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幾項新發展且具前瞻性的生物晶片技術,如微陣列(Microarray)、基因晶片(DNA chip)、蛋白質?抗體晶片(Protein/antibody array)、組織晶片(Tissue array)及實驗室晶片(Lab-on-a-chip)等,正加速瞭解許多基因的功能及其交互作用與調控,因此不難理解分子生物學的進展與新功能基因的尋求息息相關。微陣列是發展及應用較為成熟的生物晶片技術之一,此晶片技術已廣泛的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如癌癥、藥理、毒理學、感染、細胞分化、發育及生殖醫學等,亦將直接或間接的應用於疾病之診斷、分類、預後評估,並改善疾病之治療。
在颱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基因微陣列核心實驗室服務的這2年內,陳博士及姚培莉小姐將他們的豐富經驗及微陣列操作之實務、分析技能寫成此實驗手冊,內容深入淺齣,可提供給有興趣利用基因微陣列做相關研究同仁做為入門之參考工具
姚培莉∕颱大基因體醫學中心基因微陣列核心實驗室
第一章 基因微陣列顯色分析係統使用說明
背景介紹
微陣列係統的建構及配置
取樣鋼針的尖端大小及處理
細菌培養及聚閤?聯鎖反應
訊息核醣核酸的純化
cDNA探針之製備
基因微陣列雜交法
呈色偵測及顯色圖形之影像處理
資料處理之原則
總 結
藥品及材料
儀器及設備
基因微陣列薄膜之相關文獻
第二章 基因微陣列操作儀
Microarrayer儀器外觀
Microarrayer Machine清潔程序
Microarrayer基本設定操作
Chap 1. 基本介紹
Chap 2. 操作設定說明
2-1 打點模式、樣品數、機械手臂速度調整
2-2 模式設定及資料傳輸
2-3-1 薄膜式微陣列
2-3-2 玻片式文陣列
Chap 3. 如何調整針的位置?
3-1 各區域Z軸位置調整
3-2 取盤區(Stock)Z軸位置調整
3-3 取樣區位置設定
3-4 清洗區位置設定
3-5 打點區位置設定
Chap 4. 如何選取檔案?
Chap 5. 輔助功能
Chap 6. 如何細部調整X、Y軸位置
Chap 7. 新手上路,正確操作
Microarrayer注意事項
Microarrayer標準操作程序流程圖
附錄:Array Position Setting說明
第三章 基因微陣列資料分析
Part I. 掃瞄以及圖片修正
Part II. Gene Pix抓點
Part III. Excel運算
Part IV. Cluster
Part V. Gene Cluster
Part VI. Gene Analysis
Part VII. Tree View
謝 誌
附錄一 颱大醫院基因體醫學暨微陣列核心實驗室
附錄二 常用基因微陣列分析軟體列舉
附論一 基因微陣列顯色分析法之簡介及其應用:二十一世紀基因分析的利器
附論二 生物晶片:技術發展及在生命科學上之應用(Biochips: Techniqu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in Life Science)
網路資源
隨著人類基因解碼,21世紀之醫學已正式宣告進入瞭一嶄新的世代-所謂的「後基因體時代」(post genomic era),對於人類疾病的病因、診斷、分類、預後評估及治療,必須注入整個基因體新的觀念,給予不同的詮釋與解讀。同樣地因為人類基因之多樣性,不同的人種、甚至不同之個體對於藥物的反應也可能完全不相同,即所謂的藥物基因體醫學(Pharmacogenomics),突顯齣在新一世代醫療所必需強調的個人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新觀念。因應這一新世代的來臨,我們所急需的是如何從目前這麼多且復雜的疾病錶現型(phenotype)中找齣其基因之共通性或規則性?如何利用基因體醫學的新觀念與新技術發展齣新的疾病指標及早期診斷方法?甚至找齣所謂治療之標的(magic target)。而基因微陣列即為目前被發展齣來非常有用的高效率(high throughput)篩檢方法之一。在完善的實驗設計下,基因微陣列可以協助醫學研究者,草擬齣一份好的具假說性之研究計畫(hypothesis driven research proposal),也可以協助臨床醫學研究者,找到新的疾病指標、疾病分類的方式及可能治療方法,運用極為廣泛。
颱大基因體核心實驗室於2000年4月在颱大醫院院方的協助下在第三共研正式成立,由本人、陳健尉博士及姚培莉小姐,開始運作並提供同仁服務,所提供的微陣列服務內容包括人類基因的微陣列膜、老鼠基因微陣列膜及其他特殊功能及用途之基因微陣列膜,並提供代工之服務,後續又有陳惠文博士、俞鬆良博士、蔡孟峰博士及許多同仁加入,整個實驗室陣容更為堅強,所提供的服務項目也愈來愈完整,2002年此核心實驗室更獲得國傢基因體醫學計畫之補助,正式成為國傢基因體醫學計畫之基因微陣列核心實驗室,於2002年10月開始對全國研究同仁,包括基因體計畫執行之研究員及其他國科會支持之研究學者提供高品質之微陣列整體服務。在此對颱大醫院及國傢基因體計畫之大力協助,特彆再次緻謝。
在基因微陣列服務的這2年內,陳博士及姚培莉小姐將他們的豐富經驗及微陣列操作之實務、分析技能寫成此實驗手冊,內容深入淺齣,可提供給有興趣利用基因微陣列做相關研究同仁做為入門之參考工具。
颱大內科∕楊泮池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如何能夠幫助我理解和解讀基因微陣列所産生的大量數據。我常常覺得,雖然現在科學技術發展很快,基因測序、基因芯片等等都提供瞭海量的信息,但如果沒有一套有效的分析工具和方法,這些信息就如同散落的珍珠,無法串聯成有意義的項鏈。這本書的名字裏就包含瞭“分析”二字,這讓我眼前一亮。我希望它能像一個嚮導一樣,帶領我一步步地走進基因微陣列數據的世界,從數據的預處理,到各種統計學方法的應用,再到最終的生物學意義的解讀。我尤其關心書中關於差異錶達基因分析的部分,因為這通常是判斷哪些基因在不同條件下發生瞭顯著變化,從而揭示潛在生物學機製的關鍵。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常用的統計學模型,比如t-檢驗、ANOVA,以及如何進行多重檢驗校正,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此外,我希望它能詳細講解如何利用數據可視化技術,比如熱圖、散點圖、PCA圖等等,來直觀地展示基因錶達的模式和趨勢。因為我發現,好的圖錶往往能比枯燥的數字更能打動人心,也更容易理解。如果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如何生成高質量的圖錶,並對圖錶進行恰當的解釋,那麼它對我來說就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學習工具。
评分這本書,我大概是看到颱灣科技界的一些前輩、同仁在討論,說市麵上終於有這麼一本整閤的教材,能夠把基因微陣列這塊的實務操作跟後續的資料分析,一次性講清楚。我本來也不是做這個領域的,但是齣於好奇,加上工作上偶爾會接觸到一些相關的研究報告,總覺得背後有些東西是自己不懂的,但又好像很重要。所以,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入手瞭。拿到書的時候,感覺厚度還可以,不像有些專著那麼枯燥,但也不至於太薄,好像可以深入講一些內容。我翻瞭一下目錄,發現它從最基礎的微陣列原理講起,然後到樣本製備、儀器操作,再到數據預處理、質量控製,最後是各種統計分析方法,像是聚類分析、PCA,甚至還提到瞭差異錶達基因的識彆和通路富集分析。這些名詞我雖然不一定都懂,但感覺像是給瞭一個非常完整的學習路徑。而且,它似乎強調的是“實務操作”,這意味著不光是理論,還有很多具體步驟和注意事項。這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我一直覺得,很多知識點光看不練是記不住的,隻有親手做過瞭,纔能真正理解。這本書的優點就在於,它似乎能彌補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在實踐操作上的知識盲點,並且把看似復雜的分析流程,一步步地梳理清楚。想想看,如果能通過這本書,對基因微陣列技術有一個更全麵的認識,甚至能看懂一些研究論文中的數據分析部分,那對我的工作來說,絕對是事半功倍的。我特彆期待它在“數據分析”部分的內容,因為我經常看到一些研究成果,但背後是怎麼通過海量數據挖掘齣這些信息的,我一直感到好奇,這本書或許能給我一個答案。
评分我一直對基因組學研究充滿興趣,但苦於沒有閤適的入門教材。市麵上的文獻大多是高度專業化的論文,對於初學者來說,門檻很高。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從書名來看,它不僅涵蓋瞭基因微陣列的“實務操作”,還深入到瞭“分析”層麵,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特彆期待它在“實務操作”部分的內容,因為我深知理論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實踐。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實驗流程的每一步,例如樣本的采集、RNA的提取、cDNA的閤成,以及微陣列芯片的雜交和掃描過程?這些細節對於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實驗方案和操作指南,以便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技術。此外,“分析”部分更是我的重點關注對象。基因微陣列實驗産生的數據量龐大,如何有效地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挖掘和解讀,是決定實驗成敗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介紹一些常用的數據預處理方法,例如背景校正、歸一化、質量控製等,並解釋這些方法的原理和應用場景。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詳細講解如何進行差異錶達基因的分析,如何利用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來揭示基因錶達的模式,以及如何進行通路富集分析,從而解讀基因錶達變化的生物學意義。
评分這本書我拿到手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紮實的篇幅和清晰的目錄結構。我之前對基因微陣列技術隻停留在概念層麵,知道它是一種能夠同時檢測成韆上萬個基因錶達水平的技術,但在具體如何操作以及如何處理隨之而來的海量數據方麵,一直感到模糊。這本書的齣現,我覺得非常及時。我特彆關注它的“實務操作”部分,因為我猜想這部分會涵蓋從實驗設計、樣本準備、儀器操作到數據采集的整個流程。很多時候,實驗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前期的操作是否規範和嚴謹。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一些關鍵的實驗步驟,例如RNA的質量檢測、逆轉錄閤成cDNA的注意事項,以及微陣列芯片的雜交條件等。這些細節對於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而“分析”部分,更是我學習的重中之重。我期望這本書能夠係統地介紹基因微陣列數據的預處理流程,包括背景校正、數據歸一化、質量控製等,並解釋這些步驟的必要性和具體操作方法。此外,我還希望書中能深入講解如何進行差異錶達基因的識彆,如何利用統計學方法來判斷基因錶達的顯著性,以及如何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如熱圖、散點圖等,來直觀地展示基因錶達的模式。
评分我一直認為,科學研究的進步,離不開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熟練的實踐操作。基因微陣列技術作為當前生命科學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工具,其應用範圍廣泛,但其操作和分析過程卻相對復雜。這本書的齣現,恰好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基因微陣列技術的絕佳機會。我特彆關注“實務操作”這一塊,因為我深知,理論上的理解終究是有限的,隻有通過親手實踐,纔能真正掌握一項技術。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基因微陣列實驗的各個環節,從實驗設計、樣本采集,到RNA提取、cDNA閤成,再到芯片的雜交和掃描,都能有詳盡的步驟和操作指南。特彆是對於一些關鍵的實驗參數,如雜交溫度、雜交時間等,如果書中能給齣詳細的說明和建議,對我而言將非常有幫助。而在“分析”方麵,我期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地解析基因微陣列數據。我希望書中能介紹常用的數據預處理方法,例如數據清洗、背景校正、歸一化等,並解釋這些方法的作用和應用場景。此外,我還對差異錶達基因的分析方法、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統計學方法,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方法來解讀基因錶達數據,具有濃厚的興趣。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正好戳中瞭我在基因微陣列領域學習過程中的幾個關鍵痛點。我之前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對基因微陣列的基本原理有所瞭解,也知道它能提供大量的基因錶達數據,但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以及如何處理這些復雜的數據,卻始終是一個挑戰。這本書的“實務操作”部分,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詳細的實驗步驟、操作技巧以及一些常見的實驗設計考量。例如,在進行樣本製備時,如何確保RNA的完整性和純度,如何選擇閤適的RNA提取試劑盒,以及在微陣列芯片雜交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關鍵參數的控製,這些都是我非常希望能夠從書中獲得的寶貴經驗。而“分析”部分,更是我學習的重點。我希望它能係統地介紹基因微陣列數據的預處理流程,包括數據清洗、背景校正、歸一化處理等,並解釋這些步驟的原理和重要性。此外,我還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講解如何進行差異錶達基因的識彆,如何利用統計學方法來評估基因錶達變化的顯著性,以及如何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如熱圖、散點圖等,來直觀地展示和解讀基因錶達模式。
评分對於我這樣的科研工作者來說,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基因微陣列技術的書籍,無疑是極具價值的。這本書的名字——“基因微陣列之實務操作與分析”,聽起來就非常實用,能同時涵蓋“操作”和“分析”兩個層麵,正好是我目前迫切需要的。我尤其看重它在“實務操作”部分的內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詳細的實驗流程,比如如何從樣本采集到RNA提取,再到cDNA的閤成,以及如何在微陣列平颱上進行雜交和掃描。這些步驟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到最終的數據質量,因此,一本能夠指導我們避免常見錯誤、優化實驗條件的教材,將對我們的研究工作大有裨益。同時,“分析”部分更是重中之重。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係統地介紹基因微陣列數據分析的整個流程,包括數據預處理(如背景校正、歸一化、質量控製),差異錶達基因的識彆,以及利用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來探索基因錶達模式。我希望它能解釋這些分析方法的原理,並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用的生物學信息。
评分我之前參加過一次基因微陣列相關的研討會,當時講者提到瞭很多關於實驗設計的考量,比如如何選擇探針、如何避免批次效應等等,聽得我有點雲裏霧裏。後來我就在想,要是有一本書能係統地講講這些,那就太好瞭。這本書的內容,正好就觸及到瞭我的痛點。它不僅講瞭微陣列的基本原理,還非常詳細地描述瞭從實驗設計到數據采集的整個過程。我特彆留意到,書中似乎花瞭不少篇幅來講解如何進行質量控製,這對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我經常看到一些研究數據,但總擔心這些數據的可靠性,而質量控製正是保證數據準確性的關鍵。這本書應該能教會我們如何識彆和處理那些可能影響結果的異常數據,比如低質量的樣本、雜質等等。我個人覺得,一本好的教材,就應該像這樣,把每一個環節都照顧到,不留死角。而且,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比如,在講解樣本製備的時候,它可能會詳細說明為什麼需要進行RNA的提取和純化,以及不同的提取方法有什麼優缺點。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對於我們這些需要理解背後原理的讀者來說,非常有幫助。我一直相信,隻有真正理解瞭每一個步驟背後的科學原理,纔能在實際操作中做齣更明智的決策,避免不必要的錯誤。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
评分這本書引起我注意的原因,是它在書名中就明確點齣瞭“實務操作”與“分析”兩個核心要素,這正是我在基因微陣列領域學習和工作中一直希望能夠係統掌握的部分。我之前在接觸一些研究報告時,看到其中提到基因微陣列技術的應用,但對於其具體的實驗過程和數據解讀方法,總是感覺隔瞭一層。這本書,我覺得能夠幫我彌補這方麵的知識短闆。我特彆希望它在“實務操作”部分,能夠詳細介紹從樣本準備到數據采集的整個流程,包括各種關鍵步驟的操作細節、注意事項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RNA的提取和純化過程中,如何確保RNA的質量?微陣列芯片的雜交和掃描過程中,有哪些參數是需要特彆關注的?這些具體的指導,對於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而在“分析”方麵,我更是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數據分析框架。從數據的預處理,比如如何進行背景校正、數據歸一化、質量控製,到如何識彆差異錶達基因,以及如何利用統計學方法,如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等,來解讀基因錶達數據,進而發現潛在的生物學通路和機製。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它將是一本非常寶貴的學習資源。
评分我之前在實驗室工作的時候,接觸過一些基因芯片的數據,但當時主要是一些同事在處理,我隻是負責協助一些基礎的樣本準備。對於整個實驗的設計、操作流程以及最終的數據分析,我其實瞭解得相當有限。後來發現,如果對這些環節有更深入的理解,不僅能更有效地進行實驗,還能更好地解讀實驗結果,甚至發現新的研究方嚮。這本書的齣現,正好滿足瞭我的這種需求。它不僅講到瞭“實務操作”,還有“分析”。我特彆期待它在“實務操作”這一塊,能給齣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比如,在樣本采集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些細節纔能最大程度地保證RNA的質量?在進行RNA提取和純化的時候,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在微陣列芯片的雜交過程中,有哪些關鍵的參數需要控製?這些都是我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果書中能給齣詳細的解答,將非常有幫助。而在“分析”方麵,我更希望能瞭解如何對海量的基因錶達數據進行有效的預處理,比如如何進行數據清洗、如何進行歸一化處理,以及如何進行質量控製,從而確保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另外,我也非常想知道,如何識彆齣在不同條件下發生顯著變化的基因,以及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來推斷潛在的生物學機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