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最重視女性地位的原住民是哪一族嗎?答案是「阿美族」。
阿美族為目前颱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主要居住在颱灣東部,即花東縱榖與東海岸地區。一年一次的豐年祭是他們最盛大的慶典,曼妙的舞姿、嘹亮的歌聲,引領我們進入阿美族豐富的傳統文化。
本書由阿美族的族群分布、文化特色,一直談到最近的社會文化變遷。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阿美族的傳統社會文化有相當獨特的形態,例如「母係親屬製度」及由男子組成的年齡組織,反映人類適應環境時的種種可能性,並因而激發齣的文化原創力。另一方麵,當麵對世界性資本主義、國傢行政體製等影響時,阿美社會文化的變遷、持續、轉化與創新等現象,也有其特殊意義。因此,當我們思索人類將何去何從,或者探討颱灣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嚮時,相信阿美族的故事可以提供一些素材,為我們注入更豐富、多元的想像空間。
作者簡介
黃宣衛
齣生於花蓮縣玉裏鎮。颱灣大學人類學係學士、碩士,英國St. Andrews 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06年曾藉調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擔任副教授兼所長,亦曾分彆於颱灣大學、東華大學以及颱東大學等校兼課。1983年起開始在颱灣東部從事阿美族研究,著有《異族觀、地域性差彆與曆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國傢、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等書,並發錶多篇中、英文論文。
總序
自序
第一章 阿美族概說
第一節 族名、分類與分布
第二節 源流與係統:神話傳說的觀察
第三節 故地、早期遷徙與五個地域群的形成
第四節 1830年代以後的遷移
第五節 小結
第二章 親屬組織
第一節 親屬稱謂
第二節 傢:基本的社會單位
第三節 傢以上的親屬組織
第四節 婚姻製度
第三章 從部落到國傢
第一節 部落與部落領袖
第二節 男子年齡組織
第三節 會所
第四節 邁入國傢體製
第五節 宜灣的例子
第四章 生活方式與物質文化
第一節 環境資源與生計形態
第二節 居住與傢屋
第三節 生産與器具
第四節 飲食與用具
第五節 衣服與飾品
第六節 音樂與舞蹈
第七節 生活中的藝術
第五章 宗教觀念與儀式
第一節 核心的宗教觀念kawas
第二節 疾病觀與巫師製度
第三節 生命儀禮與歲時祭儀
第四節 豐年祭一瞥
第五節 宗教變遷種種
第六章 社會文化變遷與當代情境
第一節 社會文化變遷的外在與內在動力
第二節 都市中的阿美人
第三節 社會文化發展新貌
第四節 邁嚮一個族群平等與和諧的社會——代結語
參考書目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許多人對這首早年的民歌都耳熟能詳,作麯者李泰祥乃齣生於颱東馬蘭社的阿美人。而喜歡棒球的球迷也都知道,中華職棒的興農牛隊曾有所謂的「三番刀」──黃忠義、張泰山與鄭兆行──三人不論進攻或防守都是隊中的要角,他們也都是阿美人。當然,職棒明星中擁有阿美族血統的不隻他們三人,其他如陳緻遠、曾華偉,還有最近紅透半邊天的陳鏞基與曹錦輝,也同樣都有阿美族的血統。若要說起田徑運動,那阿美族的名將就更不勝枚舉瞭,從1960年代為颱灣摘下第一麵奧運銀牌的亞洲鐵人楊傳廣、獲亞運十項金牌的吳阿民,到後來的田徑國手鄭新福、古金水等人都是。
除瞭上述名人之外,「阿美族」三個字也經常齣現在傳播媒體中。例如在談到東颱灣的觀光時,花蓮縣吉安鄉的「阿美族文化村」是不會被遺忘的一環;而在每年七、八月間,有關阿美族豐年祭的活動更是充塞報章雜誌的版麵。但是,在光鮮耀眼的背後,阿美族也有很多值得大社會關注的地方。例如大量外勞被引入颱灣之後,包括阿美人在內的許多原住民在都市中失去瞭工作機會,或者退迴原居地藉酒消愁,或者被迫投入比建築闆模工更危險的粗重工作。此外,更有一些阿美人無力負擔高額的房貸或租金,隻能聚居在都市外圍的違章建築中,形成都市裏的邊緣人(例如汐止的花東新村與桃園的三鶯部落)。
與「原住民係列」的其他書籍一樣,這本書希望能讓一般讀者對阿美族有一簡要而又完整的瞭解。筆者自1983年投入阿美族研究以後,倏忽已二十多年,對於阿美族固然有許多的實際接觸與研究心得,但要達到前述的目標卻仍是一大的挑戰。盡管如此,筆者仍是勉力撰寫本書,也希望能稍稍迴報我從阿美人那裏得到的知識、經驗與樂趣。
本書能夠完成,要感謝的人很多,無法在此一一列舉;僅列齣直接參與和協助本書撰寫過程的人員。他們分彆是石磊、黃貴潮、李宜憲、顔誌光、陳俊男、羅素玫、王薇綺以及羅福慶。此外,我想以本書的齣版來紀念宜灣耆老Asala(徐田作),他不但告訴我許多阿美族的故事與習俗,他的樂天開朗與認真處事的態度更是深印在我的腦海。Asala於2005年12月中旬過世。
黃宣衛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這是一本極其細膩的作品,作者仿佛擁有捕捉生活細微之處的神奇能力。我驚嘆於他對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感和瞬間的精準描繪,使得我仿佛親身經曆瞭書中所描繪的一切。那些關於習俗的細節,關於人物對話的語氣,甚至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觸手可及。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所描繪對象深厚的感情和敬意,這使得文字充滿瞭溫度和生命力。讀這本書,讓我仿佛坐在一扇窗前,靜靜地觀察著窗外的世界,感受著那裏的人們的喜怒哀樂。我從中看到瞭一個民族的韌性,看到瞭他們在變遷中的堅持,也看到瞭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這種深入骨髓的描繪,讓我對這個族群的文化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識,仿佛他們就在我身邊,真實地呼吸著。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不同”。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多元文化有所瞭解,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過去的認知是多麼的淺薄。作者以一種非常平等和尊重的姿態,展現瞭這個族群的文化,沒有居高臨下的評判,也沒有刻意的獵奇。我從中看到瞭他們獨特的價值觀,看到瞭他們與自然之間深刻的聯係,看到瞭他們代代相傳的智慧。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明白,“不同”並不可怕,反而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它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能夠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與自己不同的人和文化。我從中獲得瞭一種啓迪,一種關於如何與這個世界和諧共存的深刻思考。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衝擊,它並非直接講述某個故事,而是像一幅徐徐展開的史詩畫捲,將一個民族的靈魂深邃地展現在我眼前。我仿佛置身於那片綠意盎然的山林之中,聽著風穿過竹林的低語,嗅著泥土混閤著野花的芬芳。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用一種樸實而充滿力量的語言,勾勒齣這個民族獨特的生存智慧和精神信仰。每一次翻閱,都像是與古老的靈魂進行一場對話,我能感受到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珍惜,以及在曆史長河中不屈不撓的精神。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充滿儀式感的慶典,那些代代相傳的神話傳說,都讓我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一個鮮活而獨特的民族,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堅韌與傳承。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更多,去感受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更深層次的含義。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也沒有刻意煽情的渲染,而是以一種近乎紀錄片的方式,展現瞭一個族群的生活圖景。我被書中所描繪的那些淳樸的人們深深打動,他們的笑容,他們的汗水,他們麵對睏難時的堅毅,都讓我看到瞭生命最本真的樣子。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關於和諧共處、尊重自然的觀念,這些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審視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係。我開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細節,更加珍惜與傢人朋友的相處時光。它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生活”的書,但它卻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讓我對生活有瞭新的感悟和期待。
评分初次接觸到這本書,我的心情是既好奇又帶著一絲疏離。畢竟,對於一個我瞭解甚少的族群,我很難立刻找到共鳴點。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與“暗示”。它並沒有試圖將一切都解釋得清清楚楚,而是留下許多空間讓讀者去想象,去感受。我常常在讀完某一段落後,會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字句,試圖捕捉那些作者有意無意流露齣的情感和思想。書中的一些描述,雖然看似平淡,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比如對某個節日場景的描繪,並沒有詳述每一個環節,但通過寥寥數語,我卻能想象齣那份熱鬧與莊嚴。又比如對某些生活習慣的介紹,錶麵上是物質層麵的描述,實則摺射齣深層的精神追求。這種不直接的敘述方式,反而更能激發我的思考,讓我主動去探索、去理解。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邀請函,邀請我走進一個未知的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它的美麗與復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