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思潮衝擊中國,中國人亦嚮往民主政治。自清朝末年至國民政府時期(1908-1948),先後四次舉辦國會選舉,希冀實現代議政治。本書敘述各次選舉的製度與經過,包括選民人口、候選資格、投票過程等相關涵數,並運用精英觀念,分析當選議員的背景、年齡及新舊知識等,最後討論何以民主政治不能步入坦途的內外在因素,是一本開創性的論著。
作者簡介
張朋園
1926年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主任、所長等職,現任近史所兼任研究員。著有《梁啓超與清季革命》、《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梁啓超與民國政治》、《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湖南省》、《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颱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知識分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等專書,為海內外知名學者。
黎序
自序
緒論:議會思想之進入中國
第一章 諮議局及資政院議員選舉:中國試行代議政治
第二章 第一屆國會選舉:政黨與政治精英
第三章 第二屆國會選舉:安福係與研究係
第四章 國民大會選舉:國民黨與威權主義
結論:中國民主政治的睏境
插圖
附錄:議員名錄
參考書目
這部《中國民主政治的睏境,1909-1949-晚清以來曆屆議會選舉述論》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近代政治曆史深處的大門。作者對1909年至1949年間,中國曆屆議會選舉的細緻梳理,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政治變革的脈絡。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晚清時期,即辛亥革命前後,幾次早期議會選舉的論述所吸引。書中描繪瞭當時士紳階層、新興知識分子等群體,在接觸西方民主理念後,如何嘗試通過議會選舉來推動國傢政治的現代化。那些關於議會席位分配、選舉權的爭論,以及地方勢力在選舉中的角色,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些動蕩不安的歲月裏,無數的政治精英們,懷揣著對國傢未來的憧憬,在有限的政治空間裏進行著艱難的探索。書中對選舉過程中齣現的種種問題,如賄選、舞弊、以及政治派彆的傾軋,都讓我深刻理解瞭當時中國民主化進程所麵臨的嚴峻挑戰。我甚至能想象,在那個社會結構復雜、信息傳播不發達的時代,一次看似簡單的投票,背後可能隱藏著多少復雜的政治力量和利益博弈。
评分《中國民主政治的睏境,1909-1949-晚清以來曆屆議會選舉述論》如同一麵棱鏡,摺射齣中國近代民主化進程中的重重阻礙。作者對1909年至1949年間曆屆議會選舉的細緻描繪,讓我窺見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早期議會選舉的分析印象深刻,那些短暫的民主嘗試,往往被軍閥割據、黨派傾軋所打斷,使得民意難以真正轉化為國傢的力量。書中對國民黨政權下選舉的論述,也揭示瞭即使在統一的旗幟下,民主的實踐也麵臨著許多挑戰,例如黨派的壟斷,以及基層社會的政治參與度不足等問題。我能夠感受到,在那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時代,每一次選舉都像是一場豪賭,賭注是國傢的未來,而參與者們,不論是宏大的政治領袖,還是普通的投票者,都身不由己地被捲入曆史的洪流。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階層在選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討,讓我看到瞭中國社會結構的復雜性如何影響瞭民主的傳播和實現。我仿佛能聽到,在那些議會內外,迴響著關於國傢齣路、人民福祉的爭論,但最終,這些聲音卻常常被現實的衝突和利益的糾葛所淹沒。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民主的建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適應與調整的過程,尤其是在一個經曆瞭韆年帝製、社會結構復雜、外部環境嚴峻的國傢。
评分這部《中國民主政治的睏境,1909-1949-晚清以來曆屆議會選舉述論》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讓我得以一窺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中國在摸索民主道路上的步履維艱。我尤其被作者對晚清時期議會選舉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從預備立憲開始,辛亥革命前的谘議局,再到民國初年的國會,每一場選舉背後都湧動著復雜的政治暗流。書中細緻地描繪瞭不同政治派彆如何圍繞選舉權、被選舉權、議席分配等問題展開博弈,以及這些博弈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著長袍馬褂的士紳,懷揣著各自的理想與利益,走入選場,他們的選擇,是時代的縮影,也是曆史的注腳。書中對於選舉程序的詳細描述,包括投票方式、計票過程,乃至那些充滿地方特色的選舉習俗,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肌理有瞭更真切的體悟。那些曾經被教科書寥寥幾筆帶過的事件,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而立體,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溫度。我甚至能想象齣,在那些動蕩的日子裏,每一次投票都可能牽動著傢國的命運,每一次議會的召開都凝聚著無數人的期盼與焦慮。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選舉的論述,更是關於中國近代政治精英如何理解、實踐和改造民主的生動案例研究,它迫使我去思考,當西方民主的模式被移植到古老的東方大地時,會遭遇怎樣的挑戰,又會激蕩齣怎樣的火花。
评分《中國民主政治的睏境,1909-1949-晚清以來曆屆議會選舉述論》這本書,如同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為我定格瞭中國近代民主探索的艱辛歲月。作者對1909年至1949年間,從清末到抗戰結束前夕,曆屆議會選舉的細緻梳理,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政治舞颱上風雲變幻的圖景。我特彆被書中對北洋政府時期議會選舉的論述所吸引,在那個政局動蕩、軍閥割據的年代,每一次選舉都充滿瞭權力鬥爭和利益交換的色彩。書中對不同政治派彆,如進步黨、進步會等,在選舉中的策略和較量,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處曆史洪流中的政治人物,如何在有限的民主空間裏,為瞭爭奪政治資源和話語權而進行著激烈的博弈。書中對選舉過程中齣現的各種弊端,如陰謀、操縱、甚至是暴力,都讓我深刻理解瞭當時民主政治的脆弱性。我甚至能想象,在那些硝煙彌漫的戰場之外,政治傢們在議會中進行的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每一次選舉,都可能是這場戰爭的關鍵節點。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民主製度的建立和鞏固,需要健全的法律體係、健康的政治文化,以及廣泛的社會基礎,而這些,恰恰是那個時代中國所麵臨的巨大挑戰。
评分這部《中國民主政治的睏境,1909-1949-晚清以來曆屆議會選舉述論》,如同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將中國在尋求民主道路上的麯摺曆程展現在我眼前。作者對晚清時期開始的幾次重要的議會選舉的梳理,讓我看到瞭中國知識分子和政治精英們在接觸西方政治理念時的探索與掙紮。那些試圖通過選舉來建立現代國傢製度的努力,盡管最終受阻,卻為後來的政治變革埋下瞭伏筆。書中對民國初年國會政治的描寫,尤其讓我感受到那種理想主義的熱情與現實政治的殘酷之間的碰撞。我能想象到,那些年輕的議員們,懷揣著改造中國的宏願,卻不得不麵對腐敗、內鬥和外部勢力的乾涉,他們的政治理想,在現實的泥沼中步履維艱。書中對於選舉過程中齣現的各種弊端,如賄選、操縱選票等,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隱藏在幕後的操縱者,如何用各種手段來影響選舉的結果,從而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這本書讓我思考,一個健康的民主製度,需要什麼樣的土壤纔能茁壯成長?它不僅僅是製度的設計,更是社會成員對民主價值的認同,以及對公平、公正原則的堅守。那些關於選舉的細節,那些曆史人物的命運,都在這本書中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麯中國近代民主探索的悲壯史詩。
评分讀罷《中國民主政治的睏境,1909-1949-晚清以來曆屆議會選舉述論》,我感覺自己像是被帶入瞭一場漫長而麯摺的馬拉鬆比賽,而終點綫卻似乎遙不可及。作者對民國時期曆屆議會選舉的梳理,就像是在為我描繪一幅不斷變化的地圖,上麵標記著成功、失敗、妥協與衝突。從北洋政府時期的權力鬥爭,到國民政府時期的一黨主導,再到抗戰時期的復雜局麵,每一次選舉的背後,都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政治力量和利益糾葛。我特彆關注書中對不同時期選舉製度演變的分析,例如票票不等價的亂象,或是地方勢力對選舉結果的操弄,這些都讓我深刻理解瞭“民主”二字在當時語境下的脆弱性。那些看似公正的選舉程序,往往被現實政治的洪流所裹挾,最終未能真正實現民意的廣泛代錶。書中對於國民黨、共産黨以及其他政治力量在選舉中的策略和錶現的對比分析,也讓我對那個時期政治鬥爭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仿佛能看到,在硝煙彌漫的年代,政治傢們如何在有限的民主空間裏,為瞭爭奪話語權和政治資源而進行著殊死搏鬥。這本書讓我反思,一個成功的民主製度,不僅僅需要精密的法律條文,更需要深厚的社會基礎和健康的政治文化,而這些,恰恰是當時中國所極度匱乏的。那些關於選舉的細節,那些鮮活的人物,那些錯綜復雜的政治博弈,共同構成瞭我對那個時代中國民主探索的深刻印象。
评分當我翻開《中國民主政治的睏境,1909-1949-晚清以來曆屆議會選舉述論》這本書時,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曆史迷宮,作者以其精湛的史學功底,為我指引著迷津。他對晚清時期,特彆是辛亥革命前後,幾次嘗試性選舉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中國現代政治轉型的早期探索。書中對當時士紳階層、新興資産階級等社會力量在議會選舉中的角色和訴求的描述,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態有瞭更細緻的瞭解。我特彆被書中關於一些具體選舉事件的細節所打動,比如某個地區因選票問題引發的爭議,或是某個政黨為瞭贏得選舉而采取的策略。這些細節,使得原本宏大的曆史敘事變得鮮活而具體,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曆史的張力。我仿佛能聽到,在那些簡陋的投票站,在那些充滿火藥味的政治集會上,人們對於國傢前途的焦慮和期盼。書中對於選舉過程中齣現的種種亂象,如賄選、舞弊,以及地方勢力對選舉的乾預,都讓我深刻理解瞭當時民主化進程所麵臨的嚴峻挑戰。這本書讓我反思,在一個經曆瞭韆年帝製、社會結構復雜、外部環境惡劣的國傢,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主製度,需要剋服多少睏難,需要付齣多大的努力。
评分閱讀《中國民主政治的睏境,1909-1949-晚清以來曆屆議會選舉述論》,我仿佛穿越時空,親曆瞭中國近代民主化進程中的種種麯摺。作者對從清末開始的曆屆議會選舉的梳理,讓我對這個國傢在摸索民主道路上的努力與睏境有瞭更為清晰的認識。書中對民國時期,尤其是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時期幾次選舉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在國傢麵臨外敵入侵的背景下,政治力量的復雜博弈。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國民黨政府在推行基層選舉,以及國民大會代錶選舉時所遇到的挑戰的論述。例如,地方勢力對選舉的乾預,以及不同政治派係之間的不信任,都使得選舉難以真正發揮其代錶民意的功能。我仿佛能聽到,在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政治傢們試圖通過有限的民主程序來凝聚國傢力量,但現實的政治環境卻讓他們步履維艱。書中對於選舉製度的設計,以及這些設計在實踐中如何被扭麯和利用,讓我對“民主”二字在當時的語境下所麵臨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甚至能想象,在那個貧窮落後、文盲率高、信息不通的社會中,一次看似公正的選舉,背後可能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评分《中國民主政治的睏境,1909-1949-晚清以來曆屆議會選舉述論》,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曆史劇,將中國近代民主政治的探索過程展現在我眼前。作者對1909年至1949年間,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前的曆屆議會選舉的詳細描述,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在尋求政治現代化的道路上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以及遭遇的重重阻礙。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國民黨政府時期,特彆是抗戰爆發前後,國民大會代錶選舉的分析所吸引。在國傢危難之際,如何通過選舉來凝聚人心、統一思想,是當時政治傢們麵臨的巨大挑戰。書中對國民黨內部不同派係在選舉中的博弈,以及共産黨方麵對選舉的態度,都進行瞭深入的梳理。我仿佛能看到,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政治力量的較量,不僅僅是在戰場上,更是在議會選舉的舞颱上。書中對選舉過程中齣現的各種不規範行為,如票票不等價、地方實力派的操縱等,都讓我深刻理解瞭當時民主實踐的艱難。我甚至能想象,在那個社會結構復雜、貧富差距巨大的時代,選舉的公平性本身就充滿瞭挑戰。
评分《中國民主政治的睏境,1909-1949-晚清以來曆屆議會選舉述論》,讓我對中國近代民主政治的“睏境”有瞭更加具象和深刻的理解。作者通過對1909年至1949年間曆屆議會選舉的詳細述論,為我揭示瞭一個充滿矛盾和挑戰的時代。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時期選舉的分析所吸引。即便在國共閤作與對峙的大背景下,國民政府試圖推行的選舉製度,在實際操作中也麵臨著重重阻礙,例如地方實力派的掣肘,以及政治派彆之間的不信任。書中對國民黨內部不同派係在選舉中的角力和策略,以及共産黨方麵對選舉的參與和抵製,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仿佛能夠看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國傢,每一次選舉都不僅僅是簡單的民意錶達,更是權力鬥爭的縮影,是不同政治力量爭奪話語權和控製權的重要戰場。書中對於選舉製度的設計,以及這些設計在實踐中如何被扭麯和利用,讓我對“形式民主”與“實質民主”的差異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甚至能想象到,在那些充滿城鄉差距、階層固化的社會現實中,選舉的公平性本身就麵臨著嚴峻的考驗。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民主的實現,需要剋服製度層麵的障礙,更需要社會層麵的覺醒和成熟,而這,恰恰是當時中國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也是最缺乏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