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殺手-揭開新興傳染病威脅的真相

微型殺手-揭開新興傳染病威脅的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deline Drexl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報》《科學雜誌》等媒體好評
  ◎美國中情局前局長James Woolsey、美國疾病管制局之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James M. Hughes及前主任Frederick A. Murphy熱誠推薦

  大自然是最具創意的生化恐怖份子,
  其手下的病菌殺手就在我們四周悄悄繁殖,
  等待適當的時機一舉出擊。

  自古至今,人與病菌就進行著永恆的對抗。人類生活方式與習慣的改變,加上病菌持續的演化汰擇,造成新式疾病的層出不窮。本書揭露了當今初現端倪的新興傳染病,說明這些疾病為什麼出現在這個時代,以及它們何以永遠不會消失。

  資深科學記者麥德琳.德斯勒融合了最新的研究與耐人尋味的史實,引領讀者深入傳染病的最前線,從最新的食物感染病原體、經由動物和昆蟲傳播的疾病、造成藥物失效的抗藥性問題、致命流感的威脅、出人意料的慢性病傳染性病原,以及生化恐怖攻擊,看科學家如何與這些速度和狡詐都更勝人類一籌的病菌作戰。

  傳染病無國界,也因此無遠弗屆,就像外星人入侵,需要全世界合力因應。作者認為推動健全的公共衛生體系,將是我們最重要的防禦。

  了解這些肉眼看不見卻又迫切威脅健康的微型殺手,讓我們能提升正確的防疫觀念,減少疫病發生時的無謂恐慌。

  藏在食物裡的大腸桿菌、神祕難測的西尼羅病毒、無可避免的全球大流感、橫掃全球的愛滋病毒,以及令人憂心的炭疽菌恐怖攻擊……病原體可以隨時跨越國界,在短短48小時內前往世界各地。

  德斯勒為讀者講述了公共衛生調查背後的真實故事——包括倨傲不馴的人物、團隊合作的齟齬,以及醜陋的地盤之爭。這是一部極具價值的揭祕之作。
  ——曼菲(Frederick A. Murphy)博士,獸醫師,伊波拉病毒的發現者之一,美國疾病管制局國家傳染病中心前主任

  一部切合當前需求的著作,為讀者帶來豐富的資訊。
  ——休斯(James M. Hughes),醫學博士,美國疾病管制局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

  《微型殺手》巧妙捕捉了人類與變化多端的致命微生物纏鬥交戰的前線經驗,是一本令人難以釋手的好書。
  ——歐斯特荷姆(Michael Osterholm)博士,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暨政策中心主任,《危機四伏》作者之一

  《微型殺手》就像波許(Hieronymus Bosch)的畫作,內容充滿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在當今這個焦慮瀰漫的時代,這是一部深具權威性的著作。
  ——派翠西亞.湯瑪斯(Patricia Thomas),《愛滋疫苗面面觀》作者

  在這部精采絕倫又令人心驚的著作中,德斯勒恰如其分地給予讀者一記當頭棒喝。
  ——吳爾奚(James Woolsey),中情局前局長,現為律師

  一部極度扣人心弦的作品。
  ——殷格斯比(Thomas Inglesby),醫學博士,約翰霍普金斯民間生化防護策略中心副主任

作者簡介

麥德琳.德斯勒 Madeline Drexler

  波士頓的科學及醫學記者,曾任《波士頓環球雜誌》醫學專欄作家,並於1996 ~ 1997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奈特科學新聞研究員,曾獲頒通用汽車癌症研究基金會1992年國際生物醫學科學新聞獎。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美國瞭望》(The American Prospect)、《自我》(Self)、《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等美國全國性刊物。

審訂者簡介

周碧瑟教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博士,現任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兼任國立陽明大學社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及財團法人人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1984年獲
第10屆十大傑出女青年獎,1993年獲防癌特殊貢獻獎。

作者簡介

陳信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我愛身分地位》(先覺出版)、《品牌思考很簡單》《100個創造歷史的故事》《不可不知的100位思想家》《101個兩難的哲學問題》《西元3000年影響世界的100人》《非暴力抗爭》(究竟出版)等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各界推薦
推薦序 人與病菌的戰爭與和平 周碧瑟
第一章 潛伏的疾病
第二章 乘翼而來
第三章 食物驚魂
第四章 超級細菌
第五章 全球大流感
第六章 慢性病的傳染性病原
第七章 生化恐怖主義
第八章 立足地方,放眼世界

圖書序言

1.
健康食品暗藏危機(摘自本書第三章:食物驚魂)
且看苜蓿芽這種植物:原本是一片潮濕的卷鬚,然後伸展出淡綠色的莖,上頭頂著兩片深綠色的葉子。苜蓿芽農夫總是把自己的作物傲然稱為「活的食物」。相對之下,美國人慣常食用的肉類則是牲畜的死屍,而且其中充滿病菌。苜蓿芽農夫聲稱一盎司苜蓿芽所含有的蛋白質比一磅牛排還多,而且還有豐富的維他命C。庫克船長(James Cook)似乎早就預見了這種另類文化,而在船上種植扁豆芽以預防壞血病。後來出於殖民地經濟的考量,遠洋航行較喜歡用檸檬類的芸香科樹之果實。

食物微生物學家對於這種六○年代遺留下來的觀念,則沒有那麼浪漫的想像。喬治亞大學食品安全與品質強化中心主任多伊爾(Mike Doyle)指出:「芽類植物是非常危險的食品。不但有水,有適當的溫度,而且還有養分,這正是培養有害微生物的三項條件。」從公共衛生的觀點來看,芽類植物恰好是個典型的例子,顯示「活的食物」一旦遭到細菌汙染,又大量繁殖而進入食物之後,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這個例子也告訴我們,每當有新的食品科技出現,我們一定要澈底考量食物感染病原體所可能受到的影響。

一九七○至一九九九年間,芽類植物產業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成長。這個產業的許多企業家都是澈底茹素的人士以及有機種植者,他們對於殺蟲劑、荷爾蒙和消毒劑等化學添加物都避之唯恐不及。截至二十世紀末,美國的商店裡已有十五種芽類植物,從一般的紅三葉草豆芽與苜蓿芽,乃至向日葵芽、麥苗和茴香苗這類較具異國風味的植物。不過,這些高度獨立的小型商家卻忽略了一點,沙門氏菌和其他病原體經常從一開始就附著在芽類植物種子的裂縫中。

佛克斯把沙門氏菌稱為「微生物界的蟑螂」,這種細菌非常耐命,適應力強,無所不在,而且幾乎無法澈底消滅。沙門氏菌的血清型超過兩千四百種,在各種環境中都能存活,不論是魚飼料還是現榨柳橙汁、母雞的卵巢還是烏龜的腳趾。導致傷寒的傷寒桿菌會經由飲水與食物傳染。其他血清型的沙門氏菌則是以其孤立存在的地點加以命名,就像全球地圖上的一根根小旗子,標示著不潔食物的所在地:諸如新港沙門氏菌、慕尼黑沙門氏菌和海德堡沙門氏菌。沙門氏菌無所不在,因此出現在芽類植物種子上也並不令人意外。這類種子在田野裡有可能受到鄰近農場排出來的髒水所汙染;而從栽種、倉儲到運送等各個階段,也都可能接觸到禽鳥或囓齒類動物的糞便。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