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詡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但中國國傢主席鬍錦濤說:
「中國恐怕撐不到建國七十年!」
從經濟、軍事、政治、文化、思想五大方嚮解構新中國現況,釐測中國人正使中國逐步趨嚮「亡黨亡國」的命運。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策已背離原有堅持的社會主義,並妄想以擴軍築建新的世界霸權。然而,經濟繁榮隻是海市蜃樓,泡沫必將破滅,遭破壞的自然環境也不能再生,黨與人民精神危機更是嚴重。共産黨政權隻能走嚮中國的老路,這也是中國曆代掌權者最大的夢魘,亦即曆史循環的宿命──滅亡!
作者簡介
黃文雄
思想傢、文化史傢、評論傢。
1938年生於高雄岡山,1964赴日留學,早稻田大學商學部學士,明治大學西洋經濟史學碩士,曾任拓殖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以《中國的沒落》一書聲名大噪,從此展開長期旺盛的寫作生涯,獲得巫永福評論奬、颱灣筆會奬,作品涵蓋文化、政治、經濟、曆史、社會等。曾任世界颱灣同鄉會副會長、日本颱灣同鄉會長、颱獨聯盟日本本部委員長等。
日文著作逾百種,漢文著作六十餘種,為活躍於日本、深具影響力的颱籍暢銷作傢,曾選入日本言論界500名人錄。主要著述有(均為前衛、草根齣版):
《中國人的本性》(2007)
《中國入門》(2006)
《Ka-Ka: 華禍》(2006新版)
《中國食人史》(2005新版)
《中國瘟疫史》(2005)
《日本如何締造中華民國?》(2003)
《颱灣人的價值觀》(2002新版)
《日中戰爭》(2002)
《國父與阿Q》(2001)
《中國的沒落》(1991)
譯者簡介
蕭誌強
颱灣大學法律係畢業,東吳大學日研所、法光佛研所碩士。曾任報社記者、主編、電颱節目主持人,現任颱南社區大學講師。日文譯作有《颱灣論》《日中戰爭》《中國人的本性》等百餘種。
前 言 9
.1. 緒 論
中國新領導人的作風
現代漢武帝──新民族英雄 16
鬍錦濤的真麵目 18
鬍錦濤將中國帶往何處? 22
.2. 經 濟
泡沫經濟促使中國走嚮哪裏?
「閉關自守」到「引進外資」 26
新富與舊貧 29
中國還有多少續航力? 31
一戳即破的中國經濟泡沫 32
媒體預測中國泡沫經濟走嚮 34
中國經濟何時泡沫化? 37
黑錢侵蝕中國金融市場 39
人民幣升值對世界的影響 41
沙漠化、水資源與環境汙染 44
城市睏在垃圾當中 48
中國黑心食品汙染全世界 49
能源日益短缺 52
中國妄想成為世界糧倉 54
2007年糧食危機爆發在即 57
民族瀕臨滅亡 59
.3. 軍 事
中國「核武政策」即將失控
和平用途的核武謊言 64
中國核武威脅日本 67
挑戰美國霸權 68
對颱灣與美國的「核武恫嚇」 71
世界核武大戰的悲劇 74
中颱大戰的可能性 75
中國軍國主義的擴張 78
中國「軍事擴張」的威脅 80
中國走嚮軍事大國化 84
.4. 政 治
中國社會主義的崩解
社會主義何成果之有? 88
十年動亂的文革 89
社會主義崩解中的中國 91
死守一黨獨裁的中國 94
中國社會主義新文明幻滅 96
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包裝 98
自欺欺人的社會主義優越性 100
社會主義崩解導緻中國崩解 102
.5. 文化傳承
美麗詞藻掩飾虛妄的文化
幸災樂禍的中國人 108
不切實際的「民族驕傲」教育 110
日本人為何誤判中國人? 114
中國人真的個個愛說謊嗎? 116
中國人有沒有「中華文化」? 118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民族」? 121
「探索自然與人文精神」? 124
「與時俱進、追求革新」? 125
「充滿開放、寬容與仁愛精神」? 127
「天人閤一」到「天人離反」 129
「不屈氣概」與「愛國精神」假象 131
尚古主義精神的謬誤 134
.6. 思 想
統一──中國人的枷鎖
「超」殖民地帶來體製崩解 138
中國人的「統一」觀念 140
高漲的「統一」主張 143
「統一」等於「幸福」嗎? 145
統一思想癥候群 149
「統一論」者的天下國傢觀 151
統一帶來沒落與不幸 153
思想統一與思想停滯 155
中國人無法擺脫「統一」詛咒 157
.7. 國 傢
中國的宿命──「亡黨亡國」
中國軍事大國的破滅 162
深陷亡黨亡國睏境 163
共産黨乾部與黑社會的關係 165
亡黨危機從何而起? 167
中國共産黨崩解在即 169
民心與民主主義的力量 171
中國共産黨崩解的最後階段 172
亡黨亡國的宿命 174
人類社會的事物有的會「改變」,有的「不會改變」。用這種角度深入觀察盎格魯撒剋遜民族、猶太人、日耳曼人、日本人以及華人等不同民族所形成的社會並且加以比較,也許就可清楚發現,不同民族都有其特性。
但世界各大民族之中,我特彆持續關注、探究「中國人」與「中國」,卻仍覺得非常睏惑。主要是這個國傢「會變的東西」太少,「不變的東西」太多,反而令許多人産生誤解或錯誤的認識。
「支那學」與「中國學」之所以難做,原因在此。
在我看來,和中國相鄰的日本這個國傢與日本人,自古代以來持續與中國交流,卻因此誤解、誤判中國,這就是所謂「靠得愈近愈不容易看清真麵目」的道理。
迴溯曆史,比如江戶時代的一些日本中國通硃子學者,總是稱中國為「聖人之國」、「道德之國」,戰後日本的文化人更宣稱「中國是沒有蚊子、蒼蠅、老鼠與小偷的人間天堂」。
但事實上,不論江戶時代還是戰後,當時的中國其實非常悲慘、不忍卒睹。
結果到現在,日本人仍是不瞭解中國,還在繼續誤判。麵對中國,許多日本人心中有種揮之不去「真是麻煩鄰國」的感覺,恐怕主要也是因為即便至今,仍無法掌握中國這個國傢的全貌。
所以,我經常勸告日本人,想要瞭解真相,閱讀中國曆史等資料時,最好「倒著看」。
我也提醒大傢,事實上中國是個「不變事物」非常多的國傢。
比如,中國人的國民性韆百年來幾乎沒有變化,到現在還是自我中心、不相信人、馬馬虎虎、幸災樂禍等等。
政治方麵,中國人依舊以人治為最高理想,喜歡獨裁統治。早期獨裁統治最佳象徵是皇帝製度,中華帝國崩潰之後,皇帝之名相繼改為大總統、大元帥、主席、總書記等等,但即便名稱改變,今天的中國仍希望讓一個人獨佔黨政軍大權,認為如此國傢纔能安定。
政治貪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甚至有種說法認為,要是沒辦法貪汙,中國的政權就會崩潰。也就是因為能夠貪汙,官僚纔會努力工作。有糖水的地方纔能聚集螞蟻,這是中國的政治本質。這點也是不會改變。
此外,從太古時代一直到今天,中國的農村幾乎沒有改變,仍維持原始時代麵貌。最好的例證是所謂的「三農(農村、農民、農業)問題」。
中國類似「不變」的實例,可說不勝枚舉,中國近現代史特彆是鴉片戰爭之後齣現的自強運動(洋務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社會主義革命、三反五反、反右派、大躍進運動、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等閤計長達一世紀以上的各種運動、改革與革命,雖然宣稱要改變(改革)一切,但太多事情根本沒有改變。這就是「中國」!
因為有這種特質,所以過去我一再指齣,即便到瞭近、現代,中國依舊「政治激動、經濟微動、社會文化不動」,用這種觀點預測其未來,雖不中亦不遠矣。
最近的中國錶麵上呈現「經濟激動、政治微動」傾嚮,但盡管如此,我還是確信,不必改變長期以來的觀點。
這種動嚮決非「正常」(常態),而是一種「異常」。更簡單地講,這些激動與微動都隻是「異變」齣現的前兆。
而這類異變,正是本書主題所在。換言之,這就是中國的「宿命」。
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已超過二十年,經濟與社會麵都産生令人?目結舌的巨大變化。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論與「中國威脅」論等等齣現,可說也是理所必然。
然而,中國這種改革開放路綫,我相信不久就會成為共産黨政權自掘墳墓的元兇,導緻中華文明崩潰。
原因很簡單,此時經濟繁榮隻是海市蜃樓,泡沫必將崩潰,而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不可能再生,黨以及人民精神危機更是如此嚴重。
本書主要從經濟、軍事、政治、精神構造、思想五個角度分析現在的中國,並且預測中國這個國傢未來可能的走嚮與發展。
在此,我不隻預測「中國將自行崩潰」,更加清楚指齣,結果必然如此。
我如此確信是有根據的,華人世界早有常識──十年之內中國將會「亡黨然後亡國」。
就連中國國傢主席鬍錦濤也曾在國內承認,「恐怕撐不到(建國)七十年」,「亡黨亡國」無疑是中國曆史不斷齣現、無法逃脫的宿命,當然這也是當前中國掌權者最大夢魘!
現在幾乎每個日本人都很關心、想瞭解中國的本質及未來發展趨勢。希望本書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二○○五年十一月吉日 黃文雄
《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曆史的進程並非是隨機事件的堆疊,而可能是一種更為深刻的、帶有內在邏輯的演變。作者以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將目光投嚮瞭中國幾韆年的文明史,並從中試圖提煉齣一種循環往復的“宿命”模式。我尤其被書中對“周期律”的探討所吸引,它並非簡單地描述王朝的興衰,而是深入到導緻這種興衰的深層原因。書中對政治體製的分析,對社會結構的解構,以及對文化基因的審視,都為我理解“宿命”提供瞭新的視角。我看到,那些曾經被認為是國傢力量源泉的特質,在曆史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反而可能成為束縛和阻礙。比如,某種程度上過於強調集權和統一,在早期能夠凝聚力量,但在後期卻可能扼殺創新和活力。作者並沒有停留於錶麵的癥狀,而是試圖挖掘導緻這些癥狀的根本原因。他並沒有直接給齣“中國一定會亡黨滅國”的斷言,而是通過層層深入的分析,展示齣一種走嚮某種特定結局的可能性,以及這種可能性背後的必然性。這種“宿命”感,並非是一種消極的宿命論,而是一種對曆史規律的深刻洞察。它迫使我思考,我們是否能夠超越這種“宿命”,又或者,我們正在無意識地走嚮它。這本書的震撼在於,它讓你感到一種曆史的重量,一種個人在宏大曆史進程中的渺小,以及一種對未來潛在的擔憂。
评分我必須承認,《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挑戰瞭我過去對曆史的認知。我一直認為,曆史是可以被改變的,隻要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就可以開創新的局麵。然而,這本書卻讓我開始審視,“宿命”這個詞在曆史進程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作者並非簡單地宣揚宿命論,而是通過對中國曆史發展中一些反復齣現的模式和規律的梳理,展示齣一種可能存在的、難以擺脫的趨勢。我尤其被書中對“製度的慣性”和“思想的僵化”的論述所打動。作者認為,當一種製度和思想體係一旦形成,並且被固化下來,它就會産生強大的慣性,即使齣現問題,也很難被輕易打破,這往往會一步步將國傢推嚮既定的命運。這種“宿命”,並非來自天命,而是源於製度設計和思維模式的深層影響。我反復閱讀書中關於“權力結構”和“社會結構”相互作用的章節,這些章節讓我看到瞭,當一個體係過於追求穩定,而忽視瞭動態平衡時,它內部就會孕育齣走嚮衰敗的種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我們跳齣日常瑣碎的事件,去思考國傢和民族的長遠走嚮,以及那些可能在暗中起作用的、更深層次的“宿命”力量。它是一種深刻的提醒,也是一種對曆史規律的探索。
评分《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思考。它並非一本簡單的曆史讀物,更像是一部充滿哲學思辨和現實批判的巨著。作者以一種極其宏大的視角,審視瞭中國曆史的脈絡,並試圖從中找齣一種“宿命”般的規律。我尤其被書中對“路徑依賴”和“曆史悖論”的分析所吸引。作者認為,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一些早期的選擇,即使在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也可能因為其已經形成的慣性,而繼續産生深遠的影響,最終將國傢推嚮一種難以改變的結局。這種“宿命”,並非神秘的命運,而是曆史發展過程中,由一係列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産生的必然結果。我反復品讀書中關於“改革的睏境”和“思想的僵化”的章節,這些章節讓我看到瞭,當一個體製過於強調自身權威,而忽視瞭外界的呼喚時,它就可能在無形中為自己的滅亡埋下伏筆。作者的論證過程極其嚴謹,他並沒有簡單地進行道德批判,而是試圖從結構性、係統性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導緻“滅亡”的深層原因。這本書讓我對“興衰”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非偶然,而可能是一種曆史必然。它是一種警示,更是一種對曆史規律的深刻洞察,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未來的走嚮。
评分閱讀《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的過程,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思想的震蕩。我一直認為,曆史是由無數個偶然事件組成的,然而,這本書卻讓我開始審視,是否存在一種超越偶然的、更為強大的“宿命”力量,在悄然影響著國傢的命運。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酷的理性,剖析瞭中國曆史發展中的一些關鍵環節,並試圖找齣其中“滅亡”的根源。我尤其被書中對“製度的惰性”和“思想的局限性”的論述所打動。作者認為,當一個體製過於追求穩定,而忽視瞭與時俱進的變革時,它內部就會滋生齣走嚮衰敗的種子,這種衰敗,最終可能導緻整個政權的覆滅。這種“宿命”,並非天意,而是由製度設計和思維模式的根深蒂固所決定的。我反復琢磨書中關於“權力結構”和“社會結構”相互作用的章節,這些章節讓我看到瞭,一個看似強大的政權,是如何在內部逐漸孕育齣自我毀滅的力量。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層層深入的分析,引導讀者去思考那些更深層次的曆史規律。這本書讓我對“興衰”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非偶然,而可能是一種曆史必然。它是一種深刻的提醒,也是一種對曆史規律的探索。
评分閱讀《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的過程,就像在經曆一場思想的洗禮,也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我一直認為,曆史是由人書寫的,也可能被“改寫”。然而,這本書卻讓我開始審視,是否存在一種超越個人意誌的、更強大的力量,在推動著曆史的走嚮,而這種力量,作者稱之為“宿命”。書中對中國曆史發展中一些關鍵節點和製度性缺陷的剖析,讓我對一些長期以來被忽略的細節産生瞭全新的認識。我驚訝於作者能夠如此敏銳地捕捉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現象,並將其上升到影響國傢命運的高度。他並沒有簡單地將“亡黨滅國”視為一種預言,而是將其看作是曆史發展過程中可能齣現的,並且具有內在必然性的一種結局。這種必然性,並非來自某種神秘的力量,而是源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麵的深刻矛盾和相互作用。我反復琢磨書中關於“權力腐蝕”和“製度僵化”的部分,這些章節讓我看到瞭,一個看似強大的政權,是如何在內部逐漸孕育齣走嚮衰敗的種子。作者的論證方式非常具有說服力,他通過對大量曆史案例的梳理和對比,展現瞭這種“宿命”是如何一代代傳承,又如何在一個又一個王朝中重演。這本書讓我感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也讓我對“興衰”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非簡單地講述一個故事,而是試圖揭示曆史背後更深層次的規律。
评分這本書《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瞭曆史的進程,也對我個人對國傢命運的思考帶來瞭深遠的影響。我一直對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更多的是關注那些英雄人物的奮鬥史,或是重大事件的起因經過。然而,這本書卻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宏大和深邃的命題——“宿命”。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宣揚一種不可抗拒的命運論,而是通過對中國曆史的細緻梳理和深刻剖析,揭示齣一種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可能存在的,並且具有內在邏輯的趨勢。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製度的慣性”以及“文化基因”對國傢命運影響的論述所吸引。作者認為,某些根深蒂固的製度設計和文化特質,一旦與特定的政治結構相結閤,就可能産生一種難以打破的循環,最終將國傢推嚮一種難以改變的結局。這種“宿命”感,並非來自神秘的安排,而是源於曆史發展過程中,一係列復雜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我反復琢磨書中關於“改革的睏境”和“思想的僵化”的章節,這些章節讓我看到瞭,當一個社會和體製過於依賴過去的經驗,而無法擁抱新的可能性時,它就可能陷入一種“宿命”的泥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並非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發讀者去思考那些更深層次的、關於國傢長遠發展的終極問題。它是一種深刻的提醒,也是一種對曆史規律的探索。
评分《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這本書,以一種近乎悲壯的筆觸,探討瞭一個民族和國傢的終極命運。我一直對宏大敘事和曆史哲學式的思考充滿興趣,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類主題的探索欲望。作者並非空談理論,而是將“宿命”二字落到實處,通過對中國曆史長河中不同時期、不同事件的深度剖析,試圖找齣隱藏在其中的必然聯係。我尤其被書中對“文化基因”與“政治體製”之間相互作用的論述所吸引。作者認為,某些根深蒂固的文化特質,與特定的政治結構相結閤,可能會産生一種難以打破的循環,最終導嚮某種既定的結局。這種觀點,讓我對“宿命”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簡單的命運安排,而是由民族內在的特性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書中對曆史的解讀,並非一味地批判或贊美,而是試圖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審視那些塑造瞭國傢命運的復雜力量。我反復品味書中關於“改革的睏境”和“創新的瓶頸”的章節,這些章節讓我看到瞭,當一個社會和體製過於依賴過去的經驗,而無法擁抱新的可能性時,它就可能陷入一種“宿命”的泥沼。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引發讀者去思考那些更深層次的、關於國傢長遠發展的終極問題。它是一種警示,也是一種反思,更是一種對曆史深層邏輯的探索。
评分《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宿命”二字的分量。它並非簡單的文學渲染,而是作者基於對中國曆史長河的深刻洞察,所揭示齣的一種可能存在的、難以擺脫的趨勢。我尤其被書中對“權力腐蝕”和“社會失衡”的分析所打動。作者認為,當一種體製過於強調自身延續性,而忽視瞭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時,它內部就會滋生齣走嚮衰敗的種子。這種衰敗,並非來自外部的敵人,而是源於內部的結構性問題和思維模式的僵化。我反復品讀書中關於“改革的睏境”和“思想的禁錮”的章節,這些章節讓我看到瞭,一個看似強大的政權,是如何在無形中為自己的滅亡埋下伏筆。作者的論證過程極其嚴謹,他並沒有進行簡單的情感宣泄,而是試圖從結構性、係統性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導緻“滅亡”的深層原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迫使我們跳齣日常的政治喧囂,去思考國傢和民族的長遠走嚮,以及那些可能在暗中起作用的、更深層次的“宿命”力量。它是一種警示,更是一種對曆史規律的深刻洞察,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未來的走嚮。
评分我很少讀到如此令人心悸的書,尤其是《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這樣直麵“宿命”二字的書名,一開始就充滿瞭挑戰性。但正是這份挑戰,吸引我翻開瞭它。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剝洋蔥,一層一層地揭開曆史的麵紗,而每一層都帶著些許沉重和無奈。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並沒有簡單地陳述“會滅亡”,而是深入到“為什麼會走嚮滅亡”的內在邏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權力運作機製的描寫,那些環環相扣的製度設計,那些看似精妙實則僵化的官僚體係,似乎都在無形中塑造著一種必然的走嚮。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分析,當一種體製過於強調自身延續性,而忽視瞭與時俱進的變化時,它內部就會孕育齣自我毀滅的種子。這種毀滅並非來自外部的打擊,而是內部的腐朽和失衡。我反復咀嚼書中的某些章節,尤其是關於社會矛盾積纍和激化的部分。當底層民眾的聲音被長期壓製,當社會的不公被閤理化,當改革的動力逐漸枯竭,這種“宿命”的陰影便會越來越濃。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敏感的話題,而是以一種冷靜甚至可以說是冷酷的目光,審視著曆史的車輪如何在既定的軌道上滾滾嚮前,而那些曾經輝煌的輝煌,又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逐漸黯淡。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所謂的“宿命”,並非遙不可及的命運,而是由無數個微觀的、可觀察到的因素匯聚而成的一種宏觀趨勢。它像一股暗流,在曆史的深處湧動,最終將一切推嚮不可逆轉的終點。
评分這本《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震撼,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顛覆性的閱讀體驗。我一直對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那些能夠深刻影響國傢命運的關鍵轉摺點。然而,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於“宿命”這個詞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文學作品中的浪漫化描述,或者是某種難以捉摸的哲學概念。這本書卻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現實主義筆觸,將“宿命”這個概念具體化、實體化,並將其與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國傢機器緊密相連。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試圖探尋潛藏在這些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和必然性。他通過對曆史發展脈絡的細緻梳理,對政治體製的深入剖析,以及對社會思潮演變的敏銳洞察,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我尤其被書中對某些曆史決策的反復審視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位領導人或某個政黨,而是從更廣闊的曆史視角齣發,分析瞭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那些看似偶然的選擇,實則可能早已注定瞭某種悲劇性的結局。這種“宿命”並非天命,而是曆史進程中,由一係列結構性因素、製度性弊端以及群體性思維模式共同作用而生成的一種難以擺脫的趨勢。書中的論證過程嚴謹而富有邏輯,每一個觀點都建立在紮實的史料基礎上,這讓我對作者的結論不得不加以認真思考。它迫使我反思,一個國傢,一個政權,其興衰榮辱,是否真的存在某種冥冥之中的注定?又或者,這種“宿命”其實是我們自己親手編織的牢籠?這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齣瞭深刻的問題,引發瞭我持續不斷的思考,也讓我對曆史的理解進入瞭一個新的維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