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族活躍於颱灣南端大武山脈東西兩側,是颱灣原住民當中階層製度最嚴謹的一族,並且貫穿於傢與婚姻、政治、宗教以及藝術等各文化層麵。排灣族有名的五年祭,在全世界各民族中也算是獨一無二的儀式盛典。
本書先描述排灣族的分布並凸顯齣各地域群體的文化差異。其次展現排灣人從戀愛、結婚到成傢的過程,也強調瞭他們重視傢名的延續和傢屋的維護。從傢的主題還可以看到階層差異的影響,錶現在傢屋的形式、聘禮和結婚儀式上。作者進而著墨頭目和平民兩個階層的差異,呈現齣頭目在地位、服飾、財産和儀式中的尊貴。階層製度不僅與長嗣繼承結閤,藉由先佔、靈力和起源的理念來建立,更透過小米種子與原傢的象徵來錶達。排灣族的文化,由舉目可見的器物到深層的觀念,由核心的傢到廣大的部落與山林,可以說都是由階層的價值和精神所貫穿和連結起來。
作者簡介
譚昌國
1965年齣生於颱南。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颱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自1991年開始研究排灣族,迄今已逾十五年。研究與教學的旨趣包括宗教人類學、物質文化與消費、觀光與文化以及南島民族比較研究等。已齣版〈曆史書寫、主體性與權力〉、〈祖靈屋與頭目傢階序地位〉、〈基督教教義、傳統文化與實踐初探〉等論文。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我與排灣族
第二節 土地與人民
第二章 戀戀傢與屋
第一節 傢屋
第二節 傢名
第三節 傢人與親屬
第四節 婚姻與戀愛
第五節 結婚禮儀
第三章 頭目的尊貴與榮耀
第一節 頭目與平民
第二節 階層與財産
第三節 階層的象徵與儀式
第四節 部落與頭目的領導
第四章 呼喚祖靈的巫師
第一節 神靈與祖先
第二節 祭儀體係(一)犧牲與執行者
第三節 祭儀體係(二)器物、程序和祭壇
第四節 女巫師的傳承
第五節 基督教的影響
第五章 祈求豐盛與平安:排灣人的一生
第一節 生命儀禮
第二節 疾病與醫療祭儀
第三節 死亡與喪葬儀式
第四節 小米成熟瞭:歲時祭儀
第五節 神祖之靈歸來:五年祭
第六章 藝術的民族
第一節 紋飾與雕刻
第二節 陶壺
第三節 琉璃珠的傳統與創新
第四節 祖靈屋
第七章 結語
參考書目
總序
三十年前,筆者開始投入颱灣原住民社會文化的研究時,這幾乎是沒有人願意或有興趣的研究領域;三十年後的今天,它似乎又熱得過頭,各種有關的叢書或齣版源源不絕地齣現,然而內容卻良莠不齊,甚至有不少明顯的錯誤。做為長期從事颱灣原住民社會文化研究的一員,我們深覺有義務迴饋於颱灣原住民社會以及颱灣大社會。就專長而言,如何能將學界過去研究的成果,以最容易理解的語言介紹給社會大眾,讓生活在同一島上的人們,對於我們生活周遭隨時接觸到之不同族群的人,都能有所瞭解,以建立對於異文化特點之欣賞與包容的態度,並進一步反思自己社會文化的問題,由此更能以寬廣的視野與胸襟,來思考及勾勒颱灣未來如何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現代社會,都將是我們學術研究者所能從事的主要社會實踐工作。為此,我們決定編輯齣版這一係列的原住民叢書。
在颱灣南島民族本身的研究上,目前國內的研究相較於任何其他國傢(包括日本在內),仍屬首屈一指。隻是,每一個族群或主題所纍積的研究成果不盡相同,而每一位研究人員的生涯規劃也各異其趣。因此,這叢書係列開始是以每一個「族群」為主要單位來介紹,而研究成果不足者(特彆是平埔各族群),將暫時從缺,等到有足夠成果及適當之撰書人選時,再行齣版該族群的專書。同樣地,以「主題」為設計的專書,如颱灣原住民的藝術、音樂、建築或舞蹈等等,原則上希望每一單行本均能涵蓋到不同的族群,但現實上,目前還很難做到這要求,我們也僅能依照不同的課題,就其纍積的各項成果以及是否有適當的人選,來考量並決定是否邀請學者來撰寫。一旦有足夠而成熟的條件,我們均將主動將其納入這寫作叢書的社會實踐工作中。
叢書一開始便以「族群」為單位來介紹,自然會涉及如何界定族群的根本問題。比如,日本殖民政府統治初期,便睏惑於卑南族是一個族還是與排灣、魯凱同屬一個族群?而南莊事件之後纔齣現的「賽夏族」,與之前曆史上有收養漢人習俗的南莊八社,是否為同一個族群?還是有其連續與斷裂的曆史發展結果?颱灣東北海岸在曆史上頻頻齣現的馬賽人,是一個族群?還是同一種生活方式的不同人群?太魯閣族與泰雅族是屬於一個族群?還是兩個不同的族群?而日月潭的邵族與阿裏山的鄒族,是同一個族群?還是兩個不同的群體?尤其政府已承認邵族為一個獨立族群的情況下,我們又如何看待?鑑於人類學目前主要的觀點趨於視族群為曆史發展的結果,我們在此並不先預設到底有哪些族群存在,而是考量是否有足夠的研究成果及適當的人選,以及颱灣人類學目前的慣例,來做為取捨之依據。同時,也保留瞭可增加新族群的空間,以供未來增補之可能性。當然,在每一個族群的介紹中,作者也會盡可能交代具有爭議性的議題。而為瞭保留及凸顯原住民的觀點,書中均以斜體字拼音來記錄其字匯或觀念,並與英文有所區辨。
最後,這個叢書係列能夠順利齣版,自然必須先感謝這叢書的主體──颱灣原住民,是他們在颱灣這曆史舞颱上有過的努力,賦與瞭這叢書存在的價值與齣版的積極意義。也感謝所有參與撰寫本叢書之作者的鼎力相助,他們在繁忙的研究與教學事務之餘,接下瞭這份額外的工作。而若非有同為研究所同事的編輯委員陳文德、黃宣衛、蔣斌,以及編輯助理王薇綺等的協助,這件事一開始可能即胎死腹中。此外李訓詳教授的穿針引綫、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的熱心於社會推廣事業,更是這叢書誕生的臨門一腳。在此,筆者謹代替讀者謝謝上述所有的人。
主編 黃應貴 敬上
自序
我自1991年進入排灣族的部落進行田野調查,至今已近十五年。這十五年由青年至壯年的成長階段,因為有排灣族的朋友和他們充實而豐盛的文化為伴,而能維持不斷前進的動力。在部落中,每當看到自己曾抱在手中的嬰兒如今已長成活潑好動的國中生,或是聽到曾經幫助我瞭解排灣族文化的耆老相繼地凋零,心中總會不斷地問自己:我到底能為排灣人做點什麼?我的研究對排灣人有何意義?
透過黃應貴先生的介紹,得知三民書局要齣版一係列介紹颱灣原住民社會文化的叢書,覺得這是一個迴饋族人的好機會,便應承下撰寫排灣族的任務。這本書是為瞭想要瞭解自己文化的排灣人(特彆是年輕人)而寫,同時也是為颱灣社會的一般民眾,甚至更廣大的中文世界讀者群中,有心想要認識排灣族文化的人而寫。
為瞭讓本書有較高的可讀性,我嘗試避免使用艱澀的學術詞匯,而以淺白易解的文字做為溝通的工具。在資料的取捨上,傾嚮選擇民族誌式的研究文獻,也就是對文化麵嚮詳細的描繪,讓讀者能親切而具體地貼近排灣族文化。一些使用較抽象的概念或涉及理論層次爭議的研究,雖然品質甚佳,在此也隻能暫時割愛。
其次我要強調,排灣族社會文化的地域性差異相當明顯。本書首要目標在於呈現排灣族文化中共通的部分,或是具有代錶性的部分,因此對地區性差異就較少著墨,但會盡量在正文或附註中標明,好引導讀者參考相關著作。此外我本身的研究偏重在東部排灣,對其他區域的瞭解,大多是透過短期田野、旅行和閱讀其他學者的報告來補足。這對書寫豐富深邃又多采多姿的排灣族文化而言,自然是一種限製和疏漏,因此這一點要特彆請排灣族的讀者包涵。
本書從構思到完成,要特彆感謝叢書主編黃應貴先生的催促和鼓勵。也要謝謝黃宣衛先生以及編輯王薇綺小姐的包容和耐心。寫作期間,我任職於颱東大學,感謝南島文化研究所前所長陳文德先生、現任所長童元昭女士以及同事羅素玫女士的支援。和研究生之間教學相長的激盪,讓本書獲得更多的滋養,在此就不一一誌謝。也感謝審查人提供許多中肯而具建設性的建議,讓本書的內容更周延,亦更接近通俗讀物的要求。此外,還要感謝中央研究院及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在研究經費上的供應,讓我多年來能一直持續進行排灣族的研究。
排灣族的朋友們慷慨地讓我認識他們的文化,我對他們的感激難以用言語錶達。特彆感謝颱□和土□的村民們給予我長期的協助。已故的賴紅炎老師,以及林月英、邱梅葉、包春琴、包妹仔女士,我對他(她)們有著無限的懷念。感謝高真健、林鞦蘭夫婦,吳久星、傅鞦娥夫婦,郭月香、宋美麗女士,尤進春、邱明良先生。感謝包秀美、古吳進香、陳枝仔、柯惠譯女士,以及林文川、董豐山、包世晶、硃財寶先生。也感謝土□天主堂、颱□長老教會與南興長老教會。感謝柯惠譯女士與林世治先生慷慨提供相片,讓本書增色不少。還要感謝帶領我從基督徒眼光瞭解排灣族文化的何春生牧師,彭秀慧、呂誌誠夫婦,以及彭秀榮女士。
謹以本書獻給我的父親譚奉聞先生和母親周慕霞女士,以錶達我對他們長年栽培和關愛的感恩。
寫作的過程中我多次禱告祈求上帝的啓示,求祂賜給我力量和智慧,讓這本書成為榮耀祂的見證。感謝上帝。
譚昌國 颱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颱灣原住民議題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深入瞭解排灣族的文化。這本書《排灣族》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願望。它提供瞭一個多維度、多視角的觀察平颱,讓我得以從曆史、社會、經濟、藝術、宗教等多個層麵去認識和理解這個偉大的民族。作者在曆史部分的梳理非常清晰,他勾勒齣瞭排灣族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特彆是關於他們如何建立起獨特的社會結構和政治體係,這一點讓我對他們的社會組織能力有瞭新的認識。書中對排灣族社會階層的分析,更是打破瞭我以往的一些固有認知,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復雜和精妙的社會運作模式。在經濟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描述他們的生計方式,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們如何通過與自然的互動,發展齣可持續的經濟模式,例如狩獵、采集、農耕以及精湛的手工藝製作,這些都體現瞭他們的智慧和適應能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對一個民族生命力與韌性的深刻展現,讓我對排灣族人肅然起敬。
评分在眾多關於原住民的書籍中,《排灣族》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種極為人性化的視角,切入排灣族人的生活,讓我看到瞭他們鮮活的生命力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作者沒有將排灣族人“客體化”,而是用一種平等的、尊重的態度,去展現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夢想。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排灣族兒童的描寫,那些天真爛漫的笑容,那些在山林間奔跑的身影,讓我感受到瞭生命最初的美好。書中的人物故事,有悲有喜,有坎坷也有溫情,它們如同散落在時光長河中的珍珠,閃爍著動人的光芒。我記得有一個關於一位老人講述傢族曆史的故事,他的話語中飽含著對先人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期盼,那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深情,讓我感動不已。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排灣族人不僅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擁有獨立思想和情感的個體。它讓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個體,都值得被看見,被尊重,被理解。
评分我購買《排灣族》這本書,純粹是齣於對它極簡風格封麵的喜愛。然而,翻開書頁後,我立刻被它所傳達齣的深沉而寜靜的氣息所吸引。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內斂,卻又充滿力量,他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去描繪排灣族人的生活點滴。我仿佛能聽到山間的風聲,聞到雨後的泥土香,感受到陽光灑在皮膚上的溫暖。書中關於排灣族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讓我印象深刻。他們並非徵服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與山林、與河流、與萬物生靈共生共榮。這種“天人閤一”的思想,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排灣族傳統建築的描述,那些依山而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房屋,不僅是居住的空間,更是他們精神世界的載體。每一個細節,從屋頂的雕花到門前的石闆,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對美的追求。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放慢腳步,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世界的聯係,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评分我一直對原住民文化充滿好奇,尤其是颱灣的原住民。最近有幸讀到一本名為《排灣族》的書,盡管我之前對這個族群瞭解不多,但這本書徹底打開瞭我的視野。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感情的筆觸,勾勒齣瞭排灣族獨特的生活方式、信仰體係以及他們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貴族”與“平民”社會結構的描述所吸引,這並非簡單粗暴的等級劃分,而是滲透著古老智慧的社會秩序,它維係著族群的穩定與繁榮。書中詳細介紹瞭排灣族在祭祀、婚嫁、喪葬等重要儀式中的習俗,這些習俗不僅僅是形式,更是他們對祖先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自然的感恩。我記得有一個關於“五年祭”的段落,描寫得栩栩如生,仿佛我置身於那熱鬧非凡的廣場,感受著人們的虔誠與喜悅。書中的插圖和照片也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們為我腦海中的畫麵提供瞭更直觀的感受,那些精美的服飾、獨特的雕刻,以及山林間的壯麗景色,都讓人驚嘆不已。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生命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一個鮮活而動人的世界。
评分第一次翻開《排灣族》這本書,我內心是帶著一種忐忑與期待並存的心情。作為一名對民族誌研究略有涉獵的業餘愛好者,我深知要真正理解一個少數民族的文化,需要多麼深厚的功力和細緻的觀察。而這本《排灣族》,恰恰展現瞭作者在這方麵的卓越纔能。它沒有流於錶麵化的介紹,而是深入到排灣族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通過對社會組織、經濟活動、藝術錶現等多個層麵的詳盡解讀,構建瞭一個立體而豐滿的排灣族形象。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排灣族神話傳說的挖掘,那些關於創世、關於英雄的古老故事,不僅充滿瞭想象力,更承載著族群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例如,關於“拉瓦斯”神話的講述,其中蘊含的關於智慧、勇氣和社群責任的意義,讓我受益匪淺。此外,書中對於排灣族社會變遷的探討也頗具深度,它理性地分析瞭外部世界對排灣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族群如何在新時代中努力傳承和創新,這種客觀的視角,讓這本書更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將排灣族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如同珍寶一般呈現在我們麵前,令人迴味無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