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懷疑,這正是英國!
古典 & 前衛 高貴 & 純樸 理性 & 感性
如果你的英國印象還停留在白金漢宮前的禁衛軍,或者你隻關心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在哪裏?那就讓本書精心設計的這趟英國藝術旅程,帶你從「視覺藝術」與「建築」的角度齣發,深刻體驗大不列顛帝國的傳統與現代。
視覺藝術篇:作者莊育振以其留學英國的親身體驗,將抽象思緒與情感轉化為具體的文字,除瞭分享解讀倫敦視覺藝術的另類方式,更將觸角延伸至英國各地,如:東盎格裏亞的康士坦伯之鄉、英國西南角康沃爾的海角樂園、中部大港利物浦的海洋藝術城與多元並蓄的中部大城曼徹斯特。這些各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區性美術館,正默默扮演著當代藝術教育第一綫的角色,與前衛的倫敦共同為二十一世紀的當代藝術揭開序幕。
建築篇:作者陳世良以留學英國的專業建築理論背景,透過流暢幽默的筆調,從哥德大教堂的戲劇性、巴洛剋與新古典的自我主張、格拉斯哥的麥金塔傳奇,到百傢爭鳴的現代、後現代主義與引領風騷的高科技風格,帶領讀者彷彿親臨現場般地感受英國建築的多元魅力。看見英國建築的語言,就如看見世界的語言,有些霸道、有些高傲,但真的很精彩,你不能不知道!
作者簡介
陳世良
1964年生於颱北新店,英國倫敦建築學院 (AA) 研究所曆史與理論碩士。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係講師。颱南社區大學「建築好好玩」課程講師。著有《建築就像明信片》、《上瞭建築旅行的癮》。
莊育振
目前任教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係,學術專長為當代視覺文化研究、文化産業研究、數位媒體設計與藝術創作。1998自美國羅徹斯特技術學院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取得藝術創作碩士, 2002年自倫敦大學高史密斯學院 (Goldsmiths College) 取得視覺藝術博士後,隨即返國投入教學研究工作。旅英求學期間,除學術活動外,多次參與國際展覽,並接受「典藏雜誌社」委任特約撰述,長期報導英國當代藝術,撰寫藝術評論。近年來學術研究焦點在於情境(境界)理論與其相關之情境學習理論運用於數位媒體設計領域與數位藝術創作之相關議題。
自 序 1
自 序 2
【視覺藝術篇】 莊育振?文‧攝影
啓 程
01 英格蘭東南部
無牆美術館──康士坦伯風景之鄉
02 格林威治 & 東區
從世界的起點齣發!?孕育當代藝術的殖民碼頭?蛻變的白禮拜堂美術館
03 南華剋 & 南岸中心
到設計博物館體驗生活之美?韆禧橋與聖保羅大教堂-現代藝術紀念碑──泰德現代美術館?文化主題樂園與海沃美術館?舉足輕重的沙奇藝廊
04 特拉法加廣場 & 西區
特拉法加廣場與國傢藝廊-泰德英國美術館
05 英格蘭西部 & 北部
海角樂園──泰德聖艾維斯美術館?海洋藝術城──泰德利物浦美術館-曼徹斯特美術館
旅程的終點
【建築篇】 陳世良?文‧攝影
開 始
01 哥德大教堂
達倫大教堂、林肯大教堂、索斯伯裏大教堂、埃剋塞特大教堂、伊麗大教堂、巴斯修道院、牛津大教堂、楚羅大教堂
02 巴洛剋與新古典主義
科芬園的聖保羅教堂、聖保羅大教堂、倫敦基督教堂、倫敦聖喬治教堂、西敏寺西麵雙塔、倫敦聖保羅教堂、倫敦聖馬丁教堂、英格蘭銀行、索恩博物館、達維奇學院畫廊
03 十九世紀摺衷主義
國會大廈、倫敦塔橋、西敏寺天主堂、自然曆史博物館、牛津大學曆史博物館、格拉斯哥大學、亞伯特紀念碑、聖潘可拉斯車站與旅館、大英博物館、皇傢亞伯特音樂廳、V&A博物館
04 格拉斯哥與麥金塔
格拉斯哥藝術學校、柳樹茶坊、丘山宅、愛藝術者之屋、皇後十字教堂、私宅、燈塔(蘇格蘭建築與設計中心)
05 後現代主義
泰德美術館之剋洛館、傢禽路一號大樓、羅瑞藝術中心、河岸地車站大樓、愛爾班大門大樓、英國情報局大樓、國際會議中心、國際生命中心、世界海洋探索中心
06 高科技風格
倫敦斯坦矢德機場、皇傢藝術學院畫廊、美國空軍博物館、坎納利碼頭地鐵站、威爾斯國傢植物園之玻璃暖房、大英博物館中央大廳、倫敦韆禧橋、大倫敦市議中心、瑞士銀行總部大樓、聖賢音樂廳、洛伊銀行大樓、第四颱電視總部、韆禧圓頂、滑鐵盧國際車站、西方早報總部、RAC 區域服務中心、伊甸園計畫、國傢太空科學博物館
07 解構、極簡 & 數位風
賽福居百貨公司、格拉斯哥科學中心、M&S百貨公司人行橋、城市博物館、水晶宮公園音樂演奏颱、泰德現代美術館、拉邦舞蹈學院、帝國戰爭博物館、超級科學探險公園、蓋茲頭韆禧橋
最 後
附 錄
藝遊未盡行前錦囊 / 英文名詞索引 / 中文名詞索引
自序一
每次迴到倫敦,總是抱著忐忑的心情來迎接最新的發現與體驗,倫敦有挖掘不盡的文化寶藏,不論從哪一個角度切入,總免不瞭有遺珠之憾。大大小小數百個博物館、美術館與數不盡的曆史遺跡,也不容易一語道盡。如果要說倫敦是個曆史古城,但卻在古蹟夾雜中不斷地增生著最前衛的後現代建築。如果說過去倫敦是唯美浪漫的拉斐爾前派的濫觴之地,在二十世紀末卻又齣現最聳動的前衛藝術,跌破世人的眼鏡。這篇介紹英國視覺藝術的文章,夾雜著筆者留學經驗中的親身體驗與最新挖掘到的寶藏,試圖用以管窺天的方式來分享認識英國視覺藝術的一些體驗。藉著這次的寫作過程,除瞭將自己對倫敦抽象的思緒與情感重新轉化為具體的文字,並希望透過這些文字脈絡的鋪陳,分享一種解讀倫敦視覺藝術的另類方式。
倫敦是大部分英國作傢與藝術傢心靈的故鄉,舉凡小說傢狄更斯、浪漫派詩人濟慈、神祕主義詩人葉慈、浪漫主義風景畫傢康士坦伯與拉斐爾前派畫傢羅塞提,每位創作者都少不瞭倫敦泰晤士河的養分在血液中流動。凡是曾經駐足倫敦的過客都知道,倫敦是個有機的都市,隨時在進行著自我改造的工程,有著撲朔迷離的容顔,在倫敦瞬息萬變的風貌中我們順著泰晤士河這條橫貫倫敦的血脈,瀏覽倫敦的藝術風景。
除瞭倫敦的藝術風景之外,因應英國近年來地方文化與社區教育意識的興起,這篇文章也隨著筆者的足跡造訪瞭英國各地的視覺藝術重鎮。舉凡東盎格裏亞的康士坦伯之鄉、英國西南角康沃爾的海角樂園、中部大港利物浦的海洋藝術城與多元並蓄的中部大城曼徹斯特。這些急遽發展中的地方美術重鎮是一般亞洲訪英的過客較少駐足之處,但是其重要性卻不亞於倫敦。一般來說地區性美術館除瞭具有與倫敦一般的展演水準之外,還各具地方文化特色,多數與社區藝術傢結閤深入民間,扮演當代藝術教育第一綫的角色。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文化意識的覺醒中,英國人告彆瞭現代主義的冷漠,重新擁抱沉積已久的曆史光輝,轉化成源源不絕的創作泉源,二十世紀末英國的視覺藝術在曆史的灰燼中重新燃起一絲薪火,也為二十一世紀的當代藝術揭開瞭序幕。
莊育振
自序二
情感是建築生命的動力
1992年,我到英國唸書,認識瞭Bill先生,從此我和英國結下瞭不解之緣。
Bill在退休前是位牧師,但他從沒跟我傳道,他隻是帶我到處去欣賞『美』。例如我們曾多次到英國各地去參觀哥德大教堂,例如偶爾遇到機會可以進去跟著『上晚課』,聽儀式進行時的寜靜頌歌。這些都是我知道的『美』。雖然它們都屬於此地特定的宗教,但對在完全不同環境成長的我來說,單純的心靈感動應該都是一樣的。
我和西方世界的認識,就在與Bill的連結下,牽齣一條引綫。
我到英國學建築,是錶象的事,我認識瞭Bill,纔是我進入英國人真實生活的窗口。本質上,建築的創造是為人生活的服務而來,從建築看到的現實都隻算是錶麵,而真正要能理解建築,是需要生活到裏頭去的。透過真實的生活,透過與空間直接的交流對話,精彩而有味的建築世界纔正式展開。
會到英國唸書,會喜歡英國的流行音樂與建築,會認識Bill這位英國老紳士,我常常覺得這裏有些宿命的安排。好像我個人的這一生,就準備與這遠方的島國産生齣某種關係,而這關係也如影隨形地影響著我,我的觀點,我的價值,和我走去的方嚮……
Bill對我而言,不隻是來到西方的一個過道,更是一條聯係彼此情義的生命臍帶。他固定把收集到的建築資訊或簡報寄給我,順便跟我報個平安;我則利用每年的空檔,想辦法迴到英國去看看他,方便的話可以相邀齣遊,一起四處去尋訪欣賞『好建築』。
建築興趣是理由,而情感關係纔是不曾中斷的動力呀!
陳世良
這本《英國,這玩藝!視覺藝術 & 建築》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英國靈魂深處的大門。它不是那種堆砌史料、讓你死記硬背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長者,用他豐富的閱曆和深刻的洞察,引導你去看、去感受、去思考。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靈活,有時像一個激昂的評論傢,對某個建築的風格大加贊賞,有時又像一個沉思的哲學傢,探討某個藝術品所蘊含的深層哲學意義。我尤其欣賞他對英國建築與自然環境關係的探討。他會告訴你,為什麼那些蘇格蘭的古堡會選擇依山傍水而建,又為何那些現代的環保建築會試圖與周圍的生態融為一體。這種對人文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追求,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他對英國繪畫中對光影和色彩的獨特運用,也進行瞭非常生動的描述,讓你仿佛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種朦朧、憂鬱又充滿詩意的氛圍。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它讓我看到瞭藝術和建築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承載著情感、記憶和民族精神的載體。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建築和藝術品,發現它們背後隱藏著的、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评分這本《英國,這玩藝!視覺藝術 & 建築》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充滿驚喜的寶藏盒。它沒有那種一本正經的學術腔調,反而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甚至有點調侃的語氣,把那些原本可能顯得遙不可及的藝術和建築,變得生動有趣起來。作者仿佛一個導遊,帶著你從蘇格蘭的古堡一路逛到康沃爾的海岸綫,再深入到倫敦的藝術畫廊和現代建築工地。他不會用那些拗口的專業術語來嚇唬你,而是用最直觀、最形象的語言,去描述那些雕塑的綫條、油畫的色彩、建築的比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描述大英博物館時,並沒有簡單地介紹展品,而是講瞭那些展品背後的殖民曆史和文化碰撞,讓你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對那個時代的英國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他對現代建築的評價也同樣犀利,不會一味地贊美,而是會指齣其中的一些爭議和不和諧之處,讓你思考建築與城市、與人的關係。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玩味”精神,它告訴你,欣賞藝術和建築,不應該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是一種充滿樂趣的體驗。它鼓勵你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去感受那些隱藏在日常中的藝術錶達,就像書名一樣,它讓你真的去“玩味”英國的這些“玩藝”。
评分初次翻開這本《英國,這玩藝!視覺藝術 & 建築》,我就被它充滿活力和探索精神的封麵吸引住瞭。我一直對英國的文化底蘊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卻苦於缺乏一個係統而生動的入門指南。這本書無疑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僅僅是羅列冷冰冰的藝術品和建築數據,而是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帶領讀者走進英國的視覺世界。作者的文字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他會讓你驚嘆於哥特式教堂的宏偉,也會讓你在街頭藝人的塗鴉前駐足思考。書中對每一件作品的解讀都充滿瞭感情,不是那種學術的、枯燥的分析,而是更側重於它所承載的曆史、社會背景以及它給人的直接感受。我尤其喜歡作者描述倫敦街頭那些充滿年代感的建築時,那種穿越時空的代入感。他會告訴你,為什麼那些看似陳舊的磚牆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同樣,他對那些抽象的現代藝術品的解讀,也並非流於錶麵,而是試圖挖掘其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讓你在睏惑中找到一絲啓迪。這本書就像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讓你在探索英國的藝術和建築時,不再迷失方嚮,而是能找到那些最令人心動、最值得品味的角落。它所激發的,不僅僅是對藝術和建築的認知,更是對英國這個國傢獨有氣質的深刻理解。
评分閱讀《英國,這玩藝!視覺藝術 & 建築》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奇妙的味蕾旅行。這本書並非直接給你端上一盤豐盛的“藝術大餐”,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廚師,精心挑選食材,讓你品嘗到每一道菜肴背後獨特的風味。作者並沒有按部就班地按照年代或者風格來梳理,而是將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建築風格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形成一種既有邏輯又不失驚喜的閱讀體驗。比如,他會在描述某個維多利亞時代的莊園時,順帶講到當時流行的室內裝飾和傢具設計,再穿插到同期的小說和繪畫中人物的著裝,讓你在腦海中構建齣一幅生動立體的畫麵。我對書中關於“工業革命對英國城市景觀的影響”的章節尤為著迷。作者沒有僅僅羅列工廠和橋梁,而是深入探討瞭蒸汽機的轟鳴聲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節奏,以及這種改變如何體現在城市建築的風格和功能上。這種跨學科的解讀方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視覺藝術和建築,變得鮮活而充滿故事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藝術和建築並非孤立存在,它們與社會、曆史、甚至人們的情感緊密相連。它培養瞭我一種更敏銳的觀察力,讓我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去留意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去感受那些無聲的錶達。
评分《英國,這玩藝!視覺藝術 & 建築》帶給我的是一種顛覆性的閱讀體驗。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嚴肅的藝術史科普讀物,結果卻被它充滿個性和洞察力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試圖麵麵俱到,而是選擇瞭一些他認為最能代錶英國特色、最能引起共鳴的藝術品和建築進行深入剖析。他對待每一個“玩藝”都帶著一種近乎癡迷的熱情,字裏行間流露齣他對英國文化深厚的愛。我特彆喜歡他對一些“另類”藝術的解讀,比如那些充滿粗糲質感的街頭塗鴉,或者那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手工藝。他並沒有因為這些作品的“非主流”而有所保留,反而認為它們同樣是英國藝術圖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更能反映齣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麵貌。書中關於“後工業時代的英國景觀”的論述,讓我眼前一亮。他不僅僅在討論那些廢棄工廠的改造,更是在探討這種轉變如何影響瞭人們對“美”的定義,以及如何在新的環境中尋找新的藝術錶達方式。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多元、更加鮮活的英國,它不再是刻闆印象中那個隻剩下古典和傳統的國度,而是一個充滿創造力、不斷變化的生命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