能代錶著一群特殊的個體,也可能象徵著一種重要的關係或者轉摺點。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當純真與現實碰撞,當個體與群體産生聯係時,年輕人是如何在睏境中尋找希望,如何理解生命的脆弱與堅韌,並最終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超越。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承載瞭久遠的故事。雖然我還沒有翻開它,但光是書名《那年夏天,我們走齣教室-非洲、愛滋、7+1》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總覺得,“那年夏天”一定發生瞭一些特彆的事情,而“走齣教室”則暗示著一種掙脫束縛、擁抱未知、探索世界的衝動。非洲,這個遙遠而充滿神秘色彩的大陸,以及“愛滋”,這個沉重卻又現實的議題,讓我隱隱感受到這本書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思考和人文關懷。而“7+1”這個數字組閤,更是讓人遐想聯翩,是七個人加上一個關鍵人物?還是七個事件和一個核心節點?它像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語,讓人迫不及待想去解開。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段充滿青春的衝動,一次對遙遠土地的凝視,以及對復雜人性與社會問題的深刻剖析。也許,那年的夏天,不僅僅是離彆的季節,更是成長的開始,是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起點。我很好奇,那些“走齣教室”的孩子們,他們看到瞭怎樣的非洲?又如何麵對愛滋所帶來的挑戰?他們的“7+1”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