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三捲):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三捲):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 現代中國史
  • 曆史學
  • 政治史
  • 反右運動
  • 知識分子
  • 1950年代
  • 中共曆史
  • 冷戰史
  • 社會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共和國的曆史上,1956-1957年被稱為「多事之鞦」。作者充分利用十幾個省市的檔案、俄國解密檔案、當時的報刊雜誌、當事人的口述記錄和迴憶錄,以及現有的研究成果,對中共中央知識分子會議的目標和結果、蘇共二十大在中國的反應,「百花齊放,百傢爭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提齣和推行,中共八大的作用和局限,中國在波匈事件中的角色和影響,整風反右運動的起因、轉變和結局等一係列重大曆史過程,作齣翔實的描述和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一捲):革命年代的探索與奠基(1949-1955)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係列的第一捲,聚焦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1955年間,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國傢建設的艱辛探索與初步奠基階段。這一時期是中國革命勝利果實得以鞏固,並將革命理論付諸實踐的起點,是理解後續所有曆史發展的關鍵。全書旨在深入剖析這一階段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麵的重大變革、核心矛盾以及關鍵抉擇,力求還原一個充滿活力、矛盾與深刻轉型的曆史現場。 第一部分:政權的鞏固與新秩序的建立 (1949-1952) 本部分首先敘述瞭新中國成立伊始所麵臨的嚴峻國內外形勢。內部是百廢待興,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反動殘餘勢力尚未完全肅清;外部則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封鎖與敵視。 一、中央政權的建立與初步治理: 詳細考察瞭中央人民政府的組織架構、主要領導人的分工與協作,以及《共同綱領》作為臨時憲章所發揮的作用。重點分析瞭“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包括對民族資産階級、民主黨派的聯閤政策(“統戰”策略的實施)。 二、土地改革運動的勝利與影響: 土地改革是鞏固政權、發動群眾的決定性步驟。本部分將細緻梳理土地改革的理論依據、實施步驟(在不同地區如東北、華北、華南的差異化策略),以及它對中國社會結構帶來的顛覆性變化——徹底消滅瞭封建土地所有製,極大地激發瞭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但也為後續的集體化埋下瞭伏筆。 三、鎮壓反革命與社會秩序的恢復: 這一節關注“鎮壓反革命運動”的背景、具體措施和曆史評價。運動在極短時間內基本肅清瞭舊政權的殘餘勢力和土匪武裝,穩定瞭社會治安,但同時也涉及瞭對一部分社會人員的過嚴處理問題,這是新政權在維護穩定與保障人權之間進行的首次大規模、高強度的平衡實驗。 四、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略決策與深遠影響: 本部分將深入分析中國齣兵朝鮮的決策過程,探討決策背後的安全考量、國際局勢判斷以及國內的輿論動員。抗美援朝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新中國確立其獨立自主大國外交方針、極大提升國際地位和國內民族自信心的關鍵事件。其對國內經濟(特彆是軍工和財政)的投入與影響也被作瞭重點梳理。 第二部分:嚮社會主義過渡的初步嘗試 (1953-1955) 隨著國內局勢的基本穩定,國傢工作重心開始轉嚮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嚮社會主義的和平過渡。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製定與實施: 1953年正式啓動的“一五”計劃,標誌著國傢全麵學習蘇聯模式,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本書將詳述計劃的指導思想、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部署,以及對資源、勞動力、資金的集中調配。重點分析瞭“156項重點工程”的建設情況及其對中國工業化基礎的奠定作用。 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初級階段): 在工業化的同時,黨中央認識到小農經濟與大規模工業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引導農業走嚮閤作化。本部分將對比初級社、互助組的建立過程,分析其在組織動員方麵的特點,以及在這一階段,國傢通過統購統銷政策對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的控製是如何實現的。 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一改造采取瞭“和平贖買”的獨特方式。本書將剖析“公私閤營”的推進步驟(從初級形式到公私閤營),揭示瞭其背後復雜的經濟利益考量、政治穩定訴求,以及對民族資産階級身份定位的巨大轉變。贖買政策的成功實施,標誌著中國在消滅私有製方麵取得瞭重大的、非暴力的階段性勝利。 四、思想文化領域的整頓與統一: 這一時期,意識形態工作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將考察對知識分子(特彆是人文社科領域)的改造與動員,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重點分析瞭對鬍適自由主義思想的批判,以及圍繞文藝創作的指導方針的初步確立,旨在為國傢意識形態的統一奠定基礎。 總結: 第一捲的收尾部分,將對1949年至1955年間取得的成就(初步工業化基礎、社會結構根本轉變、政權穩固)與遺留問題(對計劃經濟的過度依賴、對市場機製的抑製、對個人自由的限製萌芽)進行辯證總結,為後續捲目中更為激烈的探索與動蕩提供堅實的曆史背景和邏輯起點。這一階段,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幅度重塑瞭自身,邁齣瞭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嚮現代工業化國傢的第一步,其探索充滿瞭理想主義的熱情,也蘊含著深刻的體製性挑戰。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引人注目,有一種厚重而曆史的質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裝幀也很精美,紙張的觸感不錯,印刷字體清晰,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我一直對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那段時期很感興趣,但總覺得市麵上的一些解讀要麼過於宏大敘事,要麼過於簡化,缺乏深入的細節和分析。瞭解到這套《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是由一群資深的曆史學者傾力打造,並且著重於“思考與選擇”這一視角,我便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為快。尤其對第三捲聚焦的1956-1957年這段關鍵時期,我充滿瞭期待。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新中國發展道路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蘊含著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事件和決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撥開曆史的迷霧,更清晰地理解當時中國所麵臨的復雜局麵,以及領導者們是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進行權衡和取捨的。總而言之,從這本書的整體呈現來看,它就具備瞭成為一本重要史學著作的潛質,我非常期待它能帶給我知識上的盛宴和思想上的啓迪。

评分

整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又不失文學作品的張力。作者們在處理敏感曆史事件時,展現齣瞭高度的專業素養和曆史責任感。他們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痛苦的真相,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將事件的原委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聲音的呈現,無論是來自黨內高層,還是普通知識分子,作者都努力去還原他們的觀點和立場。這使得我們能夠從多個角度去理解當時的曆史事件,而不是被單一的敘事所左右。例如,在討論“反右派運動”時,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所有被打成“右派”的人都視為無辜的受害者,也沒有完全照搬當時的官方定性,而是試圖去分析不同個體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言行,以及這些言行所引發的後果。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整本書顯得更加客觀和具有說服力。總的來說,這是一部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優秀曆史著作,值得反復閱讀和品味。

评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詳實的史料支撐。作者們顯然花費瞭大量精力去搜集和梳理那個時期的文獻資料,無論是官方的政策文件、領導人的講話,還是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動態,都得到瞭細緻的呈現。這種基於史實的寫作方式,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曆史的真實脈絡,避免瞭主觀臆斷和空泛的評論。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知識分子會議”的著墨。我認為,如何處理和對待知識分子,在任何一個國傢的現代化進程中都至關重要。1956年的那場會議,其初衷、過程以及後續的影響,都充滿瞭復雜性。通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當時政策的製定邏輯,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麵臨的挑戰。同時,“反右派運動”作為那個時期的另一大事件,其前後因果、具體執行和深遠影響,無疑是本書的重中之重。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客觀、全麵的視角來審視這場運動,揭示其背後復雜的曆史動因,以及對中國社會和思想界造成的巨大衝擊。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曆史的進程從來不是直綫前進的,而是充滿瞭各種麯摺和偶然。1956年似乎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端,國傢在經濟建設上取得瞭一定的成就,知識分子也獲得瞭一定的錶達空間。然而,僅僅一年之後,“反右派運動”的爆發,則將這種希望的火苗迅速撲滅,並且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對中國的政治生態和思想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書中對當時政治氣候的描繪非常到位,能夠讓我們感受到那種集體決策下的氛圍,以及在特定曆史節點上,個體選擇的艱難。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更深入地探討,在“反右派運動”之前,那些“引蛇齣洞”的策略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當時決策層內部的討論和分歧。這種探究,有助於我們理解曆史的復雜性,以及政治決策的邏輯。讀完這本書,我對那個年代的理解更加立體和豐富,也更加認識到曆史研究的價值和重要性。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中湧現齣許多關於那個年代的思考。1956年,一個“大躍進”的預兆似乎已經開始顯現,而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則像是一記重錘,徹底改變瞭許多人的命運和思想軌跡。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試圖去解析當時中國共産黨麵臨的國內外壓力,以及在這種壓力下,如何一步步走嚮瞭某些特定的決策。我注意到書中對“思考與選擇”這個副標題的強調,這說明作者並不滿足於僅僅敘述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探究“為什麼會這樣”。比如,當時中國與蘇聯的關係,以及國內經濟建設的迫切需求,都對政策的走嚮産生瞭重要影響。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知識分子在“百花齊放、百傢爭鳴”政策下,如何錶達不同意見,以及這些意見是如何被解讀和迴應的。這種對思想碰撞的細緻描繪,讓我對當時那種既有希望又充滿危險的社會氛圍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