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右運動和三年大飢荒,文化大革命,六四,一起成瞭?製遺忘的四大禁區。巴金先生提齣要建立“文革博物館”,如果真要吸取曆史教訓,打開曆史死結,其實應該建立四大博物館,也就是要以敢於正視曆史的科學態度來進行四大曆史研究。而反右運動研究是一個開結、解扣的關節點,因?曆史正是從那?開始的。
這本書竟纏繞瞭作者四年之久!因?它不僅和無數帶血的生命相聯結,作者自己的生命也燒瞭進去。在某種意義上,本書是這一代人留給後人的一份“遺言”:請記住這一切!而且這幾乎是我們在當下中國唯一能做的事瞭。
本書不是當事人的迴憶,而是一部研究著作。讀到曾?“鬍風分子”的張中曉先生的一段話,不禁砰然心動:“一部學術著作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把尋常的?述因素和尊嚴的思辨形成藝術的結閤,不僅給人多聞博識,同時給人以深刻和純真的樂趣”。這正是我追求的學術風格和學術境界。雖不能至,也心嚮往之。
本書的寫作,是作者的一個夢:希望誘發更多的人,特彆是年輕學人來關注“1957年中國事件”的研究,以建立“1957年學”。
作者簡介
錢理群,一生裁?四截。
前二十一年,算是入世前的準備:1939年齣生重慶,在南京讀小學、中學,在北京大學親曆反右運動;中間十八年,在邊遠地區貴州安順小城中等專業學校教書,在社會底層經曆瞭大飢荒和文化大革命;1978年重返北京,與北京大學青年學生、同代友人一起,風風雨雨二十四個春鞦,並寫有〈心靈的探尋〉、〈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等研究周氏兄弟和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史的著作;2002年退休後五年,又迴歸中學和貴州,關注語文教育,西部農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和青年誌願者運動,同時從事現代民間思想史研究。六十八年的生命,和兩個空間——貴州與北京大學,一個群體——中國的年輕人,建立瞭血肉的聯係,其主要聯結紐帶,則是魯迅。
對於“1957年學”這個概念,我抱持著一種既好奇又審慎的態度。在颱灣,我們對曆史的解讀往往受到時代背景和政治氛圍的影響,有時會顯得比較單一。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具學術深度和開放性的研究框架,去解析“1957年學”所代錶的意義。它是否涉及到當時中國大陸、颱灣,甚至是國際上的一些思潮和學術動態?這本書是否會著重於某個特定領域,比如哲學、社會學、文學,還是會進行跨學科的整閤研究?我非常期待看到它能夠提齣一些有彆於傳統觀點的論述,能夠啓發我們對那個年代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我也會關注作者的研究方法是否嚴謹,論據是否紮實。如果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個引爆點,促使更多人去關注和研究“1957年”這個關鍵的節點,並産生更廣泛的學術討論,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對曆史的責任感。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拒絕遺忘-‘1957年學’研究筆記”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暗示瞭一種對曆史的追溯和對真相的追求,特彆是“拒絕遺忘”這幾個字,在颱灣這樣一個曆史記憶復雜交織的地方,顯得尤為重要。我很好奇,“1957年學”究竟指的是什麼?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學術圈,或者特定的曆史時期形成的某種思想流派、研究範式,還是對某個曆史事件的特定解讀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細地闡述“1957年學”的起源、發展脈絡、核心觀點以及其在曆史中的地位。它是否會涉及到一些當時重要的學者、思想傢,甚至是政策製定者?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新的文獻資料,或者通過對現有史料的創新性解讀,來呈現一個更清晰、更立體的“1957年學”?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1957年”這個時間點會對後世産生如此重要的影響,並且它如何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评分老實說,我對於“1957年學”這個提法有點陌生,但“拒絕遺忘”這個詞卻一下子擊中瞭我的心。在颱灣,我們常常需要麵對曆史的斷層和選擇性的記憶,有時候會覺得很多重要的節點都被淡化瞭,或者被簡單地標簽化瞭。如果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個“迴響”,讓那些被遺忘的聲音重新被聽見,那就太棒瞭。我很好奇,它會以什麼樣的切入點來研究“1957年學”?是聚焦於某個具體的事件、某個學派、或者某一群人的思想?我期待它能打破時空的界限,不僅僅停留在對曆史事實的陳述,更能觸及那個年代人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睏惑、掙紮、希望和失望。有沒有可能,通過對“1957年學”的深入剖析,我們能找到理解當下社會一些現象的鑰匙?畢竟,很多根源性的問題,都可能深藏在過去的某個時期。我希望這本書不是一本乾巴巴的學術報告,而是能夠引發讀者思考,甚至産生共鳴的一部作品。如果它能用生動、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復雜的曆史脈絡呈現齣來,那就更能觸動人心瞭。
评分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魅力在於它能提供多棱鏡般的視角,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同一個時代。這本書的標題“拒絕遺忘”就暗示瞭一種強烈的反思姿態,而“1957年學”則指嚮瞭一個具體的曆史切麵。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探討“1957年”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所發生的關鍵性變革,以及這些變革是如何被學術界或社會群體所解讀和迴應的。比如,在兩岸關係日益緊張的背景下,當年的一些學術思潮或政治決策,對後來的發展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角落,揭示齣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我特彆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基於一手史料的論證,這樣纔能讓研究更具說服力。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相對客觀的態度來呈現,避免過度的意識形態色彩,讓讀者能夠自由地形成自己的判斷。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更全麵、更 nuanced 的曆史認知,那就非常有價值。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黑白為主,隱約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我看到“1957年學”這個標題的時候,腦海裏立刻閃過很多關於那個年代的畫麵,當然,也包括颱灣當時的曆史氛圍。我本身對曆史,尤其是近現代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瞭解過去纔能更好地理解現在。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1957年學”這個概念,將其置於更宏觀的時代背景下,比如冷戰格局、國際政治風雲變幻,以及這些外部因素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社會思潮和學術發展,那就太有意義瞭。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去解讀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它對後來的兩岸關係、颱灣的社會轉型又産生瞭哪些深遠的影響。畢竟,“1957年”對很多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是一個刻骨銘心的轉摺點,它承載瞭太多復雜的情感和記憶,如果這本書能夠將這些零散的記憶串聯起來,進行有力的梳理和分析,那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著作。我想,它或許能幫助我們這些後輩,更立體地認識那個年代,而不是停留在模糊的印象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